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宗明义章第一 内容: 本篇导读本篇是《孝经》的首章,所谓开宗明义,即是揭示和说明孝的宗旨和意义的意思。 故此本篇的主旨是阐明孝道的根本意义和精神,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 本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仲尼居吾语汝,以孔子和曾参的答问作引子,带出孝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众所周知,仁是儒家学说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由此可见孝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本篇的第二部分:身体发肤聿修厥德,阐述了孝的根本精神。 孝就是对自我的否定和肯定。 既否定自以为是,无限扩大的自我;同时,又肯定自我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孝经》说孝是德之本,因为所有道德行为,皆源于个体对他人、万物和世界的关爱和尊重。 就是因为关爱和尊重,所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这就是孔子所谓教之所由生的原因。 仲尼居[1] ,曾子侍[2] 。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3] ,以顺天下[4] ,民用和睦[5]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6] ,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1 仲尼:即孔子。 居:无事闲坐在室。 2 曾子:即曾参(前五○五至前四三六),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子,为古代男子通称。 侍:陪坐。 3 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至德:最美好的德行。 要道:要,关键;道,道理。 4 顺:顺,使顺从。 天下:天下的人心。 5 用:因而。 6 不敏:鲁钝、愚笨。 译文孔子闲坐在家,学生曾参陪坐在一旁。 孔子说:先代圣王有一种至高尚的德行,最为重要的道理,它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 不论贵贱,各人都没有不满。 你知道是什么吗? 曾子连忙起身离座回答说:学生生性愚笨,哪里会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所有道德教化的根源。 你坐下来吧,待我告诉你。 赏析与点评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儒家的论述习惯。 儒家重视传统,一切道德价值都是其来有自。 在古代中国,先代的圣贤帝王就是理想化的道德载体,是完美道德的典范。 孝由先王而来,如此孝就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原来是子女对父母最原始的感情。 孝本没有什么道德意义,更谈不上有什么普遍意义。 譬如我们自己孝顺父母,是特殊的,并不能要求别人也一定要孝顺父母,但儒家却给孝赋予了普遍意义,因为儒家明白,一切德行和教化要注入感情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也要明白若道德教化缺乏道德感情,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那样就会失去活力和意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1]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2] ,终于立身。 《大雅》云[3] :『无念尔祖[4] ,聿修厥德[5] 。』1 立身:建功立业。 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 2 中:人生的中间阶段。 3 《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 4 无:发声词,无义。 5 聿(y):发声词,无义。 译文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 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 《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 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先祖的美德啊! 赏析与点评对个人价值的重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然而,当我们过于看重自我,却会使个体陷于孤立之地。 《孝经》的孝就是把个人重构于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家庭、社会、国家的脉络之中。 所谓孝,就是唤起个体对先祖(过去)、父母(现在),和他者(社会、国家)的顾念(concern)。 这样我们的道德情感就有了不同的向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现代人重视个体的价值,特别强调对身体(body)的自主,恰巧中国人讲孝也是由身体开始。 《孝经》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我们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并非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所需,而是要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积极),什么是不应该做(消极)。 当然,这种应然(ought to be)不是一种道德命令,而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发布时间:2025-04-20 13:53: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