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序——写作缘起 内容: 吾写作本书,始于三十六年尚在南京中大任教时。 十之六七,成于太湖滨之江南大学。 论宗教一章,成于江西信江鹅湖书院。 最后二章第一章及自序,于四十一年成于香港。 计地历四处,时经五载。 稿成后,除应友人之约,曾分别发表若干章外,即散置箧中,迄未遑自阅一通。 今又匆匆五载矣。 忆余初动笔时,本欲只写一文,论家庭、国家与天下观念之建立。 及论家庭既毕,即觉有扩大为一总论文化意识之道德理性基础之必要。 遂于课余络续写作,竟成巨帙。 余十年来,遭逢世变,安居无地,不免心与境迁,情随物转。 然在写此书时,则力求不动于气,冀明放之四海而皆准之义理之当然为事。 唯余对文化及道德之问题,于世书俗说,多所未安。 意吾所欲言,皆须历经曲折而后能达。 乃不惜取西方哲学著作之体裁,缴绕其辞,碎义析理。 粗心自读,亦苦文义艰涩。 故亦不亟亟于刊行。 而五六年以来,余所写之一般文字,则皆颇求通俗,较切事情,少事剖析,略具华彩。 顾此类即事言理之文,随事宛转,意气激昂,亦使人心志外驰,往而不返。 其于世为益为损,亦未易论。 而其所根据之义理,又咸在此书。 则此书之艰涩,抑正在其所陈之思想,如深植根于地下,乃自泥土沙砾之压抑中,蜿蜒生长而出者。 古人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君子之道费而隐。 区区为学,亦尝慕此。 则此书文义艰涩,亦未为大病。 抑亦可助读者之更能不避艰涩,以深植其思想之本根。 乃将此书重次定目录,是正文句,加以刊行。 如世之读者苦其艰涩,亦无妨与余以前所发表,其他较流畅通俗之著,如人生之体验,人文精神之重建等,互相参看。 既可观其互相照映之义理,亦知二者之别,乃文章体类之不同。 离之而后双美,合之则必两伤。 而学问之事,则凝摄之功与发挥之事,初未必相妨。 古人云,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纶六合。 此乃古人为学作文之最高境界。 然要必先卷而后放。 斯意也,吾固远未能逮,愿与天下贤士共勉之。 一九五七年一月卅日 发布时间:2025-04-20 17:19: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