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旗帜 内容: 【题解】本篇题为《旗帜》,但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 文章实际讨论的是战时整个战争机制的有效运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了不同旗帜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旗帜的指挥、通讯和联络功能;另一方面则谈到了以徽章区别各种参战人员,以便行使更加有效的指挥和管理职能。 这些内容应该是墨子在总结古代军事管理经验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的成果。 51. 1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1],死士为仓英之旗[2],竟士为雩旗[3],多卒为双兔之旗,五尺男子为童旗,女子为梯末之旗[4],弩为狗旗,戟为旗[5],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骑为鸟旗。 凡所求索,旗名不在书者,皆以其形名为旗。 城上举旗,备具之官致财物,之足而下旗。 【注释】[1] 菌旗:上绣食用菌图案的旗帜。 [2] 仓英:同苍鹰(苏时学说)。 [3] 竟士:精锐士卒。 雩:当作虎。 [4] 梯末:当为姊妹。 [5] :同旌。 【译文】守城之法,树苍青色旗表示需要木材,举赤旗表示需要火,挂黄旗表示需要柴草,用白旗表示需要石头,悬黑旗表示需要水,扬起菌旗表示需要食物,打出鹰旗表示调集敢死队,挂出虎旗表示调用精锐士卒,挂双兔旗表示征调大量士兵,挂童旗表示征用五尺童子,挂姊妹旗表示征集女子,挂狗旗表示需要弓弩,挂旌旗表示需要戟,挂羽旗表示需要剑和盾,挂龙旗表示需要车,挂鸟旗表示需要马。 凡是需要征调物品,军书上无对应的旗帜时,就按该物的形状名称制作相应的旗帜。 城头举旗,后勤官员就根据提示送去财物,需求满足后降下旗帜。 51. 2 凡守城之法:石有积,樵薪有积,菅茅有积[1],雚苇有积[2],木有积,炭有积,沙有积,松柏有积,蓬艾有积,麻脂有积,金铁有积,粟米有积;井灶有处,重质有居;五兵各有旗[3],节各有辨,法令各有贞,轻重分数各有请[4],主慎道路者有经[5]。 【注释】[1] 菅:茅草的一种,叶面平滑无毛,坚韧耐用,适合做扫帚、编绳索等。 [2] 雚:同荻。 [3] 五兵:《周礼》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4] 请:通情,实际情况。 [5] 有经:巡视道路者各有负责的区域和巡视路径。 【译文】大凡守城之法,必须储备石头、薪柴、茅草、芦苇、木料、木炭、沙土、松柏、蓬艾、麻脂、铜铁和粮食;在适当的地方打井安灶,敌方的重要人质要有居住的地方。 各军兵种有各自的旗织和符节,法令各有条例,等级轻重各有规定,主持巡查道路的官吏也有各自的巡查路径。 51. 3 亭尉各为帜,竿长二丈五,帛长丈五、广半幅者大[1]。 寇傅攻前池外廉[2],城上当队鼓三,举一帜;到水中周[3],鼓四,举二帜;到藩,鼓五,举三帜;到冯垣[4],鼓六,举四帜;到女垣[5],鼓七,举五帜;到大城,鼓八,举六帜;乘大城半以上,鼓无休。 夜以火,如此数。 寇却解,辄部帜如进数,而无鼓。 【注释】[1] 大:当为六。 [2] 廉:边缘。 [3] 周:通洲,水中高地。 [4] 冯垣:城堞外围的矮墙。 [5] 女垣:即女墙。 【译文】每名亭尉都有专用旗帜,旗杆长二丈五尺,旗幅长一丈五尺,宽半幅,共六面。 当敌军进攻到护城河之外,与敌军当面的守军就击鼓三通,悬旗一面;当敌军进攻到护城河中沙洲,就击鼓四通,挂旗二面;当敌军进攻到藩篱边时,击鼓五通,挂旗三面;当敌军进攻到城外第一道防护墙时,击鼓六通,挂旗四面;当敌军进攻到女墙下时,击鼓七通,挂旗五面;当敌军兵临大城之下时,击鼓八通,挂旗六面;当敌军爬到城墙的一半以上时,就不停地擂鼓。 夜晚就用火把来代替旗帜,所举火把数目与白天挂旗的数目一致。 敌人退却,敌情解除,悬挂旗帜的数目与敌人进攻时一样,但不击鼓。 51. 4 城为隆[1],长五十尺,四面四门将长四十尺,其次三十尺,其次二十五尺,其次二十尺,其次十五尺,高无下四十五尺[2]。 城中吏卒民男女,皆辩异衣章微[3],令男女可知。 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 各一鼓,中军一三[4],每鼓三、十击之,诸有鼓之吏,谨以次应之;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 道广三十步,于城下夹阶者各二其井,置铁[5]。 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 为民圂[6],垣高十二尺以上。 巷术周道者[7],必为之门,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 【注释】[1] 城为隆:当作城将为绛旗(孙诒让说)。 [2] 四:当为衍文(孙诒让说)。 [3] 微:同徽。 句末当脱职(王引之说)。 [4] 一:当为衍文(孙诒让说)。 [5] :同甕,瓦翁。 [6] 圂:同溷,厕所。 [7] 术:城中次干道,大于巷,小于周道。 【译文】城中大将打绛色旗,长五十尺;四门守将的旗帜是四十尺,次一等将领的旗帜是三十尺,再次一等的是二十五尺,然后是二十尺、十五尺的将旗。 城中官吏、士兵和男女百姓通过衣服上的不同徽章标识加以区别,让所有人都知道。 城上小吏把徽章戴在衣背上,士兵的徽章戴在头上,城下的小吏和士兵要把徽章戴在肩上。 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中军的徽章戴在胸前。 各军都有一面鼓,中军有三面鼓,每通鼓三至十下,其余有鼓的官吏按次第击鼓回应。 应当击鼓回应而不回应,不当击鼓回应时却击鼓回应,责任人处斩。 道路三十步宽,城下夹阶的大道各有两口水井,备有铁甕。 在道路的外围筑起屏障,隔三十步砌一道围墙,高一丈。 建造民用厕所,墙高十二尺以上。 城中街巷凡与周道相连,一定要设门,每道门派两人把守,没有通行凭证不许通过,不服从命令者处斩。 51. 5 诸守牲格者[1],三出却适[2],守以令召赐食前,予大旗,署百户邑,若他人财物[3],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牲格内广二十五步,外广十步,表以地形为度。 靳卒[4],中教解前后左右[5],卒劳者更休之。 【注释】[1] 牲格:即柞格,木桩组成的藩篱。 [2] 适:同敌。 [3] 若:或。 [4] 靳:同勒,部署。 [5] 解:当为衍文。 【译文】所有据守柞格的将士,三次出战击退敌兵,主帅便传令他们到官署赏赐食物,授予大旗,奖赏封邑百户,或与之相当的财物,把大旗立于他们的营垒中,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立有战功,称为某人之旗。 柞格内宽二十五步,外宽十步,长度根据地形而定。 部署士兵,由将帅号令他们进退左右,疲惫的士兵轮流休息。 【评析】旗帜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上面绘有部落特有的图腾,用作部落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变出具有各种军事功能的旗帜。 事实上,旗和帜在军事领域是有功能上的区别的。 《释名释兵》说:熊虎曰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 这里显然突出的是军旗的标志功能。 《说文》也指出: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军旗的标志功能是为了让士兵能够迅速判断自己的位置。 《管子兵法》提出培训士兵的五教,其中第一条就是教其目以形色之旗。 到了墨子这里,更是把旗的标志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 不同颜色的军旗代表不同的物质,调用不同的物资便挂相应颜色的旗帜,准确而高效。 其次,绘有不同图案的旗帜被用来征调不同用途的军事器械和不同性质的队伍。 另外,军队又是一个极其注重纪律和等级的团体,大将悬绛色旗,长五十尺,四门守将以下每降一个等级旗帜的长度便相应减小。 这样,战时的指挥调度就能做到有条不紊,能够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通俗文》曰:私记曰帜。 可见,不同于旗的通用性标志,帜是一种具有特定用途的标志。 帜的繁体字为旘,从巾,从戠,戠亦声。 戠是会意字,从音从戈。 音指古代军阵操演时教官的号令,戈指军士及其手中的武器,合在一起指各种规则图案及其变化。 所以,戠与巾结合在一起就有特定的含义与所发生的变化的意思。 的确,帜在墨子手里就是作为联络信号使用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旗语。 墨子用统一规制的帜建立起一整套传递信息用的帜语,利用帜的方位和数量,配合鼓点数就可以准确传递敌人的位置和方向信息,为我方将领及时提供决策讯息。 这种帜语虽然还没有达到今天编制系统旗语的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我们为古人的智慧点赞了。 此外,旗帜虽然具有的让所有人都能进行准确及时的战场定位能力,但却缺乏一种让所有人都能够准确辨明彼此身份的能力。 旗帜显然不适合承担这种功能,但徽章就可以很好地胜任这项使命。 用徽章做城中各级军官、各类士兵和百姓的身份标志,可以看作是对旗帜标志功能的一种变相运用。 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各种旗帜与徽章就是及时感知战场态势和维持战场秩序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墨子对旗帜的重视与研究说明墨子已经把握到了战争的精髓,墨翟之守的美誉显然不是白捡来的。 发布时间:2025-04-20 13:41: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