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十五·志第二 内容: ○历二   △仪器   西域仪象   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 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 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 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 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 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 绕础为渠,深广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 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维,长加广三之二。 水渠赤如之。 北极云架柱二,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 下为鳌云,植于乾民二隅。 础上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 规环径二尺四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如规。 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 自云架住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为横车光。 自车光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 又为龙柱二,植于卯酉础。 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 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 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 南倾之势准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 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横车光,以承百刻环。 下边又为龙柱二。 植于坤巽二隅,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双环,径六尺,广二寸,厚一寸。 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 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轴。 两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极。 抵北极。 余分附于北极。 去南极枢窍两旁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 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八分,以受窥衡枢轴。 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如环。 中腰为圆窍,径五分,以受枢轴衡。 两端为圭首,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广如衡面,厚三分。 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线,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布十二时百刻。 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广三寸。 又为十宇距。 皆所以承赤道环也。 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 其环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 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环。 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 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 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 界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 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对环面中腰。 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 取二衡运转,皆着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 二极枢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 本之为分寸一如上规。 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 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 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结之。 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 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两端。 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入内界。 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 定极环,广半寸。 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寸许。 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 中为斜十字,距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厘。 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 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 中为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 又为环二。 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车光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 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属架之横车光下,抵趺车光之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 中为置距,当心为窍,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 右四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极度分皆测之。 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测之。 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昼刻也。 夜则以星定之,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 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之一。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 弱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蔑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徒。 先用简仪测致入宿去极度数,按于上。 其校验出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其象置于方匿之上。 南北极出入匿面各四十度太强。 半见半隐。 机运轮牙,隐于匿中。 仰仪之制:以铜为之,形若釜,置于砖台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俯视验天者也。 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 无兢维人,仰釜载也。 六尺为深,广自倍也。 兼深广倍,絮釜兑也。 环凿为沼,准以溉也。 辨方正位,日子卦也。 衡缩度中,平斜再也。 斜起南极,平釜镦也。 小大必周,入地画也。 始周浸断,浸极外也。 极入地深,四十太也。 北九十一,赤道齘也。 列刻五十,六时配也。 衡竿加卦,巽坤内也。 以负缩竿,子午对也。 首旋玑板,曌纳芥也。 上下悬直,与镦会也。 视日透光,何度在也。 旸谷朝宾,夕饯昧也。 寒暑发敛,验进退也。 薄蚀起自,鉴生杀也。 以避赫曦,夺目害也。 南北之偏,亦可概也。 极浅十五。 林邑界也。 黄道夏高,人所载也。 夏永冬短。 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画晦也。 夏则不没,永短最也。 安浑宣夜,昕穹盖也。 六天之书,言殊话也。 一仪一揆,孰善悖也。 以指为告,无烦喙也。 暗资以明,疑者沛也。 智者是之,胶者怪也。 古今巧历,不亿辈也。 非让不为,思不逮也。 将窥天朕,造化爱也。 其有浚明,昭圣代也。 泰山砺乎,河如带也。 黄金不磨,悠久赖也。 鬼神禁河,勿铭坏也。 ”   大明殿灯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为之。 其曲粱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 云珠之下,复悬一珠。 粱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级急。 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调。 凡此皆非徒设也。 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 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 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 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 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 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方四尺。 厚一寸。 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 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 去心一寸。 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 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 遍布周天度。 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 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眂平,乃植臬于中。 自臬景西入外规,即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 凡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共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 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定南北。 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 然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 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 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 乃以案侧立,悬绳取工。 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 座高二尺六寸。 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 自表北一尺,与表粱中心上下相直。 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 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 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 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 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 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 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 表长,则分寸稍长。 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 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 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 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 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加长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 以方框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 搘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 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 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 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 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 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 下为趺,广三寸,厚二寸。 上框广四寸。 厚如趺。 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足,撑以斜木,务取正方。 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 近窍两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 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 窥限各长二尺四寸,广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禾闪,取其于几面相符,着限两端,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框。 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直景。 又于远方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高下也。 世祖至元四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 其制:以铜为之。 平设单环,刻周天度。 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 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 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 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 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 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 亦可以运转。 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 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 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 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如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 下置横尺,刻度如数。 其上以准挂尺。 下本开图之远近。 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也。 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 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 斜倚锐首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嘛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 屋五间,其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 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尺六寸。 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若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 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 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在准地。 而侧立单环二。 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 一结于平环之卯酉。 皆刻天度。 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若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 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 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 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 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 上加铜条缀中,可以圆转。 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 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 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 故各异其图。 以尽天地之变焉。 发布时间:2025-11-26 17:21:2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