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扁鹊见蔡桓公 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译文/注释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1. 【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 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 【立】:站立。 3. 【有间】: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 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君王自称。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在文中译为“我”。 7.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 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8. 【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过了”。 9. 【益】:更加。 10. 【还走】:转身就跑。 还(xuán):通“旋”,回转。 走——小步快跑。 11. 【故】:特意。 12. 【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ù)。 熨,用药物热敷。 13.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4. 【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15.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 属,管,掌握。 16.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 无请,不再请求。 是以:以是,因此。 18. 【索】:寻找。 19. 【遂】(suì):于是、就。 20. 【及】:达到。 21. 【是以】:以是,因此。 22. 【应】:答应,理睬。 23. 【恐】:恐怕,担心。 24. 【将】:要。 25. 【功】:本领,功劳。 26. 【肌肤】:肌肉和皮肤。 27. 【使】:指使,派人28.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全文赏析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 内容带有劝喻型性。 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 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 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 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写作背景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 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蔡桓公,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 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发布时间:2025-04-23 11:59: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