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内容: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领路四十二、府七,属府三,属州五十六,属县五十三。 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 治中兴路。 至元二十七年,置云南行御史台。 二十九年,徙行御史台于西川,设云南道肃政廉访司。 三十年。 复立行台。 大德二年,罢,复置肃政廉访司。 又至顺二年,置云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旧志不书,当为元统后所罢。 中庆路。 上。 唐姚州。 南诏蒙氏为善阐府。 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善阐牧,世有其地。 宪宗三年,世祖征大理,收府八,善阐其一也。 宪宗五年,置万户府十有九,分善阐为万户府四。 至元七年,改为路。 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 十三年,置云南行中书省,分置州县,改善阐为中庆路。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昆明,中,倚郭。 宪宗四年,分其地立于户二。 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具。 二十一年,废州存县。 寻又省官渡县入焉。 富民,下。 唐匡州。 乌蛮酋些门些禾即其地筑马举笼城,号梨瀼甸。 至元四年,立梨瀼千户所。 十二年,改为富民县。 宜良,下。 唐匡州。 蛮酋啰氏即其地筑啰哀笼城。 宪宗六年,立宜良匡城及大池千户所。 隶嵩盟万户府。 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领大池、匡地二县。 二十一年,州罢为县,省二县入焉。 州四:   嵩盟州。 下。 旧志作嵩明,误脱盟字下半;《明一统志》可证。 治沙札卧城。 鸟蛮车氏等居此,后为枳氏所夺,因名枳硙。 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及阿葛城,与蛮盟,故又名其地曰嵩盟。 蒙氏置长州。 段氏改嵩盟郡。 宪宗六年,置嵩盟万户府。 至元十二年,复改长州。 十五年,升嵩盟府。 廿二年,降为州。 领县二:   杨林,下,杂种蛮枳氏、车氏、斗氏、幺氏所居。 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因名羊林。 宪宗七年,立羊林千户所。 至元十二年,改为杨林县。 邵甸。 下。 治白邑村。 车蛮、斗蛮旧名为东甸,土音以东为邵。 宪宗七年,立邵甸千户。 至元二十二年,改为县。 晋宁州。 下。 蒙氏改唐宁县为阳城堡部,段氏因之。 宪宗七年,置阳城堡万户府。 至元十二年,改晋宁州。 旧领三县:晋宁、呈贡、归化。 后并晋宁县入本州。 领县二:   呈贡,下。 世为乌白些门些莫徒阿茶僰五种蛮所居,号晟贡城。 宪宗六年,立呈贡千户所。 至元十二年,析诏营、切龙、呈贡、雌甸、塔罗、和罗忽六城及乌纳山立呈贡县。 归化,下。 旧为安江城,有吴氏居之,因名大吴龙,后为些莫徒蛮永偈所据,世隶善阐。 宪宗六年。 分隶呈贡千户。 至元十三年,割大吴龙、安江、安淜立归化县。 昆阳州。 下。 南宁夷爨玩降,隋拜昆州刺史即此地,至唐没于南诏,其后大理以高氏治之,名巨桥城。 宪宗并罗富等十二城,立巨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昆阳州,旧领三县:三泊、易门、河西,后并河西县入本州。 领县二:   三泊,下。 僰、獠所居之地,后为大理所有,以隶善阐。 至元十三年,于那龙城置三泊县。 易门。 下。 治市坪村。 乌蛮酋绅磨由男所居之地。 段氏时,高智升治善阐,以高福世守其地。 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所。 十二年,改为县。 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为易门。 安宁州。 下。 唐安宁县。 蒙氏以蛮酋苏阿褒治之,段氏以善阐猷孙氏为安宁城主。 后袁氏、高氏互有其地。 宪宗七年,隶阳城堡万户府。 至元三年,置安宁千户所。 十二年,改安宁州。 旧领三县:禄丰、罗次、大甫。 后省大甫县入本州。 领县二:   禄丰,下。 旧为禄琫甸白村,乌僰蛮居之,以地瘴热,迁徙不常。 段氏时,高智升子义胜治其地。 至元十三年,割宁安千户所之禄琫、化泥、骥宗龙三处立禄丰县。 因江中有石如甑,蛮语石为禄,甑为琫,讹为禄丰也。 罗次。 下。 治压磨吕白村,本乌蛮罗部地。 至元十二年,置罗次州,隶中庆路。 二十四年,改为县,隶本州。 威楚开南等路。 下。 夷名俄碌晱。 爨蛮筑城居之,城名威楚。 蒙氏以此地属银生节度。 段氏以银生属姚州,又名当筋睑,又改为白鹿郡,又为威楚郡。 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裔孙长寿。 宪宗三年,归附。 六年,立威楚万户府。 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 后改宣慰司,又仍为总管府。 旧领威楚、定远、南宁三县。 后省南宁县入定远,改崿嘉千户为崿嘉县。 领县三:   威楚,下。 倚郭。 唐故县,为爨蛮所据。 元初,立于户所。 至元十五年,升为威州。 立威楚,下。 倚郭。 唐故县,为爨蛮所据。 元初,立千户所。 至元十五年,升为威州。 立富民、净乐二县。 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并二县入之。 定远,下。 唐髳州。 夷名直晱蒙氏改牟州,以爨酋抬萼守之,筑新城曰耐笼。 高氏又命云南些莫徒酋吏羡徙二百户于黄逢宑。 宪宗四年,立牟州千户所,黄蓬宑为百户。 至元十二年,改定远州,黄蓬宑改南宁县。 后改州为县,并南宁县入之。 崿嘉。 下。 州四:天历二后,威楚路黄州士官哀放入贡,乃羁縻州。 镇南州。 下。 濮落蛮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鸡和,蒙氏置石鼓县,又于沙却置俗富郡,即今州治也。 大理时,欠舍、沙却之地俱为高氏所有。 宪宗三年内附。 七年,置欠舍千户、石鼓百户。 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户为镇南州,立定边、石鼓二县。 二十四年,省二县入本州。 州属尚有安远一县,省并年分阙。 南安州。 下。 黑爨蛮所居寨名摩楚,大理时为高氏所据。 宪宗立摩刍千户。 隶威楚万户府。 至元十二年,改为南安州,隶本路。 领县一:   广通。 下。 夷名路晱。 蒙氏立路晱县,大理时为高氏属地。 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长寿遂移居路晱,筑城曰龙戏新栅。 宪宗七年,内附,立路晱千户。 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 开南州。 下。 蒙氏为银生府,分十二甸,昔濮、和泥二种蛮所居。 后为金齿白蛮所据,蒙氏、段氏皆莫能复。 中统三年,讨平之,以所部隶成楚万户府。 至元十二年,置为开南州。 威远州。 下。 其川有六,昔濮、和泥二种蛮所居。 后为白夷酋阿只步等所据。 中统三年,讨平之。 至元十二年,置为威远州,与开南并隶威楚路。 武定路军民总管府。 下。 本獹鹿等蛮所居之地。 至大理,使乌蛮阿励治此,其裔孙法瓦浸盛,并纳洟月尼共笼等地,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 宪宗四年内附。 七年,置罗婺万户府。 至元八年,并所隶仁德、于矢二部入罗婺,为北路总管府。 十一年,割出仁德、于矢二部,改本路为武定。 领县一:   南甸。 下。 本路所治蛮名瀼甸。 又曰洟陬笼。 至元二十六年置县。 州二:   和曲州。 下。 僰丑诸种蛮所居名叵簉甸。 蒙氏时,白蛮据其地。 至段氏,以乌蛮阿励并吞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罗婺部。 宪宗六年,改叵簉甸日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为州。 领县一:   元谋。 下。 旧名华竹,又曰环州。 至元十六年,改为县。 禄劝州。 下。 旧名洪农碌劝甸,易笼蛮所居。 至元二十六年,置禄劝州。 领县二:   易笼,下。 地名培场,有二水,合流绕城而东。 蛮语洟为水,笼为城,故又名易笼。 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蛮会集之地。 至元二十六年,置易笼县。 石旧。 下。 旧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蔽。 后讹掌鸠为石旧。 至元二十六年,置县。 鹤庆路军民总管府。 下。 夷名其地为白鹤川及样共川,隶于越析诏。 蒙氏合六诏为一,于样共置统谋郡。 宪宗三年内附,为鹤州。 七年,立二千户所,仍称统谋,隶大理万户府。 至元十一年,罢统谋千户,复为鹤州。 二十年,为燕王分地,隶行省。 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 寻改为路。 领县一:   剑川。 下。 夷名义督罗鲁城,一名剑川。 昔浪穹诏与南诏战败,走保剑川,改称剑浪诏。 后为南诏所并,置剑川节度。 大理时,改为义督睑。 宪宗四年,内附。 七年,立义督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剑川县。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 本南诏乞蓝夷地。 元贞二年,云南省臣也先不花征乞蓝,拔瓦农、开阳二寨。 其党荅刺率诸蛮来降,乞蓝悉平,以其地为云远路军民总管府。 彻里军民总管府。 为倭泥、貉■〈犭党〉、蒲刺、黑角诸蛮杂居之地。 世祖命兀良合□伐交趾,经其地,悉降之。 至元中,置彻里军民总管府,领六甸。 按大德中,云南行省言:乞别立彻里军民宣抚司。 泰定二年,又立车里军民总管府。 疑废置不常,故罢而复立也。 广南西路宣抚司。 宋特幺道依智高后裔居之。 至元中,立广南西路宣抚司。 旧领路城、上林、罗佐、安宁、富州五州。 后析路城、上林、罗佐三州隶来安路。 本路领州二:   安宁州,下。 富州。 下。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 乌蛮幺、些所居之地,为越析诏之属部。 后隶南诏,置丽水节度。 宋时,为蛮酋寨醋醋所据,段氏莫能制。 宪宗三年,世祖征大理,自卡头济金沙江,幺、些酋拒守。 四年春,讨平之,置茶罕章管民官。 至元八年,置宣慰司。 十三年,改丽江路,置军民总管府。 二十二年,府罢,立宣抚司。 领府一:   北胜府。 旧为施蛮之地。 南诏异牟寻取之,名北方赕,徙渳河白蛮及罗落、幺、些诸蛮以实其地,号成偈赕,又改名善巨郡。 大理段氏使高大惠治此郡,改名成纪镇。 宪宗三年,其酋高俊内附。 至元十五年,立为施州。 十七年,改为北胜州。 二十五年,升为府。 云南行省言:“金沙江西通安兰五城,宜依旧隶茶罕章宣抚司,金沙江东永宁等处五城宜废,以北胜施州为北胜府。 本府领州三:   顺州。 下。 文名牛晱。 南诏异牟寻徙诸浪入居之,与罗落、幺、些蛮杂处。 后罗落蛮酋成斗族渐大,自为一部,迁于牛晱。 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 宪宗三年,内附。 至元十五年,改牛晱为顺州。 蒗渠州。 下。 夷名罗共晱。 罗落、幺、些三种蛮世居之。 至元九年,内附。 十四年,立宝山、莨渠二县。 十六年,改宝山、莨渠二县为州。 本属丽江路,后改属北胜府。 永宁州。 下。 夷名楼头晱,接吐番东徼,地名晱蓝、幺、些蛮泥月乌逐出吐番,居此地。 宪宗三年,其三十三世孙和字内附。 至元十六年,改为州,属北胜府。 州四:   通安州。 下。 夷名三晱,为越析幺些诏地,并于南诏,仆繲蛮居之,其后幺、些蛮又据之,世属段氏。 宪宗三年,其裔孙麦良内附。 中统四年,以麦良为三晱管民官。 至元九年,其子麦兀袭父职。 十四年,改为通安州。 兰州。 下。 南诏獹蛮地,名罗眉川,段氏始置兰沧郡,以董庆者治之。 后周氏疆盛。 与董氏分为二部,以兰沧江为限。 宪宗四年内附,隶茶罕章管民官。 至元十二年,改兰州。 宝山州。 下。 幺、些蛮地。 其先自楼头徙此。 世祖征大理,自卡头济江。 围大匮等寨。 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 至元十四年。 以大匮七处置宝山县。 十六年,升州。 巨津州。 下。 濮、晱之地,名罗波九晱。 后为幺、些蛮所夺,又为蒙氏所并,属丽水节度。 宪宗三年,内附。 至元十四年,于九晱置巨津州,以桥为南诏、吐番来往之通汁,故名。 领县一:   临西。 下。 大理极边之地,夷名罗裒间。 居民皆幺、些二种蛮。 至元十四年,立临西县,以西临吐番,故名。 东川府路。 下。 本大理国閟畔部。 宪宗时,置万户。 至元十五年,改军民府。 二十八年,罢云南四州,置东川府。 至元十一年,立云南邓、川、赵、姚四州。 当是罢此四州,置东川府。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 下。 至元中,置。 领州二:   益良州,下。 强州。 下。 孟杰路。 下。 泰定三年,八百媳妇蛮请官守,置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 木安路。 下。 泰定三年置。 普安路。 下。 南诏东边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 其后爨酋阿宋据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 宪宗七年,内附,命为于矢万户。 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 明年,更立招讨司。 十六年,改宣抚司。 二十二年,罢司为路。 曲靖等路管军总管府。 唐为曲州、靖州。 后没于南诏蒙氏,置石城郡。 段氏因之。 后为磨弥蛮酋所据。 宪宗六年,内附。 置磨弥部万户府。 至元八年,改为中路。 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 二十年,隶皇太子位下。 二十五年,升宣抚司。 二十八年,以曲靖路宣抚司改立管军总管府。 领县一:   南宁。 下。 倚郭。 唐为南宁州,治石城,后没于南诏蒙氏,改石城郡。 段氏时,乌蛮酋据其地。 宪宗三年,内附。 六年,立于户所。 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 二十二年,降为县。 州五:   陆凉州。 下。 南诏落温部蛮据其地。 宪宗三年,内附,置落温千户所,隶于落蒙万户。 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 领县二:   芳华,落温部之地,夷名忻歪,又名部封。 元初,置千户。 后改为具。 河纳。 下。 治蔡村。 蒙氏置陆郎县。 元初,复并于落温部,置百户。 至元中,改河纳县。 越州。 下。 旧为鲁望川,普幺部蛮居其地。 宪宗四年,内附。 六年,置千户所。 至元十二年,改越州。 罗雄州。 下。 旧为塔敝纳夷甸。 相传盘瓠之裔,有罗雄者,前居此甸。 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 宪宗四年。 内附。 七年,隶普磨千户。 至元十三年,析夜苴部为罗雄州。 领县一:   亦佐。 下。 本夜苴部地。 至元十三年,置县。 马龙州。 下。 夷名撤匡。 僰利蛮居之。 后为纳垢蛮部所夺。 至罗苴内附。 置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为州。 即马龙旧城也。 领县二:   马龙,下。 通泉。 下。 本通泉乡,纳垢蛮之孙易陬分居其地。 元初,为易笼百户。 后改为通泉县。 霑益州。 下。 唐为西平川,又改盘州。 后没于南诏,为僰、刺二种蛮所居。 磨弥部又夺之。 元初,其孙普垢壝内附。 宪宗七年,以本部隶磨弥万户府。 至元十三年,改霑益州。 领县三:   交水,下。 治易陬笼城。 磨弥部酋蒙提居之。 后大理高氏逐其子孙,而有其地。 宪宗五年,内附。 至元十三年,立为县。 后至元二年,与罗山、石梁并入巡检司。 石粱,下。 石梁山,本伍勒部酋世居其地。 至元十三年,立为县。 后并入巡检司。 二十四年,复立。 罗山下。 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至元十三年。 立为县。 后并入巡检司。 徵江路。 下。 唐南宁、昆二州地。 后没于南诏,名罗伽甸、幺、些蛮居之,又为僰蛮所夺。 蒙氏置河阳郡。 大理段氏析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 步雄部后居罗伽甸者,又号罗伽部。 宪宗四年,内附。 六年,置罗伽万户府。 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 十六年,升为徵江路。 领县三:   河阳,下。 附郭。 归附后为千户所。 至元十六年,改河阳州。 二十六年,降为县。 江川,下。 南诏徙曲旺蛮居此。 段氏以些、幺蛮子孙分管其地,名步雄部。 宪宗时,其酋弄景内附,置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 改千户为江川州。 二十年,降为县。 又置双龙县,旋省。 阳宗。 下。 幺、些蛮居此,号强宗部。 宪宗时,其酋卢舍内附,立为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为阳宗县。 译言强为阳也。 州二:   新兴州。 下。 唐求州,为羁縻州。 后没于南诏,置温富州。 段氏徙些、幺蛮居其地。 元初,内附,置部傍、普舍二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部傍千户为休纳县,又于休纳置新兴州,隶徵江路。 旧领休纳、普舍,研和三县,后省休纳县入本州。 领县二:   普舍,下。 强宗部蛮之裔长日部傍,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 后普舍孙苴壝内附,立普舍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为县,治普札龙城。 研和。 下。 步雄部蛮居此。 其孙龙钟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路南州。 下。 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因名落蒙部。 宪宗时,内附,置落蒙万户府。 至元七年,并落蒙、罗迦、末迷三万户为中路。 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迦为徵江路,落蒙为路南州。 旧领弥沙、邑市二县。 至元二十四年,并弥沙入邑市。 领县一:   邑市。 下。 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 后并弥沙入本县。 普定路。 下。 本普里部蛮。 元初内附,置普定府。 至元二十七年,斡罗思、吕国瑞贿丞相桑哥,请创罗甸宣慰司,奏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 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司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 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俱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 今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行省。 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士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 邀功希赏。 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 “从之。 大德七年,改为路。 是年,中书省臣言:“蛇节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 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宜力戌行,乞令袭其夫职。 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 ”按旧志普定路直隶行省,不隶于宣慰司。 未知何时所改。 领州四:   永宁州。 下。 领慕役项营下二寨长官司。 镇宁州。 下。 本荒服地。 元初始置四州,隶本路。 领十二营、康佐二寨长官司。 习安州。 下。 领宁谷、西堡二寨长官司。 安顺州。 下。 仁德府。 僰、刺蛮之地,号仲剳溢源部。 后乌蛮名新丁者李之,其后号新丁部,又讹新丁为仁地。 或云蒙氏改为寻甸,段氏改仁德部。 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为仁地万户。 至元十三年,改为仁德府。 领县二:   为美,下。 地名溢浦适侣晱甸,即仁地之故部。 至元二十四年,置县。 归厚。 下。 地名易浪浦笼,旧属仁地部。 至二十四年,置傥俸县。 二十五年,改归厚县。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至元十二年,置罗罗宣慰司。 泰定四年,八百媳妇蛮请官守,改为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至正二年,罢。 六年,复置八百宣慰司。 建昌路。 下。 唐隽州中都督府。 后为蒙诏所据,立城曰建昌府。 以乌、白二蛮实之。 传至阿宗,娶落兰部建蒂女沙智。 宪宗时,建壝内附,以阿宗守建昌。 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总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 本路领州九:   建安州。 下。 建昌路治所。 元初,置千户二。 至元十五年,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置宝安州。 十七年,改本千户为建安州。 二十六年,并宝安州入之。 永宁州。 下。 在建昌之东郭,名偏城。 蒙诏立建昌府,领建安、永宁二州。 至元十六年,分建昌为二州:在城曰建安,在东郭曰永宁。 领县一:   北杜。 此县旧志所无,《翰墨全书》有之。 《明一统志》:元属永宁州,明初改为碧舍。 泸州。 下。 旧名沙城睑。 段氏于热水甸立城曰洟笼,隶建昌。 宪宗时内附,复叛。 至元九年,平之。 十五年,改洟笼为泸州。 礼州。 下。 唐苏祈县。 后吐番、乌白蛮迭据其地,号笼幺城。 至元九年,平其地,置千户所。 十五年,改为礼州。 领县一:   泸沽。 罗落蛮所居。 后乌蛮据之。 自号曰落兰部,或称罗落。 其酋蒲德遣侄建壝内附。 建蒂复叛杀蒲德自立。 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所。 十三年,升万户。 十五年,改为泸沽县。 里州。 下。 蒙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居此,因名阿都部。 其后商纳空随建壝内附。 中统三年,复叛。 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顺,隶乌蒙。 十八年,置千户所。 二十二年,同乌蛮叛,奔罗罗斯。 二十三年,置军民总管府。 二十六年,罢为州。 阔州。 下。 州治密纳甸,乌蒙之地。 其酋仲由蒙之裔名科居此,以名为部号,后讹科为阔。 至其三十七世孙蒂罗内附。 至元九年,设千户所。 二十六年,改为州。 邛部州。 下。 唐邛部县,后没于蛮。 至宋,封其酋为邛都王,治乌弄城。 后幺、些蛮据其地。 又为仲由蒙之商所夺。 宪宗时,内附。 中统五年,置邛部州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 至元十年,改属罗罗斯宣慰司。 二十一年,降为州。 隆州,下。 唐会川县之西北境。 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立五睑,本州为边府睑。 其后,睑主杨大兰于睑北垲上立城名大隆城,即今州治。 至元十三年,内附。 十四年,设千户所。 十七年,改隆州。 旧置撒里府,领礼州、邛部州、隆州、其改并年分阙。 姜州。 下。 本会州府龙纳城,罗落蛮世居之。 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绎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于大理段氏。 夺龙纳而有之,以祖名名其部曰绎部。 宪宗时内附。 至元八年,为落兰酋建蒂所破。 九年,讨平之。 遂隶会川。 后改属建昌。 十五年,改为姜州。 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万户府。 后又属建昌。 苏州。 下。 本邛都地。 蒙氏隶建昌府。 元初,内附,立苏州,属建昌路。 领县一:   中县。 下。 县治在回头甸,本东门蛮沙麻之地。 至元十年,内附。 十四年,置中州。 二十二年,降为县来属。 此县旧志属建昌路,又无苏州一州。 《明一统志》:苏州,明初尚因之,后改为宁番卫,中县属苏州。 明初尚因而不废,旧志误也。 德昌路军民府。 下。 蒙氏时屈部蛮所居。 至元九年,内附。 十二年,置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 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及德平路,置德昌军民府,治本州葛鲁城。 领州四:   昌州。 下。 路治本州。 乌蛮阿屈之裔。 用祖名为屈部,其孙乌则至元九年内附。 十二年,改本部为州。 兼领普济、威龙,隶定昌路。 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隶德昌。 德州。 下。 蒙氏时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龙,所居蛮苴部,以远祖名部曰犵狫。 宪宗时内附。 至元十二年,置千户所。 十三年,改为德州,隶德平路。 二十三年,改隶德昌。 按德平路,当是入德州,二十三年所罢。 威龙州。 下。 旧名巴翠都,领小部三:曰沙娲普宗,曰乌鸡泥祖,曰娲诺龙清,皆獹鲁蛮种。 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龙州。 普济州。 下。 旧名玗甸,獹鲁蛮所居。 至元九年,随屈部内附。 十五年,于玗甸立定昌路。 二十三年,路废。 改隶德昌路《翰墨全书》:德昌路属下有苏州。 《明一统志》:苏州属建昌路。 今从《一统志》。 会川路。 下。 唐会川县。 后没于南诏,立会川都首府,又号清宁郡。 至段氏,仍为会川府。 至元九年,内附。 十四年,置会川路,治武安州,领州五:旧有通安州,省并年分阙。 武安州。 下。 本名龙泥城。 南诏置清宁郡。 大理高凌据此。 至元十四年,置管民千户所。 十七年,改武安州。 黎溪州。 下。 蛮日黎彄。 讹为今名。 蒙氏徙白蛮居之,后为罗罗蛮所夺。 至元九年,蛮酋阿夷内附,改为黎溪州。 永昌州。 下。 治故归依城。 南诏置会同府。 立五睑,徙张、王、李、赵、杨、高、周、段、何、苏、龚、尹十二姓居之,以赵氏为府主,后为王氏所夺。 及高氏专大理之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会川。 宪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遁去。 九年,故酋王氏孙阿龙率众内附。 至元八年,以其子阿禾领会川。 十四年,置管民千户。 十七年,改永昌州。 会理州下。 旧号昔陀城,蛮酋罗于则据之。 其祖名阿坛绛,遂名曰绛部。 后尽有四州之地,号蒙歪。 宪宗八年,其孙亦芦内附,隶閟畔万户府。 至元四年,属落兰部。 十二年,改隶会川路。 十五年,置会理州,仍隶会川。 二十七年。 复隶閟畔部万户府。 大德四年,并閟畔泗州、西州为一,置为磨州,其省并年分均阙。 麻龙州下。 本麻笼城地,名棹罗能。 乌蛮蒙次次之裔,居閟畔东川,后裔普恐迁苗卧龙,其孙阿麻内附。 至元五年,为建蒂所并。 十四年,立管民千户所,隶会川路。 十七年,改为州。 二十七年,割属閟畔部万户府。 柏兴府。 旧为摩沙蛮之地。 唐立昆明县。 蒙氏改香城郡。 至元十年,其盐井摩沙酋罗罗将■〈犭鹿〉鹿、茹库内附,十四年,置盐井管民千户所。 十六年,改为闰盐州,以■〈犭鹿〉鹿部为普乐州,俱隶德平路。 二十七年。 并二州为闰盐县,立柏兴府。 隶罗罗宣慰司。 领县二:   闰盐,下。 倚郭。 蛮名贺头甸。 金县。 下。 蛮酋利窦揭勒所居。 至元十五年,立金州。 后降为县。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本为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司,改宣慰司年分阙。 临安路。 下。 唐为羁縻牂州,后没于南诏。 蒙氏置通海郡都督府。 段氏改秀山郡,复为通海郡。 蛮酋互相侵夺,或隶善阐,或隶阿僰。 宪宗七年,内附,置阿僰部万户府。 至元八年,改为南路。 十三年,又改临安路。 领县二:   河西,下。 蛮名休腊。 唐初置西宗州。 后没于南诏,为步雄部,阿僰蛮又夺之。 宪宗六年,内附。 七年,立万户府,休腊隶之。 至元十二年,改河西州,隶临安路。 二十六年,降为县。 蒙自。 下。 县境有山曰自则,汉语讹为蒙自。 南诏以赵氏守其地。 段氏时,阿僰蛮居之。 宪宗六年内附,继叛。 七年,平之,立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蒙自县。 千户一:   舍资千户。 阿僰蛮所居地。 名褒古,又曰部嫋踵甸。 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 内附后,隶蒙自千户。 至元十三年,改蒙自为县,以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资为安南道防进军千户,隶临安路。 州三:   建水州。 下。 治故建水城,蒙氏所筑。 每夏秋,溪水涨溢如海,蛮谓海为惠,大为励,故名惠励。 汉语曰建水。 些幺徒蛮所居。 内附后,立于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隶临安路。 石坪州。 下。 阿僰蛮所居之地,宋曰石坪县。 至元七年,以为州,隶临安路。 宁州。 下。 盾为黎州。 后没于蛮。 地名浪旷,夷语旱龙也。 步雄部蛮些幺徒据之。 后属爨蛮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部酋豆圭。 宪宗四年,宁部酋内附,置宁部万户府。 后改宁海府。 至元十三年,改宁州,隶临安路。 旧领三县:通海、嶍峨、西沙。 西沙,宁部蛮所居,其裔孙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龙。 宪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居此为万户。 至元十三年,置西沙县。 二十六年,以隶宁州。 至治二年,并入本州。 领县二:   通海,下。 倚郭。 元初,立通海千户所,隶善阐万户府。 至元十三年,改通海部,隶宁海府。 二十七年,府罢,直隶临安路。 后改隶宁州。 嶍峨。 下。 旧为嶍峨蛮所居,后阿僰蛮酋夺之。 至其孙阿次内附,立为千户所。 至元十三年,改为州,领邛川、平甸二县。 三十六年,降为县,并二县入之,隶临安路。 又改隶宁州。 阿迷万户府。 元初,隶南路总管府。 大德中,直隶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按《翰墨全书》临安路有阿迷州、王弄州。 阿迷州,当由万户改之。 王弄州,当由王弄山大、小二部改之。 其建置、省并年分俱阙。 千户所二:   纳楼。 茶甸。 广西路。 下。 唐为羁縻州,东爨乌蛮等部所居之地。 蒙氏析为师宗、弥勒二部。 宪宗七年,内附,隶落蒙万户府。 至元十二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 十八年,复为民。 至元中,置广南西宣抚司,其省罢年分阙。 领州三:   师宗州。 下。 爨蛮师宗据匿弄甸,号师宗部。 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阿宁、豆勿、阿卢、豆吴四千户,属广南西路。 后改置师宗州。 弥勒州。 下。 宋时些幺徒蛮之裔据其地,号弥勒部。 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步笼、阿欲四千户,属广南西路。 后改置弥勒州。 维摩州。 下。 元初立维摩千户所,隶阿迷万户府。 至元中,以本部为千户总把,领维摩、屈中二千户。 后改维摩州。 元江路。 下。 蒙氏为银生节度属地,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成远睑。 后为和泥所据。 又为些幺蛮阿僰诸部所有。 宪宗四年,内附。 七年,复叛。 至元十三年,遥置元江府以羁縻之。 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剖罗槃、马笼、步日、思摩、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弥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 其后地曰:   马笼部千户所。 因马笼山立山寨,阿僰蛮所居。 元初,立千户所。 属宁州万户。 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 二十五年,属元江路。 步日部。 蒙氏立此甸,徙白蛮居之,名步日晱。 溪处甸军民副万户府。 元初置,隶云南行省。 后属元江路。 亏容甸部。 旧为铁容甸。 思陀甸部。 旧为官桂思陀部。 元初,置和泥路,隶云南行省。 后属元江路。 落恐甸军民万户府。 旧为伴溪落恐部。 元初立万户府,隶云南行省。 后属元江路。 罗槃部。 思摩部。 罗丑部。 罗陀部。 步腾部。 步竭部。 台威部。 台阳部。 设栖部。 弥陀部。 案版寨。 罗必甸。 带良甸。 普甸。 部目甸。 落甸。 带洋甸。 他郎。 因远。 不通。 沙财。 泥大。 带思。 奚泥伽。 乌尤。 罗配。 法处。 七十门一处。 大甸。 越甸。 兀好滞。 带来普胜侣也构甸。 部目司摩。 带思带良甸。 因远罗必甸。 违远带羊撒里甸。 马龙马郎沙则尼甸。 罗尼罗初不甲甸。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中统四年置。 大理路军民总管府。 上。 唐姚州,治叶愉洱河蛮。 后蒙舍诏皮罗阁并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晱诏、浪施诏,合五诏为一,号南诏。 治大和城。 至阁罗凤。 号大蒙国。 至异牟寻。 又迁于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 后段氏有其地,更为大理国。 宪宗三年,收附。 六年,置上下二万户府。 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领司一:   录事司。 宪宗七年,立中千户,属大理万户。 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录事司。 十二年,升理州。 二十一年,复为录事司。 县二:   太和,下。 附郭。 唐开元末,皮罗凤据其地。 宪宗七年,于城内外立上、中、下三千户。 至元二十六年,改中千户为录事司,上、下二千户立县。 云南。 下。 唐为云南州,又改匡州。 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 蒙氏、段氏并为云南州,又称品甸。 宪宗七年,立品甸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复为云南州。 后降为县。 府二:   永昌府。 蒙氏、段氏皆为永昌府。 宪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县立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 十五年,升为府,隶大理路府。 领县一:   永平。 蒙氏为胜湘郡。 至元十一年,改立千户所。 后又为县。 藤冲府,蛮名越晱。 僰、骠、峨昌三种蛮居之。 唐置羁縻州。 蒙氏取越晱,置软化府,又改腾冲府。 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 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 十四年,改腾冲府。 十二五年,省顺江州及藤越、越甸、古涌三县。 按越甸,至元中置。 古涌置县年分阙。 入之,隶大理路。 州三:   邓川州。 下。 夷有六诏,□晱其一也。 唐置□晱州,治大厘城。 蒙氏改德原城,隶大理。 段氏因之。 宪宗三年,内附,置德原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改为邓川州。 领县二:   浪穹,下。 蛮名弥茨,乃浪穹诏所居之地。 后其酋铎罗望为南诏所侵,移保剑川,更称浪剑。 贞元中,南诏灭之,以浪穹、施浪、邓晱总三浪为浪穹州。 宪宗七年,内附,立浪穹千户所。 后改为浪穹州。 至元十一年,降为县,与凤羽县俱隶本州。 凤羽。 下。 蒙氏细奴逻兴,有凤翔于此,故名。 至元十一年,置县。 蒙化州。 下。 为罗罗摩及僰蛮之地。 后寨氏细奴逻筑城居之,号蒙舍诏,改称南诏,改蒙舍城为阳瓜州。 段氏改开南县。 宪宗七年,立于户所。 至元十一年,置蒙化府。 十四年,升为路。 二十年,降为州,隶大理路。 赵州。 下。 罗落蛮所居。 蒙氏立十睑,赵州晱其一也。 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州。 段氏又改天水郡。 宪宗七年,置赵睑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隶本州。 二十五年,省建宁入本州。 姚安路军民总瞥府。 唐故州。 蒙氏改为弄栋府。 段氏又改姚州。 宪宗三年。 内附。 七年,置统矢千户所、大姚堡千户所。 至元十二年,罢统矢,置姚州,隶大理路。 天历间,升姚安路总管府。 领县一:   大姚。 下。 蛮名大姚堡。 宪宗七年,立千户所。 至元十一年,改为县。 十二关防送千户所。 本云南县楚场地。 至正间,因地僻险,立千户所。 蒙怜路军民府。 至元二十七年,从云南行省请,以蒙怜甸为军民总管府领只迷甸、金井甸。 蒙莱路军民府。 本蒙莱甸,与蒙怜路同时置。 领邦毛甸金齿等处宣抚司。 其地在大理西南,土蛮凡八种,曰:金齿、白夷、白僰、峨昌、骠、繲渠、罗比、苏。 自汉以来,不与中国通。 蒙氏取其地为大理属部。 及段氏时,金齿诸蛮浸盛。 中统初,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入朝。 二年,立安抚司以统之。 至元八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 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 十五年,改安抚为宣抚,置六路总管府。 二十三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 柔远路。 其地曰怒江,曰普坪睑,曰申睑僰寨,曰乌摩坪。 中统初,僰酋阿八思入朝。 至元十三年,与茫施、镇赓、镇西、平缅、麓川俱立为路,隶宣抚司。 后并于麓川路。 茫施路。 其地曰怒谋,曰大枯晱,曰小枯晱。 即《唐书》所谓茫施蛮也。 中统初,内附。 至元十三年,置为路。 领甸五:   大固甸。 鹅林甸。 石甸。 孟茫甸。 罗必思甸。 镇康路。 其地曰石晱,黑僰所居。 中统初,内附。 至元十三年,置为路。 领湾甸。 蛮名细晱。 镇西路。 其地曰于赖晱,曰渠兰晱,白夷所居,中统初,内附。 至元十三年,置为路。 领甸二。 甸名阙。 平缅路。 其地曰骠晱,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晱头,白夷所居,中统初,内附。 至元十三年,置为路。 至正十五年,改平缅宣抚司。 麓川路。 其地曰大市茫,曰晱头附赛,曰晱中弹吉,曰晱尾福禄培。 皆白夷所居。 中统初,内附。 至元十三年,置为路。 至顺元年,复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 其何时省罢,无考。 南晱。 其地曰阿赛晱,白夷、峨昌所居。 至元初,内附。 至元十五年,隶宣抚司。 金齿六路、一晱,岁赋金银各有差。 顺宁府。 本蒲蛮地各庆甸。 泰定间,内附。 泰定四年,置顺宁府,直隶宣抚司庆甸。 下。 与府同置。 州一:   宝通州。 下。 乌撒乌蒙宣慰司。 在本部巴的甸。 乌撒者,蛮名也。 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 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 乌撒之裔折怒始强,尽有诸部之地。 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 至元十年,始附。 十三年,置乌撒路。 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 二十一年,改宣抚司。 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 大德四年,立乌撒乌蒙等郡县。 《翰墨全书》:乌蒙路有阿都、奚娘二县,东川府有淄都、乌撒二县。 当是大德四年所置,其省并年分阙。 后至元元年,乌撒、乌蒙又改隶四川行省。 木连路军民府。 蒙光路军民府。 木帮路军民府。 旧名孟都,又名孟邦。 至元二十六年,置总管府。 领三甸。 孟定路军民府。 旧名景摩。 至元二十六年,置总管府。 领三甸。 孟昌路军民府。 至顺二年,与孟定路并置。 孟定路,当是至元后裁罢。 谋粘路军民府。 领孟陵甸。 南甸路军民府。 旧名南宋。 至元二十六年,置总管府。 领甸三:怒江甸,余二甸阙。 歹罗甸路军民府。 领甸五:   满东甸。 蒙忙甸。 木倒甸。 大都甸。 益当甸。 陋麻甸军民官。 云龙甸军民府。 领甸四:   忙兀甸。 忙吉剌甸。 忙牙甸。 忙蓝甸。 缥甸路军民府。 后至元元年,置缥甸散府。 二十四寨达鲁花赤。 孟隆路军民府。 本吾仲蛮地。 泰定三年,奉方物来献,置孟隆路。 木朵路军民府。 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殖,立下路总管府,赐其长两珠虎符。 泰定三年,置木朵路。 当是已废复置。 领甸九:   木礼甸,木朵甸,小花甸,木揽甸,孟住甸,歹鲁甸,歹罗甸,罗落甸,木茅甸。 何罗拉木多等处军民官:   木楼府。 大姑等处。 云南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   孟定甸。 银沙罗甸。 孟俓甸。 景新甸。 九索带火甸。 思摩甸。 都目甸。 不里侣也构甸。 沙则泥大甸。 阿都甸。 木倒甸。 孟绫甸。 木麓甸。 震浓甸。 蒲阿思。 大部马二十四寨。 广甸。 甸尾。 银生罗茫。 必畔。 茫部奚。 八纳等部。 和能等部。 孟爱等甸军民府。 至元三十一年,其酋长遣子入朝,置军民总管府。 蒙兀路。 通西军民总管府。 大德元年,蒙阳甸酋纳款,遣其弟阿不刺等献方物,恳请岁页银一千两及置驲传,置通西军民府。 木来府。 至元二十九年,置散府,用其土入马列知府事。 泰定三年,置木来州。 当是已废复置。 按自木连路以下,当俱隶乌撒乌蒙宣慰司。 邦牙等处宣慰司。 至元中,于蒲缅王城置邦牙宣慰司。 未几罢。 后至元四年复立。 至正二年罢。 建都宁远都护府。 至元十一年置。 吕告蛮部安抚司。 至元十七年,有安抚使王阿济。 蒙样刚等甸军民官。 元贞二年复置。 初置及裁置年分阙。 银沙罗甸等处军民府。 天历二年,置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至顺二年,改军民总管府。 者线蒙庆甸军府。 至顺二年,与银沙罗甸并置。 孟并孟广者样等甸军民官。 至顺二年置。 芦传路军民总管府。 至顺二年置。 ■〈亻崽〉罗府。 元统元年置。 穆由甸军民官。 后至元元年置。 范陵甸军民府。 后至元元年置   老告军民总管府。 至正四年置。 老了耿冻路军民总管府。 至正七年置。 发布时间:2025-11-27 12:11: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