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治章第九 内容: 本篇导读所谓圣治,就是圣人以孝治理天下之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所谓圣人,即是指才德兼备,完美无瑕的人。 本章借西周圣人周公旦行郊祀之祭为例,阐明行孝乃人的本性。 又指出圣人孝治之所以成功,乃是圣人能够因应人性的本然之故。 接着,作者再以君子的言行举止为例,进一步说明孝治的原则:敬爱父母,躬身行孝,作人民的榜样。 如此这般,自然就能够成就孝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1] ,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2] ,则周公其人也[3] 。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4] ,宗祀文王于明堂[5] ,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6] ,以养父母日严[7] 。 圣人因严以教敬[8] ,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9] ,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10] 。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11] 。」』1 性:指万物得诸上天的禀赋。 2 配天:根据周代礼制,每年冬至要在国都郊外祭天,并附带祭祀父祖先辈,这就叫作以父配天之礼。 3 则周公其人也:以父配天之礼,由周公始定。 4 郊祀:帝王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帝。 后稷:名弃,为周人始祖。 5 明堂:古代帝王布政及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典礼的地方。 6 膝下:指幼年。 7 日严:日益尊崇。 8 因严以教敬:圣人凭依人对父母尊敬之心,教人敬的道理。 9 以顺则逆:是以之顺天下则逆的省略,意思是如果用悖德和悖礼来教化人民,治理人民,就会把一切都弄颠倒。 10 不贵:即鄙视,厌恶。 11 淑人君子两句:语出《诗经曹风鸤鸠》。 译文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 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 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 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 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 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 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 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 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 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 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 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 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 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 父母生下儿子,使儿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情。 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 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作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人,这就叫作违背礼法。 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 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 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动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 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 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贯彻执行。 《诗经曹风鸤鸠》里说:善人君子,最讲礼仪;容貌举止,毫无差池。 赏析与点评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孝顺父母呢? 《孝经圣治》章告诉我们: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感,爱与敬构成了孝。 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亲情本于父母哺育子女,子女亲近父母的自然本性;而敬则是我们对天地、先祖和父母的感激之情。 我们感激赐予我们生命的他者,因为我们知道没有这一切,我们的生命便无从说起。 所以,孝是植根于子女与父母的爱,也是源于生命之源的敬。 可以说,爱与敬是人的天性,而圣人亦顺应了天性以孝治天下。 很多时候,谈到以孝治天下,我们总会把孝与父/君权绝对化连在一起。 其实,如本章所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当中所讲的君臣之道是蜕变自父子之道,而所谓父子之道的政治演绎,不仅要求在下位者要敬顺在上位者,而是在此之先,在上位者必须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有了这先决条件,人民才会信服,才会遵从,如此孝治才会成功。 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曾几何时,严父配天被视为君权、父权的最终根据。 其实,以父配天之祭是反本报始感情的仪式化过程,是古人借着祭天向众人宣示天地、先祖对在世者的恩德。 可惜,今天,很多人已忘却一切,把生命视为必然,既不晓得感恩,更不懂得珍惜。 发布时间:2025-04-20 14:36: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