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谁来指点迷津? 内容: 谁来指点迷津?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 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 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 耨(10)而不 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 徒(13)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溺”。 ②耦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 (类似铲子)翻土。 ③津:渡口。 (4)执舆:拉着马的缰绳驾车。 指孔子 当时正代子路拉着马的缰绳。 (5)滔滔:本指周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动乱。 (6)而:同“尔”,你,你们。 (7)以:与。 “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10)耨:用土覆盖播下的种一子,并把土耙平。 (11)怃然:怅 惘失意的样子。 ③“鸟兽”句:与乌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③斯人 之徒:斯,这,这些。 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译文】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 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 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 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回答:“正是。 ”长沮便说:“那他 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说:“是仲由。 ”桀 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是。 ”桀溺便说:“就 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 变它呢? ”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 人呢? ”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惘 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 和谁相处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 它了。 ”【读解】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 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 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 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 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 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要 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 这是孔子 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 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这也是长 沮、桀溺们所反对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 去寻找净土呢? 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 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说 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就连孔子听了他们话 后,不也怅悯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但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 事 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 人毕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 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 与而谁与? ”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 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 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一操一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啊。 这 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 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 真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们一起出来奔走,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 反过来说,正因 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 说到底,是 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 之啊。 其实,孔子选取的,是比长沮、桀溺们更艰难困苦,更具有 悲剧色彩的道路,而长沮、桀溺们所选取的,是不愿意为社会负 责任的撒手不管的路。 概而言之,正是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拯 救与逍遥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 而正是这两种人生态度铸造 着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响逾千年而不衰,经常摆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转折点上,供我们选择和决断。 所以,我们绝不要轻忽了这段看似寻常,不过是问问路的文 字。 这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啊,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所谓“指 点迷津”,到底谁知道渡口在哪里呢? 是长沮、桀溺还是圣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应该有不同的回答罢! 发布时间:2025-11-26 11:50: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