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律宗灯谱缘起 内容: 客曰。 师何以有是律宗灯谱之举也。 余曰。 酬夙愿耳。 客曰。 师之愿为天下之公愿乎。 抑一人之私愿乎。 余曰。 公愿也。 客曰。 夫所谓公愿者。 果何谓耶。 余曰。 是愿皆公。 不公何愿。 佛法之分三宗。 固不至今日始也。 若自执一宗。 便为了事。 是非特所见之陋且未明慧命之源。 夫我佛出世立人天之极则。 明於心开禅学之源。 行於身表律学之范。 宣诸口启教学之端。 三学备於一人慧命该乎万世。 教虽有三所以行之者一也。 自佛灭度後。 从上诸祖。 心通其全躬行。 其一葢以度人为急。 各行所愿遂有宗教律之三门。 设使当时宣祖。 不遥依四分。 建立宗主。 开南山一脉。 则佛法之於震旦。 亦止传授禅宗与经论而已。 戒虽隐寓其中。 其实未显明於天下。 由南山以前。 推之未尝无昙无德部戒本羯磨义疏。 疏科种种律仪无如。 时显时晦未若禅宗之绳。 绳不绝也。 自南山以後。 稽之未尝。 无满意大亮等。 诸祖踵行戒法。 始终断续相仍。 未若禅宗之分承传授也。 维我古心馨祖挺生於戒法。 陵夷之候。 亲受文殊大戒之源。 为优波离再来。 开戒古林。 灵谷栖霞。 甘露灵隐天宁等处。 宏戒二十二年。 南北道塲三十余会。 传法门人。 有莲相宗大会海等。 大律祖十余人。 分化四方。 而律学为之一振何其伟烈欤。 然此十余祖之後。 惟宝华三昧光祖德齐於师。 而兴戒尤为蕃衍故。 本朝百余年来。 天下之戒法。 受自千华者。 十居八九。 故千华主人文海聚公。 於乾隆初年。 辑南山宗统一书。 叙馨祖下分灯於他处者。 列其世系於前。 後自千华一世。 以至九世。 另为世谱。 阅者谓其详於昧祖一支。 而畧於列祖各派。 余谓聚公之辑是书也。 非有成见於中而故为详畧也。 抑详乎所不得不详畧乎。 所不得不畧耳。 方其辑是书时。 何尝不广徵博采。 求天下之出於馨公之下者咸登是集。 既以表律学派演之昌。 复以冀律学流传之永甚盛举焉。 乃有限於道里之修。 或阻於应徵者怠第就其见闻稽考之所及而成是书也。 凡在列祖之後。 何不可以比照千华之例。 各辑一支谱牒以垂後哉。 顾我愍忠大会海祖以後。 孤危一綫。 宏宗固不乏人法道未能聿盛再传。 而至振寰福祖於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春自广济奉旨移锡潭柘宏开戒法为潭柘中兴律学第一代七传而至(谅)於辛酉继席以来历今二十四载春冬戒期。 黾勉担荷。 甲子春恭逢今上皇帝大驾临幸山中赐内帑以资僧众御题额联焜耀丛林又赐法物优隆佛地去年翠华重幸兹山天颜大霁欢喜倍前赐佛赐经又赐帑金三百供佛饭僧皇太后赐金银供器若干事御题四额永镇名山似此恩宠洵千载难逢之旷典顾(谅)福德浅薄。 何幸际此遭逢。 頼辅弼。 诸大德力行善事。 兴建道塲。 愈整愈新。 辉煌宏丽。 有加无已。 但念递代相承。 以得人为首务。 至严至慎。 必待执至羯磨。 方予继席。 而他处得法者无与焉。 因是於本山得戒者固多。 而於本山得法者恒少。 凡戒子开法於他处者。 即以戒为法。 惟在行持笃实。 可为後学津梁而已。 (谅)有愿欲将馨祖下十代律师。 荟萃而辑为一书。 用昭馨祖分灯之广。 嗣此而灯灯相演。 则海内律宗。 莫不明其端委。 悉其支派矣。 原拟广为搜辑。 苦於年老苟再因循。 则此愿终废。 爰命监院琮璋诸人。 督理其事。 而法嗣寿圣祥珠亦躬其劳瘁而此编得以粗就。 从此代代相承。 年年续入。 从上源流灿若日星似与宗统一书互相辉映。 此则用酬余之夙愿也。 夫客闻而欢喜赞叹。 合十而为之颂曰。 是愿大公永永流通。 毘尼振起不坠家风。 即录之以弁简端云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仲春朔旦京都潭柘山岫云寺第七代主律沙门源谅书 发布时间:2025-04-25 16:16:5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