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项羽之死 内容: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高中文言文历史故事译文/注释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 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 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 ”项王唱了连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 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 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 ”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 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 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 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 ”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 ”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 ”说完便自刎而死。 全文赏析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而现在(公元前二〇二年),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 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田父绐之曰:‘向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 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 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 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 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 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 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 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 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 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 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 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 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 “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 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 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 今昔如此,情何以堪! 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 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 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 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 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 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 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 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 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发布时间:2025-04-24 12:32: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