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内容: 董俊 文炳 士元 士选 文蔚 文用 士廉 文直 文忠 士珍守中 守简 士良 士恭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 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 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射中者拔为将。 独俊一发破的,遂领所募兵的统将。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 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 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 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 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 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 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 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 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劳郡县皆为仙守。 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 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 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 ”仙惭而去。 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 太宗四年,会诸军围汴。 明年,金主汴奔归德,追围之。 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 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 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 尝曰:“射,百日事耳。 《诗》、《书》,非积学不通。 ”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   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 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 ”故战必先登。 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 ”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吏请如众。 俊曰:“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蒿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 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 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今日:“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效顺,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 ”众果相率来降。 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半欲掠其子女。 俊曰:“在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 ”力止之。 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 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 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改封赵国公。 九子: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 文毅,同知潭州路总管府事。 文进,顺德路总管府判官。 文振、文义,早卒。 文炳,字颜明,俊之长子也。 父卒,年始十六。 母李夫人有贤行,治家严。 文炳事母,抚诸弟,俨如成人。 太宗七年,以父任为藁城令,时年甫十七。 文炳明于听断,同列皆束手下之,吏抱案牒求署字,不敢仰视。 县贫,重以旱蝗,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出私谷数千石赈之。 前令因军兴,称贷于人,贷家取息岁倍,偿以蚕、麦。 文炳曰:“民困矣,吾当为代偿。 ”乃以田庐计直与贷家,复籍县亲田畀贫民为业。 于是流离渐复。 朝廷初料民,必隐实者诛,籍其家。 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 吾所甘心。 ”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 ”由是赋敛大减。 旁县民讼不得直,皆诣文炳求决。 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府帅需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或谗于府,帅欲中伤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即弃官去。 宪宗元年,世祖受合征大理,文炳率四十六骑从行,人马道死殆尽。 及至吐番,止有两人,挟文炳徒行,取死马肉食之,日行二、三十里。 会使者过,遇文炳,还白其状。 世祖即命其弟文忠以尚厩五马载糗粮迎之。 既至,世祖闵其劳,赐赉甚厚。 有任使皆称旨,由是日亲贵用事。 九年秋,世祖伐宋,攻淮西台山寨。 文炳驰至寨下,谕以祸福,不应。 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亟攻者,欲活汝众也,不速下,今屠寨矣! ”守者遂降。 九月,师次阳罗堡。 宋兵筑堡于岸,列船江中,军容甚盛。 文炳请于世祖曰:“长江天险,宋所恃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 ”即与敢死士数百人先发,率弟文用、文忠,鼓棹疾进。 锋既交,文炳麾众上岸搏之,宋师败走。 命文用轻舟报捷,世祖方驻香炉峰,因策马下山问战胜状,以鞭仰指曰:“天也! ”命诸军毋解甲,明日围城。 既渡江,会宪宗崩,闰十一月班师。 明年,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诸道。 还奏“人久驰纵,一旦遽束以法,不可。 宜赦天下,与之更始。 ”世祖从之。 二年,擢山东东路宣抚使。 方就道,会立侍卫亲军,帝曰:“亲军非文炳难任。 即遥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济南。 文炳会诸军围之,贼势日蹙。 文炳曰:“穷寇可以讲擒。 ”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帅曰:“反者璮耳,余来即吾人,毋自取死。 ”田缒城降。 田,璮之爱将,即降,众遂乱,擒璮以献。 璮兵有沂、涟两军二万余人,勇而善战,主将怒其从贼,配诸军,使阴杀之。 文炳当杀二千人,言于主将曰:“彼为璮所胁耳,杀之恐乖天子仁圣之意。 向天子伐南诏,或妄杀人,虽大将亦罪之,是不宜杀也。 ”主将从之。 璮伏诛,山东犹未靖,乃以文炳为山东东略经路使,率亲军以行。 出金银符五十,有功者听与之。 闰九月,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 居府,不设警卫,召璮故将吏谓之曰:“璮狂贼,诖误汝等。 璮已诛,汝皆为王民。 天子至仁圣,遣经略使抚汝,当相安毋惧。 经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经略使不必格上命不予有功者。 ”所部大悦。 至元二年,以文炳代史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 到官,造战舰五百艘,习水战,凡厄塞要害皆列栅筑堡,为备御计。 帝尝召文炳密谋,欲大发河北民丁。 文炳曰:“河南密迩宋境,人习江淮地利,宜使河南人战,河北耕以供食。 俟宋平,则河北长隶兵籍,河南削籍为民。 如是为便。 又将校素无俸给、马乘,请使所部千户私役兵四化,百户二人,听其雇役,稍食其力。 ”帝皆从之。 始颁将校俸,以秩为差。 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沂州。 有诏和籴本部,文炳命收州县所移文。 众谏,文炳曰:“但止之。 ”乃遣使入奏,曰:“敌人接壤,知吾虚实,一不可;边民供顿甚劳,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惧来者,三不可。 ”帝大悟,罢之。 九年,迁枢密院判官,筑正阳两城。 十年,以文炳行枢密院事,守正阳。 夏霖雨,水涨,宋淮西制置使夏贵帅舟师十万来攻,文炳登城御之。 飞矢贯文炳左臂,文炳拔矢授左右,发四十余矢。 箙中矢尽,顾左右索矢,又十余发,力困不能张满,遂闷绝气殆。 明日,水入外郭,文炳麾士卒却避,贵乘之。 文炳病创甚,子士选请代战,文炳壮而遣之,复自起束创,手剑督战。 士选以戈击贵,几获之,贵遂遁去。 是岁,大举伐宋,丞相颜自襄阳东下。 十一年正月,拜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于淮西。 文炳会伯颜于安庆,安庆守将范文虎以城降。 文炳请于伯颜曰:“大军既疲于阳罗,吾兵当前行。 ”伯颜许之。 宋都督贾似道来御,望风败走。 进至和州,文炳伯颜曰:“和州与彩石户对岸,亦坚城也,今不取,异日必为后患。 ”伯颜使文炳与万户晏彻儿往招之,知州事王喜以城降。 三月,诏以天时向署,命伯颜军驻建康,文炳军驻镇江。 时扬州坚守不下,常州、平江既降复叛。 张世杰、孙虎臣约真、扬兵誓死战,陈大船万艘碇焦山下江中,劲卒居前。 文炳身犯之,载士选别船。 文直子士表请从,文炳顾曰:“吾弟仅汝一子,脱吾与士选不返,士元、士秀犹足杀敌,吾不忍汝往也。 ”士表固请,乃许之。 文炳乘轮船,建大将旗鼓,士选、士表船翼之,大呼突陈。 战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战,声震天地,黄尸委伏仗,江水为这不流。 自寅至午,宋师大败,世杰走,文炳追及于夹滩。 世杰收溃卒复战,又破之,遂东走于海。 文炳船小,不能入海,乃还。 俘甲士万余人,悉纵不杀,获战船七百艘。 十月,诸军分三道而进,文炳居左,曲江阴并海趋临安。 先是,江阴军佥判李世修欲降不果,文炳檄谕之,世修以城降,令权本军安抚使。 所过民不知兵,凡获生口,悉纵遣之,无敢匿者。 张瑄有众数千,出没海上,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强及士选单舸至瑄所,谕以威德,瑄即率所部降。 十三年春正月,次盐官,招之再返不下。 将佐请屠之,文炳曰:“县去临安近,声势相及,临安约降已有成言,吾轻杀人,则挠大计,况屠一县耶? ”于是,遣人入城谕之,城人遂降。 文炳会伯颜于临安城北。 宋主隰既纳款,伯颜命文炳入城,罢宋官府,散其诸军,封库藏,收礼乐器及图籍。 文炳尽取宋主诸符玺,上于伯颜。 伯颜以宋主入觐,诏留事一委文炳。 时翰林学士李槃奉诏至临安,文炳谓之曰:“国可灭,中不可没。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收之。 ”乃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国史院。 宋宗室福王与苪赴京师,遍以重宝致诸贵人,文炳独却不受。 及官录与苪家,具籍受宝者,惟文炳无名。 伯颜入朝奏曰:“文炳旧臣,忠勤朕所素知。 ”乃拜资德大夫、中书左丞。 时张世杰奉吉王昰据台州,福建亦为宋守敕文炳进兵,所过禁士马勿践田责,曰:“在仓者吾既食之,在野者汝又践之,新附之民何以续命。 ”次台州,世杰遁。 诸将先俘州民,文炳下令曰:“台人首效顺于我,我不暇有,故世杰据之,其民何罪。 敢不纵所俘,以军法论。 ”得免者数万口。 至温州,其守将火城中而遁文炳追擒之,数其残民之罪,斩以狥。 逾岭,漳、泉、建宁、邵武诸郡皆送款。 闽人感文炳德,庙祀之。 十四年,帝在上都,适北边有警,欲亲征,急召文炳。 四月,文炳至自临安,帝日问来期,及至,即召入。 文炳奏曰:“今南言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 ”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 竖子盗兵,朕自抚定。 山以南,国之根本,尽以托卿。 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 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己敕主者,卿其勉之。 ”文炳避谢,不许;因奏曰:“臣在临安时,阿里伯奏诏检括宋诸藏货宝,追索没匿,人实苦之,恐非安怀之道。 ”即诏罢之。 又奏:“昔者泉州薄寿庚以城降,寿庚素主市舶,臣欲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寿庚矣,惟陛下恕其专擅之罪。 ”帝嘉之,赐金虎符。 燕劳毕,即听陛辞。 文炳求见皇太子,帝许之,复敕太子曰:“董文炳所任甚重,见毕即遣行。 ”太子慰谕恳至。 文炳留十选宿卫,即日京追,凡在上都三日。 至大都,更日至中书、枢密,不暑中书案。 平章政事阿合马方恃宠用事,生杀任情,惟畏文炳。 尝执笔请曰:“相公官为左丞,当暑省案。 ”请至再四,不肯暑。 皇太子闻之,谓官臣竹忽纳曰:“董文炳深虑,非尔曹所知。 ”后或私问其故,文炳曰:“主上所付托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细故。 且吾少徇则济奸,不徇则致谗。 谗行则身危,而失付托本意。 吾是以略其细务也,”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 诏至上都,命佥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如故。 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 ”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 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诊视,疾笃,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效命边疆,今至此,命也。 原董氏世有男子能骑马备行伍,则吾死瞑目矣,言毕,卒,年六十二。 帝闻,悼痛良久,赠金好光禄大夫、平章攻事、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忠献。 世祖眷文炳最厚,尝曰:“朕心,文炳所知;文炳心,朕所知。 ”故谗间不行。 文炳卒后十余年,奸臣桑哥败,帝诏文炳子士选入,曰:“汝父忠勤不欺,成吾大事。 汝不必远学,学汝父足矣。 ”其为帝所眷如此。 文炳孝友,居母丧,哀毁骨立,教诸弟如严师。 文用、文忠虽贵显,休沐还家,不敢先至私室,侍立终日,不问不敢对,诸弟有过受笞退,无怨言。 当世言家法者,比之汉万石君云。 子士元、士选。 士元,一名不花,字长卿,文炳长子也。 自襁褓丧母,祖母李氏爱之,谓文炳曰:“俟儿能言,即令读书。 ”宪宗征蜀,士元年二十三,从叔父文蔚率邓州军西行。 次钓鱼山,宋人坚壁拒守。 士元请代文蔚攻之,以所部锐卒先登,力战,以它军不断而还。 宪宗壮之,赐金、帛。 中统初,文蔚入典禁兵,士元选供奉内班,从车驾巡狩北方。 会文蔚病卒,无子,命士元袭为千户,率禁兵戍淮上。 士元在军中,修敕武备,号令肃然。 丞相伯颜克江南,两淮郡县犹为宋守,十元攻拔淮安堡,以功迁武节将军。 从太师博鲁欢攻扬州,驻湾头堡。 博鲁欢病还京师,以行省阿里代领诸军。 扬州守将姜才以米运至,出步骑五千阵于丁村。 阿里素不习兵,率轻骑数百出堡,士元与别将哈刺秃以百骑从之。 日已暮,宋兵至者万余,士元谓左右曰:“大丈夫报国正在今日,勿俱也。 ”整军欲战,阿里已遁去。 土元与哈刺秃以所部迎敌,泥淖马不能驰,乃弃马步战,至夜,宋兵始退。 及明日,阿里来视战地,见士元卧泥中,身被十七创,甲裳尽赤,肩舁至营而绝,年四十二。 哈刺秃亦战死。 文炳闻士元死,一恸而止曰:“真吾子也。 ”   江淮既平,伯颜入朝言于帝日:“淮海之役,所损者二将而已。 ”帝问其人,以上元与哈刺秃对。 曰:“不花健捷过人,昼战必能制敌,夜战而死,甚可借也。 ”至大元年,赠镇国上将军、佥书枢密院事,谥节憋。 后加赠推诚效节功臣,资政大夫、中书左丞、护军,追封赵郡公,改谥忠愍。 士元妻凌氏尝以赐币为土元作服,世祖善之,谓左右曰:“董士元妻必勤于女红者。 ”由是有贤名。 子守仁,中书参知政事,谥肃诚。 士选,字舜卿,文炳次子也。 幼从文炳居兵间,昼治武事,夜读书不辍。 文炳败宋兵于金山,士选战甚力。 及降张瑄等,丞柏伯颜临阵观之,壮其骁勇,遣使问之,始知为文炳子。 奏功,佩金符为管军总管。 临安降,从文炳入官,取宋主降表及收其文书图籍,静重识大体,秋毫元所取,军中称之。 诏置侍卫亲军诸卫,以士选为前卫指挥使,未几,以职让其弟士秀。 帝嘉其意,命士秀将前卫,而以士选同佥行枢密院事于湖广,久之召还。 乃颜叛,帝亲征,召士选至行在所,与李庭同将汉军以御之。 乃颜飞矢及乘舆,士选等出步卒横击之,其众败走。 级急进退有礼,帝甚善之。 桑哥伏诛,召士选论议政事,以中书左丞与平章政事彻理往镇浙酉,听辟举僚属。 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 西僧杨琏真伽总摄僧教于杭州,淫态不法,士选受密旨逮之,械之于市,士民称快。 成宗即位,佥行枢密院于江南。 未几,拜江西行省左丞。 赣州盗刘六十聚众至万余,自号刘王。 朝廷遣兵讨之,主将观里不肯战,贼势益盛。 士选请自往,众欣然许之。 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掾史李霆镇、元明善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所为。 至赣境,捕贪吏病民者治其罪,民大悦。 进至兴国县,去贼百里,察知激乱之人,悉置于法,复诛奸民之为囊橐者。 于是民争出自效,不数日,遂擒贼首,散余众归农。 军中获贼所为文书,旁近郡县富人姓名具在。 霆镇、明善请焚之,民心益安。 遣使以事平奏于朝。 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召其使,谓之曰:“狂公上功簿耶? ”使者曰:“某且行,左丞告某日:‘朝廷若以军功为问,但言镇抚无状,得免罪幸甚,何功之可言。 ’因出其书,但请黜赃吏数人而己,不言破贼事。 廷议深叹其不伐。 拜江南行徇史台中丞,廉威素着,不严而肃。 入佥枢密吭事,俄拜御史中丞。 前中丞崔彧久任风纪,善斡旋以就事功。 既卒,不忽木以平章军国重事继之,方正持大体,已而多病,遂属之士选。 士进风采明俊,中外竦然。 时丞相完泽用刘深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及至,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驱民转粟饷军,溪谷之间不容舟、车,必负捉担以达。 一人致粟八斗,率数人佐之,凡数十日乃至。 由是民死者亦数十万,中外骚然。 而完泽说帝:“江南之地尽世祖所取,陛下不兴此役,则无功可见于后世。 ”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坚,故无敢谏者。 士进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毕,同列皆起,士选乃独言:“刘深出师,以有用之民而取无用之地。 就令当取,亦必遣使谕之,谕之不从,然后视时而动。 岂得听一人妄言,致百万生灵于死地? ”帝色变,士进犹辨论不止,侍从皆为战栗。 帝日:“事已成,卿勿复言。 ”士选曰:“以言受罪,臣所甘心。 他日以不言罪臣,臣虽死何益! ”帝麾之起,左右拥士选出。 未数月,帝闻师败绩,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验矣。 吾愧之。 ”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乃罢兵,诛刘深等。 世祖尝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选云。 久之,出为江浙行省右丞,迁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迁陕西。 至治元年卒,追封赵国公,谥忠宣。 士选平生以忠义自许,尤廉介,门生故史无敢以苞苴进者。 治家甚严,言世家有礼法者,必归之董氏。 尤礼敬贤士,在江西以属掾元明善为宾友,既又师事吴澄,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后又行范椁等数人,皆以文学显。 子守忠,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枢密副使,谥靖献;守悫,浙东道廉访使;守思,知威州。 文蔚,字颜华,俊之次子也。 重厚寡言,善骑射,膂力绝人。 事母至孝,凡所与交,贵贱长幼,待之无异。 太宗十三年,佥民兵南行,文炳命文蔚率十有七人,私整鞍马衣甲,自为一队,与众军渡淮。 宪宗四年,世祖收大理,还驻六盘山。 文炳以文蔚公勤可委以事,解所佩金符让之。 帝嘉之,授藁城等处行军千户,镇邓州,是年冬十一月,城光化。 明年,城昆阳。 六年,城枣阳。 文蔚悉总其役。 七年,从大军攻樊,城南据汉江,北濒湖,卒不得渡。 文蔚夜率所部,于湖水狭处,伐木为桥,至晓,师毕过,城人大掠。 文蔚复统拔都军以当前行,夺其外城,论功居最。 九年,从宪宗入蜀,至钓鱼山,地势险绝,惟一径可登。 文蔚激厉将士,挟云梯以上。 帝亲劳之,厚加赏赉。 中统二年,世祖置武卫军。 文蔚以邓州兵入为千户。 帝北狩,留屯上都。 三年,李璮反,据济南,文蔚以所部围其南面。 至元五年七月,卒于上都之炭山。 秦定中,赠明威将军、佥右卫使司事、上骑都尉、陇西郡伯。 文用,字彦材,俊第三子也。 生十岁,父卒,长兄文炳教诸弟有法。 文用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 藁城为庄圣太后汤沐邑,太后命择邑中子弟来见,文用始从文炳谒太后于和林。 世祖在潜藩。 命文用主文书,讲说帐中。 宪宗三年,从世祖征云南大理。 七年,世祖命授皇子经,是为北平王、云南王。 又使召遗老窦默、姚枢、李俊民、李冶、魏璠符。 九年,从世祖伐宋,攻鄂州,宋吕文德将兵来拒,水陆军容甚盛。 世祖临江督战,文炳求先进,文用与文忠固请偕行,世祖亲料甲胄,择大舰授之,大破宋师。 会宪宗崩,世祖不即去,文用一日三谏,乃班师。 世祖即位,使文用宣谕过郡,且择诸翼军充侍卫,七月还朝。 中书左丞张文谦宣抚大名等路,奏文炳为左右司郎中。 二年八月,以兵部郎中参议都元帅府事。 三年,李璮叛,从元师阔阔讨之。 阿术伐宋,召文用为其属,文用辞曰:“新制,诸侯总兵者,其子弟勿任兵事。 今吾兄文炳以经略使总重兵镇山东,我不当行。 ”阿术曰:“潜邸旧臣,不得引此为说。 ”文用卒谢病不行。 至元元年,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 中兴自浑都海之乱,民间柏恐动,窜匿山谷。 文用至,镇之以静,为书置通衢谕之,民乃安。 始开唐来、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地为屯田,归者四五万户,更造舟于河,受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 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镇西方,部下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 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王怒,召文用,使左右杂问之,意叵测。 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守所当问,请得与天子所遣为王傅者辨之。 ”王即遣其傅讯文用。 文用谓之曰:“我汉人,生死不足计。 所恨者,仁葱宽厚如王,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损王声名。 于事体不便。 ”因历指其不法者数十事,其傅白于王,王即召文用谢曰:“非郎中,我不知也。 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 ”自是谮始不行。 二年,入奏经略事宜还,以诏旨行之。 八年,立司农司,技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 文用巡行所部,至登州,见其开垦有方,以郡守为能,作诗表异之。 莅任五年,政绩为诸道劝农使之最。 十二年,丞相安童奏文用为工部侍郎,代纥石里。 纥石里,阿合马私人也,安童罢相,即使鹰监奏曰:“自纥石里去,工部侍郎不绪鹰食,鹰且瘦死。 ”帝怒,促召治之,因急捕文用入见,帝望见曰:“董文用乃为尔治鹰食者耶! ”置不问,别令取给有司。 十三年,出为卫辉路总管,佩金虎符。 诸郡运江淮米于京师,卫当运十五万石。 文用曰:“民籍可役者无几,且米船不能以时至,而先为期会,是未运而民己困矣。 ”乃集旁郡通议,立驿置法,民力以舒。 十四年,诣漕司言事。 适漕司议通沁水东合御河以便漕,文用曰:“卫为郡,地最下,大雨时行,沁水辄溢出,今又引之使来,岂惟无卫,将无大名、长芦矣。 ”会朝廷遣使相地形,上言:“卫州城浮屠最高者,才与沁水平,势不可开。 ”事始寝。 十六年,受代归。 裕宗在东官,数为台臣言:“董文用忠良,何以不见用。 ”十八年,台臣奏起文用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使,不赴。 十九年,朝廷选旧臣,召文用为兵部尚书。 二十年,江淮省臣建议行台隶于行省,状上,集朝臣议之。 文用议曰:“御史台,譬之卧虎,虽未噬人,人犹畏其为虎也。 今虚名仅存,纪纲犹不振,一旦摧抑之,则风采{艹而}然;无可复望者矣。 昔阿合马用事时,商贾贱役皆行贿入官,及事败,欲尽去其人,廷议以为不可,使阿合马售私思,而朝廷敛怨。 乃命按察司劾罢其不称职者,然后吏有所惮,民有所赴诉。 则是按察司者,国家当激励之,不可摧抑之也。 ”于是廷臣悉从文用议。 转礼部尚书,迁斡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 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掊克为功,建议曰:“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 ”招下会议,人无敢言者。 文用阳问曰:“此钱取于右丞家耶? 将取之于民耶? 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知。 若取诸民,则有说矣,收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谓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安所得哉! 民财有取。 取之以时,犹惧其不给。 今刻剥无遗,尚有百姓乎! ”世荣不能对。 丞相安童谓坐中日:“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 ”议者出,皆谢文用曰:“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吾曹不及也。 ”世荣竟以是得罪。 二十二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文用力辞。 帝曰:“卿家世非他人比。 朕所以任卿者,不在钱谷细务,卿当察其大者,事有不便,但言之。 ”文用遂行。 行省丞相忙兀带;素贵倨,同列莫敢仰视,跪起禀白如小吏。 文用至,则坐堂上,侃侃与论是非,无所迁就,虽数忤之,不顾也。 有以帝命建佛塔于宋故宫者,官史奉行甚急;天大雨雪,入山伐术,死者数百人,犹欲并建大寺。 文用曰:“非时役民,民不堪命,少徐之如何? ”忙兀带曰:“参政奈何格上命耶? ”文用曰:“非敢格上命,今日之困民力而失民心者,岂上意耶? ”忙兀带意沮,遂稍宽其期。 二十三年,朝廷将用兵日本,文用上书极谏,时论韪之。 二十五年,拜御史中丞。 文用曰:“中丞不当理细务,吾当先举贤才。 ”乃举胡祗遹、王恽、雷膺、荆玩恒、许楫、孔从道十余人为按察使,徐琰、巍初为行台中丞,当时以为极选。 时桑哥当国,自近戚贵人见之,皆屏息逊避。 文用独不附之。 桑哥令人风文用颂己于上前,文用不答。 桑哥又自谓文用曰:“百司皆具食于丞相府矣。 ”文用又不答。 会北边军兴,诛求愈急,文用谓桑哥曰:“民惫矣。 外难未解,而内伐其根本,丞相宜思之。 ”桑哥益怒,乃摭拾台事百端,文用与辩论不为屈。 于是具奏桑哥奸状,语密外人不知也。 桑哥曰诬谮文用于帝,曰:“在朝惟董文用戆傲不听令,沮挠尚书省,谁治其罪? ”帝曰:“彼御史之职也,何罪之有! 且董文用端谨,朕所素知,汝善视之。 ”迁大司农。 时欲夺民田为屯田,文用固执不可。 乃迁为翰林学士承旨。 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官,以文用旧臣,欲使女用授皇孙经,以帝命命之。 文用讲说经旨,必附以朝廷故事,反覆开悟,皇孙亦特加敬礼。 三十一年,帝命文用诸子入见,文用曰:“臣蒙国厚恩,死无以报,臣之子岂敢滥邀恩宠。 ”命至再三,终不肯从。 世祖崩,成宗即位上都,太后命文用从行。 既即位,巡狩三不刺之地,文用曰:“先帝新弃天下,陛下不以时还;元以慰元元之望,宜趣还京师。 ”帝悟,即时旋跸。 帝每召文用,问先朝故事,文用亦盛言先帝虚心纳谏、开国经世之务,奏对或至夜半。 初,帝在东官,正旦受贺,于众中见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见至尊,甚称汝贤。 ”至是眷赉益厚。 是年,诏修《世祖实录》。 迁资谓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文用于祖宗世系功德,近戚将相家世勋绩,皆记忆贯穿,史馆恒质疑于文用。 大德元年,请老,赐中统钞万贯以归,官一子,乡郡侍养。 六月卒,年七十有四。 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寿国公,谥忠穆。 八子:士亨,晤勇大将军、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士恒,南康路总管:士廉,字简卿,以儒业起家为国子师,匾其书室曰“性斋”,学者称之。 文直,字彦正,俊第四子也。 通经史法律,为藁城令,佩金符。 性好施,乡里有贫乏者,每阴济其急,不使之知。 卒年五十有二。 子士表,后卫亲军都指挥使,追封陇西郡侯,谥武毅。 土表子守义,前卫亲军都指挥使,追封陇西郡侯,谥昭毅。 文忠,字彦诚,俊第八子也。 入侍世祖潜邸。 从讨云南。 又从伐宋与兄文炳、文用败宋兵于阳罗堡,得艨艟百艘。 世祖即位,置符宝局,以文忠为郎,授奉训大夫,居益近密,尝呼董八而不名。 至元二年,安董以右丞相入领中书,陈十事,言忤旨。 文忠曰:“丞相素有贤名,人方倾听,所请不得,何以为政。 ”遂从旁代奏,条理详明,始蒙允纳。 八年,侍讲学土徒单公履欲奏行贡举,知帝于释氏重教轻禅,乃言儒亦有之,科举类教,道学类禅。 帝怒,召姚枢、许衡与宰臣廷辨。 文忠自外人,帝曰:“汝日诵《四书》,亦道学者。 ”文忠对曰:“陛下每言,士不治经讲孔盂之道而为诗赋,何关修身,何益治国。 由是海内之士,稍知从事实学。 臣今所诵,皆孔孟之言,焉知所谓道学。 而俗偏守亡国余习,欲行其说,故以是上惑圣所,恐非陛下教人修身治国之意也。 ”帝意始解。 十一年,伐宋,民田供给,文忠奏免常岁横征,从之。 又请罢官鬻田器之税,听民自为。 时多盗,诏犯者皆杀无赦,文忠言:“杀人取货,与窃一钱者均死,恐乖陛下好生之德。 ”帝悟,敕革之。 或告汉人欧伤国人,及太府监属卢挚盗剪官布。 帝命杀以征众。 文忠言:“今刑曹于囚罪当死者,已有服辞,犹必详谳。 是岂可因人一言,遽加重典。 宜付有司阅实,以俟后命。 ”乃遣文忠及近臣突满分核之。 皆得其诬状,遂原之。 帝因责侍臣曰:“方朕怒时,卿曹皆不敢言。 非董文忠开司朕心,则杀二无辜之人,必取议中外矣。 ”因赐文忠金樽,曰:“用旌卿直。 ”裕宗亦语官臣日:方天威之震,董文忠从容谏止,实人臣所难能者。 ”卢挚奉物诣文忠泣谢曰:“鄙人赖公复生。 ”文忠曰:“吾素不知子,所以相救者,为国平刑,岂望子见报哉。 ”却其物不受。 自安童罢相,阿合马独当国柄,惧廉希宪复入相,害其私计,奏希宪以平章政事行省江陵。 文忠言:“希宪,国家名臣。 今宰相虚位,不可使久居外,以孤人望;且江陵卑湿,希宪病,宜早召还。 ”从之。 十六年十月,奏曰:“陛下始以燕王为中书令、枢密使,才一至中书。 自册为太子,欲使明习军国之事,然十有余年,终守谦退,不肯视事者,非不奉明诏也,盖朝廷处之未尽其道尔。 夫事已奏决,而始启太子,是使臣子而可否君父之命,故惟有避逊而已。 以臣所知,不若令有司先启太子而后奏闻,其有未安者,则以诏敕断之,庶几理顺而分不逾。 ”帝即日召大臣,面谕其意行之。 复语太子曰:“董八祟立国本者,其勿忘之。 ”   礼部尚书谢昌元请立门下省,封驳制敕,以绝近习奏请之弊。 帝锐意行之,诏廷臣杂议,且怒翰林学士承旨王磐曰:“如是有益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方后进言之,汝用学问何为! ”廷议以文忠为侍中。 近臣乘间奏曰:“陛下置门下省,今实其时。 然得人则可以宽圣心,新民听。 今闻用欺诈之臣,臣实惑之。 ”其言多指摘文忠。 文忠忿辨,帝令言者出,文忠犹诉不止。 帝曰:“朕自知之,彼不言汝也。 ”文炳官中书左丞卒,太傅伯颜言文忠可相;文忠固辞。 十八年,升典瑞局为监,郎为卿,仍以文忠为之,授正议大夫。 俄授资德大夫、佥书枢密院事,卿如故。 车驾行幸,诏文忠毋扈从,留居大者,凡官苑、城门、直舍、徼道、环卫、管屯、禁兵、太府、少府、军器、尚乘诸监,皆领焉。 兵马司旧隶中书,并付文忠。 时桑哥累请夺还中书,不报。 是冬十月,卒。 帝悼惜之,赙钱数十万。 大德四年,赠光禄大夫、司徒,封寿国公,谥忠贞。 后加赠体仁保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赵国公,谥正献。 五子,士珍、士良、士恭最知名。 士珍,字周卿。 幼从许衡学,淹贯经史,通国语,善骑射。 世祖命侍东宫,裕宗尝解御衣赐之。 至元十九年,参议枢密院事,谳军户康甲冤,老吏咸服其明断。 二十三年,进同知上都留守司事。 时桑哥立尚书省,专以钱谷羡余罔上。 士珍典仓瘐,出纳均平,不事掊克。 世诘之,对曰:“臣收栗不以高概,多取于民,出栗不以低概,少与于军。 臣不为欺,羡余故无自出。 ”帝感悟。 二十八年,除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 成宗即位,召为兵部尚书。 大德元年,迁吏部尚书。 五年,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赐钞万五千缗,以旌其廉。 七年,召拜中书参知政事,与右丞相答剌罕、右丞尚文等同心轴政,有中统、至元之风。 会河东地震,民多死伤,命士珍发属郡藏粟赈之。 八年,出为江西行省左丞,以疾不赴,改陕西行台中丞。 至大元年,又移江南行台,皆力辞。 仁宗即位,拜河南江北行省左丞。 皇庆二年,御史中丞员缺,仁宗与台臣议其人,既而曰:方今无逾董士珍者。 ”驿诏还都,拜御史中丞。 仁宗性严教,士珍执奏或不得旨,至再三,必谕允乃己。 帝辄叹曰:“董中丞直人也。 ”尝一日论事榻前,忤帝意,进曰:臣等死生,至微臣若顾其至微,而使君有过,举国有缺政,何面目立朝廷之上。 ”中书以四方灾异,欲遣使者巡行郡国,士珍曰:“此时急务,选贤能,任守令,省刑薄敛,其民自安。 使者巡行郡国,徒增扰耳。 ”事遂寝。 省、台议禁围猎,欲置犯者极刑。 士珍曰:“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可乎? ”其人语塞。 士珍在言路,蹇蹇自矢,有古直臣风,为它官则务持大体。 居中书时,帝议讨西南夷,台臣力谏不纳,士珍侍左右,从容进曰:“台臣言是。 ”帝意解,遂寝其事。 延祐元年卒,年五十九,谥清献。 土珍三子:守中、守庸、守简。 守庸,御史中丞,坐党附逆臣铁失,免官;   守中,字子平。 始入太学,世祖召问时政,条对详敏,如素习吏事者,世祖称之。 年二十二,以世胄供奉内廷。 历尚服院,出为怀庆路判官,坐事左迁河南行省理问。 丁父忧,起为典瑞院丞、佥典瑞院事,不赴。 服阕,除集贤侍读学士,出为浙江道廉访使。 以弟守庸为御史,改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河北饥,部使者下令逐流民南渡,守中止而赈之,全活无算。 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江西岁给蒙山银冶粮四万余石,输银三万五千两,兴国路龙阁诸山亦产银,有请包办兴国银冶者。 守中曰:“此奸利之民。 ”斥弗听。 旋改汉中道廉访使。 时泰定帝崩,燕铁木儿迎怀王于江陵,使河南行省平章伯颜简兵扈从。 守中赴汉中任,过河南,伯颜留之,与闻密议。 伯颜遣孛罗守潼关,守中谏,不听。 已而潼关果失守。 怀王至,召赐白金百两,除河南道廉访使,使将兵守武关。 事平,迁湖北道廉访使,晋阶正奉大夫。 岁大饥,豪发控米商闭籴城中,斗米至万钱。 守中适至,杖其党与七十余人,米大贱。 拨贡士庄钱入学养士,俾不至以饥废学。 又刻朱子戊申封事于南阳书院,以教学者,士论翕然颂之。 后以病乞归。 至顺四年,卒于家,年六十一。 赠枢密副使,追封赵郡公,谥清献。 三子:锫、铉、钥,佥群玉内司事。 钥,监察御史。 守简,守子敬,士珍第三子也。 甫冠,入直宿卫,仁宗察其忠谨,授集贤待读学士。 守简辞,帝曰:“朕知卿家法,崇礼让,宜成卿之美。 ”乃以守简兄守中代之。 换守简佥典瑞院事。 帝赐守简《大学衍义》,适近侍进酒,守简引《衍义》之说以谏,帝大悦。 英宗即位,命守简代祀秦蜀山川。 陕西饥,守简移行省开仓廪赈之,复命谢专擅之罪。 帝曰:“卿朕之汲黯也。 ”除淮安路总管。 岁早,条荒政便且奏之。 未及报,先以禄廪,倡官民输钱粟流民,为粥食之,土着则给以钱,使不失其业,邗沟涸,发官帑浚之,使饥民得食其力,公私皆以为便。 未几,迁汴梁路总管,郡人挽留不得行,由他道而去。 有吏于汴而不返葬者,弟利其资,逼寡嫂启冢归其柩,嫂匿其骨之一体,弟诉之,下嫂于狱,豪家又觊以贱价,售其田宅,共贿狱卒杀嫂,以瘐死闻。 守简廉得其实,豪家、狱卒与民弟皆论死。 陈州有恶少,为何人所杀,且诱其妻以逃。 事觉,有司逮其族人论死。 守简诘吏曰:“恶少死,其妻安在? ”吏不能对。 乃捕其妻至,一讯而服。 汴人以为神明。 擢海北海南廉访使。 广西徭人窃发,官军不能制,守简劾其总兵官罢之。 诸将皆肃然听命,徭患遂平。 累擢江东廉访使,以疾告归。 召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尹,辞不就。 遣中使赐上樽,强起之。 旋除枢密院判官。 至正元年,出为山东廉访使,未行,拜中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复以疾辞。 改浙西廉访使,擢湖广行省左丞,又改江南行台御史中丞。 先是,建集庆寺,取官没田宅给之,丙有故平章政事张珪别业,未几敕复归张氏,有司犹观望。 守简至,立命归之。 召还,拜御史中丞。 至正四年九月,迁中书左丞,寻命知经筵事。 新进士授官,吏部奏,恐碍入粟补官者。 守简曰:“朝廷下诏求贤,将储为公卿也。 苟急于此,而缓于彼,人将谓读书不如献栗,恐贻笑于天下后世。 ”乃授进士官如故事。 有司患盗,欲重法以惩之。 守简曰:“民贫故为盗,不思保民而淫刑以逞,可乎? ”或谓去岁汴中乱,连坐者犹末竟其狱,此盗所以起也。 守简曰:“罪人已得州县奉行文书,容有不能辨其真伪者,未可以首从论,且事在赦前,使国家失信,何以安反侧? ”于是系狱者百余人皆释不问。 延议以盗发,禁汉人挟弓矢。 帝曰:“董左丞祖父佐祖宗征伐四方,岂得以汉人待之。 ”赐良弓二,命其族人皆得挟弓矢。 四月,惠宗北巡,命守简留守京师,赐御衣一袭。 未几,以左丞总裁辽、金、宋三史,复拜御史中丞,时荣禄大夫。 至正六年卒,年五十五。 赠推诚佐治济美功臣、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肃。 子铠。 士良,文忠第二子。 由曲阳尹累迁开州尹。 文忠卒,世祖召见诸子。 士良偕其弟士恭入见,帝熟视之,指士良语左右曰:“此儿甚肖其父。 ”遂命入直宿卫,以母疾谢归。 再起为曲阳尹,县陶缥瓷岁贡之。 是年,变色为赤,士良曰:“礼奇器,不入公宫。 ”悉毁之。 人服其有识。 士良尝以公事至曲阜,孔氏有相争之狱,累年不决,闻士良至,咸愧而相告曰:“吾辈所为,何以见董公? ”遂罢讼。 泰定四年卒。 士恭,字肃卿,文忠第五子。 幼瑞重,未尝见其嬉笑。 文忠卒,世祖召见诸子。 士恭年甫十三,命往返步于廷中,正色敛容,周旋中度。 帝甚奇之,问学射否? 对以汉人挟兵有禁。 帝即以弓矢赐之,仍命董氏一族驰挟兵之禁。 后入直宿卫,从成宗至三不刺,命代祀岳渎,复命奏对称旨。 世祖常呼文忠为八哥,帝因呼士恭为察罕八哥,其见亲礼如此。 大德九年,授典瑞少监。 十一年,有位士恭下者,中书奏迁太监。 帝怒曰:“董少监不迁何耶? ”特命擢典瑞太监,阶正议大夫。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觊觎神器,亟索符玺,士恭持不与。 仁宗入平内难,士恭奉御宝以进。 武宗即位,赐黄佥带以旌之。 典瑞升为院,拜中奉大夫、同知典瑞院事。 四年,出为江南行合侍御史,莅事不务苛细,人服其知大体。 皇庆二年,典瑞复为监,授典瑞卿,使属吏佩金字圆牌驰驿召之。 有宗室位士恭下,固让之。 帝不允,士恭始拜命。 帝问民所疾苦,以省刑薄敛对。 问臣子之道,以忠孝对。 帝大悦。 延祐二年,拜陕西行合御史中丞。 丞相阿斯罕迎诏便服不拜,又肩舆登堂北在坐。 士恭厉色责之,叱左右去其肩舆。 翌日,诸御史踵门谢曰:“微公,台纲几坠。 ”未几,谢病归。 累除河南江北、淮东西道廉访使,俱不赴。 至顺元年卒,年五十三。 子守让,东昌路总管,守训,中书工部司程;守诚,衡水尹,有惠政,县人立碑颂之。 史臣曰:“藁城董氏与永清史氏、定兴张氏,皆为功臣之胄。 董氏被服儒术,家法尤严,父子兄弟世济其美,出任干城,入为腹心。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其董氏之谓与。 ” 发布时间:2025-11-28 13:01:5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