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咏史 内容: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古诗三百首咏史讽刺译文/注释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 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①立:成。 ②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③九垓(gāi)。 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④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⑤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 ’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 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⑦以:用,去做。 “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⑧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⑨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⑩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 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出。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典故。 全文赏析龚自珍这首《咏史》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 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 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对于当时日趋颓废的社会风气,诗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此诗以东南一带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对这一现象作了充分的揭示。 首联以概括之笔,渲染东南名流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暴露其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 颔联写市侩小人、虚浮之徒把握权柄、占据要津的不合理现象。 颈联则反映处于思想高压下的文人们,已成为一群苟且自保的庸俗之辈。 尾联借田横五百壮士杀身取义的故事,感叹气节丧尽、毫无廉耻的社会现状。 此诗从现实感慨出发,而以历史故事作为映衬,具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效果。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 牢盆狎客指盐商即有钱人。 “团扇”代指美人。 团扇才人即专门吟咏淫辞艳赋的无聊文人。 田横是秦末起义英雄之一,刘邦统一中国后他以自杀拒绝降汉,其500名部下也随他悲壮自杀。 这首诗以悲愤的心情谴责社会的堕落。 东南地方的人们整日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层社会的人们只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 有钱人操纵社会,帮闲文人洋洋得意。 人们谈起“文字狱”都都吓得半死,不敢说真话;有人写书著文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最后作者愤激地指问: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人都哪里去了? 难道都爬上官位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吗? 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发布时间:2025-04-25 12:01:0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