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十章 近世哲学 内容: 中国的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一、理学时期西历一○五○至一六○○。 二、反理学时期一六○○至今日。 理学是什么? 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 其中有先天太极等等,是道教的分子;又谈心说性,是佛教留下的问题;也信灾异感应,是汉朝儒教的遗迹。 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又叫作天理观念,故名为道学,又名为理学。 程颢(大程子,明道先生,死于1085)最初提出天理的观念,要人认识那无时不存,无所不在的天理。 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体认天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这是纯粹的道家的自然哲学。 程颐(小程子,伊川先生,死于1107)的天资不如他的哥哥,但比他哥哥切实的多。 他似乎受了禅宗注重理解的态度的影响,明白承认知识是行为的向导,譬如行路,须要光照。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案,规定了近世哲学的两条大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敬是中古宗教遗留下来的一点宗教态度。 凡静坐,省察,无欲,等等都属于主敬的一条路。 致知是一条新开的路,即是格物,即是穷理: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所以程子教人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今日穷一理,明日又穷一理。 后来的理学都跳不出这两条路子。 有些天资高明的人便不喜欢那日积月累的工作,便都走上了那简易直接的捷径,都希望从内心的涵养得到最高的境界。 宋代的陆象山(九渊,死于1192)与明代的王阳明(守仁,生于1472,死于1528)都属于这一派。 有些天资沉着的人便不喜欢那空虚的捷径,便耐心去做那积铢累寸的格物工夫,他们只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到那最后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境界。 宋代的朱子(朱熹)便是这一派的最伟大的代表。 要明白这两派的争点,可看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阳明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子),何曾把他的说去用? 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这个故事很可以指出格物一派的毛病。 格物致知是不错的,但当时的学者没有工具,没有方法,如何能做格物的工夫? 痴对着亭前的竹子,能格出竹子之理来吗? 故程朱一派讲格物,实无下手之处;所以他们至多只能研究几本古书的传注,在烂纸堆里钻来钻去,跑不出来。 反对他们的人都说他们支离,破碎。 但陆王一派也没有方法。 陆象山说,心即是理,理不解自明。 王阳明教人致良知。 这都不是方法。 所以这一派的人到后来也只是口头说静,说敬,说良知,都是空虚的玄谈。 五百多年(1050~1600)的理学,到后来只落得一边是支离破碎的迂儒,一边是模糊空虚的玄谈。 到了十七世纪的初年,理学的流弊更明显了。 五百年的谈玄说理,不能挽救政治的腐败,盗贼的横行,外族的侵略。 于是有反理学的运动起来。 反理学的运动有两个方面:一、打倒(破坏)。 打倒太极图等等迷信的理学黄宗炎、毛奇龄等。 打倒谈心说性等等玄谈费密、颜元等。 打倒一切武断的,不近人情的人生观颜元、戴震、袁枚等。 二、建设。 建设求知识学问的方法顾炎武、戴震、崔述等。 建设新哲学颜元、戴震等。 现在我想在这几天内,提出几个人来代表这反理学的时期。 顾炎武代表这时代的开山大师。 颜元、戴震代表十七八世纪的发展。 最后的一位,吴稚晖先生,代表现代中国思想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19 14:12: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