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内容: ◎礼二吉礼二   郊社仪制郊社配飨祈穀雩祀天神太岁朝日夕月   社稷先农先蚕地祇岳镇海渎山川直省神祇   郊祀之制太祖御极,焚香告天,建元天命。 天聪十年,设圜丘德盛门外,方泽内治门外,坛壝始备。 会征服察哈尔,获元玉玺,躬亲告祭,遂祀天南郊。 旧制,祭飨用生牢,颁百官胙肉。 帝曰:“以天胙而享于家,是亵也。 ”谕改神前分享用熟荐。 寻征朝鲜,祭告天地,并祀北郊。 世祖入关宅帝位,于是冬至祀圜丘,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配。 夏至祀方泽,奉岳、镇、海、渎配。 南北分飨。 着为例。 四年,定郊祀荐生牢如初,惟躬祀南郊进胙牛一。 十四年,诏言:“人君事天如父,岁止一郊,心有未尽。 惟营殿禁中,岁时致祀,配以太祖、太宗,庶昭诚敬。 ”礼臣乃援唐天宝四时孟月择吉祭上帝故事,谓构上帝殿奉先殿东,元旦,万寿,三节,夏冬二至,亲诣致虔,仪物如郊祀。 惟内祭初安神位时读祝辞,不用胙,不进酒,不燎牛。 从之。 至是始有禁中祀天礼。 十七年,敕廷臣议合祭仪,奏言仿明会典,前期一日,祭告各坛庙,定从祀十二坛。 是岁四月,禁中大飨殿遂合祀天、地、日、月暨诸神。 圣祖嗣位,诏罢之。 康熙二年,定郊祀躬亲行礼,无故不摄。 四十六年,冬至大祀,会天寒,群臣以代请,勿许。 四十八年,帝违和,始令李光地摄行郊坛大礼。 越二年,祀圜丘如初。 嗣是帝年逾六十,兼病足,复令大臣摄之。 明年冬至,斋戒,犹力疾升坛省俎豆,量力拜跽,退处幄次,俟摄事者礼讫始还宫。 臣工固请停躬诣,犹勿许。 六十一年,祀南郊,始遣世宗恭代,距宾天止五日也。 雍正八年冬至,遇圣祖忌日,礼臣援旧例请代,下大学士九卿议。 奏言周礼春官称大祭祀王不亲则摄行。 唐、宋制,大祀与国忌同日,乐备不作。 议者谓飨神不可无乐,未若摄祀之当乎礼也,遣代便。 可其奏。 乾隆七年,定议周礼祀天用玉辂,唐、宋参用大辇,今亲祀南郊,前期诣斋宫,宜御玉辇。 是日,帝乘礼舆,易銮辂,自降辇至礼成,如仪。 十四年,展拓两郊坛宇,更新幄次。 越四载蒇事,规制始大备。 仁宗中叶,自制南北郊说,祀典如故。 咸丰八年、九年,帝疾不能亲,犹宫内致斋,届日诣大高殿皇穹宇行礼。 穆宗、德宗,冲龄践阼,皆遣代。 定亲政日躬行。 宣统缵绪,监国摄政王行之。 郊社之仪,天聪十年,礼部进仪注,迄顺治间,始定郊祀前期斋戒阅祝版玉帛香,省牲,祀日迟明,礼部太常官诣皇穹宇行礼。 奉神牌置坛所,司祝奉祝版,帝出宫乘辇,陪祀王公集午门金水桥从行,馀序立桥南迎送。 驾至昭亨门降辇,前引大臣十人,次赞引官、对引官导入更衣幄次,更祭服出,讫盥,诣二成拜位前,分献官各就位。 典仪赞“迎神燔柴”,司乐官赞“举迎神乐”,赞引奏“升坛”,帝升一成。 上诣香案前,跪上炷香,又三上香,复位,行三跪九叩礼。 典仪赞“奠玉帛”,司乐赞“举乐”,帝诣神位前,跪搢玉帛奠案,复位。 典仪赞“进俎”,司乐赞“举乐”,诣神位前,跪受俎拱举,复位。 典仪赞“行初献礼”,司乐赞“举初献乐”,乐作,舞干戚舞,帝诣神位前,跪奠爵,俯伏。 读祝官捧祝跪读讫,行三叩礼。 自上香至献爵,配位前仪同。 复位,易文舞。 亚献、终献舞羽籥,仪如初献,不用祝,分献官、陪祀官随行礼。 三献毕,饮福受胙,帝升坛至饮福位,跪,奉爵官酌福酒,奉胙官奉胙,跪进,受爵、胙,三叩,兴,复位。 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彻馔送神,司乐、典仪赞讫,率群臣行礼如初。 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各诣燎所,唱“望燎”。 帝诣望燎位,半燎,礼成,还大次,解严。 太常官安设神牌,如请神仪。 若遣代,则行礼三成阶下,升降自西阶,读祝跪二成阶下。 罢饮福、受胙礼。 送燎,退立西偏。 馀如制。 雍正元年,令陪祀官先莅坛祗候。 方泽,前期但阅祝版。 上香毕,奠玉帛,用瘗貍。 馀与郊天同。 南郊,诣坛斋宿,自顺治十一年着例,无常仪。 乾隆七年定制,前一日,銮仪卫严驾陈午门外太和门阶下。 巳刻,太常卿诣乾清门奏请诣斋宫,帝御礼舆出太和门,降舆乘辇,警跸鸣钟鼓,至昭亨门外降。 寺卿导入门左,诣圜丘视坛位。 分献官分诣神库、神厨视笾豆牲牢。 帝出内外壝南左门,至神路西升辇,如斋宫。 从祀官俟帝入,退归斋所。 翼日届时,寺卿导入大次,更礼服出,复导驾诣坛行礼,毕,还宫。 三十五年,高宗六旬,命礼臣酌减升级次数及降辇步行远近。 议言郊前一日乘步辇如斋宫,自此易礼舆,至神路西降,步诣皇穹宇上香,遣亲王视坛。 祀日自斋宫至神路西阶下降辇步入,礼成,即于降辇处乘舆还宫。 行礼时,初升至二成拜位,即升坛上香,复位迎神,升阶行奠玉帛礼,以次进俎,三献暨饮福、受胙,并于此行之。 还拜位,谢福胙,送神,乃卒事。 方泽亦如之。 允行。 犹虑子孙玩视大典,复于三十九年谕诫,年未六旬,毋减小节,着为令。 次年,祀南郊,命诸皇子旁侍观礼。 越四年,于是帝年七十矣,谕迎神献爵暨祖宗配位前上香悉如旧,其献帛爵诸礼,自本年南郊始,令诸皇子代陈。 五十一年,帝以春秋高,步履或逊,敕坛上读祝拜位增设小幄次,然备而未用也。 五十九年,祀方泽,配位前献帛爵,仍皇子代行。 历仁宗朝,郊祀各仪节,悉遵高宗旧制云。 嘉庆十八年,林清变起,计日敉平,会长至祀圜丘,谕先一日赴坛不升辇,自宫至皇穹宇入斋宫,并御肩舆,用答嘉贶。 宣统嗣位,监国摄行郊祀,祀日诣坛,不斋宿,百官不迎送。 出入升降,仍由右门,在右阶行礼。 拜位设第二成,视帝位少后。 去黄幄。 即于行礼处受胙,毕,进福酒、胙肉。 馀同亲祀仪。 郊祀配飨顺治五年冬至,祀圜丘,奉太祖配。 十四年谕曰:“太祖肇兴帝业,太宗继述皇猷,功德并隆,咸宜崇祀。 ”以后大祀天地,益奉太宗配飨。 于是上辛祈穀,上帝位东奉太祖神位,卜吉奉太宗位于其西。 夏至配方泽如初礼。 十七年,行大飨殿合祀礼,寻罢。 康熙六年冬至,祀南郊,用礼臣言,奉世祖配飨上帝,越九日,配飨皇地祇,诣方泽行礼。 九年,祈穀亦如之。 雍正二年,奉圣祖配大飨殿,次太宗。 十三年冬,高宗嗣服,谕言:“皇考世宗,德侔造化,宜祀郊坛。 ”命议礼以闻。 议者谓宜乾隆二年冬至配圜丘,三年孟春上辛配大飨殿,夏至配方泽。 帝意以为祔庙后配飨,去夏至近、冬至远。 先配方泽,前后已歧。 若俟南郊,时日又旷。 考之旧典,世祖、太宗配飨天地,莫不先圜丘后方泽,时或翼日、或旬日,礼仪粲然。 稽之经传,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即月令所谓“季秋,大飨帝”也。 召诰“三日丁巳用牲于郊”。 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即位也。 宋皇祐三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古者因事而郊,不必定在二至。 因谕来年世宗配天大礼,准此行事。 逾岁,遂诹吉夏至前奉世宗配圜丘。 馀如议。 先是部臣进升配仪,未议及祗见上帝。 帝曰:“皇考祔庙,先见祖宗,然后升座,今行配飨,先见上帝,于义始允。 ”已,所司具仪上。 于是祀南郊奉世宗神位祗见上帝,夏至祀方泽,祗见皇地祇,位并次世祖。 嗣是升配皆先祗见,以为常。 嘉庆四年,奉高宗配飨,道光元年,奉仁宗配飨,并如仪。 三十年,帝弗豫,遗命罢郊配,略谓:“禘郊祖宗,伊古所重,我朝首太祖讫仁宗。 厚泽深仁,允宜配飨郊坛,礼隆报本。 若世世率行无已,益滋后人疵议,此不能不示限制也。 ”文宗践阼,遂敕王大臣集议,礼亲王全龄等佥云:“大行皇帝功德懿烁,郊配断不可易,请仍遵成宪。 ”礼部侍郎曾国藩疏言:“郊配之罢,不敢从者二,不敢违者三。 大行皇帝仁爱之德,同符大造,粒我烝民,后稷所以配天也。 御宇卅载,无一日暇逸,无斯须不敬,纯亦不已,文王所以配上帝也。 具合撰之实,辞升配之文,臣心何能自安? 不敢从者一。 大行皇帝德盛化神,即无例可援,犹应奏请,矧有成宪,曷敢稍逾! 传曰:‘君行意,臣行制。 ’在上自怀谦德,为下宜守成规。 不敢从者二。 坛壝规模,尺寸有定,一砖一石,皆按九五阳数,不能增改。 幄内止容豆笾,幄外几无馀地。 大行皇帝虑亿万年后,或议广坛壝,或议狭幄制,故定为限制,以身作则。 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 将来必至修改基址,轻变旧章。 不敢违者一。 唐垂拱间,郊祀奉高祖、太宗、高宗并配,开元十一年,从张说议,而罢太宗、高宗。 宋景祐间,郊祀奉艺祖、太宗、真宗并配,嘉祐七年,从杨畋议,而罢太宗、真宗。 我朝顺治间,大飨殿合祀,后亦罢其礼。 大行皇帝虑亿万年后,或援唐、宋旧例,妄行罢祀,因谕以非天子不议礼,增配尚所不许,罢祀何自而兴? 不敢违者二。 我朝孝治天下,遗命尤重,圣祖不敢违孝庄文皇后遗命,未敢竟安地宫。 仁宗不敢违高宗遗命,故虽丰功伟烈,庙号未获祖称。 此而可违,家法何在! 且反覆申明,处己卑屈,处祖崇高,大孝大让,亘古盛德。 不敢违者三。 默计皇上仁孝深心,不升配歉在阙礼,遽升配歉在违命,且多将来之虑。 他日郊祀时,上顾遗训,下顾万世,或悚然而难安,礼臣益无所辞咎。 ”帝颇韪其言。 已复博谘廷议,手降敕谕,谓:“周人郊祀后稷,唐、宋及明,或三祖并侑,或数帝分配。 我朝历圣相承,靡不奉配。 第配位递增,坛制有定。 皇考德泽,列祖同符,应如所请。 俟祔礼成,仍奉升配,并体遗训,昭示限制。 自后郊祀配位,定为三祖五宗,永为恒式。 ”于是咸丰二年夏大祀圜丘、方泽,三年春上辛祈穀,并奉宣宗配,位次高宗。 十一年,帝崩,穆宗以郊配大典,遗命定三祖五宗,圣心不自安。 乃集群臣议,并奉两宫皇太后稽众询谋,礼亲王世铎等先后疏言:“礼贵制宜,孝当承志,两朝遗训,宜谨遵循。 ”帝勉从之。 遂停文宗郊配。 同治建元,云南学政张锡嵘援孝经明堂严父配天义,谓宜以季秋祀上帝大飨殿,奉显皇帝配。 世铎等益以钦定孝经衍义释之,谓迭飨并侑,非礼所宜。 议遂寝。 祈穀顺治间,定岁正月上辛祭上帝大飨殿,为民祈穀。 帝亲诣行礼,与冬至同。 惟不设从坛,不燔柴。 十七年,诏飨帝大典,不宜有异,自后祈穀、燔柴以为常,并改大飨殿合祀上帝百神在圜丘举行。 康熙二十九年,圣祖亲制祝文。 四十八年,帝疾,不能亲,遣官代。 会江、浙、鲁、豫水旱洊臻,仍自制祝文祈之。 故事,上辛在正月五日前,改用次辛。 雍正八年,上辛为正月二日,部臣因元旦宴,请展十日,不许。 先期斋戒如故。 十三年正月十日上辛,未立春,帝曰:“此非乘阳义也。 ”命礼臣集议。 奏言:“礼月令,立春日,天子迎春东郊,乃祈穀上帝。 此礼本在立春后,请循例用次辛,或立春后上辛。 ”从之。 乾隆十六年,和亲王等以大飨为季秋报祀,义殊祈穀,请更锡名。 群臣亦言非明堂本制,袭称大飨,名实未协。 得旨,改曰“祈年”。 凡祈穀,驾如南郊,至西天门内神路西降辇,入祈年左门,诣皇乾宫上香。 礼成,诣祈年坛视位,毕,仍出左门升辇至斋宫。 三十七年,更定前一日辇入西天门,自斋宫东乘礼舆,讫西砖城左门止。 步诣皇乾殿上香,毕,还斋宫,亲王视坛位。 祀日出斋宫,乘辇,至甬道正中,易礼舆,至神路西降。 自砖城步就幄次,入左门,礼同圜丘。 四十七年正月四日上辛,礼臣先期请改次辛便,帝曰:“上辛在正月三日前,为须隔年斋戒也;在四日前,为因圣母祝釐也。 兹非昔比,奚改为? 其仍用上辛,着为例。 ”又谕:“孟春祈穀,所以迓阳气,兆农祥。 考诸经传,是立春后上辛,非元旦后上辛也。 惟在月初,旧腊,即当斋戒。 然太庙祫祭,大礼攸关,宫中拜神,国俗所在。 若以斋期行此,似非专一致敬之道。 ”因下廷臣议。 寻奏:“上辛以立春后所得为准,与其用十二月上辛,不如用正月上辛,以重岁首。 如值三日前,则改次辛。 或四日前,则应一日斋戒,是日未入斋宫,宫殿拜祭,各不相妨。 毋庸改期。 ”允行。 咸丰四年,祈穀,帝患宿疾,敕礼臣酌损仪文。 侍郎宋晋请仍旧贯遣代行。 帝曰:“是非轻改旧章也,应天以实不以文,此意宜共喻之。 ”   雩祀关外未尝行。 顺治十四年夏旱,世祖始祷雨圜丘,前期斋三日,冠服浅色,禁屠宰,罢刑名。 届期,帝素服步入坛,不除道,不陈卤簿,坛上设酒果、香镫、祝帛暨熟牛脯醢,祭时不奏乐,不设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 馀如冬至祀仪。 其方泽、社稷、神祇诸坛,则遣官莅祭。 既得雨,越三日,遣官报祀。 定躬祷郊坛仪自此始。 越三年又旱,卜吉致斋,步至南郊,躬亲告祭。 于时天无片云,顷之乃大雨。 报祀如初。 康熙九年夏旱,诏百官修省,礼部祈雨。 明年,帝亲祷。 自后躬祀以为常。 二十六年,亲制祝文祈告,雨立降。 又尝设坛宫禁,跽祷三昼夜,日惟淡食,越四日,步祷天坛,雨骤澍,步还宫,衣履霑湿云。 乾隆七年,御史徐以升奏言:“春秋传:‘龙见而雩,为百穀祈膏雨也。 ’祭法:‘雩宗,祭水旱也。 ’礼月令:‘雩,帝用盛乐,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穀实,是为常雩。 ’周礼:‘稻人,旱又共雩敛。 ’春秋书雩二十有一,有一月再雩者,旱甚也。 是又因旱而雩。 考雩义为吁嗟求雨,其制,为坛南郊旁,故鲁南门为雩门,西汉始废,旱辄祷郊庙。 晋永和立坛南郊,梁武帝始徙东,改燔燎从坎瘗。 唐太宗复旧制。 宋时孟夏雩祀上帝。 明建坛泰元门东,制一成,旱则祷。 我朝雩祭无坛,典制似阙,应度地建立,以符古义。 ”下礼臣议。 议言:“孟夏龙见,择日行常雩,祀圜丘,奉列祖配。 四从坛,皆如礼。 孟夏后旱,则仿唐制,祭神祇、社稷、宗庙。 七日一祈,不足,仍分祷。 旱甚,大雩。 令甲,祈雨必望祭四海,至是罢之。 又行大雩,用舞童十六人,衣玄衣,分八列,执羽翳,三献,乐止,乃按舞。 歌御制云汉诗八章,毕,望燎。 馀同常雩。 至久雨祈晴,宜仿春秋传鼓用牲,通考禜祭制,伐鼓祀少牢。 禜祭国门,雨不止,则伐鼓用牲于社。 罢分祷,停僧道官建坛讽经。 其直省州、县旧置耤田坛祀,仍依雍正四年例。 孟夏行常雩,患旱,先祭境内山川,次社稷。 患霪潦祈晴,如京师式。 ”十七年,增祈雨报祭乐章。 二十四年,常雩不雨,帝步祷社稷坛,仍用玉。 六月大雩,亲制祝文,定仪节。 前一日,帝常服视祝版,诣坛斋宿,去卤簿,停乐。 出宫用骑,扈驾大臣常服导从。 至南郊,步入坛,视位上香。 祀日,帝雨冠素服步祷,从臣亦如之。 不燔柴,不晋俎,不饮福、受胙。 三献毕,舞童舞羽、歌诗,退,皆如仪。 帝率群臣三拜,彻馔,望燎。 礼成,还宫。 三十七年,帝以年老,命酌损仪节视圜丘。 嘉庆十八年,以钦天监雩祀择日,频年恒在立夏节,殊乖古义,敕立夏后数日蠲吉行。 着为例。 道光十二年六月大雩,亲制祝文,省躬思过。 是夕雨。 报谢如常仪。 御史陈焯请再申虔祷。 帝曰:“祭法有祈有报。 以报为祈,非礼也。 其勿逾旧制。 ”   天神顺治初,定云、雨、风、雷。 既配飨圜丘,并建天神坛位先农坛南,专祀之。 雍正六年,谕建风神庙。 礼臣言:“周礼槱燎祀飌师,郑康成注风师为箕星,即虞书六宗之一。 马端临谓,周制立春丑日,祭风师国城东北,盖东北箕星之次,丑亦应箕位。 汉刘歆等议立风伯庙于东郊。 东汉县邑,常以丙戌日祀之戌地。 唐制就箕星位为坛,宋仍之。 今卜地景山东,适当箕位,建庙为宜。 岁以立春后丑日祭。 ”允行。 规制仿时应宫,锡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 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 明年,复以云师、雷师尚阙专祀,谕言:“虞书六宗,汉儒释为乾坤六子,震雷、巽风,并列禋祀。 易言雷动风散,功实相等。 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周礼以云物辨年岁,是云与雷皆运行造化者也。 并官建庙奉祀。 ”于是下所司议,寻奏:“唐天宝五载,增祀雷师,位雨师次,岁以立夏后申日致祭,宋、元因之。 明集礼,次风师以云师,郡、县建雷雨、风云二坛,秋分后三日合祭。 今拟西方建雷师庙,祭以立夏后申日。 东方建云师庙,祭以秋分后三日。 ”从之。 乃锡号云师曰“顺时普应”,庙曰凝和;雷师曰“资生发育”,庙曰昭显;并以时应宫龙神为雨师,合祀之。 嘉庆二年旱,祷雨既应,仁宗莅坛报祀,入坛中门降舆,至壝南门外,盥毕入,升坛。 以次诣云、雨、风、雷神位上香,二跪六拜。 初献即奠爵、帛,读祝,不晋俎,不饮福胙。 馀如故。 太岁殿位先农坛东北,正殿祀太岁,两庑祀十二月将。 顺治初,遣官祭太岁,定孟春为迎,岁暮为祖。 岁正月,书神牌曰“某干支太岁神”,如其年建。 岁除祭毕,合祝版燎之。 凡祭,乐六奏,承祭官立中阶下,分献官立甬道左右,行三跪九拜礼。 初献即奠帛,读祝,锡福胙,用乐舞生承事,时犹无上香仪也。 乾隆十六年,礼臣言同属天神,不宜有异,自是二祭及分献皆上香。 太岁、月将神牌,旧储农坛神库,至是亦以殿庑具备,移奉正屋。 临祭,龛前安神座。 毕,复龛。 旧制,祭太岁遣太常卿行礼,两庑用厅员分献。 二十年,改遣亲王、郡王承祭。 次年,定太常卿为分献官。 雍、乾以来,凡祈祷,天神、太岁暨地祇三坛并举,遣官将事,陪祀者咸与焉。 前期邸斋一日,承祭官拜位。 天神坛在南阶下,太岁与常祀同,俱三跪九拜。 天神用燎,太岁两庑不分献,不饮福、受胙。 朝日、夕月,初以大明、夜明从祀圜丘,罢春秋分祀。 顺治八年,建朝日坛东郊,夕月坛西郊。 朝日用春分日卯刻,值甲、丙、戊、庚、壬年,帝亲祭,馀遣官。 乐六奏,舞八佾。 凡亲祭,入自坛北门,至甬道更衣大次,盥毕,升西阶就位,行三跪九拜礼。 奠献遣有司行。 遣代则行礼阶下,惟读祝时跽坛上。 初日坛用露祭。 雍正四年,始援社稷例,立龛坛下芘风雨。 乾隆十一年,具服殿成,罢更衣大次。 是岁春分翼日日食,高宗莅祭,不乘辇,不奏乐,不陈卤簿。 三十九年躬祭,入棂星左门,如幄次行礼,以年高酌减礼文,非恒式也。 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丑、辰、未、戌年,帝亲祭,馀遣官。 乐六奏,仪视日坛稍杀,亲临较少。 升坛行礼,二跪六拜,初献奠玉帛,读祝,馀如朝日仪。 遣官则拜坛下。 乾隆三年戊午,例遣官,帝因初举祀典,仍亲祭如礼。 五十五年,酌损节文,如日坛例。 嘉庆五年庚申,效高宗故事,仍亲祭,不遣官。 十九年,定亲祭仪,祀配位用亲王、郡王上香。 二十三年,世宗忌日值月坛斋期,谕陪祀执事官改常服,馀如故。 社稷之祀自京师以至直省府、州、县皆有之,其在京师者,建坛端门右。 世祖宅帝位,祭告如仪。 定制,岁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大社、大稷,奉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 祭日,帝亲莅,坛上敷五色土,各如其方。 乐七奏,舞八佾。 帝出阙右门降辇,道北门出入,祭时出拜殿,至壝北门外就位,自北阶升坛上香,诣正位奠献。 有司分祭配位。 升北阶,降西阶,不晋俎,三跪九拜。 馀仪如北郊旧例。 祭日逢国忌,不改期,易素服。 康熙三年,遇太宗忌日,始改中戊。 雍正二年,平青海,告祭行献俘礼。 自是平定藩部,献俘以为常。 乾隆十七年,改送燎为望瘗。 明年,增望瘗乐章。 三十七年,以年老更仪节。 幄次先设拜殿,帝御辇至坛外门,易礼舆,入右门,至拜殿东阶下,乃降。 升阶行礼,礼成,升舆如初。 故事,祭日遇风雨,拜位香案徙殿中,神位祭品露设如故。 帝曰:“社稷之制,不立栋宇,以承天阳。 今神牌藏神库,是在栋宇内也。 移奉殿中,复何嫌忌? ”四十一年,定祭日遇风雨,神牌安奉殿内,祭器、乐虡移设拜殿,猝遇则用木龛覆神牌,其拜殿别设香案。 嘉庆五年,仁宗诣坛祈雨,视春秋致祭仪,惟祭品用脯醢、果实,不饮福。 前三日及祭日,王、公、百官皆斋戒,禁屠宰,不理刑名。 馀悉如故。 并谕亲诣祈祷、报祀均步行,以隆典礼。 其在府、州、县者,顺治元年建,岁祭亦用上戊,府称府社、府稷,州、县则云某州、县社、稷。 世宗缵业,制定祭品,羊一,豕一,帛一、笾、豆四,铏、簠、簋各二。 有司斋二日,届期朝服祭于坛。 乾隆八年,始颁祝文,各直省定例,为民祈报,会城布政使主之,督若抚陪祀。 道官驻地,府、州、县主之,道陪祀。 十六年,以尊卑未协,诏互易之。 督、抚、道官或出巡,仍令布政使暨府、州、县官摄祭。 武官自将军以下,皆陪祀。 社、稷以次诸祭,悉准此行。 先农天聪九年,禁滥役妨农。 崇德元年,禁屯积米穀,令及时耕种,重农贵粟自此始。 顺治十一年,定岁仲春亥日行耕耤礼。 先期,户、礼二部尚书偕顺天府尹进耒耜暨穜棱种。 届期,帝亲飨祭献如朝日仪。 毕,诣耕耤所,南乡立。 从耤者就位。 户部尚书执耒耜,府尹执鞭,北面跪以进。 帝秉耒三推,府丞奉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耆老随覆。 毕,尚书受耒耜,府尹受鞭。 帝御观耕台,南乡坐,王以下序立。 三王五推,九卿九推,府尹官属执青箱播种,耆老随覆。 毕,帝如斋宫。 府尹官属、众耆老行礼。 农夫三十人执农器随行。 礼毕,从府、县官出至耕耤所,帝赐王公坐,俟农夫终亩,鸿胪卿奏礼成,百官行庆贺礼。 赐王公耆老宴,赏农夫布各一匹,作乐还宫。 其秋,年穀登,所司上闻,择日贮神仓,备供粢盛。 寻定先农岁祭遣府尹行,大兴、宛平县官陪祀。 唐熙时,圣祖尝临丰泽园劝相。 雍正二年,祭先农,行耕耤。 三推毕,加一推。 颁新制三十六禾词。 赏农夫布各四匹,罢筵宴。 颁赐各省嘉禾图。 乾隆三年,帝初行耕耤礼,先期六日,幸丰泽园演耕,届日飨先农,行四推。 二十三年谕曰:“吉亥耤亩,所重劭农。 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至意。 吾民雨犁日耘,袯襫维艰,炎湿遑避。 设棚悬彩,义无所取。 且片时所用,费中人数十户产也,其除之。 ”三十七年,群臣虑帝春秋高,籥罢亲耕,不许。 命仍依古制三推。 嘉庆以降,仍加一推如初。 直省祭先农,清初未举行。 雍正二年,耤田产嘉禾,一茎三四穗。 越二年,乃至九穗。 谕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礼,天子耤千亩,诸侯百亩。 是耕耤可通臣下,守土者允宜遵行。 俾知稼墙艰难,察地力肥硗,量天时晴雨。 养民务本,道实由之。 ”于是定议:顺天府尹,直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卫,各立农坛耤田。 自五年始,岁仲春亥日,率属祭先农行九推。 十月朔,颁时宪书,豫定次年耕耤吉期,下所司循用。 祭品礼数,如社稷仪。 先蚕清初未列祀典。 康熙时,立蚕舍丰泽园,始兴蚕绩。 雍正十三年,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请祀先蚕,略言:“周礼郑注上引房星,以马神为蚕神。 蚕、马同出天驷,然天驷可云马祖,实非蚕神。 淮南子引蚕经,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其制衣裳自此始。 汉祀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事本无稽。 先蚕之名,礼经不载。 隋始有坛,建宫北三里,高四尺。 唐会要,遣有司飨先蚕如先农。 宋景德三年,命官摄祀。 有明釐正祀典,百神各依本号,如农始炎帝,止称先农神,则蚕始黄帝,亦宜止称先蚕神。 按周制,蚕于北郊。 今京师建坛,亦北郊为宜。 ”部议然之。 侍郎图理琛奏立先蚕祠安定门外,岁季春吉巳,遣太常卿祀以少牢。 未及行。 乾隆七年,始敕议亲蚕典礼,议者以郊外道远,且水源不通,无浴蚕所。 考唐、宋时后妃亲蚕,多在宫苑中,明亦改建西苑。 高宗鉴往制,允其议。 命所司相度,遂建坛苑东北隅。 三面树桑柘。 坛东为观桑台,前桑园,后亲蚕门。 其内亲蚕殿,后浴蚕池,池北为后殿。 宫左为蚕妇浴蚕河。 南北木桥二,南桥东即先蚕神殿也。 左曰蚕署,北桥东曰蚕所,皆符古制云。 是岁定皇后飨先蚕礼,立蚕室,豫奉先蚕西陵氏神位。 届日辰初刻,后礼服乘凤辇出宫,至内壝左门降,入具服殿,妃、嫔从。 盥讫,升中阶,就南阶上拜位,六肃,三跪,三拜。 谢福胙礼三减一。 不读祝。 爵三献。 凡拜跪,妃、嫔坛下皆行礼。 馀如飨先农仪。 礼成还宫。 越日,行躬桑礼。 先是筑台桑田北,置蚕母二人,蚕妇二十七人,蚕宫令、丞各一人承其事。 后散斋一日,从采桑妃、嫔以下毕斋。 是日昧爽,从桑侍班公主等祗候南门内。 巳初刻,后出宫,妃、嫔从,诣西苑,入具服殿。 传赞分引妃、嫔、公主等就采桑位,典仪奏请后行礼。 出诣桑畦北正中,相仪二人,⻊忌进筐、钩,后右持钩,左提筐,东行畦外。 内监扬采旗,鸣金鼓,歌采桑辞,后东西三采毕,歌止。 相仪⻊忌受筐、钩。 后御观桑台,以次妃、嫔、公主等五采,命妇九采。 讫。 蚕母北面跪,典仪举筐授之,祗受退。 切之,授蚕妇,洒于箔。 后御茧馆,传赞引妃、嫔等行礼讫。 还宫。 蚕事毕,蚕母、蚕妇择茧贮筐以献。 卜吉行治茧礼,后复诣坛临织室,缫三盆,手遂布于蚕妇以终事。 寻侍郎三德疏言:“亲蚕典礼,为旷世钜仪,请将坛址宫殿规制,兴工告成日期,宣付史馆。 ”诏从之。 九年三月,始亲蚕如仪。 寻定后不亲莅,遣妃代行。 行礼阶下,升降自东阶。 不饮福、受胙,不陪祀。 十四年,礼部请遣妃代祀。 时皇贵妃未正位中宫,帝谕曰:“妃所代,代后也。 位未正,何代为? ”因命内府大臣行礼。 洎皇后册立,始亲飨。 嗣后或躬亲,或官摄,或妃代,并取旨行。 其行省所祭,惟乾隆五十九年,定浙江轩辕黄帝庙蚕神暨杭、嘉、湖属蚕神祠,岁祭列入祀典,祭器视先农。 地祇顺治初,定岳、镇、海、渎既配飨方泽,复建地祇坛,位天坛西,兼祀天下名山、大川。 三年,定北镇、北海合遣一人,东岳、东镇、东海一人,西岳、西镇、江渎一人,中岳、淮渎、济渎一人,北岳、中镇、西海、河渎一人,南镇、南海一人,南岳专遣一人,将行,先遣官致斋一日,二跪六拜,行三献礼。 八年,封兴京永陵山曰启运,东京陵山曰积庆,福陵山曰天柱,昭陵山曰隆业,并列祀地坛。 十六年,徙东京陵祔兴京,罢积庆山祀。 明年,用礼臣言,改祀北岳于浑源。 康熙二年,赐号凤台山曰昌瑞,并祀之。 六年,遣祭如初制。 惟南镇、南海各分遣一人。 十六年,诏封长白山神秩祀如五岳。 自是岁时望祭无阙。 二十四年,东巡祀泰岳,祝版不书御名。 先一日致斋。 太常赍祝版、香、帛、爵,有司备祭品牲荐。 届日衣龙衮,出行宫。 乐备不作。 至庙内降舆。 入中门,俟幄次,出盥毕,诣殿中拜位,二跪六拜。 奠、献如常仪。 不饮福、受胙。 明年,复改祀北岳、混同江。 逾二年,始望祭。 三十五年正月,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镇五:曰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 海四:曰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渎四:曰江渎、淮渎、济渎、河渎。 又兀喇长白山。 翕河乔岳自此始。 明年,朔漠平,遣祭岳、镇、海、渎如故。 雍正二年,赐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 并赐东海为显仁,南为昭明,西为正恒,北为崇礼。 乾隆二年,封泰宁山曰永宁,附祀地坛如故事。 越十年,以来岁奉太后秩岱宗,敕群臣议礼。 奏言:“古者因名山以升中,有燔柴礼。 圣祖因仪文度数,书缺有闲,议封禅者多不经。 定以祀五岳礼致祭,允宜遵行。 ”明年莅泰安,前一日,诣岳庙三上香,一跪三拜。 翼日祭,如圣祖祀岳仪。 又明年,巡省中州,祀中岳,如初。 十六年,巡江、浙,遣祭江、淮、河神。 自是南巡凡六,皆躬祭。 十九年,巡吉林,望祭北镇,长白山亦如之。 二十六年,用礼臣议,改岳、镇、海、渎遣官六人,长白山、北海、北镇一人,西岳、西镇、江渎一人,东岳、东镇、东海、南镇一人,中南二岳、济淮二渎一人,北岳、中镇、西海、河渎一人,南海一人。 当是时,海神庙飨,所在多有,惟北海尚阙。 四十三年,始建山海关北海神庙。 凡祈祷地坛行礼,位北阶下,三跪九拜,用瘗。 光绪初元,加太白山神曰保民,医巫闾山神曰灵应。 二十七年,两宫幸西安,遣官祭所过山川,并告祭华、嵩二岳,如礼。 其他山川之祀,自圣祖北征朔漠,驻跸噶尔图,命大学士祭山川,出卡伦,命官祭域外山川。 自是浙江、大沽、大通海神皆建庙修祀。 雍正间,建湘江神、武昌江神庙,并赐号广东海阳山神曰安流襄绩。 高宗缵业,定星宿海、西域山川、伊犁阿布拉山诸神祀。 又以松花江导源长白,依望祭北海制行。 大军西征,祭阿勒台、珠尔库、博克达、阿拉克四山。 复赐太白山、洞庭山、库伦汗山、金山诸神号。 川、陕平,建终南山神庙。 木兰秋狝,议定兴安大岭山祀典,常祭用少牢,告祭太牢,岁仲春望祭行礼,如祀五镇仪。 帛、尊、羊、豕各一,簠、簋各二,爵三,笾、豆各十。 秋狝,王大臣致祭,登一,铏二,馀同春祭。 别建庙以祀,锡号协义昭灵。 又封江西庐岳神曰溥福广济。 自仁宗迄德宗,封江南、湖北、山东、台湾、安东、江神、汉神、海神,黄陂木兰山、西藏瓦合山、四川峨眉山神,皆以时肇封或崇祀。 综稽一代祀典,河神别见河渠篇,其馀名山大川锡号尚多,不悉举云。 直省神祇顺治初,令各府、川、县建坛,岁春秋仲月,有司致祭。 雍正三年,定制,有司斋二日,朝服莅事,仪视社稷坛。 乾隆八年,颁各省祀神祇祝文。 二十二年,定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以春秋仲月戊日。 其风、雷诸神,特锡封庙号以祀。 自世宗至德宗末,代有增锡。 凡列祀典者,有司随时致虔,用羊一、猪一、果五盘、帛一、尊一、爵三,读祝叩拜如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21 14:43:3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