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道章第二 内容: 道不可以非正。 张注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 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义道理。 王氏曰第一则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德足以怀远。 解读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那么足以令人心悦诚服,前来归顺。 张注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 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 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第二则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解读诚实、守信用,就能够统一不同的意见;讲义气、诚心待人,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 张注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 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 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第三则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解读才识杰出,能够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善用聪明才智,能够洞察下属的心思: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人中俊杰! 张注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 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 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得失才智。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 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 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第四则 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 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解读行为端正,能够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诚实守信,能够信守承诺,遵循约定;清正廉洁,能够仗义疏财: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人中豪杰! 张注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德行存于心,仁义行之于外。 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 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必生恭敬之礼。 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 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道理。 若是嫌疑时分,却进前行,必惹祸患。 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不必安。 若识嫌疑,便识进退。 自然身无祸也。 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 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 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 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也。 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第五则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解读恪尽职守,而不令其废弛;坚守道义,而坚决不改变初衷。 张注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 分守其职,勿择干辨之易难。 所委用之时,休择易难,必索尽心向前辨。 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身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义之名;居危不变,死尽孝忠之道。 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行,便死之时也,有忠义清名;若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 肯守大义,有死之荣,无生之厚。 第六则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解读受到猜疑,也要坚持自己心中的道义,不会因为对自己不利而苟且逃避;见到眼前的利益,并不随意占为己有: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人中之杰! 张注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 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 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俊者,峻于人;豪者,高于人;杰者,杰于人。 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 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 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 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于身。 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 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 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疏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 人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豪杰。 发布时间:2025-04-18 17:37:0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