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类 殿堂门 内容: ●伽蓝慧苑华严音义云。 僧伽蓝。 具云僧伽罗摩言僧者众也。 伽罗摩者园也。 或云众所乐住处也。 忠曰。 法堂。 佛殿。 山门。 厨库。 僧堂。 浴室。 西净。 为七堂伽蓝未知何据。 各有表相如图。 止观辅行云。 如大经云。 头为殿堂。 摩诃僧只律云。 厠屋不得在东在北。 应在南在西。 忠曰。 此图。 净所在西南。 则合僧只律说。 ●招提增壹阿含经云。 毗沙鬼。 白世尊曰。 我今以此山谷。 施招提僧。 唯愿世尊。 与我受之。 悲华经云。 智华无垢坚菩提尊王如来。 正法像法中间。 诸比丘比丘尼。 无惭无愧。 或断招提僧物。 断现前僧。 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释氏要览云。 招提。 增辉记。 梵云拓鬬提奢。 唐言四方僧物。 但笔者讹拓为招。 去鬬奢留提。 故称招提。 即今十方住持寺院。 是也。 飜译名义集云。 经音义云。 梵云拓鬬提奢。 唐言四方僧物。 但笔者讹。 称招提。 此翻别房施。 或云对面施。 或云。 梵言僧鬘。 此翻对面施。 音义云。 体境交现曰对。 辍己惠他。 名施。 後魏太武。 始光元年。 造伽蓝。 创立招提之名。 杜子美游龙门奉先寺诗云。 已从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柳河东集衡山中院律师。 塔铭注云。 凡官赐额者为寺。 私造者。 为兰若招提。 ●寺僧史略云。 寺者释名曰寺嗣也。 治事者。 相嗣续於其内也。 本是司名。 西僧乍来。 权止公司。 移入别居。 不忘其本。 还标寺号。 僧寺之名。 始於此也。 释氏要览云。 後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 佛法初至。 有印度二僧摩腾法兰。 以白马駄经像。 届洛阳。 敕於鸿胪寺安置(鸿胪即司宾寺也)。 至十一年戊辰。 敕於雍门外。 别建寺。 以白马为名。 即汉土佛寺始也。 吴孙权立建初寺为始也。 大日经一行疏云。 寺者毗诃罗此方译为住处。 ●山门忠曰。 山门者。 山对城市之言。 城市俗。 山林真。 凡兰若反俗居。 本宜在山。 所谓远离处也(兰若智度论翻远离处)。 故纵在城市者。 亦用山号。 夫归向真道者。 当由此而入。 故言山门也。 或援刘熙曰。 山产也。 产生物也(释名)。 盖今谓产生丛林法材也。 忠曰。 此解几乎附会。 不可取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 师栽松次。 黄檗问。 深山里栽许多。 作什麽。 师云。 一与山门作境致。 二与後人作标榜。 又有山门为本寺总称者。 传灯录牛头慧忠禅师章云。 威禅师以山门付嘱讫。 出居延祚寺。 又有阖山住持已下大众。 称山门者。 敕修清规诸方名胜挂塔云。 首座请知事等。 白住持发批。 山门相送之意(详文疏门送榻位批处)。 ●三门山门之制。 排列门有三。 故亦称三门。 敕修清规圣节云。 堂司备榜。 张三门之右。 日用清规云。 药石罢。 出寮。 不得出三门。 传灯录。 睦州陈尊宿章云。 一日有天使问。 三门俱开。 从那门而入。 师唤尚书。 天使应诺。 师云从信门入(联灯睦州章天使为吴尚书)。 五灯会元仰山章。 陆希声相公机语。 与此因缘相类。 释氏要览云。 凡寺院有开三门者。 只有一门。 亦呼为三门者。 何也。 佛地论云。 大宫殿。 三解脱门。 为所入处。 大宫殿。 喻法空涅盘也。 三解脱门。 谓空门。 无相门。 无作门。 今寺院。 是持戒修道。 求至涅盘人居之。 故由三门入也。 罗湖野录云。 死心禅师。 以大观元年丁亥九月。 从洪帅李景直之命。 住黄龙山。 明年揭牓于门曰。 仰门头行者。 宾客到来。 划时报覆。 即不得容纵浮浪小辈。 到此赌博。 常切扫洒精洁。 凡置三门者。 何也。 即空。 无相。 无作。 三解脱门。 今欲登菩提塲。 必由此门而入。 然高低普应。 遐迩同归。 其来入斯门者。 先空自心。 自心不空。 且在门外。 戊子九月十八日。 死心叟白。 护法录育王山碑铭序云。 三解脱门。 则僧伽智华作之(止此)。 即谓三门也。 三门阁上。 必设十六罗汉像。 中安宝冠释迦。 以月盖长者善财童子。 为挟侍(释迦或为观音)。 又有妥五百罗汉者。 释氏资监云。 宋元丰元年。 天尝久旱。 帝禁中斋祷甚力。 一夕梦。 有僧乘马。 驰空中。 口吐云雾。 既觉。 而雨大作。 翌日遣中贵。 道梦中所见物色。 相国寺三门五百罗汉中。 至十三尊。 畧彷佛。 即迎入内观之。 正帝所梦也。 ●隔子门忠曰。 子助字。 盖方丈小门。 隔外庭。 故云隔子门。 雪窦显禅师录云。 玄沙与地藏。 在方丈说话。 夜深。 沙云。 侍者关隔子门。 汝作麽生出得。 地藏云。 唤什麽作门(又联灯玄沙章。 传灯会元并但作门)。 无准范禅师录结夏小参云。 佛殿里隔子门。 碍塞杀人。 ●偏门非正门也。 有罪犯者。 自此门驱出焉。 禅苑清规百丈规绳颂云。 犯重焚衣鉢。 应当集众人。 山藤聊示耻。 驱摈出偏门。 敕修清规肃众云。 或彼有所犯。 即以拄杖杖之。 集众烧衣鉢道具。 遣逐偏门而出者。 示耻辱也。 ●佛殿文字禅白鹿山灵应禅师。 大佛殿记云。 余闻。 百丈大智禅师之训曰。 世尊遗教弟子。 因法相逢。 则当依法而住。 饮食服玩。 经行宴坐。 必为丛林。 营建室宇。 必先造大殿。 以奉安佛菩萨像。 使诸来者知归向故。 昼夜行道。 令法久住。 报佛恩故。 传灯录丹霞然禅师章云。 一日石头告众曰。 来日剗佛殿前草。 正宗赞德山鉴禅师传云。 师凡住院。 拆却佛殿独存法堂而已(传灯录德山章不载之)。 忠曰。 世谓拆却佛殿独存法堂。 德山独有此作。 殊不知。 本是百丈立意也。 传灯所载禅门规式云。 不立佛殿。 唯树法堂。 当代为尊也(详法堂处)。 盖虽百丈本规。 诸方犹立佛殿。 而德山特准其令尔。 历代三宝记云。 孝明帝。 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 造永宁寺。 (乃至)浮图北有佛殿一所。 形如大极。 中有丈八金像。 空华集贺知殿颂轴序云。 昔吾震旦之祖。 自达磨至大寂之世。 凡八叶。 三百五十余祀。 未有禅居。 故吾徒多栖律寺。 及乎百丈祖兴。 创意别营禅宇。 以居其徒。 僧史所谓。 利不百不变格。 是也。 然犹未立佛殿。 以表佛祖亲承当代为尊也。 而後祖师。 以惧吾徒去佛逾远。 而忘乃本也。 而乃有佛殿之制。 既有佛殿矣。 则不可无掌之者。 於是置乎知殿之司。 班于头首之末矣。 本朝当丛林盛时。 尚置是职。 而迩年稍稍而废者何也。 意以其班序庳。 而吾徒不肯就焉耳。 由是殿堂也。 像设弗严。 芗火弗装。 灯烛弗焰。 尘埃也[土*孛]如。 几案也闇如。 管龠之启闭也。 弗谨。 往来之瞻礼也。 弗便。 於虖致使吾觉皇宝殿。 寂寂焉。 而曾路旁古庙之不若。 不亦可惜也哉。 联灯会要。 古灵神赞禅师章云。 其师一日澡浴。 命师去垢。 师抚其背云。 好所佛殿。 只是无佛(传灯作好所佛殿。 而佛不圣)。 忠曰。 佛殿甎面。 白土画者。 拟夏中楞严会行道。 此亦律有据。 见丛轨门经行处。 西域佛殿。 名香殿。 毘柰耶杂事。 佛为外道现神通因缘云。 世尊即以右足踏其香殿。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 注西方名佛所住堂。 为健陀俱知。 健陀是香。 俱知是堂。 此是香室香台香殿之义。 不可亲触尊颜。 故但唤其所住之殿。 即如此方王阶陛下之类。 然名为佛堂佛殿者。 斯乃不顺西方之意。 ●佛坛敕修清规报恩章序云。 於是设圣容。 具佛坛塲。 忠曰居家必备漳郡张一栋祭礼考云。 古者庶人无庙。 而祭於寝。 注云。 寝者前堂也(止此)。 余谓此方寺院。 无佛殿处。 则方丈设佛坛。 而祭佛祖亡者。 即是无庙而祭於寝者也。 ●撑天柱凡殿堂。 正面左右二露柱。 此谓撑天柱。 ●雨打凡殿堂。 四壁与露柱之间。 曰雨打。 盖殿堂宇有二重。 第一重为正屋。 第二重更足造者。 若无第二重。 则第一重檐溜。 可零此处。 故名雨打。 义堂日工集云。 三门两廊。 雨打既成。 ●月坛凡殿堂壁外露坛。 名月坛。 盖月光常到处也。 东福寺入寺记云。 新命过佛殿西月坛。 东坡诗集扈从景灵宫诗云。 道人幽梦晓初还。 已觉笙箫下月坛。 忠曰。 近水户侯(光国)造大学明伦堂。 其壁外坛曰月台。 老者得乘舆到于此(水户侯依清儒朱之瑜指挥。 造二十分一之明伦堂云)。 月台即月坛也。 永觉晚录重建鼓山涌泉寺记云。 大殿乃谋再造。 即命石工。 甃殿前月台。 及大庭石。 无怨公案抢劫类云。 县主即起乡夫七八人。 抬其石而至。 令放于月台之下。 (抬击也。 非义。 恐讹扛对举也。 )隋史遗文云。 秦叔宝贩马。 到潞州二贤庄单雄信所。 见主人立在檐前。 只得站立於月台傍边。 忠曰。 是农家。 亦称月台。 水浒传云。 梁中书起身。 走出堦前来。 从人移转银交椅。 直到月台栏干边放下。 ●祖师堂祖师之堂。 设于佛殿西边。 白云端和尚禅录祖堂纲纪序云。 吾道盛於此土。 初祖菩提达磨之纲焉。 剏立禅林之制。 百丈大智之纪焉。 此实天下之共知。 而奈何天下祖堂中。 各以开山传次者。 为其祖。 殊不思乃宗乃祖。 所传所持之最者乎。 呜呼教来。 五百年後。 达磨始来。 向之诸家之贤者。 岂不知性即乎圣。 何为竟自以性以圣之泥乎。 乃须少林之後。 犹弹指顷。 不假文字语默有无。 释然亡其所待。 而自得还其本。 又古之岩居穴处者。 但以法为胜为味。 殊不虑今日其间者骄。 独大智禅师虑之。 而廓以禅林之度。 由是资之。 而少林之风。 至今蔼然於天下。 吾欲天下祖堂中以达磨大智正其位。 以开山传次者陪之。 贵来者尊其始。 而归其大。 岂不然乎。 熙宁三年。 岁次庚戌。 十月初一日立。 林间录云。 白云端禅师曰。 天下丛林之兴。 大智禅师力也。 祖堂当设达磨初祖之像於其中。 大智禅师像西向。 开山尊宿像东向。 得其宜也。 不当止设开山尊宿。 而略其祖宗耳。 敕修清规欣笑隐尊祖章序云。 海会端公谓。 宜祀达磨於中。 百丈陪于右。 而各寺之开山祖配焉。 见於祖堂纲纪序云。 忠曰。 纲纪序无左右说。 然清规言百丈陪于右。 而今禅林安像。 例而达磨南面。 百丈在东。 则陪于祖左也。 临济在西。 则陪于祖右也。 依此旧说纷纭。 或曰。 林间录已言。 大智像西向。 是亦可约达磨南面。 则陪于祖左明矣。 故今右字写讹。 当改左字。 即百丈配昭位(左东)。 某寺开山配穆位(右西)。 正为当理也。 或曰右字不可改也。 但某寺崇开山。 故开山安祖左(东也)。 百丈安祖右(西也)矣。 或曰。 右者。 谓向真人之右也。 则北面向真故。 右则东也。 合现今禅林安像法。 忠曰。 向真人之右之说甚失义也。 何故。 谓凡规制书。 无此例。 圣节榜张于三门之右者。 言门西也。 圣节上堂。 侍者往法座左侧立者。 言座东也。 儒礼亦然。 文公家礼云。 凡屋制不问何向背。 但以前为南。 後为北。 左为东。 右为西。 後皆仿此(止此)。 何遽作向真人之左右说耶。 其尊开山。 抑百丈。 固不足取焉。 改左字者。 义同林间。 故不在痛削。 然以余观之。 笑隐云陪于右大有深意。 盖达磨为太祖。 二祖昭。 三祖穆。 如此次第配之。 则百丈穆位。 而在达磨之右(西也)。 笑隐之意。 岂在兹乎。 犹如周后稷为祖。 文王穆。 武王昭矣。 纲纪序本不言左右。 觉范之配定。 与改左字者。 一状领过。 或曰。 今禅林以临济代开山配祖。 若依其昭穆说。 则临济亦当穆位。 答曰。 若置黄檗像。 则固可如所论。 然除黄檗但安临济。 故可配左边空位耳。 不可为此难。 唯是安像法。 本於清规百丈陪于右说。 故临济可在左也。 实与今禅林安位。 相反焉。 如今之配置。 盖依林间录而已。 罗湖野录云。 隆禅师及住虎丘。 道大显着。 因追绎白云端和尚立祖堂故事。 乃曰。 为人之後。 不能躳行遗训。 於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 题赞于上。 达磨曰。 阖国人难挽。 西擕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肓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曰。 春至百花触处开。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呜呼百丈创立禅规以来。 丛林卒不至於弛废。 实本于此。 白云。 以百丈配享达磨。 有识靡不韪其议。 可谓知本矣。 隆既能遵行奉先之礼。 又从而为赞。 发明其道。 有足多也。 ●土地堂土地神。 护法神之堂。 设佛殿东边。 南禅规式曰。 或曰。 宋国土地祖师二堂。 在法堂左右。 义堂云。 但随宜处立之。 不必於法堂左右也。 勅修清规住持章念诵云。 侍者随住持。 到祖堂土地堂大殿。 烧香礼拜。 三隐诗集拾得录云。 於土地堂壁上。 书语数联。 ●关庙关帝之庙也。 关帝见于灵像门。 佛祖通载。 无尽居士撰。 玉泉皓长老塔铭序云。 玉泉寺宇。 广大弊漏。 悉坏法堂。 方丈。 寝堂。 钟楼。 慈氏阁。 关庙。 而鼎新之。 ●祠堂居家。 本设祠堂。 而祭祖宗亲族矣。 今祭在家亡灵於佛寺者。 为祠堂。 汉书龚胜传云。 胜敕以棺敛丧事。 衣周於身。 棺周於衣。 勿随俗动吾冢。 种柏作祠堂。 孔圣全书云。 君子将营宫室。 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 以奉先世神主。 高祖考妣居左。 曾祖考妣居右。 祖考妣居次左。 考妣居次右。 祖考妣皆南向。 考左妣右。 置祭田具祭器。 主人辰谒于大门之内。 出入必告。 正旦冬至朔望则参。 俗节则献以时食。 有事则告。 若无力之家。 只择明洁空室一间。 以奉四世神主。 再无别室。 可於寝堂正间祀之。 後汉书马援传云。 更修封树。 起祠堂。 又李固传云。 新营祠堂。 ●法堂忠曰。 演说大法之堂。 故云法堂。 故黄溍百丈山师表阁记云。 东阳嗣住是山。 既新作演法之堂(止此)。 又宋景濂护法录妙辨大师塔铭序云。 元季。 寺焚于兵。 公奋然有为。 创演法堂。 及方丈室。 三才图会宫室部云。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玉海)。 又堂明也。 言明礼义之所。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云。 大智日勇猛慧菩萨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 炳然照曜宫殿中。 又入法界品无忧德章云。 善财童子。 将升法堂。 又摩耶夫人章云。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 名曰善眼 疏护正法堂也。 大方等日藏经云。 於当来世。 是中皆应起立塔寺。 造作法堂。 安置舍利。 经法形像。 佛本行集经云。 有诸比丘。 或在露地。 说法之时。 或寒或热。 我许造堂。 堂下说法。 若虽有堂。 露无四壁。 风吹尘草。 污诸比丘。 我今当听起四壁障。 遮诸尘草。 时诸比丘。 在说法堂。 若地不平。 应以种种。 若麻若草。 泥涂其地。 使令净好。 毘奈耶杂事云。 佛告阿难陀。 此拘尸那城。 往古有城。 有拘奢伐底。 有王名大善见。 国人奉诸金银末尼等宝。 王曰。 如是诸宝。 我自丰足。 不受。 国人置宝而去。 王念。 今此珍宝。 非枉求。 我今宜用修造法堂。 时有八万四千。 诸城小王。 闻之。 咸诣王所白言。 愿不烦神虑。 臣等望。 为王营造。 再三请而许。 诸王白王。 於城东形胜地。 兴建法堂(庄严广说)。 严饰既毕。 愿亲临幸。 王念。 此胜法堂不应先自受用。 宜请一切沙门婆罗门。 有德行者。 如法供养(略钞)。 右法堂文字。 出经律者。 历代三宝记隋录云。 法堂佛殿。 既等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 六学僧传隋罗云传曰。 上明东寺法堂十二间。 盖道安昙翼所造。 唐高僧传罗云传云。 释道安。 於上明东寺。 造堂七间。 昙翼後造五间。 连甍接栋。 横列十二。 传灯录牛头慧忠禅师章云。 众请入城。 居庄严旧寺。 师欲於殿东。 别创法堂。 先有古木。 群鹊巢其上。 工人将伐之。 师谓鹊曰。 此地建堂。 汝等何不速去。 言讫。 群鹊乃迁巢他树。 初筑基。 有二神人。 定其四角。 复潜资夜役。 遂不日而就。 繇是四方学徒。 云集座下矣。 宋高僧传香育(嗣神秀)传曰。 州将韩[门@壬]。 供施交骈。 树造法堂。 严饰奇丽。 时来问道。 右并百丈已前。 有法堂称者。 传灯录百丈章禅门规式云。 不立佛殿。 唯树法堂。 者。 表佛祖亲嘱受。 当代为尊也。 德山拆却佛殿。 独存法堂(见于佛殿处)。 忠曰。 窃以百丈制禅苑规绳。 取意於朝制。 其东西两序。 犹如文武排行。 五参上堂。 犹如五日一参。 到法堂制造。 亦是拟太极殿矣。 予尝闻日本大极殿之制。 盖一依中华法。 地面碁布甎瓦。 中央有高台。 皇帝即位登此座。 则可四方瞻礼之。 由此观今法堂之制。 无一所异。 而今法堂座後。 有大板屏。 非可移动者。 盖非古也。 何以知之。 清规上堂云。 设罣罳法被。 夫板屏罣罳也。 若常在则何言设之。 乃知。 古制不造板屏。 临时设罣罳耳。 既无板屏则在座上者。 可四方仰望之。 然古有佛殿。 拟太极殿者。 编年通论云。 魏胡太后作永宁寺。 极土木之美其佛殿如太极殿。 三门如端门。 僧房千楹。 玉珠锦绣。 骇人心目(前佛殿处。 引历代三宝记)。 予之法堂。 形太极之说。 殆得类证矣。 或曰。 禅刹法堂。 象帝释善法堂。 故名法堂也。 予谓不然。 古人或命文命扁。 只取类似。 以资言藻。 或上堂小参。 亦临时假借。 未可取以为本义也。 若实谓象帝释之堂。 则义不亦涉焉。 师表阁记。 明言演法之堂。 何须别说。 且掇古人以善法堂称者。 附见于此。 佛祖通载。 唐张说法池院二法堂賛序云。 法池西。 三归院二法堂。 兹院。 长老初上禅师所造也。 三归堂。 以长安元年辛丑。 子月。 望日癸卯立。 善法堂以开元元年癸丑。 丑月。 望日戊辰。 建。 又云至哉初上人。 建立善法堂。 彩翠三世佛。 广灯录觉华普照禅师章云。 僧问。 如来以一音演说法。 未审和尚。 何法示人。 师云。 白云无定止。 出没太虗中。 进云。 恁麽则善法堂前师子吼也。 续灯录。 兴化绍清禅师章云。 上堂云。 祖师门下。 佛法不存。 善法堂前。 仁义休说。 又云。 兴化今日。 不上天堂。 不入地狱。 於善法堂中。 登王座上。 为母说法。 叶县省禅师录云。 问善法堂中。 伸一问。 未审师还接也无。 师云。 蜀地锦观陶绵。 云峯悦禅师法轮录云。 开堂陞座。 僧问。 善法堂开於此日。 第一义谛。 请师宣。 师云何不早问。 石溪录小参。 颂赵州访茱萸。 上法堂。 从东过西因缘。 云。 善法堂前探浅深。 寒涛平地涌千寻。 贞和集。 北磵彰教建法堂颂云。 善法堂倾法不倾。 欲支一木要重新。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小参云。 从教灵山会上。 退席五千。 善法堂前。 草深一丈。 大休念禅师录寿福寺。 挂善法堂额佛事云。 善法堂前双树阴。 微风吹动奏清音。 如来宝座亲踪迹。 天上人间亘古今所以释迦世尊。 初於普光明殿。 成等正觉。 不离菩提树下。 上昇忉利天宫。 乃至七处九会。 徧登宝华王座。 一音演唱。 随类得解。 一雨所沾。 随根受润。 而况寿福禅苑。 古佛道塲。 标善法之名模。 遵先觉之懿范。 雷音大震。 普示人天四众。 慈云广被。 仰瞻天雨四花。 忠曰。 是已以善法命扁。 故援世尊昇忉利。 且实其事。 然假借缘饰。 非为本义也。 清拙澄禅师录小参。 引临济洞山等五尊宿因缘云。 这五员老冻脓。 只今同在善法堂上。 大开铺席。 互显家风。 ●法座忠曰。 演法之座。 即须弥座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侍者往法座左侧立。 候众集。 ●开山塔●享堂忠曰。 安祖像牌之堂。 设祭享於此。 故云享堂也。 今谓之照堂者。 讹矣(详照堂处)。 大监清规末後事仪云。 龛安正客殿。 或卵塔前享堂。 龛於此安之。 本是飨堂。 享同祭享之堂也。 日本人名照堂错也。 忠曰。 日本人。 以开山享堂。 谬称照堂。 盖其转谬有所由也。 抑照堂。 本在僧堂之後。 而或处佛殿後。 设开山塔。 有似彼僧堂後之照堂。 故称佛殿後开山塔。 为照堂矣。 遂不在殿後者。 亦例谓照堂也(又照堂处辨之)。 癸辛杂识别集云。 平江虎丘。 有虎十余据之。 同里叶氏墓舍在焉。 其一大享堂。 虎专为食息之地。 ●方丈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上方丈。 请住持佥疏。 传灯录。 禅门规式云。 长老既为化主。 即处于方丈。 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祖庭事苑云。 今以禅林正寝。 为方丈。 盖取则毗耶离城维摩之室。 以一丈之室。 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 有不可思议之妙事故也。 唐王玄策。 为使西域过其居。 以手版纵横量之。 得十笏。 因以为名。 法苑珠林感通篇云。 吠舍厘国。 宫城周五里。 宫西北六里。 有寺塔。 是说维摩经处。 寺东北四里许。 有塔。 是维摩故宅基。 尚多灵神。 其舍垒甎。 传云。 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 於大唐显庆年中。 敕使卫长史王玄策。 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 止有十笏。 故号方丈之室也。 释氏要览云。 方丈。 盖寺院之正寝也(引王玄策事)。 忠曰。 头陀寺碑。 有方丈字。 先唐玄策。 且附见。 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 宋大明五年。 始立方丈茅茨。 以庇经象。 注高诱曰。 堵长一丈。 高一丈。 面环一堵。 为方丈。 铣曰。 宋孝武皇帝时也。 言立方丈之室。 覆以茅茨之草。 以置经象也。 ●堂头忠曰。 方丈称堂头。 住持人居处。 禅苑清规。 请尊宿云。 专使先看知事计会讫。 上堂头人事。 广灯录三圣然禅师章云。 师到道吾。 道吾以绯[糸*末]额。 持神杖。 师见乃云。 逐便祗候。 道吾应诺。 师参堂了。 再上堂头。 人事。 道吾却具威仪。 方丈内坐师才近前。 道吾云。 有事相借问。 得麽。 师云。 也是适来野狐精。 便出去。 联灯会要香严闲禅师章云。 造沩山。 山问。 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 问一答十。 问十答百。 此是汝聪明灵利。 意解识想。 生死根本。 父母未生时。 试道一句来看。 师茫然。 不能加答。 遂归寮。 将平日看过底文字。 从头检寻。 无一句可将酬对。 乃自叹云。 画饼不可充饥。 屡上堂头告沩山为说。 山云。 我若说似儞。 儞已後骂我去在。 ●正堂一山曰。 正堂。 方丈室也。 传灯录。 龟洋山无了禅师章云。 师告寂。 瘗于正堂。 酉阳杂爼云。 嵩山普寂禅师。 洁正堂焚香端坐。 未久忽闻叩门。 连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寂作礼(云云)。 ●衣鉢阁忠曰。 藏住持衣财之处。 此方所谓眠藏也。 衣鉢义见于金宝类。 校定清规入院视篆云。 住持看封。 预都寺开封。 呈过住持。 就状先押字。 次书日子。 行者使印於日子处。 状系都寺收。 印子随封押。 归衣鉢阁。 付与衣鉢侍者。 或亲随行者。 备用清规侍者云。 密庵和尚赴灵隐。 如侍者掌衣鉢阁。 又有阁作合者。 校定清规新住持入院云。 印子随即封押。 归衣鉢合。 付与衣鉢侍者。 又云。 检旧例。 下嚫衣鉢合贴嚫。 又法嗣师忌辰云。 就衣鉢合。 支羞设钱。 ●寝堂住持正寝之堂也。 忠曰。 盖拟世之路寝。 周礼注云。 六寝者。 路寝一。 小寝五。 玉藻曰。 朝辨色始入。 君日出而视朝。 退适路寝听政。 使人视大夫。 大夫退。 然後适小寝。 释服。 是路寝以治事。 小寝以时燕息焉。 疏云。 路大也。 人君所居。 皆曰路。 竺仙仙和尚宗门千字文自注云。 寝庙者。 前曰庙後曰寝。 今之曰方丈者。 谓之寝室。 大者曰寝堂。 室则幽奥深邃。 堂乃堂堂明显也。 今法堂者。 正谓之堂。 佛殿可曰庙也。 旧说曰。 凡禅刹堂舍位置。 法堂後有茶堂。 接茶堂而有寝堂。 连寝堂而有方丈。 盖寝堂者。 住持讲礼之处。 今日本禅院。 於丈室前。 置礼间者。 是也。 忠曰。 依此说。 则日本方丈前。 不别建寝堂。 以方丈前一间。 名礼间。 充寝堂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上堂。 住持於鼓初鸣。 出寝堂坐。 又小参云。 小参初无定所。 看众多少。 或就寝堂。 或就法堂。 又游方参请云。 凡寝堂中。 必设参椅。 示尊师道也。 新到相看。 住持当居中位。 令其插香展礼。 侧坐受茶。 於礼无损。 ●轮藏设机轮。 运转法藏也。 傅大士创造。 释门正统塔庙志云。 复次诸方梵刹。 立藏殿者。 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 愍诸世人。 虽於此道。 颇知信向。 然於赎命法宝。 或有男女生来。 不识字者。 或识字。 而为他缘逼迫。 不暇披阅者。 大士为是之故。 特设便方。 创成转轮之藏。 令信心者。 推之一匝。 则与看读同功。 故其自誓曰。 有登吾藏门者。 生生不失人身。 又能旋转不计数者。 是人所获功德。 即与诵经无异。 今称龙宫海藏者。 乃约龙树入海而言。 又称天宫宝藏者。 乃附慈氏居处而说。 然一切如来。 只令口诵心惟。 转我法轮。 饶益群品。 今大士。 特兴慈悲。 在在处处。 创此机轮。 运转不息。 欲俾一切含灵。 同沾利益。 尽未来际。 成等正觉。 大哉神力。 讵可思议耶。 先民所谓。 智者创物。 大士其有焉。 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於藏殿前。 首顶道冠。 肩披释服。 足蹑儒履。 谓之和会三家。 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賛其所收画像曰。 道冠儒履释加沙。 和会三家作一家。 忘却率陀天上路。 双林痴坐待龙华。 又列八大神将。 运转其轮。 谓天龙八部也。 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 谓是在日乌伤宰也。 兹三者。 考录无文(录六卷。 弟子结集。 进士楼颖修定)。 不能自决。 佛祖统纪云。 梁傅大士。 愍世人多故。 不暇诵经。 及不识字。 乃於双林道塲。 创转轮藏。 以奉经卷。 其誓有曰。 有三登吾藏门者。 生生不失人身。 有能信心。 推之一匝。 则与读诵一大藏经。 正等无异。 藏前相承列大士像。 备儒道释冠服之相者。 以大士常作此状也。 列八大神将者。 八部天神也。 保境将军者。 在日乌伤宰。 发誓护藏者也。 注云。 义乌县旧名乌伤。 善慧大士录云。 大士在日。 常以经目繁多。 人或不能遍阅。 乃就山中。 建大层龛。 一柱八面。 实以诸经。 运行不碍。 谓之轮藏。 仍有愿言。 登吾藏门者。 生生世世。 不失人身。 从劝世人。 有发菩提心者。 志诚竭力。 能推轮藏。 不计转数。 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 随其愿心。 皆获饶益。 今天下所建轮藏。 皆设大士像。 实始於此。 白氏文集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云。 堂之中。 上盖下藏。 盖之间。 轮九层佛千龛。 彩绘金碧以为饰。 环盖悬镜。 六十有二。 藏八面。 面二门。 丹漆铜锴。 以为固。 环藏敷座。 六十有四。 藏之内转。 以轮止以柅。 经函二百五十有六。 经卷五千五十有八。 护法录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云。 我佛如来。 其正法之流通者。 有三藏焉。 一曰修多罗藏。 二曰阿毘昙藏。 三曰毘尼藏。 惟此三藏。 谆谆化导。 使一切有情。 灭妄趋真。 诚昏衢之日月。 苦海之舟航也。 琅函玉轴。 多至五千四百四十八卷。 众生根钝。 莫能融贯。 善慧大士。 以方便力。 造为毘卢宝藏。 函经其中。 一运转间。 则与受持读诵。 等无有异。 已下辨轮藏字义。 北磵文集。 金粟洞天三教藏记云。 金粟洞天在泉南胜处。 住山人凝云黄去华总三家之书于山中。 寘诸大轮藏所谓藏也者。 藏也。 涵藏之谓也。 又澄心院藏记云。 佛所说经。 一味之雨。 三草二木。 所泽各异。 根差性殊。 岂雨之咎。 车轴之滴。 匪海莫容。 大心溟渤。 乃克堪受。 涵摄其义。 曰藏。 运行其说。 曰轮。 舍藏无以蕴其奥。 非轮无以发其用。 第二义门。 特出巧思。 制成八觚。 八窻玲珑。 面面层室。 以贮琅函。 以绚金碧。 以拟覩史大庄严藏。 枢正厥中。 以静以应。 一机潜发。 飘风疾旋。 若翻地轴。 使海水立。 荡胸决眦。 倐尔如砥。 曰此权道。 会心以境。 释氏要览云。 经律论。 谓之三藏。 又佛藏。 菩萨藏。 声闻藏。 名三藏。 藏者摄也。 谓摄人摄法故。 又云。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 胎化藏。 中阴藏。 摩诃衍藏。 戒律藏。 十住菩萨藏。 杂藏。 金刚藏。 佛藏。 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 若今安置经律论处。 名藏者。 梵云俱舍。 此言藏。 谓库府之总称也。 文苑英华。 谭铢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云。 经心也。 藏藏也。 如心之含藏万法者也。 故曰一心生万法。 万法由一心。 其动静弛张在我。 而宁穷其义。 略举其大。 斯藏也。 本於一心。 灵通无碍。 动用自在。 静则万法空寂。 动则三界弥纶虗伪。 唯心所造作。 其在斯乎。 周廻八角。 角觉也。 佛以眼为八邪。 耳为八患。 鼻为八苦。 舌为八难。 廻八邪为八觉。 廻八患为八解脱。 廻八苦为八安乐。 廻八难为八王子。 指四八为三十二相。 由此八关。 返邪归正。 成佛之境矣。 止则寂然无用。 引则转而不竆。 动虽有声。 静乃无迹(云云)。 赞曰。 修多罗教。 函于藏轮。 周廻八角。 正道斯陈。 动用一心。 为万法因。 忘因无法。 得本归真。 镌于金石。 用导迷人。 忠曰。 记中铢自谓。 常学释氏。 然眼为八邪已下。 未知何据。 法轮者。 释氏要览云。 大毗婆沙论云。 何名法轮。 答是法所成故。 法为自性。 故名法轮。 如世间呼金轮等。 轮是动转不住义。 舍此离彼义。 能伏怨敌义。 又圆满义。 谓毂辐辋三事具足故。 轮体法。 即八圣道支也(云云)。 镡津文集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云。 夫转轮藏者。 非佛之制度。 乃行乎梁之异人傅翕大士者。 实取乎转法轮之义耳。 其意欲人皆预於法也。 法也者生灵之大本。 诸佛之妙道者也。 诸佛以是而大明。 羣生以是而大昧。 圣贤乃推己之明。 而正人之昧。 故三藏之取谕者。 谕於此也。 五乘之所归者。 归於此也。 然其理幽微。 其义广愽。 殆非众人槩然而辄得。 故益其藏而轮之。 姑使乎扶轮而转藏者。 欲其槩众普得渐染佛法。 而预其胜缘。 则於道其庶几乎。 是亦至人摄化羣生之一端耳。 其意远且大矣。 备用清规藏殿祝圣讽经云。 住持领众。 绕藏行道三帀。 以表法轮三转。 法轮三转者。 示劝证也。 俱舍论云。 云何三转十二行相。 此苦圣谛。 此应徧知。 此已徧知。 是名三转。 即於如是一一转时。 别别发生眼智明觉。 说此名曰十二行相。 净名略疏云。 三转法轮者。 即是趣波罗柰。 说生灭四谛也。 轮者佛证四谛法。 有可转之义。 故名为轮。 又解。 能坏烦恼名之为轮。 如轮王宝。 能坏怨敌。 佛法轮宝。 能坏烦恼。 故名法轮。 如来成道经三七日。 方趣波罗[木*奈]。 生生虽不可说。 以悉檀方便。 赴天人小机。 而说四谛。 转入彼心。 坏彼烦恼。 故名转法轮也。 三转者。 一示转。 谓是苦是集是灭是道。 二劝转。 谓苦应知。 集应断。 灭应证。 道应修。 三证转。 谓苦我已知。 集我已断。 灭我已证。 道我已修。 初转示见道。 劝转示修道。 证转示无学道。 是三转十二行法轮。 大藏以千字文命函。 见经录门大藏经处。 ●东西藏敕修清规知藏云。 後以众多。 列东西藏。 ●十僧阁建长寺有十僧阁。 禅居附录清拙禅师塔铭序云。 师居建长。 起十僧阁。 各立扁。 以居大耆旧。 ●千僧阁径山有千僧阁。 大慧杲和尚年谱云。 绍兴七年丁巳。 师四十九岁。 主径山。 又云。 十一年辛酉。 师五十三岁。 千僧阁成。 师遣介泉南。 求记於李汉老参政。 其略曰(云云)。 院去城百里。 自唐国一禅师。 始斩蓬藋。 驱龙虵而居之。 寺无常产。 山之神龙。 实助其缘化。 公至之始众才三百。 二年法席大兴。 众将二千。 而院有僧堂二。 不足以容。 剏意於寺之东。 凿山开址。 建层阁十楹。 以卢舍那南向。 嶤然居中。 列千僧案位於左右。 设连床。 斋粥於其下。 经始於十年春。 越明年春。 告成(云云)。 又云。 一阁之成。 任公何足道。 而循袭龌龊之者。 以为奇特。 不亦陋甚矣哉。 陆放翁渭南文集圜觉阁记云。 淳熙十年某月某日。 径山兴庆万寿禅寺。 西阁落成(云云)。 东偏有千僧阁。 绍兴中。 大慧禅师宗杲法门之杰。 方住山时。 众溢千数。 故以是名阁。 虗堂愚和尚径山录。 有千僧堂上梁上堂。 又有开炉移众僧单鉢。 归千僧阁上堂。 盖度宗咸淳元年乙丑。 八月虗堂住径山。 三年丁卯。 冬十月。 赐绫牒贰拾道。 银券等。 一新僧堂浴室行堂也。 ●三默堂(浴室 僧堂 西净)相传。 浴室。 僧堂。 西净。 不许语笑。 故此总曰三默堂(又见浴室西净等处)。 供养次第法不可思议疏云。 默然者。 有三处。 一食时。 二大小便时。 三洗浴时。 忠曰。 浴室默然。 不思议疏。 洗浴时。 又见毗奈耶杂事(殿堂门浴室引)。 僧堂默然。 不思议疏。 食时。 是也。 西净默然。 不思议疏。 大小便时。 又见文殊经(殿堂门西净处)。 故三默堂。 皆有据矣。 ●僧堂传灯录禅门规式云。 所裒学众。 无多少。 无高下。 尽入僧堂。 依夏次安排。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 不得僧堂内聚头说话。 不得在僧堂中。 看经看册子。 北磵文集南翔僧堂记云。 连长榻。 敷广座。 容数千指。 开单盔。 必搜梁栋。 选柱石。 然後可以帡幪震风陵雨。 虽然非古也。 古之人一生打彻於塚间树下(云云)。 又庆宁僧堂记云。 僧堂之作。 非古人意。 古无拓提。 况堂耶。 自枯木留香後。 天下较奇策胜。 翬飞炫耀。 床榻囟几。 惟恐不壮丽。 耄耋疾疢。 无雾霾风雨暴露之惨。 既适既宁。 精励胜进。 当倍蓰异时。 塚间树下。 不三宿者。 何反无闻焉。 兴禅护国论述宋国二十种胜事中云。 经藏僧堂庄严。 如净土。 雪峯存禅师录云。 师示众云。 望州亭与儞相见了也。 乌石岭与儞相见了也。 僧堂前与儞相见了也。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 我今问儞。 还见溪水麽。 还见佛殿麽。 还见僧堂麽。 僧堂名。 已着於西竺。 智度论云。 迦叶结集法藏时。 以阿难残结未尽。 摈出阿难入金刚定。 破诸烦恼。 作大力阿罗汉。 即夜到僧堂门。 敲门而唤。 禅林有设二僧堂者(又见千僧阁处)。 又有设三僧堂者。 无文印笑翁堪禅师行状云。 雪峰僧堂二。 曰留香曰众香。 师至。 众集如海。 更辟妙香。 处之。 佛祖通载云峰高禅师传云。 迁保安江阴教忠霅川何山。 云衲四来三堂皆溢(止此)。 盖此亦有三僧堂也。 僧堂。 但在禅刹。 而天台宗。 有傚之者。 佛祖统纪了生法师传云。 谒东灵钦师。 时效禅林。 羣居僧堂。 当元夕。 众往观灯。 钦师行香。 见其跪坐牀上。 僧堂十六板首鉢位图。 见图牌门。 东福清规云。 外僧堂东边。 亦上下间有床。 历兵乱。 坏却之。 故今则亡矣。 东福清规云。 後堂床之南床。 曰汾洲也(忠按分手讹作汾洲)。 知客床。 有暂到者。 上古有下斋时。 行脚僧。 据此床受斋。 故云暂到也。 又云。 住持赴僧堂坐禅者。 盖为点捡大众也。 故入堂。 先巡堂一帀。 是便捡众之仪也。 又专主僧堂者。 首座也。 住持者非主僧堂。 故僧堂无住持床。 唯别设椅子而已●云堂忠曰。 僧堂亦曰云堂。 谓众集如云多也。 开福宁禅师录。 冬夜小参云。 赖遇库司置办土仪果子。 下座云会堂中。 大家东咬西咬(止此)。 字义可见。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 请云。 来晨就云堂。 聊具菲供。 伏望慈悲。 特埀降重。 诸祖偈颂。 阮中大仰山饭歌云。 五更云堂门尚闭。 普供厨中人已起。 大慧杲和尚。 郑成忠请普说云。 斋云堂清净禅众。 请普说功德。 不为别事专用回向无上佛果菩提。 ●禅堂忠曰。 僧堂亦谓禅堂。 言众僧坐禅於此也。 文字已出首楞严经。 云若诸末世。 愚钝众生。 未识禅那。 不知说法。 乐修三昧。 汝恐同邪。 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若未能诵。 写於禅堂。 或带身上。 一切诸魔。 所不能动。 摩诃止观云。 身开常坐。 遮行住卧。 或可处众。 独则弥善。 辅行云。 或可处众者。 谓禅堂中。 别处最胜。 故云弥善。 续高僧传後梁法聪法师传云。 聪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人天宝监云。 圆觉慈法师。 解行兼备。 东掖虗席。 能文二师。 然指请师主之。 慈至法席鼎盛。 盛暑讲罢。 归方丈偃息。 而文适至。 谓师曰。 东掖道塲。 世世皆有道者主之。 讲罢不在忏室。 即在禅堂。 未有偃卧自恣者也。 慈闻曰。 敢不敬命。 自後不少怠。 僧宝正续传月庵果禅师传云。 初至鹅湖。 宴坐禅堂。 闻二童子戏争蒲团。 其一举起云。 儞道不见。 遮个是什麽。 师恍然有省。 柳河东集巽公院五咏中。 禅堂诗云。 发地结菁茆。 团团抱虗白。 山花落幽户。 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 照空不待柝。 万籁俱缘生。 窗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 鸟飞无遗迹。 ●前门(僧堂)忠曰。 佛殿法堂。 皆有前後门。 今举僧堂者。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 参头领众。 前门右手入堂。 至圣僧前排立。 日用轨范云。 打定钟後。 不得於前门出入。 ●後门(僧堂)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 参头送维那出。 注云。 斋前後门。 斋後前门。 ●前板(僧堂)僧堂圣僧龛左右。 为出入板。 自出入板已前。 为前板。 亦曰前堂。 即前堂首座。 管领之。 自出入板已後。 为後板。 亦曰後堂。 即後堂首座。 管领之。 ●後板(僧堂)说见于前板。 ●堂内三板头禅苑清规维那章云。 众中。 新到挂搭礼。 须勤重。 诸方辨事。 及名德人。 别选上寮安排。 退院长老。 须依住持帖。 及开堂疏内资次。 於堂内三板头。 安排斋粥座位。 ●四板头忠曰。 首座板。 後堂板。 分手板。 圣僧板也(又见礼则门。 四处问讯处)。 敕修清规。 方丈特为新首座茶云。 四板头。 不安香几。 无巡堂请茶。 ●首座板头(僧堂)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於僧堂。 往住持前问讯。 从首座板起。 巡堂一匝。 备用清规方丈特为茶云。 侍者往特为人前问讯。 从龛後。 转首座板头。 巡问讯一匝。 ●西堂板头(僧堂)忠曰。 即是圣僧板头也。 东渐清规。 勤旧鉢位图云。 内僧堂。 如有西堂。 则一班圣僧板排之。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 於僧堂内。 铺设主席。 西堂板头。 排专使位。 ●圣僧板头(僧堂)忠曰。 圣僧前。 下间板。 为圣僧板头。 盖圣僧侍者板也(见校定兄弟相看章)。 即前堂首座分手。 亦名西堂板头(见僧堂处。 东福僧堂图)。 校定清规兄弟相看礼仪章。 新到归堂云。 参头领众。 僧堂前门下手入。 (乃至)仍至圣僧前。 问讯。 自末先移步。 过圣僧侍者板头。 进三两位。 次第而立。 敕修清规念诵云。 住持入堂。 前堂首座入。 次名德西堂插入。 归圣僧板头立。 又大挂搭归堂云。 参头领众。 巡堂。 排立问讯。 从班尾先移步。 退圣僧板头立。 维那入堂烧香。 上间立。 解云。 维那与挂搭人。 对立也。 又结制礼仪云。 次知事入堂。 烧香大展三拜。 巡堂一帀。 至圣僧板头挂立。 ●後堂板头(僧堂)僧堂後门上间。 是後堂板头也。 即住持对面位也。 勅修清规。 专使。 特为受请人煎点云。 於僧堂内。 住持对面。 设新命位(止此)。 是新命位。 即後堂板头也。 ●立僧板头(僧堂)立僧床。 此方曰分手板也。 盖僧堂後堂首座。 分手位也。 敕修清规两序章云。 维那鸣椎。 俟首座唱食。 至第三句将毕。 转身退。 至立僧板头立。 ●立僧首座床即立僧板头也。 ●分手板忠曰。 立僧板。 又名分手板。 言後堂之分手位也。 东渐略清规云。 烧香首座板。 後堂板。 分手板。 圣僧板(详礼则门。 四处问讯处)。 东福清规作汾洲床。 依音近讹文。 惑人多矣。 ●出入板(僧堂)圣僧龛左右。 为出入板。 前堂首座。 领自出入板已前大众。 後堂首座。 领自出入板已後大众也。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 知事一班(云云)。 从圣僧左。 出住持前。 两展三礼。 (乃至)退身从圣僧右。 出圣僧前。 大展三拜。 备用清规坐禅云。 如众头首起位抽解。 惟前堂首座。 从住持面前出入。 其余皆从出入板。 出入。 敕修清规坐禅云。 头首大众。 并从出入板往来。 南禅规式僧堂图。 录出入板。 忠曰。 此图二三四等。 是被位也。 非十六板首图。 ●床前三净头(僧堂)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 床前一尺为三净头。 一展鉢。 二安袈裟。 三头所向。 解云。 展鉢者。 食时展鉢於此也。 安袈裟者。 卧时。 函柜在脚边。 不便置袈裟。 故安於此也。 然床椽或怕盗窃。 故但安函柜上。 而作在枕边之想念。 为妙。 头所向者。 卧时。 床椽为枕也。 ●三条椽(僧堂)续灯录西禅继图禅师章云。 上堂(云云)一一法上。 一如来。 一一尘中。 一弥勒。 若也不知。 且向三条椽下六尺单前。 快须究取。 碧岩录第二十五则评云。 儞诸人。 若见得。 与莲花峯庵主同参。 其或未然。 三条椽下。 七尺单前。 试去参详看。 忠曰。 僧堂之床。 每人座位。 横占可三尺许。 乃各各头上之椽。 有三条。 故言三条椽下(七尺单前。 笺于座位门单位处)。 ●地炉(僧堂)临济玄禅师录云。 师一日与河阳木塔长老。 同在僧堂地炉内座(云云)。 僧宝传清凉益禅师传云。 与善修洪进。 自漳州抵湖外。 将发而雨。 谿壮不可济。 顾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门下。 雨不止。 入堂。 有老僧坐地罏。 见益而曰。 此行何之。 曰行脚去。 又问。 如何是行脚事。 对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 益疑之(老僧地藏琛禅师也)。 五分律云。 听因地作火鑪。 ●明窻(僧堂)(又方丈)僧堂之制大。 而复前後架屋。 堂内闇矣。 故当前板首座板头。 西堂板头之上。 屋上开窓(如今烟窓)。 故第一座板。 言明窓下。 旧说云。 僧堂宏构掩蔽。 故作窓受明。 名明窓也。 五灯会元佛日空禅师章云。 师十七岁。 参夹山问答。 山曰。 冷灰里有一粒豆爆。 乃唤维那。 明窓下安排着。 师曰。 未审明窓。 还解语也无山曰。 待明窓解语。 即向汝道。 (忠曰。 维那掌僧堂事。 故特唤命之也。 )虗堂愚和尚宝林录。 结夏小参云。 若得个插手处。 莫待期满。 便请说看。 何故。 盖老僧急欲明窻下安排。 诸祖偈颂慈受箴规云。 虗占案分。 挂物明窓。 不合律仪。 丛林安许。 忠按慈受所言。 似明窓在壁。 又方丈有明窓。 传灯录石霜诸禅师章云。 师居方丈。 有僧在明窓外问。 咫尺之间。 为什麽不覩师颜。 师曰。 我道徧界不曾藏。 忠曰。 此亦明窓於壁开者也。 ●明楼在僧堂前也。 僧堂广深。 又前有外堂。 故堂内昏暗。 乃於堂前外堂间。 高架楼。 开窓接明。 此云明楼。 物初賸语育王库阁阴记云。 更其制为阁。 五间三正两挟。 前後横庑。 前後穿堂。 以覆砌级。 如明楼之制。 枯崖漫录泉山子愚初禅师。 承天寺僧堂记云。 拥以照堂。 明楼在前。 卧云日件录云。 东福众寮。 请颂题於梦岩。 岩与牮明楼三字。 盖时明楼将崩也。 牮支也。 又云相国寺明楼崩矣。 ●明堂敕修清规念诵巡堂之图。 僧堂与外堂之间。 左右题云明堂。 忠曰。 僧堂正前。 高架明楼。 明楼左右空处。 曰明堂也。 ●内堂虗堂愚和尚净慈录结夏小参云。 竺土大仙。 於九夏之月。 布漫天网子。 笼络天下衲僧。 谓之禁足护生。 尅期取证。 致於南山内堂外堂。 排单下榻。 个个如生铁橛。 ●外堂在僧堂外面。 故曰外堂。 又曰外僧堂。 凡暂到客僧皆食於此。 知客接不时宾客。 故不食於内僧堂。 而食於此。 又凡知事。 不时有所辨。 故并就外堂鉢位而食。 敕修清规赴粥饭云。 都监寺。 维那。 直岁。 侍者等位。 在外堂上间。 知客。 知浴。 知殿。 化主。 堂主等位。 在外堂下间。 ●知客板头忠曰。 在外堂後门内南边。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曰。 住持引手揖煎点人坐。 位居知客板头。 又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云。 住持对面。 设新命位。 堂外知客板头。 设专使位。 ●知客床即知客板头也。 ●照堂旧说曰。 照堂在僧堂之後。 若住持事繁。 不遑上堂。 则立僧首座。 令挂牌。 代住持。 入室普说。 皆於是处。 故堂内架法座矣。 此屋连僧堂邃闇。 故高其制。 而取敞明因名照堂。 後来此处构尿所。 未知其是也。 又今时有法堂後。 造照堂者。 固不足。 则也已。 枯崖漫录子愚初禅师。 承天寺僧堂记云。 拥以照堂明楼在前。 敕修清规方丈特为新挂搭茶云。 至日侵晨。 洗面时。 备卓子笔砚。 列照堂请。 各於名下书云。 某甲谨拜尊命。 破庵先禅师行状云。 至平江万寿旦过。 值天大雪。 夜坐。 乃自念言。 行脚十年矣。 此回若不彻去。 又是虗生浪死。 正闷闷间。 不觉钟动。 趍後架。 举头见照堂二字疑情顿释。 敕修清规念诵云。 先鸣方丈板照堂板。 解者曰。 僧堂後。 众寮後。 皆有照堂。 而今鸣众寮之照堂板也。 忠曰。 但是僧堂有照堂。 不用曲说。 云章解圣节巡廊鸣板曰。 巡廊鸣板者。 先鸣方丈板。 次鸣照堂板。 次鸣众寮首座寮等板(止此)。 云章已照堂之次。 别言众寮。 则可知照堂板。 但是僧堂後照堂板耳。 故不用众寮後。 有照堂之说。 旧说曰。 今时称影堂为照堂。 实无本据。 或云照当作昭。 乃昭穆之谓也。 本当谓昭穆堂。 而略称昭堂。 此说亦杜撰矣。 忠曰。 大应国师建长录有新开昭堂陞座。 乃作昭字。 盖日本禅林。 有忌火字。 去列火者。 如照牌作昭牌。 录者从作昭堂乎。 此陞座语中。 不亦见祖塔飨堂事。 又无文印痴绝行状曰学徒中分遗骨。 塔于照堂窣堵波之左(止此)。 痴绝录赵若琚撰行状。 作中分其半。 建塔径山菖蒲田玉芝庵(止此)。 此亦非谓影堂也。 故影堂曰照堂讹矣。 余辩复见享堂处。 ●後架照堂之後。 有後架。 大众洗面之处。 永平正法眼藏洗面章云。 云堂洗面处者。 在後架里。 後架在照堂之西。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 取手巾转身下地。 巾搭左手。 念偈云云。 轻手揭帘。 出後架。 轻手取盆洗面。 莹山清规云。 往後架洗面。 往东司屙屎。 传灯录兴化存奖禅师章云。 师谓众曰。 我只闻长廊也喝。 後架也喝。 诸子汝莫盲喝乱喝。 厕亦有後架。 东净处。 引幻住清规。 ●廊下联灯会要兴化存奖禅师章云。 师谓众云。 我闻长廊下也喝。 後架也喝。 诸子莫盲喝乱喝。 日用轨范云。 不得衩袒归僧堂。 并廊下行。 佛祖通载。 海云简禅师传云。 一日於廊下。 逢数僧(云云)。 东海一沤集自历谱云。 延文二年冬。 吉祥寺廊下库司。 灾。 外典亦有廊下 说苑云。 介子推。 行年十五而相荆。 廊下有二十五俊士。 堂上有二十五老人。 仲尼曰。 合二十五人之智。 智於汤武。 并二十五人之力。 力於彭祖。 常朝录云。 元稹为翰林承旨。 朝退。 行至廊下。 时初日映九英梅。 隙光射稹。 ●斋堂忠曰。 斋堂。 即食堂也。 食堂。 即僧堂也。 今日本黄檗山僧堂外。 别设斋堂。 盖大清禅林如是。 非古也。 佛祖统纪云。 司马光。 暇日游洛阳诸寺。 廊庑寂寂。 忽声钟伐鼓。 至斋堂。 见沙门端坐。 默默方进匕箸。 光欣然。 谓左右曰。 不谓三代礼乐在缁衣中。 ●食堂忠曰。 禅林僧堂。 本食堂也。 食堂即斋堂也。 蒲室集扬云岩居士。 作蒋山僧堂偈序云。 寺古制。 皆有僧堂。 然惟会食而已。 至於寝处。 则有别室。 如今教律院犹然也。 独禅林。 自唐开元中。 百丈海禅师作清规。 设长连牀於堂。 率众尽入居之。 牀端为木函盈赤。 以贮三衣一鉢。 外无余畜也。 坐卧起居有时。 凡晨昏午夜。 以及旦。 长老首座。 加巡警焉。 惰者罚。 不率教而摈之。 至於禅寂。 [立*乞]若枯株。 湛然止水。 众千百肃如也。 由贞元距今。 六百年。 他规尽废僧散处寺内外。 甚者一己占屋数十间。 积产业以万计。 舆马仆从。 拟巨室。 冐刑法污宗教。 有不可胜言者矣。 而堂之规。 犹独得如古。 使天下之凡若僧者。 尽撤其私室。 禁而私畜。 而会之于一堂。 申以吾祖之规教之。 庸有如前所陈之敞乎。 而僧者。 能终身不越堂户。 继之以不昏不乱。 虗而照。 寂而应。 超生死。 越三界。 虽古圣贤。 不出乎是也。 南山教诫律仪。 二时食法云。 初入食堂随门颊举足。 出时亦尔。 释氏要览云。 毗柰耶云。 给孤长者。 造寺後作念。 若不彩画。 便不端严。 即白佛。 佛言。 随意。 未知画何物。 佛言云云。 食堂画持饼药叉祗园图经云。 最巷北大院。 名僧食所。 自开三门。 中门之北。 有大食堂堂前列树方维相对。 交阴相接。 渠流灌注甚可观阅。 凡僧食者。 多止此林酉阳杂爼续集寺塔记云。 平康坊菩提寺食堂前东壁上。 吴道玄。 画智度论色偈变偈。 不空三藏奏代宗。 天下食堂中。 置文殊为上座。 详见灵像门圣僧处。 十诵律自恣法中曰。 扫洒食堂扫除竟。 入室坐禅。 佛本行集经曰。 尔时世尊。 日在东方。 着衣持鉢。 共诸比丘。 来至食堂。 於所敷设。 次第而坐。 杂阿含经曰。 比丘低舍。 与众多比丘。 集於食堂。 语诸比丘言。 诸尊。 我不分别於法。 不乐修梵行。 多乐睡眠。 疑惑於法(佛广呵责)。 又云。 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前三月。 夏安居竟。 有众多比丘。 集於食堂。 为佛缝衣。 三隐诗集闾丘胤序云。 国清寺有拾得知食堂。 寻常收贮余残菜滓於竹筒内寒山若来。 即负而去。 又拾得录云。 拾得者。 知库僧灵熠令知食堂香灯供养。 忽於一日。 与像对坐。 佛盘同餐。 联灯会要药山俨禅师章云。 师问僧。 甚处来。 云南泉。 师云在彼多少时。 云粗经冬夏师云恁麽则三十年後。 成一头水牯牛去也。 云某甲虽在彼中。 且不曾上他食堂。 师云。 口饮南风那。 云和尚莫错。 自有把匙筯人在。 僧宝传大通本禅师传云。 移住钱塘净慈继圆照之後。 食堂日千余口。 仰给於檀施而供养庄严之盛。 游者疑在诸天。 儒家亦有食堂。 柳河东集盩厔县新食堂记云。 贞元十八年。 五月某日。 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 又云。 其上栋自南而北者。 二十有二尺。 周阿峻严列楹齐同。 又云。 既成得羡财。 可以为食本。 月权其赢羞膳以充。 乃合群吏于兹新堂。 升降坐起。 以班先後。 又云。 惟礼食之来古也今京师百官咸有斯制。 甸服亦王之内邑。 且官有联属。 则宜綂会以齐之也。 向之离。 而今之合。 其得失也远甚。 我是以肃焉而庄。 衎焉而和。 群疑以亡。 嘉言以彰。 旨乎其在此堂也。 ●茶堂茶堂必在法堂後。 寝堂前也。 今之茶堂。 元是方丈也。 住持行礼之处。 芙蓉道楷禅师。 唯置一茶堂。 自去取用(详饮啖门米汤处)。 校定清规告香云。 斋退鸣鼓。 特为茶。 或就法堂。 或茶堂。 首座相伴。 特为参头。 有饭。 传灯录。 东山慧和尚(嗣百丈海)章云。 大于和尚。 与南用。 到茶堂。 见一僧近前不审(云云)。 又传灯录黄檗慧禅师(嗣踈山仁)章云。 师下堂。 参第一座。 (乃至)於言下顿省。 礼谢。 退於茶堂。 悲喜交盈。 广灯录黄檗断际禅师章云。 师一日。 在茶堂内坐。 南泉下来问。 定慧等学。 明见佛性。 此理如何。 师云。 十二时中。 不依倚一物(云云)。 鼓山神晏国师录云。 师见保福共僧。 在茶堂说话。 师云。 莫葛藤。 保福云。 葛藤即不得。 商量佛法还得也无。 师作掴势。 保福云。 过在什麽处。 师又行一掴。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 一日僧问讯(云云)。 师云。 儞适来。 从什麽处来。 云某从茶堂里来。 师云。 儞今若去也从茶堂裹去。 因什麽不识去来。 大慧杲禅师录。 岁节秉拂云。 今日一队奴仆。 在茶堂里。 村歌社舞。 弄些神鬼。 ●茶寮焦竑类林云。 僧寺茗所曰茶寮。 ●寮舍传灯录禅门规式云。 置十务。 谓之寮舍。 每用首领一人。 管多人营事。 令各司其局也(主饭者。 目为饭头。 主菜者。 目为菜头。 他皆仿此)。 又职位门。 十务处。 丹铅总录云。 左传。 同官为寮。 文选注。 寮小窓也。 宋王圣求号初寮。 高似孙号踈寮。 谢汲号灵石山药寮。 唐诗。 绮寮河汉在斜楼。 皆指窓也。 古人谓同官为寮。 指其斋署同窓。 为义。 今士子同业。 曰同窓。 官先事。 士先志。 官之同寮。 亦士之同窓也。 尔雅云。 寀寮。 官也。 郭璞注。 同官为寮。 刑昺疏。 言同寮者。 皆谓居官者。 云同官为寮者。 左传文七年。 荀林父告先蔑之辞也。 周祈名义考云。 杨用修。 谓寮为小窓。 以斋署同窓为义。 不知窓竂之竂。 从穴。 不从宀。 说文竂穿也。 玉篇竂舍也。 後人遂以竂。 为窓。 是窓竂之竂。 与采寮之寮文既不同。 义亦自别。 安得以同窓释同寮乎(寀采。 俱音菜。 宀音绵)。 忠曰。 周祈不取丹铅同窓义。 直取同官为寮之义。 则禅林亦可同职者为寮也。 ●四寮敕修清规嗣法师遗书至云。 两序四寮。 江湖乡人。 法眷小师办事。 皆有祭。 又尊宿迁化。 遗书云。 知客引专使巡寮。 先库司。 次头首寮。 单寮。 蒙堂四寮。 又云。 两序四寮。 江湖办事乡人。 皆致祭。 义堂曰。 蒙堂之四寮也。 所谓佛国白大觉琏。 参寥潜。 九峰韶。 四人所居也。 忠曰。 昔四名德。 居蒙堂。 後人慕之。 存四寮名耳。 旧说曰。 四寮者。 库司。 头首。 单寮。 蒙堂。 是也。 非别有名四寮者(止此)。 忠曰。 此讹读尊宿迁化章。 先库司。 次头首寮。 单寮。 蒙堂四寮之语者也。 四寮义。 可依义堂之说耳。 敕修清规亡僧云。 所封行李。 首座。 维那。 知客。 侍者(烧香侍者)。 四寮人力。 擡归堂司。 云章曰。 四寮不足疑焉。 清规亡僧章。 明言。 首座。 维那。 知客。 侍者四寮。 是也。 又住持章。 下遗书云。 头首寮(西单寮)单寮(东单寮)蒙堂(西蒙堂东蒙堂)四寮。 蒙堂分东西。 此亦可称四寮。 忠曰。 云章第二说。 强以东西单寮。 东西蒙堂。 作四寮。 不足信焉。 忠曰。 清规四寮。 盖有二种。 亡僧章四寮。 即其所列首座。 维那。 知客。 侍者。 是也。 嗣法师遗书章。 两序四寮。 及迁化章蒙堂四寮。 并可依义堂说。 余曾清规嗣法师遗书中。 详辨●蒙堂忠曰。 蒙堂名。 昉于大觉故事。 後来勤旧退职者。 安息处。 乃称蒙堂也。 见称呼门。 蒙堂处。 又可与下蒙堂并看。 宋景濂潜溪集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碑铭云。 其主僧。 自宣密素公始可考见。 宣密五传。 至大觉琏公。 名振天下。 (乃至)大觉日与九峯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 又云。 修演法之堂。 并撤其房庐。 为下蒙堂。 则白云住山智珠营之。 周易蒙卦彖云。 蒙以养正。 圣功也。 疏云。 能以蒙昧隐默。 自养正道。 乃成至圣之功。 月江印禅师育王录大觉禅师忌。 拈香云。 代圆通应诏而起。 为九峰草疏而来。 对使者焚却龙脑之鉢。 创蒙堂如筑黄金之台。 此是大觉老人平生受用不尽底三昧。 虽相去二三百载。 而声光炜烨。 犹百千之迅雷。 稽首僧伽真古佛。 鄮峰千古碧崔嵬。 又月江贺友竹改牧石寮作蒙堂颂云。 幽居改作蒙堂住。 湖海高人不用招。 大觉断弦今复续。 可无佛国与参寥。 ●下蒙堂玄极顶禅师圆庵集阿育王山下蒙堂记云。 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沙门某。 成下蒙堂有年矣。 今住山弘辩裕禅师图记其事于石。 而属笔於某。 辞弗获。 乃记曰。 昔大觉琏禅师。 尝辟一室。 列四榻。 延其友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相与居之而榜曰蒙堂。 盖取蒙以养正之语也。 是後禅林咸効为之。 今是堂之设于育王者有二。 其一则大觉所居者。 其一所谓下蒙堂者。 即某始作也。 初某之师雪窓光公。 法席盛时。 名缁鳞集。 乃谋别创蒙堂以处之。 未果而化去。 於是述先志。 损己赀。 撤所居房卢而创焉。 名下蒙堂。 其屋凡若干楹。 而为室十有六。 室置一榻。 奉像设。 肃宾客。 与夫庖湢之舍。 无不完。 经始於戊戌之秋。 落成於明年之冬。 惟百丈起禅规。 会众僧於云堂。 食息咸在焉。 而蒙堂由大觉礼贤增置。 自非齿隆德优者。 诚未易处也。 然世降道衰。 诸方往往。 空其云堂而不居。 而吾人始劳於形生矣。 尝闻古之学道者。 咸能忘其躯。 是故日中一食。 树下不信宿。 身愈竆。 而道愈通。 其果何术哉。 今云堂聚众之规未复。 是以某承其师志。 益为蒙堂。 以养隐德晦行之士。 不亦善用其心乎。 然入是堂者。 宜思蒙之为义。 及其身之安也。 务深蓄其道德。 使九峯。 佛国。 参寥三人者复生。 吾不让焉。 则大觉始立之意。 某氏别创之勤。 斯无负矣。 ●单寮忠曰。 单寮者。 独寮也(详于称呼门。 单寮处)。 寮义。 见寮舍处。 敕修清规。 西堂首座挂搭云。 如大方名德。 欲作住计。 语次露意。 住持度有单寮可处。 及行坐位次。 上下安顺。 则留之。 人天宝监云。 无畏久法师余姚人。 依慧觉壁公。 得旨。 後徧历禅会。 尝入径山佛日之室。 佛日夜坐。 必召师至。 命说天台旨趣。 及楞严大意。 深遇之。 出世清修。 学者云集。 师患後生单寮纵恣。 辟屋为众堂。 净几明牎。 蒲褥禅板。 洒然有古丛社之风。 ●侍者寮联灯会要百丈怀海禅师章云。 师契悟(野鸭子因缘)。 浃背汗流。 却归侍者寮。 哀哀大哭(云云)。 虗堂愚和尚录普说云。 一日在侍者寮思之。 古帆未挂。 有甚难会(云云)。 侍者寮。 扁择木。 大慧年谱云。 师三十七岁。 抵天宁挂搭。 圜悟令居择木堂。 作不厘务侍者。 (左传哀十一年云。 鸟则择木。 木岂能择鸟。 ) 大慧普说作择木寮。 侍者寮扁小玉。 日本禅蓝志。 南禅寺侍者寮。 曰小玉。 (联灯云。 圜悟勤禅师归五祖。 入侍者寮。 偶五祖为陈提刑举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问答云云。 忽然大悟。 )●侍司侍者寮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 每夏前告香。 新归堂者。 推参头一人。 维那和会定。 同众诣侍司。 禀云。 新挂搭兄弟。 欲求和尚告香普说。 ●众寮忠曰。 众寮之制南向也。 敕修清规。 大挂搭归堂云。 新挂搭人。 转东边。 寮主转西边。 又触礼一拜。 寮主引挂搭人。 排列朝观音问讯(止此)是可证南面之制也。 敕修清规列职杂务云。 寮元掌众寮之经文什物之类。 禅居附录清拙大监禅师塔铭(东陵永璵撰)。 云。 大元泰定丙寅八月至博多。 明年正月。 上京。 关东使来迎居建长。 三月十二日入寺檀信禀以大国禅林所宜行事。 悉举行之。 师开堂。 告香普说新造众寮。 规制如灵隐者。 国中始有也。 众寮图 诸书所载。 似有讹差。 今多依南禅规式之所图。 鎌仓清规众寮图(二十八位者。 结解小座汤图也。 )●穿堂(众寮)众寮观音龛後曰穿堂。 乃众寮之後。 堂名也。 日用轨范云。 僧堂不得上下间行道。 穿堂直过(止此)。 又慈受箴规云。 穿堂直过。 岂不厚颜(止此)。 此等穿堂者。 非堂名。 谓自前门穿过後门之义。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 点入寮茶云。 瓶须从穿堂入。 又众寮结解特为众汤云。 寮元依戒。 排经柜图茶汤问讯图等。 图成大众和南时。 俱出於穿堂。 ●衣阁(众寮)忠曰。 盖众寮。 安众资具处。 备用清规日用清规云。 众寮登衣阁白寮主上名。 打板三下。 上阁开笼●维那寮●纪纲寮维那寮。 又曰纪纲寮。 毛诗大雅棫朴篇云。 勉勉我王。 纲纪四方。 笺云。 张之为纲。 理之为纪。 疏。 说文云。 纲网紘也。 纪别丝也。 然则纲者网之大绳。 以举纲能张网之目。 故张之为纲也。 纪者别理丝缕。 故理之为纪。 以喻为政。 有举大纲赦小过者。 有理微细穷根源者。 正字通云。 六书故纲要而纪详纲以举纪。 纪以举目。 谓纲大纪小者非。 南禅规式。 录南禅诸寮名。 曰表率寮(前板云门)望仰寮(後板仰山)龙蟠寮(书记黄龙)虎啸寮(东藏主虎丘)结集寮(西藏主虎丘)纪纲寮(维那应庵 或桃洞或悦众)择木寮(烧香侍者)思忠寮(请客侍者)小玉寮(汤药侍者)内史寮(书状侍者)景雪(知客)。 忠曰敕修清规维那云。 纲维众僧。 曲尽调摄(止此)维那寮名纪纲寮。 本于此。 僧史略云。 知事之三纲者。 若网罟之巨绳。 提之则百目正矣(止此)。 若依此。 则知事三纲。 总可称纪纲耳。 ●堂司堂司者。 维那寮也(若呼人为堂司则维那是也)又见职位门。 ●藏司藏司者。 藏主寮也(若呼人为藏司则藏主是也)。 又见职位门。 僧宝传云居齐禅师传云。 法灯使知藏司。 法灯偶见齐呼曰。 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 藏主如何商略。 齐曰。 不东不西。 法灯曰。 若与麽会了无交涉。 曰未审尊意如何。 法灯良久曰。 西来有甚意。 ●知客寮●客司客司者。 知客寮也(若呼人为客司则知客是也)敕修清规知客云。 官员尊宿相过者。 引上相见。 仍照管安下去处。 如以次人客。 只就客司相款。 密庵杰禅师录小参云。 佛眼。 五祖会中。 在客司。 因夜坐拨火。 忽然猛省。 (应庵华禅师蒋山录载之。 作充知客)●前资寮忠曰。 副寺已下知事。 退休者。 所归寮也。 大慧普说莹上座请普说云。 老和尚会里。 有元禅客(乃至)一日见元在前资寮里坐。 老汉拍他背云。 来。 同去钟楼上看雪去。 ●沙弥寮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 只就沙弥寮安下。 俟他时登檀受戒谢戒。 ●客位忠曰。 宾客。 及新命安息室也。 旦过外。 别设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 初叙住持旦过回礼。 又云。 住持遇名胜相看。 就送客位回礼(止此)。 可知。 旦过之外。 有客位也。 若一则同回礼。 何别举之。 谓旦过之外别设客寮。 若名胜。 则送客寮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 汤罢。 两序勤旧。 同送。 客位。 拈八方珠玉集云。 宝盖来访渐源。 源卷却帘子。 在方丈内坐。 盖乃下却帘子。 却归客位。 明极俊和尚语要云。 大慧会中。 有一尼僧来参。 送归方丈客位歇(云云)。 ●安下处忠曰。 安下者安息税下行李也。 宾客或新命。 税驾之馆。 此名安下处。 又名旦过。 日本不特置安下者。 借一子院。 安息。 谓之宿房。 安下或作安驾。 非也。 下驾音近。 转讹也。 敕修清规住持章。 受法衣云。 专使相看。 汤罢。 两序同送安下。 又尊宿迁化。 下遗书云。 侍者烧香点汤。 送专使。 归安下处。 又游方参请云。 侍者云。 且回安下处。 容某通覆。 东林云门颂古云。 琅琊和尚。 问举和尚。 近离甚处。 (乃至)琊遂去安下处。 见问。 莫便是举师叔麽(云云)。 正法眼藏举此话。 安下处。 作旦过堂。 释氏资监云。 腾兰二僧。 於鸿胪寺安下。 翻译四十二章经。 龙舒居士净土文云。 譬如人入大城中。 必先觅安下处。 却出干事。 大平广记薛调撰唐无双传云。 刘震曰。 汝易衣服。 押领此物。 出开远门。 觅一深隙店安下。 剪灯余话还魂记云。 夫人曰。 郎君母还邸中。 只在寒舍安下。 安下处或单言下处。 隋史遗文曰。 秦叔宝领刑具。 到下处吃饭。 ●旦过寮忠曰。 游方人。 到某寺。 先税袱子。 入旦过堂。 憩息。 然後与师家相见。 或谓旦当作且。 即暂时来过之义。 妄说不足从。 按陆放翁诗集。 病中柬仲弥性诗云。 心如泽国春归鴈。 身是云堂旦过僧(止此)。 是以春对旦。 又城西联句。 庚韵云。 十载旦过轼。 同时寒食翃(止此)。 是以寒对旦。 故旦夕之旦。 明矣。 盖夕来宿而旦过去也。 禅苑清规龟镜文云。 旦过寮。 三朝权住。 尽礼供承。 敕修清规知客云。 其旦过寮。 床帐什物。 灯油柴炭。 常令齐整。 又装包云。 如游山。 到处将及门。 下包捧入旦过。 又游方参请云。 游方挂搭。 初到旦过。 推熟於丛林能事者一人。 为参头。 又月分须知云。 四月初一日。 锁旦过。 解者曰。 自四月朔。 止行脚。 故锁旦过也。 正法眼藏云。 琅邪和尚。 问举和尚。 近离甚处。 (乃至)琅邪问侍者。 此是甚麽人。 曰举上座。 琅邪遂亲下旦过堂问莫是举上座麽(云云)。 大慧武库云。 叶县省和尚。 严冷枯淡。 衲子敬畏之。 浮山远。 天衣怀。 在众时。 特往参扣。 正值雪寒。 省诃骂驱逐。 以至将水泼旦过。 衣服皆湿。 其他僧。 皆怒而去。 唯远怀并叠敷具整衣。 复坐於旦过中。 省到诃曰。 儞更不去我打儞。 远近前云。 某二人。 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 岂以一杓水泼之。 便去。 若打杀也不去。 省笑曰。 儞两个。 要参禅。 却去挂搭。 大川济和尚天章录。 开旦过上堂云。 开门待知识。 知识不来过有个来不入门。 去不出户。 问他洞山麻三斤。 赵州柏树子。 便恶发。 吽。 吃茶去。 护法录会堂缘禅师塔铭序云。 师道经宁海。 日已暮。 悲风号林莽间。 师遑遑急走。 欲求憩泊之地。 竟不可得。 夜行三里所。 乃逢逆旅主人。 破屋一间。 不能蔽风雨师竟夕不寐。 明发指天自誓曰。 所不能建庵庐以延旦过者有如日。 丛林盛事有旦过字。 见称呼门兄弟处。 破庵先禅师录行状云。 至平江万寿旦过。 值天大雪。 夜坐。 乃自念言。 行脚十年矣。 此回若不彻去。 又是虗生浪死。 清拙澄禅师日本录晚参云。 二十三上。 出闽入浙。 至净慈。 先佛心愚极和尚。 门庭高峻。 旦过中八十余人。 不得相看(云云)。 又圆融寺钟铭序云。 大唐天目山中峯本禅师行脚时。 止金陵一小寺旦过寮(云云)。 宋景濂护法录净慈逆川顺公塔铭序云。 师走闽之天宝山。 参铁关枢公师欲住。 公叱师下旦过寮澘然而泣。 或悯之慰曰。 善知识。 门庭高峻。 拒之。 即进之也。 ●浴室敕修清规知浴云。 其入浴资次。 当刊揭浴室外。 南海寄归传云。 世尊教为浴室。 或作露地甎池。 (乃至)洗浴者竝须饥时。 浴已方食。 有其二益。 一则身体清虗。 无诸垢秽。 二则痰癊消散。 能餐饮食。 饱食方洗。 医明所讳。 十诵律云。 外国浴室。 形圆犹如圆仓。 开户通烟。 下作伏渎出外。 内施三擎阁。 齐人所及处。 以瓨盛水。 满三重阁。 火气上升。 上阁水热。 中阁水暖。 下阁水冷。 随宜自取用。 无别作汤。 故云净水耳。 增一阿含经曰。 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 造作浴室。 有五功德。 云何为五。 一者除风。 二者病者得差。 三者除去尘垢。 四者身体轻便。 五者得肥白。 (乃至)若有四部之众。 欲求此五功德者。 当求方便造立浴室。 浴室安跋陁婆罗像说见灵像门。 入浴法毘奈耶杂事详说(往看)。 毘奈耶杂事云。 浴室内。 漫为言话。 佛言。 不应漫话。 然洗浴时。 有二仪式。 一者法语。 二圣默然。 六学僧传云。 後唐智晖。 姓高氏。 咸阳人。 少从圭峰温禅师鬀[髟/米]。 梁乾化四年。 自江表来京邑。 历观诸刹。 以为所须皆备。 而独於浴室。 似有缺典。 於是相攸洛汭。 治屋若干楹。 购山给薪。 凿沼储水。 轮汲而槽受。 其汤之富。 未易言。 则瓶锡之侣。 冠簪之伦。 搢绅先生之流。 其至者。 日不暇给。 而脱履则木舄承足。 卸衣则枲裙障身。 五日一开。 开凡七十有二。 而岁周矣。 其所浴。 殆数万人。 不啻。 又辟浴圣室於西庑。 以象十六应真。 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 侍郎扬凝式。 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又六学僧传云。 宋常觉。 姓李氏。 陈留人。 游庐山。 投归宗寺出家。 (乃至)後唐天成三年。 始得地於汴京丽景门右。 治屋数间。 以营浴事。 每月以三八日。 一设。 僧无远近皆就浴。 岁约费千万緍。 虽一出檀施。 自非觉维持之力。 畴克尔尤与北海陶谷湘东张仲荀。 厚善。 皆有遗寄之文。 可考(右二件并宋高僧传载今爱文简明故引六学耳)。 ●浴室头首板头敕修清规知浴云。 如住持有故。 欲同头首。 先浴。 则不用设屏障。 不入小合内。 只头首板头解衣。 ●厨库临济玄禅师录云。 黄檗因入厨次。 问饭头。 作什麽。 饭头云。 拣众僧米。 云门偃禅师录云。 古人道。 人人尽有光明在。 看时不见暗昏昏。 作麽生是光明。 代云。 厨库三门。 厨品字笺云。 烹餁之所也。 库释名云。 舍也。 物所在之舍也。 ●槽厂六祖法宝坛经云。 五祖云。 这獦獠。 根性大利。 汝更勿言。 着槽厂去。 慧能退。 至後院。 有一行者。 差慧能破柴踏碓(又见行者房处)。 忠曰。 旧解。 言行者寮非也。 但是厨房边。 卑贱杂务之处。 行者亦当服役于此耳。 槽正字通云。 音曹。 说文畜兽食器。 品字笺云。 槽草平声。 刳木令空曰槽。 又酒槽。 又以木槽饲马。 谓之马槽。 厂正字通云。 音敞。 屋无壁。 又音昌。 义同。 篇海类编云。 厂昌两切。 音昶。 马屋。 又露舍无壁。 品字笺云。 棚厂。 薄有橕架。 而覆不以瓦曰棚。 虽以瓦覆而门牕不设曰厂。 厂敞也。 言其厂然高旷。 不狭隘也。 ●磨院正宗賛雪峯真觉禅师传云。 师亲书牌於磨院云。 山前竟日无狼虎。 磨下终年绝雀儿。 至今虎雀绝无。 大慧武库云。 五祖演和尚。 依舒州白云海会端和尚。 咨决大事。 深彻骨髓。 端令山前作磨头。 演逐年磨下。 收糠麸钱。 解典出息。 雇人工。 及开供外。 剩钱入常住。 每被人於端处斗谍是非。 云演逐日磨下饮酒食肉。 及养庄客妇女。 一院纷纭。 演闻之。 故意买肉沽酒县于磨院。 及买坯粉。 与庄客妇女搽画。 每有禅和。 来游磨院。 演以手与妇女揶揄语笑。 全无忌惮。 端一日。 唤至方丈。 问其故。 演喏喏无他语。 端劈面掌之。 演颜色不动。 遂作礼而去。 端咄云。 急退却。 演云。 俟某算计了。 请人交割。 一日白端曰。 某在磨下。 除沽酒买肉之余。 剩钱三百千。 入常住。 端大惊骇。 方知小人嫉妬。 时秀圆通为座元。 受四面请。 即请演为第一座。 永平清规引演祖事云。 磨下者。 磨院也。 称磨司。 椎米磨面之局也。 寺边五六町。 若十余町建之。 磨院主一人。 请之。 演祖之职掌。 乃是也。 ●水磨坊置水碓磨之房舍也。 雪峯存禅师录云。 师在枯木庵坐禅。 於水磨坊前晒麦。 乃亲题云。 庵前永日无狼子。 磨下终年绝雀儿。 注山中至今。 竝无狼虎。 凡於磨坊前。 晒麦亦无鸟雀。 皆如师记耳。 ●净头寮大慧年谱云。 师二十五岁(在宝峯湛堂处)。 在净头寮因书雪峯悦和尚小参语於座右。 一日广道者至寮。 见之。 乃私语湛堂曰。 宣州杲兄。 以雪峯小参。 为警慕。 非碌碌余子之比。 湛堂曰。 此子他日必能任重致远(净头义。 见职位门净头处)。 ●行堂行者所居之堂。 即行者寮也(若呼人为行堂则行者是也)。 敕修清规训童行云。 行堂前。 挂牌报众。 又沙弥得度云。 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 又敕修清规方丈点行堂茶云。 节腊僧堂茶罢。 侍者同客头。 至行堂点茶。 侍者至库司。 典座接入。 参头堂主。 领众行者门迎。 忠曰。 盖行堂在库司。 故侍者至库司也。 东福寺扁行堂曰选僧堂也。 忠曰。 选个中人。 为僧也。 ●童行堂即是行堂也。 禅苑清规训童行云。 新到於库司。 参礼讫。 将行李。 入童行堂。 ●行者房行堂也。 传灯录丹霞天然禅师章云。 师抵南岳。 石头曰。 着槽厂去。 师礼谢入行者房。 随次执爨役。 凡三年。 ●西净西序所上之厕曰西净。 忠曰。 和俗呼西净。 为雪隐。 谓雪净之也。 见其称西净。 却为怪焉。 余谓。 雪若净之义。 则隐又何义。 按竺仙和尚说云。 灵隐净头寮名曰雪隐。 即今圆觉净头寮。 二草字。 不知何人好事者模来(净智寺录)。 又按日本禅刹一览。 建仁寺亦揭雪隐字。 皆用雪窦显禅师曾在灵隐隐潜于净头职之事。 然雪隐西净。 唐音适近。 遂以为雪隐。 而失本名。 隐者潜隐义。 非取灵隐之隐也。 况复雪隐。 是净头寮扁字。 而不宜扁于西净。 益见不当也。 或有以西净。 为厠通名。 而其在东者亦呼西净者。 实讹称而已(雪窦事见职位门净头处)。 旧说曰。 净者。 谓厕易秽处。 可以净洁故特以净称。 小补韵会云。 史记。 楲窦厕中行清器也。 释名行清。 即粪槽。 谓之清者。 以其秽浊当常清除之也。 忠曰。 旧说解净。 正合释名。 然今流行刘熙释名语不同。 唯云。 厕或曰圊。 至秽之处。 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天竺精舍。 厕院在西或南。 故摩诃僧只律云。 厕屋不得在东在北。 应在南在西。 小行亦如是。 只园图经云。 次北第六院。 名为流厕。 有大高屋三重而立。 飞桥双上。 甚自清净。 下施厕坑。 砌以伏窦。 天帝手作。 上无臭气。 大渠。 从大院北西注。 南入厕院。 伏流入窦。 北出会於大河。 人无见者。 一切比丘。 皆此便利。 余闻此说。 深为获相。 故江淮已南。 诸古寺者。 皆设都清一所。 中已北。 周屏绕院。 臰处蓬勃。 伊何可言。 厕字义。 见器物门。 厕筹处。 缁门警训云。 文殊经曰。 大小便时。 身口状如木石。 不得有声。 ●东净东序之厕。 曰东净也。 幻住庵清规营辨云。 後架乃粪秽之聚。 其称为东净西净者。 其净在人。 不在境也。 ●东司东净又曰东司也。 或以东司为厕通名。 而在西者亦呼为东司。 实讹言也(如下引武库)。 敕修清规。 辨道具滤水囊云。 僧行东司。 亦皆滤水。 又慈觉龟镜文云。 涕唾墙壁。 狼藉东司。 非所以报净头也。 大慧武库云。 钱弋郎中。 访真净。 说话久。 欲登溷。 净令行者引从西边去。 钱遽云。 既是东司。 为什麽却向西去。 净云。 多少人向东边讨。 释氏要览云。 屏厕。 或曰圊。 圊清也。 至秽之处。 宜洁清故。 今南方释氏。 呼东司。 未见其典。 事物异名云。 登司同郭登厕神也。 登主也。 今人误曰登司。 忠曰。 东讹作登。 更随作厕神之义。 转误矣。 无住杂谈集云。 东司。 可诵乌蒭沙摩真言。 是即不动明王埀迹。 而号不净金刚。 人上东司时。 或有鬼恼人。 则此金刚。 誓护念矣。 忠曰。 不动化不净金刚。 见大日经一行疏。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下卷云。 复次乌枢瑟摩明王教法。 不拘净秽。 恒示忿怒相。 诵满三十万徧。 得验。 又云。 复次不拘净秽。 诵三十万。 乌油麻和酥。 进火中。 一千八徧。 得验。 忠曰。 世传。 凡人悬佛像於颈者。 书乌枢瑟摩明王名号。 加之。 则不蒙秽罪。 然未得经律本据。 乌枢瑟摩经说。 但如右耳。 ●起止处忠曰。 起止处者。 正屙粪之处也。 吴越春秋云。 盛夏之时。 人食生瓜。 起居道傍。 子复生秋霜(止此)。 所谓起居屙屎也。 毗尼母经云。 上厕有二处。 一者起止处。 二者用水处。 用水处坐起褰衣。 一切如起止处无异。 僧只律云。 作厕屋。 若坑底有水出者。 当使净人先起止中。 然後比丘行。 ●用水处忠曰。 屙屎已。 正洗净之处。 见起止处处。 ●尿闼续宗门统要云。 明招谦禅师到招庆。 (乃至)招云。 是儞诸人。 一时缚作一束。 倒卓向尿闼下。 来日相见。 正字通云。 凡士民所居。 门内曰闼(统要作躂。 正字通云。 躂俗字。 禅苑瑶林作闼。 今从之)。 ●安乐堂见于次延寿堂。 ●延寿堂禅林宝训音义云。 延寿堂。 抚安老病之所也。 古者丛林老僧送安乐堂。 病者送延寿堂也。 又今涅盘堂是。 校定清规住持入院云。 古者建立丛林。 为老病设。 所以命堂主。 司以药饵。 戒常住。 足其供需。 此先佛规制也。 又况八福田中。 直病为第一。 今诸方。 延寿堂。 有名无实。 衲子遇病。 如囚其间。 良可悯也。 万一乡曲。 无人看亏。 公界当差人直之。 速期病安。 惟是天童。 凡一病僧。 差一小仆供过。 为住持者。 当推菩萨慈悲之心。 留意於此。 行事钞瞻病送终篇云。 若依中国本传云。 只桓西北角。 日光没处。 为无常院。 若有病者。 安置在中。 以凡生贪染。 见本房内。 衣鉢众具。 多生恋着。 无心厌背。 故制令至别处。 堂号无常。 来者极多。 还反一二。 即事而求。 专心念法。 其堂中置一立像。 金薄涂之。 面向西方。 其像右手举。 左手中系一五彩幡。 脚埀曳地。 当安病者。 在像之後。 左手执幡脚。 作从佛往净刹之意。 瞻病者。 烧香散华。 庄严病者。 乃至若有屎尿吐唾。 随有除之。 亦无有罪。 释氏要览云。 西域传云。 只桓西北角。 日光没处。 为无常院。 若有病者。 当安其中。 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鉢道具。 生恋着心。 无厌背故。 制此堂。 令闻名见题。 悟一切法。 无有常故(今称延寿堂。 涅盘堂者。 皆後人随情爱名之也)。 庚溪诗话云。 唐以前。 僧寺中。 或僧有疾病者。 未有安养之所。 唐末。 一山寺有僧。 卧病久。 因自题其户曰。 枕有思乡泪。 门无问疾人。 尘埋牀下履。 风动架头巾。 适有部使者。 经从过寺中。 见其题因询其详。 恻然怜之。 邀归坟庵。 疗治之。 其後部使者贵显。 因言於朝。 遂令天下寺院。 置延寿寮。 专安养病僧也。 罗湖野录曰。 佛眼禅师。 住舒州龙门。 尝题语于延寿壁间曰。 佛许有病者。 当疗治容。 有将息所也。 禅林凡有数名。 或曰涅盘。 见法身常住了法不生也。 或曰省行。 知此违缘。 皆从行苦也。 或曰延寿。 欲得慧命扶持色身也。 其实使人了生死处也。 多见少觉微恙。 便入此室。 不强支吾。 便求补益。 及乎久病。 思念乡闾。 不善退思。 灭除苦本。 先圣云。 病者众生之良药。 若善服食。 无不瘥者也。 又尊宿云。 须知有不病者。 故明书示。 以告後来观其规咏风巾尘履者。 岂特令退思苦本而已。 抑欲使遵乍可有戒而死之训。 其明切精审。 可谓药石之言矣。 呜呼是大医王其佛眼之谓乎。 忠曰。 延寿为目。 道诚以情爱贬。 赵令矜以鄙俚弹(见省行堂处)。 至佛眼有慧命扶持之说。 不但令名美。 抑义亦深矣。 北磵文集妙湛延寿堂记云。 疾病相扶持。 无憾於养生送死。 以明王道之本。 佛世寖古建幢刹栖冷灰槁株蜡穹德茂者。 却塚间桑下。 岚昏雾蚀之患又为省行堂。 以别不老不病。 欲其循省日用事。 若学之正偏。 业之勤荒。 行之缺全。 思之沈掉。 好恶之失中。 喜怒之或私利养是崇。 进修是怠。 应病授药。 法惟一味。 以治其内。 剂砭鍼艾。 以攻其外。 正命小康。 幻体亦宁。 或又谓之延寿堂延寿云者。 延此者也。 寿此者也。 非人间世。 短修延趣之谓也。 今者反是。 乐便安者。 巧图其居。 耽燕佚者。 曲求其处。 先之以货赂。 申之以强援。 弗知廉与逊为何物。 尽巧致曲畴知志於道者。 袖手傍顾。 泚颡芒背。 忍死不为也。 一念之忍。 傲睨黄发鲵齿。 累然困踣於其外。 祖宗成宪。 遂为具文。 往往大丛林亦如之。 今妙湛鼎新斯堂。 故书近世丛林坠典以告。 覆车在前。 冀革斯辙。 虽然水沫巴焦。 匪石匪金燕安鸩毒。 少壮勿恃美疢恶石。 老病无忽。 作如是观。 以度生死。 则住山月岩某之宰制耆旧执事某之裁割。 勤劳百囏。 不徒其为是伇也。 作於绍定三年仲夏晦。 落之於冬书云。 橘洲文集焦山延寿堂记云。 丛林老病菟裘之地也。 百丈悯此。 剏为延寿堂。 床敷厚温。 牖户宽爽。 供给使令。 左右毕出。 惟少与健者。 不得而与也。 自都城下京口。 两峯屹立波面。 所谓山围屋者焦山也。 山故海窟。 世世皆有道者尸之。 四方鼎来。 如水云合。 今住山朴庵性公。 赴太守待制陈公之招。 周旋逾年。 眎山之寿老堂。 自靖康至今。 多历年所。 屋有震风凌雨之患。 过者未尝问焉。 公於是。 命执事相与经营。 轮奂一新。 老者居之。 如入宝所。 病者得之。 如饮良药。 有来观者。 心目适悦。 朴庵曰。 吾道盖是也。 使余挝鼓掉舌。 号令佛祖。 指撝人天。 而老病有时乎不闻。 今此堂。 朝明夕昏。 夏凉冬燠。 木章竹个。 皆代余说法时也。 所得与法喜禅悦等。 岂不壮哉。 朴庵书来。 属余记之。 因书以为记。 清拙澄和尚。 圆觉寺延寿堂。 题亡僧名牌云。 十方聚会。 生死任缘。 既同归寂灭之塲。 尚没记雪泥之爪。 圆觉延寿堂置牌。 以纪亡僧名。 或临终有遗偈之类。 悉详书之。 或亲知眷义。 寻访遗踪。 庶几知其死所。 虽然如是。 名在这里。 且道人在甚麽处。 涅盘堂里事犹危。 妙在全机独脱时。 火後茎眉如拾得。 不刊名字有人知(雪泥之爪用东坡诗中事)。 又与职位门延寿堂主。 杂行门看病并看。 ●省行堂即延寿堂也。 黄檗清规云。 省行堂者。 有病比丘。 摄养之所也。 幻住庵清规云。 身属报缘。 谁无老病。 百丈建立。 意在於斯。 古宿扁延寿堂。 为省行。 使其省察行苦。 而兴悲智。 北磵文集说。 见于延寿堂。 缁门警训。 超然居士赵令矜撰。 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云。 尝谓。 诸苦之中。 病苦为深。 作福之中。 看病为最。 是故古人。 以有病为善知识。 晓人以看病为福田。 所以丛林。 为老病之设。 今丛林聚众。 凡有病使归省行堂。 不唯修省改行以退病。 亦欲人散夜静。 孤灯独照之际。 究索大事。 岂徒然哉。 既命知堂。 以司药饵。 又戒常住。 以足供须。 此先佛之规制。 近世不然。 堂名延寿。 鄙俚不经。 病者不自省咎。 补躳乖方。 汤药妄投。 返成沈痼。 至有酷疾不参堂。 以务踈逸者。 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 知堂名存实废。 或同路人。 常住急於日用。 殊不存抚。 又复失优波待老病之意也。 由是病人呻吟痛楚。 日益增极。 过在彼此。 非如来咎。 纵有亲故问病。 率皆乡曲故旧。 心既不普。 事忽有差。 今法轮病所。 奂然一新。 盖有本分人。 是事色色成办。 无可论者。 惟有病人。 宜如何哉。 省躳念罪。 世之有识者。 皆能达此。 衲僧分上。 直截机缘。 当於头痛额热之时。 荐取掉动底。 於声冤叫苦之际。 领略彻困心密密究思。 是谁受病人。 既不见病从何来。 人病双亡。 复是何物。 直饶见得分明。 正好为他将息。 忠曰。 堂名延寿。 鄙俚不经者。 此即贬不言省行而称延寿也。 ●涅盘堂即延寿堂也。 说见于延寿堂。 传灯录泉州莆田县国欢崇福院慧日大师。 福州侯官人也。 姓黄氏。 生而有异。 及长名文矩(嗣长庆大安)。 落发至灵观和尚所观曰。 我非汝师。 汝去礼西院(大安)去。 师携一小青竹杖。 入西院法堂。 安遥见而笑曰。 入涅盘堂去。 师应诺。 轮竹杖而入。 时有五百许僧。 染时疾。 师以杖次第点之。 各随点而起。 闽王礼重。 创国欢禅苑。 以居之。 大光明藏云。 此黄涅盘也。 入西院涅盘堂。 故号涅盘。 联灯会要赵州谂禅师章云。 南泉埀语云。 今时人。 须向异类中行始得。 师便问。 异即不问。 如何是类。 泉以两手托地。 师近前一踏踏倒。 却向涅盘堂。 叫云。 悔悔。 泉令侍者问。 汝悔个甚麽。 师云。 悔不更与两踏。 ●无常堂即延寿堂也。 天竺称无常院。 见于延寿堂处。 释氏要览云。 南山钞云。 无常堂内。 置一立像。 金薄涂之(云云同前延寿堂处引行事钞)。 ●重病闾盖亦是延寿堂也。 大慧武库云。 圆悟到五祖室中。 平生所得。 一句用不着。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云。 汝去游浙中。 着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量我在。 圆悟到金山。 忽染伤寒。 困极移入重病闾。 遂以平生参得底禅试之。 无一句得力。 追绎五祖之语。 乃自誓曰。 我病稍间。 即径归五祖。 ●将息寮盖亦是延寿堂也。 续传灯录叶县省禅师章云。 师因去将息寮看病僧。 僧乃问曰。 和尚四大本空。 病从何来。 师曰。 从闍黎问处来。 僧喘气又问曰。 不问时如何。 师曰撒手卧长空。 僧曰。 [口*耶]。 便脱去。 ●卵塔忠曰。 无缝塔。 形似鸟卵。 故云卵塔(下有辨)。 雪峯存禅师录难提塔铭云。 土主曰松山。 卵塔号难提。 正宗賛。 雪峯赞云。 松山小塔卵石子。 乱叠几层。 祖庭事苑云梵云。 塔婆。 此言方坟。 或云支提。 或云难提。 此言灭恶。 或云抖薮波。 此言賛护。 或云窣堵波。 此云灵庙。 或云高显。 说文云。 塔西域浮屠也。 从土荅声。 土盍切。 正字通云。 汉以前无塔。 故说文有荅无塔。 塔字徐氏新附。 尔雅俞畣肰也。 畣即荅。 塔亦作墖。 林间录云。 云居佑禅师曰。 吾观诸方长老示灭。 必塔其骸。 山川有限。 而人死无竆。 百千年之下。 塔将无所容。 於是於宏觉塔之东。 作卵塔。 曰凡住持者。 自非生身不坏。 火浴雨舍利者。 皆以骨石填於此。 其西又作卵塔曰。 凡众僧化。 皆藏骨石於此。 谓之三塔。 普灯录天衣义怀禅师章云。 弟子智才问。 卵塔已成。 如何是毕竟事。 师举拳示之。 遂就寝。 推枕而寂。 文字禅谒灵源塔诗云。 瓦灯已照宫商石。 卵塔分藏服匿瓶。 僧宝传瑞鹿先禅师传曰。 大中祥符元年。 二月谓门弟子如昼曰。 为我造个卵塔。 塔成我行矣。 丛林盛事云。 涂毒老人示寂。 放翁以诗哭之曰。 尘侵白拂绳床冷。 露滴青松卵塔成。 陆放翁渭南文集祭勤首座文云。 卵塔告成。 欲往不果。 古南牧云登天童玲珑岩诗云。 卵塔依空住。 香台若砥平。 已下辨卵塔妄说。 世有援藏经说云。 昔有一女。 产五百卵。 皆破成人。 母按乳。 乳分为五百道。 洒五百儿口。 所破卵[谷-禾+卵]。 聚之埋地。 上建一塔。 因名卵塔。 五百儿。 即五百阿罗汉也。 忠曰。 何从得斯说耶。 藏中人产卵。 累有证。 唯瘗[谷-禾+卵]名卵塔。 都不见本据。 夫般遮罗王妃。 生五百卵。 放乳验子。 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俱舍论略引)。 又莲华夫人生五百卵。 为五百力士。 出杂宝藏经。 又南本涅盘经云。 如施婆罗比丘。 优婆施婆罗比丘。 弥迦罗长者母。 尼拘陁长者母。 半闍罗长者母。 各五百子。 同於卵生(止此)。 又毗舍离女。 生三十二卵。 皆为力士。 为波斯匿王见杀。 见于贤愚经(智度论作毘舍佉弥伽罗母)。 须达长者女苏曼。 生十卵。 卵开。 有十男儿。 後见佛。 得罗汉。 又见贤愚经。 妇人产卵缘。 如是不一。 稗秃附会。 构幻卵塔因缘。 惑乱未学。 若实有之。 自古该博君子。 岂不录出示人耶(又有鹿女生莲华。 华千叶生千子。 後自外国来。 鹿女试按乳。 流为千岐入千儿口。 缘出于杂宝藏经西域记。 等然非卵生。 故今不用援证)。 梅峯信和尚曰。 凡安舍利。 用铜缾金壜。 藏之於塔中。 今函骨身於[金*葛]缾。 庀鑞缾於铜瓷。 盖拟金棺银椁之制乎。 卵形盖缾瓷之遗形也(止此)。 若依忠所见。 亦不然。 昔南阳国师。 对代宗曰。 与老僧作个无缝塔。 後之禅者。 托斯语乃窆亡僧。 削坚石。 团圝无缝棱。 无层级者。 呼为无缝塔矣。 无缝塔之形。 适如卵。 因名卵塔耳。 已下录先德告诫。 物初賸语笑翁堪禅师行状云。 竺西用闍维。 自先佛以然。 其後佛法入中国。 间於道大德备之衲。 始用葬法。 然出於後人追崇。 如此耳。 後世沿袭之弊。 住山者。 虽妄一衲。 亦龟食形胜。 为朽骼腐胾之藏。 十室而九。 昔云居佑禅师尝病之曰。 山川有限。 人死无竆。 乃建三塔。 随尊卑藏其烬余。 师奏用其法。 俾禅教律同焉。 梦岩和尚旱霖集坟塔之戒云。 塔庙之所以为世所。 贵者。 果何为耶。 考之圣典。 上从诸佛。 下至轮王。 殁皆建塔。 而其制有差。 盖因其功德之大小。 为品级耳。 夫轮王但以十善济世。 则其为功也小。 佛以度生死之法益物。 则其为德也大。 由是观之。 埀裕之实在功德。 而不在塔庙也。 崇奉之事在它人。 而不在自己也。 而近代法末。 号大有道者。 大率自营坟塔於死前。 嘱其徒守之。 享祀於无竆。 由此大方巨刹主者。 塔院四环棊布。 後来者容无地。 则诡计争夺。 无所不至。 窃惟迦叶守定鸡足。 阿难分形恒流已来。 僧牒所载。 支竺名德。 未有一人以遗骸累人者矣。 其上世则化火焚身。 空中雨舍利示业不亡。 刃下涌白乳。 四众建塔。 供养灵感。 与佛靡殊。 其次则临终告其徒。 使舁尸林下。 餧肉鸟兽。 或水葬省柴。 或归骨石於普同塔。 而其门人。 不忍忘德。 或收舍利塔之。 或髹全身奉之。 乌如今日挟豪势。 炫惑无识。 先言往行。 不一顾之。 极轮奂美。 高立标牓。 自示尊大之者乎。 智愈明迹愈晦。 道愈高位愈卑。 若彼明者高者。 未始逐蕞尔土木而存泯。 俗谓廉颇蔺相如死向千年。 凛凛常有生气。 曹蜍李志虽无恙。 奄奄如九泉下人。 端不虗语。 易曰。 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 圣人之意。 岂不尚古乎。 孔子葬母於防曰。 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不识。 为四尺坟。 遇雨而崩。 弟子修之。 以告孔子。 孔子流涕曰。 吾闻古不修墓。 延陵季子适齐而返。 葬长子於嬴博之间。 穿不及泉。 敛以时服。 封坟掩坎。 其高可隐也。 号曰骨肉。 复归于土。 命也。 魂气则无不之也。 而遂行。 孔子孝子也。 季子贤父也。 共存名教者。 而其葬者如斯。 是亦凡为人资者之所宜知焉。 师已薄德。 资又无忠孝信义之实。 而事外饰过奉之则不止。 已陷非谊。 怕累尔师於地下。 吾佛县知今日告之。 我灭度已一千年。 恶法渐兴。 不修道德。 竞造塔寺。 佛之塔庙。 尚不许尔造。 况其余乎。 又说比丘之法曰。 寄於残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又曰。 比丘不修比丘法。 大千无唾处。 而今留无益不灵之枯腊。 自爼豆于圣贤之间。 不妄人而如此为乎。 是特世谛之一近事也耳。 尚能省识者少。 达观绝识。 宜乎乏其人。 仅有好古不流俗耶。 不可不告以戒。 ●无缝塔卵塔也。 忠曰。 凡造塔相。 叠累或木或石而成。 故皆有缝棱。 而今卵形塔。 一块石而造。 无缝棱。 仍托南阳语。 称无缝塔而已。 如南阳云无缝塔。 则别有意旨在。 传灯录光宅寺慧忠国师章云。 师以化缘将毕。 涅盘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师灭度後。 弟子将何所记。 师曰。 告檀越。 造取一所无缝塔。 曰就师请取塔样。 师良久曰。 会麽。 曰不会。 师曰贫道去後。 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 (乃至)代宗後诏应真入内。 举问前语。 真良久曰。 圣上会麽。 曰不会。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瑠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後住耽源山。 ●普同塔忠曰。 凡藏亡僧骨植同归于一塔。 故云普同塔。 文字禅普同塔记云。 自佛法入中国。 奉持之者。 缆[糸*忽]其法度。 参差不齐。 独百丈大智禅师。 以禅律之学约之人情折中而为法。 以寿後世。 故其生。 依法而住。 谓之丛林。 及其化也。 依法而火之。 聚骨石为塔。 号普同塔。 (乃至)沩山空印禅师轼公。 住山十余年。 百废具兴。 独以普同塔未建。 为忧。 一旦与侍者。 登山之西崦相其形胜施长材。 鸠工以为之。 开大穴以石为宫。 又屋於其上。 栋楹翔空。 云烟蔽亏。 万众懽呼。 声应山谷。 ●普通塔即普同塔也。 僧宝传宝峰英禅师传云。 呼维那。 鸣钟众集。 叙行脚始末曰。 吾灭後火化。 以骨石。 藏普通塔。 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言卒而逝。 (普灯作普同塔)●海会亦是普同塔也。 盖与海众同会於一穴也。 僧宝传黄龙佛寿清禅师传云。 公遗言藏骨石於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发布时间:2025-04-25 17:16: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