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八章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内容: 一、王充以来,中古思想起了两种变局:第一是批评精神的发达,第二是道家思想的风行。 二、批评的精神在东汉最发达,在种种方面都有表现。 在学术的方面,如张衡(78~139年)的攻击谶纬,如郑玄(127~200年)、何休(129~182年)的争论《公羊》《左氏》,以至后来王弼(死约245年)的《周易注》的扫空一切旧说,都是这批评精神的表现。 看《后汉书》(八九)《张衡传》;又(六五)《郑玄传》。 看王弼《周易注》(《十三经注疏》本)。 何休、郑玄争论的文字已不传了,黄奭辑的《通德堂经解》中有郑玄的《箴左氏膏肓》《释谷梁废疾》《发公羊墨守》。 三、在政治方面,批评精神表现在许多评论政治的书里,如王符(死约170年)的《潜夫论》,如崔寔(死约170年)的《政论》,如仲长统(死220年)的《昌言》,都代表这种精神。 太学诸生的危言激论,更是这种政治批评的实例。 看《后汉书》(八二)《崔寔传》;又(七九)《王符仲长统传》。 《潜夫论》有汪继培注本。 《政论》有严可均辑本(《全后汉文》四六)。 《昌言》也有严可均辑本(《全后汉文》八七~八九)。 看《后汉书》(九七)《党锢列传》;又(九六)《陈蕃传》;又(九九)(《窦武传》)。 四、最奇特的是这种批评精神在那时代造成人伦的风气。 人伦即是品评人物的高下,分为等级伦类,故叫作人伦。 《后汉书》《三国志》中常说某人善人伦,就是说他善于品评人物。 最有名的人伦大家是郭泰(128~169年)和许劭(死194年)。 当时没有报纸,这种品评就是当时的舆论。 这种品评往往做成一种有韵的七言口号,既容易记诵,又容易宣传。 例如:天下模楷李元礼。 (楷礼为韵)不畏强御陈仲举。 (御举为韵)天下俊秀王叔茂。 (秀茂为韵)五经无双许叔重。 (双重为韵)党锢之祸就是批评政治与批评人物两项合并,成为一种伟大的政府运动,用清议来拥护几个负人望的政治领袖。 结果就是二十年的党锢大祸(166184年),把全国的清流名士都一网打尽。 看《后汉书》(九八)《郭太符融许劭传》;又《党锢传》。 五、东汉时,道家思想渐渐得士大夫的信仰。 恰巧那时佛教已进来了,渐渐行于民间,那时已有人用黄老之说来解释佛教,使人容易了解领受。 试看《楚王英传》中两次连举黄老与浮屠;《桓帝纪》论中也说前史称桓帝祠浮屠、老子;《襄楷传》中说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襄楷上书在桓帝延熹九年(166),他已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这都可见当时因佛教的推行,道家思想也渐渐行到民间去了。 一世纪的楚王英,二世纪的桓帝都把佛与黄老看作同类的物事,大概都是受民间信仰的影响。 顺帝时琅琊人宫崇自称师事仙人于吉,作《神书》,即是后来道教的《太平经》。 这是太平道教的起源。 同时有张陵,创为五斗米道教。 太平道里出了张角兄弟,闹出黄巾的大乱(184)。 五斗米道传到张修、张鲁,张鲁占领汉中近三十年,其道传播甚远。 道教起于民间迷信,但他们硬把《老子》五千言认作他们的经典。 看《后汉书》(七二)《楚王英传》;又(六十)《襄楷传》;又(一○一)《皇甫嵩传》。 又《三国志》(八)《张鲁传》及注引《典略》记太平道及五斗米道。 六、从民间直到皇宫,都有崇奉黄老的风气了。 知识阶级也逃不了这空气的传染。 汉魏晋三朝禅代之际,有骨气的人做事也不易,说话也不易,于是多逃到谈玄说妙的一路上去。 汉末的仲长统,魏晋的王弼、何晏、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等人都崇尚老庄,遂开史家所谓清谈时代。 他们全盘接受了道家思想,论宇宙则主张自然,崇拜虚无;谈政治则主张放任,反对干涉;论人生则主张适性自由,旷达恣意。 阮籍说:礼岂为我设耶? 这正是那颓废的人生观的意义。 他们纵酒狂放,打破一切礼法制度的束缚,其实只是对政治社会的一种抗议。 阮籍说:君子之处域内。 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这话里含多少哀音? 他们对那现实的社会没有勇气革命,只想在精神上得一种慰安,所以他们的下梢都想逃出世外去过那神仙的生活。 旷达的人生观和神仙出世的理想是一条路的。 清谈的风气是佛教思想的绝好预备。 从虚无到空假,从神仙到罗汉菩萨,那是很容易过渡的了。 看《后汉书》(七九)《仲长统传》;《三国志》(二八)《钟会传》附的《王弼传》及注;《晋书》(四九)阮籍、嵇康等人的传。 看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 看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四四至五二(阮籍与嵇康的文集)。 神仙家言,可看葛洪《抱朴子内篇》。 发布时间:2025-04-19 14:07:4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