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内容: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 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 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读解】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 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 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 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孔子所说的命,按 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 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 命运、归宿。 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如果你不知道 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 话说回来,孔 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 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 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 礼”。 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所 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 这 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 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 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 既然如 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 更不用说做 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 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 不少。 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公冶 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 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 ”所以,语言与内在品 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 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 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 以研究所说:“偏 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 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 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 ”(《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 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 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 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 知命、知礼、知言,我 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部《论 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 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发布时间:2025-11-27 12:07: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