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附录 历代相关文献辑录 内容: 1.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汉书》卷五〇《邹阳传》)2. 刘安《淮南子》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袭眦,发植穿冠。 (《淮南子泰族训》)3. 刘向《列士传》荆轲发后,太子相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 后闻轲死,太子曰:吾知其然也。 (《文选》卷三九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李善注。 《太平御览》卷一四引作《列士传》)。 4. 应劭《风俗通义》燕太子丹仰叹,天为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中木象生肉足,井上株木跳度渎。 俗说: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始皇执欲杀之,言能致此瑞者可得生活。 丹有神灵,天为感应,于是遣使归国。 谨按:《太史记》:燕太子质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归。 归求勇士荆轲、秦武阳,函樊於期之首,贡督亢之地图,秦王大悦,礼而见之。 变起两楹之间,事败而荆轲立死。 始皇大怒,乃益发兵伐燕,燕王走保辽东,使使斩丹以谢秦,燕亦遂灭。 丹畏死逃归耳,自为其父所戮,手足圯绝,安在其能使雨粟,其余云云乎? 原其所以有兹语者,丹实好士,无所爱恡也。 故闾阎小论饰成之耳。 (王利器校注本卷二)5. 王充《论衡》传书又言:燕太子丹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后高渐丽复以击筑见秦王。 秦王说之,知燕太子之客,乃冒其眼,使之击筑。 渐丽乃置铅于筑中以为重,当击筑,秦王膝进不能自禁,渐丽以筑击秦王颡。 秦王病伤,三月而死。 夫言高渐丽以筑击秦王,实也;言中秦王,病伤三月而死,虚也。 (《书虚篇》)传书言:荆轲为燕太子谋刺秦王,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 此言精感天,天为变动也。 夫言白虹贯日,太白蚀昴,实也;言荆轲之谋、卫先生之画感动皇天,故白虹贯日,太白蚀昴者,虚也。 (《感虚篇》)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 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 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此言虚也。 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动天? 圣人之拘,不能动天;太子丹,贤者也,何能致此? 太史公曰:世称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马生角,大抵皆虚言也。 太史公书汉世实事之人,而云虚言,近非实也。 (《感虚篇》)传语曰:町町若荆轲之闾。 言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 一里皆灭,故曰町町。 此言增之也。 夫秦虽无道,无为尽诛荆轲之里。 荆轲之闾,何罪于秦而尽诛之? 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为谁,尽诛之可也。 荆轲已死,刺者有人,一里之民,何为坐之? 始皇二十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不言尽诛其闾。 彼或时诛轲九族,九族众多,同里而处,诛其九族,一里且尽。 好增事者则言町町也。 (《语增篇》)因类以及,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计,太白食昴;复妄言也。 夫豫子谋杀襄子,伏于桥下,襄子至桥心动;贯高欲杀高祖,藏入壁中,高祖至柏人亦动心。 二人欲刺两主,两主心动。 实论之,尚谓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 而况荆轲欲刺秦王,秦王之心不动而白虹贯日乎? 然则白虹贯日,天变自成,非轲之精为虹而贯日也。 (《变动篇》)世言燕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象生肉足。 论之既虚,则箑脯之语,五应之类,恐无其实。 (《是应篇》)6. 张华《博物志》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思欲归。 请于秦王,王不听。 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 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 丹驰驱过之,而桥不发。 遁到关,关门不开,丹为鸡鸣,于是众鸡悉鸣,遂还归。 (范宁校证本卷八《史补》)荆轲字次非,渡,鲛夹船。 次非不奏,断其头,而风波静除。 周日用曰:余尝行经荆将军墓,墓与羊角哀冢邻,若安伯施云:为荆将军所伐,乃在此也。 其地在苑陵之源,求见其墓碑,将军名乃作次飞字也。 (海按:此条亦引自范宁校证本卷七《异闻》)7. 陶潜《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王瑶注《陶渊明集》)8. 萧统《文选杂歌》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丹祖送于易水上。 荆轲歌,宋如意和之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歌一首》李善注)9. 萧绎《金楼子》田光、鞠武俱往候荆轲。 燕太子以武阳性好弹,太子为作金丸。 燕田光、鞠武往候荆轲,轲时饮酒醉卧。 光等唾其耳中而去。 轲醉觉,问曰:谁唾我耳? 妇曰:燕太子师傅向来,是二人唾之。 轲曰:出口入耳,此必大事。 燕田光、鞠武俱往候荆轲,轲在席击筑而歌,莫不发上穿冠。 (以上皆见卷六《杂记篇》)10. 郦道元《水经注》阚骃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 《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 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 为壮声,士皆发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 疑于此也。 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 (卷一一《易水注》)《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 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 丹过之,桥不为发。 又一说:交龙扶舆而机不发。 (卷一九《渭水注》)11. 刘昼《新论》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于易水之上。 闻者瞋目,发直穿冠。 (卷二《辨乐》第七)12. 《三秦记》荆轲入秦为燕太子报仇,把秦王衣袂,曰: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 王美人弹琴作语曰:三尺罗衣何不掣? 四尺屏风何不越? 王因掣衣而走,得免。 (《太平御览》卷七〇一引)13. 《琱玉集》燕丹,六国时燕太子也,而质于秦。 秦王遇之无礼,丹乃求归。 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当听子归。 太子仰天而叹,乌为头白,马为生角。 秦王大惊,始遣丹归。 丹乃募得荆轲,以刺秦王,不达。 秦王大兴兵众,遂灭燕国,竟煞燕丹也。 (出《燕太子传》《感应篇》第四。 程案:《琱玉集》所引盖非原文而为概述。 末叙及秦王兴兵灭燕事,似今本尚有佚文也)14. 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 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 惜其智谋不足知变识机。 始皇之道,异于齐桓。 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然也。 及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 非不幸。 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 轲不晓而当之,陋矣。 (《李文公集》卷五)15. 胡曾《易水》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后语》云:昔燕太子名丹,入质于秦。 秦皇不礼,太子怨。 后燕王病,太子请归侍养,秦王不听,乃谓曰:马生角,乃放子还。 太子志感马生角,秦王乃放太子还燕。 太子由是怨秦王,谋欲挟客之,谓壮士田光。 光曰:闻骐骥少壮,日行千里;乃其老矣,驽马先之。 光今年老,虑不济事。 卫人荆轲志勇,愿为太子结之。 太子乃赠千金,诏轲,轲喜而行。 光谓轲曰:愿速报太子,嘱勿泄,光致死以不泄。 乃枳轮而死。 轲至燕,燕太子甚敬重之,乃言入秦之事。 轲云:欲要燕地图进之。 又要秦将樊於期首进。 太子曰:地图可,於期首不可。 但於期事穷投寡人,寡人不忍杀之。 轲乃私谓於期曰:将军得罪于秦人,家族尽被秦诛灭。 今秦搆千金、邑万户,求将军头。 今愿得将军首,并燕地图而进秦王,秦王必喜。 轲得近而刺杀之,以报将军之仇,答太子耻。 於期乃自刎。 太子闻之奔往,乃见於期已死矣。 太子乃伏尸而哭,悲不胜忍,遂乃以函盛之,诏士十人,以秦武阳为使。 太子与宾饯送至易水之上,置洒大宴,高渐离击筑,宗意知(当作宋如意)为壮之声,感悲歌,众皆涕泣,或慷愷发上冲冠。 《文选》云:荆轲击筑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泪。 荆轲至秦,乃进地图,王乃以御掌接之。 武阳捧於期首盛,战惧不敢进。 轲乃复取进之,秦王又以御掌接之。 轲乃擒秦王袖,秦王大惊。 轲谓曰:欲作秦地之鬼? 欲作燕国之囚? 秦王惧死,答之:愿为燕国囚。 轲乃不煞。 秦王谓轲曰:请与别后宫。 轲许,遂置酒与轲饮。 秦宫女乃鼓琴送酒,琴曲中歌云轲醉,教王掣御袖越屏走。 轲不会琴音,而秦王会之,遂掣袖而走。 轲以匕首击之,不中,中银柱,火出。 轲大笑,秦王左右遂煞荆轲。 秦王大怒,后兵伐燕。 燕王与太子东保辽东,秦将李斯攻之,宗(当作宋)意、燕王乃煞太子,送首于秦。 秦王怒,不解围,遂大军并灭六国矣。 此为燕太子恨于秦王无穷,犹如易水之声也。 夫勇士者,怀须其智,先立其功。 荆轲虽决裂之心,临事因循,岂不劳而无功者也。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卷一。 程按:《胡曾咏史诗》钞本原题劭阳叟陈盖注诗,京兆郡米崇吉评注并续序。 文字颇多舛误,注引《后语》,疑即孔衍《春秋后语》。 然原书已佚,今有黄奭辑《百子钩沉》本,其荆轲一条与此不同,似据《史记》,故不录。 此引马生角等事,盖出他书。 又引《文选》亦不知所本为何)16. 《中兴艺文志》丹,燕王喜太子。 此书载太子丹与荆轲事。 (《文献通考》卷二一五《经籍考》四二引)17. 《周氏涉笔》燕丹、荆轲事既卓佹,传记所载亦甚崛奇。 今观《燕丹子》三篇,与《史记》所载皆相合,似是《史记》事本也。 然乌头白、马生角、机桥不发,《史记》则以怪诞削之。 进金掷蛙、脍千里马肝、截美人手,《史记》则以过当削之。 听琴姬得隐语,《史记》则以征所闻削之。 司马迁不独文字雄深,至于识见高明,超出战国以后。 其书芟削百家诬谬,亦岂可胜计载! 今世只谓太史公好奇,亦未然也。 (《文献通考》卷二一五《经籍考》四二引)18. 袁褧《枫窗小牍》余家所藏《燕丹子》,一序甚奇,附载于此:目无秦,技无人,然后可学《燕丹子》。 有言不信,有剑不神,不可不读《燕丹子》。 从太虚置恩怨,以名教衡意气,便可焚却《燕丹子》。 此荆轲事也。 有燕丹而后有荆轲也。 秦威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轧,所为白虹贯日,和歌变徵。 我固知其事之不成,倚柱一笑,所谓报太子而成其为荆轲者乎? 余本孱夫,不能亦不须读,第不忍付之宵烛,而录之以副于家卷轴,惜无作者姓名耳。 (卷下)19. 林坤《诚斋杂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 秦王为机置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蛟龙捧舆而机不发。 (卷上)荆轲之燕太子东宫,临池而观。 轲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抵尽复进。 轲曰:非为太子爱惜,但臂痛耳。 (卷上。 程按:林坤所辑似即《燕丹子》佚文,但如蛟龙捧舆等文字,为今本所无,因全录之)20. 宋濂《诸子辨》《燕丹子》三卷,丹,燕王喜太子。 此书载其事为最详。 其辞气颇类《吴越春秋》、《越绝书》,决为秦汉间人所作无疑。 考其事,与司马迁《史记》往往皆合。 独乌头白、马生角,机桥不发,进金掷蛙,脍千里马肝,截美人手,听琴姬得隐语等事,皆不之载。 周氏谓迁削而去之,理或然也。 夫丹不量力而轻撩虎须,荆轲恃一剑之勇,而许人以死,卒致身灭国破,为天下万世笑。 其事本不足议,独其书序事有法,而文彩烂然,亦学文者之所不废哉! (《宋学士文集杂著》)2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燕丹子》三卷,当是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然《汉艺文志》无之。 《周氏涉笔》谓太史《荆轲传》本此,宋承旨亦以决秦汉人所作。 今读之,其文彩诚有足观,而辞气颇与《东京》类,盖汉末文士因太史《庆卿传》增益怪诞为此书。 正如《越绝》等编,掇拾前人遗帙,而托于子胥、子贡云耳。 周氏谓乌头白、马生角,脍千里马肝,截美人手,皆太史削之,非也。 惟首二事出迁赞语,自余虽应劭、王充尝言,悉不可信。 吾景濂亦似未深考。 且书果太史事本,《汉艺文志》乃遗之乎? 《汉志》有《荆轲论》五篇,《燕丹》必据此增损成书者。 (卷三二《四部正讹》。 程按:《汉书艺文志》杂家类有《荆轲论》五篇。 原注: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 司马相如等论之。 明为论说而非纪事。 显与《燕丹子》无涉)2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燕丹子》三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所载皆燕太子丹事。 《汉志》法家有《燕十事》十篇,注曰:不知作者。 杂家有《荆轲论》五篇,注曰:司马相如等论荆轲事,无《燕丹子》之名。 至《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于小说家。 唐李善注《文选》,始援引其文。 是其书在唐以前,又《史记刺客列传》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其文见此书中。 而裴骃《集解》不引此书。 司马贞《索隐》曰:《风俗通》及《论衡》皆有此说,仍云厩门木乌生肉足也,亦不引此书。 注家引书,以在前者为据,知此书在应劭、王充后矣。 《史记正义》引田光论夏扶、宋意、秦舞阳事,又引秦王乞听琴事,均作《燕太子》。 《索隐》引进金丸、脍马肝等事,亦作《燕太子》。 殆传写异文欤? 《宋志》尚著于录,至明遂佚,故马骕作《绎史》,称《鲁连子》、《燕丹子》之类,或真或伪,今皆亡。 其所辑秦事,引《燕丹子》凡十条,大抵本之《文选注》、《太平御览》诸书。 字句亦颇多舛异。 今检《永乐大典》,载有全本,盖明初尚存。 然其文实割裂诸书燕丹、荆轲事,杂缀而成。 其可信者,已见《史记》。 其他多鄙诞不可信,殊无足采。 谨仰遵圣训,附存其目。 《隋志》作一卷,《唐志》、《宋志》及《文献通考》并作三卷。 《永乐大典》所载并为一卷,而实作三篇,故今仍以三卷著录焉。 (卷一四三《小说家类存目》)23.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燕丹子》一卷(《问经堂丛书》本),不著撰人名氏。 《四库全书》存目,《隋志》、《旧唐志》、《崇文总目》、《通考》、《宋志》俱作三卷,惟《新唐志》、《通志》俱作一卷。 其书久亡,今馆臣从《永乐大典》录出,虽分为三卷,而实未盈十页,是故乃并为一卷焉。 其书皆记燕太子丹及荆轲轶事,核之《史记索隐》、唐宋类书所载,其词略同,审非伪本。 当由六国游士哀太子之志,综其事迹,加之缘饰,故有仰天叹息,乌白头、马生角及秦王乞听琴声而死之语。 太史公作《燕世家》、《刺客传》,俱削之不载焉。 是本孙渊如师得自河间纪晓岚,以授孙凤卿刊入丛书,并为之序。 《枫窗小牍》所载小序,则附录于后云。 (卷六三)24. 俞正燮《癸巳存稿》《水经注》函谷关云:燕丹、孟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 《燕丹子》云:秦王不听丹归,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 丹仰天叹,果乌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机,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 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 乌头白,见《风俗通》、《论衡》。 古人正名之曰《燕丹太子》,盖小说家之一种,后人乃题之曰《燕丹子》。 近《燕丹子》自《永乐大典》中录出。 《金楼子》近亦自《永乐大典》中录出。 (卷一二《燕丹子》、《金楼子》)25. 李慈铭《孟学斋日记》此书《四库》退入小说存目,以为伪作。 孙渊如与洪筠轩更为校订,凡三篇,分为三卷,以复《唐志》之旧。 其末篇记荆轲刺秦王事,自图穷而匕首出下云轲左手把秦王袖所言与《国策》、《史记》大异,以情理度之,皆非事实。 然文甚古雅,孙氏谓审是先秦古书,诚未必然,要出于宋齐以前高手所为,故至《隋志》始著录,而唐人如虞世南《北堂书钞》、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善《文选注》、马总《意林》诸书,皆得引之,存此以广见闻可也。 (《越缦堂读书记》九二二页)26. 谭献《复堂日记》阅《燕丹子》,文古而丽密,非由伪造,小说家之初祖。 章实斋氏固云战国文体无所不备也。 (卷五) 发布时间:2025-04-24 13:09: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