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章 连云场上 内容: 一工作组在葫芦坝的出现,对于生活在孤独无援境地的四姑娘来说,确乎是从希望的高崖跌下失望的深渊。 这天清早,四姑娘提着水桶上井台打水,刚出大门,小齐迎面走来了。 小齐当然是来找颜组长汇报工作的。 但他和四姑娘对面走过的时候,注意地看了看这个清瘦俊俏的女人,便停住脚步,严肃地问道:喂,你叫什么名字? 四姑娘诧异地望着他,一时忘了回答。 你就是许许秀云吧? 小齐问这一句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一丝和善的笑容。 四姑娘更诧异了,忙低下头。 嘿嘿小齐诚恳地笑道,郑百如同志给我反映了你们过去的情况。 其实,那过去了的事,就过去了吧,现在,他表示表示嘿嘿,要求复婚。 我看也可以嘛,他工作很积极,你应该支持他。 这叫做顾大局,同时也是个政治态度问题呢。 怎么样? 想不想得通呀? 呵? 四姑娘没有听完他的话,转身走了。 小齐同志望着她的背影,笑着自语道:嗨,还有点羞答答的。 乡坝头的妇女,思想不开通呢,不过,看来问题不大。 自以为是的小齐竟然很满意今天出门的第一个收获。 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给一个大队副支书私人帮忙,而是为整个葫芦坝办了一件具有政治意义的好事。 然而,他没有想到(不,他根本想不到!)这简直是在四姑娘的心里戳了一刀! 昨夜痛苦的思虑被冷酷的现实证实了,几天来对工作组怀抱的希望被击得粉碎,工作组的形象也因此在四姑娘心中变得异常地可怕和丑恶了! 他们跟郑百如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她提着水回到小屋里的时候,气愤地断定道,哼! 前几天我还哎,看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我自己了。 一经作出这个决定,她就勇敢地克制着无尽的辛酸,开始孤军奋战,去开拓自己的前程,去实现她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尽管她的要求并不高。 同时代的多数妇女,她们对自己已经得到了的那种爱情、婚姻、家庭,早就习以为常了,而四姑娘却还没有! 生活就像天上变幻着的云彩,永远不会是一个样儿。 人,也不会永远是一种情态。 柔弱善良的四姑娘,当她认定周围的人们已经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势力在逼迫着她的时候,她突然变得固执和刚强起来。 四姑娘提满一瓦缸水以后,迅速地把红苕切进锅里,坐在灶下生起火来。 望着跳动的火苗,她咬紧嘴唇,盘算起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行动。 今天是赶场日子。 就像无声的号召一样,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到街上去,把连云场那条吹火筒似的小街挤得个水泄不通。 四姑娘平常很难得去赶场,她每天都狠命地挣工分。 今天,她决定要去赶场了。 她已经想好了,今天要办两件事:一是扯一丈青哔叽,把八妹带回来的皮子镶起面子来,这是必需赶在老汉生日前做好的。 第二件事,就是为长生娃他们备办一份礼物,争取让大姐夫能够在老汉生日那天体体面面地过来走动走动。 她已经从社员们口中得知,大姐夫一家三口今年决算除了粮食款以外,没分到现金。 而她呢,一个人做工分,一个人分粮食,除去粮食款,还能分到二十多元现钱。 她决定花掉这笔汗水钱,至于往后称盐打油买针头麻线,她打算开春以后就孵一窝小鸡,小鸡长大了下蛋,换一点零用开销。 她把什么都筹划好了! 吃罢早饭,四姑娘就关起门来换衣裳。 一会儿,颜组长和小齐同志,由老九陪着来到院子中间。 颜组长今天要到四队吴昌全的科研组去。 她站在院子里,隔着几株树,向四姑娘的小屋张望着。 四姑娘一身穿得干干净净,打开她小屋的门,看见工作组组长向她走来,她没加任何考虑,立即砰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她站在屋里,从门缝中看着颜组长一行三人都走出院墙去以后,才又开了门跨出来,心里还嘀咕着:哼! 我才不听你们那一套呢! 她断定颜组长会向她说出与小齐同志同样的话。 而那些叫人感到羞耻和侮辱的话,她实在是听都不愿听。 四姑娘来到保管员家里,那儿有好几个社员在等着支钱使。 轮到她的时候,保管员吃惊地望着她:嗨呀! 你支这么多钱干啥子? 四姑娘和气地回答:买东西嘛! 过几天就正式分配了嘛! 忙什么? 我看你们硬是不放心,生怕拿不到手啰。 保管员的女人在一旁对男人挤眉弄眼,又呵斥男人道:你噜苏啥子嘛。 人家四妹子眼看又要办喜事啦,等着办点东西呢。 四姑娘怪难为情,却又不好跟人家争辩,不由又羞又气,一张清瘦俊俏的脸涨得像块红绸子。 哦,原来如此呀! 耳朵的保管员向他婆娘讨好地笑了,这么说,真是要远走高飞啰? 哈哈,还是你们女人家安逸,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走北方,多见多少世面呀! 他的玩笑正开得有劲,婆娘手上的鞋底板儿已经落在他的肩头上了。 他的这位娘子是改嫁到他家来的。 保管员乐呵呵地给许秀云支了钱。 秀云数也没数揣在怀里就离开了。 她究竟不是她三姐那样的人,虽然手板皮像树皮一样厚,脸皮子却比纸还薄。 出得门来,她就急急忙忙地抄近路,打算沿河边往小桥的方向走,这样免得在大路上碰到赶场的熟人。 打从三姐夫罗祖华的家门前过,她远远地看见三姐夫哭丧着脸蹲在院坝上,三姐正在一旁拔鸡毛。 只听罗祖华败兴地说道:这一下才安逸,瘟神菩萨瞎了眼睛,找到我们穷家小户来了。 往后油盐钱都三姐却大不咧咧地说道:你这个人,才经不得一点难呢! 瘟了鸡嘛,又不是死了人,我要是死了,恐怕你还没得这样伤心呢! 说完,还吃吃地笑着。 罗祖华苦笑了。 三姐进一步鼓舞男人的士气:不害瘟,你还弄不到鸡肉吃哩! 这年头,还是吃到肚皮里装着,稳当些。 钱是人挣的嘛,有气力,还怕饿着人么! 等这股瘟气过去了,明年春天我再孵一窝小鸡,你看,不是又有了! 四姑娘在一旁听着,只觉得一阵心酸。 这是什么年辰啊! 这一对夫妻,又勤快,又忠厚,成年累月地做,起早摸黑地干,光景却过得这样凄惶! 孩子们眼尖,看见四姨娘来了,一齐奔了过来,抱住秀云的腿,拼命地叫喊着四娘。 秋云抬起头来,掠了掠散乱的头发,高兴地说道:来来来,今天我请客! 怎么,你这样儿是要去赶场么! 罗祖华也站起来叫了声:四妹。 脸上挂着忠厚的笑容。 老实人罗祖华知道不能在这个身世凄苦的四姑娘面前流露自己的窘迫。 四姑娘问:瘟了几个呀? 三个。 三姐回答,一干二净。 四姑娘强作笑颜:没来头,正好给娃娃们打个牙祭呢。 心直口快的三姐笑道:是,可他刚才还打主意拿到街上去卖呢! 未必人家长得有嘴,晓得吃,我们就没有长嘴巴,不晓得吃么? 嘻嘻嘻,你赶场转来,也来开个荤吧! 把爹和老九都请来。 罗祖华在一旁尴尬地笑着。 四姑娘没再说什么,转身要走,三姐却放下湿淋淋的死鸡,两手在围腰裙上擦着,走到四姑娘身边,悄声问道:呃,那个事,你到底决定了没有啊? 人家耳鼓山上那个人,过几天要下来给爹做生了,你可得下个决断呀! 四姑娘脸色苍白了。 她说:我说过嘛,整死都不走! 三姐说:那也行! 你到那个人生面不熟的男人家里去,我也真有些放心不下。 好吧,我这就叫祖华上街去,耳鼓山有人来赶场,托人带个口信,把他退了。 四姑娘感激地望着好心肠的三姐点点头。 她不想再听这个方面的话,就急匆匆地离开三姐向河边的小路走去了。 娃子们追来,一迭连声叫着:四娘来耍! 她走了几丈远,突然站住了,伸手到衣服口袋里摸了摸,摸出一张伍元的票子,回过身来,抱起一个名叫小猪的侄儿,说:快回去吧,四娘还有事呢! 这样哄着孩子的时候,把那张票子塞在他的小手心里,又叮嘱道:拿回去,叫你爸爸上街去买一个下蛋的鸡婆回来。 快去! 放下小猪,眼里噙着泪望着孩子们向他们的父母身边跑去了,她才转身继续走路。 这会儿笼罩着河沿的晨雾正在散开,深蓝色的柳溪河上跳荡着金色的光点儿。 成行的岸柳,虽然旧的叶片早落了,新的叶儿还没长出来,但那金线倒垂的柳丝,那挺拔的树干却也显出蓬勃的生机,阳光下,树影倒映在水底,那景致就更好看了:轻柔、潇洒、婀娜多姿。 蓝色的柳溪河就在她的身边,面前是枝丫齐天的老黄桷树,光溜溜的石板小桥。 身后有着阡陌纵横的葫芦坝田野。 这就是家乡,家乡在四姑娘的心里。 是的,她这个家乡,眼下还显得这般古旧,这般贫穷,低低的黑色茅草房,房前竹竿上晒着庄稼人破破烂烂的衣衫,麦苗是那样黄,那样瘦。 然而,贫穷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用双手去把她打扮得又美丽又年轻的! 儿不嫌娘穷,儿不怕娘丑啊! 四姑娘急忙忙走着,心情又辛酸又热烈。 对于家乡的眷恋,对于葫芦坝的难舍难分的情怀,对于未来的憧憬,使她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她要为改变自己凄苦和不幸的处境去战斗! 她要用自己积压在心里的,比一个春闺少女更为炽热的爱情,去温暖她亲爱的小长秀,去修补起那个残破了的家庭! 二十点左右,连云场上赶场的例行节目进入了最高潮。 太阳暖烘烘地照着高高的黑色屋顶,屋檐底下人声鼎沸,裹白帕子、蓝帕子的脑袋攒动着,黑色、灰色和土黄色的棉袄挨着、挤着、移动着。 这小小的街筒子里的人群,达到了饱和程度,再多一个也装不下了! 然而,在四面八方的大路小路上,还有着三三两两提筐儿的、挑担儿的人们大步流星地赶来。 在猪儿市,粮食市挤的是男人们。 妇女们多半提着半筐鸡蛋,或抱着两只鸭子,在场头场尾的石板路上摆个摊子。 可是那些年轻姑娘们却不怕挤,三五成群手拉着手在穿棉袄的男人堆里钻来钻去,百货摊上看一看,供销社里转一转,她们要买的,不过是一面小镜子或一块鞋面布之类。 这会儿正是冬月尾,历来所谓农闲的日子。 虽然干部们开会叫人们要变冬闲为冬忙,虽然那些墙上和石岩上有新刷上的标语:全县人民齐奋战,两年建成大寨县! 评水浒,批宋江,粮食亩产跨双纲! 但是,庄稼人不大关心这些号召,他们得筹划年关将近的实际问题,设法补足一点明春的口粮。 大多数家长关心着明年春荒来时,国家仓库有多少粮食拨下来。 市管会的工作人员们,逢到这样的日子是最忙的了。 为了打击资本主义活动,他们把成群成堆的庄稼人、农村妇女们赶进一个肮脏的大屋子里办学习班。 人们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一个个都必须彻底交代才脱得到手。 有些女人们眼看自己从孩子们牙缝里省下来,打算换一点粮食和针线的芝麻、核桃、菜油等香东西被没收,急得哭了。 但哭也没用。 市管会,还有联防指挥部的负责人坚定地相信:只有堵住资本主义的路,才能迈开社会主义的步。 好像这些年来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的罪魁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这些手无寸铁、腰无半文的庄稼人! 许茂老汉的一背篼叶子烟早卖光了,他需要办的粉条、扁笋、黄豆等等做生用的货物也都买齐了。 但他没有忙着打回转。 今天这个场迟迟不散,他知道是什么原因:决算账目公布下来,那些劳弱户为着缴超分款,就得卖东西,而今年各地的收成都不好,劳强户并没有收下许多的现款,于是卖的多,买的少,自由市场就迟迟的散不了啦。 这样的情形,对许茂老汉是有着吸引力的。 这种吸引力可以使他暂时忘却自身的烦恼,遇到今天这样的机会,他不想闷着脑壳过早地离开这喧哗热烈的场合,他得看看:有什么便宜可以拣一拣。 他把自己的背篼寄放在七姑娘许贞那个店堂里的柜台底下去。 许贞正忙着对付那些川流不息的称盐巴的顾主,没工夫接待老汉,但还是又娇又羞地伏在父亲耳朵边说:爹,小朱今天又从城里来了,你一会儿转来吃午饭吧。 老汉的印象里,并没有一个什么小朱,他瞪着老七:啥子小猪小狗的? 七姑娘可没得老九那样端庄,她一下抱住老父亲肩膀,满脸绯红地娇嗔道:人家耍的朋友。 你来看看嘛,你要是没意见,人家才好考虑正式关系嘛! 七姑娘语言中的人家,当然就是她自己,这个意思老汉听得懂;但他极不高兴她这种半土不洋的说话方式。 他有几分厌恶地把老七的手臂推开,没说什么,响亮地喷着鼻子,跨出店去。 许茂老汉重新走进汪洋大海似的人流中来以后,很快就把刚才那点儿不愉快的小插曲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的不昏不花的眼睛像鹰一样尖利而透彻地注视着市场的动向。 但是,你看他外表:穿一件半旧的蓝布长棉袍,头戴狗皮风雪帽(这也是老八从遥远的祖国北方给他寄回来的),手上捏根尺多长的湘妃竹烟杆,走起路来不紧不忙的样子,你一定会误认他为一位不管家务的享受着养老金的老大爷。 不多一会儿,他巡视了半条街,来到公社卫生院的大门口了。 这时,他的眼睛停留在一个站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中的妇女身上。 这个中年女人衣着不整,面带菜色,怀里横抱着一个赤红脸儿的小孩。 许茂并不注意女人和小孩,而把注意力放在女人脚边那一个菜油罐子上。 他估计了一下,半罐子油大约不会多于五斤。 老汉开言了,却并不谈那油罐。 他像没事一样地问:哎呀,这孩子为啥啊? 病了么? 是呀,老大爷! 你看,烧成这个样子进去找医生看看嘛,打一针吃点药。 老大爷,看了呢! 我一早赶二十多里路来,看了病,可还没有去拿药呀! 怎么的? 我得先卖这几斤油,才有药钱。 油? 哎呀,你可别叫市管会看见了呀,看见了是要没收的。 就是哩! 我很少赶场,老大爷,你像活神仙样,做做好事,把这几斤油买去吧。 你老人家当如救命一样。 许茂听着这话,心里不由有些酸楚。 然而他却把心肠一硬,说道:油,我家倒不缺,不过看你孩子烧成这个样儿,买下吧。 他把右手伸进大襟怀里,问:多少钱一斤? 大爷,随你给几个吧! 我也不晓得行市。 好吧! 许茂心肠又一硬,咬了咬牙:整数,一块钱一斤。 不哄你,大行大市的。 女人叹了一口气,但还是同意了:好吧。 许茂掂了掂油罐,女人忙说:净重四斤半。 还是称一称吧? 再掂一掂之后,他说:算了,我相信你。 不过,我今天没打算买这个,罐子也没带。 女人挺爽快地说:一个瓦罐也值不得几角,就相送了老大爷吧。 那咋要得哟! 给你折算一角钱,咋样? 你怎么说怎么办好。 付了钱,许茂提起油罐就走。 女人自去取药去了。 二十分钟以后,老汉已经站在食品站门外一个不十分显眼的地方。 这里离街有半里,市管会的人是不经常走到这儿来的。 他脚边放着半瓦罐油,有两个职工家属模样的妇女蹲在油罐旁边。 多少钱一斤? 许茂爱理不理地回答:一块八。 太贵了吧? 贵啥子? 大行大市的。 有少没少啊? 喊的是价,还的是钱,你们说了才算。 一块五。 行么? 老汉鼻里嗤了一声,表示不屑于多说。 两个女人失望地走开了。 一会儿工夫,许茂老汉一连打发了三起买主。 他要一块六,因为一角钱把生意做黄了。 这时,来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伙子,身穿工装,脚蹬皮鞋,头发老长老长,塌塌的鼻子底下蓄着一抹小胡子。 许茂老汉鄙夷地瞟了这人一眼,心想:不像个好人! 小伙子左右前后巡视了一番后,指着许茂的油罐,盘问道:卖油? 是城里人的口音。 老汉没有答理他。 你耳朵聋了么? 哼,看样儿你不是地富,也是个上中农! 你没有看见布告么? 食油不准上市! 许茂回过神来,揣摸着:这是市管会的么? 不是。 连云场上市管会几个人都认得,没有这么个愣小子嘛! 于是硬撑撑答道:啥子布告啊? 我认不得字! 你赶场的,快各人赶场去,莫开玩笑。 小伙子上前一把揪住老汉的袖子,同时亮出他藏在上衣口袋里的红色臂章来,恶狠狠说道:你看我是干什么的? 说罢,提起油罐来,要拉老汉去上学习班。 这一下,许茂心中才暗暗叫起苦来,两眼也失去了光彩。 他虽是视钱如命,但到底还是怕进那个学习班,在一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走嘛! 小伙子像等不得了似的,提着油罐一边走一边回头催促许茂。 老汉的脚杆一软,一屁股坐在阶沿石上。 看热闹的人们纷纷议论起来:这是城里联防指挥部的,老大爷,你今天碰上了,活该蚀财! 啥子指挥部哟,我看是个打秋风的! 吃头的! 呃,莫乱说,你们没看见人家那个红牌牌么? 算啰! 老大爷,蚀财免灾,当如害了一场伤风,吃了两服药一样。 对! 看样子,你这位大爷也不像蚀不起的干人嘛! 算啰,算啰,这个年辰难说呀! 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许茂老汉心中万分懊悔和气愤。 这个一向精明刚强的老人,这些年在连云场街上吃这样的亏,还是第一次,而这一次,纯全是俗话说的偷鸡不着蚀把米。 虽然丢了几块钱,对于许茂来说,并不是个了不起的损失,然而,拔根汗毛都要痛一阵的人,哪能就此平心静气呢! 当他站起来,悠悠惚惚往街里走去的时候,市场上依然喧喧嚷嚷,热闹非常。 只是这一切对他都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他埋头走着,他绝不愿意再耽搁,决定去取了自己的背篼,就立即回家。 正走着,突然从公社卫生院里冲出一男一女两个人来。 女的指着许茂向男的说道:就是他! 男的上前一把抓住许茂:吔! 你老人家好狠心呀! 老汉完全给蒙住了,而四周移动着的人群却好像冻结了似的,都站下来看:出了什么事啊? 那个男子向围观的群众介绍道:同志们,乡亲们! 大家来评个道理。 这是我的邻居李二嫂。 他指了指身旁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她的幺娃害了病,今天提着四斤半清油来卖,为的是看病取药。 可是这位大爷太没良心,趁火打劫,出一块钱一斤买下了李二嫂的油,还说这是大行大市呢! 吔! 相欺到孤儿寡妇名下来了呀! 群众一听,都不依了,纷纷质问老汉:你说! 是不是这样的? 油呢? 退出来! 手上没得,你卖出去了吧? 卖多少钱一斤? 人们怒吼起来:这老头子搞转手买卖! 揪起来! 押到公社去! 这可不得了。 许茂从未遭遇过这样的阵仗! 脸上现出死灰色来了。 这时,人圈外面挤进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含笑向人群示意,叫大家静下来。 然后说道:同志们,各位兄弟父老,我来说两句,这件事发生在连云场,确实是很不幸的。 这人说话声音沙哑,口齿却流利。 许茂在昏昏然中抬起眼皮看了一下,不由得更加恼火这是郑百如! 老汉心想:完了,今天算把脸丢尽了! 但是,郑百如把话锋一转,却轻而易举地说服了愤怒的群众。 同志们,大家都是贫下中农,一根藤上的苦瓜,何必动气呢?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自由市场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码实价,卖方总想多卖几个钱,买方却想少出几个钱,都是双方协商议定,一不估买,二不估卖,两厢情愿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说不到相欺二字,更讲不到良心不良心。 不过,话说回来,这位老大爷看样子不是出不起钱的人,我建议,一斤再添两角,把这件事搁平算了。 他说的都在理,大家也就不再吼了。 李二嫂的邻居虽然还有点不服气,怎奈郑百如已经把香烟掏了出来,敬一支烟,还把打火机也凑过去。 见对方没有再说什么,郑百如忙塞了一元钱在李二嫂手上。 乡亲们! 要赔礼,我来赔,要道歉,我来道。 为啥呢? 这位老人家是我的老辈子,他少赶场,少开会,觉悟低,行市也摸不着。 望大家多多原谅! 现在,赶场的快去赶场,访友的快去访友。 人们被他这满口江湖话逗乐了,各自散了开去。 他忙上前扶着老汉挤出了人群。 老汉心情复杂极了,但到底还是得感谢郑百如,要不是他,今天老汉可真够受呢! 你自己先回去吧,我还要到公社去一趟。 郑百如在老汉面前并没有夸耀自己的意思,说罢转身离开了老汉。 三许贞看见她爹还没有等到吃午饭的时候,果然就转来了,心里好高兴! 忙拉老汉上楼去休息。 但老汉执意要回葫芦坝了。 七姑娘娇嗔地对她爹说:爹! 人家给你说的事喃什么事啊? 老汉已经忘了。 他脸上灰白色的牛角胡子打颤,坚持从柜台底下端出背篼来。 七姑娘有点嗔怪地说道:爹,你只关心姐姐她们的,就不关心我的事么? 老汉这才抬起眼皮,认真地看着面前这个丰满、艳丽得有几分俗气的大姑娘。 这几年这个姑娘少有在老人身边,他也确实少有想到她。 但岁月流年,不知不觉中老七已经二十四岁了! 唉! 老人轻轻叹了一口气。 虽然许茂有偏心,不大喜欢这个爱虚荣的、挣了工资却不往家里捎钱的女儿。 然而,天底下一切做父母的那种共有的本能,还是唤醒着许茂不能不想一想有关她终身大事的问题。 唉! 他再次叹了一口气,到底回忆起老七在一个钟头前,曾说过的耍朋友的话。 社会是人们最好的教师。 不识字的思想家许茂的学问全都是从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比较中得来的。 在这方面,他并没有半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虚荣心。 尽管人人都夸他的女儿们一个个又长得好,又能干,但他从来不听别人的怂恿,在城市里给找女婿。 他要求他的女婿们都是有根有底的厚道老诚又能干的庄稼人出身的子弟。 七姑娘的归宿问题,对老汉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 按照近年来社会上形成的一条没有成文的规矩,农村的姑娘参加工作,吃上公粮以后,她们和她们的父母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如果再在农村里找个女婿,那就太不明智了。 有些甚至采用不跟你耍的办法与自己原来的未婚夫一刀两断,如果这个未婚夫依然是一个农民的话。 这种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的风习,真是实际得不能再实际了。 但是,作为实际家的许茂老汉却并不欣赏。 眼前这个二十四岁、亟待出嫁的姑娘,自己已经找上了对象,是城市里的。 她请老汉过目,不外乎是个一般的手续问题罢了。 她的爱情胜过她的孝心,当父亲的要是同意当然好,要是不同意呢,那也无关大局的。 现在,七姑娘当着店堂里的同事和顾主们的面,毫不羞涩地撒着娇,连推带拉地把她的父亲请到楼梯口。 他在楼上,你去看看嘛! 漂亮的七姑娘喘着气推着老汉说。 顾主们莫名其妙地望着这父女二人。 供销分社的营业员也都停下手上的活计,说道:许大爷,你去看看嘛,蛮不错的。 事已至此,许茂老汉由不得自己了,只好由七姑娘扶着膀子,一步一步登上楼梯。 楼上是几间小小的宿舍,父女俩停在一个门口,许贞向着屋内脆生生地叫道:小朱! 爹来了。 门开了。 面前站着一个人,首先映入老汉眼帘的是一抹小胡子。 老汉心里咯噔了一下,定睛一看:小胡子、塌鼻、阔脸、长发像见着了鬼似的,老汉愕然而且瞠目结舌。 羞耻和愤怒,像火一样烧烤着他的心,不敢看,不愿看,撇转脸盯着楼板。 然而,这一盯,却盯着了那个使老汉今天受尽凌辱的油罐确切地说,应该是那位远来的女人李二嫂的油罐。 墙脚边的楼板上一排放着七八个瓶瓶罐罐,老汉的瓦罐子显眼地排列在最后的位置上。 显然,这些油的来历是不需说明的。 小胡子窘迫地站在门口,但还是怪难为情地叫了一声:爹! 许贞见这情景,愣住了。 你们这是咋个的哟? 小胡子青年尴尬地说道:误会,误会许茂转身就走。 刚走两步却又回身跨进屋里,凶狠狠提起那一瓦罐油来,咚咚咚地下了楼,在楼梯口,许茂老汉使出全身力气,对着楼梯狠命地啐了一口呸! 横飞出去的唾沫险些儿溅在追下来的许贞的花呢外衣上。 她抓住老汉,急忙忙问道:爹,爹,这是这是我的油! 许茂高声大气说,并扬了扬手上的油罐。 咋个回事哟? 你说说嘛? 他今天一早从城里来耍,说是帮城里的亲戚买点菜油买? 老汉骂道,当棒老二,抢! 咹? 七姑娘明白一点由头了,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店堂里的人们闻声立即向这边转过脸来。 许茂老汉扼要地向人们追诉了他今天的遭遇。 当然,有关李二嫂的那些情节他没有说,主要是揭发那个小胡子对他的诈骗行为。 简直是大白天活抢人啦! 老汉这样结束自己的控诉。 店堂里的营业员一个个面面相觑,其中一个中年人走近许贞身旁说道:小许同志,那个小朱哪是什么工人? 他在一个小工厂挂着名,却不正经干活路,这几年都在操飞机呢! 我城里有个亲戚就住在他家隔壁。 那你咋不早说出来? 另一个青年责备道。 中年人申辩道:我咋个没有说呢! 可是那天我刚对小许说:要慎重点哟,而今乱糟糟的,谨防上当受骗! 可小许一听就对我不满。 开民主会还提意见,说我干涉人家的自由。 我的天! 许茂余怒未消,又气上加气,他瞪着老七呵斥道: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 早已脸色苍白,气得六神无主的七姑娘突然哇! 的一声,恸哭起来。 这时,供销分社的干部和营业员们一齐出面来进行干预了。 有的主张把那个小朱驱逐出境,有的建议把那个诈骗犯送到公社治安员那儿去,有的人主张干脆弄出去游街示众。 正在大家各说不一的时候,许贞冲上楼去了。 接着,那个神气十足的小朱就被赶下楼来,而在他的身后,那些油瓶油罐全部摔了下来,稀里哗啦地打在他的背上、脚上。 当许茂老汉同供销分社的干部跑上楼去时,许贞已经把门闩得紧紧的,在屋里痛哭。 七姑娘啊七姑娘:哭吧,哭吧,你这个无知的女子。 你给许茂老汉丢人,你给许家的姑娘们丢脸,你为什么不能像你的众多的姐妹们那样严肃地对待人生? 你为什么把你爱情花朵这般轻率地抛向泥淖? 你懊悔了么? 懊悔吧! 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悔恨的眼泪洗净你的虚荣心以后,你也许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四供销分社副食品商店的斜对门,是一排有玻璃橱窗和玻璃柜台的百货商店。 这里的顾客们多半是些妇女。 乡下女人们在街上卖完了鸡蛋或家禽,这会儿提着空空的篮儿正在玻璃柜台前转悠着,她们都希望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以及她们自己置一件过年的新衣裳。 然而,柜台上的布匹,花色品种不多,质量也不甚令人满意。 刚刚用实物换来的钱捏在手心里,都捏出汗了。 显然,她们还没选购到合适的布头。 一块儿来的熟人们就聚在宽阔的店堂里拉扯着闲话,传递着各自对这一场物价情况的感想;不相熟的,则喜欢从一旁去瞅着别人,不外乎是注意人家的年龄、体态,衣服的颜色、式样,以及鞋子做得好不好看。 这时候,从门外走进一个年轻妇女来。 店堂里的妇女们立即就注意到了,眼睛都停在这个挎着小布包、刚刚进门的少妇身上,她们看着,品评着:这是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女人,(已经不年轻了。)蓝色半新的中式衣裳,(针线还不错,颜色太老了一些。)细高身材,(瘦!)鹅蛋脸,(下巴太尖了点儿。)眼里含着一丝忧郁,(睫毛好长啊!)形容略显得有些憔悴,(这是为什么呢?)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这贫寒的装束,怎么也掩不住她美丽、天然的风姿。 那年轻女人侧身挤到柜台前,仔细地挑选着那些布匹。 合适么? 要哪种颜色? 营业员问。 她指着青哔叽,说:扯一丈二。 营业员很麻利地撕下一丈二尺青哔叽来,又问道:还买一点什么? 还扯点花布。 这个花子素净,合适么? 不,要那个细红花的。 多少? 你穿六尺合适。 不,两尺。 营业员哗哗地撕下两尺白底细红花布。 女人又指着货架上的草绿色咔叽:要四尺,那,草绿色的。 对。 算账,付钱,一切手续齐备以后,那女人就将大小三块布放进她的小布包里,结好结子,像刚才进来一样,平平静静地走出店堂去了。 妇女们的目光一直把她送到人流之中。 那年轻女人在人丛中慢慢移动着脚步,不时抬起头来四处张望,好像希望碰见她心中思念着的什么人似的。 不多一会儿,她又买到一封杂糖,四把机器挂面。 最后来到食品站的肉架子旁边。 这里排着长长的队伍。 当她排在队伍后面的时候,听到前面在吵嚷着:不兴开后门哟,外面人还多呢! 还有一点规矩没得! 老子等了半天啦! 她听着,微微皱起眉头来,担心轮到自己时已经割不到肉了。 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着,终于轮到她了。 师傅! 我要一块礼菜。 她对卖肉的说。 满头大汗的刀儿师傅抬头白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我这儿卖猪肉,没有卖礼菜! 女人的脸红了,很难为情地说:那就请你割肉吧,要一块膀。 刀儿师傅缓和一点了,问她:要膀呀? 是走娘家的吧? 她更难为情了,含糊地点了点头。 但是那位噜苏客又说:你没有赶过场吧? 什么礼菜呀! 反四旧早把这个名词反掉了。 割肉就叫做割肉,现今不兴那些旧风俗了。 懂么? 说着,一块圆形的肘子肉已经割好了。 三斤半。 刀儿师傅说。 她忙掏钱。 然而数了一数,三斤半肉钱却凑不齐了。 她急得满头大汗。 怎么,钱不够么? 刀儿师傅问。 是不够了。 呃,师傅,请你放在那儿,我这就去借了钱来取。 她想到老七那儿去借钱。 在这种情形下,对待一个农村妇女,卖肉的却是铁面无私的,他说:不行! 没钱就让开。 下一个! 女人只得让出位子来。 她怏怏地站在食品站大门口,好不惆怅! 秀云! 是你突然,从她背后传出一个男子的沙哑声音,她不由得本能地紧张起来。 郑百如提着一块猪肉从食品站门内走过来了。 停在她面前,无限温情地问道:你赶场么,怎么在这儿呀? 割肉? 不。 她撇过脸去,狭路相逢,真使人难堪呢! 许秀云是半点儿也不曾预想到。 旁边一个刚割了肉出来的老头儿对郑百如解释道:这位女同志刚割了一块,三斤半,可是钱不够了。 哦,这有啥关系嘛! 郑百如立即摸出一把票子递到许秀云的面前:拿去。 秀云看都不愿意看一眼,说:让开! 我还有事哩! 郑百如把票子揣回口袋里,说:那么你等一等,我去给你取来就是。 说罢就大步奔进大门去了。 一旁有人羡慕地对秀云说:你等着,没得问题,他是有面子走后门的。 秀云趁着这个空儿赶紧离开了这里,向人群拥挤的热闹处走去。 郑百如提着那块三斤半的猪肉肘子跑出来时,已经看不到秀云的影子了。 不由得失望地叹了口气。 他这些天来千方百计要想找到许秀云单独谈判一次,但是,总找不到机会。 许家院子里他去试过了一次,却因自己太鲁莽,差一点儿被人家当贼娃子捉了起来。 有时他想到地里去找她谈,怎奈有着那样多社员在场。 今天这个机会,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他早晨一早就到场上来了,向公社交了葫芦坝大队的决算表,顺便又向领导汇报了支委会上制定远景规划的情况。 公社书记当场表扬了葫芦坝的工作搞得出色,粮食跨了纲要,很可能名列全公社第一位,而制定规划的行动又这么雷厉风行,对别的大队有很大推动作用。 郑百如受了表扬,心情轻松多了,到街上转一圈,恰好又帮了许茂老汉一个大忙,料想自己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于是心头简直有几分飘飘然起来,跑到食品站,从后门上割了两斤肉,正打算到连云场后街那个寡妇家去,谁知天赐良机在这儿把许家四姑娘碰上了。 然而,她又溜了! 此刻,他的失望,倒是十分真实的。 想了一阵,他决定无论如何今天得找她谈一次话。 根据他这几天来的分析,他认为希望还是有的,秀云不愿改嫁到耳鼓山去,这就是一个最好的重修旧好的时机。 他想:退一万步说,即使复婚不成至少能将她笼络住一个时候,只要在工作组没有离开葫芦坝这个期间内,能够将她拖着,对他说来也就是胜利。 工作组一走,葫芦坝依然是他的天下;而且,现在从小齐同志的态度看来,笼络住许秀云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呢! 郑百如提着两块猪肉钻进了后街那个名叫王老三的寡妇家里。 王老三是个反属,当年开始造反那阵,她就和郑百如勾搭上了,只是后来出了告示,不准她这样有身份的人参加造反,她才收刀敛卦深居简出,时时盼望像郑百如这样的老朋友去看望她。 现在见郑百如提着两块猪肉来,真是喜出望外,忙把他安排坐定,就要去烧火煮饭。 可是郑百如却不多坐。 他说:我还有事哩! 要出去一下。 王老三说:我可晓得你要干什么,今天你那个从前的婆娘在街上赶场呢! 是么? 郑百如装着不晓得。 是呀! 我前会儿出去买菜,亲眼见了。 那么我得麻烦你一件事,郑百如乘机说道,我去找了她来,借你这屋子谈谈话。 王老三老大不痛快,她不情愿地说:你们要谈,在街上谈不可以么? 郑百如忙解释说:你别酸溜溜的,以为我还对她有意思么? 不,早没有啦,她不是跟我一条心的人! 可是,眼下葫芦坝来了工作组,我对工作组卖的什么药又还摸不清底细,怕的是那个婆娘万一成了积极分子,她会整我的黑材料。 我得先把她稳住。 王老三听了肉麻地说:这个,是你的拿手好戏呢! 你人才又好,口才又强,还下得软,哪个女人遇到你呀,都会不要开玩笑了。 郑百如正经地说道,你先把屋子收拾一下,我这就上街找她。 那我怎么办? 在这儿不会妨碍着吧? 郑百如要求道:你远远看到我领了她来,你就先躲一躲,我会告诉她这是一个干部的家里。 事后,我再感谢你,好不好? 不好! 王老三故意说。 郑百如在她脸上迅速捏了一把,就起身出门去了。 这时日头当顶,快近中午了。 许秀云挎着个布包正往上场口走着。 她要去找她的七妹子许贞借钱割肉。 刚才和郑百如狭路相逢,使她很不愉快。 但过后,她反而镇定了。 她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害怕他。 不是么,虽然她至今还仍然生活在郑百如的阴影笼罩之下,但她却已经看到了一线可以去争取的光明。 有了那一线光明的召唤,她就将努力去冲破这阴影,哪怕是历尽艰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一个性情敦厚、心性高尚的女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当她看清了自己未来生活的目标时,她会变得勇敢和坚强起来。 这种勇敢和坚强甚至是她本人在事前也想象不到的。 她走着,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也顾不得去揩。 她不愿意碰见什么熟人来和她打招呼,只希望快一点儿重新买到一块礼菜这,在她看来,是异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可以决定她的命运的事情。 她现在已不是用空幻的向往,而是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在争取美好的前程。 她明确地意识到,她今天的一切行动,都是为着利用即将到来的老汉的生日,使她的大姐夫和她的父亲重新和好。 突然,她仿佛听见远远的有一个声音在叫着:四娘! 也许是一种幻觉吧? 不,也许是一个不认识的孩子在叫他的什么亲戚吧? 秀云略略站了一下,又继续前行。 四娘! 声音更大了。 她四下里张望了一下,并没有看到是谁在叫。 是心头在想吧! 她不好意思地这样责备自己,又往前走。 但是,她的手被一个半大的孩子抓住了。 四娘! 我追了你半截街呢! 你听不出来是我的声音么? 眼前站着长生娃! 她的可怜的大姐的亲骨血,她的可爱的亲侄儿。 她真是喜出望外,高兴得眼睛都湿润了。 她摸着长生娃没戴帽子的脑壳,亲切地问道:你怎么也上街来了呀? 我们学校放寒假了。 就你一个人来? 长秀呢,她没来吧? 来了! 长秀来了。 在哪儿啊? 秀云更高兴了,她举目四望,多么想见那个她曾抚养过的、没娘的孩子啊! 在那边呢! 跟爹爹在一起。 你爹也赶场来了? 嗯,他领着我来剃脑壳。 妹妹也在理发店里剪了头发呢,剪得多好看的! 走,领我看看去! 在理发店么? 不,这会儿在那边在市场上。 长生娃拉着四娘转身往回走。 一边告诉她说,他们一家三口一早就来了。 不知为啥他爹爹今天特别高兴,一早就笑嘻嘻地把兄妹俩叫起来,说是一块上街卖柴,理发,顺便还要买点盐巴、小菜和猪肉,回去打牙祭。 他们在柴市上站了好半天,一百多斤干柴块块卖了六元多钱。 马上去理发,从理发店出来,就去买东西。 当他们从旧货市场经过的时候,他爹发现有几个旧书摊,于是就停下来去看书,那些差不多都是没人要看的大本子书,又旧又破,什么《土壤学》《水利工程学》《植物生理学》他爹看着看着就不想走了,后来干脆买了下来,竟忘记了还要割肉和买盐巴的事。 我和妹妹都不高兴。 长生娃一五一十说,爹爹买了书,一个钱都不剩了。 他对我们说:等我回去打了柴,再来割肉。 我说:好吧,下次多打点柴。 可是妹妹不答应,她哭起来了,硬要爹去割肉哎,四娘,你不晓得,我们家,有半年没吃过肉了! 我和爹爹都能克服,我晓得将来生产搞好了,就有肉吃,可是妹妹,她还小,她不懂事啊! 四姑娘听到这里,心都碎了! 她抹了一把眼泪,问:那咋个办呢? 长生娃说:你不晓得,我爹爹好爱我妹妹啊! 一见妹妹哭了,他就说:好! 割,一定割两斤肉回去吃。 他边说,就一边脱下他身上穿的那件旧毛衣,摆在背篼上卖。 我说:算了嘛,冷呢! 他却笑着说:不冷,冬天就要过完了,一开春就暖和了! 四姑娘不忍再听下去,泪水像断线的珍珠,颗颗往下落,她拉着长生娃加快脚步向着旧货市场走去。 擦干净模糊的泪眼,向孩子手指的方向看去,四姑娘看到了她的大姐夫站在阶沿上,小长秀依偎在他的脚边,一旁插着根柏木扁担,面前的背篼上放着一件半旧的鼻烟色毛线衣。 葫芦坝的前任支部书记、复员军人金东水,肩膀上露出棉花,站在一群衣着破旧的庄稼人当中,守着面前的衣物,等待着那些同样的、也不富裕的阶级兄弟,用友谊的手拿出少许几个钱来,以援助他们,度过眼前的窘境和暂时的困难。 此情此景,真有些叫人心酸! 七十年代的连云场啊,同四十年代的面目有多么的相似! 金东水清清楚楚地记得,他像长生娃这么大的时候,他和他的爹长生娃的爷爷也是站在这儿卖掉了家中惟一的一床棉絮。 历史的惊人的重复,实在引人深思。 所不同的是,四十年代的庄稼人比今天的金东水,脸色更为苍凉一些。 今天的金东水虽然落到这般境地,却不显得怎样的凄惶。 他高大壮实的身子站在那里,四方形的脸上流露着坦然、自信的神态,浓眉下的两眼是温和的,很有神采。 许秀云在远远的街中间站了约莫几分钟。 她在等待着跳荡的心平静下来,等待着那泉涌的泪水快一点止住。 终于,她镇定下来了,她使自己尽量自然随和,甚至强作笑颜,希望不要显得羞怯。 她向他走了过去,勇敢地喊了一声:大姐夫! 小长秀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一头扑进了四姑娘的怀抱。 金东水却显得有些不自然了。 他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 他心里埋怨着长生娃:这个不懂事的娃娃! 你眼睛才尖咧,你把她引到这儿来干啥嘛! 四姑娘这会儿却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敢和气魄,她简直毫无顾忌,用那清澈明亮的目光直逼他的眼睛。 停了停,他们什么也没有说。 她把那件毛衣拿起来看了看,记起了这是十年前,大姐买的毛线,叫她给大姐夫织成的。 卖它干啥子嘛! 留着穿吧。 她这样说。 就像这儿的事该归她安排似的,她把毛衣放进背篼里,压在那几本书上面,叫长生娃背着,然后自己一手挎着她那布包袱,一手牵着长秀,催促老金道:走啊。 到哪儿去? 长生娃天真地问她一句。 这,她却一时回答不上来了。 说是她手上还有着能够割两斤肉的钱吧? 不行,那样简直太伤一个男子汉的自尊心了。 他们究竟只不过是亲戚关系,而并非一家人啊! 于是她回眸一笑,答道:回家去嘛! 这话才说出口,她又觉更不妥当。 回家? 他们各自只有自己的屋子,而没有家啊! 老金说:四姨,你先走着吧,我还有点事没办完。 他不便说出盐巴、猪肉那一类叫人难堪的话来,但他不知道长生娃把一切秘密都告诉她了。 四姑娘见他说话有些吞吞吐吐,不由得心头又酸楚起来。 一个身强力壮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男子汉,为一些生活上的具体小事,竟然落到这般窘迫的境地! 而自己眼下这个处境却不能助他一臂之力。 该怎么办啊? 但是,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上街跑下街寻找秀云的郑百如走到他们面前来了。 郑百如此刻的脸色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这个自以为能掐会算的人,完全没有料到今天会在连云场光天化日之下看到这一幕! 他嘴唇痛苦地扭曲着,反映出他内心的真正的痛苦;他眼睛里闪烁着鬼火似的蓝光,说明他灵魂深处的狡黠。 由于这个情形来得太突然,金东水也很难为情,他不知道该怎样来向郑百如以及向社会解释清楚刚才的真实情况。 他坦然地向郑百如走过去一步,问道:你找我有事么? 郑百如傲慢地摇了摇头。 他好像抓住了别人一件重大的事关革命安危的秘密似的,鼻子里冷冷哼了一声。 然而,当这个以胜利者自居的郑百如,正要开口说出一点什么有分量的话来时,许家四姑娘却勇敢地跨到她大姐夫身边,说道:走呀! 老站着干什么! 老金困惑地望了她一眼。 只见她脸色显得那样出奇的镇定,她的双眸平静得就像一泓秋水,只有真正无私无畏的女人才有这样的眼神! 老金欲言又止。 四姑娘忙说:上哪儿? 先去割两斤肉给孩子们吃! 说着伸手推了老金一把。 郑百如咬着牙巴愤怒地盯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闪动着鬼火的眼睛渐渐地眯成了一条缝。 哼! 原来如此啊! 金东水,我看你有多大的本事! 你想从这个婆娘身上来打开我的缺口么? 没那么容易! 郑百如这样想着,离开了旧货市场。 但却没有再回到后街王老三的窑子去。 他大步流星地往葫芦坝走,他得赶紧回去,事不宜迟! 发布时间:2025-04-22 12:30: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