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内容: 商挺(琥、琦) 赵良弼 杨果 宋子贞 赵璧 张雄飞   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焉。 父衡,金进士,秦蓝总帅府经历官,河潼失守,为北军所得,不屈死。 挺年二十四,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 实卒, 其子忠济辟为经历。 世祖在潜邸,闻其名,遣使征至盐川。 入对称旨,挺因言,李璮城朐山,东平当馈米万石,率十石致一石,且天久雨,路淖,车运后期罪至死,不若输沂州,使璮众取食,便。 世祖从之。 陕西四川宣抚使杨惟中辟挺为郎中,挺请减关中常赋之半,以苏民困。 又佐惟中诛大猾郭千户,群吏畏服。 明年,惟中罢,挺驰奏,关陕重地,非廉希宪不能镇抚中外。 遂以希宪为宣抚使,擢挺为副使。 寻命兼辖怀孟,境内大治。 宪宗八年,宣抚司罢,挺还东平。 会宪宗征蜀,世祖将趋鄂汉,次小濮,召挺问军事,对曰:“蜀道险远,万乘岂易轻动。 ”世祖曰:“卿言正契吾心。 ”宪宗崩,世祖北还。 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 挺曰:“军中当严符言,以防奸伪。 ”文谦还奏,世祖大悟曰:“非商孟卿,无人能见及此。 ”未几,阿里不哥之使果至,乃执而斩之。 世祖召挺至开平。 挺与廉希宪密赞大计。 及即位,复以希宪为陕西四川宣抚使,挺为副使。 时浑都海驻六盘山,以兵应阿里不哥。 挺谓希廉曰:“为六盘,有三策:悉锐而东,直捣京兆,上策也;聚兵六盘,观而动,中策也;重装北归,以应和林,下策也。 ”希宪曰:“彼将何从? ”挺曰:“必出下策。 ”已而果然。 乃与希宪定议,令八春、汪良臣等御之。 时阿蓝答儿、浑都海等已至山丹,八春战不利,贼陷凉州,犯甘州。 良臣以兵来会,听诸王合丹节制,大败贼于甘州,阿蓝答儿自杀,浑都海亦伏诛,关陇遂平。 中统三年,改宣抚司为行中省,进希宪为右丞相,挺为佥行省事,复擢参知政事。 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璮反,文统与璮通谋。 至是,兴元判官费正寅讼挺为文统党,遂逮至上都。 世祖召挺便殿。 责之曰:“卿在关中,累着治效,而毁言日至,何也? 且比年论王文统者甚众,卿何无一言? ”挺顿道谢曰:“臣在陕西三年,多过失,然功成归己,事败分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 ”会置四川行枢密院,姚枢荐挺,乃授挺行枢密院副使,佩虎符。 至元元年,召拜参知政事。 二年,丞相耻律铸行省河东,以挺副之。 六年,同佥枢密院事,累迁枢密副使。 挺定军官品级,给军吏四千人屯田,开垦三万亩,收其获以饷亲军。 汰不胜军者户三万,户一丁者亦汰之,丁多业寡、业多丁寡者,许财力相资,合出一军。 着为令。 九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挺为王相,王曰:“关中事有不便者,可悉更张之”。 挺进十策,曰:“睦亲邻,安人心,敬民时,备不虞,厚民生。 一事权,清心源,谨自治,固根本,察下情。 王为置酒嘉纳焉。 十五年,王薨,王妃使挺请命于朝,以子阿难答嗣。 世祖曰:“阿难答年少,未习祖宗之训,卿姑行王相府事。 ”   十七年,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诬陷王相赵炳,妃命囚炳于平凉狱,琮、叔云毒杀之。 世祖廷鞫其事,琮等皆伏诛。 王府女奚彻彻,临刑以暧昧语连挺及其子瓛。 世祖怒,拘挺,而下瓛于狱。 且谓炳子曰:“商孟卿,老书生,可与诸儒共谳其罪。 吏部尚书青阳梦炎以议勋奏,世祖疑其朋党。 符宝郎董文忠曰:“梦炎素不知挺,臣以其推载之功语之。 ”世祖良久曰:“其事果何如? 文忠对曰:“臣固闻之,杀炳之谋,挺不与也。 ”世祖默然。 十八年春,诏藉挺家。 是冬,始释挺及瓛。 二十年,复起为枢密副使,俄以疾免。 三十一年,炳子复讼父冤,挺坐系,百余日乃释。 遂筑室于都城南左山,自号左山老人。 二十五年,卒。 年八十。 延祐初,赠推诚协谋代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 子五:琥、璘、瑭、瓛、琦。 琥,字台符。 至元十四年,以姚枢、许衡存,拜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二十七年,征拜中台监察御史。 属地震,琥疏言:“主文帝时有此异,而无其应。 盖以躬行德化而弭。 ”因条汉文时政以进。 ”又言:“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而已。 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 惟贤是择。 ”因荐天下名士十余人,世祖皆召用之。 三十年,迁国子司业。 卒。 有《彝斋文集》。 瑭,字礼符。 为大卫屯田千户。 年三十三,即辞禄养亲。 筑室曰晦道堂,取其七世祖宋太子中舍人宗弼,年五十致仕所筑堂名也。 琦,字德符,成宗召入宿卫。 仁宗在东宫,奏授集贤直学士。 出为大名路治中,不赴。 皇庆元年,授集贤侍进学士。 延祐四年,擢侍读官、通奉大夫,赐钱二万五千贯。 泰定元年,迁秘书卿。 谢病,卒于家。 史臣曰:“商孟卿以书生受世祖之知,功参佐命,耄而智昏,党附奸人。 虽曰无交通之迹。 然坐视冤诬,焉用彼相。 其晚节不终,几陷刑戮,非不幸也。 ”   赵良弼,字辅之。 赵州赞皇人,本女直术要甲氏,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 父悫,金威胜军节度使,兼义活州管内观察使、右监军、行元帅府事。 与大兵战于高邑,被禽不屈死。 子良贵,嵩汝招讨使:良贵子谠,许州兵官;悫从子良材,守太原;皆以战败死。 良弼,悫之次子也。 明敏多智略。 崔之乱,良弼奉母还赵州,渡河争舟者挺刃及良弼母首,良弼捍以臂,几折,有兵士见而哀之,手援以登,母子始获免。 已而试儒士中选。 教授赵州。 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 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判官。 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于藩邸。 二年,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人。 脱脱以断事官镇邢州。 事多沮挠,良弼弛驿白其事,遂罢脱脱,邢大治。 世祖分地在关中,奏以廉希宪、商挺宣抚陕西,擢良弼宣抚司郎中。 宪宗使刘太平等钩校京兆钱谷,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独宣抚司一无所坐。 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府事,兼江淮安抚使。 率士卒先进,五战皆捷,禁焚卢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安堵。 既渡江,攻鄂州,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 世祖嘉纳之。 遣至京兆,察访秦蜀人情向背。 不逾月,具得实以报,曰:“宗王穆哥无他心,宜以西南事委之。 浑都海屯六盘,士马精强,咸思北归。 恐事有不测。 纽璘总秦、川蒙古诸军,年少鸷勇,轻去就,当宠以重职。 解其兵柄。 刘太平、霍鲁欢,行尚书省事。 阴有据地之志,仍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夙蒙因德,并悉心俟命。 ”其言皆见采用。 良弼凡五上书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正宸位,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 ”世祖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 复以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言于断事官八春曰:“今刘太平思合于浑都海,纽璘迁延不行,当先遣使促纽璘入朝,刘太平还京兆。 ”八春从其议。 至则纽璘果移屯将入泾州,刘太平将趋六盘。 闻命乃止。 浑都海叛,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议,执其党乞台不花、密利火者诛之。 希宪、挺虑有擅杀名,遣使入奏待罪。 良弼具密状授使者。 言:“始捕二帅时,止令囚以俟报,臣窃以为张皇不便,宜急诛之,擅杀在臣,实不在宣抚司,若上怒希宪等,愿使者出此奏。 ”帝竟不问。 使者以奏白政府,咸谓良弼为长者。 是年,改宣抚司为行中书省,拜良弼陕西四川宣抚使、参议行省事。 蜀人费正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征。 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三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 ”帝意不释。 会平李璮,得王文统与璮交通书,益疑挺等。 又以良弼多智略,疑为文统游说,械系良弼,下于狱,至欲断其舌,姚枢奏:“践阼之初,非良弼滴事关中,恐陛下有西顾之忧。 其人忠于陛下,安得与文统蓄异志者比。 ”帝意始解,赦出之。 至元七年,起良弼为经略使,领高丽屯田。 良弼言屯田不便,固辞,遂以良弼奉使日本。 先是,数遣通日本,不得要领,于是良弼请行,帝悯其老,不许,良弼固请,乃授秘书监,充国信使。 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于金,乞命翰林撰碑文,臣虽死绝域无憾。 ”帝曰:“人臣各为其主,苟忠于所事,虽在前朝,朕亦嘉之,况有贤子为朕使万里之外乎! ”命学士王磐撰赵氏家庙碑,给良弼卫兵三千。 固辞,独书状官二十四人从行。 八年,与高丽通事徐称、周金贮,至日本筑前金津。 金津人以为贼,欲攻之。 良弼登岩喻旨。 守吏延入板屋,以兵环之,灭烛大噪,良弼泰然自若。 明日,其国太宰府官率兵至,问使者来状。 良弼数其不恭罪,仍喻以礼意。 太宰官求国书,良弼曰:“必见汝国王,始授之。 不然,则授之大将军。 ”良弼国书于箧,键锁甚严。 越数日,复来求书,且曰:“我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未有至者。 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国书见授,何以示信? ”良弼曰:“隋文帝遣裴清来,王郊迎成礼,唐太宗、高宗时,遣使皆见,王何独不见大朝使臣乎? ”诘难数四,至以兵协良弼。 良弼终不与,但出录本示之。 日本太宰府见国书录本,以为不逊,却良弼不纳。 良弼使书状官张铎先归,太宰府送良弼于对马岛。 九年,张铎与日本人弥四郎等十二人至京师。 良弼本意欲见日本王,说以罢兵修好,既见拒,乃与太宰府守护官议。 守护官亦恐兵连祸结,与良弼定约,遣弥四郎伪称使介,修饰其词,偕张铎报命。 帝召见张铎,宴劳之,铎奏良弼遣使臣入奏,与日本人弥四郎等,至太宰府,其守护官云:“曩为高丽所给,屡言上国来伐,岂意皇帝先遣行人下示玺书,然王都去此尚远,愿先遣人从使者回报,故良弼使铎同日本人入觐。 ”帝疑之,命翰林学士承旨和礼和孙问于姚枢、许稀衡等皆对曰:“诚如圣算,彼惧我加兵,故使此辈伺吾强弱耳,不宜听其入觐。 ”帝从之。 是年,遣御史康之邵护弥四郎等还日本。 十年,良弼复至太宰府,仍为所拒,乃归至京师。 帝召见,问日本事本末,深加褒奖,曰:“卿可谓不辱君命矣。 ”后帝将讨日本,问于良弼,对曰:“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 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 况舟师渡海,风涛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 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 ”帝不听。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佥书枢密院事。 丞相伯颜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扬州,宜以大军径捣钱塘。 ”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废学,宜设经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奸吏。 ”后皆用其议。 良弼屡以疾请告,十九年,奉敕居怀孟。 良弼别业在温县。 在地三千亩,乃析为二,六于怀州,四与孟州,皆隶庙学。 又立赞皇庙学,市学田六百亩,立赵州庙学。 市学田一千六百亩。 以赡生徒,或问为治,良弼曰:“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必克已,然后可以制怒,必顺理,然后可以忘怒,能忍,容所难容,事斯济矣。 ”二十三年卒,年七十。 赠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 子训,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史臣曰;异哉赵良弼之奉使也,日本拒而不纳,则持国书以返耳;乃使弥四郎等伪称使介,以罔其君,而骄其敌,是谖也。 称为不辱君命可乎! 杨果,字正卿,祁州蒲阴人。 幼失父母,转徙居许州,以章句授徒为业。 金正大中,登进士第。 会参政李蹊行大司农于许,果以诗送之,蹊大称赏,荐为偃师令。 到官,以廉干称。 金亡,杨奂征河南课税,起果为经历。 未几,史天泽经略河南,果为参议。 时兵余,法度草创,果随宜赞画,民赖以安。 中统元年,设十道宣抚使,以果为北京宣抚使。 既至任事,果为喻以自嘲曰:“田妇、越贾,相为室家,言语不通,以意求之,十裁得其一二。 每夕,归焚香,祝天而言,越贾不之知。 有晓田语者,释之曰:注禄神官,独不能徒远以从近也。 ”语闻宰相,笑之。 明年,拜参政知事。 及例罢,犹诏与左丞姚枢等日赴省议事,至元六年,出为怀孟路总管。 大修庙学。 以尝为中书省执政官,移文申部,特不署名。 后致仕,卒于家,年七十五,谥文献。 果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外若沈默,内怀智用。 微时避乱河南。 娶羁旅中女,后登科。 历显仕,竟与偕老,人以是称之,有《西庵集》行于世。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 貌清奇,耳耸过眉一寸,相者以为必寿且贵。 好学,工词赋,弱冠,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俱有名于时,人以大、小宋称之。 金末,潞州乱,子贞避地大名。 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 义斌死,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 严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因近侍奏决,不经中书,与宰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通殷勤于楚材,凡奏请必先白楚材。 自是,交欢无间,实因此益委信子贞。 太实四年,实戍黄陵,与金人战不利,曹、濮以南皆震。 有自敌中归者,言兵且大至,人情凶惧。 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 大军入汴梁,饥民北徙,饿殍盈道。 子贞多方赈救。 全活者万余人。 士之流寓得,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 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辈于羁旅,与之同列。 四方之士闻风而至。 七年,太宗命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 中原略定,事多草创,行台所统五十余城,子贞仍前代观察采访之制,分三道纠察官吏,立为程式,黜贪堕,将廉勤,官府始有纪纲。 东平将校占民为部曲户,谓之脚寨,擅其赋役,几四百所。 子贞请罢归州县。 实初难之,子贞力言乃听,人以为平。 实卒,子忠济嗣,尤敬子贞。 请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 兼提举太常礼乐。 子贞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自孔、颜、孟子孙外,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之。 每季亲临课试。 士风为之一变。 世祖南伐,召子贞至汉州,问以方略。 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 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 ”世祖善其言。 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 未几。 入觐,拜右三部尚书。 时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贞同裁定。 李璮叛据济南。 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 子贞单骑至济南,观璮形势,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粮尽援绝,不攻自破矣。 ”议与天泽合,遂擒璮。 子贞还,上书陈便宜十事,大略谓:“官爵,人主之柄,选泽宜尽归吏部。 律令。 国之纪纲,宜早刊定。 监司总统一路,用非其材,不厌人望,乞选公廉有才德者为之,今州县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穷无告。 宜迁转以革其弊。 ”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三年一贡举。 命中书次弟施行之。 至元二年,始罢州县官世袭。 遣子贞与左丞相耶律铸行山东,迁调所部官。 还,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 奏请班俸禄,定职田,三年二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陈时务之切要者十二策。 帝颇悔用子贞晚。 未几,以年老求退,帝曰:“卿气力未衰。 勉为朕留,措置大事,俟百司差有条理,听卿自便。 ”十一月,退辞,乃得请,特敕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 子贞私居,每闻朝廷事不便。 必密陈得失,爱君忧国,不在进退异。 卒,年八十一。 始病,家人进医药,却之曰:“死生有命,吾年逾八十,何以药为? ”病危,请子请遗言,子贞曰:“吾平昔教汝者不少,今尚何言耶? ”   子渤,字齐彦,有才名,官至集贤学士。 赵璧,字宝仁,大同怀仁人,世祖在潜邸,闻其金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使皇后制衣赐之,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弛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 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授儒书。 敕璧习国语,译《大学》、《中庸》、《论》、《孟》诸书,时从马上听璧陈说。 宪宗即位,召璧问:“天下何如而治? ”对曰:“请先诛近侍之不法者。 ”宪宗不悦。 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 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印请于帝曰;“此先朝所赐,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旧印耶,抑易以新者? ”时璧侍左右,斥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 汝敢以印为请耶? ”夺其印,置帝前。 帝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 ”   宪宗二年,授河南经略使。 河南万户刘福贪暴,郡中婚嫁,必行赂之,得请而后行。 其党董主薄,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 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 刘大惊。 时天大雪。 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 ”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 ”刘屏气不敢复言而归。 世祖伐宋,以璧为江淮荆湖宣抚使。 大兵围鄂州,宋贾似道遣使来说和,璧请行。 世祖曰:“汝登城,必谨视吾旗。 旗动,即速归。 ”璧登城,宋交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以江为界,且岁奉银、绢疋两各二十万。 ”璧曰:“大军至濮州时,诚有是请,犹或见从。 今已渡江,是言何益! 贾制置今焉在耶? ”璧适见世祖旗动,乃曰:“俟他日复议可也。 ”遂还。 世祖即位,拜燕京宣慰使。 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有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不绝。 中书省立,授平章政事;加答刺罕之号,力辞不就。 中统二年,从征阿里不哥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领蒙古、汉军。 是年,始制太庙雅乐。 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在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 璧曰:“太庙雅乐,大飨用之,岂可系及无辜,而废雅乐之成。 ”奏请原之。 三年二月,复拜中书平章政事。 李璮反,亲王合必赤讨之,以璧督馈运。 璮平,以平章政事行省山东。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荣禄大夫。 帝欲作文檄宋,执笔者数人,皆不称旨,乃召璧为文。 帝大称善,曰:“惟秀才能曲尽我意。 ”六年,改枢密副使,虽左迁,璧处之泰然,不以为意。 六年,宋边臣遣间使约降,帝命璧诣鹿门山都元帅阿术营密议。 以璧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 时阿术卧病,营屯遇雨涨没殆尽,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十艘,自武昌援襄阳,璧据险设伏待之,贵果中夜潜上,璧策马出鹿门山,行二十余里,夺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败,我水军宜速进。 ”贵慑不敢动。 明旦,阿术命诸将渡江以骑兵截贵,璧与水军万户解汝楫等追贵舟师。 遂合战于虎尾洲,贵败走,士卒溺死甚众,夺战舰五十艘,擒将士三百余人。 高丽王植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还,改中书左丞。 同国王头辇哥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驻兵平壤。 时衍已死,璧与国王议曰:“高丽迁居江华岛有年矣。 外虽插辞臣贡,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 今衍已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王归于旧京。 可以罢兵息民,策之上者也。 ”因遣使以闻,帝从之。 师还,迁中书右丞。 冬祀太庙,有司失黄幔,得于神庖灶下,己污坏。 帝闻,大怒曰:“是应坐大不敬律,当斩! ”璧争曰:“法止杖断远流。 ”其人竟得不死。 九年,复拜平章政事。 璧平居寡言语,及论政事,必反覆诘难,务究其利弊而后已。 世祖尝称为秀才舌云。 十三年卒,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赠大司徒,谥忠亮。 子二人:仁荣,中书参知政事;仁恭,集贤直学士。 孙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库提点。 张雄飞,字鹏举,沂州临沂人。 父琮,仕金守盱眙。 金主疑之,罢其兵,徒居许州,寻复命守河阴,留家人于许。 雄飞幼失母,琮妾李氏养之。 大兵屠许州,惟工匠得免,有田姓者,琮故吏也。 自称能为弓,且诈以雄飞及李氏为家人,由是获全,遂徙朔方,雄飞甫十岁。 至霍州,李欲逃,恐其累己,雄飞知之,顷刻不去左右,李乃变服与雄飞俱还,寓潞州。 雄飞既长,往师前进士王宝英于赵州。 金亡,雄飞不知父所在,求之十余年,终费得。 遂入大都,居数岁,尽通诸部语。 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悦。 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 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问以方今所急,对曰:“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闾阎小人有升斗之储,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储贰,非至计也。 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 ”帝方卧,矍然起,称善者久之。 他日,与江孝卿同召见,帝日:“今任职者非材,政事废弛,譬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搘柱,卿辈能任此乎? ”孝卿谢不敢当。 帝顾雄飞,雄飞对曰:“古有御史台。 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如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帝曰:“善。 ”乃立御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雄飞为侍御史,且戒之曰:“卿等既为台官,职在直言,朕为汝君,苟所行未善,亦当极谏,况百官乎! 汝宜知朕意。 人虽嫉汝,朕能为汝地也。 ”雄飞益自感励,知无不言。 参议枢密院事费正寅素憸狡,密遣人通于宋。 事觉,诏丞相线真等与雄飞杂治之。 请托交至,雄飞无所顾,尽得其罪状以闻,正寅与其党管如仁等皆伏诛。 会议立尚书省,雄飞力争,忤旨,左迁同知京兆总管府事。 宗室公主有家奴逃渭南为民赘婿。 主过临潼,识之,捕其奴与妻及妻之父母,皆械系之,尽没家资。 雄飞与主争辨,辞色俱厉。 主不得已以奴妻及妻之父母、家资还之,惟挟其奴以去。 入为兵部尚书。 平章阿合马在制国用司时,与亦麻都丁有隙,至是,罗织其罪,同僚争相附会,雄飞不可曰:“所犯在制国用司时,平章独不预耶? ”众无以答,秦长卿、刘仲泽亦以忤阿合马,皆下吏,欲杀之,雄飞亦持不可。 阿合马使人啖之曰:“能杀此三人,当以参政相处。 ”雄飞曰:“杀无罪以求大官,吾不为也。 阿合马怒,奏出雄飞为澧州安抚使,三人竟死狱中。 澧州有巨商二人,犯匿税及殴人事,僚佐受赂,欲宽其罪,雄飞绳之益急。 或曰:“此细事,何执之坚? ”雄飞曰:“吾非治匿税殴人者,欲改宋弊政,惩不畏法者尔。 ”贫民以乏食,群聚发富家廪,所司欲论以强盗,雄飞曰:“此盗食,欲救死耳,非强也。 ”宽其狱,全活者百余人。 澧西南接溪洞,徭人乘间抄掠,雄飞遣杨应中等往谕以威德,诸徭悉感服。 十四年,改安抚司为总官府,命雄飞为达鲁花赤,迁荆湖北道宣慰使。 有告常德富民十余家,与德山寺僧将为乱,众议以兵讨之。 雄飞曰;“告者必其仇也。 且新附之民,当以静镇之,兵不可遽用。 苟有他,吾自任其责。 ”遂止,徐察之,果如所言。 十五年,荆湖行省阿里海牙以降民千户没入为家奴,自置吏治之,岁责租赋,有司莫敢言。 雄飞言于阿里海牙,请归其民于有司。 不从。 雄飞入朝奏其事,诏还籍为民。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 阿合马以子匆忙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奏留雄飞不遣,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未行,阿合马死。 朝臣皆以罪去。 拜参知政事。 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在降一偕,于是侥幸超躇躐者皆降黜。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 ”曰:“惟公独否。 ”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 二十一年春,册上尊号,议大赦天下。 雄飞谏曰;“古人言:无敕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 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遂止降轻刑之诏。 未几,卢世荣以言利进,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卒于官。 五子:师野、帅谔、师白、师俨、师约。 师野,宿卫东宫。 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入觐,言之宰相,欲白皇太子,请以师野为荆南总管,雄飞固止之。 归谓师野曰:“今日有欲官汝者,汝宿卫日久,固应得官,然我方为执政,天下必以我私汝,我一日不去此位,汝辈勿望有官也。 ”其介慎如此。 史臣曰:“张鹏举刚明廉直,材任宰相。 世祖用卢世荣,罢鹏举政事,可谓弃苏合而宝蟛蜣之粪矣。 岂好利之心,不能自克,遂为逢君者所蛊惑欤! ” 发布时间:2025-11-28 14:35: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