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政类 内容: 【题解】从政类一章主要讲的是为官从政的原则和操守。 这一章所讲的内容与前几章相比更为具体,也更能体现时代印记。 虽然农业社会时期官员承担的工作和当今社会官员的工作已经截然不同,但为官的良心和责任还是应当传承的。 作为一名官员,首先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要懂得尊重百姓,不要以为百姓软弱可欺,要发自内心地关爱百姓。 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以恤民之心对待百姓,不要轻易打扰百姓的日常生活。 尤其在朝廷征收赋税的时候,切不可使百姓受到惊扰。 另外,不要乱发空头文件,还要对官府中的小官差们严加管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抚恤百姓。 简而言之,就是要严格治吏、宽和养民。 最后,为官一任要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人民,要坚守节操、严肃谨慎,不可有半点私心。 做官要造福一方百姓,要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不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牺牲百姓的利益。 所以,要坚持高尚的节操、坚持正道。 从政类一章谈及的为官原则和操守虽然源自农业社会,但其中侧重于官员的爱民之心和高尚人格培养的部分同样适用于当下。 此外,本章中还加入了一定程度的因果报应思想,尽管这些迷信思想无法得到当下科学的证明,但在农业社会中,这些思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导人向善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1];堂上一官称父母[2],漫道一官好做[3],还尽些父母恩情。 【译文】眼前的百姓就好比自己的儿孙,不要觉得百姓好欺骗,应该为百姓留些福泽;公堂之上被称为父母官,不要觉得这个官好当,应该为百姓尽些父母官的恩情。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王玉池令金乡,揭一联于堂曰: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按,王玉池尝官金乡知县,《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金乡知县王玉池撰写之堂联。 善体黎庶情[4],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5],以能保我子孙。 【译文】做官要善于体察民情,这便是民之父母;多做善事广积德行,以此来保佑我的子孙后代。 封赠父祖[6],易得也[7],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恩荫子孙[8],易得也,无使我毒害子孙[9],难得也。 【译文】让祖先加官进爵,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人唾骂自己的祖先,这是很难做到的;恩德荫庇子孙,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我伤害自己的子孙,这却是很难做到的。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封赠父祖,易得也,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恩荫子孙,易得也,无使子孙流落伶仃,难得也。 居官而思其难者则父祖之泽长,子孙之祚远矣。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洁己方能不失己[10],爱民所重在亲民[11]。 【译文】洁身自好方能不丢失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关爱百姓的关键在于发自内心地亲爱百姓。 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12]。 【译文】国家制定法令不可以不严格,而官吏执法却不可以没有仁恕之心。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13],亟于扬善而勇于去奸[14],缓于催科而勤于抚众[15]。 【译文】管理官吏要严格而抚恤百姓要宽和,对待善行要大力表彰而对待恶行要敢于去除,催收租税要和缓而安抚百姓要勤勉。 催科不扰[16],催科中抚众;刑罚不差[17],刑罚中教化。 【译文】催收租税时不要惊扰百姓,要在催收租税中安抚百姓;施用刑罚不要出现偏差,要在施用刑罚中教化百姓。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刑罚当宽处即宽[18],草木亦上天生命[19];财用可省时便省[20],丝毫皆下民脂膏[21]。 【译文】刑罚应当宽缓的地方就宽缓些,即便草木那也是上天赋予的生命;钱财能节省时就节省些,即便一丝一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刑罚当宽处即宽,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22];做官为衙门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23]。 【译文】在家中为妇女们所喜爱而疏远了朋友,朋友们必定会感到愤怒;做官为衙门里的人所喜欢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必定会怨声载道。 官不必尊显[24],期于无负君亲[25]。 道不必博施[26],要在有裨民物[27]。 禄岂须多[28],防满则退[29]。 年不待暮[30],有疾便辞[31]。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众贫者之命[32]。 天非私贵一人,托以众贱者之身[33]。 【译文】出仕为官不必高贵显赫,希望不辜负君王就好。 推行道义不必广泛施予,关键在于有益百姓。 俸禄哪里需要那么多,当退则退。 不用等到年老,有病就辞官回家。 上天不会只让一个人富裕,而用大多数人的贫穷来衬托他。 上天不会只让一个人显贵,而用大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他。 【源流】明樊良枢《密庵卮言》卷四: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君亲。 道不论大行,要之有裨民物。 按,此条后附吴君章注文,故《格言联璧》官不必尊显四句当本于元代吴君章之语。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四《韦世康与子弟书》:禄岂须多,防满则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辞。 按,《格言联璧》禄岂须多四句当本于隋代韦世康之语。 清贺长龄《经世文编》之《仕学一贯录》陈庆门:天非私富一人,原以众贫者相托也。 天非私贵一人,实以众贱者相托也。 按,《格言联璧》天非私福一人四句当本于清代陈庆门之语。 住世一日[34],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译文】在世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人;当官一日,就要做一天好事。 【源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则行一日好事。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彭执中之语。 贫贱人栉风沐雨[35],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36],天之鉴察犹恕[37];富贵人衣税食租[38],担爵受禄[39],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40]。 【译文】贫贱的人奔波劳碌,经历千辛万苦,自己付出的血汗自己享受,因此上天对他的监察也就相对宽容些;富贵的人穿衣吃饭皆来自田租赋税,身负爵位接受俸禄,万千百姓的血汗自己一人享受,因此上天对他的监督也就更加严厉些。 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41],无不应矣[42];平日诚以事天[43],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44],无不应矣[45]。 【译文】平时以诚信治理百姓,百姓就会信任,所以只要征调百姓,没有不响应的;平时以诚信侍奉上天,上天就会信任,所以只要有事向上天祈祷,没有不应验的。 【源流】清蔡世远《二希堂文集》卷二《晋阳灵雨诗序》: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莫不应矣。 平民肯种德施惠[46],便是无位底卿相[47];士夫徒贪权希宠[48],竟成有爵底乞儿[49]。 【译文】平民如果能够积德施恩,那便是没有官位的公卿宰相;官员如果只贪图权力希望得宠,那便是有官位的流民乞丐。 无功而食[50],雀鼠是已[51];肆害而食[52],虎狼是已。 【译文】对国家百姓没有半点功劳却依旧吃着国家的俸禄,这种人不过是麻雀老鼠般的卑劣之人;大肆危害国家残害百姓却仍旧吃着国家的俸禄,这种人就是虎狼般的穷凶极恶之辈。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六: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士大夫可图诸座右。 毋矜清而傲浊[53],毋慎大而忽小[54],毋勤始而怠终[55]。 【译文】不要夸赞自己的清高而鄙视他人的庸俗,不要处理大事谨慎而对小事粗心,不要做事开始勤勉而最终懈怠。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译文】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笨拙,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品行。 【源流】清卢见曾《雅雨堂集》文集卷一:见曾履任以来,深思所以治洪之法,无如家大人之所以治偃者,一则曰:俭以养廉,一则曰:勤能补拙。 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二则皆散见篇籍,然将此二则合而为一者,当为卢见曾之父卢道悦,考道悦尝官偃师知县,《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卢道悦之语。 居官廉[56],人以为百姓受福,予以为锡福于子孙者不浅也[57],曾见有约己裕民者[58],后代不昌大耶[59]? 居官浊[60],人以为百姓受害,予以为贻害于子孙者不浅也[61],曾见有瘠众肥家者[62],历世得久长耶[63]? 【译文】为官清廉,别人以为是百姓享福,我以为是给自己子孙后代造福颇多,可曾看见那些严于律己并造福百姓的官员,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都是昌盛兴旺吗? 为官贪浊,别人以为是百姓受祸害,我以为是留祸害给自己子孙甚多,可曾看见那些搜刮百姓且专富自家的官员,历朝历代有哪个得以长久? 以林皋安乐懒散心做官[64],未有不荒怠者[65];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66],未有不贪鄙者[67]。 【译文】以安享山林慵懒散漫的心态做官,没有不荒废政务的;以在家中打理生意经营产业的心态做官,没有不贪婪鄙陋的。 【源流】清李庚乾《佐杂谱》卷上:愚按,惟利是视此新吾先生所谓:以在家治生营产心为官,未有不贪鄙者也。 愿与吾辈共戒之。 按,吕坤,字叔简,又字新吾,即新吾先生,《格言联璧》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二句当本于明代吕坤之语。 念念用之君民[68],则为吉士[69]。 念念用之套数[70],则为俗吏[71]。 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72]。 【译文】全心全意想着君王和百姓的人,是国家的栋梁。 一门心思想着官场路数的人,是恶俗的官吏。 一门心思想着自己身家利益的人,是乱臣贼子。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四:居官念头有三用,念念用之君民,则为吉士。 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 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 古之从仕者养人[73],今之从仕者养己[74]。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 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75]。 【译文】古时做官的人关心百姓,现在做官的人关心自己。 古时做官的人,在百姓身上下真工夫。 现在做官的人,在上级眼里做表面工夫。 【源流】隋王通《中说》:子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 在家者不知有官[76],方能守分[77];在官者不知有家[78],方能尽分。 【译文】官员的家属能忘记自己的亲人是官员,这样才能安守本分;在外做官的人能忘记自己家族的利益得失,这样才能尽到本分。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济人[79],故动辄成功[80];小人苟禄营私[81],只任便安[82],而意在利己,故动多败事[83]。 【译文】君子做官任职,不计较事情的难易,只想着帮助百姓,所以只要去做就会成功;小人贪图俸禄谋取私利,只承担那些安闲的差事,想着为自己谋利,所以只要去做就会失败。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何西畴《常言》: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必为,故动而成功;小人苟禄营私,择己利便,而多所避就,故用必败事。 按,何坦,号西畴,《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何坦之语。 职业是当然底[84],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85];权势是偶然底[86],有日还他主者[87],莫要认作真[88]。 【译文】公务是理所当然要做的,每天做也做不完,不要因为这样就玩忽职守;权势是偶然得到的,终有一天会交给他人掌管,不要因为这样就怙恃弄权。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居官者,职业是当然的,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权势是偶然的,有日还他主者,莫要认作真。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89],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90];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也[91]。 【译文】所有人作恶,问题尚不严重,唯有读书人绝对不可以作恶,因为读书人如果作恶,那么天下就再也没有推行教化的人了;所有人犯法,问题尚不严重,唯有做官人绝对不可以犯法,因为做官人如果犯法,那么天下就没有制止管理的人了。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也。 士大夫济人利物[92],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译文】做官的人帮助百姓造福社会,应当注重实效,而不应当在意虚名,在意虚名反而会损害德行;做官的人忧国忧民,应当有真心实意,而不应当只说空话,只说空话反而会遭到毁谤。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士大夫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93],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94]。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95],爱民如子,去蠹如仇[96]。 【译文】像姑娘洁身自爱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节,像严厉的父亲教导儿子一样教导年轻人。 执行法令犹如高山一样毫不动摇,保持名节犹如美玉一样纯洁无瑕,爱护百姓犹如父母一样关怀有加,去除丑恶犹如仇敌一样毫不留情。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环溪《寒松堂集》:功令森严,身名为重,内外情面概宜谢绝,然后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 士风文运,实嘉赖之。 按,魏象枢,字环溪,《格言联璧》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二句当本于清代魏象枢之语。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环溪《寒松堂集》:惟望执事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诲属吏如师之教弟,阅招详如弟之亲师,荐举贤良如读古人得意之书。 按,魏象枢,字环溪,《格言联璧》执法如山四句当本于清代魏象枢之语。 陷一无辜[97],与操刀杀人者何别[98];释一大憝[99],与纵虎伤人者无殊[100]。 【译文】陷害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与拿刀杀人有什么分别;释放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与放虎伤人有什么不同。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陷一无辜,与操刀杀人者同罪;释一大憝,与纵虎伤人者均恶。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针芒刺手[101],茨棘伤足[102],举体痛楚[103],刑惨百倍于此[104],可以喜怒施之乎[105]? 虎豹在前,坑阱在后[106],百般呼号[107],狱犴何异于此[108],可使无辜坐之乎[109]? 【译文】针尖扎进手心,荆棘划破脚底,全身都会疼痛难忍,然而刑罚要比这些残酷百倍,怎么可以依据个人喜怒而随意施加呢? 虎豹挡在前面,身后遍布陷阱,用尽全力叫喊哀嚎,监狱中的情况与这又有什么分别,怎么可以使清白的人遭受这样的折磨呢? 【源流】宋真德秀《政经》之《论州县官僚》:针芒刺手,茨棘伤足,举体懔然谓之痛楚,刑威之惨百倍于此,其可以喜怒施之乎? 虎豹在前,坑阱在后,号呼求救唯恐不免,狱邢之苦何异于此,其可使无辜坐之者乎? 官虽至尊[110],决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111];官虽至卑[112],决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113]。 【译文】官位虽高,也决不可以拿别人的生死来迎合自己的喜怒;官位虽低,也决不可以拿自己的名节来迎合别人的喜怒。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官虽至尊,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虽至卑,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听断之官[114],成心必不可有[115];任事之官[116],成算必不可无[117]。 【译文】听讼断案的官员,心中一定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见解;当差办事的官员,心中一定不能没有事先筹划的方案。 无关紧要之票[118],概不标判[119],则吏胥无权[120];不相交涉之人[121],概不往来,则关防自密[122]。 【译文】无关紧要的政令公文,一概不签发,这样官府中的小官吏就没了权力;没有公务往来的人,一概不与交往,这样国家的机密就会保守严密。 无辜牵累难堪[123],非紧要[124],只须两造对质[125],保全多少身家[126];疑案转移甚大[127],无确据,便当末减从宽[128],休养几人性命[129]。 【译文】无辜之人遭受案件牵连处境艰难,只要不是太重要的案件,只需双方对质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使多少人的清白得以保全。 疑难案件存在颇多疑点,因此只要没有确凿证据,就应对当事人从轻论罪宽大处理,这样可以使多少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呆子之患,深于浪子[130],以其终无转智[131];昏官之害,甚于贪官,以其狼藉及人[132]。 【译文】呆傻之人的祸患,要比那些轻薄浪荡之人严重得多,因为他永远也不会变聪明;昏庸之官的危害,要比那些贪官严重得多,因为他的昏庸无能会祸害到广大百姓。 官肯著意一分[133],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134],民沾万点之恩[135]。 【译文】官员能够对百姓关心一分,百姓就会受到十分的恩惠;官员能够吃一点苦,百姓就会得到万点恩惠。 礼繁则难行[136],卒成废阁之书[137];法繁则易犯,益甚决裂之罪[138]。 【译文】礼节繁琐便难于施行,终究会成为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法令繁多便易于触犯,这要比深重的罪行还要可怕。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法繁则易犯,益甚决裂之罪。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139],毋强开其所闭[140];善移易风俗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141],毋强矫其所难[142]。 【译文】善于开导百姓的人,应当从百姓明白的地方入手并逐渐开导,而不会对他们固有的蒙昧状态强行开化。 善于改善风俗的人,应当从百姓容易改变的地方入手并逐渐改善,而不会去强行矫正他们难以改变的风俗习惯。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易风俗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轻矫其所难。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143];非大有益于民,切莫轻举[144]。 【译文】无论什么法令,如果没有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就不要轻易改变;无论什么法令,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极大的好处,就不要轻易施行。 【源流】宋胡太初《昼帘绪论》之《临民篇》:非甚不便于民,不必好为更革;非甚宜益于民,不必轻为兴举。 情有可通[145],莫于旧有者过裁抑[146],以生寡恩之怨[147];事在得已[148],莫于旧无者妄增设[149],以开多事之门。 【译文】情理上能讲得通的法令,就不要将旧的条款做过多删减,以免刻薄寡恩而招致百姓的不满;不得已需要颁布的法令,千万不要随意增设一些原本没有的条款,以致给百姓带来更多麻烦。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情有可通,莫于旧有者过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旧无者妄增设,以开多事之门。 若理当革时,当兴合于事势人情则非所拘矣。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为前人者,无干誉矫情[150],立一切不可常之法[151],以难后人[152];为后人者,无矜能露迹[153],为一朝即改革之政[154],以苦前人[155]。 【译文】作为前人,不应该求取名誉矫揉造作,进而立下难以施行的法规,给后人出难题;作为后人,不应该夸耀才能显耀功绩,进而推行难以长久的仓促改革,让前人白费辛苦。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凡居官为前人者,无干誉矫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难后人;为后人者,无矜能露迹,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苦前人。 事在当因[156],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157];事在当革,毋使后人长不救之祸[158]。 【译文】法令应当承袭就要承袭下去,不要给后人开启无故更改制度的先例;法令应当变革就要彻底变革,不要给后人造成无法挽救的灾祸。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为政者贵在因时,事在当因,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事在当革,不为后人长不救之祸。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译文】只对自己一人有利的事不要谋划,对全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谋划;只对社会一时有利的事不要谋划,对千秋万世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谋划。 【源流】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莫为婴儿之态[159],而有大人之器[160]。 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161]。 莫为终身之计[162],而有后世之虑[163]。 【译文】不要做出小孩儿的举动,要有大丈夫的器度。 不要只为自己一人谋划,要有为天下苍生谋划的志向。 不要只为自己一辈子打算,要为子孙后代多做些考虑。 【源流】宋吕祖谦《宋文鉴》卷第九十二谢良佐《论语解序》: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 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谢良佐之语。 用三代以前见识[164],而不失之迂;就三代以后家数[165],而不邻于俗[166]。 【译文】用三代以前的经验和理念,而不会流于迂腐和拘泥;用三代以后的方法和手段,而不会落入为政的俗套。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用三代以前见识而不迂,就三代以后家数而不俗。 可以当国矣。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译文】有大智慧的人能兴国兴邦,其实所谓大智慧不过是能集合众人的思想而已;极其愚蠢的人能误国误民,其实所谓愚蠢至极不过是听不进大家的意见爱自以为是罢了。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167]。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168]。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169]。 【译文】我的爵位越高,我的态度便越谦卑。 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思虑便越谨慎。 我的俸禄越多,我的施舍便越广泛。 【源流】《列子》卷八: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安民者何? 无求于民,则民安矣;察吏者何[170]? 无求于吏,则吏察矣[171]。 【译文】如何使百姓安乐呢? 只要不向百姓索取什么,百姓就自然安乐了;如何监察官吏呢? 只要不向官吏索取什么,官吏就自然清廉自律了。 【源流】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二:蒋楚珍曰:安民者何? 无求于民,则民安矣;察吏者何? 无求于吏,则吏察矣。 按,蒋鸣玉,字楚珍,《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蒋鸣玉之语。 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172]。 天德只是个无我[173],王道只是个爱人[174]。 【译文】不可以借国家法律报个人仇恨,不可以借国家法律报个人恩德。 最高的德行不过是无私忘我,最好的政策不过是关爱百姓。 【源流】明谷中虚《薛文清公要言》卷上:固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亦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联璧》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二句当本于明代薛瑄之语。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天德只是个无我,王道只是个爱人。 惟有主[175],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176];必无私,斯上下四旁咸得其平[177]。 【译文】做人心存圣道,便有了评判天地万物的基准和立场;做人心地无私,整个社会的上下四方皆会和谐相处各得其所。 【源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四中承张浮峰先生元冲条:揭座右曰: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咸得其平。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张元冲之座右铭。 治道之要[178],在知人[179]。 君德之要,在体仁[180]。 御臣之要[181],在推诚[182]。 用人之要,在择言[183]。 理财之要,在经制[184]。 足用之要[185],在薄敛[186]。 除寇之要[187],在安民。 【译文】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识别人才。 君王有德的关键,在于亲自施行仁义。 驾驭臣下的关键,在于以诚相待。 任用人才的关键,在于听取正确建议。 管理财政的关键,在于合理管控。 财用充足的关键,在于少征赋税。 平定贼寇的关键,在于安抚百姓。 【源流】明刘宗周《学言》:治道之要,在知人。 君德之要,在体仁。 御臣之要,在推诚。 用人之要,在择言。 理财之要,在经制。 足用之要,在薄敛。 除寇之要,在安民。 未用兵时,全要虚心用人[188];既用兵时,全要实心活人[189]。 【译文】没到用兵打仗的时候,务必虚怀若谷任用贤才;到了用兵打仗的时候,务必全心全意保全人命。 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故夷齐非汤武[190],明臣道也,不然,则乱臣接踵而难为君[191];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192],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193]。 【译文】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君主,所以伯夷、叔齐批评商汤、周武王,这是明白做臣子的道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乱臣贼子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君主的地位就难以稳固了;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百姓,所以孔子、孟子称赞商汤、周武王,这是明白做君王的道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暴虐的君主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天下百姓将民不聊生。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故夷齐非汤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则乱臣贼子接踵矣而难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此天下之大惧也,不然,则暴君乱主接踵矣而难为民。 庙堂之上[194],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195],以养元气为本[196]。 【译文】在朝为官要以培养正气为首要;普天之下要以养护民力为根本。 【源流】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197],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译文】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精神;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才。 【源流】清汤斌《汤子遗书》卷三《送宋牧仲分司赣关序》: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 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汤斌之语。 * * *[1] 地步:余地。 此处指福泽。 [2] 堂:公堂。 父母:古代地方官通称为父母官。 [3] 漫道:别说,不要说。 [4] 体:体察。 黎庶:黎民百姓。 [5] 广行阴骘(zh)事:多做善事广积德行。 阴骘事,善事。 语出《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 唐孔颖达正义:言民是上天所生,形神天之所授,故天不言而默定下民。 故阴骘,为默定,即于无声无息间使人民安定,后泛指积德行善。 [6] 封赠父祖:让祖先加官进爵获得尊荣。 封赠,父母或先人因子孙后代为官而获得官爵。 古代帝王推恩于臣下,将彰显尊荣的官爵授予其父母。 父母在世称封,不在世称赠。 父祖,代指祖先。 [7] 得:做到,实现。 [8] 荫:荫庇,庇护。 子孙:代指后代。 [9] 毒害:伤害。 此处指因过分溺爱与骄纵反而使子孙后代受到伤害。 [10] 洁己:洁身自好。 不失己:不丢失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 [11] 重:重点,关键。 亲民:亲爱百姓,关爱百姓。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唐孔颖达正义: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12] 有司:执法官吏。 《管子幼官》:定府官,明名分,而审责于群臣有司,则下不乘上,贱不乘贵。 [13] 驭:管理。 役:被使唤的人。 此处指小官吏。 恤:体恤,关怀。 [14] 亟:极力,大力。 [15] 催科:催收田租和赋税。 [16] 扰:惊扰百姓。 [17] 差:偏差,不公平。 [18] 宽:宽缓,宽和。 [19] 上天生命:上天赋予的生命。 [20] 财用:钱财。 [21] 丝毫皆下民脂膏:一丝一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下民脂膏,老百姓用血汗创造的财富,又作民脂民膏。 五代孟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22]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二句:意在说明在家过多讨好妻妾女眷,势必会牵扯精力而疏远忽略了朋友,进而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23] 做官为衙(y)门人欢喜二句:意在说明做官只想着衙门里官员和小吏的利益,而忽略了百姓的疾苦,势必会使百姓怨声载道。 [24] 尊显:地位高贵显赫。 [25] 期:希望。 负:辜负。 君亲:君王,亦指君王与父母。 [26] 道:推行道义、宣扬道义。 博:广泛。 施:施予。 [27] 有裨(b)民物:有益于百姓。 裨,益。 民物,人民与万物。 此处指百姓。 [28] 禄:俸禄。 [29] 防满:防止因地位和权势达到极盛转而走向衰败。 [30] 年:年龄,年岁。 待:等到。 暮:此处指年老。 [31] 辞:辞官回家。 [32] 天非私富一人二句:上天不会只让一个人富裕,而用大多数人的贫穷来衬托他。 私,只,仅。 托,衬托。 [33] 贱:卑贱。 [34] 住世:待在世上,活在世上。 [35] 栉(zh)风沐雨:以风梳头,以雨沐浴,形容奔波劳苦。 《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 [36] 消受:享受。 [37] 鉴察:察看,监察。 [38] 衣税食租:穿衣吃饭皆来自田租赋税。 [39] 担:担负,身负。 爵:爵位。 [40] 督责:督查责罚。 此处指监督。 [41] 有事于民:此处指征调百姓。 [42] 应:响应。 [43] 事天:侍奉上天,侍奉神明。 [44] 祷:祈祷,祷告求福。 [45] 应:此处指应验。 [46] 种德:积德。 施惠:施恩。 [47] 无位底卿相:没有官位的公卿宰相。 无位,没有官位,没有官职。 卿相,公卿宰相。 [48] 士夫:士大夫。 此处指为官之人。 宠:尊荣。 [49] 有爵底乞儿:有官位的流民乞丐。 有爵,有爵位,有官位。 乞儿,乞丐。 [50] 无功:此处指对国家百姓没有功劳。 食:此处指空食国家俸禄。 [51] 雀鼠:偷盗粮食的麻雀和老鼠,比喻微不足道或品行卑劣的人。 [52] 肆害:此处指大肆危害国家残害百姓。 [53] 清:清高,高雅。 傲:此处指鄙视,看不起。 浊:庸俗。 [54] 慎大:对大事谨慎。 忽小:对小事粗心。 [55] 勤始:开始勤勉。 怠终:最终懈怠。 [56] 居官:为官,做官。 [57] 锡福于子孙:将福气留给子孙,即为子孙造福。 锡,同赐,传,给。 [58] 曾见:可曾看见。 约己:约束自己,严于律己。 裕民:造福百姓。 [59] 昌大:此处指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60] 浊:贪浊,贪腐。 [61] 贻害:留下祸害。 [62] 瘠众肥家:搜刮百姓富裕自家。 瘠,瘦弱。 此处作使动用法,使百姓瘦弱,即搜刮。 [63] 历世:历朝历代。 得久长:得以长久延续。 [64] 林皋(gāo):泛指山林。 懒散:慵懒散漫。 [65] 荒怠:荒废懈怠。 [66] 治生营产:谋划生计经营产业。 [67] 贪鄙:贪婪鄙陋。 [68] 念念:一门心思,全心全意。 [69] 吉士:贤才,栋梁。 《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 [70] 套数:成系统的技巧或手法。 此处指官场形成的诸多不良风气和做官的一些固定路数。 [71] 俗吏:恶俗的官吏。 [72] 贼臣:乱臣贼子。 [73] 养人:此处指关心百姓。 [74] 养己:此处指关心自己。 [75] 上官:上级。 [76] 在家者:此处指官员的家属。 [77] 守分:安守本分。 [78] 家:此处指自己家族的利益得失。 [79] 济人:帮助百姓。 [80] 动辄成功:只要去做就会成功。 [81] 苟禄营私:贪图俸禄谋取私利。 苟,贪图。 营私,谋求私利。 [82] 任:承担,担任。 便安:此处指安逸闲适的差事。 [83] 败事:失败。 [84] 职业:此处指分内的公务。 《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 唐杨倞注:职业,谓官职及四人之业也。 当然:此处指理所当然。 [85] 认作假:认为是假的,即不认真对待,玩忽职守。 [86] 偶然:此处指偶然得到的。 [87] 还:此处指交给。 主:掌管。 [88] 认作真:认作是真的,即把持权力,怙恃弄权。 [89] 犹可言:此处指问题尚不严重。 《公羊传隐公五年》: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汉何休注:前僭八佾于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 《公羊传》以义解经,其载不可言者皆系大恶,而可言者尚不至罪恶深重。 [90] 更无:再也没有。 [91] 禁治:制止管理。 [92] 利物:利益万物,造福社会。 《周易乾卦》:文言曰: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唐孔颖达正义: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也。 [93] 爱身:爱惜自己的名节。 身,自己。 此处指自己的名节。 [94] 教士:教导年轻人。 士,士子。 此处指年轻人。 [95] 守身如玉:守护名节,洁身自爱,如玉般洁白无瑕。 《孟子离娄上》: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汉赵岐注:守身,使不陷于不义也。 [96] 去蠹(d)如仇:去除丑恶犹如仇敌一样毫不留情。 蠹,本指蛀蚀器物的虫子。 此处指社会的丑恶。 《吕氏春秋达郁》:树郁则为蠹。 汉高诱注:蠹蝎,木中之虫也。 [97] 陷:陷害。 无辜:无罪的,清白的。 《尚书汤诰》: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 汉孔安国注:言百姓兆民并告无罪,称冤诉天地。 [98] 操:拿。 [99] 释:释放。 大憝(du):穷凶极恶之人。 《尚书康诰》: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汉孔安国注:大恶之人犹为人所大恶。 [100] 纵:放。 殊:不同。 [101] 针芒:针尖。 [102] 茨棘:荆棘。 《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汉郑玄注:茨,蒺藜。 伐除蒺藜与棘。 [103] 举体:全身。 [104] 刑:刑罚。 惨:残酷。 [105] 可以:怎么可以,表反问。 喜怒:此处指依据个人的喜怒。 [106] 坑阱(jǐng):陷阱。 [107] 百般:用尽各种方法。 此处指用尽全力。 呼号:因悲伤无助而叫喊哀嚎。 [108] 狱犴(n):监狱。 犴,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拘押犯人的处所。 《荀子宥坐》: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唐杨倞注:狱犴不治,谓法令不当也。 犴亦狱也。 [109] 坐:获罪。 此处指遭受折磨。 [110] 至尊:此处指官位极高。 [111] 以:用,拿。 佐:此处指迎合。 [112] 至卑:此处指官位极低。 [113] 人:别人。 此处指上级。 [114] 听断:听讼断案,审理案件。 《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 [115] 成心:先入为主的见解。 [116] 任事:当差办事。 [117] 成算:事先筹划的方案。 [118] 票:此处指政令公文。 [119] 标判:签发。 明佘自强《治谱》卷三先期佥押条:凡次日应申文书,应行牌票,与夫一切应佥、应押、应标判用印,俱要头一日申时候晚堂事毕传进。 [120] 吏胥:官府中的小官吏,又作胥吏。 唐白居易《和除夜作》: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 [121] 交涉:此处指公务上的往来。 [122] 关防:防止机密泄露的一种印信。 此处代指国家机密。 《大明律》卷二十四《刑律七》伪造印信历日条:伪造关防印记者,杖一百,徙三年。 [123] 牵累:此处指遭受案件牵连。 难堪:此处指处境艰难。 [124] 非紧要:此处指只要案件不是太过重要。 [125] 两造:囚犯和证人,亦指涉案双方。 《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126] 身家:此处指人的清白与名声。 [127] 转移:此处指疑点。 [128] 末减:从轻论罪或减刑。 [129] 休养:此处指保全。 [130] 深:甚,严重。 [131] 以:表原因。 其:代指呆傻之人。 转智:变聪明。 [132] 狼藉:糟蹋,祸害。 [133] 著意:用心。 此处指关心百姓。 [134] 上:在上位者。 此处指官员。 [135] 沾:得到恩泽,得到好处。 [136] 繁:繁琐。 [137] 卒:最终,最后。 废阁:搁置而不实施,亦作废格。 《史记平准书》: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 [138] 决裂之罪:深重的罪行。 [139] 因:遵从,按照。 通:开导。 [140] 强:硬性地,强行地。 开:开化,打开。 闭:此处指百姓固有的蒙昧状态。 [141] 反:此处指改善,改正。 [142] 难:此处指难以改变的风俗习惯。 [143] 妄更:轻易改变。 [144] 轻举:轻易施行。 [145] 情有可通:此处指法令在情理上能讲得通。 [146] 旧有者:此处指旧的制度,旧的法令。 裁抑:删减。 [147] 怨:不满。 [148] 事在得已:此处指不得已需要颁布新的法令。 [149] 旧无者:原本没有的法令。 [150] 干誉:求取名誉。 矫情:矫揉造作。 [151] 立:立法,颁布。 不可常:不能作为规则的。 此处指难以施行的。 [152] 难:难为,出难题。 [153] 矜:夸耀。 露:显露,显耀。 迹:同绩,功绩。 [154] 一朝:形容时间短暂。 即:仓促,急迫。 [155] 以苦前人:使前人白费辛苦。 [156] 事:此处指法令制度。 因:因袭,承袭。 [157] 无故:没有原因,没有理由。 端:开端,先例。 [158] 不救之祸:无法补救的灾祸。 此处指因法令问题而造成的灾祸。 [159] 态:举动,动作。 [160] 器:度量,器度。 [161] 天下之志:此处指为天下苍生谋划的志向。 [162] 终身之计:此处指只为自己的一辈子谋划。 [163] 后世之虑:此处指为子孙后代考虑。 [164] 用三代以前见识: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经验和理念来治理天下。 三代,夏、商、周三朝。 见识,此处指治理国家的经验和理念。 [165] 家数:方法和手段。 [166] 邻于俗:近于俗,落入俗套。 [167] 志:态度。 下:此处指态度谦卑。 [168] 心:心思,思虑。 小:此处指思虑谨慎。 [169] 施:施舍。 博:广泛。 [170] 察吏:监察官吏。 察,监察,考察。 [171] 察:此处指自察,即官吏自然清廉自律了。 [172] 私德:个人的恩德。 [173] 天德:最高的德行。 无我:忘记自我,即没有私心。 [174] 王道: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 爱人:此处指关爱百姓。 [175] 主:主见。 此处指心存圣贤之道。 [176] 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即自己心中建立起评判天地万物的基准和立场。 [177] 上下四旁:即上下四方,指整个人类社会。 咸:皆,都。 平:和谐相处的完美状态。 [178] 治道:治理国家。 要:关键。 [179] 知人:鉴别人的品行和才能,即识别人才。 《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180] 体仁:躬行仁道,亲自施行仁义。 《周易乾卦》:文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181] 御臣:驾驭臣下。 [182] 推诚:以诚相待。 [183] 择言:选择适当的话,即听取正确的建议。 《国语晋语》: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 [184] 经制:管理节制。 此处指合理管控。 [185] 足用:此处指国家财用充足。 [186] 薄敛:少征赋税。 薄,少。 敛,征税。 汉晁错《论贵粟疏》: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187] 除寇:平定贼寇。 [188] 全要:务必,尽力做到。 用人:此处指任用贤才。 [189] 实心:全心全意。 活人:保全人命,即尊重生命,不滥杀无辜。 [190] 夷齐非汤武:伯夷、叔齐批评商汤、周武王。 夷齐,伯夷、叔齐,皆为商朝末年贤人,认为周武王身为商朝的臣子,伐商是不对的。 非,批评,批判。 汤武,商汤、周武王,皆为圣明君主。 商汤,因夏朝无道而灭夏朝,成为商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因商朝无道而灭商朝,成为周朝开国君主。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91] 难为君:难以为君,即君主的地位难以稳固。 [192] 孔孟是汤武:指孔子、孟子肯定商汤、周武王。 《孔子家语辩乐解》: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 《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是,肯定,称赞。 [193] 难为民:难以为民,即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194] 庙堂之上:朝堂之上。 此处指在朝为官。 庙堂,朝堂。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5] 海宇之内:四海之内。 此处指普天之下。 [196] 养元气:此处指养护民力。 养,养护,休养。 元气,此处指民力。 [197] 元气:此处指精神。 发布时间:2025-04-19 12:29: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