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内容: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元曲三百首怀古感伤译文/注释译文那些精美的船帆飘落到天涯何处了呢,带着点点寒意的玉箫声是从江上哪只船里传出来的呢? 人去楼空月儿凄惨,古老的宫殿风声萧飒。 梦中,这里一度是繁华之地,黄昏时笳声阵阵。 然而此时只余满耳波涛声,再也不见来下马看花的人了。 注释此首《雍熙乐府》不注撰人,原选归无名氏。 汤式《笔花集》收有此曲,其集中感叹扬州乱后情景者不仅此首,可参看。 今从《笔花集》。 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 维扬:扬州的别称。 那答:哪边,何处。 那,同“哪”。 “空楼”句:指隋炀帝当年在扬州建的迷楼行宫,如今人去楼空。 梦儿中一度繁华:指扬州昔日的繁华。 唐杜牧《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此化用其意。 暮笳:傍晚时的笳声。 笳,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初卷芦叶吹之,后以竹为之。 涛声:一作“边声”。 看花:扬州后土祠有一株名贵的琼花,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也是为了观赏琼花。 这里泛指风流游赏。 全文赏析这首曲的前五句写作者月夜在江上眺望,听到的是悲凉的箫声,看到的是月映空楼,西风古殿,一派衰颓景色,不见昔日繁华;末两句写作者耳边传来涛声,不由得触景伤怀。 全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写沦落天涯之人,为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锦帆”华美,却是漂泊流亡之帆。 “玉箫”精致,却充满清寒悲怆之气。 “那答”与“谁家”则飘渺不定,踪迹难觅。 字句于精致之间更显迷茫怅惘之情。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写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是为实写。 即使“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但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空楼”、“月”、“古殿”、“风”本都是清冷凄凉之景,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月照空楼更显凄清,风穿古殿倍加萧瑟。 “梦儿中一度繁华”和下句“满耳涛声起暮笳”,虚实相生,将梦境与现实及想象交织。 在作者的梦中,扬州依然是历史上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豪华之都,而此时作者独立淮水江边,只有涛声灌耳。 盛与衰,过去与现在,梦中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增强了悲剧效果。 “梦中一度繁华”亦有可能是作者曾居扬州或亲临过扬州,亲眼目睹过扬州的繁华,可惜后来因战争影响而衰落,而今只能在梦中回味当时盛况。 “再不见看花驻马”,写昔日之人,与首句呼应,亦是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 “看花驻马”,可以想象昔日俊赏才士打马走过美丽的扬州,因花驻马,细心观赏,何等风雅。 诗情画意之下,亦显时局安定人心静好。 而今这一景象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这一句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眷恋。 这首小令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表现扬州今昔的不同,今日的扬州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扬州箫鼓歌吹,兴盛繁华。 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此曲由古及今,由人及景再及人,从多角度渲染了当下扬州的荒凉衰败。 意象朦胧清幽,虚景与现实交错,情感与事物交融,往复低回,使得意境扑朔迷离,曲尽作者内心变化,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写作背景汤式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大动乱时期,频繁的战祸使昔日的锦绣河山备遭摧残。 政治失意、落魄江湖的作者漫游各地,亲历名城,抚今追昔,写下了许多怀古伤今的作品。 作者游历扬州时,回忆起当年隋炀帝为观琼花而“看花驻马”,游幸此地,触景伤情,创作了此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0 发布时间:2025-04-20 09:28: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