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尚贤上 内容: 【题解】《尚贤》,《汉书艺文志》作《上贤》,即以贤者为上。 此篇主旨在论述尚贤乃为政之本。 所谓贤者,就是指那些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之士,墨子认为贤者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 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广纳贤才,而吸引贤才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给他们富贵、尊敬和荣誉。 墨子还提出尚贤不能有任何条件限制,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还要有完备的官员考核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社会地位的尊贵或低贱不能永远不变。 8. 1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1],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2]。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3],则国家之治厚[4];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5]。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6]。 【注释】[1] 本:完全。 [2] 事:任用。 [3] 贤良之士:德才兼备的人。 [4] 治厚:治理的功绩大,统治基础深厚。 [5] 治薄:治理的功绩小,统治基础薄弱。 [6] 众贤:使贤者众,这里指广纳贤才。 【译文】墨子问道:现在王公大臣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裕,人口众多,刑法和政治秩序井然。 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裕却得到了贫困,人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社会没有得到安定却得到了混乱,完全就是失去他们所希望的,得到他们所厌恶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回答道:这是因为王公大臣治理国家的时候,不善于崇尚贤者、任用能者的缘故。 所以,国家德才兼备的人众多,统治基础就深厚;德才兼备的人稀少,统治的基础就薄弱。 所以掌权者的当务之急,就在于广纳贤才。 8. 2 曰[1]: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2]?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3]!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4]。 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注释】[1] 曰:这里指有人发问。 [2] 奈何:怎么办。 [3] 道术:学术,这里指治国的道理和方法。 [4] 佐:辅助。 与珍对文,皆指国家栋梁之才。 【译文】有人问道:那么增加贤良之士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墨子答道:这就像想要增加国中善于射箭、骑马的人,就必须使他们富足、显贵,给他们尊敬、荣誉,然后国中善于射箭、骑马的人,就可以逐渐多起来。 更何况那些道德品行淳厚,言谈辞令精辩,通晓治理国家的方法的贤良之士啊! 这些人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一定也要使他们富足、显贵,给他们尊敬、荣誉,然后国中的贤良之士,就可以逐渐增多了。 8. 3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1],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2]、门庭庶子[3]、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4],皆竞为义。 是其故何也? 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5];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6]。 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7],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8],盗其无自出。 是其故何也? 则上得要也。 【注释】[1] 举义:选拔义士。 辟:通避。 [2] 逮:等到,及。 鄙:郊远之地。 郊:周制,城外百里内为郊。 [3] 门庭庶子:庶子与嫡子相对,指诸侯卿大夫侧室所生的儿子。 庶子一般为诸侯卿大夫的侍从之臣,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称,亦称门庭庶子。 [4] 萌人:指人民。 萌,通氓。 [5] 一物:指尚贤这一种方法。 [6] 一术:指为义这一条途径。 [7] 孙诒让认为此处疑当为宫墙既立,谨止为凿一门,可备作一说。 [8] 阖:关闭。 【译文】因此,古时候圣王治理天下的至理名言说:不义的人不使他们富有,不给他们尊贵,不用他们亲信,不和他们接近。 于是,国中的富贵之人听说后,都回去深入思考道:当初我所凭仗的是富贵,现在朝中选拔义士不嫌弃贫贱的人,那么我就不能不做仁义之事。 国君的亲信之人听说后,也回去深入思考道:当初我所凭仗的是亲信,现在朝中选拔义士不嫌弃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就不能不做仁义之事。 国君身边的近臣听说之后,也回去深入思考道:当初我所凭仗的是接近,现在朝中选拔义士不嫌弃身在远地的人,那么我就不能不做仁义之事。 远离国君的人听说后,也回去深入思考道:当初我以为远离国君而没有凭仗,现在朝中选拔义士不嫌弃身在远方的人,那么我就不能不做仁义之事。 直至边远郊野的臣子、宫室内廷的侍卫、城内的百姓、四方边境的人民听说后,都争着做仁义之事。 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道:国君用来统御下属的手段,不过尚贤这一种方法;下属用来报效国君的方式,不过为义这一条途径。 就像富贵人家,有高墙深屋,墙修得严实,上面只开凿一扇门。 有盗贼闯入,就关闭他所进入墙内的那扇门,然后抓他,盗贼就无法逃出。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主上掌握了要领啊。 8. 4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1],虽在农与工肆之人[2],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3]。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4],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5]。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6],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7],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8],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9],授之政,西土服。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10];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注释】[1] 列:行列,位次。 列德指根据道德修养决定官员的爵位职务。 [2] 肆:作坊。 [3] 断予之令:即予之断令,授予他行政决断的权力。 [4] 殿:同定(王闿运说)。 [5] 此:即若,为古人复语(王念孙说)。 [6] 服泽:古地名,不详。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 [7] 益:即伯益,相传他擅长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 后又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 阴方:古地名,不详。 [8] 伊尹:商汤时名臣,名伊,尹是官名。 传说伊尹为厨师出身,后助汤灭夏建国。 庖厨:厨房。 [9] 闳夭、泰颠:皆为文王的大臣。 罝罔:捕兽用的叫罝,捕鱼用的称网。 罔同网。 [10] 施:当为惕(孙诒让说)。 【译文】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任用有德的人并且崇尚贤能的人。 即使是农夫或工匠,有才能就选拔他,授予他非常高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任用他做行政事务,给予他决断行政的权限。 说:如果爵位不高,百姓就不会尊敬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政令无决断,百姓就不会畏惧他。 把这三样东西授给贤者,不是因为贤能而赏赐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办成事情。 因此在当时,按照道德高低决定爵位官职,按照职责权限行事,按照功劳确定赏赐,根据功绩发放俸禄。 所以官员不是终生尊贵,百姓也不是永远低贱。 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 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古时候尧提拔舜于服泽之阳,授予他国政,天下太平。 禹选拔伯益于阴方之中,授予他国政,天下统一。 汤选拔伊尹于厨房之内,授予他国政,灭夏建国的理想得以实现。 文王选拔闳夭、泰颠于渔猎之中,授予他们国政,西方诸侯得以归顺。 因此在那个时候,即使是享受高官厚禄的大臣,也无不心存敬畏而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即使是在农田和工肆的百姓,也无不争相勉励而推崇道德。 8. 5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1]。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2],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注释】[1] 章:通彰,显著。 [2] 尚:倘若,如果。 【译文】因此,贤良之士是国家选拔出来用以辅佐继承人的。 所以拥有贤能之士谋事就不会困难,身体不致劳顿,声名立而功业成,美好事物彰显而丑恶事物不生,这些都是由于得到贤能之士的缘故。 因此墨子说: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能不选拔贤能之士,国家不安定的时候也不能不选拔贤能之士。 倘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的治国之方,就不能不崇尚贤能。 崇尚贤能的人,是国家政权的根本。 【评析】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尚贤理论主张的人,可问题是对贤能之士的推崇和渴求历朝历代都有,不独墨子为然。 舜之于尧、禹之于舜、伯益之于禹、伊尹之于汤、姜尚之于文王、管仲之于齐桓公无不如此;东西二周甚至也不缺乏系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如《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我们今天很难评估这种人才选拔机制在当时的实行情况,但至少从理论上看,这种由地方到中央层层选拔的人才机制还是相当不错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墨子还对尚贤有这么强烈的理论诉求呢? 答案自然需要到墨子生活的时代去追寻。 如果说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不把周王室放在心上的话,墨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就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家国利益高于天下利益,大者求兼并,小者求自保,因此才会有后来养士之风的盛行和纵横家的大行其道。 墨子所谓的贤,从身份上说一般指士阶层,他们要么是中下级官吏,如《墨子尚同中》所云: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要么是指知识分子,如《墨子天志上》载:今天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 从个人能力上说,贤则指有道德、善言辞并具备具体从政经验,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正如《说文解字》所讲:贤,多才也。 问题在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社会文化体系尚未完全崩溃之时,士阶层虽处身上层社会底层,但衣食无忧;而到了战国时期,大量士阶层甚至是君子阶层的人才从社会上层沦落到社会底层,他们有知识有修养却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样,一方面是各诸侯国急需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一方面是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士君子无出头之日。 墨子恰好生活在这样一个旧的社会体系崩溃、人才流通渠道不畅的时代,得时代风气之先,其尚贤的理论主张正逢其时。 既然明确了尚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墨子自然就会进一步讨论如何招纳贤能之士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墨子提出广纳贤才要摒弃身份偏见,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为沉沦社会底层的有识之士改变人生命运、施展自身才华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二,彻底打破旧的社会身份制度,建立新的用人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辟除那些尸位素餐的贵族们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最终建立起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人才流通机制。 梁启超先生曾说:盖墨子尚贤主义,实取旧社会阶级之习翻根本而摧破之也。 (《子墨子学说》)细看墨子的尚贤之策,的确与亲亲、尊尊的传统社会颇有抵牾之处,故不见容于旧贵族统治者。 然而,墨子的这种思想实有与儒家政治理想相通之处。 在儒家政治理想当中,尧舜禅让是圣人政治的典范,而依照墨子的理论,尚贤的终点,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正与儒家推崇的禅让制款曲暗通。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吕思勉先生指出尚贤之说,与尚同相表里(《先秦学术概论》)。 发布时间:2025-04-19 17:04: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