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 缪称 内容: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 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 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 《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下的策略成为内外配搭,此卷重点讲解君主自我修养的方法,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顺从清静无为的大道,不过也不能忽略身边的小事,要有毅力恒心积小善成大德,并且应用儒家的慎独、礼乐、仁义等。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1]。 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 主者,国之心。 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1 洞同:无形迹的混沌。 译文大道是至高无上,而且是最深无尽头的,它与水平线一致,好像墨绳那么直,好像圆规那样圆,好像矩形的正方,它包裹着整个宇宙的内外,混沌无形地覆盖运载着万物而不受到任何障碍。 故此能体会大道的人,没有哀伤也没有快乐,没有喜和怒,闲坐的时候不会忧虑,睡觉时不会做梦,万物到来便给它命名,事情到来便轻松应付。 君主,是国家的心脏。 心脏治理好,其余所有关节都会安宁,心脏受扰,所有关节都会混乱。 因此心脏治理好,其他肢体就会互相遗忘,不用互相照顾;国家治理完善,君主和臣子各尽其职,也互相忘记而没有牵挂。 赏析与点评其寝无梦是因为思维安静平稳,人体的能量没有被阻扰,自会安睡。 人的心境情绪平静,便能不哀不乐,不喜不怒,这就是逍遥轻松的境界。 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1]。 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 1 比:挨着,贴近。 众适:适合大众,适宜众人。 译文大道,是事物的主导,同时引导事物的发展;德行,是天性所扶持的行为;仁爱,是积聚恩德的证明;公义,是贴近人的心思,适合大众的标准和行动。 故此大道隐灭了,就宣扬德行,德行衰微了,就产生仁义。 故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坏也[1],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2]。 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 观其所惧,知各殊矣。 1 坏:应是怀字的误写。 2 绳绳乎:谨慎、战战兢兢的样子。 译文上古世代的人举手投足都与大道相合,不必倚靠德行;中古圣王坚守德行,而不用心怀仁义;近代的贤王战战兢兢,规行矩步,恐怕失去仁义。 君子没有仁义就不能生存,失去仁义,就等同失去生命;小人没有欲望就不能生存,失去嗜欲就等同失去生活的条件。 故此君子恐惧失去仁义,小人恐惧失去利益欲望。 观察人的恐惧,便知道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了。 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者。 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1]? 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 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 《诗》云[2]:『媚兹一人[3],应侯慎德[4]。』慎德大矣,一人小矣。 能善小,其能善大矣。 1 衢(q):四通八达的大路。 致:设置。 尊:盛酒的器皿,或写作樽,这里借指酒。 2 《诗》:媚兹一人,应侯慎德。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3 媚:爱。 4 应侯:周武王的儿子。 译文故此圣人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也知道别人会怎样回报自己。 圣人的道德行为,好像在通衢大路中间置酒款待过路的人吧? 过路的人舀酒喝,人人不同,各自喝适合自己的分量。 因此得到一个人才的真心辅佐,便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帮助了。 人们如果以他希望用上司对自己的态度来礼贤下士,有哪个下属会不爱戴他呢? 如果用他希望下属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上司,有哪个上司会不喜欢他呢? 《诗经大雅下武》说:应侯从爱护每一个人做起,于是成就了崇高的美德。 遵循美德是重大的事情,爱护一个人的德行只是很小的事。 但是如果能够做好小事,慢慢积累,就能成为崇高的美德。 赏析与点评时间是指过去、现在、未来,道家很早就明白因果关系,认为事情的成败都要时间积累,大善是由小善汇聚而成的,因此急于求成是不正确的。 诚出于己,则所动者远矣。 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1],尚质也。 文不胜质,之谓君子。 故终年为车,无三寸之辖,不可以驱驰;匠人户[2],无一尺之楗[3],不可以闭藏。 故君子行斯乎其所结。 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导人;目之精者,可以消泽[4],而不可以昭誋[5]。 在混冥之中[6],不可谕于人。 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不下陛而天下乱,盖情甚乎叫呼也。 无诸己,求诸人,古今未之闻也。 1 圭璋:祭礼用的高级玉器。 圭,上面圆形,下面方形。 璋,半个圭。 2 :同斫,砍,制造。 3 楗(jin):门闩。 4 消泽:用感知能力解释事物。 泽,通释。 5 昭誋(j):告诫,劝告。 6 混冥:心和眼睛。 译文如果真诚是出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感化的作用就深远了。 把锦绣衣料献上庙堂,是着重它的织艺华丽;圭璋玉器供奉在祭品前面,是崇尚其质朴纯情。 华丽的外表不能胜过质朴高雅的内涵,才称得上君子。 故此花一年时间制造车辆,没有一根三寸长的车辖,车辆是不能奔驰的;木匠造门板,没有一尺长的门闩,是不能牢固地关闭的。 因此君子行事做人,必会考虑事情的结果。 内心精诚的气量,可以神妙地感化别人,但不可以教导他人;精明透彻的眼睛,可以感知事物,但不能用以告诫他人。 心和眼的无形功能,奇妙而不易理解,不能用言语告诉别人。 因此舜帝没有离开他的座位,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桀纣没有走下宫殿的台阶,就令天下大乱了,这是因为真情的影响大过大声呼叫。 自己没有办事能力和德行,却要求他人做到,由古至今都没有听闻过。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 同令而民化,诚在令外也。 圣人在上,民迁而化,情以先之也。 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与令殊也。 译文民众赞同你的话并且说话诚实,是因为你在说教前一直言而有信;民众服从你的政令并被教化好,是因为你施行政令有真诚的行为。 圣人在上位,人民的习俗风气变迁,得到感化,是因为他们先以真情感动人民。 在上位者实施政令,却得不到下层民众的响应,是因为真情和政令有差异。 赏析与点评信心和感情一样,都是难以触摸的事,并且必须长期培养。 圣人具有感染力,能够潜移默化地令众人对他有信心和感情,还能引导民众幸福快乐。 君子之惨怛[1],非正为伪形也,谕乎人心。 非从外入,自中出者也[2]。 义正乎君,仁亲乎父。 故君之于臣也,能死生之,不能使为苟简易;父之于子也,能发起之,不能使无忧寻。 故义胜君,仁胜父,则君尊而臣忠,父慈而子孝。 1 惨怛(d):忧伤和哀痛。 2 中:内心。 译文有贤德的君子悲伤哀痛,并非伪装表现出来,他只是像内心在说话。 真感情不是从外而入,而是从内心流露的。 义的位置比国君重要,仁比父亲更可亲近。 故此国君对臣下,能令他们出生入死,但不能使重义的臣子苟合君心而改变礼节;父亲对于儿子,能够使唤他们,但不能使重孝的儿子不为孝而忧心。 所以义胜过国君,仁胜过父亲,国君受到尊重,而大臣尽忠,父亲慈爱而子女尽孝。 圣人为善,非以求名而名从之。 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1]。 故人之忧喜,非为蹗[2],蹗焉往生也。 故至人不容。 故若眯而抚,若跌而据。 圣人之为治,漠然不见贤焉,终而后知其可大也。 若日之行,骐骥不能与之争远[3]。 1 期:期望,要求。 2 蹗(l):希望,希冀。 3 骐骥(q j):千里马。 译文圣人做善事,并非为了求得名誉,可是名望就会跟从他。 求名誉不是为了得到利益,可是利益却会归附他。 故此人们的忧虑和快乐,没有特别希冀感染别人,可是感染作用却自然产生。 因此有至德的人不会修饰,他就好像有细物入眼便自然用手擦揉,又像人跌倒了用手支撑一样。 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宁静无声,好像看到有何优胜之处,但最终才会知道他的伟大有如太阳的运行,千里马也不能跟它竞赛谁跑得更远。 赏析与点评虽然做善事不求名利,但有时却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功名遂成,天也[1];循理受顺,人也。 太公望、周公旦,天非为武王造之也;崇侯、恶来[2],天非为纣生之也;有其世,有其人也。 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 昔东户季子之世[3],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牓首[4],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也。 故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1 天:上天的安排,天命,自然的命运安排。 2 崇侯:助纣为虐的诸侯,怂恿纣王囚禁周文王。 恶来:纣王的臣子,经常进谗言和狡猾的奸计。 3 东户季子:上古的明君。 4 耒耜(lěi s):耕作的农具。 宿:放置在外面的地方过夜。 牓(mǔ)首:农地前方的空间,或用作放置杂物。 牓,同亩。 译文功业和名誉能够成功得到,是上天的安排;遵循事理,是靠人为。 太公望、周公旦,不是上天专门为周武王而设的;崇侯、恶来,不是上天为纣王而生出的;有这样的世界,就有这样的人物。 君子的工作是要教化百姓,小人接受他们的惠泽;小人的本分是生产利益财富,以供君子享用。 从前东户季子在世时,人们在路上不会拾取他人遗失的物品,在街头和农田放置农具和余粮也没有人取走,这是因为东户季子令君子和小人各守自己的天职本分。 故此当一位君主有善德,千万民众都会仰赖他而得到幸福。 赏析与点评此段指出人只要做最好的准备,储备自己的德才,内修大道,当因缘时机来到时,以德行济世,加上天助,便可以功名遂成;假如自己没有德才,始终不能有成就。 君子者乐有余而名不足,小人乐不足而名有余。 观于有余不足之相去,昭然远矣。 含而弗吐,在情而不萌者,未之闻也。 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译文君子快乐有余而名声不足够,小人快乐不足而名声却有余。 观察有余和不足够的差距,很明显地看到两种人的距离十分遥远。 把情感隐藏得很周密而不向外吐露,情绪被压抑而不疏通,从未听闻可以做到这样。 君子思索着正义而不思虑自己的利益,小人贪图个人利益而不顾及大众正义的道德。 赏析与点评有关义与利,儒家认为应该舍利取义,而墨家则主张义利相兼,两家各有不同意见,在不同情况,或许有不同的应用。 凡人情,说其所苦即乐[1],失其所乐则哀。 故知生之乐,必知死之哀。 有义者不可欺以利,有勇者不可劫以惧[2],如饥渴者不可欺以虚器也。 人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 1 说:同悦。 另一说法,通脱,解除。 2 劫:劫持,要挟。 译文人之常情,是摆脱了痛苦就会快乐,失去令人快乐的事物便会哀伤。 故此人知道生命的快乐,必然知道死亡的哀痛。 正义的人不可用利益来引诱他,勇敢的人不可用恐惧来要挟他。 好像对于饥渴的人,不可以用空的器皿来欺骗他。 人们的欲望过多便会令义有所亏损,过多的忧愁便会损害智慧,过多的恐惧便会损害勇气。 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 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通矣。 管夷吾、百里奚经而成之[1],齐桓、秦穆受而听之。 照惑者以东为西[2],惑也;见日而寤矣。 1 管夷吾:即管仲,辅弼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君主。 百里奚:辅助秦穆公成为五霸之一。 2 照:解决问题,或用言语讲出解决的办法。 译文水向下流,流域会越来越广大;君主听取臣下的意见便会变得聪明。 君主不与臣子争功劳,治国的道路便会畅通。 齐国管夷吾、秦国百里奚的经略成功,使国家强盛,是因为齐桓公和秦穆公都接受下属的谋略。 有些臣子解决疑难问题,把东边指为西边,这就迷惑了他人,当看见太阳就会清醒了。 赏析与点评领导者如能听取下属的意见,便拥有广阔的胸襟。 人无能作也,有能为也;有能为也,而无能成也。 人之为[1],天成之。 终身为善,非天不行;终身为不善,非天不亡。 故善否[2],我也;祸福,非我也。 故君子顺其在己者而已矣。 性者,所受于天也;命者,所遭于时也。 1 人之为:人可以努力做事。 2 否:即不善,恶。 译文人没有能力做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有办事的能力;有能力有所作为,但没有一定成功的能力。 人可以努力做事,天有成就的能力。 即使终身都行善,但如果没有天时条件也不能成事;终身不行善,即使没有天时条件也不会灭亡。 故此是善是恶,取决于人们自身;是祸是福,并非由人决定。 因此君子顺着自己的人生去行善而已。 人性,是由天赐予的;命运,是时空交织而成的遭遇。 有其材[1],不遇其世[2],天也。 太公何力,比干何罪,循性而行指,或害或利。 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故君子能为善,而不能必其得福;不忍为非,而未能必免其祸。 1 材:才能。 2 其:相应合适,切合。 译文有才能的人,遇不到与之相应的世道,是上天的安排。 姜太公有何力量? 比干有何罪过? 都是循着天性而实行自己的志向,或对社会有害,或对社会有利。 寻求宇宙的智慧大道,能否得到乃取决于命运。 故此君子可以做善事,而不一定能得到福报;而不为非作歹,也不能够免除他的灾祸。 赏析与点评对于修养自身,君子不能因为不被赏识而放弃,也不能因祸福的多少而停顿,必须坚持到底,这才是真君子。 君子诚仁[1],施亦仁,不施亦仁。 小人诚不仁,施亦不仁,不施亦不仁。 善之由我,与其由人若,仁德之盛者也,故情胜欲者昌[2],欲胜情者亡。 欲知天道,察其数;欲行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 1 诚:精诚专一。 2 情:君子的大情,高尚的情操。 译文君子精诚地实践仁爱,所以他施恩予人是仁爱的,不施恩予人也是仁爱的;小人确实不是仁爱的,所以他施恩予人时不是仁爱的,不施恩时更不是仁爱的。 君子的善德在自己身上,如同在他人身上一样,他的仁德感染了人,这是仁德之昌盛,故此高尚的情操胜过私欲的人会昌盛,私欲胜过高尚情操的人会灭亡。 想知道上天的道理,观察天象活动的规律程序;想运用土地的性能,就察看物类和树木的生长情况;想了解人间的活动规则,就从人们的欲望要求去探求。 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译文故此知道自己的缺点的人不会埋怨他人,知道命运的人不会埋怨上天。 幸福由自己创造,灾祸由自己产生。 圣人不求誉,不辟诽[1],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今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2],而内无绳,故圣人反己而弗由也。 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 尝之而无味,视之而无形,不可传于人。 1 辟:逃避。 2 俪(l):并排在一起。 译文圣人不追求名誉,不逃避诽谤,为人行事正直,所有邪恶都自然平息。 今天如果放弃正路而追寻曲斜的道路,背弃正确的事而顺从众人,是与俗世并排而走,而内心没有修身的标准,故此圣人反求于己而不跟从众人。 大道如果有花样形迹,就并非最纯真的大道。 大道品尝起来清淡没有味道,也看不见形状,不可以言传给他人。 原心反性则贵矣[1],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言无常是,行无常宜者,小人也。 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2],中人也。 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3],圣人也。 1 原:回到。 2 伎:通技,技艺才能。 3 裁使:经过恰当的裁剪,才加以使用。 译文使内心返回自己的天性本源,是可贵的;有适当的情欲而且知足,是富有的;明白死亡和生命的分别,是永垂不朽了。 话不会时常正确,行为不会时常合宜,这就是小人;能明察一件事,通晓一种技艺,是中等的人才;兼容覆盖而同时拥有,具备估量人的才能,并且能够裁决和掌握重点使用,就是圣人。 发布时间:2025-04-20 16:20: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