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译文/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8) [而]连词表转折。 (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全文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发布时间:2025-04-23 10:40: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