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接物类 内容: 【题解】接物类一章主要讲的是与他人相处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应当回避的问题。 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来看与上一章敦品类比较相似,然而敦品类主要讲的是在处事中应持有的大的原则和方向,而本章则更侧重于细节上的指导和告诫。 本章主要告诉我们两条:一个是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另一个是在与人相处时要拥有宽宏大量的气度。 这两点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是大有益处的。 谦虚谨慎的态度,指的是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场合,说话办事乃至表情神态都要谨慎小心。 说话要做到大方得体,不可以谈论和揭穿他人隐私。 神态表情也要做到庄重沉稳、温和有礼。 宽宏大量的气度,指的是要心胸宽广,不仅能准确地辨认出事情的对与错,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还要做到对的事能容得下、错的事也能容得下,君子能容得下、小人也能容得下。 在此基础上,编者仍不忘告诫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时常进行自我反省。 此外,如何知人、识人也是本章一则重要的内容,因为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个人品行的养成有很大影响。 会知人、识人后,要尽量选择君子作为朋友,但也不要因此而过分痛恨小人。 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君子也不会全无缺点,而小人也不会没有优点。 因此,本章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合乎人情。 接物类一章的诸多思想对当下的待人接物仍是有指导意义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 事系暧昧[1],要思回护他[2],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3];人属寒微[4],要思矜礼他[5],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6]。 【译文】对待他人的隐私,要想着有所维护,要不得一点攻击揭发的念头;对待贫寒卑微的人,要想着以礼相待,要不得丝毫傲慢无礼的态度。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事系幽隐,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7],纵确见实闻[8],不可著口[9];凡一语而伤我长厚[10],虽闲谈酒谑[11],慎勿形言[12]。 【译文】凡是关乎他人终身命运的事,即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也不要开口乱讲。 凡是有损自己朴实敦厚的话,纵然是闲聊喝酒时的玩笑,也坚决不能说。 【源流】明郭良翰《问奇类林》卷九:(祁尔光)又曰: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祁尔光之语。 严著此心以拒外诱[13],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14],须如一片阳春,无人不暖。 【译文】以严格的态度约束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抵挡外界的诱惑,应当像一团烈火,遇到不良诱惑便立刻将其烧掉;以宽和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内心,以此来对待同伴,应当像温暖的春天,将温暖带给每个人。 待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15],亦且免患[16];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17],亦且解怨[18]。 【译文】对待自己应当从没有过错中寻找过错,这不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做还可以使自己免除灾祸;对待他人应当从过错中寻找正确的地方,这不只是使自己心地宽厚,这样做还可以解除相互之间的怨恨。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待己者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19],不肯丝毫放宽[20],试思己当其局[21],未必能效彼万一;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22],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23],未必能安意顺承[24]。 【译文】事情结束之后评论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没有丝毫的宽容,试想自己如果身在其中,未必能做到他人的万分之一;处于旁观地位评论他人好坏,苛求他人,不留丝毫余地,试想自己如果遭到这般诋毁,未必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唐翼修《人生必读书》:局外而訾人短长,吹毛索垢,不留些子余地,试以己当其局,未必能及其万一。 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清代唐彪编撰之文句。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25];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26],纵狡如山鬼[27],亦自献诚[28]。 【译文】遇到事情只要保持从容镇定就好,纵然局面纷繁如乱丝,终究一切都会安排妥当;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伪欺骗,纵然像山里的精灵一样狡猾,最终也会主动拿出诚意。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译文】公正使人廉明,诚实使人清明,从容使人洞明。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清虚所通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 舍是无明道矣。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 人用术[29],我以诚感之。 人使气[30],我以理屈之[31]。 【译文】别人刚强好胜,我用柔弱退让战胜他。 别人好用计谋,我用真诚感动他。 别人意气用事,我用道理说服他。 【源流】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二:高道淳《最乐编》曰:人用刚,吾以柔胜之。 人用术,吾以诚感之。 人使气,吾以理屈之。 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高道淳编撰之文句。 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32];讷能屈辩[33],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34]。 【译文】柔弱能战胜刚强,遇到柔弱的婴儿,即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了刚强和勇猛;木讷少言能战胜能言善辩,遇到话都说不了的哑巴,即便张仪、苏秦那样的辩士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困天下之智者[35],不在智而在愚[36]。 穷天下之辩者[37],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38],不在勇而在怯[39]。 【译文】使天下才智之士困窘的,不是智慧而是憨厚质朴。 使天下能言善辩之士理屈词穷的,不是善辩而是木讷少言。 使天下勇猛之士屈服的,不是勇猛而是怯懦。 【源流】《关尹子九药》: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以耐事[40],了天下之多事[41];以无心[42],息天下之争心[43]。 【译文】用忍耐,可以除去天下许多麻烦;用不争,可以平息天下许多纷争。 【源流】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吉人遗铎》中应物一门最多格言名论)又曰: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消天下之有心。 按,《吉人遗铎》为朱醒菴所纂,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朱醒菴编撰之文句。 何以息谤? 曰无辩;何以止怨? 曰不争。 【译文】如何平息诽谤? 不用辩解即可;如何消除怨恨? 不与他人争夺即可。 【源流】《文中子问易篇》:贾琼问:何以息谤? 子曰:无辩。 曰:何以止怨? 曰:无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44],不如能化[45]。 【译文】别人诽谤我,与其辩解,不如宽容他人的诽谤;别人侮辱我,与其小心提防,不如主动化解彼此的怨恨。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是非窝里[46],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47]。 【译文】身处是非之地,别人用嘴说,我只用耳朵听;身处热闹场合,别人争着向前,我只甘愿退后。 观世间极恶事,则一眚一慝[48],尽可优容[49];念古来极冤人,则一毁一辱[50],何须计较。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译文】看过了人世间那些最丑恶的事,自己所遭遇的一点儿罪过和奸邪,是完全可以包容的;想到自古以来那些蒙受巨大冤屈的人,自己所遭受的一点儿诋毁和侮辱,又何必再去计较。 他有理,我没理,我便让着他;他没理,我有理,我便宽容他。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彼之理是六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能容小人,是大人[51];能培薄德[52],是厚德。 【译文】能包容小人,才是胸怀宽广的人;能从点滴细微之处培养起来的德行,才是深厚高尚的德行。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处薄德,是厚德。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53],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54]。 【译文】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只要看每件事都肯吃亏的那个人便是;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只要看每件事都好占便宜的那个人便是。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叔子《日录》: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编撰之文句。 律身惟廉为宜[55],处事以退为尚[56]。 【译文】律己以品行方正为宜,处事以谦逊退让为佳。 以仁心存心[57],以勤俭作家[58],以忍让接物。 【译文】心怀仁爱,勤俭持家,谦让待人。 径路窄处[59],留一步与人行[60];滋味浓底[61],减三分让人尝[62]。 任难任之事[63],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64]。 【译文】道路狭窄的地方,要留出一步让别人能够通行;美味佳肴,要留一些让别人有机会品尝。 承担难办的事,要有能力而不要有怨气;对待不易相处的人,要多用智慧而少说话。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径路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底,须留三分与人食。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径路窄处四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穷寇不可追也[65],遁辞不可攻也[66],贫民不可威也[67]。 【译文】穷途末路的敌人不要穷追不舍,搪塞掩饰的话不要批评驳斥,贫苦百姓不要用威势欺压。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 祸莫大于不仇人[68],而有仇人之辞色[69];耻莫大于不恩人[70],而诈恩人之状态[71]。 【译文】最大的灾祸在于本来与人没有仇怨,却表现出对待仇人般的话语和神态;最大的耻辱在于本来没有施予他人恩惠,却装出一副有恩于人的姿态。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耻莫大于不恩人,而诈恩人之状态。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译文】施予恩惠最忌先多后少,彰显威严最忌先松后紧。 【源流】明吕坤《续小儿语》: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72]。 【译文】善于使用威严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施予恩惠的人不胡乱施舍。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73];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74]。 【译文】宽厚的人,不要使别人有所倚仗;精明的人,不要使别人无地自容。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圣人之宽厚,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敦大中自有分晓。 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75],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76],善驭之而已矣[77]。 【译文】知道事情应当改变而又无力改变时,只要善于补救就可以了;知道某人应当撤职而不得不任用时,只要善于驾驭就可以了。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驭之而已矣。 轻信轻发[78],听言之大戒也[79];愈激愈厉[80],责善之大戒也[81]。 【译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并且轻易发怒,这是听人说话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越激发鼓励越要求严格,这是劝勉他人向善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轻言骤发,听言之大戒也。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译文】处理事情应当留有余地,劝人向善不可把话说尽。 施在我有余之惠[82],则可以广德[83];留在人不尽之情[84],则可以全交[85]。 【译文】尽我所能施予他人恩惠,这样做可以广修德行;尽我所能多给他人留有情面,这样做可以保全交情。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德;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古人爱人之意多[86],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87],我之教益易行;今人恶人之意多[88],故人甘于自弃[89],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90]。 【译文】古时之人对他人多心存关爱,所以教导他人时,他人易于改正过错,而且对教导者亲爱有加,因此教导者的教化更容易推行;如今之人对他人多心存恶意,所以教导他人时,他人情愿自甘落后,而且对教导者充满仇恨,因此教导者的劝告注定不会被接受。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古人爱人之意多,今日恶人之意多。 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常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91];乐道己善[92],何如乐道人善。 【译文】喜欢听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不如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乐于夸赞自己的优点和功绩,哪里赶得上乐于夸赞别人的优点和功绩。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二: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93];师其言[94],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译文】听他所说的话,一定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这是选取人才的方法;学习他正确的话,不过问他的实际行动,这是向人学习优点的方法。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听言观行,是取人之道;乐其言而不问其人,是取善之道。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95],不可徒泥其迹[96];取人之善[97],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译文】评论他人的过错,应当探求他的本意,不可只拘泥于他的行为;学习别人的善行,应当根据他的行为,不必深究他的本意。 【源流】明张萱《西园见闻录》卷十六:(敖公英)曰:论人之过恶,当原其心,不可据其迹;取人之善,但当据其迹,不必诛其心。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敖公英之语。 小人亦有好处,不可恶其人[98],并没其是[99];君子亦有过差[100],不可好其人[101],并饰其非[102]。 【译文】小人也有可取之处,不可因为厌恶他这个人,就一并抹杀他的优点;君子也有过失差错,不可因为喜欢他这个人,就一并掩盖他的缺点。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四:小人亦有好事,恶其人则并疵其事;君子亦有过差,好其人则并饰其非。 皆偏也。 小人固当远[103],然断不可显为仇敌[104];君子固当亲[105],然亦不可曲为附和[106]。 【译文】小人固然应当疏远,但断然不可视为仇敌;君子固然应当亲近,但也不可曲意附和。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107]。 【译文】对待小人应当宽容大度,防范小人应当周密谨慎。 闻恶不可遽怒[108],恐为谗夫泄忿[109];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110]。 【译文】听到坏人坏事不要马上发怒,因为这样做恐怕会被爱说坏话的人用来发泄他个人的愤怒;听到好人好事不要马上表示亲近,因为这样做恐怕会引来奸邪小人借机得到提拔重用。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111];先平己见[112],而后可以听人言。 【译文】先去除自己的私心,然后才能处理公务;先去除自己的成见,然后才能听取别人的话。 修己以清心为要[113],涉世以慎言为先[114]。 【译文】修养自身以内心清净为重点,进入社会以谨慎说话为首要。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译文】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谈论他人的过错。 【源流】明高濂《遵生八笺》:张氏曰: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按,文中张氏即张景岳,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张景岳之语。 人生惟酒色机关[115],须百炼此身成铁汉[116];世上有是非门户[117],要三缄其口学金人[118]。 【译文】人生存在美酒和美色这两大考验,要多加锤炼身心使自己成为经得住诱惑的铁汉子;世上有着是非纷争的重要来源,要学习金人那样说话谨慎。 【源流】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钱莲因)尝因伯冶(张伯冶)豪饮健谈,为手书楹帖于座右云: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按,钱守璞,号莲因;张骐,字伯冶,《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钱守璞为其夫张骐所书之座右铭。 工于论人者[119],察己常阔疏[120];狃于讦直者[121],发言多弊病[122]。 【译文】善于评论别人的人,检查反省自己常常粗疏大意;惯于直言攻击别人的人,说起话来常常存在大量问题。 【源流】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三张栻条:《答郑自明书》云:天理难穷,资质难恃。 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阔;狃于讦直者,所发多弊病。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张栻之语。 人情每见一人,始以为可亲,久而厌生,又以为可恶,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123],未有不割席者[124]。 人情每处一境,始以为甚乐,久而厌生,又以为甚苦[125],非平其心而复济之以养[126],未有不思迁者[127]。 【译文】人之常情每见到一个人,开始时觉得亲切,时间长了便产生厌烦之感,进而又觉得厌恶可憎,不是明白事理并且又能以人之常情互相体谅的,没有不断交的。 人之常情每身处一地,开始时觉得高兴,时间长了便产生厌烦之感,进而又觉得苦闷,不是内心平和并且又能以修养心性作为辅助的,没有不想着搬走的。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128],则其荣必久[129],而其后必昌[130];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131],则其福必臻[132],而其家必裕[133]。 【译文】观察富贵的人,应当观察他的气概,如果是温柔敦厚心气平和的人,那么他的富贵必定长久,他的后代也必定昌盛发达;观察贫贱的人,应当观察他的度量,如果是宽宏大度心地坦荡的人,那么他的福气好运必定会到来,他的家境也必定会富裕丰足。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后必昌;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富必臻,而其家必裕。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134]。 慎密之人[135],吾师以炼识[136]。 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137]。 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138]。 明通之人,吾师以生惠[139]。 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140]。 才智之人,吾师以应变[141]。 缄默之人,吾师以存神[142]。 谦恭善下之人[143],吾师以亲师友[144]。 博学强识之人[145],吾师以广见闻。 【译文】宽宏大量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培养度量。 谨慎细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锻炼辨别是非的能力。 慈爱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领导下属。 简朴的人,我向他学习以操持家务。 明白事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增长智慧。 质朴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含蓄内敛。 有才智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应对变故。 沉默少言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存养精神。 谦虚恭敬的人,我向他学习以亲睦师友。 博学强记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广博见闻。 居视其所亲[146],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147],穷视其所不为[148],贫视其所不取[149]。 【译文】平时看他都亲近什么样的人,富贵时看他都施恩给什么样的人,显达时看他都推举什么样的人,失意时看他不去做什么事,贫穷时看他不求取什么东西。 【源流】《史记魏世家》: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战国李克之语。 取人之直[150],恕其戆[151]。 取人之朴,恕其愚。 取人之介[152],恕其隘[153]。 取人之敏,恕其疏[154]。 取人之辩[155],恕其肆[156]。 取人之信,恕其拘[157]。 【译文】学习他的直爽,就要原谅他的率真。 学习他的质朴,就要原谅他的愚钝。 学习他的耿直,就要原谅他的狭隘。 学习他的机敏,就要原谅他的疏慢。 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就要原谅他的放肆。 学习他的诚信,就要原谅他的刻板。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取人之直,恕其戆。 取人之朴,恕其愚。 取人之介,恕其隘。 取人之敏,恕其疏。 取人之辩,恕其肆。 取人之信,恕其拘。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遇刚鲠人[158],须耐他戾气[159]。 遇骏逸人[160],须耐他妄气[161]。 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162]。 遇佻达人[163],须耐他浮气[164]。 【译文】遇到刚强耿直的人,要忍耐他的暴躁强横。 遇到气度洒脱的人,要忍耐他的狂妄傲慢。 遇到质朴憨厚的人,要忍耐他的愚钝呆板。 遇到轻薄放荡的人,要忍耐他的轻浮不端。 【源流】明温璜《温氏母训》: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 遇骏逸人,须耐他妄气。 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 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 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按,温氏即温璜,《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温璜母陆氏之语。 人褊急[165],我受之以宽宏[166];人险仄[167],我平之以坦荡[168]。 【译文】别人气量狭小,我以宽宏大量接纳他;别人阴险邪恶,我以坦荡的胸怀感化他。 奸人诈而好名,其行事确有似于君子处;迂人执而不化[169],其决裂有甚于小人时[170]。 【译文】奸邪之人狡诈而喜好美名,他们有些方面做事确实和君子相似;迂腐之人固执而不知改变,他们有些时候犯错确实比小人还重。 持身不可太皎洁[171],一切污辱垢秽[172],要茹纳得[173];处世不可太分明[174],一切贤愚好丑[175],要包容得。 【译文】修身不可太过纯洁干净,一切肮脏丑恶都要包容得了;处世不可太过清楚分明,一切贤愚美丑都要包容得下。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持身不可太高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宇宙之大,何物不有[176]? 使择物而取之[177],安得别立宇宙[178],置此所舍之物[179]? 人心之广,何人不容? 使择人而好之[180],安有别个人心[181],复容所恶之人? 【译文】世界之大,什么事物没有? 假使先加以选择再取用,难道还要再另外创造一个世界,来容纳那些舍弃的事物吗? 人心广阔,什么人不能包容? 假使先加以选择再亲近,难道还有另外一颗心,再去容纳那些厌恶的人吗?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182],故口中所许可者众[183];德薄者,其心刻傲[184],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185]。 【译文】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内心平和,看见每个人都觉得值得学习,所以他口中称赞的人很多;没有德行的人,他的内心刻薄傲慢,看见每个人都觉得面目可憎,所以他眼中鄙视嫌弃的人很多。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唐翼修《人生必读书》: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交;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鄙。 观人者,看其口中所许可者多,则知其德之厚矣;看其口中所未满者多,则知其德之薄矣。 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唐彪汇编之文句。 律己宜带秋风[186],处世须带春风[187]。 【译文】约束自己要像秋风一样严厉,与人相处要像春风一样温和。 善处身者[188],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189]。 【译文】善于修身之人,必定善于为人处世,如果不善于为人处世则会有损修身;善于为人处世之人,必定严格修身,如果不严格修身则会沦为媚俗之人。 【源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三忠介邹南皋先生元标条:善处身者,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 按,邹元标,号南皋,《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邹元标之语。 爱人而人不爱[190],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也。 【译文】我关爱他人而他人却不关爱我,我尊敬他人而他人却不尊敬我,作为君子一定要好好自我反省。 我关爱他人他人也关爱我,我尊敬他人他人也尊敬我,作为君子要更加谨慎。 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191],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192],以柳贯鱼鳖[193],因臭而得臭。 【译文】人如果接近贤良之人,就好比一张纸,用这张纸包裹兰和麝香,纸也会因香料而变得芳香。 人如果接近奸邪之人,就好比一支柳条,用这支柳条来穿鱼鳖,柳条也会因接近腥臭之物而变得腥臭。 【源流】元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九《染习寓语为苏友作》:人若近贤良,喻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喻如一枝柳,以柳穿鱼鳖,因臭而得臭。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元代余阙之语。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194]。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急于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别人与自己合不来,不可急于主动迎合别人。 【源流】明谷中虚《薛文清公要言》卷上: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薛瑄之语。 落落者难合[195],一合便不可离;欣欣者易亲[196],乍亲忽然成怨[197]。 【译文】孤独冷漠之人难于结交,然而一旦结交便不会分离;爱说爱笑之人易于亲近,但往往刚亲近不久就忽生怨恨。 能媚我者[198],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199];肯规予者[200],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201]。 【译文】能讨好我的人,也一定能加害我,所以应当留心防范;肯规劝我的人,也一定能帮助我,所以应当诚心信任。 出一个大伤元气进士[202],不如出一个能积阴德平民;交一个读破万卷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端人[203]。 【译文】出一个德行卑劣的官员,还不如出一个有德行的老百姓;交一个读书万卷的奸邪之人,还不如交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实人。 【源流】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无事时[204],埋藏着许多小人[205];多事时[206],识破了许多君子[207]。 【译文】平安无事时,隐藏着许多小人;变故接踵而至时,识破了许多伪君子。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一种人难悦亦难事[208],只是度量褊狭[209],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210],不免为小人。 【译文】有那么一种人,难以取悦又难以相处,其实不过是他度量狭小而已,仍不失为君子;有那么一种人,容易相处也容易取悦,其实不过是他内心贪婪肮脏、性格懦弱罢了,免不了是个小人。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只是贪污软弱,不失为小人。 大恶多从柔处伏[211],须防绵里之针[212];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213]。 【译文】大的罪恶多隐藏在不易察觉的地方,要小心提防绵里藏针;深仇大恨常常自爱中产生,应当防范刀尖上的蜜糖。 惠我者小恩[214],携我为善者大恩[215];害我者小仇,引我为不善者大仇[216]。 【译文】给我好处是小恩,带领我行善才是大恩;加害于我是小仇,引导我作恶才是大仇。 毋受小人私惠[217],受则恩不可酬;毋犯士夫公怒[218],犯则怒不可救。 【译文】不要接受小人的恩惠,一旦接受,这恩情便无法回报;不要触犯读书人的众怒,一旦触犯,这愤怒便无法挽救。 喜时说尽知心[219],到失欢须防发泄[220];恼时说尽伤心[221],恐再好自觉羞惭[222]。 【译文】高兴时说尽心里话,到不高兴时要防范遭到对方泄愤报复;恼怒时说尽伤人的话,恐怕重归于好后自己都会觉得羞愧。 【源流】明吕坤《续小儿语》: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盛喜中勿许人物[223],盛怒中勿答人柬[224]。 【译文】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许诺给人东西,特别愤怒的时候不要与人交谈。 【源流】《宋稗类抄》卷二十三:(赵清献公)座右铭云: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简。 按,赵抃谥清献,《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赵抃之座右铭。 顽石之中[225],良玉隐焉[226];寒灰之中[227],星火寓焉[228]。 【译文】顽石之中,也许藏有美玉;寒冷的灰烬之中,也许含有未熄灭的火星。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译文】静坐时常常思考自己的过错,闲谈时不要评论他人的不足。 对痴人莫说梦话[229],防所误也;见短人莫说矮话,避所忌也[230]。 【译文】对痴心妄想的人不要说不切实际的话,这是为了防止误导他;见到身材矮小的人不要说类似于矮的话,这是为了避开他的忌讳。 面谀之词[231],有识者未必悦心[232];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至刻骨[233]。 【译文】当面恭维他人,有见识的人未必真正高兴;背后议论他人过错,受到议论的人常常有刻骨铭心的怨恨。 【源流】明刘宗周《人谱类记》: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感;背后之议,衔之者常至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234],要思其堪受[235];教人以善毋过高[236],当使其可从[237]。 【译文】批评他人的错误不要太过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导他人向善不要要求太高,应当使他能做得到。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互乡童子则进之[238],开其善也;阙党童子则抑之[239],勉其学也。 【译文】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要促进他们的学习,这样做是为了开导他们向善好德;受过良好教育但不懂礼节又急于求成的学生,要适度压制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 【源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互乡童子则进之,开其善也;阙党童子则抑之,勉其学也。 不可无不可[240],一世之识[241];不可有不可[242],一人之心[243]。 【译文】总有些事是办不到的,这是世间常理;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这是雄心壮志。 事有急之不白者[244],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245];人有操之不从者[246],纵之或自化[247],毋躁切以益其顽[248]。 【译文】有的事急于解决却弄不明白,也许从容不迫地处理就自然会明白了,不要因急躁而使问题加剧;有的人管理他却不服从,也许放任他反而自己就会顺服了,不要因过分急切而使他更加顽劣。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戾;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明,毋躁切以益其顽。 遇矜才者[249],毋以才相矜[250],但以愚敌其才[251],便可压倒[252];遇炫奇者[253],毋以奇相炫[254],但以常敌奇,便可破除。 【译文】遇到恃才傲物的人,不要用才智与他比较,只要用愚钝去对抗他的才智,便可以胜过他;遇到爱炫耀奇特的人,不要用奇特的事物与他比较,只要用平常的东西去对抗他的新奇之物,便可以破除他爱炫奇的心态。 直道事人[255],虚衷御物[256]。 【译文】以直率真诚对待他人,以虚怀若谷驾驭万物。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译文】世事岂能尽如我之期待,只求无愧于自己的本心。 【源流】宋陈师道《后山集上苏公书》:天下之事行之不中理使人不平者,岂此一事,阁下岂能尽争之耶? 争之岂能尽如人意耶? 清戚学标《鹤泉文钞》卷下:同官皆笑先生迂儒,先生卒不改,自题署壁云:岂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257];不体物情[258],一生俱成梦境。 【译文】做事不合人情世故,只要开始做就要面对重重困难;做人不体察世道人情,一生都会成为虚无缥缈的梦境。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259],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260],当用顺法调之[261],其道在一恕字。 【译文】自己的性情不可放任,应当用抑制的方法加以控制,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忍字;人民大众的性情不可违背,应当用顺应的方法加以调节,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一个恕字。 【源流】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三百五:(梁英佐)戒子弟曰:己情不可纵,当以逆法制之,其道在忍;人性不可忽,当以顺法处之,其道在恕。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梁英佐之语。 仇莫深于不体人之私[262],而又苦之[263];祸莫大于不讳人之短[264],而又讦之[265]。 【译文】仇恨莫过于不体谅他人的苦衷,而又予以挖苦;灾祸莫过于不避讳他人的缺点,而又予以攻击。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祸莫深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 辱人以不堪必反辱[266],伤人以已甚必反伤[267]。 【译文】侮辱别人使人无法忍受,最终必定会使自己遭受侮辱;伤害别人伤得太深,最终必定会使自己遭受伤害。 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268];值少壮之日[269],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处在富贵的时候,要知道生活贫困的疾苦;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要想到年老后的辛酸。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入安乐之场[270],当体患难人景况[271];居旁观之地,务悉局内人苦心[272]。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体会那些受苦者的境况;处于旁观的地位时,务必要了解当事人的苦心。 临事须替别人思,论人先将自己思。 【译文】遇到事情时应替别人考虑,评论他人时要先反思自己。 欲胜人者先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译文】想要战胜他人,先要战胜自己;想要评论他人,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先要了解自己。 【源流】《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待人三自反[273],处世两如何[274]。 【译文】与人相处要再三反省自己,面对世事要考虑周到全面。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275];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对待富贵的人,不难做到有礼而难做到得体;对待贫贱的人,不难做到有恩而难做到有礼。 【源流】明樊良枢《密庵卮言》卷六: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嫌无恩而嫌无礼。 按,此条后附右眉公陈仲醇《长者言》四则注文,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陈继儒之语。 对愁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译文】面对愁苦的人不要表现出欢喜,面对哭泣的人不要展露出笑容,面对不得志的人不要夸赞自己的成就。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三: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见人背语[276],勿倾耳窃听[277]。 入人私室[278],勿侧目旁观[279]。 到人案头[280],勿信手乱翻[281]。 【译文】看见别人背着人说话,就不要侧着耳朵去偷听。 进入别人的房间,不要东瞧西看。 到别人的书桌前,不要随手乱动别人的东西。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见人私语,勿倾耳窃听。 入人私室,勿侧目旁观。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不蹈无人之室[282],不入有事之门[283],不处藏物之所[284]。 【译文】不要走进没有人的房间,不要介入他人的是非纷争,不要待在储藏物品的地方。 俗语近于市[285],纤语近于娼[286],诨语近于优[287]。 【译文】粗俗的话语近似于市井小民的话,动听的话语近似于娼妓的话,戏谑的话语近似于优伶戏子的话。 【源流】明李乐《见闻杂纪》卷七:俗语近于市,纤语近于娼,诨语近于优。 按,此条后附以上述华亭陈继儒著注文,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陈继儒编撰之文句。 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288],森严之后[289],甘芳溢颊[290];闻小人谄笑[291],如嚼糖霜[292],爽美之后[293],寒沍凝胸[294]。 【译文】听君子议论,如饮苦茶,苦涩过后,甘甜芳香充溢满口;听小人谄媚陪笑,如嚼白糖,爽口过后,寒冷冰冻之感郁结胸中。 【源流】明宋岳《昼永编》: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闻小人谄笑,如嚼糖冰,爽美之后,寒凝沍腹。 凡为外所胜者[295],皆内不足[296];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译文】凡是被外部因素战胜的,都是因为自身内部修养不足;凡是被邪恶所战胜的,都是因为自身正气不足。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四: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也。 二者如持衡然,这边低一分,那边即昂一分,未有毫发相下者也。 存乎天者[297],于我无与也,穷通得丧[298],吾听之而已。 存乎我者,于人无与也,毁誉是非,吾置之而已。 【译文】上天决定的事,我无法参与;困厄还是显达,得到还是失去,我听凭安排便可。 我来决定的事,别人无法参与;诋毁还是赞誉,肯定还是否定,我置之不理便可。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译文】小人乐于听到君子的过错,君子耻于听到小人的恶行。 慕人善者[299],勿问其所以善[300],恐拟议之念生[301],而效法之念微矣;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302]。 【译文】仰慕善行,不要问他为何行善,以免只偏重了谋划,而忽略了学习行善之念;救济穷困,不要询问他为何贫穷,以免产生憎恶之感,而泯灭了怜悯同情之心。 时穷势蹙之人[303],当原其初心[304];功成名立之士,当观其末路[305]。 【译文】困顿窘迫的人,应当推究他最初的志向;功成名就的人,应当观察他最终的结局。 【源流】明洪应明《菜根谭》: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踪多历乱,定有必不得已之私[306];言到支离[307],才是无可奈何之处。 【译文】经历重重坎坷磨难,一定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说话说到吞吞吐吐,应该是感到无可奈何了吧。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308]。 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译文】恩惠不在大小,而在于接受恩惠的人是否处于困境。 怨恨不在多少,而在于这怨恨是否刺痛彼此的内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309],毋以新怨忘旧恩。 【译文】不要因为一点儿小小的不满就疏远最亲近的人,不要因为新近结下的仇怨就忘记了过去的恩情。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亲。 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两悔无不释之怨[310],两求无不合之交[311],两怒无不成之祸。 【译文】双方都诚心悔过,便没有不可消除的怨恨。 双方都需要彼此,便没有结不成的交情。 双方都怒目相向,便没有不酿成的灾祸。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六:两悔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古之名望相近,则相得[312];今之名望相近,则相妒[313]。 【译文】古时候名望相近的人,相处融洽;今天名望相近的人,却互相嫉妒。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六:古人名望相近,则相得;今人名望相近,则相妒。 * * *[1] 暧昧:此处指隐私,不便公之于众的事情。 [2] 回护:维护,袒护。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隆渊诗联条:古人是则曰是,非则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护。 [3] 攻讦:攻击,揭发。 《北齐书刘贵传》:性峭直,攻讦无所回避。 [4] 寒微:贫寒卑微。 [5] 矜礼:态度庄重,以礼相待。 [6] 傲睨(n):不用正眼看,态度傲慢无礼。 [7] 关人终身:关乎他人终身命运。 关人,关乎他人,与他人有关。 [8] 确见实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9] 著口:此处指开口乱讲。 [10] 长厚:朴实敦厚。 [11] 谑(xu):玩笑。 [12] 形言:此处指说出来。 [13] 严著此心:以严格的态度约束自己的内心。 拒:抵挡,抵御。 外诱:外界的诱惑。 [14] 宽著此心:以宽和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内心。 同群:同伴,伙伴。 [15] 非独进德:不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进德,提升道德修养。 《周易乾卦》: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 [16] 免患:免除灾祸。 [17] 存厚:使心地宽厚。 [18] 解怨:解除怨恨。 《淮南子泰族训》: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卧,巷无聚人,妖菑不生。 [19] 吹毛索垢:犹吹毛求疵,故意挑剔他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20] 放宽:宽容。 [21] 试思:试想。 当其局:身在其中。 [22] 抉隐摘微:故意寻找细小的错误,苛求他人。 抉,挑选,挑剔。 摘,选取,摘取。 [23] 毁:诋毁,攻击。 [24] 安意顺承:心平气和地接受。 安意,心平气和。 顺承,接受。 [25] 就绪:安排妥当。 《诗经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26] 矫伪:虚伪,虚假。 [27] 纵狡如山鬼:纵然像山里的精灵一样狡猾。 狡,狡猾。 山鬼,传说中山里的精灵鬼怪。 [28] 献诚:拿出诚意。 [29] 术:此处指计谋,心计。 [30] 使气:意气用事,任性而为。 [31] 以理屈之:用道理说服他。 屈,说服。 [32] 赤子:婴儿。 《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贲育:战国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33] 讷能屈辩:木讷少言能战胜能言善辩。 讷,木讷,语言迟钝,不善言辞。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辩,能言善辩。 [34] 喑(yīn):哑,不能说话,也有沉默不语的意思。 仪秦:战国时辩士张仪和苏秦的并称。 [35] 困:使困窘,使窘迫。 [36] 愚:此处指憨厚质朴。 [37] 穷:使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38] 伏:使屈服。 [39] 怯:胆小,没勇气。 [40] 耐事:此处指忍耐。 [41] 了:除去。 [42] 无心:此处指无争斗之心,即不争。 [43] 息:平息。 [44] 防:提防,防范。 [45] 化:此处指化解怨恨。 [46] 是非窝里:是非之地。 [47] 落后:此处指退后。 [48] 一眚(shěng)一慝(t):一点儿罪过和奸邪。 眚,过错。 《周易系辞上》:无咎者,善补过也。 慝,奸邪,邪恶。 《周礼匡人》: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49] 优容:宽容,包容。 [50] 一毁一辱:一点儿诋毁和侮辱。 [51] 大人:此处指胸怀宽广的人。 [52] 薄德:从点滴细微之处培养起来的德行。 [53] 何等:什么样的。 [54] 好便宜:好占便宜,爱占便宜。 [55] 律身:律己。 律,约束。 廉:此处指品行方正。 [56] 尚:佳,好。 [57] 以仁心存心:用仁爱存养心性,即心怀仁爱。 存心,存心养性。 [58] 作家:治家,持家。 《晋书食货志》:帝出自侯门,居贫即位,常曰: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 故于西园造万金堂,以为私藏。 [59] 径路:道路。 [60] 与人行:让别人能够通行。 [61] 滋味浓底:美味佳肴。 滋味,此处指美味。 浓,香浓。 [62] 减三分让人尝:留一些让别人尝尝。 减三分,留一些。 尝,品尝。 [63] 任:承担。 难任之事:难办的事。 [64] 处难处之人二句:对待不易相处的人,要心里有数但嘴上不说。 处,对待。 难处之人,不易相处的人。 知,通智,智慧。 [65] 穷寇:走投无路的贼寇。 《逸周书武称》:追戎无恪,穷寇不格。 [66] 遁(dn)辞不可攻也:搪塞掩饰的话不要批评驳斥。 遁辞,因掩饰错误,或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攻,批评,驳斥。 [67] 威:此处指用威势欺压。 [68] 不仇人:没有仇怨的人。 [69] 辞色:语言和神态。 [70] 不恩人:没有施与他人恩惠。 [71] 诈恩人之状态:装出一副有恩于人的姿态。 恩人,有恩于人。 状态,此处指姿态。 [72] 妄施:胡乱施舍。 [73] 恃:倚仗。 [74] 无所容:无地自容。 [75] 变:此处指出现问题。 不得不因:不得不顺其变化,即无力改变。 因,依从,顺着。 救,补救。 [76] 退:此处指撤职,不任用。 [77] 驭:驾驭,控制。 [78] 发:发怒。 [79] 大戒: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80] 愈激愈厉:越激发鼓励越要求严格。 厉,严格,苛刻。 [81] 责善:劝勉向善。 [82] 施在我有余之惠:将自己多余的财物施予他人,即尽我所能施予他人恩惠。 惠,恩惠。 [83] 广德:广修德行。 [84] 留在人不尽之情:尽我所能多给他人留有情面。 [85] 全交:保全交情,保全友谊。 [86] 爱人之意:对他人心存关爱。 [87] 视:看待。 [88] 恶人之意:对他人心存恶意。 [89] 甘于自弃:情愿自甘落后。 甘于,情愿,宁愿。 自弃,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90] 入:接受,采纳。 [91] 闻己过:听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即听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92] 道:此处指称道,夸赞。 [93] 取人之道:选取人才的方法。 取,选取,选拔。 道,此处指方法。 [94] 师:学习,效法。 [95] 原:探究。 其心:他心里所想,即他的本意。 [96] 徒泥(n)其迹:只拘泥于他的行为。 徒,只,仅。 泥,拘泥。 迹,此处指行为。 [97] 取:此处指学习。 [98] 恶:厌恶,讨厌。 [99] 并没其是:一并抹杀他的优点。 没,抹杀,埋没。 [100] 过差:过失差错,不足之处。 [101] 好:喜欢,喜爱。 [102] 饰:掩饰,掩盖。 [103] 远:疏远。 [104] 显:表现。 此处指视为。 [105] 亲:亲近。 [106] 曲为附和(h):改变自己意愿而应和别人。 曲,曲意,改变自己意愿。 附和,应和他人言行。 [107] 严:此处指周密谨慎。 [108] 恶:此处指坏人坏事。 遽:马上,立刻。 [109] 谗夫:进谗言的人,爱说坏话的人。 泄忿:发泄愤怒。 [110] 奸人:奸邪小人。 进身:提拔,重用。 [111] 治公事:处理公务。 治,处理,办理。 公事,公务。 [112] 平:此处指去除。 [113] 修己:修养自身。 清心:此处指内心清净。 要:要点,重点。 [114] 涉世:进入社会,经历世事。 先:首要,重要。 [115] 酒色:美酒和美色。 机关:问题的关键。 此处指酒色诱惑的考验。 [116] 铁汉:刚正不阿,品行方正的人。 《元史张桓传》:贼知终不可屈,遂刺之。 年四十八。 贼后语人曰: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 [117] 世上有是非门户:世上有着是非纷争的重要来源。 是非,是非纷争。 门户,大门。 此处指产生是非的来源。 [118] 要三缄其口学金人:要学习金人那样说话谨慎。 三缄其口,又作金人三缄,汉刘向《说苑敬慎》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以此来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语,说话谨慎。 缄,封。 金人,铜铸的人像。 此处指说话谨慎的人。 [119] 工于:长于,善于。 [120] 察己:检查反省自己。 阔疏:粗疏大意。 《汉书贾谊传》:天下初定,制度疏阔。 [121] 狃(niǔ)于讦直者:惯于直言攻击别人的人。 狃于,习惯于。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毛传:狃,习也。 讦直,不留情面地攻击他人的缺点和过失。 《论语阳货》:恶讦以为直者。 [122] 弊病:问题,漏洞。 [123] 明于理:明白事理。 体以情:以人之常情体之,即以人之常情互相体谅。 体,体谅,原谅。 [124] 割席:把坐席割开分坐,后指朋友断交。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是同学,读书时两人合坐一张席,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人品,与他割席分坐。 语出《世说新语德行》: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5] 苦:此处指苦闷,无趣。 [126] 平其心:使内心平和。 济之以养:以修养心性作为辅助。 济,辅助。 养,修养心性。 [127] 迁:搬迁,搬家。 [128] 温厚和平:温柔敦厚,心气平和。 [129] 荣:此处指富贵。 [130] 后必昌:他的后代也必定昌盛发达。 后,此处指后代子孙。 昌,昌盛发达。 [131] 宽宏坦荡:宽宏大度,心地坦荡。 [132] 臻:到来。 [133] 裕:富裕,富足。 [134] 师:学习。 养量:培养度量。 [135] 慎密:谨慎细密。 [136] 炼识:锻炼辨别是非的能力。 识,此处指辨别是非。 [137] 御下:领导下属。 御,领导,管理。 [138] 居家:此处指操持家务。 [139] 生惠:增长智慧。 惠,同慧,智慧。 [140] 藏拙:不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技艺。 此处指含蓄内敛。 唐韩愈《和席八夔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141] 应变:应对变故,即处理重要事件。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142] 存神:存养精神。 [143] 谦恭:谦虚恭敬。 善下:善于处下,即与人交往中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44] 亲:此处指亲睦,亲爱和睦。 [145] 博学强识(zh):博学多才且记忆力好。 博学,博学多才。 强识,强记。 记忆力好。 《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46] 居:平时。 [147] 达视其所举:显达时看他推举什么样的人。 达,显达。 举,推举,举荐。 [148] 穷:此处指失意,不得志。 [149] 取:此处指求取。 [150] 取:取法,学习。 [151] 恕其戆(gng):原谅他的憨厚率真。 恕,原谅。 戆,憨厚率真。 [152] 介:耿直,刚正。 [153] 隘:狭隘,无所含容。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汉赵岐注:伯夷隘,惧人之污来及己,故无所含容,言其大隘狭也。 [154] 疏:此处指疏远,不过分亲密且保持距离。 [155] 辩:能言善辩。 [156] 肆:放肆,放纵。 [157] 拘:拘泥,刻板。 [158] 刚鲠(gěng):刚强耿直。 鲠,耿直,刚直。 [159] 戾(l)气:此处指脾气暴躁强横。 [160] 骏逸:此处指气度洒脱。 [161] 妄气:此处指狂妄傲慢。 [162] 滞气:此处指愚钝呆板。 [163] 佻(tiāo)达:此处指轻薄放荡。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郑子佻达无度,喜狎游,妾屡屡谏他,遂至反目。 [164] 浮气:此处指轻浮不端。 [165] 褊(biǎn)急:气量狭小,脾气暴躁。 《诗经魏风葛屦》:《序》: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 [166] 受:接受,接纳。 [167] 险仄(z):阴险邪恶。 [168] 平:和好。 此处指感化。 [169] 执:固执。 不化:不改变。 [170] 决裂:此处指犯错。 [171] 皎洁:此处指纯洁干净。 [172] 污辱垢秽:此处指肮脏丑恶的事情。 [173] 茹纳:包容,容忍。 《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二:茹,纳也。 [174] 分明:是非对错区分得清清楚楚。 [175] 好丑:美丑。 [176] 何物不有:什么事物没有。 此处指大千世界本就包含着善恶美丑。 [177] 使:假使,假如。 择物而取:先加以选择再取用。 [178] 安:难道,表示反问。 别:另外。 立:建立,创造。 [179] 置:放置,安置。 所舍之物:舍弃的事物。 [180] 好:亲近。 [181] 别个:另外一个。 [182] 可取:此处指值得赞许和学习。 [183] 许可:称赞,赞许。 [184] 刻傲:刻薄傲慢。 [185] 鄙弃:鄙视嫌弃。 [186] 秋风:此处指像秋风一样严厉。 [187] 处世:此处指与人相处。 春风:像春风一样温和。 [188] 处身:此处指修身。 [189] 媚世:媚俗。 《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190] 爱人:关爱别人。 人不爱:即人不爱我。 《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1] 兰麝(sh):兰与麝香,皆为名贵香料。 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爨松柏之火,焚兰麝之芳。 [192] 一枝柳:一枝柳条。 柳,此处指柳条。 [193] 贯:穿。 [194] 合:使合得来。 此处指迎合,结交。 [195] 落落者难合:孤独冷漠之人难于结交。 落落,孤独冷漠之貌。 晋左思《咏史诗》: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合,此处指结交。 [196] 欣欣:喜乐之貌。 易:容易,易于。 亲:亲近。 [197] 乍:刚刚,形容时间短暂。 怨:怨恨,仇怨。 [198] 媚:谄媚,献媚。 此处指讨好,巴结。 [199] 加意:多加留心。 《汉书贾山传》:臣不敢以久远喻,愿借秦以为喻,唯陛下少加意焉。 [200] 肯规予者:肯规劝我的人。 规,规劝。 [201] 倾心:此处指尽心,诚心。 [202] 大伤元气进士:此处指德行卑劣的官员。 大伤元气,指上天赋予的品德遭到败坏,即德行卑劣。 进士,此处指官员。 [203] 端人:老实本分的人。 《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汉赵岐注:端人,用心不邪僻。 [204] 无事:平安无事,没有变故或麻烦。 [205] 埋藏:隐藏。 [206] 多事:变故接踵而至,或灾难很多。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207] 君子:此处指伪君子。 [208] 一种人:有那么一种人,有那么一类人。 难悦:难以取悦。 难事:难以相处。 [209] 褊(biǎn)狭:气量狭小。 《史记礼书》: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 [210] 贪污软弱:此处指内心贪婪肮脏,性格卑怯懦弱。 贪,贪婪。 污,肮脏。 软弱,性格卑怯懦弱,没有原则。 [211] 柔处:此处指不易察觉之处。 伏:隐藏。 [212] 绵里之针:即绵里藏针,比喻外表看似温柔软弱,实则暗藏毒计。 元石君宝《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213] 刀头之蜜:又作刀头蜜,刀尖上的蜜糖,比喻贪小失大。 《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214] 惠:恩惠。 此处指给予恩惠和好处。 [215] 携:带领。 [216] 引:引导。 [217] 私惠:私人的恩惠。 [218] 犯:触犯。 士夫:士大夫。 此处指读书人。 公怒:众怒。 [219] 知心:此处指知心话,心里话。 [220] 失欢:不高兴。 发泄:此处指泄愤。 [221] 恼:恼怒,愤怒。 伤心:此处指伤人的话。 [222] 再好:重归于好。 羞惭:羞愧。 [223] 盛喜:特别高兴。 许:承诺给予。 [224] 勿答人柬: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柬,信件,书信。 [225] 顽石:粗劣的石头。 [226] 良玉隐焉:藏有美玉。 良玉,美玉。 《韩诗外传》卷四: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227] 寒灰:寒冷的灰烬。 灰,灰烬。 [228] 星火寓焉:含有火星。 星火,火星,极其微弱的火焰。 寓,含有,包含。 [229] 痴人:此处指痴心妄想的人。 梦话:不切实际的话,不着边际的话。 [230] 忌:忌讳。 [231] 面谀:当面恭维奉承。 《史记叔孙通列传》: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32] 悦心:又作心悦,发自内心地高兴。 [233] 受憾者:受到议论而心怀不满的人。 刻骨:此处指刻骨铭心的怨恨。 [234] 攻:此处指批评。 恶:此处指过错。 [235] 堪受:能够承受。 [236] 高:此处指要求过高,标准过高。 [237] 可从:能够做到。 [238] 互乡童子:未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 《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因互乡地处偏僻,与外界少有联系且语言亦多不通,故互乡童子多指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 [239] 阙党童子:《论语宪问》载: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 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里,即孔子所居之地。 纵阙党童子聪明早慧,但不遵礼节,自视甚高,故多指受过良好教育但不懂礼节又急于求成的学生。 [240] 无不可:此处指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241] 一世之识:世间常理。 识,常识,常理。 [242] 有不可:此处指有些事是办不到的。 [243] 一人之心:此处指自己的雄心壮志。 [244] 不白:弄不明白。 [245] 戾:此处指问题加剧,问题恶化。 [246] 操:控制,管理。 [247] 纵之或自化:放任他也许自己就变得顺服了。 纵,放纵。 自化,自己改变。 此处指自己变得顺服。 [248] 躁切:急切。 顽:顽劣,不服管教。 [249] 矜才:恃才傲物,因有才能而骄傲自大。 [250] 相矜:互相夸耀。 此处指互相比较。 宋曾巩《道山亭记》:人以屋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251] 敌:对抗。 [252] 压倒:胜过,超过。 [253] 炫奇:炫耀奇特。 [254] 相炫:互相炫耀。 此处指互相比较。 [255] 直道:做人直率真诚。 《论语微子》: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56] 虚衷:虚怀若谷,为人谦逊。 御物:驾驭万物。 [257] 举足:又作举步,抬腿走路,代指开始做事。 [258] 物情:世道人情。 [259] 逆法:此处指抑制的方法。 [260] 拂:违背。 [261] 顺法:此处指顺应的方法。 [262] 私:隐私。 此处指难以言说的苦衷。 [263] 苦:挖苦。 [264] 讳:避讳。 [265] 讦:攻击,指责。 [266] 不堪:无法承受。 反辱:使自己遭受侮辱。 [267] 已甚:太过,太深。 [268] 痛痒:此处指痛苦,疾苦。 [269] 值:正值,正当。 [270] 安乐之场:安乐的环境。 [271] 患难:此处指遭受苦难,遭遇不幸。 景况:境况,状况。 [272] 务:务必,必须。 悉:知道,了解。 局内人:当事者。 [273] 待人:此处指与人相处。 三自反:再三反省自己。 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章指言:君子责己,小人不改,比之禽兽,不足难也。 [274] 两如何:此处指考虑周到,分析全面。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此文释义可分两说:一说主祸难已成,戒人于事先慎思预防之。 汉孔安国注:如之何者,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 唐孔颖达正义:此章戒人豫防祸难也。 一说主熟思审处,可为楷模。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第八: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 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综此二说,无论于事前,抑或临事,亦皆戒人当深思熟虑。 [275] 体:此处指得体。 [276] 背语:背着人说话,不想让他人听到说话内容。 [277] 倾耳:侧着耳朵,表示努力探听。 《史记淮阴侯列传》: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278] 私室:私人的房间。 《礼记内则》: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 [279] 侧目旁观:此处指环顾,东瞧西看。 [280] 案:书桌。 [281] 信手,随手。 [282] 蹈:走。 此处指进入。 [283] 入:此处指介入,参与。 有事:此处指是非纷争。 [284] 藏物之所:储藏物品的地方。 [285] 俗语:此处指粗俗的话语。 市:市井小民。 [286] 纤语:漂亮动听的话语。 娼:娼妓。 [287] 诨(hn)语:开玩笑,戏谑诙谐的话。 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优:优伶,古代演戏的艺人。 [288] 如啜(chu)苦茗:如饮苦茶。 啜,饮,吃。 苦茗,苦茶。 [289] 森严:此处指茶味苦涩。 [290] 甘芳溢颊:甘甜清香充溢满口。 甘芳,清香,芳香。 溢颊,充溢满口。 颊,脸颊。 此处指口。 [291] 谄(chǎn)笑:谄媚陪笑。 《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292] 糖霜:白糖。 宋王灼《糖霜谱》详载糖霜起源及制作食用之法。 [293] 爽美:此处指爽口。 [294] 寒沍(h)凝胸:寒冷冰冻之感郁结胸中。 寒沍,寒冻,寒凉。 凝,郁积,凝结。 [295] 外:此处指个人修养过程中,外部的各种诱惑和不良影响等诸多因素。 [296] 内:此处指个人自身的内部修养。 [297] 存乎天者:此处指由上天决定的事情。 [298] 穷通:困厄与显达。 《魏书崔浩传》: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 得丧:得到与失去。 [299] 慕:仰慕。 [300] 所以:此处指原因。 [301] 拟议:行动之前的计划,筹划。 [302] 恻隐之心:同情怜悯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303] 时穷势蹙(c):处境困顿窘迫。 [304] 原:推究,探究。 初心:最初的志向。 [305] 末路:最后的结局。 [306] 必不得已:迫不得已。 [307] 支离:犹支吾,说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 [308] 当厄:处于困境,正逢危难。 [309] 小嫌:小的不满。 嫌,厌恶,不满。 至戚:最亲近的人。 [310] 两悔:双方都诚心悔过。 释:消除。 [311] 两求:双方都需要彼此。 [312] 相得:相处融洽,和谐相处。 [313] 相妒:互相嫉妒,互相忌恨。 发布时间:2025-04-19 12:20: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