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内容: 刘秉中 秉恕 张文谦 窦默 姚枢 炜 燧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改今名,其先瑞州人,后徙邢州。 太祖十五年,木华黎取邢州,立都元帅府,以其父润为都统。 事定,改署州录事,历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秉忠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 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 年十七岁,为节度使府令史。 居常郁郁不乐。 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为刀笔吏乎! 丈夫遇不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 ”即弃去,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僧虚照招为弟子,使掌书记,后游云中,居南堂寺。 世祖的潜邸,僧海云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 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六壬遁甲之属,靡不精通。 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藩邸。 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仍遣使送至邢州,秉忠初丁毋忧,毁瘠骨立,衣一敝裘。 三年不易。 及父卒。 虽从天竺之教,然哀感几于灭性,与执通丧者无以异。 服除。 复召还和林,上书于世祖曰:   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之教,备于尧、舜,三王因之,五霸假之。 汉兴以来。 至于五代,一千三百余年,由此道者,汉文、景、光武、唐太宗、玄宗五君,而玄宗不能有终也。 然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 天生成吉思皇帝,起一旅,降诸国,不数年而取天下,勤劳忧苦,遗大宝于子孙。 愚闻之曰“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 ”昔武五,兄也;周公,弟也。 周公思天下善事,夜以继日,每得一事,坐以待旦,以保周天下八百余年,周公之力也。 今皇帝,兄也;大王,弟也。 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 千载一时,不可失也。 君之所任,在内莫大乎相,在外莫大乎将。 内外相济,天下之急务也。 然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及;万事之细,非一心所能察。 当择开国功臣之子孙,分为京府州郡监守,督责旧官,以尊王法,仍差按察官守,治者升,否者黜,则贤能奋而人才出。 天下户过百万,自忽都那演断事之后,差徭役甚大,加以军马调发,使臣烦扰,官吏乞取,民不能当,是以逃窜,宜比旧减半,或三分去一,就见在之民以定差税,招逃都复业,再行定夺。 官无定次,清洁者不迁,污滥者不黜。 可比附古例。 定百官爵禄仪伏,使家给身荣。 有犯于民,设条定罪,威福者君之权,奉命者臣之职。 今百官自行威福,进退生杀惟意之从,宜从禁治。 天下之民未闻教化,见在囚人宜从赦免,明施教令,使之知畏,则犯者自少。 教令既设,又不宜繁,因大朝旧例,增益民间所宜设者十数条足矣。 教令既施,罪不至死矣。 皆提察然后决;犯死刑者,覆奏然后断;不致刑及无辜。 天子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相须知鱼水,有国家者。 置府库、仓廪,亦为助民;民营产业,亦为资国用也。 今宜打算官民所欠债负,若实为应当差发所借,宜依合罕皇帝圣旨,一本一利,官司归还。 凡赔偿无名,虚契所负,及还过元本者,并行赦免。 纳粮就远仓,有一废十者,宜从近仓以输为便。 当驿路州城,饮食祗待偏重,宜计所费以准差发。 关市津梁正税十五发分取一,宜从旧制,禁横取,减税法,以利百姓。 仓库而耗甚重,宜令权量度均为一法,使锱铢圭撮尺寸皆平,以存信去诈。 金银所出,掏砂炼石,实不易为。 一旦以饰皮革,涂木石,取一时之华丽,废为无用,甚可惜也,宜从禁治。 除帝胄功臣大官以下章服有制处,无职之人不得僭越。 今地广民稀,赋敛繁重,民不聊生,何力耕耨以厚产业? 宜差劝农官二员,率天下百姓务农桑,营产业。 古者庠序学校未尝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宜从旧制,修建三学,教士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次之,兼科举之设,已奉合罕皇帝圣旨,因而举之,易行也。 开设学校,宜择开国功臣了孙受教,选达才任用。 关西、河南地广土沃,以军马之所出入,荒芜不治,宜设官招抚,不数年民归土辟,以资军马之用,实国之大事,移剌中书拘榷盐铁诸产、商贾酒醋货殖诸事,以定宣课,虽使从实恢办,不足亦取于民,已不为轻。 奥鲁合蛮奏请于旧额加位榷之,往往科取民间,科榷并行,民无所措手足,宜从旧例办榷,更或减轻。 罢繁碎,止科征,勿任献利之徒削民害国,鳏寡孤独废疾者,谊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 使臣到州郡,宜设馆,不得于官衙民家安下。 孔子为百王师,立万世法,今庙学虽废,存者尚多,宜令州郡祭祀,释奠如旧仪。 近代礼乐崩坏,宜刷征太常旧人教引后学,使器备人存,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 今天下广远,虽成吉思皇帝威福所被,亦天地神明之佑也。 宜访名儒,循旧礼,奠祭上下神祇,和天地之气,顺时序之行。 见行辽历,日月交食颇差,闻司天台改成新历,未见施行。 宜因新君即位,颁历改元。 令京府州郡置更漏,使民知时。 国灭史存,古之常道。 宜修《金史》令一代君臣事业不附于后世。 国家广大如天,万中取一,以养天下名士宿儒之无营运产业者,使不致因穷,或有营运产业,应输差税,其余大小杂泛并行蠲免,使自给养,实国家养才励人之大者,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 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盖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小人所拘都狭,不能同君子之量。 尽其才而用之,成功之道也。 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 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 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或有所蔽,且蔽天之明者,云雾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佞说也。 常人有之,蔽一心,人君有之,蔽天下。 宜先左右谏臣,使讽谕于未形,防维于至密。 君子之心,一于理义,小人之心,一于利欲。 君子得位,可容小人,小人得势,必排君子。 不可不辨也。 孔子曰:“远佞人”,又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此之谓也。 今言利者人,非图利国,实欲残民而自利也。 宜将国中场冶,付各路课税所,以定榷办,其余言利者并行罢去。 古者治世均民产业,自废井田为阡陌。 后世遂不能复。 今穷乏者益损,富盛者增加。 宜禁居官在位者忽侵民利,商贾与民交易,勿擅夺欺罔,真国家之利也。 笞箠之制,宜斟酌古今,均为一法,使无敢过越。 禁私置牢狱,及鞭背之刑,以彰好生之德。 立朝省以统百官,分有司以御众事,以至京府州县亲民之职无不备,纪纲正于上,法度行于下,天下可不劳而治矣。 世祖览其书而善之,及即位多见施行。 秉忠又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安张耕、洛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 ”世祖即以耕为邢州安抚使。 肃为安抚副使。 由是流民复业,户口日增。 宪宗三年,秉忠从世祖征大理,恒以天地好生之德劝世祖,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从伐宋,复为世祖言之,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金淅旧臣及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虽居左右,犹不改旧服,时人称之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鄂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幄帷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圣明御极,万物惟新,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 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 ”奏上,即日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预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给以少府宫籍监户。 秉忠即受命。 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 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府。 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 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 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颁章服、起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帝尝以钱币之制问秉忠,对曰:“钱用于阳,褚用于阴。 国家龙兴朔漠,宜用褚币,子孙世守之。 若用钱,天下将不靖。 ”帝从之。 后武宗铸钱,旋废不用。 惠宗再铸钱,而天下亡于盗贼。 果如秉忠之言。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筑精舍居之。 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联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险阻,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文正。 仁宗时,又追封常山王。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 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 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秉恕,字长卿。 好读书,受《易》于刘肃,秉忠事世祖,以荐士自任,嫌于私亲,独不及秉恕。 左右以闻,召见,遂同侍潜邸,世祖尝赐秉忠白金千两,辞曰:“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器服翻出尚方,金无所用。 ”世祖曰:“卿独无亲故遗之邪? ”辞不允,乃受而散之,以二百两与秉恕,秉恕曰;“史勤劳有年,宜蒙兹赏,秉恕无功,敢冒恩乎? ”终不受。 中统元年,擢礼部侍郎、邢州安抚副使。 二年,赐金符,迁吏部侍郎。 三年,各升为顺德府,赐金虎符。 为顺德路安抚使。 至元元年,改嘉议大夫,历彰德、怀孟、淄莱、顺天、太原五路总管。 淄莱府有死囚六人,狱已具,秉如疑之,详谳得其实。 六人赖以不死。 召除礼部尚书,出为淮西宣慰使,会省宣慰司,历湖州、平阳两路总管。 平阳饥,辄开仓以赈之,全活者众。 年六十,卒于官。 赠礼部尚书,谥文定。 张文廉,字仲卿,邢州沙河人。 父英,金邢州军盗库使。 文廉幼聪敏,与刘秉忠同学。 既而欲习吏事,英召而责之,谢曰:“仰衣食于父母,窃不自安,故勉为此。 今闻命矣,愿改业。 ”乃专心儒术。 太宗十年,试天下儒士,文谦中选,免本户徭役。 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 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邢州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征求百出,民不甚命。 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 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王之赐矣。 ”世祖从之,先安抚使张耕、副使刘肃及李简往。 三人协心为治,流亡复归,户增数倍。 由是世祖益重儒者,任之以政,其端实自文谦发之。 世祖征大理国,其相高祥拒使,杀信使遁去。 世祖怒,将屠城。 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大理之民赖以全活。 世祖伐宋,文廉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 ”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 文统素忌克,议论之际屡相可否。 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 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 ”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 ”乃蠲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一。 二年春,来朝,复留居政府。 三年,阿合马领左右部,总司财用,欲秦请,不关白中书,诏延臣议之,文谦曰:“分制财用,古有是理,中书不预,无是理也。 若中书弗问。 天子将亲莅之乎? ”帝曰:“仲卿言是也。 ”   至元元年,诏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 羌俗素鄙野,文谦得蜀士陷于俘虏者五六人,使习吏事,旬月间簿书有品式,子弟亦知读书,俗为一变。 浚唐来、汉延二渠,溉田十数万顷,人蒙其利。 三年,入朝。 诸势家言有户数千,当役属为私奴者,议久不决。 文谦谓以乙未岁户帐为断,奴未占籍者,归之势家可也。 其良民无为奴之理。 议遂定。 四年六月,裁执政,降为参知政事。 五年,淄州妖人胡王惑众,事觉,逮捕百余人,丞相安童以文廉言奏曰:“愚民无知,为所诳诱,诛其首恶足矣。 ”诏即命文谦往决其狱,惟三人坐弃市,余皆释之。 七年二月,立司农司,以参知政事兼司农卿。 十二月,改为大司农。 复拜大司农卿,奏立诸道劝农司。 巡行劝课,请开籍田,行祭先农先蚕等。 复与窦默请立国子学。 诏以许衡为国子祭酒,选贵胄子弟教之。 时阿合马议拘民间铁,铸农器,高其价以配民,创立行户部于东平、大名以造钞,及诸路转运司蠹政害民,文谦悉于帝前极论罢之。 十三年,迁御史中丞。 阿合马虑文谦发其奸,乃奏罢诸道按察司,以风示台臣。 文谦奏复之,然自知为奸臣所忌,力求去。 会修新历,乃授文谦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以总其事。 十九年,复拜枢密副使。 首议肃兵政,汰冗员,选择将士而优恤其家。 未及施行。 二十年三月,以疾卒,年六十七。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 为人刚明简重。 数忤权幸,不以为意。 中统初,国学之育人才,司农之勤民事,太史之授人时。 凡出于文谦规画者,皆为一代成宪。 成宗即位,赠光禄大夫、大司徒,谥忠宣。 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 二子:晏,侍裕宗于东宫,为府正司丞。 世祖以宴功臣子,选充邢部郎中。 累迁大司农丞。 成宗即位,命进讲经史。 擢集贤侍讲读学士、参议枢密院事,迁大学士、枢密判官。 出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 卒。 赠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靖。 次子杲,侍仪司进使。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力学,毅然异于常儿。 大兵伐金,默与同行三十人俱被俘,惟默得脱归。 南走渡河,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转客蔡州。 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 金主迁蔡州,默恐兵且至,又走德安。 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学日进。 适中书杨惟中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讲学,至忘寝食。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 使者从其友人往见,默不得已,乃拜命。 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 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 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 ”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 ”一日凡三召见,奏对称旨。 自是敬待加礼,不令去左右。 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 默荐姚枢,即召用之。 俄命皇太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之为宜,且使真金见之如我也。 ”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给衣物。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征者,有其人乎? ”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 深识远虚,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 ”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 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见委任,默上书曰:   “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 时先帝在上,奸臣檀权,总天下财,操执在手,贡进奇货,炫耀纷华,以娱悦上心,其扇结朋党、离间骨肉者,皆此徒也。 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今天顺人应,诞登大宝,天下生民莫不欢欣踊跃,引领盛治,然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唇吻人小一进时功利之说,必不能定立国家基本,为子孙久远之计。 其卖利献勤、乞怜取宠者,使不得行其志,斯可矣。 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动人主之意者,无他,意在摈斥诸贤,犹执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 惟陛下察之。 伏望别选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天下幸甚。 他日默与王鄂、姚枢俱在帝前,复面斥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久因相位,必祸天下。 ”帝曰:“然则谁可相者? ”默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 ”帝不悦而罢。 文统深忌之,乃请以默为太子太傅。 默辞曰:“太子位号未正,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 ”复为翰林侍讲学士,事具《许衡传》。 未几,默谢病归,及文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 ”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 国有大政辄访之。 默与王磐等请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其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主之。 默又言:“三代所以风俗淳厚,历数长久者,皆设学养士所致。 今宜建国学,博选贵族子弟教之,以示风化之本。 ”帝并从之。 默尝与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上前,默言:“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 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 ”明白,复侍帝于幄殿,猎者失一鹘,帝怒,近侍扬言宜加罪责。 帝恶其迎合,命杖之,释猎者不问。 既退,秉忠等贺默曰:“非公,安能感悟至此。 ”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惜老矣。 安得请于上帝,常留事朕,共治天下。 ”怅然者久之。 默虽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器物存问之。 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 帝嗟悼,厚加赠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丧归。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臧否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 至论国家大计。 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 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 ”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子履,累官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 方直有父风。 卒。 有遣腹子弃于外,集贤大学士王约奏,宜收养归宗为履后。 诏窦氏收养之。 姚枢,字公茂,本柳城人,后迁河南洛阳。 少力学,读书夜分不辍。 其母恐过劳,止之;乃塞窗不使见烛。 漏三下,方就枕。 金末内翰宋九嘉有当时重名,一见枢,称其有王佐之才。 太宗选儒者十八人,即长春宫教之,使杨惟中监其事。 枢与惟中有旧,往从之。 五年,惟中偕枢觐太宗于和林,帝甚重之。 大军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及医、卜之士至。 拔德安,获名儒道赵复,始获见程颐,朱熹之书。 十三书,赐金符,为燕京行台郎中,时行台牙鲁瓦赤黩货,以枢幕长,分及之。 枢一切拒绝,因弃官去。 携家至辉州苏门山,为庙,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张、邵、司马诸贤,刊群经,惠学者。 许衡在魏州,至苏门就录程、朱着述以归。 谓其徒曰:“曩所授受皆非也。 今始闻进学之序。 ”   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 询及治道,枢为书数千言以进,首言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 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曰:   立省部,则庶政出于一途。 辟才行,举遗逸,慎铨选,汰职员,则不专世爵而人才奋。 班俸禄,则赃秽塞而公道开。 定法律,审刑狱,则收生杀之权,诸侯不得而专以。 设监司,明黜陟,则善良奸窳可得而举剌。 阁征敛,则部族不横于诛求。 简驿传,则州郡不困于需索。 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以为育人才、厚风俗、美教化之基。 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惰,则民力纾,且不趋于浮伪。 肃军政,使田里不知行营往复之扰攘。 周匮乏。 恤鳏寡,使颠连无告者有养。 布屯田,以实边戍。 通漕运,以廪京都。 倚债负,则贾胡不得以子为母。 破称贷之家。 广储畜、复常平,以待凶荒。 立平准,以权物估,却利便以塞幸门。 杜告讦以讼原。 各疏张驰之方于下,世祖嘉纳焉。 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有世祖领之。 世祖即奉诏,宴群臣,酒罢,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 ”对曰:“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于汉地者乎? 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 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但总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计之上者也。 ”世祖大悟,曰:“此吾虑所不及者。 ”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置都运司于卫以转粟于河南。 世祖俱从之。 宪宗大封同姓,敕世祖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 枢曰:“南京土薄水浅,不若关中古称天府。 ”于是世祖愿有关中。 宪宗二年夏,从世祖征大理,至曲先脑儿之地,夜宴,枢陈宋曹彬取南唐不杀一人、市不易肆事。 明白,世祖据鞍呼曰:“汝昨言曹彬不杀,吾能为之! ”枢贺曰:“圣人之心,仁明如此,民之幸也! ”明年,王师入大理,饬枢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分布城中,由是民获完保。 六年,宪宗遗阿蓝答儿置局关中。 以百四十二条钩考经略宣抚司官吏,下及征商,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 世祖闻之不乐。 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 事难与较,莫若卒王邸妃主自归朝廷。 疑将自释。 ”世祖初难之,后思之数日,乃谓枢曰:“从汝,从汝! ”时宪宗在河西,闻之不信曰:“是有异心,”曰:“来,诈也。 ”及世祖见宪宗,相持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罢钩考局。 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抚使,以东平严忠济强横难制,乃命枢使东平。 既至,置劝农,检察二司,以监之。 均赋役,罢铁官,思济不敢抗。 中统三年,拜太子太师。 枢固辞。 改大司农。 枢奏曰:“昔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 帝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 ’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与俎豆祭服至日月山,帝亲临观之,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勿为肄习。 且陛下闵圣贤之后,与凡庶等,既命杨庸选孔、颜、孟三族俊秀者教之。 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之美。 ”王镛练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 ”皆从之。 诏赴中书议事。 兼修条格,谕曰:“姚枢辞台司,朕甚嘉焉。 省中庶务。 须赖一二老成同心赞画,可与尚书刘肃往尽乃心,其尚无隐。 ”及条格成,与丞相史天泽奏之。 李璮叛,帝问:“卿料何如? ”对曰:“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燕京,闭居庸关,惶骇人心,为上策。 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命,为中策。 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候应援,此成擒耳。 ”帝曰:“今贼将安出? ”对曰“出下策。 ”初,帝尝论天下人材,及王文统,枢曰:“此人学术不纯,以游说干诸侯,他日必反。 ”至是,文统果与璮通谋,伏诛。 时回回人乘间上言:“回回虽盗国家钱物,不至如秀才敢为叛逆。 ”帝曰:“昔姚公茂尝言王文统必反,窦汉卿亦屡发其奸,秀才岂尽反者。 ”然文统之相,实商挺荐之。 至是费寅讼挺为文统羽翼,引陕西行省部事赵良弼为证。 于是囚挺上都。 而系良弼于狱。 会遣阿脱行枢密院于成都,使臣择其副。 枢奏:“惟商挺与赵良弼可,幸陛下宽其前罪用之。 ”帝乃赦良弼,用为行院副使。 至元三年,行省事于西京、平阳、太原诸路。 四年,拜中书左丞,奏罢世袭官。 置牧守。 或言中书政事大坏,帝怒,大臣罪且不测,枢上言:   太祖开创,跨越前古,施治未遑。 自后数朝,官多刑滥,民困财殚。 陛下天资仁圣,自昔在潜,听圣典,访老成,日讲治道。 如邢州、河南、陕西、皆不治之其者,为置安抚、经略、宣抚三使司,颁俸以养廉,去污滥以清政,劝农桑以富民,不及三年,号称大治。 诸路之民望陛下之拯己。 如赤子之求母。 先帝陟遐,国难并兴,天开圣人,缵承大统,即用历代遗制,内立省部,外设监司,自中统至今五、六年间,外侮内叛相继不绝,然能使官离债负,民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精足,官吏迁转,政事更新,皆陛下信用先王之法所致。 今正宜上答天心,下副民望,睦亲族以固本,建储副以重祚,定大臣发当国,开经筵以格心,修边备以防虞,蓄粮饷以待歉,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 乃可以光先烈,成帝德,遗子孙,流远誉。 以陛下才略,行此有余。 迩者伏闻聪听日烦,朝廷政令日改月异,如木始栽而复移,屋既架而复毁。 远近臣民不胜战惧,窃恐大本一废,远业难成,惟陛下图之。 帝为霁怒。 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其年,襄阳下,遂议取宋。 枢奏如求大将,非右丞相安童、知枢密院伯颜不可。 伯颜既渡江,遣使奏事至。 世祖夜召见枢。 忧形于色,曰:“昔朕济江,而家难作。 今伯颜虽济江,天意与否,尚未可知。 宋家三百年天下,天命未在吾家,先在于彼,勿易视之。 所有事宜,可书以进。 ”枢请严兵守鄂,勿使荆阃断阳逻渡,选遣使责负岁弊留行人之罪。 帝从之。 十一年,枢言:“陛下降不杀人之诏。 伯颜济江,兵不逾时,降城三十,户逾百万,自古平江南,未有如此之速者。 今自夏祖秋,一城不降,皆由军官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所致。 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 宋之不能为国审矣,而监安未肯轻下,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盖不敢也。 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则圣虑不劳。 军力不费矣。 ”又请禁宋鞭背黥面之刑。 帝并从之。 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 诏亡宋侍从之臣入见者,先使谒枢,询其学行以备异日之任用。 十七年,卒,年七十八。 谥曰文献。 成宗即位,加赠嘉猷程世旧学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鲁国公。 子炜,枢从子燧、炖。 炖,官至佥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事。 炜,字光甫,累官河南行省左丞。 泰定二年,奏请禁屯田吏蚕食屯户,及勿进增羡以废裕民之意,又以河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仿古法捍御濒河州县,正官皆兼知河防事。 从之。 迁陕西行台御史中丞。 三年,奏请集世祖嘉言善行,以时省览。 帝嘉纳之。 炜议论侃侃,为当时名臣,拜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卒,赠推忠秉德佐治功臣、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鲁国公,谥文忠。 燧,字端甫。 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 枢教育督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 长自有成,何以急为? ”且许事以女,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 十八,始受学于长安。 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 年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 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 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名,何以应人之役。 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均罪也。 岂周身之道乎? ”   至元八年,衡为国子祭酒,奏召弟子十二人。 燧自河内驿致馆下,时年三十八。 由秦王府文学,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 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四川。 明年,汉嘉新附,入谕其民。 又奉命招王立于合州。 又明年,抚循夔府。 凡三使蜀,皆称职。 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 逮系诖误。 皆纵释之。 人服其明决。 调山南湖北道。 二十三年,自湖北入朝。 明年,为翰林直学士。 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 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 初置检阅官,究核故事,燧与侍读高道凝为总裁,书成。 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道廉访使。 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未几,谢病归。 仁宗居藩邸,开宫师府。 燧年已七十,遣正子吕洙,如汉汉四皓故事,起燧为太子宾客。 寻拜太子少傅。 武宗面谕燧,燧拜谢曰:“昔臣先伯父枢除是官,尚不敢拜,何况于臣? ”明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四年,告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 燧以病,俱不赴。 卒于家,年七十六。 谥曰文。 燧与绛州姬文龙友善。 遗命丧礼勿徇流俗,使文龙主其丧,悉遒古礼焉。 燧之学得于许衡,为世名儒。 其文豪而不宕,刚而不大,舂容盛大,有西汉之风。 三十年间将相名臣,懿行硕德,皆燧所书。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资求燧读文。 燧靳不与。 至奉诏乃与之。 王赠谢弊帛、金玉、名画五十筐,燧即时分于属官及胥吏,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 燧一无所取。 人问之。 燧曰:“彼小国之君,惟重货利。 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如此,着有《牧庵文集》五十卷。 子三:埙、圻、城。 史臣曰:“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默请罢王文统,相许衡,世祖不用其言,而事后思之,又蔽于阿合马之奸,不相衡,而文谦亦为阿合马所挤。 呜呼! 君子难进易退,自古则然矣。 ” 发布时间:2025-11-28 14:29: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