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类 区界门 内容: ●丛林智度论云。 僧伽秦言众。 多比丘一处和合。 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 是名为林。 一一树。 不名为林。 除一一树。 亦无林。 如是。 一一比丘。 不名为僧。 除一一比丘。 亦无僧。 诸比丘和合。 故僧名生。 祖庭事苑云。 梵语贫婆那。 此云丛林。 大论云(如上所引)。 又大庄严论云。 如是众僧者。 乃是胜智之丛林。 一切诸善行。 运集在其中。 又杂阿含二十五。 佛告阿难。 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 唯然已见。 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 如来灭後百岁。 有商人子。 名优波掘多。 当作佛事。 教授师中。 最为第一。 即四祖优波毱多。 梵音楚夏尔。 以祖师居之。 今禅庭称丛林也。 忠曰。 优留曼荼山在摩偷罗国。 见杂阿含。 又以优波毱多所居青色丛林。 今禅庭称丛林者。 睦庵附会也。 固无根据矣。 宝积经菩萨见实会云。 过去有王。 名曰尼弥。 了达诸法。 如法为王。 (乃至)三十三天欲得见彼尼弥王。 帝释天主即告御臣名摩多棃庄严千马宝车。 往阎浮提鞞提呵国迎尼弥王。 (乃至)尔时摩多棃又复将王到须弥顶。 尔时尼弥王遥见青茂丛林。 告摩多棃言。 彼林定是不颠倒众生。 所居之处。 摩多棃言。 大王。 此是忉利诸天善法之堂(广说如彼)。 宋高僧传石霜诸禅师传云。 诸得石霜山。 便议终焉之志(云云)。 堂中老宿。 长坐不卧。 屹若椔杌。 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是也。 南方谓之丛林者。 翻禅那。 为功德丛林也。 大乘义章云。 禅者。 是其中国之言。 此飜名为思惟修习。 亦云功德丛林。 (乃至)功德丛林者。 从果为名。 智慧神通。 四无量等。 是其功德。 众德积聚。 说为丛林。 定能生之因。 从果目。 是故说为功德丛林。 中峯本禅师东语西话云。 世称丛林者。 盖取喻於草木也。 法道之所寄。 材器之所从出焉。 然草木培植则丰。 沾濡则荣。 霜雪则雕。 斧斤则败。 丛林以无上大道为培植。 以慈悲喜舍为沾濡。 以偷安利养为霜雪。 以贪欲瞋恚为斧斤。 主丛林者。 不谙其培植之道。 沾濡之理。 则草木病矣。 况偷安利养之霜雪。 贪欲瞋恚之斧斤。 时时斫伐。 而殒获之。 故其草木。 区萌芽蘖。 犹不暇。 而欲望丛林之盛。 材器之萃。 难矣哉。 联灯会要。 智门光祚禅师章云。 示众云。 汝等诸人。 横担拄杖。 出一丛林。 入一丛林。 儞道。 丛林有几种。 或有栴檀丛林。 栴檀围绕。 或有荆棘丛林。 荆棘围绕。 或有荆棘丛林栴檀围绕。 或有栴檀丛林荆棘围绕。 只如四种丛林。 是汝诸人。 在阿那个丛林里。 安身立命。 若无安身立命处。 虗踏破草鞋。 阎罗王徵儞草鞋钱。 有日在。 忠按四种丛林出智度论说。 彼荆棘作伊兰。 智度论云。 如栴檀譬喻经中说。 有栴檀林伊兰围之。 有伊兰林栴檀围之。 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 有伊兰伊兰自相围遶。 佛诸阿罗汉。 亦复如是。 佛住善法解脱中。 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 住法相应。 眷属庄严。 佛以大众围遶。 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遶。 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遶。 如师子王师子众围遶。 佛亦如是。 佛为世间无上福田。 与诸弟子围遶共住。 华严经净行品云。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长阿含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说阎浮树边空地。 种种丛林名。 ●五山支那五山者。 一径山兴圣万寿寺(在杭州临安府)。 二阿育王山鄮峯广利寺(在明州庆元府)。 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明州庆元府)。 四北山景德灵隐寺(在杭州临安府)。 五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在杭州临安府武林县)。 宋濂护法录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曰。 浮图之为禅学者自隋唐以来。 初无定止。 惟借律院以居。 至宋而楼观方盛。 然犹不分等第。 惟推在京钜刹为之首。 南渡後。 始定江南。 为五山十刹。 俾其拾级而升。 黄梅曹溪诸道塲。 反不与其间。 则其去古也。 益远矣。 元氏有国。 文宗潜邸在金陵。 及至临御。 诏建大龙翔集庆寺独冠五山。 盖矫其弊也。 国朝因之。 锡以新额。 就寺建官。 摠辖天下僧尼。 虎关链和尚曰。 唐土五山。 起於大慧已後。 当时灵隐寺兄弟。 会于直指堂(在法堂傍)议定五山。 非朝廷之制矣。 一径山二灵隐等也。 或问灵隐何因得独议定耶。 答曰。 灵隐之在京都内也如日本平安城有北山。 径山则隔远。 如平安於东大寺。 故灵隐兄弟。 得专定之。 又径山本小刹。 至大慧初为巨刹。 此时王都在杭州也。 中峯本禅师山房夜话云。 及达磨东迈。 百丈未生。 牛头横出一枝。 南北宗分两派。 皆腰鎌荷锸。 火种刀耕。 执爨负舂。 鹑衣丐食。 铁石身心。 氷霜怀抱。 以佛祖大事因缘。 一肩负荷。 了无畏怯。 盖行处既亲所到必的矣。 彼时安有五山十刹之广居。 三玄五位之奇唱。 放收杀活之异作。 拈颂判别之殊音。 不加雕琢。 而玉本无瑕。 安用规模。 而眼元自正。 自百丈建丛林已来。 广田大宅。 指顾如意。 其柰正因日坠。 谬妄日滋。 纪纲日繁。 礼义日削。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 住持遇名胜相看。 就送客位回礼(云云)。 而五山大方。 则不回礼。 日本皇都五山者。 一灵龟山天龙资圣寺(五山第一)。 开山梦窓疎石(嗣高峯)。 号正觉心宗普济玄猷佛统大圆国师。 二万年山相国承天寺劝请梦窓为开山。 春屋妙葩(嗣梦窓)。 为第二世号智觉普明国师。 三东山建仁寺开山明庵荣西(嗣虗庵)号千光祖师。 四慧日山东福寺开山圆尔辩圆(嗣无准)号圣一国师。 五京师山(又名九重山)万寿寺两开山。 十地觉空上人。 及东山湛照宝觉禅师(同嗣圣一)。 瑞龙山太平兴国南禅寺(五山之上)。 开山无关普门(嗣圣一)号大明国师。 此山为五山之冠矣。 盖准中华天界大龙翔集庆寺冠於五山也。 日本镰仓五山者。 一巨福山建长兴国寺。 开山兰溪道隆(嗣无明)号大觉禅师。 二瑞鹿山圆觉兴圣寺开山子元祖元(自号无学嗣无准)号圆满常照国师佛光禅师。 三龟谷山金刚寿福寺。 开山明庵荣西(嗣虗庵)。 四金峯山净智寺开山大休正念(嗣石没)。 号佛源禅师。 准开山南洲宏海(嗣兀庵)。 号真应禅师。 五稻荷山净妙寺。 开山退耕行勇(嗣明庵)。 梦岩应和尚旱霖集云。 应子从容曰。 二三子。 欲闻五山十刹之故乎。 五山之称。 古无今有。 今有何。 贵寺不贵人也。 古无何。 贵人不贵寺也。 古者虽穷乡远地。 蟒岩虎穴。 有有道之人处。 则有志之士。 四方万里麇至。 王公大人。 望山而拜。 过者不敢唾其地。 如佛之所住。 何寺院大小之问乎。 厥後檀信。 竞造大寺。 择名德主之。 人以为道德之所在。 而食之丰约。 众之多寡。 不较矣。 今者。 乃官差住持。 僧园加富。 而费用殷繁。 五山之称。 由此而着。 彼方乃吴越钱王置之。 後世沿焉不革。 此方乃关东平元师置之。 平氏亡。 南朝先皇。 陞南禅为第一。 近代又加天龙余并如旧。 法运将季。 外卫者不视不择。 由此妄庸之徒。 埀涎声利。 以机巧以狐媚。 滥膺窃据。 纷焉沓然。 成风成俗也。 虽谓聚学者。 但以濡沫小惠。 羁縻其心。 学者又貌敬腹非。 上下交相欺。 盖牙侩履狶之不如也。 遂使古佛丛林。 忍訽于柳柳州铁炉步志者。 盖斯辈欤。 不思五山位名之弊。 臻于此极。 呜呼尧舜如在井。 则以为鼃黾乎。 鼃黾如在天。 则以为蛟龙乎。 果无此理。 则托物焉欲身之立名之扬者。 不亦甚惑乎。 浮光幻影。 须臾变谢。 来报之说不诬。 则吁可恐哉。 二三子。 一日意行出通衢。 偶见禅衲有远行之色者。 问之何往。 曰京师南禅。 或曰相阳建长。 住持者谁欤。 曰不知。 或曰某人。 某人言可为法行可为师否。 三种住持。 十科僧业。 具阙何如。 曰不知。 且其人与子亲旧而省觐耶。 又以富囊褚好施予有所于求耶。 曰并无之。 若尔远趋奚为。 曰天下之望刹也。 滥厠僧伦。 不一日挂锡於其间不亦恨乎。 主人贤否何恤。 遂行。 余自语曰。 甚哉後生之无识也。 假如啸此等之族。 千百围遶。 钟鼓闛鞳。 饭气饙馏。 但是一閧之市。 而住持盖其平也。 岂佛祖建立。 永延慧命之本意也耶。 忠曰天竺亦有五山名。 或言准之立支那五山。 我未见其本说。 今且录於兹。 智度论云。 问曰。 佛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 以坐禅精舍多故。 余处无有。 如竹园鞞婆罗跋恕。 萨多般那求呵。 因陀世罗求呵。 萨簸恕魂直迦鉢婆罗。 耆闍崛。 五山中。 有五精舍。 竹园在平地。 法华文句云。 有五精舍。 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 萨多般那求诃。 此云七叶穴。 因陀世罗求诃。 此云虵神山。 萨簸恕魂直迦鉢婆罗。 此云少独力山。 五是耆闍崛山。 又云耆闍崛山者。 此飜灵鹫。 亦曰鹫头。 云狼迹。 ●十刹忠曰。 刹者刹竿之义。 寺前树刹竿。 故称寺为刹也。 刹竿见器物门。 支那十刹者。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在杭州临安府)。 二道塲山护圣万寿寺(在湖州乌程县)。 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在建康上元府)。 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在苏州平江府)。 五雪窦山资圣寺(在明州庆元府)。 六江心山龙翔寺(在温州永嘉县)。 七雪峯山崇圣寺(在福州侯官县)。 八云黄山宝林寺(在婺州金华县)。 九虎丘山云岩寺(在苏州平江府)。 十天台山国清教忠寺(在台州天台县)。 日本十刹者。 历应五年所定。 一净智寺(在相模)。 二禅兴寺(在相模)。 三圣福寺(在筑前)。 四万寿寺(在山城)。 五东胜寺(在相模)。 六万寿寺(在相模)。 七长乐寺(在上野)。 八真如寺(在山城)。 九安国寺(在山城)。 十万寿寺(在丰後)。 康历年中。 重议定。 一万年山等持寺(在山城一山号凤凰)。 开山梦窓疎石。 二灵龟山临川寺(在山城)。 开山梦窓疎石。 三安国山圣福寺(在筑前博多)。 开山明庵荣西。 四万年山真如寺(在山城)。 开山子元祖元。 五神鷄山安国寺(在山城旧号北禅寺)。 开山大同。 六蒋山兴圣万寿寺(在丰後)。 开山直翁智侃。 七巨鳌山兴国清见寺(在骏河)。 开山关圣。 八瑞云山定林寺(在美浓)。 开山高峯显日。 九觉雄山大福田宝幢寺(在山城)。 开山春屋妙葩。 十龙嵨山崇禅寺(在出羽)。 开山春屋妙葩。 尔後历代沿革。 不得悉记。 ●甲刹十刹之外。 甲於禅刹者。 为甲刹支那甲刹。 有龙翔山集庆寺。 华藏山显报寺等。 不得尽录。 日本甲刹有平安山佛心寺。 灵龟山景德寺等。 不得尽录。 ●隣封忠曰。 隣寺隣山言隣封。 封者封疆也。 敕修清规。 尊宿迁化有隣封遗书。 ●山隣忠曰。 大德寺妙心寺称山隣矣。 吾闻诸先师。 盖为其在五山之隣封也。 或曰。 五山僧。 自称丛林。 贬大德妙心。 称山林。 故五山僧。 制大德妙心长老入寺疏。 多用山林两字。 意在轻侮。 谓我辈居公方官寺。 渠自居山林也。 余谓。 此说差矣。 夫大德妙心。 天子敕愿寺。 岂可贬称哉。 五山亦各有山号而各称丛林岂非山林耶。 故支那五岳。 亦有以山林称之者。 居顶圆庵集木庵再住天童京城方外交疏云。 圣人同一心。 岂分竺乾洙泗。 天下无二道。 何论钟鼎山林(止此)盖钟鼎。 谓儒在朝廷。 山林谓释在佛寺。 又愚庵及禅师录。 净慈冬至小参云。 千载南屏古道塲。 目前无法可论量。 群阴销尽阳生也。 四海同瞻化日长。 如是则钟鼓山林依旧。 太平气象维新(止此)。 夫天童净慈皆居五山之一。 住天童疏。 而居顶有此词。 净慈小参。 而愚庵有此言。 则山林之目。 何在贬抑。 故其说无谓矣。 又敕修清规。 圣节疏语曰。 山林钟鼓乐化日之舒长。 草木昆虫被膏泽之渗漉(止此)。 此之疏。 五山大方。 蕞刹巨刹。 可皆通用而取苏轼句。 成山林钟鼓之语。 五山亦可称山林矣。 又丛林者。 凡众僧所集处之称。 五岳何得专称而令他不称哉。 东坡赠清凉寺和长老诗云。 老去山林徒梦想。 雨余钟鼓更清新。 ●十方刹忠曰。 请诸方名宿住持。 不拘甲乙。 故为十方刹也。 敕修清规请新住持云。 凡十方寺院住持虗席。 必闻于所司。 伺公命下。 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 发专使。 修书制疏茶汤榜。 请书记为之。 义堂信禅师日工集云。 上杉兵部来。 和会报恩永式。 堂曰。 昔十方诸檀为先师造寺。 不可胜计。 特以天龙为十方刹。 兵部曰。 吾闻临川以下。 大小寺院。 皆为度弟院。 今此瑞泉又然。 空华集云。 天龙资圣寺以本备十方之居。 故先师不允徒弟者挂搭(详职位门净头处)。 飜译名义集云。 裕师寺诰云。 寺是摄十方一切众僧。 修道境界。 法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 受供处所无彼无此无主无客。 僧理平等。 同护佛法故。 其中饮食众具。 悉是供十方。 凡圣同有。 鸣钟作法。 普集僧众。 同时共受。 与檀越作生福之田。 如法及时者。 皆无遮碍。 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 不恡身财。 护持正法。 忠曰。 寺诰十方义与请十方僧住持少异焉然寺通十方。 则其义同。 ●度弟院忠曰。 未详何义。 盖对十方刹为言。 则己所度之弟子令住持之。 甲乙而传者(又见称呼门度弟处)。 义堂日工集云。 神崎某。 以寺施与。 余坚却之曰。 凡今时以度弟院为资者。 天下皆是也余则不然。 以有三宝互用之诫也。 又云府君赐东荣寺。 为度弟院。 又云承新规。 改度弟院为十方。 则许预十刹。 余伏以临川已为十刹首。 是度弟也。 当寺及普门亦皆度弟诸方以为何如哉。 府君僧录皆颔之。 ●受业院首受出家业寺院也(受业义见称呼门受业师)传灯录云。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本州大中寺受业。 後行脚遇百丈开悟。 却廻本寺。 受业师。 问曰。 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 曰并无事业。 遂有蜂钻窓纸因缘●常住敕修清规副寺云。 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 又典座云。 护惜常住不得暴殄。 又庄主云。 有补常住。 而消祸未萌。 又办道具。 滤水囊云。 常住若不滤水。 罪归主执之人。 忠曰。 常住者。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云。 僧物有四种。 一者。 常住常住。 谓众僧舍宇什物。 树木田园。 仆畜米麦等物。 以体局当处。 不通余界。 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 云云(器物门常住物处详引四种)今禅林总辖常住僧物之所。 又谓之常住。 所谓千年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现前现前。 四者十方现前详释如彼)。 释氏要览云。 增辉记。 梵云拓鬬提奢。 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 拓为招。 去鬬奢留提。 故称招提。 即今十方住持寺院。 是也。 广灯录洞山聪禅师章云。 僧问。 无根树子。 向什麽处栽。 师云。 千年常住一朝僧。 罗湖野录云。 明州启霞宏禅师。 院之山林深秀。 有贵人卜葬所亲迎柩至。 宏坚卧其穴。 不克丧事。 郡守仇待制遣人谕之曰。 千年常住。 一朝僧。 长老何苦争耶。 宏曰。 不可以一朝僧。 坏千年常住。 贵人亦贤者。 善其言而改图。 中峯本禅师山房夜话云。 今之苾蒭。 於所为处。 动背至理。 惟务恶求。 如片地之不获。 或多财以压之。 或重势以临之。 或构罪以恐之。 或挟术以胜之。 虽成就於一时。 皆烦恼业根。 岂福田利益者哉。 竞以千年常住一朝僧之说。 为张本。 殊不思千年常住苟非定慧资熏自他兼利。 必何所从而得耶。 或罔其所自。 是犹舍池而招明月。 弃树以集众鸟。 理岂然哉。 禅林宝训云。 妙喜曰。 安着禅和子。 不过钱谷而已。 时万庵以谓不然。 计常住所得。 善能撙节浮费。 用之有道钱谷不胜数矣。 何足为虑。 然当今住持。 惟得抱道衲子。 为先。 虗堂和尚径山录有朝廷降赐度牒二十道。 入常住修造上堂●公界公道之疆界也。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 不得以两边公界手巾拭头面。 公界手巾。 系着衣後净手拭之。 以披五条也。 ●塔头祖师塔处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 师到达磨塔头。 塔主云。 长老先礼佛。 先礼祖。 师云。 佛祖俱不礼。 塔主云。 佛祖与长老是什麽冤家。 师便拂袖而出。 ●子院丛林诸院。 依附本寺者。 为子院。 ●都道塲都道塲者。 每郡县。 建祝寿道塲。 以为一郡一县聚会祈祷之处。 义堂日工集云。 唐土每城里有都道塲。 诸宗集会祝圣(止此)。 是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或住持赴郡县都道塲所归时。 鸣钟集众。 门迎。 诣方丈问讯。 僧史略云。 魏大武帝始光二年。 立道塲。 至神? 四年。 敕州镇。 悉立道塲。 庆帝生日(报祷门圣节详引)。 ●定额忠曰。 朝廷定天下佛寺之数有限。 此云定额。 定额外。 不许私建寺(凡定僧数或定赋税数皆称定额)。 本朝文粹前中书王。 请以施无畏寺为定额寺。 状云。 伏愿陛下鸿慈特降龙涣。 准之前例。 列之定额。 ●宣政院朝廷管僧道衙门。 此谓宣政院。 忠曰。 元朝初置之。 日本寺社所也。 元史百官志云。 宣政院秩从一品。 掌释教僧徒。 及吐蕃之境。 而隶治之。 遇吐蕃有事。 则为分院往镇。 亦别有印。 如大征伐。 则会枢府议。 其用人。 则自为选。 其为选。 则军民通摄。 僧俗并用。 至元初。 立总制院。 而领以国师。 二十五年。 因唐制。 吐蕃来朝。 见於宣政殿之故。 更名宣政院。 置院使二员。 同知二员。 副使二员。 参议二员。 经历二员。 都事四员。 管勾一员。 照磨一员。 二十六年。 置断事官四员。 二十八年。 增佥院同佥各一员。 元贞元年。 增院判一员。 大德四年。 罢断事官。 至大初。 省院使一员。 至治三年。 置院使六员。 天历二年。 罢功德使司。 归宣政。 定置院使一十员。 从一品。 同知二员。 正二品。 副使二员。 从二品。 佥院二员。 正三品。 同佥三员。 正四品。 院判三员。 正五品。 参议二员。 正五品。 经历二员。 从五品。 都事三员。 从七品。 照磨一员。 管勾一员。 并正八品。 掾史十五人。 蒙古必闍赤二人。 回回掾史。 二人。 怯里马赤四人。 知印二人。 宣使十五人。 典吏有差。 续文献通考云。 宣政院古无之。 元立。 掌释教僧徒。 佛祖通载云。 迨我皇元世祖皇帝混一海宇。 条纲制度。 一出睿思。 谓以俗制於僧殊失崇敬。 谕天下。 设立宣政院。 僧录僧正都纲司。 锡以印信。 行移各路。 主掌教门。 护持教法。 赖圣天子。 不负佛嘱也。 然而裨贩之流。 好爵縻贤恃其所贵而贵之。 奔走伺候。 处污不羞。 以敲朴喧嚣。 牒诉倥偬。 为得志。 不夺不厌。 致有囊加巴僧录。 枉取栲栳山僧钱。 罔咈律行。 可谓师子身虫也。 仁宗皇帝居储宫日。 目击其弊。 降旨。 除宣政院外。 一例革之。 是亦不负灵山付嘱也。 中峯本禅师录师子正宗寺陞座云。 今乃与宣政院使平章相国。 及王子宰相。 尚书侍郎。 舍人。 宣使一行官从。 同时会集。 ●行宣政院旧说曰。 在朝廷曰宣政院。 在诸道。 曰行宣政院。 行奉行也。 谓遐方州县。 难通治。 故置之。 奉行宣政院事。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 泰定间。 脱欢丞相。 领行宣政院。 分上中下三等寺院。 额定岁请知事员数。 佛祖通载云。 元仁宗。 延佑五年戊午。 六月。 再立行宣政院。 又云。 文宗天历元年戊辰。 革行宣政院。 设立十六处广教总官府。 以摄僧。 续文献通考云。 行宣政院。 顺帝元统二年。 革罢广教总管府十六处。 置行宣政院於杭州。 除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 同佥院判各一人。 至元二年。 西蕃宼起。 又置行宣政院。 以也先帖木儿为院使。 往讨之。 至正二年。 江浙行宣政院。 又设崇教所。 拟行中书省。 理问官。 以理僧民之事。 虞集撰笑隐欣和尚行道记云。 江淛行省丞相脱欢公。 故荅剌罕顺德王之子也。 以世勋。 名德靖重。 知大体。 兼行宣政院事。 领东南浮图之教。 凡大刹。 非名德。 不轻授。 中峯本和尚录。 示脱欢丞相法语云。 贤宰相。 以是光。 沛仁泽。 宣大政。 忠曰。 脱欢兼行宣政院。 故有宣大政之语。 忠按日本昔时亦有此职名。 义堂日工集云。 贞治三年甲辰夏。 有朝旨。 关东幕府。 始置行宣政院。 以十州管内禅教诸刹系焉。 ●涅盘台涅盘台。 焚化亡骸之处。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云。 丧至涅盘台。 ●化坛涅盘台。 又名化坛。 幻住庵清规云。 默持经咒送至化坛。 又云。 公界与乡人。 往化人坛上。 收骨。 发布时间:2025-04-25 17:14:5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