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八 人间 内容: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 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 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是人性所向,如要避祸,不可贪图名利使欲望膨胀,应修养心身,宁静观远,注重自己的善德行为,多行义举,广结善缘,遇危难请朋友帮忙,这才是避祸的根本。 本卷运用了很多事实,说明利害祸福的关系。 人间事物都是白驹过隙,不易看清看透,切勿过分恋栈,这种态度不是消极地逃避,反而是积极地面对,当人不受诱惑,没有贪念,便不会掠夺社会或他人的资源;人们应尽力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贡献社群,尽人性而抱道养和,这样才能自在地活于每一个角落。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1],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2],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3],谓之心。 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智所为[4],行智所之,事智所秉[5],动智所由,谓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轾[6],错之后而不轩[7],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8]。 1 仪表规矩:规范事物的准绳标准。 2 勃:通悖,扰乱。 3 筦(ɡuǎn):通管,关键。 4 智:此处用作知道较为恰当。 5 秉:依据的标准。 6 轾(zh):马车后方较低的部分。 7 轩:马车前方较高的部分。 8 窕:空隙。 译文清心净虑,恬息愉悦,是人的本性;仪表规矩,是事物的制度。 知道人的本性,自身的修养就不会扰乱;知道事物的制度,人的举措便不会疑惑。 从一开始发生,遍散无尽的八方,归回关键之处,称为心。 见到本原便知道微末之处,观察到指向便看到归宿,执持一的道理就能应付万事,掌握到要领便能够治理繁杂的事物,称为术。 闲居知道该做什么,行走时知道到哪儿去,做事时知道凭借依据,活动时知道因果来由,这称为道。 所谓道,放在前面它不会低下,放在后面它不会过高,放在狭窄的地方不觉挤塞,广布于天下却没有空隙。 赏析与点评人间不能无道,所有正确的行为都源自大道。 人们如要幸福快乐,不能须臾离道。 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1]。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2];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3]。 1 迩(ěr):接近,这里指自己身上。 2 蝼蚁(lu yǐ):蝼蛄与蚂蚁。 3 突:烟囱,凸出于房舍的屋顶上。 隙:缝隙,这里比喻轻微的错失。 译文故此使他人推崇称赞自己,是内心的能力;使他人蔑视诽谤自己,是内心的罪过。 言语从自己的口而出,他人不能阻止;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远处的人难以阻止。 事情难以成功,却很容易失败;名声很难树立,却很容易被毁灭。 千里的长堤,因为蝼蚁的洞穴而漏水溃坍;百丈的高楼,因为烟囱的缝隙走火而被焚毁。 赏析与点评事者,难成而易败也,许多事情都不易成功,这是正常的情况;名誉虽然难以建立,却容易被小错误所败坏。 然而圣贤却迎难而上,做事坚持到底,最后事成,这就是难行能行是真行。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1],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 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2],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 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1 祸与福同门:灾祸和幸运同出一门。 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之一,好像远近、时间长短、阴阳等都是互相关联的。 2 枢机:事情的关键部分。 译文灾祸的到来,是人自己制造产生的;幸福的到来,是人自己促成的。 祸与福其实同出一门,利益与伤害是近邻,不是神仙圣人,很难把它们分辨开来。 一般人做事,都是以自己所知的范围来思虑和揣度,然后才敢于决定谋略的步骤,结果是利或者是害,这就是愚蠢和智者的差异。 起初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以为知道了存亡的关键、祸福的由来,便以自己的想法来行事,最后陷入困难的人,多不胜数。 如果知道所做的全是对的,事情必定可行,那么天下间便没有不通的路了。 故此智谋思虑,是祸福的根由;行动和静待,是利害的关键。 千百事情的变化,国家是治理好或是混乱,要等待人的行动才知道成果。 所以不将自己陷于灾难的人能够成功,因此行动和思虑不可以不谨慎。 赏析与点评人活动行事时,自然会引申出利害关系,现实社会陷阱处处,当既得利益者攻击你时,便会产生祸患。 故此我们做事应小心谨慎,以平静的心境处理,则可避免灾祸。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译文天下有三种危机:缺少德行而过多荣宠,这是其一;才能低下而位处高职,这是其二;自己没有大功劳却接受优良待遇,这是其三。 故此事物的运作有时减损反而令事情增益,或者增益时反而会受到损害。 赏析与点评没有道德的人,一旦不再受尊宠,别人便会攻击其弱点;没有才能而位处高位的人,以及没有功劳而受到良好待遇的人,最终会陷入危难之中。 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译文对于战争胜利,攻占土地取得财物,增加土地,使名声受到尊敬,这是天下所有人的愿望;然而(晋厉公却因贪图这些利益)最终死去,且国家灭亡,这就是所谓想增加利益,反招损害的情况。 赏析与点评很多人为了得到利益,没想到是否会伤害别人,还不停止继续损害他人,最终他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 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 其后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1],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2],李斯车裂[3]。 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 故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 1 赵政:即秦始皇嬴政。 2 商鞅支解:商鞅替秦孝公推行新政,采用严刑苛法,以法家方式治国,最后自己也被苛法所牵连,受肢解而死。 支,肢解,一种分解肢体的酷刑。 3 李斯车裂:李斯成为秦国首相,继续严苛的法治,但最后被赵高定罪,用车裂之刑处死,一说腰斩而死。 译文周朝王室衰弱,礼义废弛,孔子用三代的道理德行教导大众。 他的后代至今不绝,这是因为孔子有隐行的功德。 秦始皇嬴政兼并侵吞全天下,最终覆亡;智伯侵略三家土地而终被消灭;商鞅设立了严苛刑责,最后自己被肢解而死;李斯陷害忠良,最终被车裂而死。 夏、商、周三代圣王都是树立德行而成帝王,齐桓公协助那些国家宗族承继绝后,因而成为霸主。 故种植黍米不会收获稷,树立怨恨的人,没有人用恩德回报他。 赏析与点评善有善报,是中国人很早便知道的生命道理。 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因果循环其实也是科学的方程式,就好像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的道理。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译文从这里看来,义是人类最大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保存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实行义那么重要。 故此君子说:美好的言语可以受到大众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使人身价倍增。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1]。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2]。 1 叕(zhu):短浅。 2 广君:替君王扩大国土,侵占邻国。 表面上是好事,实际上是杀害他人,侵掠别国财物,小人从中取利。 译文故仁慈的人不会因欲望而伤害生命,有智慧的人不会因利益而损害公义。 圣人思虑长远,愚笨的人思虑短浅。 忠贞的下属尽力替君主维护崇高的道德,奸邪的下属千方百计替君主扩充更多土地。 非其事者勿仞也[1],非其名者勿就也[2],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夫就人之名者废,仞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 1 仞(rn):认允,承受。 2 就:接受。 这里有占小便宜的意思。 译文不是自己所做的事就不要认允承担,不是自己该得的名声就切勿接受。 无缘无故而获得显赫名声的人,切勿与他共处;没有功劳而享受富贵,切勿将这种富贵据为己有。 要求得到不应该的名誉,这种虚名很快便会消失;承担他人所做的事,最终都会败露;没有功劳而得到很大的利益,最后将会受到伤害。 何谓毁人而反利之? 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1],威王欲杀之,陈骈子与其属出亡奔薛。 孟尝君闻之[2],使人以车迎之,至,而养以刍豢黍粱五味之膳[3],日三至。 冬日被裘罽[4],夏日服絺纻[5],出则乘牢车,驾良马。 孟尝君问之曰:『夫子生于齐,长于齐,夫子亦何思于齐?』对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尝君曰:『唐子者,非短子者耶?』曰:『是也。』孟尝君曰:『子何为思之?』对曰:『臣之处于齐也,粝粢之饭[6],藜藿之羹[7],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归君,食刍豢,饭黍粱,服轻暖,乘牢良,臣故思之。』此谓毁人而反利之者也。 是故毁誉之言,不可不审也。 1 唐子:齐国的大臣。 短:做动词用,诋毁别人,说别人的短处坏话。 陈骈子:即田骈,战国时学者,着有《田子》二十五篇。 2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大臣,姓田名文,招揽食客数千人。 3 刍豢:肉类食物。 黍粱:较一般美好的粮食。 4 罽(j):较好的毛毡。 5 絺(chī):精细的葛布。 纻(zh):苎麻织成的上好布料。 6 粝粢(l zī):粗米和粟米,泛指粗糙的饭食。 7 藜藿(l hu):藜草和豆叶,泛指粗劣的食物。 译文为什么诋毁别人反而有利于别人呢? 唐子向齐威王说陈骈子的坏话,齐威王想杀陈骈。 陈骈便和家属出走,到了薛地。 孟尝君听到消息,派人用车迎接他们。 陈骈到达后,孟尝君以肉食佳肴奉养他,每天有丰富佳肴三餐。 冬天给他穿皮、毛衣,夏天给他穿精细的葛麻衣服。 出入让他乘坐坚固的车辆,骑良马。 孟尝君问陈骈子:先生在齐国出生,在齐国长大,先生有没有思念齐国呢? 他回答说:下臣思念唐子。 孟尝君说:唐子这个人,不是讲你坏话的人吗? 他说:是啊。 孟尝君说:你为什么会思念他呢? 他对答说:下臣在齐国住的时候,都是食粗糙的米饭,喝野菜汤,冬天抵受寒冷,夏天则暑热生病。 自从唐子说我的坏话,令我投身归附您门下,吃的是肉食、细粮,穿的是轻暖衣裳,乘坐的是坚固的车和良马,下臣因而思念他。 这便是诋毁别人,反而对他有利了。 所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不可以不小心审视。 赏析与点评道家思想向来对毁誉不介怀,就像《道德经第十三章》所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如果人太着意自己的名声,听到传言便觉得不甘心,这样散播谣言的人便会因看见你发怒而感到非常兴奋了。 故圣人虽有其志,不遇其世,仅足以容身,何功名之可致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于世矣[1]。 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 1 任:运行。 译文故此圣人虽然有崇高伟大的志向,但如果生不逢时,他只能够设法保全身心,哪说得上成就功名! 知道天地运作的道理,知道人的行为,就有方法运用自己的才能行于世上。 只知道天而不了解人,便不能与世人交往;只知道人而不了解天的道理,便无法与天道同游了。 赏析与点评所谓不遇其世,仅足以容身,有志向及才华的人都要配合时机,才有机会获得功名利禄。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 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1],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 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 今卷卷然守一节[2],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3],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1 诎(qū):屈曲。 2 卷卷(qun)然:用力的模样,好像在收敛。 3 以:已经。 译文得道的人,外表可以变化而内心不变化。 外表变化,为的是进入人间,内心不变是为了保存身心。 故人内心有固定不变的操守,而在外能屈能伸、能长能缩、能开能合,与事物共同推演移动,那么任何举动都不会失足。 人们所以珍重圣人,是因为圣人能够像龙那样变化。 现今的人好像努力于细枝末节之处,推行小善,虽然自身已经毁灭消失,但仍然不改变,他们只看到细小的好处,而对大道一窍不通。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 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1],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 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 然而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于姑胥[3]。 1 卑下:卑躬屈膝。 2 贡职:贡物。 一说是包括献贡的低下职责。 3 姑胥:姑苏山,在现今的苏州虎丘。 译文什么是好像不是真的却又是真的呢? 从前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卑躬屈膝,请求让他自己成为夫差的下臣,自己的妻子成为夫差的妾侍,又恭奉四季的祭祀用品,承担春秋两季的贡物和职责,把国家权力交出,让人民为吴国效力;自己则隐蔽地居住,若有战事则做吴军的先锋。 他对吴王礼仪最为谦恭卑下,言辞温和驯服,看不出他有叛乱离异的心。 然而,勾践最终带领三千甲冑精兵,在姑苏山擒拿了夫差,消灭吴国。 赏析与点评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表面上越王不可能再反叛,但是不然而若然,不可能却变成事实,人世间千变万化,其实通过细心行事,顺着环境和人物的协调,随时可将梦想化成事实。 把道理并合,取用有利条件,待时机成熟,大志可成为宏图伟业。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1]。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2]。 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3],以待其来也。 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 使狐瞋目植睹[4],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 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 是故不可不察也。 1 窜(cun):四处奔逃隐藏。 2 胜:可能是务或瞀,混乱,愚昧无知。 3 弥:收缩。 4 睹:或作耆,通解为鬐,狐狸发怒时,背上的毛直竖起来。 译文事情之所以很难知道清楚,是因为事物的过程和要点被藏匿着。 有人假公济私,将邪恶混在正义当中,用假装而混乱的外表迷惑人心。 如果人的内心所想的与外表所行的,像符节般可互相并合,那么天下便没有国亡家破的情况了。 狐狸捕捉野雉,必定先收缩身体,收起耳朵,等待猎物走近。 野雉见到纯良的狐狸便相信它,因而被它擒获。 假如狐狸瞪眼怒目,背毛直竖,露出杀敌的强势,野雉便会及早知道,惊慌地飞到远处,以避开发怒的狐狸。 人的虚伪互相欺骗,不只像禽兽那样直率地狡诈,事物之间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可只从外表判别,这种情况太多难以识别的地方。 因此不可以不细心考察。 赏析与点评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许多事情的真相和细节都难以知晓,因为有人刻意隐瞒欺骗大众,有人为利益而遮盖历史,林林总总不同的原因,交织成这个人间世界。 因此人们必须仔细考察辨识,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 发布时间:2025-04-20 16:57: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