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内容: ○地理一   自唐末疆域分袭,历五代至宋,辽与西夏尚据边垂。 金灭辽克宋,赵氏南迁,划分南北。 又历百余年,而元兴。 迨世祖取江南,中国始统于一姓焉。 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 世祖以前,阿母河、别失八里俱置尚书行省。 至元初,别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处俱置宣慰司。 又太祖分东边之地封诸弟,分西北边之地封诸子。 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 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以次于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 然旧志实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其局于褊狭宜哉。 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 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中书省。 统河北、山东西之地,谓之腹里,领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八十三,属县三百四十四。 大都路。 金之中都曰大兴府。 太祖十年,克中都,改燕京路,总管大兴府。 世祖中统元年,车驾幸燕京。 五年,建为中都,大兴府仍旧。 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筑新城而迁都焉。 京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德钵,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 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段,曰延春阁。 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 崇天门外有石桥三,中为御过星拱门,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扶辰堂,为百官会集之所。 厚载门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 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其右。 大明段为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 寝殿后连香阁,文思殿在寝殿东,紫檀殿在寝殿西,宝云殿在寝殿后。 凤仪门在东庑中,麟瑞门在西庑中。 凤仪门外有内藏库二十所。 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门在殿西,延春门在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 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 延春阁寝殿后有香阁。 慈福殿又曰东暖殿,在寝殿东。 仁明殿又日西暖殿,在其西。 景耀门在左庑中,清灏门在右庑中。 玉德殿在清灏门外,有东西香殿。 宸庆殿在玉德殿后,有东西更衣段。 隆福殿在大内西兴圣之前。 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在其右。 光天殿后有寝殿。 青田门在左庑中,明辉门在右庑中。 寿昌殿又曰东暖殿,嘉禧殿又曰西暖殿。 文德殿在明辉门外,又曰木丹北殿,皆木丹木为之。 盝顶殿在光天殿西北,后有盝顶小殿。 香殿在宫垣西北隅,有前后寝殿。 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 酒房在东南隅,内庖在酒房北。 兴圣宫在大内西北万寿山正西。 后有寝殿。 兴圣门,殿之北门。 明华门在左,肃章门在右。 宏庆门在殿之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 凝晖楼在宏庆南,延颢楼在宣则南。 嘉德殿在寝殿东,宝意殿在其西。 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东西殿在阁西左右。 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东,徽青亭在圆亭西。 兴哥儿殿在延华阁右,木香殿在殿后。 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后有寝殿。 盝顶之制,三掾其顶,如之平,故名。 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外。 学士院在延华阁后。 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华岛,至元八年赐今名。 广寒殿在山顶,中有小玉殿。 仁智殿在山之半。 金露亭在广寒殿东方。 壶亭,又曰线珠亭,自金露亭前复道登焉。 瀛测亭在温石浴堂后,荷叶殿在方壶亭前。 温百浴室在瀛州亭前。 圆亭,又曰胭脂亭,在荷叶殿稍西,为后妃添妆之所,八面介福殿在仁智殿东,延和殿在西。 更衣殿在山东。 太液池在大内西,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 半山台在仪天殿前。 御苑在隆福宫西,香殿在石假山上,殿后有石堂。 红门外有太子斡耳朵荷叶殿,上有香殿,左有圆殿,在山前圆顶上。 歇山殿在圆殿前,东西亭在殿后东西,水心亭在殿池中。 棕毛殿在假山东,偏后有盝顶殿。 仪鸾局在殿前三红门外西南隅。 九年,改为大都。 十九年,置留守司。 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 二十七年,改都总管府。 至大中,本路达鲁花赤莫吉,买灵椿里周氏地十九亩,建公署。 旧领通、蓟、涿、霸、雄、保、遂、安肃、檀、顺、易十一州,太宗十一年析保、雄、易、遂、安肃五州为顺天路,后又升安次、同安二县为州,漷阴县为漷州,与雄、易二州并来属。 至元二十三年,又析雄、易二州棣保定路。 延佑三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来属。 旧领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太宗七年析安次县隶霸州,至元十三年升漷阴县为漷州,以武清、香河二县隶之。 户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 领院五,左、右警巡院二,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以左右二院分领坊市。 南城警巡院,大德九年,增置。 分治四隅警巡院二。 至大三年,增置。 县六:   大兴,赤。 金改辽析津县为大兴县,元因之。 宛平,赤。 金故县与大兴分治郭下。 良乡,下。 永清,下。 宝坻,下。 昌平。 下。 皇庆二年徙县治于新店。 州十:   涿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 太宗八年,升涿州路。 中统四年,复降为州,旧领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五县。 固安升为州,新城后隶雄州,定兴后隶易州。 领县二:   范阳,下。 倚郭。 有盝顶殿。 房山。 下。 金万宁县,后改奉先。 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 下。 宋故州,治文安县,属河北东路。 金改治益津县,居中都路。 旧领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县。 金升信安县为镇安府,元初并入本州。 至元四年,置保定县。 旧志:金置信安军。 乃镇安府之误。 领县四:   益津,下。 倚郭。 中统四年省。 至元四年复置。 有平曲水寨。 文安,下。 大城,下。 保定,下。 金隶雄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复置,改隶霸州。 通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 领县二:   潞县,下。 倚郭。 三河。 下。 蓟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 领县五:   渔阳,下。 倚郭。 丰润,下。 本玉田县之永济务,金大定二十七年升为县,后避讳改丰润。 太祖十年,升为润州,至元二年省入玉田。 未几,以当冲要,复置。 后又废,十三年再且。 玉田,下。 遵化。 下。 平谷。 下。 本渔阳县大王镇,金升为平峪县。 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县。 十三年复置,省峪为谷。 漷州。 下。 金漷阴县,属大兴府。 至元十三年,升漷州,漷阴县旧治在城南隅,升州后迁治于河西务,至正间复移旧治。 以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 领县二:   香河,下。 本武清县地,辽析置。 武清。 下。 顺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温阳、密云二县,元初省县入州。 檀州。 下。 辽故州,金初省入顺州,元初复置。 东安州。 下。 金安次县,属大兴府。 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 升为东安州。 固安州。 下。 金固安县,属涿州。 宪宗九年,改属霸州。 又改隶大兴府。 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 下。 龙庆州。 下。 金缙山县,属德兴府。 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 五年,复置,改属宣德府奉圣州。 延祐三年,升为龙庆州,改隶大都路。 皇庆元年,建行宫凉殿。 至治元年,又作行殿于流怀池。 领县一:   怀来。 下。 金怀来县,后更名妫川,属德兴府。 元初复旧名,延佑二年改属本州。 上都路。 金恒州地。 元初为札刺儿、兀鲁特两部分地。 宪宗六年,世祖命刘秉忠建城于恒州东、滦水北之龙冈。 中统元年,赐名开平府。 五年,建为上都。 有重城。 外城用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北各有一门。 东、西各二门。 内城周六里三百三十步,东、西、南各一门。 正南门曰明德门,内有大明殿,门左曰星拱,右曰云从。 有仪天殿,门左门曰精,右曰月华。 宝云殿,侧有东西暖阁。 宸丽殿,侧有东西香殿。 玉德殿,后有寿昌堂、慈福殿。 有紫檀阁。 连香阁、延春阁。 其前拱辰堂,为百官议政之所。 后御膳房、凝晖楼,侧有绿珠、瀛州二亭。 有金露台。 世祖又迁宋汴京之熙春阁于上都,为大安阁。 阁后为鸿禧、睿思二殿。 城东南又有东、西凉亭,为驻跸之处。 至元二年,置留守司。 五年,置上都路总管府。 十八年,升上都留宁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 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 领院一:   警巡院。 县一:   开平。 上。 金清塞县,中统元年改今名。 府一:   顺宁府。 金宣德州,属西京路。 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 中统四年改宣德府,仍隶上都路。 延佑五年,改隶大都路。 泰定元年,复隶上都留守司。 后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 旧领录事司,宣德、宣平二县。 元初以宏州之顺圣县来属。 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宣德县。 领县三:   宣德,下。 倚郭。 至元二年,省德兴府之龙门县入之。 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县地属云州。 宣平,下。 金置县于大新镇。 元初移治辛南庄。 顺圣。 下。 府领州二:   保安州,下。 金德兴府,属西京路。 至元三年,改奉圣州,后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安州。 旧领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六县。 中统四年升望云县为云州,至元二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元初改金德兴为永兴县。 龙门县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元初改金妫川为怀来县。 五年复置缙山县,改隶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怀来隶龙庆州。 领县一:   永兴。 下。 倚郭。 至元六年省入本州。 未几复置。 延祐六年并入奉圣州。 蔚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至元二年,省州入灵仙县,隶弘州。 是年复为蔚州。 至大元年升蔚昌府。 后复为蔚州,隶宣德府。 领县五:   灵仙,下。 灵邱,下。 飞狐,下。 定安,下。 广灵。 下。 州五:   兴州。 下。 金故州,属北京路。 至元三年改属上都路。 旧领兴安、宜兴二县。 天历元年,升宜兴为州。 后至元五年,省兴安县入本州。 宜兴州。 中。 金宜兴县,属兴州。 元初省入兴州。 至元二年,复置。 天历元年,升为州。 俗称小兴州。 以兴州为大兴州。 松州。 下。 金松山县,属大定府。 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 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 上。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省。 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 下。 金望云县,属德兴府。 中统四年,升为云州,仍存县,改属宣德府。 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二十八年,复析宣德之龙门镇置望云县,隶本州。 领县一:   望云。 下。 金龙门县。 属德兴府。 至元二年,废为镇。 二十八年,置县。 兴和路。 上。 金抚州,属西京路。 元初省,宪宗四年复置。 中统三年以州为内辅,升为隆兴府,建行宫。 至元四年析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 至大元年降隆兴路为源州,隶中都留守司。 四年,罢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 皇庆元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 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 旧领柔远、集宁、丰利、威宁四县。 集宁县升为路,丰利县并入高原。 中统三年,析大同府之怀安、天成二县来属。 领县四:   高原,下。 倚郭。 金柔远县。 中统二年改今名,隶宣德府,三年来属。 怀安,下。 金属大同府。 中统三年来属,后废。 至元中复置怀安县于阳门站。 天成,下。 金属大同府,中统三年来属。 威宁。 下。 金威宁县。 旧志作咸宁,误。 元初属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 下。 金昌州,领宝山县,属西京路。 元初隶宣德府。 中统三年,改隶本路,置盐使司。 后省州,存县。 延祐六年,改宝山县为宝昌州。 永平路。 下。 金平州,属中都路。 太祖十年,改为兴平府。 后又改兴平路。 中统元年,又改平滦路,置总管府。 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 旧领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海山五县。 至元四年,省海山县入昌黎。 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 领司一:   录事司。 中统元年置。 县四:   卢龙,下。 倚郭。 迁安,下。 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 抚宁,下。 至元二年与海山县俱省入昌黎。 三年复置。 四年,又与海山县俱省。 七年复置,仍省昌黎县入之。 昌黎。 下。 至元十一年复置。 十二年以海山县故地来属,改隶滦州。 后复隶本路。 州一:   滦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 元初属永平路。 旧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 至元二年省石城县入乐亭,三年改入义丰。 四年又省马城县入义丰。 延祐七年并永平滦邑县于石城,是石城至元后复置,本路又有滦邑县,均不可考。 领县二:   义丰,下。 倚郭。 至元二年省入本州。 三年复置。 乐亭。 下。 元初尝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 德宁路。 下。 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为静安路,延祐五年改为德宁路。 领县一:   德宁。 下。 大德九年置静安县,延祐五年改今名,赵王不鲁纳食邑沙、静、德宁等处。 净州路。 下。 金故州。 太宗八年置,属西京路。 后升为净州路。 延祐七年丰州修路碑有德宁天山分司宣慰使。 是旧无净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后。 领县一:   天山。 下。 本榷场。 金大定十八年置县。 元因之。 泰宁路。 下。 金泰州,属北京路。 元初隶辽阳行省。 延祐二年改为泰宁府,四年升泰宁府为泰宁路。 是年四月仍以泰宁路隶辽阳省。 后改隶中书省。 领县一:   泰宁。 下。 延佑四年置。 按金泰州属县一,为长春。 其省并年分阙。 集宁路。 下。 金集宁具,属抚州。 元初升为路。 领县一:   集宁。 下。 本市场。 金明昌三年置县。 元因之。 应昌路。 下。 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清于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本藩驻夏之地,建城邑以居,遂名其城为应昌府。 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 至正初罢之,拨属鲁王马某沙王傅府。 十四年复置,领县一:   应昌。 下。 全宁路。 下。 元贞元年。 囊家真公主请以应昌路东北七里驻冬之地,建城邑,名曰全州。 大德元年,升全州为全宁府。 七年,又升为全宁路。 至正初罢之。 十四年复置。 领县一:   全宁。 下。 宁昌路。 下。 延祐五年,置宁昌府。 至治二年,升宁昌府为下路。 增置一县。 领县一:   宁昌。 下。 至治二年置。 沙井总管府。 领县一:   沙井。 丰州西北有沙井故城,驸马赵王分地。 保定路。 下。 金保州,又改顺天军,属中都路。 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总管府。 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 旧领清苑、满城二县。 太宗十一年,析中山府之庆都来属。 后又以行唐、唐县、曲阳、新安、傅野隶之。 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三万九百四十。 领司一:   录事司。 至元十二年置。 县八:清苑,中。 附郭。 满城,中。 唐县。 下。 金隶中山府,后来属。 庆都,下。 金隶中山府。 后来属。 行唐,下。 金隶真定府。 后来属。 曲阳,下。 金隶中山府。 元初改恒州,置元帅府。 以阜平、灵寿、行唐、庸县隶之。 元帅府罢,仍为典阳县,改属保定路。 新安,下。 金新安州附郭置渥城县。 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 四年,割入容城。 九年,复置新安县,来属。 博野,下。 金隶蠡州。 至元三年,省入蒲阴县。 十一年,复置,改属本路。 州七:   易州。 中。 金故州,属中都路。 太宗十一年,改隶顺天府。 至元十年,隶大都路。 二十三年,还隶保定。 旧领易、涞水二县。 元初析涿州之定兴县来属。 领县三:   易县,中。 倚郭。 元初存州废县。 至元三年复置。 涞水,下。 定兴,下。 金析范阳县黄村,一名皇甫镇,置定兴县。 本属涿州。 后来属。 祁州。 中。 金故州,属河北西路。 元初隶真定路。 后改隶保定路。 旧领蒲阴、鼓城、深泽三县。 太宗十年,升鼓城为军民万户所。 至元三年,以深州之束鹿县来属。 领县三:   浦阴,中。 倚郭。 金旧县。 旧志至元三年置,误也。 深泽,下。 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复置。 束鹿。 中。 雄州。 下。 金故州,属中都路。 旧领归信、容城、保定三县。 太宗十一年,析雄州三县隶顺天路。 至元二年,省保定入霸州益津县,归信、容城二县与涿州之新城县俱改隶大都路。 十年,改本州隶大都路。 十二年,改隶保定路。 二十三年,以本州隶保定路,复以归信、容城、新城三县来属。 领县三:   归信,下。 容城,下。 金已隶本州。 旧志金隶安肃州,误也。 新城。 下。 金属涿州。 太宗二年,升新泰州。 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 十一年。 改隶顺天路。 至元二年。 隶雄州。 十年,改隶大都。 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 下。 金故州,治高阳县,后徙治渥城县,属中都路。 旧领渥城、葛城、高阳三县。 至元二年,省州与渥城入归信县。 寻复置安州,治葛城县。 领县二:   葛城。 下。 依郭。 金升高阳之葛城乡为县。 高阳。 下。 元初改属河间路,后隶本州。 遂州。 下。 金故州,领遂城一县,属中都路。 至元二年省州与遂城入安肃州为镇。 后复置州,隶本路。 安肃州。 下。 金故州。 属中都路。 元初改隶保定路。 旧领安肃一县,元初省。 完州。 下。 金永平县展中山府,又改完州。 至元二年,降永平县。 后复为完州。 初隶真定路,改隶本路。 燕京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 上。 金真定府,后河北西路。 元初,升真定路总臂府。 旧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浚、卫、辉、祁、威、完十一州。 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邢录顺德,洺隶广平,卫辉自为一路。 又以冀、深、晋、冀四州来属。 旧领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获鹿、行唐、阜平、灵寿、元氏九县。 至元中,析行唐县隶保定路,以潞州之涉县来属。 户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 倚郭。 玉华宫在衙城之北,为睿宗神御殿,奉安御容。 有新城镇。 藁城,中。 金故县。 太祖十七年,升永安州,以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之。 太宗七年,复为藁城县。 栾城,下。 元氏,中。 获鹿,中。 金故县,后升镇宁州。 太宗七年,复为获麂县。 平山,下。 灵寿,下。 阜平,下。 涉县。 下。 金隶潞州。 元初升崇州,改隶真定。 后废州,仍为涉县。 至元二年,省入磁州。 后复置。 府一:   中山府。 金故府,属河北西路,领祁、完二州。 太宗十一年,析二州隶顺天府。 后为散府,隶真定路。 旧领安喜、新乐、无极、永平、庆都、曲阳、唐县七县。 永平升为完州,与庆都、曲阳、唐县俱改隶保定路。 领县三:   安喜,中。 新乐,下。 无极。 下。 州五:   赵州。 中。 金改宋赵州为沃州,属河北西路。 元初仍为赵州。 旧志太祖十五年割所属栾城、元氏隶真定。 按二县本隶真定路,旧志误也。 领县七:   平棘,中。 宁晋,下。 隆平,下。 临城。 中。 柏乡,下。 高邑,下。 赞皇。 下。 至元二年,并入高邑。 七年,复置。 冀州。 上。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旧领录事司,信都、南宫、衡水、武邑、枣强五县。 元初析衡水隶深州,复置新河县。 后又省录事司入信都。 领县五:   信都,中。 倚郭。 至元初,兴录事司俱省入本州。 后复置。 三年,省录事司入之。 南宫,上。 枣强。 中。 武邑,中。 新河。 中。 太宗四年,析南宫县地置。 深州。 下。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元初,隶河间路,置元帅府。 太宗十年,改隶本路。 旧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 后析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 领县二:   静安,中。 倚郭。 本下博县,宋改静安。 衡水。 下。 晋州。 金鼓城县,属祁州。 太祖十年,升为晋州。 太宗十年,改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 中统二年,复为晋州。 领县四:   鼓城,中。 倚邦。 饶阳,中。 安平,下。 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 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 宪宗潜邸,隶鼓城军民万户所。 中统二年,仍为安平县,隶本州。 武强。 下。 元初置东武州,领武邑、静安。 太宗六年,降州为县,隶深州。 十一年,析属祁州。 中统二年,改隶本州。 蠡州。 下。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元初,改隶真定路。 旧领司侯司、博野一县。 至元三年,俱省入本州。 后复置博野县,改隶保定路。 十七年直隶中书省,二十一年还隶本路。 顺德路。 下。 金邢州,属河北西路。 元初,置元帅府。 后改安抚司。 中统三年,升顺德府。 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 二年,析洺磁自为一路,改本府为顺德路总管府。 旧领邢台、唐山、内邱、平乡、任、沙河、南和、钜鹿八县。 宪宗五年,析平乡县追武镇置广宗县。 旧志作武道镇,误倒。 户三万五百一,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 倚郭。 钜鹿,中。 内邱。 中。 平乡,中。 广宗,中。 宋故县。 金改宗城,属洺州。 元初复为广东。 后省入平乡县。 宪宗五年,复置,属本路。 至元二年,又省入平乡。 寻复置。 沙河,下。 南和,下。 至元二年,省入沙河县。 寻复置。 唐山,下。 至元二年省入内邱县。 寻复置。 任县。 下。 至元二年,省人邢台。 寻复置。 广平路。 下。 金洺州,属河北西路。 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 宪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 至元十五年,改广平路总管府。 旧领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县、鸡泽、曲周、洺水九县。 元初,省宗城入洺水县,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隶威州,成安隶磁州。 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永年,中。 倚郭。 曲周,中。 肥乡,中。 鸡泽,下。 元初省入永年。 后复置。 广平。 下。 州二:   磁州。 中。 金故州,属河北西路。 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使,求真定路。 太宗八年,仍为磁州,改隶邢洺路。 旧领隶事司,滏阳、武安、邯郸三县。 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入滏阳,省武安县大邯郸。 后复置武安、成安二县。 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滏阳。 领县四:   滏阳,中。 倚郭。 武安。 中。 元统二年,移石山寨巡检司于清水寨。 邯郸,下。 成安。 下。 威州。 中。 金故州,属河北西路,治井陉县。 太宗六年,改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 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洺水。 旧领洺水、井径、威三县。 至正间,省威县入本州。 领县二:   洺水,中。 倚郭。 本隶洺州。 定宗二年,改隶本州。 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此。 井陉。 下。 宪宗二年,徒县治于天长入镇。 彰德路。 下。 金彰德府,属河北西路。 太宗四年,置彰德总帅汁,领卫、辉二州。 宪宗二年,降彰德为散府,与卫、辉二州并隶真定路。 至元元年。 复立彰德路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川。 二年,又析怀孟为一路,卫辉为一路。 旧领安阳、林虑、汤阴、临漳、辅岩五县。 至元四年,升林虑为州。 六年,并辅岩入安阳县。 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 汤阴,中。 临漳。 中。 州一:   林州。 下。 金林虑县。 后升林州。 太宗七年,行县事。 宪宗二年,复为州。 至元二年,复为县,省辅岩县入之。 六年,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县。 大名路。 中。 金大名府,属大名府路。 元初因之,置大名路总管府。 旧领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十县。 冠氏升为州,馆陶、朝城析隶濮州,夏津析隶高唐州,莘县析隶东昌路,清平析隶德州。 以恩州之清河县来属。 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万三千六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 倚郭。 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 后复置。 大名,中。 倚郭。 太宗六年,立县治。 宪宗二年,迁县治于府城内。 至元九年,置县治于旧所。 南乐,中。 魏县,中。 清河,中。 金故县,属恩州。 太宗七年,改属本路。 州三:   开州。 上。 金故州,属大名府路。 旧领濮阳、清丰、观城、长垣四县。 元初,析观城隶濮州。 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长垣、东明来属。 领县四:   濮阳,上。 倚郭。 东明,中。 大宗七年,割隶大名路。 至元七年来属。 长垣,中。 初隶大名路。 至元二年来属。 清丰。 中。 滑州。 中。 金故州,属河北西路。 元初,改隶大名路。 领县二:   白马,上。 倚郭。 内黄。 中。 浚州。 下。 金故州,属河北西路。 至元二年,改隶大名路。 旧领黎阳、卫县。 后并黎阳入本州;升卫县为州,隶卫辉路。 怀庆路。 下。 金怀州,展河东南路,以与临潢府怀州同,改南怀州,后又去南字。 元初因之。 太宗六年,行怀孟州事。 宪宗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 中统二年,仍为州,隶真定路。 至元元年,以怀孟隶彰德路。 二年,复自为一路,以淇州隶之。 三年,又以淇州隶卫辉路。 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 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万九百二十六。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 清化镇有庙学。 修武,中。 武陟。 中。 州一:   孟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 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 元初。 治下孟州。 宪宗八年,复徙上孟州。 旧领司候司,河阳、济源、王屋、温县四县。 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 领县三:   河阳,下。 济源,下。 太宗六年,升为源州。 七年,复为县。 温县。 下。 卫辉路。 下。 金卫州。 属河北东路。 旧治汲县,以水患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县。 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县。 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 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 领司一:   录事司。 中统元年置。 县四:   汲县,下。 倚郭。 新乡。 中。 获嘉,下。 胙城。 下。 州二:   辉州。 下。 金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升为辉州,属河北东路。 元因之,改隶本路。 旧领山阳县。 至元三年,废山阴为镇,入本州。 淇州。 下,本卫县之鹿台乡。 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户,置为淇州。 又置临淇县为倚郭。 中统元年,隶大名路。 至元三年,改隶卫辉路,省县入本州。 河间路。 下。 金河间府,属河北东路。 至元二年,升河间路总管府。 自河间路以下四路、七州,旧隶山东东西过宣慰司。 至大二年改直隶中书省。 旧领河间、肃宁二县。 至元二年,割济南路之临邑来属。 又析济南路之齐东,景州之宁津,陵州之青城来属。 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 倚郭。 肃宁,下。 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 后复置。 齐东,下。 金齐东镇。 刘豫置夹河巡检司。 金乱,大兵南下,城之。 宪宗三年,置县,属河间路。 四年,又属济南路。 至元二年,仍隶本路。 县管窎户郊外皆章邱、邹平地。 宁津,下。 金属景州。 至元二年,改隶本路。 临邑,下。 金属济南府。 太宗七年,改隶本路。 宪宗三年,还属济南。 至元二年,复属本路,析县南之新市入济阳。 青城。 下。 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属济南路。 中统间,改隶陵州。 至元二年,改隶本路。 州六:   沧州。 中。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元初,改隶河间路。 延祐元年,徙州治于长芦镇。 领县五:   清池,中。 乐陵,中。 县治咸平镇,至正未迁治棣州旧城。 南皮,下。 无棣,下。 至元二年,省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棣州。 寻复置,又分其西界于故城置县,仍属本州,谓之西无棣县。 盐山。 下。 至元二十五年,以沧州之军营城为沧溟县。 其省、罢年分阙。 景州。 中。 金故州,又改观州,治东光县,属河北东路。 元初,改隶本路。 至元二年,复为景州。 元初,徙治蓚县。 旧领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宁津六县。 宪宗三年,升将陵为陵州,宁津改隶河间路。 领县五:   蓚县,中。 元初升为元州。 后复置。 故城,中。 元初隶河间路。 至元三年省为故城镇,入陵州。 是年,复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县来属。 阜城,下。 东光,下。 吴桥。 中。 金升将陵县之吴川镇为县。 清州。 下。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太宗二年,升清宁府。 七年,复为清州。 旧领司候司,会川、兴济、靖海三县。 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兴济入会川县。 后复置二县。 领县三:   会川,中。 靖海,下。 兴济。 下。 献州。 下。 金寿州,又改献州,属河北东路。 旧领乐寿、交河二县。 至元二年。 省州及交河入乐寿,改,隶河间路。 未几,复置。 领县二:   乐寿,中。 附郭。 交河。 中。 金析乐寿县置。 莫州。 下。 金故州,属河北东路。 旧领任邱一县。 至元中,复置莫亭县。 领县二:   莫亭,下。 倚郭。 金析任邱地,置县。 后省。 至元中复置。 任邱。 下。 至元二年。 省入河间县。 后复置。 陵州。 下。 金将凌县,属景州。 宪宗三年,改隶河间府。 是年,又升为陵州,隶济南路。 至元二年,复为县。 三年,仍为州,还隶本路。 移建州治于旧治西北七里。 东平路。 下。 金东平府,属山东西路。 太祖十五年,国王木华黎承制授严实东平行台。 太宗二年,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 实卒,子忠济嗣为万户行总管府事。 至元五年,始以东平为散府。 九年,升下路总管府。 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须城,下。 倚郭。 东阿,中。 宋徙县治于金桥镇。 阳谷,中。 以水患,宋徒县治于孟店。 汶上,中。 金太和八年,改汶阳县为汶上。 寿张,下。 金迁县治于竹口镇。 后复旧治。 平阴。 下。 至元十三年迁今治。 东昌路。 下。 金博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改隶东平路。 至元四年,升为博州路总管府。 十三年,改东昌路。 旧领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五县。 至元七年,升高唐为州,直隶中书省,析大名路莘县来属。 二十六年,析堂邑属地置邱县。 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十二万五千四百六。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 倚郭。 初随博州隶东平路。 至元四年,析为博州总管府治。 十三年,改东昌路总管府治。 堂邑,中。 宋以水患,徙城于旧治东十里。 莘县,中。 博平,中。 宋以水患徙县治于宽平镇,又割明灵砦隶清平。 荏平,中。 邱县。 下。 本为平恩镇,隶曲周,后升为县。 至元二年,省入堂邑。 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税词讼,距堂邑二百余里,往返不便。 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 ”乃复置邱县隶本路。 济宁路。 下。 金济州,属山东西路。 旧治钜野,后徙治任城。 太宗七年,割隶东平府。 至元六年,还治钜野。 八年升为济宁府,治任城。 寻仍治钜野。 十二年,复置济州。 是年,又以钜野为府治,济州仍治任城为散州。 十六年,升济宁府为路。 置总管府。 至正八年,迁济宁路于济州。 十一年,置中书分省于济宁。 旧领任城、金乡、嘉祥、郓城四县。 后析任城县隶济州,嘉祥县隶单州。 至元六年,复置钜野县。 八年,以济州之郓城、砀山、丰县来属。 十二年,置肥城县。 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十八。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钜野,中。 倚郭。 金废县,分其地隶嘉祥、郓城、金乡三县。 至元六年,复置。 郓城,上。 金以水患,徙治盘沟村。 至元八年,复还旧治。 肥城,下。 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置此县,以平阴县孝德等四乡隶之。 金乡,下。 旧隶济州。 至元二年来属。 砀山,下。 金隶单州,又改隶归德府。 后圯于水。 宪宗七年,复置,改隶东平路。 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 三年,复置属济州。 八年,改隶本路。 虞城,下。 金属归德府。 后圯于水。 宪宗二年,复置,改隶东平路。 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 三年,复置,属济州。 八年,改隶本路。 丰县。 下。 金属徐州。 宪宗二年,改隶济州。 至元八年,直隶本路。 州三:   济州。 下。 至元十二年,别立济州于任城,省县入州。 十五年,迁济宁府于济州,以钜野行济州事。 是年,复于钜野置济宁府,州仍如旧。 二十二年,复置任城县,隶本州。 领县三:   任城。 下。 倚郭。 鱼台,下。 金隶单州。 太宗七年,改隶济州。 至元三年,省入金乡县。 三年,复置。 八年,隶济宁府。 十三年来属。 沛县。 下。 金隶滕州。 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 宪宗二年,省州入县。 至元二年,省入丰县。 三年,复置。 八年,隶济宁路。 十三年,来属。 兖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改隶济州。 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 至元五年,复属济州。 十六年,隶本路。 领县四:   嵫阳,下。 曲阜,下。 泗水,下。 至元二年,省入曲阜。 三年,复置。 宁阳。 下。 至元二年,省入嵫阳。 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改隶济州。 宪宗二年,属东平府。 至元五年,复属济州。 十六年,隶本路。 旧领单父、成武、鱼台、砀山、楚邱五县。 成武、楚邱改隶曹州,鱼台改隶济州,砀山改隶归德府。 至元后,析济州之嘉祥县来属。 领县二:   单父,下。 倚郭。 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 宪宗二年。 隶东平府。 后省入本州。 至元二年,复置。 三年,还属济州。 后改隶本州。 嘉祥。 下。 金属济州。 宪宗二年,隶东平府。 至元二年,还属济州。 后又改隶本州。 旧治山口镇。 后迁横山之南。 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 曹州。 上。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二年,直隶中书省。 旧领济阴、定陶、东明三县。 至元三年,析济南路禹城来属,又析单州之成武、楚邱二县来属,改东明县隶开州。 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 领县五:   济阴,上。 成武。 中。 定陶,中。 禹城,中。 楚邱。 中。 金初隶曹州,后改属归德府。 又以限河不便,改属单州。 元初,还隶本州。 濮州。 上。 金故州,属大名府路。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 旧领鄄城、范县。 元初析开州之观城,恩州之临清来属。 至元三年,析东平路之馆陶,至元五年析东平路之朝城来属。 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 领县六:   鄄城,上。 朝城,中。 馆陶,中。 有永济镇。 临清,下。 观城,下。 范县。 下。 旧志:原属东平府,至元二年来属。 按此县金已属濮州,旧志误也。 高唐州。 中。 金高唐县,属博州。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七年,升州,直隶中书省。 置高唐县为州治,析东平路之夏津、武城来属。 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 领县三:   高唐,中。 倚郭。 夏津,中。 武城。 中。 宋以卫河决,徙城于旧治东十里。 泰安州。 中。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 旧领奉符、莱芜、新泰三县。 至元七年,析济南府之长清来属。 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 领县四:   奉符,中。 长清,中。 莱芜,下。 新泰。 下。 至元二年省入莱芜。 三十一年,复置。 德州。 中。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隶东平路。 旧领安德、平原、德平三县。 至元二年,析济南府之齐河,大名府之清平来属,直隶中书省。 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 领县五:   安德,中。 治洊冈。 平原,下。 齐河,下。 清平,下。 德平。 下。 恩州。 中。 金故州,属大名府路。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七年,直隶中书省。 旧领司候司,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县。 元初,析清河隶大名府,武城隶高唐州,临清隶濮州。 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历亭入本州。 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 金冠氏县,属大名府。 元初,隶东平路。 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中书省。 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至大二年,以益都、济南、般阳三路,宁海一州,隶宣慰司,余并令直隶中书省。 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为山东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辖山东东西道,以河间路为治所。 《方舆胜览》:河间路领以山东东西追,可证也。 刊本作河东山西道,乃字误。 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始专辖山东东路,移治益都路矣。 又至正六年,改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益都路。 金益都府,属山东东路。 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 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 中统三年,璮反。 伏诛,仍置益都路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 至元三年,罢行省。 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 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 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 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 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 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 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 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 倚郭。 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 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 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 临淄,下。 至元三年,并入益都。 十五年,复置。 临朐,下。 金析临朐,置穆凑县。 元省穆陵。 仍入临朐。 至元二年,并入益都。 二十五年,复置。 高苑,下。 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 乐安,下。 寿光。 下。 州八:   潍州。 下。 金潍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旧领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县。 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 是年,省各州录事司、司候司入倚郭县。 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县二:   北海,下。 州治改。 昌邑。 下。 胶州。 下。 金胶西县,属密州。 至元二十四年,旧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误甚。 据《齐乘》改。 于县置胶州,析莱州之即墨县、密州之高密县来属。 领县三:   胶西,中。 州治所。 即墨,下。 高密。 下。 后至元三年。 立潍川乡景芝杜巡检司。 密州,下。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旧领司候司,诸城、安邱、高密、胶西四县。 后胶西、高密二县析隶胶州。 宪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诸城县。 领县二:   诸城,下。 州治所,有中外二城。 安邱。 下。 莒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旧领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县。 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县。 皇庆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阴县。 领县四:   莒,下。 州治所。 后至元间,参政马睦火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东北隅为今治。 沂水,下。 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之。 后至元二年,立穆凌关巡检司。 日照,下。 蒙阴。 下。 皇庆二年,析沂水之龙寨镇置。 旧志:旧名新泰。 中统二年。 省入沂水。 按新泰省入莱芜在至元二年。 后复置,旧志误也。 沂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领县二:   临沂,中。 州治所。 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 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访司。 费。 下。 治祚城。 滕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隶益都路。 旧领滕、邹、沛三县。 至元初,析沛县入济宁路。 领县二:   滕县,下。 州治所。 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 至正戊子,升徐州为路,割滕、峄、邳、宿四州隶之,迁滕县于薛城,割滕之西南四乡治之。 东南六乡,州自治之。 邹县。 下。 峄州。 下。 金兰陵县,属邳州。 元初,于县置峄州。 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 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 博兴州。 下。 金博兴县,属益都府。 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 上。 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 元初,改济南路。 旧领淄、凌二州。 至元二年,析淄州隶淄莱路,陵州隶河间路,以滨、隶二州来属。 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 旧领历城、临邑、齐河、章邱、禹城、长清、济阳七县。 至元二年,析临邑隶河间路,长清隶泰安州,禹城隶曹州,齐河隶德州,析淄州之邹平县来属。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 倚郭。 金末,土人阻水立县,号曰水寨。 元初,始移置今县。 章邱,上。 邹平,上。 济阳。 中。 新市镇,旧属临邑。 至元二年,并入本县。 拨户一千二百四十,置长官司,管抚下差税,直隶本路。 曲阳镇,有庙学。 州二:   棣州。 上。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滨棣自为一路。 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使司。 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 旧领司候司,厌次、商河、阳信三县。 元初,析沧州无棣县之半来属。 其半仍属沧州。 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入厌次县。 领县四:   厌次,中。 倚郭。 商河,中。 信阳,中。 宋大中祥符间,与厌次县互易其地,元因之。 无棣。 下。 元初,析无棣县半入沧州,以县之三乡来属。 沧州亦有无棣县,故此县又称东无棣。 滨州。 中。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旧领司侯司,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 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入沾化县,析蒲台县隶般阳路。 领县三:   渤海,中。 倚郭。 利津。 下。 本渤海县之永利镇,金置县,元初因之。 沾化。 下。 宋升招安镇为县,金改为沾化。 般阳路。 下。 金淄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济南路。 中统四年,升淄州路,以淄、登、莱三州隶之,治淄州。 至元二年,改淄莱路。 二十四年,改般阳路。 旧领淄川、长山、邹平、高苑四县。 大宗在潜,置新城县。 旧史本纪作至元十九年事。 至元二年,析邹平隶济南路,高苑隶益都路,以滨棣路之蒲台县来属。 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 倚郭。 长仙,中。 新城,中。 本长山县驿台镇。 太宗以人民完聚,置县曰新城,以田镇、索镇隶之。 至元十九年,并淄莱路田索二镇,仍于驿台立新城县。 蒲台。 中。 本下县。 至元二年,升中。 州二:   莱州。 中。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至元元年,改隶本路。 旧领录事司,掖、莱阳、即墨、胶水、招远五具。 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掖县。 二十四年,析即墨县入胶州。 领县四:   掖,中。 倚郭。 西田场有庙学。 招远,下。 本掖县地。 金初,置青峰县。 后改今名。 莱阳。 下。 登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至元元年,改隶本路。 至正十一年,立山东分元帅府于本州。 领县四:   蓬莱,下。 州治所。 黄县,下。 福山,下。 伪齐刘豫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 栖霞。 下。 宁海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东路。 元初,隶益都路。 至元九年,直隶中书省。 户五千七百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二。 领县二:   牟平,中。 州治所。 文登。 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 上。 金西京大同府,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至元十九年罢。 后复置。 二十五年,改大同路总管府。 至大元年,省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 司罢,复置宣慰司,隶中书省。 旧领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城、白登、怀仁七县。 元初,析怀安、天城二县隶宣德府。 至元二年,省云中入大同县。 三年,置平地县。 金大同府旧有宁边州、宁边县。 至元中,分其地入武、朔二州。 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 倚郭。 白登,下。 至元二年,废为镇。 隶大同县,寻复置。 宣宁,下。 平地,下。 本平地寨。 至元二年,省入丰州。 二年复置。 怀仁。 下。 州八:   弘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司候司。 襄阴、顺圣二县。 金贞祐二年,置大宁县,旋废。 至元中,析顺圣县隶宣德府,又省司候司及襄阴县入本州。 浑源州。 下。 金浑源县,属应州。 后升为州,仍置浑源县及司候司。 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 至元四年,司候司与县俱省入本州。 应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领县二:   京城,下。 州治所。 山阴。 下。 至元二年,省入金城县。 后复置。 朔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入鄯阳县。 领县二:   鄯阳,下。 至正末,孛罗帖木儿使其将姚伯颜不花截旧城西北,筑新城。 马邑。 下。 金置固州。 元初省。 武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司候司及宁远一县。 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 四年,司及宁远县俱省入本州。 丰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录事司及富民一县。 至元四年,俱省入本州。 东胜州。 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东胜一县。 元初置录事司。 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 四年,省录事司及东胜县入本州。 云内州,下。 金故州,属西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柔服、云川二县。 元初,废云川县,置录事司。 至元四年,省司及柔服县入本州。 延佑六年,置南云县隶本州。 其省罢年分阙。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 上。 金太原府,属河东北路。 太祖十三年,置太原路总管府。 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 本隶中书省。 至大元年,与晋宁路俱改隶肃政廉访司。 旧领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县、文水、交城、孟县、寿阳十一县。 金割寿阳县之西张寨置晋州,元初升孟县为州。 至元二年,又省晋州入寿阳县。 户七万五七千四百四,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 倚郭。 文水,中。 平晋,下。 祁县,下。 旧隶宁州。 至元二年,州废。 隶本路。 榆次,下。 旧隶晋州,至元二年,隶本路。 太谷,下。 清源,下。 金晋州治此县。 州废,隶本路。 寿阳,下。 交城,下。 徐沟。 下。 州十四:   汾州,中。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置汾州元帅府,后罢。 至元二年,复行州事。 旧领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五县。 元初,析灵石县隶霍州,仍置小灵石县。 后省小灵石县入介休。 领县四:   西河,中。 孝义,下。 至元三年,析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木路。 平遥,下。 元初,改隶太原路。 至元二年,仍属本州。 介休。 下。 元初改隶太原路。 至元二年,仍属本路。 石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隶太原路。 旧领司候司,离石、方山、孟门、温泉、临泉、宁乡六县。 至元二年,省温泉县入孝义,升临泉县为临州。 后司候司与孟门、方山二县俱省入离石。 领县二:   离石,下。 倚郭。 中统二年,省入本州。 三年,复置。 宁乡。 下。 太宗九年,改隶太原府。 定宗二年,改隶石州。 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 至元三年,仍属本州。 忻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隶太原路。 太宗元年,升为九原府。 后复为州。 按至元三年以崞、代坚、台四州隶忻州,其时忻为九原府,故有属州。 领县二:   秀容,下。 倚郭。 至元二年,省入本州。 四年,复置。 定襄。 下。 平定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隶太原路。 旧领平定、乐平二县。 至元二年,省平定县入本州。 领县一:   乐平。 下。 倚郭。 至元二年,与平定县俱省入本州。 立巡检司。 七年,复置。 临州。 下。 元初,徙治于旧城北四十里。 金临水县,属石州。 中统二年,改临泉县,直隶太原路。 三年,升为州。 保德州。 下。 本岚州地。 宋置保德州。 金因之,属河东北路。 元初,又析置芭州。 宪宗七年,省倚郭保德县入本州。 至元二年,省芭州及隞州河曲县入之。 三年,又以省入管州之岢岚州故地来属。 四年,析岢岚之地复隶管州。 崞州。 下。 金崞县,属代州。 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升为州。 大德元年,又升为隞州,巡检司为河曲县,至元二年,隞州与所属之河曲县,均省入保德州为巡检司。 大德元年,又复置河曲县。 隶本州。 后复省。 管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隶太原路。 旧领静乐一县。 太祖十六年,省静乐入本州,并省岢岚州及岚州之楼烦县、宁化州之宁化县入之。 至元三年,析岢岚入保德州。 四年,复隶本州。 代州。 下。 大德五年,兴屯田于太和岭,分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为七屯。 金故州,属河东北路。 元初,隶太原路。 旧领雁门、崞县、广武三县。 元初,崞县升为州。 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本州,省广武县入崞州。 台州。 下。 金升代州五台县为台州,元初因之。 兴州。 下。 金升岚州合河为兴州,元初因之。 坚州。 下。 金升代州繁崎县为坚州,元初因之。 岚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北铬。 至元二年,省入管州。 五年,复置。 孟州。 下。 金升太原府孟县为孟州,元初因之。 晋宁路。 上。 金平阳府,属河东南路。 元初,置平阳路总管府。 大德九年,改晋宁路。 旧领临汾、襄陵、洪洞、赵城、汾西、岳阳、浮山、和川、冀氏九县。 赵城改隶霍州。 至元三年,省和川、冀氏入岳阳县。 四年,复置冀氏,并岳阳入之。 后复改冀氏为岳阳县。 旧志作猗氏,误。 户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 倚郭。 襄陵,中。 洪洞,中。 浮山,下。 后至元二年,立十八盘巡检司。 汾西,下。 岳阳。 下。 府一:   河中府。 金故府,属河东南路。 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 领河中府及解州府,置录事司。 旧领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 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本府仍领解州。 八年,解州直隶平阳路。 十五年,复置万泉县。 领县六:   河东,下。 府治所。 万泉,下。 至元十四年,县尹皇甫祐改建新城,废旧治。 猗氏,下。 荣河,下。 金升为河州。 元初,复为荣河县。 临晋,下。 河津。 下。 州九:   绛州。 中。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升晋安府。 元初。 置绛州行元帅府。 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 旧领录事司。 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绛、平水八县。 至元二年。 省录事司入正平县。 平水,金徙置汾水之西,国初省入何县,阙。 领县七:   正平,下。 倚郭。 太平,中。 曲沃,下。 翼城,下。 金升翼州,下。 元初,复为县。 稷山,下。 绛县,下。 垣曲。 下。 至元二年,省入绛县。 十六年,复置。 潞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 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 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旧领录事司,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县。 金末,升涉县为州。 至元三年,复为涉县,析隶真定路,并隶事司入上党。 领县七:   上党,下。 倚郭。 壶关,下。 长子,下。 潞城,下。 屯留,下。 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县。 十五年,复置。 襄垣,下。 黎城,下。 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之。 泽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 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后又去南字。 元初因之。 旧领司侯司,晋城、端氏、陵川、阳城、高平、沁水六县。 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 后复置陵川县。 领县五:   晋城,下。 高平,下。 阳城,下。 沁水,下。 陵川。 下。 解州,下。 至元二十九年,运使那海建运城,名凤凰城。 金故州。 属河东南路。 元初,隶平阳路。 旧领司候司,至元四年省入解县。 领县六:   解,下。 安邑,下。 闻喜,下。 夏,下。 平陆,下。 芮城。 下。 霍州。 下。 金升平阳府霍县为霍州,元初因之。 旧领赵城、汾西、灵石三县。 后汾西改隶平阳府,又置霍邑为附郭县。 领县三:   霍邑。 下。 倚郭。 赵城,下。 灵石。 下。 旧隶汾州,后改隶。 隰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隰州,后复去南字。 元初因之。 旧领隰川、大宁、仵城、永和、石楼五县。 元初。 以仵城本隰州之仵城镇,仍省入隰川,蒲县本隰州属县,金兴定时升为蒲州,仍降为县来属。 领县五:   隰川,中。 州治所。 大宁,下。 至元三年,省入隰川。 二十三年,复置。 石楼,下。 永和,下。 蒲县。 下。 沁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 元初,隶平阳路。 旧领隶事司。 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 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铜鞮。 十年,省绵上县入沁源。 领县三:   铜鞮,下。 倚郭。 沁源,下。 元初,改建县城,据紫金山之半。 武乡。 下。 至元三年,省入铜鞮。 后复置。 辽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辽州,后复去南字。 元初因之。 旧领辽山、榆杜、和顺、仪城四县。 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和顺。 领县三:   辽山,下。 倚郭。 榆社,下。 至元三年,省入辽山。 六年,复置。 和顺。 下。 至正十四年,达鲁花赤木不刺徙县城于旧治西南。 吉州。 下。 金故州,属河东南路。 元初属平阳路。 旧领司候司,十二乡、乡宁二县。 中统二年,省司候司入十二乡。 至元二年,省十二乡入本州。 领县一:   乡宁。 下。 至元三年,省入本州。 后复置。 中都开宁路。 大德十一年六月。 筑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建为中都。 至大元年,置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 是年十二月。 置开宁县,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 四年,罢中都留守司,开宁路及所属开宁县均废。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领和宁路。 和宁路。 上。 始名和林,亦名哈剌和林。 本乃蛮故地。 太祖灭乃蛮,建四大斡儿朵于其地。 二十年,分封诸子,以哈剌和林之地与少子拖雷。 太宗始定都于此。 七年,城和林,作万安宫。 九年,营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 十年,营图苏胡迎驾殿,在和林北三十余里。 鲁卜鲁克和林纪行书:宪宗三年,奉命至和林,为哈剌阙栾之都。 有大街二:其一撒剌先人所住,中为市场;其一支那人居之,皆工匠。 二街之外,为朝贵之大邸第。 又佛堂十二,回回教寺二,基都教寺一。 四围以土为城,开四门。 傍城外有大离官,内有殿,又有仓廪库。 定宗、宪宗皆都之。 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 后又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 至元二十七年,复置和林等处都元帅府。 大德二年,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 四年,以都元帅府并行宣慰司事。 十一年,罢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 皇庆元年,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 发布时间:2025-11-26 18:18: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