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淨明忠孝全書序 内容: 世謂仙道者,遺世絕物,豈其然乎。 西山玉真劉先生,繼旌陽仙翁淨明之道,必本於忠孝,匪忠無君,匪孝無親,八百之仙率是道矣。 噫,非忠非孝,人且不可為,況於仙乎。 維孝維忠,仙猶可以為,況於人乎。 古人云:欲脩仙道,先脩人道,舍是何以哉。 光禄大夫蔡國公知經筵事張珪序。 余嘗待罪集賢,洪都黃冠師黃中黃,袖一編書來請曰:此吾師玉真子,受都仙太史淨明忠孝之筌要也。 敢丐一言,壽吾道脉。 異哉,設教名義,得無類吾儒明明德,修天爵之謂歟。 夫臣職忠,子職孝,萬古良知,有不可泯者,五常根於人心也。 仁包四德而配春,故行仁必本之孝焉。 四時行於天也,土旺四季而配信,故履信必主乎忠焉。 然則綱三綱,常五常者,其惟忠孝乎。 嗚呼,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是知大道至德之要,其在玆乎。 太史憤世,高騖虛玄,徒事清談,未能力踐,去大道愈闊也。 於是即秉彝之固有,開簡易進脩之徑,以化民範俗。 言近指遠,厥惟休哉。 竊惟大哉乾也,至哉坤也,先儒特以誠敬釋之。 凡一意弗誠則非忠,一念不敬則非孝。 學者能忠入孝,由存誠持敬為入道之門,服膺拳拳,無斯須之不在焉。 一旦工夫至到,人欲淨盡,天理昭融,虛靈瑩徹。 自得資深之妙,于以合天地,于以通神明,莫知其然而然,造夫大道之奧也,又何難矣。 道家鍊神養性,吾斯未臻故艷,導民忠孝,有脗乎大中至正之道。 故為之書。 榮禄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趙世延序。 古昔帝王之設教,未有不以明人倫為事者。 自天屬而言,必本於父子,而兄弟長幼其分也。 自義合而言,莫嚴於君臣,而朋友夫婦其目也。 故舉其總者,每曰忠孝。 云治平之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盡其分,以脩其常職,泯然無表異之名。 老子曰:六親不和,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者。 蓋生乎周末,目睹乎倫隳法教,庶幾見一二於千萬焉。 其閔世憂俗之心,殆與吾夫子不異哉。 然而道家之說,既專門於養生,又旁出於祈禬。 而世人徒以為邈然,無意於斯世,非要論也。 至治三年夏,有方外之士謂予言:豫章之境有古仙人,曰許公旌陽,其教人亦以忠孝為說。 蓋其生在吳赤烏中,至晉太康,年百三十六歲而去世。 豈其觀於人事,察乎世變,而為此論哉。 養生祈禬之家,傳之且千歲,而莫之察也。 又從西山道士黃中黃,得玉真劉君與許公神交事甚異。 於是以許公忠孝之說,本之儒家,以謹其正,推之道家,以道其神。 其書之出,又數年矣,世亦莫悟其所以然也。 撫今懷昔,盡然深有感於予衷者,殆不可勝言也。 仙人道士之所為,豈偶然哉。 噫,天理民彝,歷千萬古,無可泯滅之理,一息不存,人之類絕矣。 神仙之學,豈有出於此之外者乎。 知乎此,則長生久視在此矣,無為之化在此矣。 善讀者,尚以心會之。 泰定初元四月十日國子司業虞集拜手謹書。 神仙之說,上古所傳,軒轅鼎湖,周穆瑤池,皆是也。 後世立言著書,超騰隱化,時有其人。 惟都仙許君,以忠孝自脩得仙道,入以救世。 余嘗謂,其功不在禹下,不但獨善其身也。 龍沙應期,仙真復出,玉真之奇遇,見於其書中黃之正傳蓋昔聞而今識之。 語録首篇,謂世儒習聞是語,此間卻務真實,一物不欺,一體皆愛,一念之欺即不忠,一念之孝印於天。 此數則者,民彝世教之大綱大領歟。 噫,方外之士,守其師之言而不畔,傳之世世,如金玉而藏諸,正心脩身之學,躬行踐履之間,凛然如在左右。 吾黨之士,當泚顙而深愧之矣。 中黃貌和而心正,論直而行方。 《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又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中黃之義,有取於此。 正其心,脩其身者,如是矣。 推而行之,上以續都仙忠孝之傳,下以達天下後世,莫不為忠臣孝子。 此君之師,與君之教多矣,則其師出於豫章,信矣夫。 於戲盛哉。 文林郎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前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脩滕賓題辭。 宇宙間形氣互相依附,而其中運行不息者,有理存焉。 故得氣之清,而能明其理者,兼善則為聖神,為上智,獨善則為隱君子,為列仙。 得氣之濁而昧于理者,反是。 雖其為品萬有不齊,而上知不常見也。 若吾洪都西山都仙許公是己。 公在晉嘗令旌陽,邑人懷其政。 後得道來江西,從學者多所成,西江之人相傳其誅蜃等事,至于今神而宗之不敢忘。 此誠非獨善而止者。 道家者流,又有沖舉拔宅之說,縉紳之士所不敢質。 然其以真忠至孝為教,則萬萬不可誣也。 其傳言許公受教於日月二君,及諶姆蘭公傳忠孝之道。 比二十年前,玉真劉先生隱西山,復得是傳。 其徒黃君元吉,彙所聞平時語,為書刻布之。 至治癸亥,巽申官太史,繇黃君獲觀焉,乃歎曰:此書行世,將人人知懲忿窒慾,明理充其忠孝之實,則聖賢閫域,可躋而跂也,豈徒曰列仙隱者之事乎? 夫玉真之心,都仙之心也。 都仙之心,天地之心也。 同志之士,苟毋忽其書,能深味切省,則庶乎其有契焉。 應奉翰林文字將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脩廬陵曾巽申拜手謹題。 《易·坤卦·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黃中央色也。 夫子於坤卦取中正為本,而能通達天下之道理,上天下地之宇,往古來今之宙,顧不可斯盡泯滅者,此中正之理耳。 蠹蝕於春秋,相戕相靡,理幾晦矣。 夫子繫周易,作文言,發為黃中通理之論,正以救當時頹風敗俗,律天下為中正之歸。 夫子豈得已,而作斯言耶。 使幸生堯舜之時,歌呼為擊壞之民,又何必盡洩斯道之祕乎。 比年龍沙吁識,建壇於鸞翔鶴峙之地,都仙親降壇記,又專發黃中之理,授於玉真先生。 都仙之心,夫子救世之心也。 蓋欲惟忠惟孝,不乖不偏,盡吋中正之理,以躋聖世於隆平之盛。 中黃黃先生,出示《玉真先生語録》,亟覽之,又首發正心誠意,扶植綱常之語。 又曰: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 又曰:萬法皆空,一誠為實。 斯言也,是真能體認都仙之旨,以為教矣。 抑豈特都仙之旨,正吾夫子之旨也,亦堯舜以來精一執中之旨也。 最後,又發明都仙道劍鐵柱之說,皆足以破千古之惑。 雖然,都仙、玉真之互相發明,亦豈得已,而盡洩斯道之祕乎。 載覽之餘,再拜稽首,序而歸之。 將仕佐郎建昌路儒學教授彭埜序。 癸亥夏五月,余與盛兄炁明,同拜中黃先生于京師澄清坊之東,時高朋滿座,先生顧余曰:夜夢子,今子來,似有夙契。 遂授凈明忠孝書,并玉真語録。 余讀未終集,平生諸疑,涣若冰釋。 越數日,先生復問曰:前讀語録何如。 余應曰:萬法皆空,一誠為實,盡矣。 先生首肯之,良久復謂曰:子資質頗近道,當宏吾教,勉旃勉旃。 復出語録數段,云:此尚未刊,異時當併刻之。 余以泰定甲子春南歸,而先生以乙丑臘,解化於京師矣。 丙寅之秋,余詣玉隆,謁仙塋,會先生高弟雲隱陳兄,于清逸堂,出示所藏先生遺墨,并所集先生平昔答問諸善言,皆余嘗聞諸先生者。 雖先生之言,實皆祖述玉真之傳也。 已而復於隱真壇,得蒼崖熊先生所藏玉真語録數段,即向來先生示余者。 因録于別集,并以元所傳靈寶壇記、道說、法說、忠孝諸書,皆鋟梓而流傳之,總名曰《凈明忠孝全書》。 同志之士讀之者,當守律勿失,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奉而行之。 回後天而先天,復有名而無名。 殆猶日月晦而明,天地夜而旦,四時冬而春。 則豈但騎鶴玉府,烹鳳瑤池,獨善其身而已矣。 又將見忠孝之化,周流八荒。 綱常正而天理明,雨陽若而民不疵癘。 上以極聖君賢相雍熙和平之治,下以使昆蟲草木同躋仁壽之域。 寧不偉與,寧不盛與。 泰定四年歲在丁卯十二月乙未朔,凈明靈寶忠孝弟子丹扃道人廬陵徐慧子奇焚香再拜謹書。 发布时间:2025-04-21 10:51:1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