标题:学以致用 内容: 学以致用【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①,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①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所以与政事有关。 ②专对:独立应对。 春秋时代的外交谈判多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解】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我们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随口引用一毛一主席语录一样。 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 。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 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陽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 ”(同上)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 正如他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的目的是为了“行”。 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虽回来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发布时间:2025-11-21 11:29: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