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内容: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 至元二十四年置。 辽阳路。 上。 金辽阳府,领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四县。 后改为东京,领澄、复、盖、沈、贵德、来远六州,婆娑府一路。 元初,澄州《事文类聚》:辽阳路有澄州,知澄州当废于大德以后。 及所属临溟、析木二县,复州及所属永康、化成二县,贵德州及所贵德、奉集二县,沈州、来远州,宜丰县、石城县俱废,以婆娑府、广宁府、盖州、懿州为四路,直隶中书省。 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路为散府,懿州路为州,以隶之。 省鹤野县入辽阳。 十五年,析广宁,仍自行路事。 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来属。 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 后废婆娑府为巡检司。 户三千七百八,口万三千二百三十一。 壬子年抄籍数。 领县一:   辽阳。 下。 倚郭。 至元六年。 省警巡院及鹤野县入之。 州二:   盖州。 下。 金故州,属东京路。 元初,升盖州路。 至元六年,降为州,隶东京总管府,省所属熊岳、汤池、秀岩三县入建安。 八年,又省建安县入本州。 旧史《成宗纪》元贞元年六月,盖州明山县螟。 旧志无明山,未知何时省并。 懿州。 下。 金故州,属北京路。 元初,升懿州路。 至元六年,降为州,隶东京总管府,省所领顺安,灵山二县及义州之同昌县入本州。 至正二年,又升懿州为路,以兴中、义州属之。 广宁府路。 下。 金广宁府,属北京路。 元初,置广宁行帅府事。 后以地远,迁治临潢,改总管府。 至元六年,以户口少,降为散府,隶东京路。 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 旧领广宁、望平、闾阳、钟秀金志无此县。 据王圻《续文献通考》增。 四县。 广宁已废。 至元六年,省钟秀县入望平。 户四千五百九十五。 至顺钱稂户数。 领县二:   闾阳,下。 初立千户所。 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复立行千户所。 后改为县。 望平。 下。 至元十五年,改为望平军民千户所。 后复为县。 旧志广宁府路下有肇州。 按《金史·地理志》,肇州属上京路,领县一:始兴。 《寰宇通志》与《明一统志》均引元志:开元城西南曰宁远县,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兰府,又南曰双城,直抵伊丽王都。 正西曰谷州,西北曰上京。 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滨州。 又西曰黄龙府,金改为利涉军。 又西曰信州,治信武县。 北曰肇州,治始兴县。 东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 东北曰哈州,曰奴儿干城。 皆渤海、辽、金所建,元废。 是肇州入元已废。 世祖于阿八剌忽立城名曰肇州,特以肇州为城名,非置经制州也。 旧史载之,非是。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慰司。 元初置行中书省于北京路,又置开元路宣抚司隶北京行省。 中统四年,罢开元路宣抚司。 至元二年,罢北京行省,置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抚司。 十五年,改宣抚司为宣慰司。 二十三年罢。 是年七月,复置。 至正十一年,罢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镇宁州。 大宁路。 上。 金大定府,属北京路。 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 旧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 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 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 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路。 二十五年,改武平路。 后复为大宁路。 旧领大定、长兴、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众、武平、静封,三韩十一县。 神山、静封二县久废。 中统二年,省长兴县入大定,升三韩县为高州,升松山县为松州。 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 壬子年数。 领司一:   录事司。 初置警巡院。 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大定,下。 龙山,下。 至元四年,改属利州。 后复来属。 富庶。 下。 至元三年,省入中兴州。 后复置。 和众,下。 金源,下。 惠和,下。 武平。 下。 州九:   义州。 下。 金故州,属北京路。 至元七年,改隶婆娑府。 后府废,仍隶本路。 至正二年,改属懿州路。 旧领宏政、开义、同昌三县。 至元六年,省同昌县入懿州,宏政、开义二县省入本州。 又置兴中州。 旧领兴中、永德、兴城、宜氏四县。 元初,俱省入本州。 至正二年,改隶懿州路。 瑞州。 下。 金故州。 属北京铬。 元初因之。 旧领瑞安、海阳、海滨三县。 元初,俱省入本州。 高州。 下。 金三韩县,属大定府。 中统二年,升为高州,隶大宁路。 锦州。 下,金故州,属北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永乐、安昌、神水、兴城四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利州。 下。 金故州,属北京路。 元初因之,旧领阜俗、龙山二县。 元初,省阜俗县入本州,龙山县改隶大宁路。 惠州,下。 辽故州。 属大定府。 金皇统三年,废。 元初,复置。 川州。 下。 辽故州,金废。 元初复置。 建州。 下。 金故州,属北京路。 元因之。 旧领建平、永霸二县。 元初,俱省入本州。 东宁路。 本高丽西京。 至元六年,高丽人崔垣等以西京府州县镇六十馀城来降。 八年,且东宁府。 兴高丽画慈悲岭为界。 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 以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 二十七年,罢东宁路,悉归本路所属诸城于高丽。 此事旧史遗之。 据《高丽史》补。 本路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土山,下。 中和。 下。 镇一:   归化镇。 按洪福源之叛,高丽徙余民于海岛,西京遂为邱墟。 至崔垣以西京内属,所献六十余城,以徙民之故,多湮废。 然据《高丽史》所载,龙州、灵州、铁州等处守臣皆为垣等所杀;则诸州尚置官吏。 不尽为废郡也。 崔垣等所献之六十馀城,其地名之可考者,曰: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 灵州、慈州、嘉州、辽隶显州。 顺州、辽头下城,在显州东北。 殿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 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 唐安市州,辽隶东京道。 泰州、辽隶上京道,金移治长春州。 价州、朔州、宣州、辽隶会州,领宁朔、席岛二镇。 成州、辽头下城,领树德一镇。 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椵岛、宁得三镇。 延州,领阳严一镇。 云州。 沈阳路。 金为沈州,属东京路。 旧领乐郊、章义、辽滨、挹娄四县,因兵乱俱废。 太宗四年,高丽人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馀城来降,立镇守司以抚其众。 六年,徙其众于辽阳,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三年,又立沈州,以高丽质子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馀户,治沈州。 元贞二年,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领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百二十五。 户五千一百八十。 至顺钱粮户数。 总管府所辖者曰:新城州,辽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苏州,木底州,盖羊州,代那州,沧藤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 以上十四州,并无城郭,是高丽降众,各以其酋长领之。 开元路,金会宁府,属上京路。 旧领会宁、曲江、宜春三县,后俱废。 太宗七年,即其地置开元、南京二万户府。 至元四年,改辽东路总管府。 二十三年,又改开元路,领咸平府。 后析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 至元二十七年,开元路宁远县饥。 是本路有宁远一属,其省并年分阙。 户四千三百六十七。 至顺钱粮户数。 咸平府。 金旧府,属咸平路。 旧领平郭、铜山、新兴、庆云、清安、荣安、归仁、玉山八县,兵乱俱废。 元初隶开元路。 后改隶宣慰司。 至正二年,降为咸平县。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 金蒲与、合懒、恤品、曷苏馆、胡里改五路之地。 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一曰斡朵怜;一曰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 其人皆水达达,无城郭,逐水草为居。 户二万九百六。 至顺钱粮户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十一、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三。 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汴粱路。 上。 宋开封府,为东京,属京畿路。 金为南京,属南京路。 太宗五年,崔立以南京降,仍为南京路。 至元二十五年,改汴粱路。 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庐氏行襄樊二十州。 至元八年,升申州府直隶行省,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邓、嵩、庐氏行襄樊七州隶之。 九年。 废延州入延津县。 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直隶行省,割息、颍二州隶之。 旧领开封、祥符、阳武、通许、太康、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沟、陈留、延津、洧川,封邱十四县。 至元初,析郑州之荥泽、原武二县,析曹州之兰阳县来属。 户三万一十八,口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旧设警巡院,至元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 倚郭。 祥符,下。 倚郭。 中牟,下。 原武,下。 鄢陵,中。 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 封邱,中。 金大定中,以河患,迁治新城。 元初,又为河水所湮,复迁于故城。 扶沟,下。 阳武,下。 杞,中。 中统初,河决城北面,为水所圮。 乃筑新城于河北岸置县。 后又修故城,号南杞县。 延津,下。 兰阳,下。 金析东明六乡为兰阳县,取首乡兰阳多为名。 旧隶曹州,至元初来属。 通许,下。 尉氏。 下。 太康,下。 洧川,下。 陈留,下。 州五:   郑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密、荥泽七县。 后析密县隶钧州,荥泽、原武二县隶开封府。 领县四:   管城,下。 倚郭。 元初省司候司入之。 荥阳,下。 汜水,下。 河阴。 下。 许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因之。 领县五:   长社,下。 长葛,下。 郾城,下。 襄城,下。 临颍。 下。 阵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因之。 领县五:   宛邱,下。 西华,下。 商水,下。 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之。 后复置。 南顿,下。 延祐二年,复商水镇为南顿县。 项城。 下。 至大二年,复置。 钧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因之。 至元二年,析郑州之密县来属。 领县三:   阳翟,下。 新郑,下。 密县。 下。 睢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因之。 旧领襄邑、考城、柘城三县。 元初,置仪封县于东明县之通安堡,隶本州。 领县四:   襄邑,下。 倚郭。 考城,下。 仪封,下。 柘城。 下。 河南府路。 金河南府,属南京路。 元初改河南府路。 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县。 金升渑池县为韶州,至元八年仍为渑池县,改隶陕州。 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 壬子年数。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八:   洛阳,至正二十六年,罢洛阳嵩县宣慰司,嵩县当是至正间析洛阳县地置之。 宜阳,下。 永宁,下。 登封,下。 巩县,下。 至正二十年,改立军州万户府。 孟津,下。 新安,下,偃师。 下。 州一:   陕州。 下。 金故州,又改西安军。 属河南路。 元初,仍为陕州。 旧领陕、灵宝、湖城、阌乡四县。 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阌乡,降韶州渑池县来属。 领县四:   陕县,下。 灵宝。 下。 至元三年,省入陕县。 八年,废虢州为虢略县,治灵宝。 后复置灵宝县,以虢略为巡检司,并虢州之朱阳县入之。 渑池。 下。 金韶州,置渑池司侯司。 至元二年,省司侯司。 八年,降州为县,隶本州。 阌乡。 下。 南阳府。 金申州,属南阳路,以南阳县为治所。 金志漏申州,不载。 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之。 二十五年,改属汴粱路。 后直隶行省。 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 壬子年数。 领县二:   南阳,下。 倚郭。 有三鸦巡检司。 镇平。 下。 本阳管镇,金末置县。 州五:   邓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 金末析南阳县,置申州。 元初,省淅川、顺阳二县入内乡县,升穰县之新野镇为县。 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 领县三:   穰县,下。 倚郭。 内乡,下。 新野。 下。 唐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旧领泌阳、比阳、湖阳、桐柏四县。 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 领县一:   泌阳。 下。 倚郭。 元初废。 至元九年,复置。 大德五年,省入本州。 至元十六年,知南阳府粱曾以唐、邓二州为襄阳府所夺,争之,复隶南阳府。 唐、邓二州改隶襄阳府年分阙。 嵩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旧领伊阳、福昌二县。 后福昌改隶河南府。 至元三年,省伊阳县入本州。 领县一:   卢氏。 下。 至元二年,隶南京路。 八年,隶南阴府。 十一年来属。 汝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旧领粱、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入粱县。 后复置郏县。 领县三:   粱县,下。 鲁山,下。 郏县。 下。 裕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旧领方城、舞阳、叶三县。 后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 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 后复置舞阳县。 领县三:   方城,下。 倚郭。 叶县,下。 舞阳。 下。 汝宁府。 金蔡州,属南京路。 至元七年,改隶汴粱路。 三十年,行省平章政事伯颜言:“蔡州去汴粱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 ”遂升为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之。 旧领汝阳、遂平、上蔡、西平、确山、平舆六县。 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二县入汝阳。 后复置遂平县。 抄籍户口阙。 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 领县五:   汝阳,下。 倚郭。 元初废,后置。 上蔡,下。 西平,下。 确山,下。 遂平。 下。 州四:   颍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至元三十年,改隶汝宁府。 旧领汝阴、泰和、沈邱、颍上四县。 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本州。 后复置县三:   太和,下。 沈邱,下。 颍上。 下。 息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中统三年废,四年复置。 至元三年,罢息州安抚司,以其民隶南京路。 至元三十年,改隶汝宁府,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 至元三年,省四县入本州。 后又置二县:   新蔡,下。 至元四年置。 真阳。 下。 光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隶蕲黄宣慰司。 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湖广行省。 三十年,改隶汝宁府。 领县三:   定城,下。 固始,下。 宋末兵乱,徙治无常。 至元十一年,复旧治。 光山。 下。 兵乱地荒。 至元十二年复置县。 信阳州。 下。 宋信阳军,属京西北路。 至元十四年,改信阳府,隶蕲黄宣慰司。 十五年,降为州,属湖广行中书省。 二十九年,改隶河南行省。 三十年,来隶汝宁府。 旧领罗山、信阳二县。 至元二十年,以罗山当驲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 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 至元七年数。 领县二:   罗山,下。 倚郭。 信阳。 下。 归德府。 宋应天府。 金改归德府,属南京路。 金亡,宋复取之。 元初,与亳州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 未几,罢。 宪宗二年,置司、府、州、县官以抚定新附之民。 至元八年,升为散府,直隶行省,以宿、亳、徐、邳四州隶之。 旧领睢阳、宁陵、夏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 至元二年,析虞城、砀山二县属济宁府,并谷熟县入睢阳,酂县入永州,又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夏邑二县俱隶本府。 抄籍之数阙。 至顺钱粮户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 领县四:   睢阳,下。 倚郭。 永城,下。 夏邑,下。 旧隶永州。 至元二年,来属。 未几,废。 至元八年,复置,以砀山入之。 宁陵。 下。 州四:   徐州。 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至元二年降为下州。 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 至是省永固县入萧县,省彭城县、录事司入本州。 领县一:   萧县。 下。 至元二年,并入徐州。 十二年,复置。 至正八年,升徐州为总管府,以邳、宿、滕、峄四州隶之。 十三年,降为武安州。 以所辖县隶归德府,峄、滕二州仍隶益都路。 宿州。 中。 金故州,属南京路。 元初,废。 中统三年,复置,改隶本府。 旧领临淮、蕲、灵璧、符离四县及司候司。 至元二年,省临淮、蕲、灵璧三县,并司候司入本州。 四年,析灵璧县地入泗州。 十七年,复置灵璧县来属,领县一:灵壁。 下。 邳州。 下。 金故州,属山东西路。 元初,废。 中统三年,复置。 至元八年,改隶本府。 旧领下邳、兰陵、宿迁三县。 元初以户少,省三县入本州。 至元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隶淮安路。 十五年,复来属,领县三:   下邳,下。 州治所。 城北有黄堌城。 宿迁,下。 睢宁。 下。 亳州。 下。 金故州,属南京路。 宪宗二年,改隶归德府。 旧领谯、酂、鹿邑、城父、卫真五县。 后省城父县入谯,卫真县入鹿邑,酂县入永城。 未几,复置城父。 领县三:谯,下。 鹿邑,下。 城父。 下。 襄阳路。 下。 宋襄阳府,属京西南路。 至元十年,宋守将吕文焕以城降,改襄阳府为散府。 十一年,升襄阳路总管府。 旧领襄阳、邓城、宜城、谷城、南漳五县。 元初,省邓城县入襄阳。 至元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南阳府光化、枣阳二县来属。 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 倚郭。 兵乱废,至元十四年复置。 南漳,下。 旧纪:至元十四年,均州复立南漳县。 南漳改隶均州及省并年分均无考。 宜城,下。 谷城,下。 光化,下。 枣阳。 卞。 州二:   均州。 下。 宋故州,屙京西南路。 至元十二年,宋行均州事徐鼎以城降,改隶湖北宣慰司。 十九年,来属本路。 领县二:   武当,下。 兵乱,侨治无常。 至元十四年,复置。 郧县。 下。 宋郧乡县。 至元十四年改。 房州。 下。 宋故州,属京西南路。 至元十二年,知州李鉴以城降。 十九年,改隶襄阳路。 领县二:   房陵,下。 竹山。 下。 蕲州路。 下。 宋故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置淮西宣抚司。 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 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 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蕲春,中。 倚郭。 蕲水,中。 广济,中。 宋嘉熙兵乱,徙治江中洲。 归附后,复旧治。 黄梅,中。 嘉熙兵乱,侨治江中州。 后复置。 罗田。 下。 兵乱县废。 至元十二年,复置。 大德中,迁县治于官渡沙。 黄州路。 下。 宋故州,属京西北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十四年,升为总管府。 旧纪:至元十四年,置宣慰司。 疑误。 十八年,又置黄蕲州宣慰司,治黄州路。 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湖广行省。 二十九年,复置淮西道宣慰司,以蕲州、黄州二路隶之。 大德三年,罢淮西道宣慰司,蕲、黄二路改隶河南江北行省。 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黄冈,中。 州治所。 黄陂,下。 兵乱,侨治蕲州青山矶。 归附,还旧治。 麻城。 下。 兵乱,徙治什子山。 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 上。 宋故州,屙淮南西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 十四年,升为总管府,隶淮西江北道。 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合肥,上。 倚郭。 粱县,中。 舒城。 中。 州三:和州。 中。 宋故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 明年,升和州路。 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 旧设录事司,后省入历阳。 领县三:   历阳,上。 倚郭。 含山,中。 乌江。 中。 无为州。 中。 宋无为军,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四年。 升无为路。 二十八年,降为州,罢巢州为县隶之。 领县三:   无为,上。 倚郭。 庐江,中。 巢县。 下。 至元十四年,置镇巢府。 二十三年,降为巢州。 二十八年,复为县。 六安州。 下。 宋六安军,辰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二十二年,改隶黄蕲州宣慰司。 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 后又升为州。 领县二:   六安,中。 英山。 中。 安丰路。 下。 宋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并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 十五年,降为散府。 二十八年,复升为路,降临濠府为濠州以隶之。 至正十二年,置安丰分元帅府。 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寿春,中。 倚郭。 安丰,下。 霍邱,下。 寿春、安丰、霍邱三具,宋隶寿春府。 至元十八年,来属本路。 元统二年,立准乡临水山巡检司。 下蔡,下。 与蒙城俱隶安丰府。 二十八年,罢府,来属本路。 蒙城。 下。 金属寿州。 至元十八年。 来属本路。 州一:   濠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置安抚司,十五年,升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隶本路。 旧领钟离、定远二县。 至元二十八年,降怀远州为县,隶之。 领县三:   钟离,下。 倚郭。 定远,下,怀远。 下。 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 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省荆山入之。 安庆路。 下。 宋安庆府,属淮南西路。 至元十二年,宋将范文虎以城降。 十三年,置安抚司。 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黄蕲州宣慰司。 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 旧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县。 至元二年,析怀宁县境置灊山县。 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 领司一:   录事司。 大德元年置。 县六:   怀宁,中。 宿松,中。 天历初,立铁柱于小孤山,号海门第一关。 望江,下。 大潮,中。 桐城,中。 宋末徙治枞阳,又徙于李阳河。 元初,始还旧治。 灊山。 下。 本怀宁县之清朝、玉照二乡地。 宋立四寨,仍隶怀宁县。 至无中,置野人原寨。 至治间,始析置灊山县,以山为名。 淮东道宣慰使司。 皇庆二年,改淮东淮西道宣尉恰为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 上。 宋扬州,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置淮东都元帅府。 十四年,改扬州路总管府。 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 十九年,省宣慰司,本路直隶行省。 二十六年,改浙西道宣慰司为淮东淮西道宣慰司,仍治扬州路,升本路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 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 倚郭。 泰兴。 上。 州五:   真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抚司。 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 二十一年,降为州,隶扬州路。 领县二:   扬子,上。 倚郭。 宋永正县。 至元二十八年,改扬子县,移治新城,省录事司入之。 六合。 下。 滁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 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 领县三:   三除州。 下。 宋故州。 属准南东路处。 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总管府。 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 领县三:   清流,中。 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之。 来安,下。 全椒。 下。 泰州。 上。 宋故州,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总管府。 至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 领县二:   海陵,上。 倚郭。 宋端平后,去县城五里别筑新城。 后张土诚据之。 如皋。 下。 通州。 中。 宋故州。 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 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 领县二:静海,上。 倚郭。 海门。 中。 崇明州。 下。 本通州海滨沙洲。 宋建炎中有升州句容县姚、刘二姓避兵于沙上,其后遂称姚刘沙。 宋嘉定中,置天赐监场。 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 上。 宋楚州。 又升属县山阳县为淮安军,又改军为州。 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三年,置行淮东安抚司。 十四年,改总管府。 二十年,置淮安府路总管府,以临淮府,海宁、泗、安东三州隶之。 二十七年,罢临淮府。 旧领山阳、盐城、淮安、新城、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 设录事司。 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 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 宋淮安县,至元十二年,以本县马罗军寨为山阳县。 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 二十年。 省淮安及新城县入之。 盐城,上。 桃园,下。 本淮阳军之桃园镇,金盥淮滨县,后废。 至元中置桃园县。 清河,下。 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为县。 州三:   海宁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东路。 金志亦有海州,后复为宋地。 至元十二年,归附。 十五年,升海州路,为总管府。 又改为海宁府,旋降为州,隶淮安路。 旧领录事司,朐山、东海、怀仁、沭阳四县。 至元二十年,省东海县与录事司入朐山。 领县三:   朐山,中。 沭阳,下。 赣榆。 下。 宋怀仁县,金改赣榆。 泗州。 下。 宋故州,属淮南东路。 金志亦有泗州,后复为宋地。 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 旧领临淮、淮平、虹、灵璧、睢宁五县。 至元十六年,析瞧宁县属邳州。 十七年,析灵璧县属宿州,以临淮府五河县来属。 二十一年,省淮平县入临淮。 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来属。 领县五:   临淮,下。 虹县,下。 宋故县,金废。 元初复置。 五河,下。 盱眙,上。 宋招信军。 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 十四年,升招信路总管府。 十五年,改临淮府。 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北,改属泗州。 二十年,并招信县入盱眙。 二十七年,废临淮府入盱眙。 天长。 中。 至正十五年,置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于本县。 州一,安东州。 下。 宋涟水军,后改安东州,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二年,置安东分元帅府。 后改隶准安路,领县一:   涟水。 下。 高邮府。 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 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 二十年,降高邮路为府,隶扬州路,后改为散府,隶宣慰司。 旧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 至元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省录事司入高邮县。 户五万九十有八。 至顺钱粮户数。 领县三:   高邮,上。 倚郭。 兴化,中。 宝应。 上。 旧为宝应军。 至元十六年,改为安宜府。 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 荆湖北道宣慰司。 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帅府。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辂。 上。 宋为江陵府,属荆湖北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是年,置怀远、灵武二县,分处新民。 未详何时裁并。 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 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 改为中兴跻。 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 公安,中。 石首,中。 松滋,中。 枝江,下。 潜江,下。 旧治白氵付。 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迁今治。 监利。 中。 峡州路。 下。 宋峡州,属荆湖北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 十七年,升为峡州路。 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二千九百四十七。 领县四:   夷凌,中。 宋末随州迁治不常。 归附后,还江北旧治。 宜都,下。 宋旧县。 长阳,下。 远安。 下。 至正初,达鲁花赤沙班迁县治于亭子山下。 安陆府。 宋郢州,隶京西南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 十五年,升为安陆府。 隶宣慰司。 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 领县二:   长寿,中。 京山。 中。 兵乱,移治汉滨。 至元十二年,还旧治。 沔阳府。 宋复州,属荆湖北路。 至元十三年,归附,升为复州路。 十五年,改为沔阳府。 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 领县二:   玉沙,中。 倚郭。 景陵。 中。 宋旧县。 兵乱,徙治无常。 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 下。 宋荆门军,属荆湖北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十四年,升为荆门府。 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 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 领县二:   长林,上。 当阳。 中。 德安府。 宋旧府,属荆湖北路。 宋咸淳七年,徙治汉阳。 至元十三年,归附,还旧治,隶湖北边宣慰司。 十八年,罢宣慰司。 直隶行省。 为散府。 三十年,改隶黄州路。 后复隶宣慰司。 旧领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应山五县。 至元十五年,析应山县。 隶随州。 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 领县四:   安陆,下。 孝感,下。 宋建炎中迁县治于紫资寨。 至元十六年,还旧治。 应城,中。 云梦,下。 州一:   随州。 下。 宋故州,属京西南路。 至元十二年,归附。 十三年,以兵乱,迁徙无常,即黄仙洞为州治。 旧领随县。 十五年,以德安府应山县来属。 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 领县二。 随县,下。 应山下。 发布时间:2025-11-26 18:21: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