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类 节时门 内容: ●四节结夏。 解夏。 冬至。 年朝。 谓之四节。 义堂日工集云。 凡称四节。 乃百丈丛林也。 结解则天竺佛制。 冬年则中华俗节。 百丈以随方毘尼。 礼贵同俗。 遂有四大节之仪。 校定清规云。 今时丛林。 每遇解结冬年四节。 小参。 盖为叙谢两班及大小职务。 敕修清规节腊章云。 今禅林。 结制以四月望。 解以七月望者。 若先一日。 讲行礼仪。 (乃至)中土以冬为一阳之始。 岁为四序之端。 物时维新。 人情胥庆。 礼贵同俗。 化在随宜。 故以结解冬年。 为四大节。 周旋规矩。 耸观龙象之筵。 主宾唱酬。 兼闻狮子之吼。 杜氏通典云。 汉高帝。 十月定秦。 遂为岁首。 七年长乐宫成。 制诸侯羣臣朝贺仪。 又云。 後汉岁首正月为大朝。 受贺。 居家必用引之云。 贺正名。 自此始。 居家必用云。 贺冬汉杂事曰。 冬至阳生。 君道长故贺也。 杜氏通典云。 大唐开元八年。 十一月。 中书门下奏曰。 伏以冬至一阳始生。 万物潜动。 所以自古圣帝明王。 皆此日。 朝万国。 观云物。 礼之大者。 莫逾是时(云云)。 从之。 因敕。 自今以後。 冬至日。 受朝。 永为恒式。 ●夏安居安居义见于丛轨门。 四分律藏安居揵度法云。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六羣比丘。 於一切时。 春夏冬。 人间游行。 时夏月天暴雨。 水大涨。 漂失衣鉢坐具针筒。 蹈杀生草木。 时诸居士见。 皆共讥嫌。 沙门释子。 不知慙愧。 蹈杀生草木。 自言。 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知正法。 (乃至)诸外道法。 尚三月安居。 此诸释子。 而於一切时。 春夏冬。 人间游行(云云)。 诸比丘。 以此因缘。 具白世尊。 世尊以无数方便。 诃责六群比丘已。 告诸比丘。 从今已去。 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 白所依人言。 我於此处夏安居。 长老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依某甲聚落。 某甲僧伽蓝。 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修治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後三月夏安居法。 亦如是。 又见安居处。 西域记云。 如来圣教。 岁为三时。 正月十六日。 至五月十五日。 热时也。 五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 雨时也。 九月十六日。 至正月十五日。 寒时也。 又云。 印度僧徒。 依佛圣教。 坐雨安居。 或前三月。 或後三月。 前三月。 当此从五月十六日。 至八月十五日。 後三月。 当此从六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 前代译经律者。 或云坐夏。 或云坐腊。 斯皆边裔殊俗。 不达中国正音。 或方言未融。 而传译有谬。 又云。 印度僧徒。 依佛圣教。 皆以室罗伐拏月。 前半一日。 入雨安居。 当此五月十六日。 以頞湿缚庾闍月。 後半十五日。 解雨安居。 当此八月十五日。 印度月名。 依星而建。 古今不易。 诸部无差。 良以方言未融。 传译有谬。 分时计月。 致斯乖异。 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 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善见律云。 梵本律。 五月十六日。 为前安居。 六月十六日。 後安居。 若安居中。 有因缘移去。 无罪。 不成安居。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 律通制三时。 意存据道。 文偏约夏月。 情在三过。 一无事游行。 妨修出业。 二损伤物命。 违慈寔深。 三所为既非。 故招世谤。 以斯之过。 教兴在兹。 又云。 春冬过少(又见丛轨门安居处)。 忠曰。 三时。 春夏冬也。 天竺立三时。 尽一年。 故一时。 各有四个月。 又云。 初四月十六日。 是前安居。 十七日已去。 至五月十五日。 名中安居。 五月十六日。 名後安居。 故律中。 有三种安居。 谓前中後也(又见丛轨门安居处)。 忠曰。 事钞安居篇资持记云。 一时四月。 约过是同(止此)。 按西域记。 自五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 都四个月为雨时。 乃佛教立三时。 然即前安居者。 开後一月。 以五月十六日结。 至八月十五日解。 然事钞云。 前安居。 自四月十六日。 此犹在热时。 则为跨热雨二时。 岂得言一时耶。 亦不可称唯雨安居矣。 是故以四月十六日结。 顺传译乖谬也。 若自五月十六日结。 则一时四月之言。 无爽。 亦称雨安居无失。 其後安居者。 以六月十六日结。 至九月十五日解。 亦是在一雨时内。 可称唯雨安居矣。 四分律云。 尔时舍利弗目连。 欲共世尊安居。 十五日从所住处往。 十七日乃至。 不知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 佛言。 听後安居。 有二种安居。 有前安居。 有後安居。 若在前安居。 应住前三月。 若後安居。 应住後三月。 ●结夏忠曰。 结夏安居之制也。 又名结制(又见丛轨门。 安居处)。 禅苑清规结夏云。 行脚人。 欲就处所结夏。 须於半月前挂搭。 所贵茶汤人事。 不至仓卒。 中峯杂录示。 众云若以至理言之。 最初发心向道时。 此夏已曾结了也。 十二时中。 看个所参底无义味话头。 未即决了。 便是坐夏时。 三十年二十年。 推到神消识尽。 冷地里忽尔猛省得着。 便是解夏之时。 自恣之日。 岂以区区九十日为限哉。 ●一夏九旬忠曰。 从四月十五日。 至七月十五日。 都九十日。 为一夏。 复有禅祖。 不拘时月。 只数九十日为一夏者。 传灯录。 曹山本寂禅师章云。 师曰。 曹山一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普灯录雪庭元净禅师章云。 死心和尚道。 山僧行脚三十余年。 以九十日为一夏。 增一日也不得。 减一日也不得。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麽得。 有以八十日为期者。 中峯和尚杂录。 冬安居示众云。 以八十日。 立为长期。 欲诸人屏除心念。 荡涤外缘。 断绝妄情。 纯一无杂。 单单究此事。 所云期者。 廼相约之义。 必期成佛作祖。 必期及第心空。 必期超越死生。 必期续佛慧命。 或不与所期相应。 便是过此八十日之期。 亦不肯懡[怡-台+罗]而休。 须做一回倒断。 觉浪禅师尊正规云。 结制之法。 一年分为四期。 一期是九旬。 今定八旬为度。 余十日。 宽其规矩。 与学人。 料理身分上事。 或迁移别堂。 及暂时告假干辨等。 忠曰。 八十日为期。 圆觉所谓下期也。 圆觉经圆觉菩萨章云。 若法末时。 具大乘性。 欲修行者。 即建道塲。 当立期限。 若立长期。 百二十日。 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 安置净居(畧钞)。 ●白夏禅林类聚云。 世尊在摩竭陀国。 为众说法。 是时将欲白夏。 乃谓阿难云。 诸大弟子。 人天四众。 我常说法。 不生敬仰我。 今入因沙旧室中。 坐夏九旬。 忽有人来。 问法之时。 汝代为我说。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灭。 言讫掩室而坐。 (忠曰。 此缘出诸佛要集经。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 安居。 上座於一切僧。 集时食时粥时浆时。 应白言。 尔许时已过。 余有尔许时在。 若行此等行法者。 是名僧父母。 亦名僧师。 资持记云。 白法中(云云)。 今准义加。 於小食上。 维那打槌告云。 白大众安居已过一日。 余有八十九日在当勤精进。 谨慎莫放逸(余日准此加减)。 ●半夏忠曰。 结夏与解夏之中间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 师因半夏上黄檗。 见和尚看经。 师云。 我将谓是个人。 元来是揞黑豆老和尚。 住数日。 乃辞去。 黄檗云。 汝破夏来。 不终夏去。 师云。 某甲暂来礼拜和尚。 黄檗遂打趁令去。 师行数里。 疑此事。 却回终夏。 ●破夏忠曰。 不守禁足之制。 出界外游者。 见半夏处。 行事钞自恣宗要篇云。 若破夏不安居人。 虽不得岁。 以举罪义通。 理必依众恣僧治举。 又云。 问十五日自恣已。 得出界不。 答不得。 破夏。 离衣。 由夜分未尽故。 北磵诗集云。 藉甚参寥子临平破夏归。 参寥子诗集。 临平道中诗云。 风蒲猎猎弄轻柔。 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 藕花无数满汀洲。 ●解夏解夏安居之制也。 又名解制。 禅苑清规解夏云。 七月十四日晚。 念诵煎汤。 来日陞堂。 人事巡寮煎点。 并同结夏之仪。 ●自恣日行事钞自恣宗要篇云。 然九旬修道精练身心。 人多迷己。 不自见过。 理宜仰凭清众埀慈诲示。 纵宣己罪。 恣僧举过。 内彰无私隐。 外显有瑕疵。 身口托於他人。 故曰自恣。 飜译名义集云。 鉢剌婆剌拏。 音义指归。 译为随意。 寄归传云。 凡夏罢岁终之时。 此日应名随意。 即是随他於三事之中。 任意举发。 说罪除愆之义。 旧云自恣者。 是义飜。 然则自恣之言。 涉乎善恶。 今局善也。 释氏要览云。 十诵云。 好恶相教。 以三语自恣。 注三语者。 谓见闻疑。 十诵律自恣法云。 诸比丘。 一处集。 应三事求他说自恣。 何等三。 若见若闻若疑。 (乃至)应差能作自恣人(广说)。 应如是语。 长老忆念。 今僧自恣日。 我某甲比丘。 长老僧自恣语。 若见闻疑罪。 语我怜愍故。 我若见罪。 当如法除。 首楞严经云。 属诸比丘。 休夏自恣。 释要钞云。 自恣。 凡有二种五德。 一举罪五德。 谓知时不以非时。 如实不以虚妄。 利益不以损减。 柔輭不以麤犷。 慈心不以瞋恚。 二自恣五德。 谓不爱。 不瞋。 不怖。 不痴。 如自恣不自恣。 然自恣通三日。 七月十四。 十五。 十六。 又修道安乐。 亦通延日自恣。 可延至八月十五日。 (忠曰。 释要依行事钞自恣宗要篇。 )行事钞自恣宗要篇云。 然律中。 但明十四日。 十五日自恣。 及至急施衣中。 次第增中。 十六日自恣。 增三中。 三日自恣。 律云。 安居竟自恣。 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律。 又云。 僧十四日自恣。 尼十五日自恣。 此谓相依问罪。 故制异日。 及论作法。 三日通用。 克定一期。 十六日定。 若有难者。 如五百问中。 一月自恣。 法苑珠林云。 增一阿含经云。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东鹿母园中。 与大比丘众。 五百人俱。 是时世尊。 七月十五日。 於露地敷坐。 比丘僧前後围遶。 佛告阿难曰。 汝今速击揵稚。 今七月十五日。 是受岁之日。 阿难叉手。 便说此偈。 净眼无与等。 无事而不练。 智慧无染着。 何等名受岁。 世尊以偈报曰。 受岁三藏净。 身口意所作。 两两比丘对。 自陈所作短。 还自称名字。 今日众受岁。 我亦净意受。 唯愿原其过。 是时阿难。 闻已欢喜。 即升讲堂。 手执揵稚而说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揵稚。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尽当云集此。 尔时阿难。 击揵稚已。 至世尊所。 白世尊言。 今正是时。 唯愿世尊。 何所敕使。 是时世尊。 告阿难曰。 汝随次坐。 当坐艹座。 时诸比丘。 各坐艹座。 是时世尊默然。 观诸比丘已。 便敕诸比丘。 我今欲受岁。 我无过咎於众人乎。 又不犯身口意耶。 如来说此语已。 诸比丘默然不对。 是时再三。 告诸比丘已。 时尊者舍利弗。 即从座起。 长跪白世尊言。 诸比丘众。 观察如来。 无身口意过。 世尊今日不度者度。 不脱者脱。 不般涅盘者令般涅盘。 无救护者为作救护。 盲者为作眼目。 为病者作大医王。 三界独尊无能及者。 以此事缘。 如来无咎於众人。 亦无身口意过。 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 我今自陈。 无咎於如来。 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 汝舍利弗。 都无身口意。 所作非行。 汝今智慧。 无能及者。 汝今所说。 常如法义。 未曾违理。 是时舍利弗。 白佛言。 此五百比丘。 尽当受岁。 尽无咎於如来乎。 世尊告曰。 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 此舍利弗。 大众之中。 极为清净无瑕秽。 今此众中。 最小下坐。 得须陁洹。 必当上及不退转法。 以是之故。 我不恐责此众。 (忠曰。 所援增壹经第二十四卷。 善聚品文也。 今以珠林略钞简明。 依珠林所载耳。 )●法腊敕修清规节腊章云。 或曰坐夏。 或曰坐腊。 戒腊之义始此。 如言验蜡人氷以坐腊之人验其行。 犹氷洁。 或谓埋蜡人於地。 以验所修之成亏者。 类淫巫俚语。 庸非相传之讹耶。 且吾所修证。 圣不能窥。 岂外物。 可测其进退哉。 玄应众经音义云。 腊力盍切。 案风俗通曰。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曰腊。 腊猎也。 猎取禽兽。 祭先祖也。 此岁终祭神之名也。 经中言腊佛者。 即此义也。 或曰腊者接也。 新故交接也。 诸经律中。 亦名岁。 如新岁经等。 尔雅注云。 一终名岁。 又取岁星行一次也。 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 皆据一终为名。 今比丘。 或言腊。 或云夏。 或言雨。 亦尔。 皆取一终之义。 案天竺多雨。 名雨安居。 从五月十五日。 至八月十五日也。 上人罗诸国。 至十二月安居。 今言腊者。 亦近是也。 此方言夏安居。 各就其事制名也(路史余论云。 蜡与腊异。 腊者祭先祖。 蜡者报百神)。 万卷星罗云。 自冬至日去後。 第三戌为腊也。 若冬至日值戌日。 此便为一戌之数。 或三戌日。 在十一月内。 须用第四戌日。 在十二月之内。 是定之。 僧史畧赐夏腊章云。 所言腊者。 经律中。 以七月十六日。 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 首则七月十五日。 是腊除也。 比丘出俗。 不以俗年为计。 乃数夏腊耳。 经律又谓十五日。 为佛腊日也。 盂兰盆经。 孤山释云。 腊者以七月十六。 是比丘五分法身。 生来岁首。 则以七月十五。 为岁除者非。 以七月十六方始入腊。 八月十六。 是岁首。 十五为岁除耳。 学者宜知。 忠曰。 盖孤山依玄奘前安居。 以五月十六日入之说。 故八月十五日。 为岁除矣(玄奘说。 见夏安居处)。 祖庭事苑风穴众吼集。 蜡人氷注云。 蜡当作腊。 谓年腊也。 按增辉记。 腊接也。 谓新故之交接。 俗谓腊之明日。 为初岁也。 盖腊尽而岁来。 故释式以解制受腊之日。 谓之法岁是矣。 天竺以腊人为验者。 且其人腊有长幼。 又验其行有染净。 言腊人冰者。 是言其行之冰洁也。 今众中妄谓。 西天立制。 唯观蜡人之冰融。 然後知其行之染净。 佛经无文。 律范无制。 未详得是说於何邪。 今此集以腊为蜡。 深误後人。 良可叹也。 东谷禅师。 解夏普说云。 西天铸蜡人为验。 行全则氷。 不全则冸。 宋曾三异同话录云。 僧家所谓。 伏蜡者。 谓削发之後。 即受戒。 若或断酒色等若干件。 每岁禁足结夏。 自四月十五日。 至七月十五日。 终西方之教。 结夏之时。 随其身之轻重。 以蜡为其人。 解夏之後。 以蜡人为验。 轻重无差。 即为验。 定而无妄想。 其有妄想者。 气血耗散。 必轻於蜡人矣。 汤朝美作本然僧塔铭。 写作伏腊之腊。 盖未详此也。 忠曰。 曾儒必得之妄僧。 敢作此说。 佛教所无。 其造语艰滞。 可笑。 以朝美作腊。 却为非。 犹如己倒悬。 而嘲人之正立矣。 ●戒腊同法腊。 忠曰。 自受具足戒。 同大僧。 归僧堂办道。 安居满而受法岁。 故凡为僧者。 从此年数去。 言戒腊几多。 或言坐几夏也。 旧说曰。 古者以安居禁足。 数几腊。 僧传所谓。 世寿若干。 法腊若干。 是也。 今时不必然。 但自剃度年。 数为几腊而已。 忠曰。 从为僧数夏腊。 亦有例证。 如云峯悦禅师七岁剃度。 佛祖通载书云。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止此)。 岂七岁非年满。 而受具耶。 ●法岁比丘以七月十五日。 受法岁。 见自恣处。 义同法腊也。 释氏要览云。 夏腊即释氏法岁也。 凡序长幼。 必问夏腊。 多者为长。 故云。 天竺以腊人为验焉。 经音疏增辉记。 皆云腊接也(蔡邕独断云。 腊者。 岁之终也。 晋博士张亮议云。 腊接也。 新故交接)。 俗谓腊之明日。 为初岁也。 今释氏自四月十六日前安居入制。 至七月十五日。 为受腊之日。 若俗岁除日也。 至十六日。 是五分法身生养之日。 名新岁也。 自夏九旬。 统名法岁矣。 四分律云。 前安居者。 欲自恣。 後安居者。 不知得自恣不。 佛言。 听受自恣。 住待日足。 前安居人。 自恣已数岁。 後安居人。 不知得数岁不。 佛言。 不应三月未足。 便数岁。 ●八朔镜堂圆禅师建仁录。 八月旦上堂云。 扶桑八月初一。 古谓天中佳节。 各祈妖怪潜踪。 皆愿口舌消灭(云云)。 忠曰。 八朔为天中节。 盖日本传习耶。 月令广义云。 道书正月一日。 天中节会之辰。 献寿之日。 又云。 提要录。 五月五日午时。 为天中节。 汉制考云。 法言膢腊。 注膢八月旦也。 今河东俗。 奉以为大节。 祭祀先人也(杨子法言问道篇。 注光曰。 膢落侯切)。 月令广义云。 音义冀州北。 八月朔作饮食为膢。 俗曰膢腊。 忠曰。 八朔膢之说。 如此着矣。 然公事根源云。 八朔风俗。 此事更无本说(止此)。 何耶。 ●授衣节镜堂圆禅师建仁录。 授衣节上堂云。 人间九月授衣时。 破绽禅和犹未知。 趁暖急须先补缀。 待寒方觉已迟迟。 ●冬安居和汉禅林。 夏安居之外。 坐冬安居。 即以十月十六日结。 到明年正月十五日。 以谓其便于禅坐。 胜夏安居焉。 既为古矣。 行事钞云。 律通制三时(前夏安居处引)。 故知佛制。 亦有冬安居也。 梵网经故入难处戒中云。 若佛子。 常应二时头陀。 冬夏坐禅。 结夏安居。 常用十八种物(经具列)。 常随其身。 头陀者。 从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时中。 此十八种物。 常随其身。 如鸟二翼。 忠曰。 盖言行头陀。 可於夏冬二安居之间。 其云从正月十五日。 便可知有冬安居也。 冬安居了之明日。 始头陀也。 永平道元和尚云。 梵网经中。 虽有冬安居文。 其法不传。 但九夏安居法传焉。 荣西和尚兴禅护国论云。 夏冬安居。 谓四月十五日结夏。 七月十五日解夏。 又十月十五日受岁。 正月十五日解岁。 二时安居。 并是圣制也。 不可不信行。 我国此仪绝久矣。 大宋国比丘者。 二时安居无阙怠。 不安居。 而称夏腊之二名。 佛法中可笑也。 忠曰。 言十月十五日受岁者。 恐未晓增壹七月十五日受岁之说耶。 五灯会元。 第二世宝寿和尚(失名嗣宝寿沼)。 章云。 在先宝寿为供养主。 寿问。 父母未生前。 还我本来面目来。 师立至夜深。 下语不契。 翌日辞去。 寿曰。 汝何往。 师曰昨日蒙和尚设问。 某甲不契。 往南方。 参知识去。 寿曰。 南方禁夏不禁冬。 我此间禁冬不禁夏。 汝且作街坊过夏。 若是佛法闤闠之中。 浩浩红尘。 常说正法。 师不敢违(传灯广灯。 第二世宝寿章。 不收此缘)。 大隋真禅师录云。 老僧行脚时。 看他眼目稍似根性有些些器量。 方欲过一夏或一冬(详于参请门。 徧参处)。 月江印禅师再住淀山录解制上堂云。 南方禁夏不禁冬。 北方禁冬不禁夏。 又覩货逻国。 以十二月十六日。 安居 西域记云。 覩货逻国气序既温。 疾疫亦众。 冬末春初。 霖雨相继。 故此境已南。 滥波已北。 其国风土。 并多温疾。 而诸僧徒。 以十二月十六日。 入安居。 三月十五日。 解安居。 斯乃据其多雨。 亦是设教随时也。 云栖山房杂录即事诗云。 春开讲演席。 挂鉢声相鸣。 秋结禅那期。 孤存二三僧。 忠曰。 由此云栖结秋安居也。 ●冬夜忠曰。 冬至前夜也。 幻住清规。 十一月冬至云。 其冬夜。 土地堂念诵。 及冬朝讲礼。 ●分冬冬夜也。 虗堂径山後录云。 僧问(云云)。 僧云。 只如径山。 今冬果子贵。 将什麽与诸人分冬。 师云。 铁酸豏。 ●冬朝忠曰。 冬至之朝也。 见于冬夜。 又贺冬义。 见四节处。 ●分岁联灯会要北禅贤禅师章云。 岁夜小参示众云。 年竆岁尽。 无可与诸人分岁。 且烹个露地白牛。 炊黍米饭。 向骨柮火唱村田乐。 何故免见倚他门户。 傍他墙。 刚被时人唤作郎。 便下座。 ●年朝忠曰。 正月朔日也。 贺正义见四节处。 ●善月忠曰。 此三个月特可修善。 故正五九。 为善月。 敕修清规善月云。 正五九为善月。 又云。 始由隋开皇三年。 诏天下。 正五九。 并六斋日。 各寺建祈祷道塲。 不得杀生命。 取藏经中。 有毗沙门天王。 每岁巡按四大部洲。 正五九月。 治南瞻部洲。 故禁屠宰。 而唐之藩镇。 每上任。 必犒士卒。 不下数万人。 须大烹宰。 故以正五九。 不上官。 为禁杀也。 而俗以为忌者非(开皇诏。 依三宝纪。 见三长斋月处)。 群谈采余辨惑类云。 正五九月。 新官到任。 今人多忌。 不知所谓。 考之。 唐时以此三月。 断屠宰。 上任必有大宴。 宰割遍及下人。 缘禁不便。 故於正五九不上任。 非其利也。 今无禁而不用。 至於移居忌之。 岂非因袭之弊耶。 又一说。 以正五九月建乃寅午戌也。 寅午戌属火。 臣音为商。 商属金。 恐火之尅於金。 故忌之。 未知是否。 忠曰。 寅午戌火。 尅商金之说。 儒家不晓三长斋月。 出于佛书。 断屠妨犒宴矣。 教苑清规云。 正五九月。 为三长斋。 世称善月。 每月建祈福道塲。 提谓经云。 诸天帝释。 太子使者。 阎罗鬼神。 俱用正五九月旦日。 案行王民等。 为善恶者。 四时交代。 岁终三覆。 以校。 与四王。 一月六奏。 使无枉错。 覆校众生罪福。 作善降祥。 不善降殃。 自隋开皇三年。 诏天下。 正五九月。 及六斋日。 不得杀生命。 唐武德二年。 诏天下。 正五九月。 十斋日。 不得行刑屠钓。 逮今圣朝。 遵行尤笃。 各寺凡届斯期。 [母-(、/、)+〡]或怠也。 ●三长斋月即善月也。 斋义。 见杂行门持斋处。 释氏要览云。 三长月。 不空羂索经云。 诸佛神通之月。 智论云。 天帝释。 以大宝镜。 从正月照南郯部洲。 二月照西洲。 至五九月。 皆照南洲。 察人善恶。 故南洲人。 多於此月。 素食修善。 故经云年三长斋也。 又一说。 北方毗沙门天王。 巡察四洲善恶。 正月至南洲。 亦如镜照。 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忠曰。 智度论无帝释照镜之文(智论但有六斋日说而已。 见六斋日处)。 要览妄引。 梵网经诈亲害生戒中云。 於六斋日。 年三长斋月。 作杀生。 劫盗。 破斋。 犯戒者。 犯轻垢罪。 梵网传奥疏云。 三长斋月者。 智论说。 天帝以大宝镜。 共诸天众。 从正月一日。 照南洲。 善恶具录。 如是二月东。 三月北。 四月西。 五月还至此。 九月亦然。 梵网明旷疏云。 年三长月者。 正月是众生现生之初。 五月是兴盛之中。 九月是敛藏之始。 忠曰。 释门正统举二说。 正是用传奥明旷疏耳。 又明旷义。 正依提谓经意(次下引)。 又通月令义(见于後引鼠璞中)。 敛藏。 疏作欲藏。 写讹也。 梵网私记云。 年三长斋者。 正月初半。 五月上半。 九月初半。 并是也。 补忘钞云。 既云初半。 乃知白月也。 法苑珠林亦云。 从一日至十五日。 资持记云。 年三者。 正五九月。 冥界业镜。 轮照南洲。 若有善恶。 镜中悉现。 注。 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 此三月对南洲。 又云。 此三月。 恶鬼得势之时。 故令修善。 法苑珠林云。 提谓经云。 提谓长者白佛言。 世尊岁三斋皆有所因。 何以正用正月三月九月。 六日斋用月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佛言。 正月者。 少阳用事。 万神代位。 阴阳交精。 万物萌生。 道气养之。 故使太子。 正月一日持斋。 寂然行道。 以助和气。 长养万物。 故使竟十五日。 五月者。 大阳用事。 万物代位。 艹木萌类。 生毕百物。 怀妊未成。 成者未寿。 皆依道气。 故持五月一日斋。 竟十五日。 以助道气。 成长万物。 九月者。 少阴用事。 乾坤改位。 万物毕终。 衰落无牢。 众生蛰藏。 神气归本。 因道自宁。 故持九月一日斋。 竟十五日。 春者万物生。 夏者万物长。 冬者万物藏。 依道生没。 天地有大禁。 故使弟子乐善者。 避禁持斋。 救神故尔。 长者提谓白佛言。 三长斋。 何以正月一日至十五日。 复言。 如何名禁。 佛言。 四时交代。 阴阳易位。 岁终三覆以校。 一月六奏。 三界皓皓。 五处录籍。 众生行异。 五官典领。 校定罪福。 行之高下。 品格万途。 诸天帝释。 太子使者。 日月鬼神。 地狱阎罗。 百万神众等。 俱用正月一日。 五月一日。 九月一日。 四布案行帝王。 臣民。 八夷。 飞鸟。 走兽。 鬼龙行之善恶。 知与四天王。 月八日。 十五日。 尽三十日。 所奏同。 无不均天下。 使无枉错。 覆校三界众生。 罪福多少。 所属福多者即生天上。 即敕四镇。 五官。 大王。 司命。 增寿益算。 下阎罗王。 摄五官除罪名。 定福禄故。 使持是三长斋。 是故三覆八校者。 八王日是也。 亦是天帝释。 辅镇五官。 四王地狱王。 阿须伦。 诸天。 案行。 比校。 定生注死。 增减罪福多少。 有道意无道意。 大意小意。 开解不开解。 出家不出家。 案比口数。 皆用八王日。 何等八王日。 谓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是谓八王日。 天地诸神。 阴阳交代。 故名八王日。 月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皆是天地用事之日。 上下弦望朔晦。 皆录命上计之日。 故使於此日自守持斋以还。 自校使不犯禁。 自致生善处。 已下录三斋月断刑屠。 历代三宝记。 大隋录云。 开皇三年。 降敕旨云。 好生恶杀。 王政之本。 佛道埀教。 善业可凭。 禀气含灵。 唯命为重。 宜劝励天下。 同心救护。 其京城及诸州官。 立寺之所。 每年正月五月九月。 恒起八日。 至十五日。 当寺行道。 其行道之日。 远近民庶。 凡是有生之类。 悉不得杀。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唐高祖实录。 武德二年。 正月甲子。 下诏曰。 释典微玅。 净业始於慈悲。 道教冲虗。 至德去其残暴。 况乎四时之禁。 毋伐麛卵。 三驱之礼。 不敢顺从。 盖欲敦崇仁惠。 蕃衍庶物。 立政经邦。 咸率斯道。 朕只膺灵命。 抚遂羣生。 言念亭育。 无忘鉴昧。 殷帝去纲。 庶踵前修。 斋王舍牛。 实符本志。 自今每年。 正月。 五月。 九月。 十直日。 并不得行刑。 所在公私。 宜断屠杀。 此三长月。 断屠杀之始也。 唐士大夫。 如白居易辈。 盖有遇此三斋月。 杜门谢客。 专延缁流。 作佛事者。 今法至此月。 亦减去食芋钱。 盖其遗制。 事物纪原云。 断屠。 唐刑法志曰。 武德二年诏。 断屠日不行刑。 会要曰。 武德二年。 正月二十四日诏。 自今後。 每年正月五月九月。 及每月十斋日。 并断屠。 按此则是断屠之制。 起於唐高祖也。 杜佑集历代沿革事。 为通典。 前此无文。 而首载武后圣历二年事。 验此可知也。 宋朝因之。 临时限日云。 (忠曰。 十斋日者。 佛祖统纪云。 十斋经。 於六斋日加月旦。 十八。 二十四。 二十八。 四日也。 今国律令诸州十直日。 不得行刑。 正据此义。 )忠曰。 老学笔记。 事物纪原。 并以唐高祖武德。 为善月断屠之始制。 盖在唐此可为始焉。 若远论之。 隋文帝开皇。 为正五九月断屠之始。 见三宝记。 敕修清规依之(见善月处)。 宋许观东斋纪事云。 高承事物纪原。 唐刑法志。 武德二年。 诏断屠日。 不行刑。 会要曰。 武德二年。 正月二十四日诏。 自今以後。 每年正月五月九月。 及每月十斋日。 并断屠。 按此。 则断屠之始。 起于唐高祖也。 承所纪非也。 隋高祖仁寿三年诏。 六月十三日。 是朕生日。 宜令海内为武皇帝后断屠。 则此制。 隋已有之。 不始於唐已。 忠曰。 东斋总论断屠。 言不始於唐。 是也。 其言始於隋仁寿。 犹未是也。 若论天子生日断屠。 则以隋仁寿为始。 若论正五九月断屠。 以隋开皇为始。 凡儒氏不得历代三宝记说。 往往失考。 询蒭录(阙撰人名)云。 新官到任。 多忌正五九三月。 不知所谓。 唐以此三月。 断屠宰。 节度使上任。 必有大宴。 宰割遍及下人。 缘禁不便事。 故於此三月不上任。 非不利也。 今无斋禁。 而亦不用。 岂非因袭之弊哉。 宋戴埴鼠璞云。 今俗人。 食三长月素。 按释氏智论。 天帝释。 以大宝镜。 照四大神洲。 每月一移。 察人善恶。 正五九月。 照南赡部洲。 唐人於此三月。 不行死刑。 曰三长月。 节镇因戒屠宰。 不上官。 是以天帝释为可欺也。 妄诞可笑。 然月令。 於孟春言。 无伤胎卵。 毋聚大众不可称兵。 於仲夏言。 君子斋戒。 必掩身毋躁。 薄滋味。 节嗜慾。 静事毋刑。 於季秋言。 命众百官。 无不务内。 以会天地之藏。 无有宣出。 岂时令当然耶。 忠曰。 如埴言。 实十二月。 只三月戒屠宰。 而余九月。 否则为欺天帝。 汝若然。 当全十二月。 禁屠杀奉戒善。 有何不可耶。 若言不能之。 则且帝释亲临三月。 奉杀禁。 犹优都无戒矣。 譬如世人闲居汰傲。 若君父来视。 则改容示恭焉。 琅邪代醉编云。 正五九月。 不上官。 戴埴云。 释氏智论。 天帝释以宝镜。 照四大神洲。 每月一移。 察人善恶。 此三月照南赡部州。 唐人以此不行死刑。 曰三长月。 节镇因戒屠宰。 不上官。 後世因之。 欧阳永叔治平丁未三月。 出知毫州。 陛辞乞便。 道过颖。 许之。 公与曾舍人书云。 在颖无所营为。 所以少留者。 盖避五月上官尔。 此老未能免俗。 亦可笑也。 王元美曰。 宋人以是三月。 食素诵经。 已可笑矣。 今人不断屠宰。 但不上任。 尤为无谓。 或曰。 宋朝火德。 火生于寅。 旺于午。 墓于戌。 此三月谓之灾月。 官员例减。 禄料无羊。 故又谓无羊之月。 众皆避之。 似胜。 但长生帝旺。 禄命家所喜。 何以谓灾。 至胡太仆汝嘉谓火君象。 臣下宜避。 尤无谓。 容斋随笔云。 释氏以正五九月。 为三长月。 故奉佛者。 皆茹素。 其说云。 天帝释。 以大宝镜。 轮照四天下。 寅午戌月。 王临南赡部洲。 故当食素以徼福。 官司谓之断月。 故受驿券。 有所谓羊肉者。 则不支。 俗谓之恶月。 士大夫赴官者。 辄避之。 或人以谓。 唐日。 藩镇莅事。 必大享军。 屠杀羊豕至多。 故不欲以其月上事。 今之他官。 不当尔也。 然此说。 亦无所经见。 予读晋书礼志。 穆帝纳后。 欲用九月。 九月是忌月。 北齐书云。 高洋谋篡魏。 其臣宋景业言。 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 犯之。 终於其位。 景业曰。 王为天子。 无复下期。 岂得不终於其位乎。 乃知此忌相承。 由来已久。 竟不能晓其义。 及出何经典也。 野客丛书云。 随笔云。 齐书高洋谋篡魏。 其臣宋景业言。 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 五月不可入官。 犯之不终於其位。 景业曰。 王为天下。 无复下期。 岂得不终其位。 乃知。 此忌相承已久。 不晓其义。 仆观前汉张敞。 为山阳太守奏曰。 臣以地节三年五月视事。 其言如是。 则知前汉之俗。 未尝忌五月也。 然张敞在山阳。 监护骄贺。 其责甚难。 卒以无事。 其後徵为胶东相。 亦不闻有凶横之说。 又观後汉朔方太守碑云。 延嘉四年。 九月乙酉。 诏书。 迁衙令五月正月到官。 乃知拘忌之说。 起於两汉之後。 然又观独孤及集。 有为舒州到任表曰。 九月到州讫。 乃知唐人亦有不忌九月者。 因考诸州唐人题名。 见不避正五九处亦多。 ●神通月三长斋。 又名神通月。 神变月。 神足月等。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云。 修此法者。 当于十方一切诸佛神通月修。 所谓正月五月九月。 白月一日至十五日。 如法清净。 读诵受持。 即得成就。 神变月 杂阿含经云。 於月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及神变月。 受戒布萨。 神足月 杂阿含经云。 於法斋日。 及神足月。 受持斋戒修功德。 ●四孟月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 正月初一日。 有处四孟月。 大众行道。 讽经祈保。 羣书拾唾云。 四孟。 孟春(正月)。 孟夏(四月)。 孟秋(七月)。 孟冬(十月)。 ●旦望敕修清规。 住持日用云。 凡旦望。 侍者隔宿。 禀住持云。 来晨祝圣上堂。 幻住清规云。 一年十二月。 遇初一十五。 是谓朔望。 须就粥前。 讽大悲咒祝圣。 兴禅护国论云。 报恩。 谓每月朔日。 奉为今上皇帝。 讲般若经。 十五日。 奉为先皇。 讲大涅盘经。 有祈请句。 忠曰。 旦望礼仪。 亦是随世俗焉。 居家必用云。 朔望广州记。 尉陀立朝台。 朔望升拜。 名此始也。 杜氏通典云。 大唐永徽二年。 八月二十九日。 下诏。 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 此後每五日。 一度。 太极殿视事。 朔望朝。 即为恒式。 旦谓朔日 忠曰。 清规朔日十五日。 为旦望。 或言月旦月望(见四齐日处)。 而韵书无朔曰旦之训。 按西京杂记云。 月之旦为朔。 车之輈亦谓之朔。 名齐实异(止此)。 又後汉书。 许劭论乡党人物。 每月辄更其品题。 故汝南俗。 有月旦评焉(止此)。 月令广义每月令。 载此。 以系初一日。 可证月旦为月朔也。 又叶隆礼辽志岁时杂记。 题正旦。 其中记正月一日事。 望谓十五日 品字笺云。 朢说文月满与日相望如朝君也。 从臣从月从壬壬朝廷也。 徐曰。 假借作望。 增韵今经典通作望。 ●五旦望五参日。 朔日。 十五日。 此谓五旦望也。 皆有上堂。 敕修清规赴斋粥云。 近时诸方住持。 大钟鸣时。 先入堂坐。 至堂前钟鸣。 方下地普同问讯。 只遇五旦望讲行一次。 新入众者。 不知所自。 ●五参日五日一参。 故曰五参。 即五日。 十日。 二十日。 二十五日也。 详埀说门五参上堂。 校定清规云。 如初五。 初十。 二十。 二十五。 此四日。 谓之五参(详垂说门)。 忠曰。 准春明退朝录。 则五日。 十一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五日也。 密庵杰禅师灵隐录上堂云。 五日一参。 诸方常例。 不说少室单传。 不说灵山受记(云云)。 中岩月禅师崇福庵录云。 五参众立定。 师出来。 大众如例问讯。 师云。 五日前。 山僧来到这里。 诸人恁麽问讯。 今日来到者里。 亦是恁麽问讯。 但恁麽去。 有甚了期。 便归室。 忠曰。 可知日本此时有此规。 ●三八日古以每旬三八日念诵。 乃一月有六日。 今以上八。 中八。 下八。 为三八。 乃一月有三个八日也。 故备用清规圣节云。 圣节内遇八。 佛殿念诵(又见讽唱门 诵)。 敕修清规念诵云。 古规。 初三。 十三。 廿三。 初八。 十八。 廿八。 今止行初八。 十八。 廿八。 盖上八中八念诵。 祝祷帝道昌。 法轮转等。 下八念诵。 令众观无常。 其意见敕修清规念诵[同-(一/口)+巳]向文。 敕修清规圣节云。 节内遇三八日。 佛殿念诵。 荣西兴禅护国论云。 念诵。 谓每月。 初三。 十三。 廿三。 初八。 十八。 廿八。 六个日。 有仪式念十佛名。 奉祝皇风远扇。 帝道久润。 佛法永弘。 利生广大兼报一草一叶施主恩矣。 三八日入室 敕修清规入室云。 今时以三八入室者。 备故事也。 三八普说 西禅舜禅师上堂云。 五日一参。 三八普说(详垂说门五参上堂)。 ●六斋日忠曰。 每月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此为六斋日。 名义集云。 逋沙他。 此云斋日(止此)。 斋义。 详杂行门。 持斋处。 智度论云。 问曰。 何以故。 六斋日受八戒。 修福德。 答曰。 是日恶鬼逐人。 欲夺人命。 疾病凶衰。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圣人。 教人持斋。 修善作福。 以避凶衰。 是时斋法。 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 後佛出世。 教语之言。 汝当一日一夜。 如诸佛持八戒。 过中不食。 是功德将人至涅盘(论详说受八戒法)。 佛说四天王经云。 佛告诸弟子。 斋日责心慎身守口。 诸天斋日伺人善恶。 须弥山上。 即第二天。 天帝名因。 福德巍典主四天。 四天神王。 即因四镇王也。 各理一方。 常以月八日。 遣使者下。 案行天下。 伺察帝王臣民。 龙鬼蜎飞。 蚑行蠕动之类。 心念口言。 身行善恶。 十四日遣太子下。 十五日四王自下。 二十三日使者复下。 二十九日太子复下。 三十日四王复自下。 四王下者。 日月五星。 二十八宿其中诸天。 佥然俱下。 四王命曰。 勤伺众生施行吉凶。 若於斯日。 有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净心守斋。 布施贫乏。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翫经散说。 开化盲冥。 孝顺二亲。 奉事三尊。 稽首受法。 行四等心慈育众生者。 具分别之。 以启帝释。 若多修德精进不怠。 释及辅臣。 三十二人。 佥然俱喜。 释敕司命。 增寿益算。 遣诸善神营护其身随戒多少。 若持一戒。 令五神护之。 五戒具者。 令二十五神。 营卫门户。 凶疫众邪阴谋消灭。 夜无恶梦。 县官盗贼。 水火灾变。 终而不害。 禳祸灭怪。 唯斯四等。 五戒六斋耳。 犹如大水。 而灭小火岂有不灭者乎。 临其寿终。 迎其魂神。 上生天上。 七宝宫殿。 无愿不得。 若有不济众生之命。 秽浊盗窃。 婬犯他妻。 两舌恶骂。 妄言绮语。 厌祷咒诅。 嫉妬恚痴。 逆道不孝。 违佛远法。 谤比丘僧。 善恶反论。 有斯行者。 四王以闻。 帝释及诸天。 佥然不悦。 善神不复营护之。 即令日月无光。 星宿失度。 风雨违时。 以现世人。 欲其改往修来。 洗心斋肃。 首过三尊。 四等养亲。 忠于帝王。 慈心谏诤。 至诚无欺。 反前修来。 捐秽浊之操。 就清净之道。 若有改邪行。 就正真者。 帝释四王。 靡不欢喜。 日月即清明。 星宿有常。 风雨顺时。 毒气消歇。 天降甘露。 地出泽泉。 水谷滋味。 食之少病。 华色奕奕。 寿命益长。 生不更牢狱。 死得上天。 智度论云。 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 使者太子。 及四天王。 自下。 观察众生。 布施持戒。 孝顺父母。 少者。 便上忉利以启帝释。 帝释诸天。 心皆不悦。 说言。 阿修罗种多。 诸天种少。 若布施持戒。 孝顺父母。 多者。 诸天帝释。 心皆欢喜。 说言。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修罗。 是时释提婆那民。 见诸天欢喜。 说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 是人寿终後。 功德必如我。 佛告诸比丘。 释提桓因。 不应说如是偈。 所以者何。 释提桓因。 五衰三毒未除。 云何妄言持一日戒。 功德福报。 必得如我。 若受持此戒。 必应如佛。 是则实说。 诸大尊天。 欢喜因缘故。 得福增多。 复次此六斋日。 恶鬼害人。 恼乱一切。 若所在丘聚。 郡县国邑。 有持斋受戒善人者。 以此因缘。 恶鬼远去。 住处安稳。 以是故。 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 何以故。 诸恶鬼辈以此六日。 恼害於人。 答曰。 天地本起经说。 劫初成时。 有异梵天王子。 诸鬼神父。 修梵志苦行。 满天上十二岁。 於此六日。 割肉出血以着火中。 以是故。 诸恶鬼神。 於此六日。 辄有势力问曰。 诸鬼神父。 何以於此六日。 割身肉血。 以着火中。 答曰。 诸神中。 摩醯首罗神。 最大第一。 诸神皆有日分。 摩醯首罗。 一月有四日分。 八日。 二十三日。 十四日。 二十九日。 余神一月有二日分。 月一日。 十六日。 月二日。 十七日。 其十五日。 三十日(法苑珠林其字在月二日上)。 属一切神。 摩醯首罗为诸神主。 又得日多。 故数其四日为斋。 二日。 是一切诸神日。 亦数以为斋是故诸鬼神。 於此六日。 辄有力势复次诸鬼神父。 於此六日。 割肉出血。 以着火中。 过十二岁已。 天王来下。 语其子言。 汝求何愿。 答言。 我求有子。 天王言。 仙人供养法。 以烧香甘果。 诸清净事。 汝云何以肉血着火中如罪恶法。 汝破善法。 乐为恶事。 令汝生恶子。 噉肉饮血。 当说是时。 火中有八大鬼出。 身黑如墨。 发黄眼赤。 有大光明。 一切鬼神。 皆从此八鬼生。 以是故於此六日。 割身肉血。 以着火中。 而得势力。 如佛法中。 日无好恶。 随世恶日因缘。 故教持斋受戒。 忠曰。 诸偈类要。 援四天王经。 全依智论引彼经捡此方藏中四天王经。 无修罗增减文。 按增壹阿含高幢品。 杂阿含第四十。 楼炭经忉利天品。 正法念处经第六十八。 竝说六斋日。 有修罗增减文。 大同智论说。 智度论云。 从四天王。 乃至净居天。 是大力诸天来。 小鬼避去。 菩萨能生清净大心。 是故来随逐法师。 六斋日。 诸天来观人心。 十五日。 三十日。 上白诸天。 复次是六斋日。 是恶日。 令人衰凶。 若有是日受八戒。 持斋布施听法。 是时诸天欢喜。 小鬼不得其便。 利益行者。 优婆夷堕释迦经云。 何等为佛正斋法。 是间有贤善人持戒。 一月六斋。 (乃至)斋日朝起。 告家中言。 今日我身斋。 家中莫饮酒。 莫鬬诤。 莫道钱财。 观普贤行法经云。 刹利居士。 於六斋日。 敕诸境内。 力所及处。 令行不杀。 梵网经疏云。 三斋六斋。 并是鬼神得力之日。 此日宜修善。 (乃至)年三长斋。 月六斋斋。 本为在家。 出家尽寿持斋。 不论时节。 提谓经说见三长斋月处。 摩诃般若经云。 佛告须菩提。 是善男子善女人。 若六斋日。 月八日。 二十三日。 十四日。 二十九日。 十五日。 三十日。 在诸天众前。 说是般若波罗蜜义。 是善男子善女人。 得无量无边。 阿僧只。 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福德。 何以故。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 是大珍宝。 何等是大珍宝。 是般若波罗蜜。 能拔地狱畜生饿鬼。 及人中贫竆。 能与刹利大姓。 婆罗门大姓。 居士大家。 能与四天王天处。 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能与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辟支佛道。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分律云。 佛在罗阅城。 时城中诸外道梵志。 三时集会。 月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众人大集。 来往周旋。 共为知友。 给与饮食。 极相爱念。 经日供养。 时瓶沙王。 在阁堂上。 遥见问左右人。 (乃至)瓶沙王。 即下阁堂。 往诣世尊所。 头面礼足。 白佛言。 罗阅城中。 梵志。 三时集会。 善哉世尊。 今敕诸比丘。 令月三时集。 (乃至)我及羣臣。 亦当来集。 时世尊。 默然受王语。 集比丘僧。 告。 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大众集。 瓶沙亦将群臣来集。 诸长者。 欲闻说法。 佛听比丘说契经(畧钞)。 忠曰。 白月三时。 黑月三时。 即是六时。 大毘婆沙论云。 三十三天。 於白黑月。 每常八日。 若十四日。 若十五日。 集善法堂。 称量世间。 善恶多少。 见造善者。 便拥护之。 见造恶者。 即共嫌毁。 ●四斋日敕修清规。 四斋日祝赞云。 月旦。 月望。 初八。 廿三。 四斋日。 隔宿。 堂司行者报众。 挂讽经牌。 又知殿云。 四斋日。 开殿门。 以便往来瞻礼。 旧说云。 六斋日中。 举此四者朔望。 及白黑二月之分中也。 乃初八上弦。 二十三下弦也。 幻住清规朔望回向。 称月旦月望令辰。 又云。 初八廿三日。 但称斋戒令辰。 ●寅旦日用轨范偈云。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互。 旧说曰。 凡报时钟及某时正中。 而击之。 或以击钟时。 为初入某时者谬矣。 譬如击丑时钟。 而经半时。 为寅时之初又击寅时钟而经半时。 为寅时之终。 即是卯时之初也。 每每如此。 传灯录载宝志和尚十二时颂。 其十二时者。 曰平旦寅。 曰日出卯。 曰食时辰。 曰禺中巳。 曰日南午。 曰日昳未。 曰晡时申。 曰日入酉。 曰黄昏戌。 曰人定亥。 曰夜半子。 曰鷄鸣丑也。 ●明相法苑珠林云。 若欲解斋。 要待明相出时。 始得食粥。 不尔破斋。 何名明相。 如萨婆多论云。 明相有三种色。 若日照阎浮提树。 则有黑色。 若照树叶。 则有青色。 若过树叶。 则有白色。 於三色中。 白色为正。 始得解斋。 食其粥也。 释氏要览云。 四分律云。 明相出。 始得食粥。 余皆非时。 婆沙论云。 明相有三。 初日照剡部树身。 天作黑色。 二日照树叶。 天作青色。 三日过树。 天作白色。 三色中。 取白色为正时。 须舒手见掌文分明。 始得食粥。 澂彧前闻记云。 天龙第二代佛慈禅师者。 名志玄。 号无极。 初住临川。 一日粥早。 师不展鉢。 首座以为不安。 候之。 师曰。 古规不云乎。 掌文见而吃粥。 老僧何病之有。 至今临川。 晓钟虽绝。 开静待明者。 师遗范也。 忠曰。 无极不展鉢者。 谙律文也。 首座以为不安者。 盲于佛制也。 开静待明。 本是律法。 不可必为师遗范也。 四分律云。 非时者。 从日中。 乃至明相未出。 若比丘。 非时受食食。 咽咽波逸提。 大般若经云。 如见东方。 赤明相现则知。 不久日轮当出。 若闻般若波罗蜜多。 当知是人。 去佛不远。 ●粥罢吃粥之後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至五更。 住持行香回。 再覆粥罢上堂。 ●半斋旧说云。 在粥与斋之半。 故曰半斋。 又见讽唱门。 忠曰。 半者。 犹如备用清规半晚之半。 然世有不辨半斋义者。 妄引杂譬喻经半日斋因缘(杂譬喻经云。 昔大檀越。 请佛僧饭。 有一卖酪客至。 因留其饭。 劝持斋戒听法暮归。 妇言。 我朝未饭。 延待至今。 强令相伴败坏其斋半斋之福。 七生天上七生人间。 一日持斋。 有六十万岁粮)。 令其义。 益隐矣。 或援寄归传半者蒲膳尼。 半者珂但尼。 亦不当也。 又半斋者。 时名也。 然以半斋讽经称诵半斋则成歇後语。 今援数语。 证粥时与饭时之半义。 敕修清规告香曰。 次早请参头茶。 半斋请参头维那侍者点心。 又迎待尊宿云。 半斋点心。 又两序进退云。 方丈请半斋点心。 斋时草饭。 又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云。 粥罢请新旧人茶。 半斋库司点心(备用清规两序进退。 亦有此语)。 ●临斋旧说曰。 临斋者。 临午斋之时也(又见讽唱门临斋讽经处)。 校定清规。 住持出入云。 或久出归时就临斋径入僧堂。 伴众食毕。 於挂鉢时。 令行者报云。 堂头和尚巡堂问讯。 宗门统要。 药山俨禅师章云。 师一日临斋。 院主报云。 打钟也。 请和尚上堂。 师云。 汝与我擎鉢盂去(云云)。 ●斋罢午斋之後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至日斋罢。 堂司行者。 覆住持两序诸寮。 挂念诵牌。 ●斋退即斋罢也。 敕修清规。 山门特为新命茶汤云。 斋退鸣鼓集众。 ●参前晚参之前。 此曰参前。 若无晚参。 则放参已前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挂念诵牌。 报众。 参前巡廊鸣板。 集众。 ●参後晚参或放参之後。 曰参後。 稍近薄暮也。 敕修清规坐禅云。 参後坐禅。 如常。 ●参退即参後也。 真净文禅师归宗录上堂云(云云)。 今日庄主。 设饡饭。 俵嚫钱。 参退。 僧堂内。 普请吃茶去。 ●半晚斋了与晡时之半时也。 备用清规。 知浴云。 半晚。 浴头覆首座方丈维那。 鸣鼓三下。 律苑事规全同。 敕修清规知浴。 半晚作斋罢。 ●晚刻敕修清规。 山门特为新命茶汤状式云。 今晨晚刻就云堂点茶。 ●昏钟鸣敕修清规达磨忌云。 昏钟鸣。 再鸣僧堂钟集众。 又晚参云。 移於昏钟鸣而谓之小参。 又对灵小参云。 候昏钟鸣鸣鼓集众。 ●人定亥时也。 宝志歌。 见前寅旦处。 经国大典注解云。 人定罢漏。 人定初更三点。 禁人行。 罢漏。 五更三点。 放人行。 敕修清规钟云。 人定时。 一十八下。 白氏文集人定诗云。 人定月胧明。 香消枕簟清。 ●隔宿忠曰。 前日也。 与当日隔一宿。 故言隔宿。 敕修清规景命四斋日祝赞云。 隔宿。 堂司行者。 报众。 挂讽经牌。 ●念日忠曰。 日本禅林回向文。 二十称念。 如念一日。 念二日也。 古老解云。 念字从八二。 是十六数。 心有四画。 合为二十也。 余谓。 此杜撰耳。 此义出兼明书。 又吾千山祖翁曰。 禅苑用念字。 自大德寺起。 其祖忌。 二十二日。 维那举唱时。 觉音累重。 故以二十代念。 言念二日。 余寺仿此用念字。 又不必拘字音烦否。 忠按。 禅林二十。 用念字。 亦尚矣。 奥山方广寺无文禅师录云公大师拈香云。 今月念二日。 兹值先妣云公大师。 七周之忌辰。 月庵光禅师录拈香云。 今月念日。 恭值先妣宗城禅尼。 三十三回之忌辰。 兼明书云。 吴主之女。 名二十。 而江南人呼二十。 为念。 而北人不为之避也。 字林云。 廿音念。 二十并也。 小补韵会缉韵云。 按廿字诸韵书皆音入。 市井商贾。 或音念。 学士大夫。 亦从其误者。 惟程篁墩文集中。 书廿日。 作念字。 焦氏笔乘云。 颜之推稽圣赋。 魏妪何多。 一孕四十。 中山何夥有子百廿。 廿音入。 而集反。 说文二十并也。 俗音念者误。 ●大夜敕修清规。 尊宿迁化。 对灵小参云。 拜请主丧人。 大夜对灵小参。 又亡僧云。 大夜念诵。 天如则禅师录。 有徐氏大夜小参。 旧说曰。 物故之夜。 曰当夜。 次夜曰大夜。 又次荼毘夜也。 大夜者。 女之婚嫁。 谓之大归。 一往不复反也。 人之死类此。 无复反理。 故曰大夜。 又曰迨夜。 宿夜。 伴夜。 赠别夜等。 或世称忌辰前夜。 为大夜者。 非也。 大监清规末後事仪云。 入灭第三日荼毘。 先第二日晚夜。 此时名大夜。 大夜之义。 谓只此一夜之留。 明日出而不归也。 故殷懃供养小师围绕。 终夜不寐。 名曰伴夜。 唯诵金刚经鸣磬。 忠曰。 东渐清规云。 物故之夜。 谓之大夜(止此)。 误矣。 小尔雅云。 讳死谓之大行。 前汉书霍光传云。 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 注韦昭曰。 大行。 不反之辞也。 正字通云。 春秋庄四年。 纪侯大去其国。 传曰。 大去者。 土地人民。 仪章器物。 悉委置之。 而不顾也。 忠曰。 今大夜者大行之夜之谓也。 大行之大。 须以大去之大解也。 ●迨夜物故次夜。 同大夜。 备用清规。 对灵小参云。 迨夜。 法堂面真设座。 对灵小参。 注迨夜者。 乃宿夜。 忠曰。 迨明日荼毘之夜也。 诗经匏有苦叶篇云。 士如归妻。 迨氷未泮。 ●宿夜即迨夜也。 忠曰。 明日荼毘之前夜。 故曰宿夜。 幻住清规津送云。 宿夜念诵。 ●伴夜大夜伴灵。 故亦曰伴夜。 大监清规云。 入灭第三日荼毘。 先第二日晚夜。 此时名大夜。 大夜之义。 谓只此一夜之留。 明日出而不归也。 故殷懃供养。 小师围绕。 终夜不寐。 名曰伴夜。 唯诵金刚经鸣磬。 ●赠别夜大夜也。 见前大夜处。 大监清规云。 今晚大夜。 则午後。 道旧辨事小师讽经。 此名赠别经。 以表生死道义也。 ●正日正日者当日也。 敕修清规帝师涅盘云。 正日。 鸣钟集众。 又灵骨入塔云。 正日。 鸣钟众集。 礼记礼器云。 质明而始行事(止此)。 质明者。 正日也。 ●忌日释氏要览云。 二月十五日。 佛涅盘日。 天下僧俗。 有营会供养。 即忌日之事也。 俗礼。 君子有终身之孝。 忌日之谓也。 又谓不乐之日。 不饮乐故。 或云讳日。 或云远日(远日。 犹滥曲礼丧事先远日)。 释子师亡。 可称归寂之日。 盖释氏无忌讳故。 首楞严经云。 时波斯匿王。 为其父王。 讳日营斋。 长水疏云。 先王崩日。 忌讳之辰。 故云讳日。 讳忌也。 以忌举吉事。 讳避其名。 ●归寂日见忌日处。 ●七七日释氏要览云。 人亡。 每至七日。 必营斋追荐。 谓之。 累七。 又云斋七。 瑜伽论云。 人死中有身(冥间化起一相似身传识谓之中有)。 若未得生缘。 极七日住(中阴经云。 中有。 极寿七日)。 若有生缘即不定。 若极七日。 必死而复生。 如是展转生死乃至七七日住。 自此已後。 决定得生。 又此中有。 七日死已。 或於此类。 由余业可转。 中有种子。 便於余类中有生。 今寻经旨。 极善恶无中有。 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 善恶业也。 故论云。 余业可转也。 如世七日七日斋福。 是中有身死生之际。 以善追助。 令中有种子。 不转生恶趣。 故由是此日之福。 不可阙怠也。 地藏本愿经云。 鬼王无毒。 答圣女曰。 此是南阎浮提造恶众生。 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後。 无人继嗣为作功德。 救拔苦难。 生时又无善因。 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 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云。 普广菩萨。 语四辈言。 若人临终。 未终之日。 当为烧香。 然灯续明。 於塔寺中。 表刹之上。 悬命过幡。 转读尊经。 竟三七日。 所以然者命终之人。 在中阴中。 身如小儿。 罪福未定。 应为修福。 愿亡者神。 使生十方无量刹土。 承此功德。 必得往生。 ●周祥一周之祥祭。 乃小祥忌也。 普灯录佛监懃禅师章云。 五祖周祥上堂。 去年今日时。 红炉片雪飞。 今日去年时。 曹娥读夜碑。 ●三年忌叶县省禅师录先师(首山念)三周年忌颂云。 师真似日。 三周已毕。 遍布乾坤。 翘足七日。 大展壃风。 狐魅屏迹。 香茶供养。 光漆谁识。 ●远年忌虎关散语云。 四十九日追荐。 见于经文。 百个日。 一周忌。 第三年忌。 中华俗礼见于外典。 十三年。 三十三年等。 始于日本。 少纳言入道信西者卒。 其子中有才人。 始修十三年。 三十三年追荐。 尔来日本有此佛事。 梦语集云。 十三年忌。 三十三年忌。 日本始行之。 其十三年忌。 见元享释书明遍传。 今时更有十七年。 二十五年佛事。 卧云日件录曰。 南禅云卧庵。 竺华。 为一色泰云居士二十五年忌陞座散说中。 论二十五年忌。 特设佛事出於近时。 清拙日本录普说。 有三十三年忌说。 可知。 此时已有此忌祭。 忠曰。 七七荐亡。 经有明文。 如前引证。 一百日。 一周忌。 三年忌。 儒家亦祭焉。 所谓卒哭。 小祥。 大祥也。 十三年忌。 起於日本。 元亨释书明遍传云。 国俗荐十三年者。 迎先支。 而寓追慕。 余谓。 二十五年。 亦本支再廻。 故荐之。 如七年。 十七年。 二十三年。 二十七年。 三十三年。 则盖取乎三七之数矣。 古云。 三者数之小终(章怀太子)。 七者天之纪数(空同子)佛教说七佛三遶有所表(事苑)礼云。 祭不欲数。 数则烦。 祭不欲疏。 疏则怠(祭义)。 故先亡当三七年者。 特祭而荐之。 有慧空法师云。 昔在尊氏薨。 二十一年。 而追荐之。 大猷相公薨。 二十一年。 攀尊氏之例。 追荐焉。 盖二十一者。 三累七数也。 如日本神社。 有二十一年。 而新造其祠。 伊势。 春日。 谈岑等是也。 亦据斯义又荐五十年。 一百年等。 取其满数而已(梨窓随笔)。 近大德大心和尚。 着修祭说云。 明遍传。 修十三年忌之外。 东监有修二位禅尼。 如实。 十三年忌。 又世传。 建久(後鸟羽帝年号)壬子。 鎌仓赖朝。 为父义朝。 建胜长寿院于本府荐其三十三年忌。 又宽元(後嵯峨帝)丙午。 宋兰溪隆禅师来朝。 明年修千光禅师三十三年忌於筑前州圣福寺(语录无语)。 如二十五年忌应永(後小松帝)已後。 禅祖诸录。 间见。 五十年忌。 起乎应仁(後土御门)以後。 一百年忌。 创乎建武(後醍醐帝)之时。 其後有十七年。 二十一年。 二十三年。 二十七年之忌。 又天长(淳和)丁未。 弘法大师。 应诏就乙训寺。 修推古帝二百年忌(大师游方记)。 又延德(後土御门)辛亥三月。 阿波州主。 细川源久之。 请建仁天隐泽公於本州补陀禅寺。 陞座。 荐其七世祖。 永泰院源赖之一百年忌。 泽公普说略云。 兹承文安(後花园帝)丁卯。 [门@壬]二月。 细川某。 当先祖光胜院源赖春(赖之之父)一百年忌。 请相国寺竺云连禅师。 就某寺佛事。 是在家一百年忌之权舆也。 其後长禄丁丑。 将军尊氏公。 一百年忌。 文正(後土御门)丙戌。 将军义诠公。 一百年忌。 皆开法筵於洛北等持院。 盖取法於光胜者也。 夫百年斋会。 未见经典。 盖十十满数。 又分作三。 预营为三十三年。 复分其半。 为十七年。 不待十三年者。 分半为七年(止此)。 今按。 普说配数。 一时附会。 或剩一。 或欠一。 不足据矣。 忠曰世有公事大成经。 余闻。 是伪造。 非圣德及河胜作。 其中有年忌说。 或援之为实出于圣德。 後生请莫信焉。 发布时间:2025-04-25 17:31:3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