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至德章第十三 内容: 本篇导读如第一章所言,本经所谓的至德便是美好的德行。 本章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重申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让孝道在自己身上得到最大的体现。 通过实践孝道,好让人民亲自领会父子之孝、兄弟之悌和君臣之敬的道理。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1] 。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2] 。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3]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 其大者乎[4] !』1 教以孝两句:君子以身作则行孝悌之道,为天下做人子的做了表率,使他们都知道敬重父兄。 2 教以臣两句:据《孔传》说是天子在祭祀时,对皇尸行臣子之礼。 皇,即先王。 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饰的受祭对象。 天子通过祭祀行礼,做出尊敬君长、当好人臣的榜样。 3 恺悌君子两句:语出《诗经大雅泂酌》。 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 4 其:指君子行孝。 大:赞叹之词。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 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 《诗经大雅泂酌》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 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 赏析与点评读《广至德章》,让我们明白儒家讲教,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teaching,而是要求施教者以身为教。 即要求施教者要先实践所教,树立楷模,好让受教者能有学习的典范。 这便是孟子所说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 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如果未能做好自己,就是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教可施。 所以本章说: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而是要求君子要有至德。 由此可知,儒家讲教,最重要是先要唤醒我们的道德自觉,再通过道德实践去感染别人。 反观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寻访名师,第一要求就是看施教者的证书如何,学历如何,原因是今天的所谓教,多强调技能的灌输,而忽略典范的学习。 当然,为了生活,我们绝不能否定学习各种技能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在求学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白典范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职是之故,教的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学的也要体会施教者的心意。 千万不要把学与教变成纯粹的技能转换过程。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社会的结构越复杂,我们的角色关系也会越纷繁交错。 所以很多人说生活就如在演戏,在不同时候,我们要换上不同的面具示人。 久而久之,我们就好像失去了真我。 其实,如上文所言,不论是为人子女、兄弟,还是下属,可能应对之道不一样,但我们心中所持的敬却是一样的。 再推而广之,当我们面对不同种族、不同地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时候,也不能失却一份互相尊重的情意。 当我们坚持心怀敬意,便不会随俗而流,失去真我了。 发布时间:2025-04-20 14:58: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