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类 礼则门 内容: 四分律云。 佛告比丘。 云何摄持威仪。 比丘。 若出若入。 屈伸俯仰。 执持衣鉢。 若饮若食。 若服药。 大小便利若眠若觉。 若来若去。 若坐若住。 若睡若觉。 若语若默。 常尔一心。 是谓比丘摄持威仪。 ●礼拜道宣归敬仪云。 礼者。 履也敬而已矣。 经云。 恭敬塔庙谦下比丘者。 是也。 礼者履也。 出说文敬而已矣。 出孝经广要道章。 经云。 出法华。 六祖法宝坛经云。 僧法达。 常诵法华经。 来礼祖师。 头不至地。 师诃曰。 礼不投地。 何如不礼。 (乃至)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大监小清规云。 礼拜之法。 自谦之法。 坐具不敢全展。 须上两角。 摺转些子。 若新为僧。 坐具但半展两重。 狭而礼拜。 又拜时。 合掌低头问讯。 次先两手托地。 次两膝至地。 低腰妥身。 仰展开两掌。 头额至地。 两手两膝。 皆至地。 名五体投地。 又拜佛之法。 仰开两掌。 接承如来双足。 叩头而礼拜佛也。 故曰头面接足礼。 今此方人。 以两手捏拳。 不知何义。 又云。 礼拜之法。 低头问讯。 先两手掌至地。 徐徐五体投地。 低腰伸手掌而拜。 有一等执拗之人。 礼拜时。 先跪两膝至地。 次方两掌至地。 威仪不雅。 如俗人不知次第。 此大庀谬之人。 不依真正法度。 误後来。 错习恶相之甚也。 大监展坐具法。 见服章门。 坐具处。 飜译名义集云。 那谟悉羯罗。 此云礼拜。 今谓礼之与拜。 名有通局长短。 经曰。 礼者履也。 进退有度。 尊卑有分。 谓之礼。 礼记云。 礼也者犹体也。 体不备。 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孔子云。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是则凡所施为。 皆须合礼。 此显礼名通也。 白虎通云。 人之相拜者。 何所以表情见意。 屈节卑礼。 尊事。 者也。 拜之言服也。 故周礼明九拜。 此显拜名局也。 若依释氏。 如南山云。 四仪若无法润。 乃名枯槁众生。 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 是知四仪法则名礼。 身业恭敬名拜。 此亦礼通拜局。 今此飜译。 礼即是拜。 故大论云。 礼有三种。 一者口礼。 二者屈膝。 头不至地。 三者头至地。 是为上礼。 一口礼者。 如合掌问讯也。 观音义疏云。 此方以拱手为恭。 外国以合掌为敬。 手本二边。 今合为一。 表不散诞专至一心。 僧只律云。 礼拜不得如瘂羊。 当相问讯尔雅云。 讯言也。 地持论云。 当安慰舒颜。 先语平视。 和色正念。 在前问讯。 善见论云。 比丘到佛所。 问讯云。 少病少恼。 安乐行不。 二屈膝者。 即互跪也。 音义指归云。 不合云胡跪。 葢梵世遗种。 居五竺间。 葱岭之北。 诸戎羗胡。 今经律多翻互跪。 以三处翘耸。 故名互跪。 即右膝着地也。 涅盘疏明三义。 一右膝有力。 跪能安久。 二右膝有力。 起止便易。 三右膝躁动。 着地令安。 若两膝着地。 则名长跪。 毗奈耶云。 尼女体弱。 互跪要倒。 佛听长跪。 三头至地者。 即五体投地。 故大论云。 人之一身。 头最为上。 足最为下。 以头礼足。 恭敬之至。 辅行云。 准地持阿含。 皆以双膝双肘及顶。 至地。 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 五处圆故。 华严经十廻向品疏云。 勒那三藏说七种礼。 今加後三。 以成圆十。 一我慢礼。 谓依次位立。 无敬心故。 二唱和礼。 高声喧杂故。 此二非仪。 三恭敬礼。 五轮着地。 捧足殷重故。 四无相礼。 入深法性。 离能所故。 五起用礼。 虽无能所。 而礼不可礼之三宝。 一一佛前皆影现故。 六内观礼。 但礼身中法身佛故。 七实相礼。 无内无外。 同一实故。 八大悲礼。 前虽有观。 未显为生。 今一一礼。 普代众生故。 九总摄礼。 总摄前六。 为一观故。 十无尽礼。 入帝网境。 若佛若礼。 重重无尽故。 钞。 礼佛十重。 初二非仪。 令其知非。 故辨之耳。 三通权小。 四是始教。 顺空义故。 五是终教。 通事理故。 六七顿教。 但礼心佛。 无礼礼故。 八通终教。 同教一乘故。 後三合成圆教。 八是能礼一。 具一切故九融深浅。 事随理融。 事事无碍故。 而言摄前六。 二非仪故。 十重重无尽故。 下经云。 一毛孔中。 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 一切毛孔。 皆如是。 普礼一切世间灯。 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 亦以言辞。 普称赞。 竆尽未来一切劫。 一如来所供养具。 其数无量等众生。 又普贤行云。 於一微尘中。 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 法界尘亦然。 一一如来所。 一切刹尘礼等。 若依此礼。 一礼则无有尽。 功德岂可量哉。 忠曰。 勒那七礼。 广说。 如法苑珠林致敬篇。 及道宣归敬仪。 西域记云。 致敬之式。 其仪九等。 一发言慰问。 二俯首示敬。 三举手高揖。 四合掌平拱。 五屈膝。 六长跪。 七手膝踞地。 八五轮俱屈。 九五体投地。 凡斯九等。 极唯一拜。 跪而赞德。 谓之尽敬。 远则稽颡拜手。 近则舐足摩踵。 智度论云。 何名头面礼足。 答曰。 人身中。 第一贵者头。 五情所着。 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 履不净处。 最在下故。 是故以所贵。 礼所贱。 贵重供养故。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 中者跪。 上者稽首。 头面礼足。 是上供养。 以是故。 佛毗尼中。 下座比丘。 两手捉上座两足。 以头面礼。 又云。 天竺以捉足。 为第一恭敬。 忠曰。 清拙仰开两掌。 接承如来双足(止此)。 固无间然。 而智度论已言。 毗尼中。 两手捉上座两足(止此)。 今且引律。 证覆开两掌执触前人足上。 毘奈耶杂事云。 难陁执持衣鉢。 入城乞食。 巡至鹿子母家。 时毗舍佉见彼容仪光饰。 便起净信。 礼其双足。 将手触着。 彼身柔輭。 女是触毒。 近便损害难陀。 便起染心(畧钞)。 又十诵律云。 尔时诸比丘。 以油涂足上。 是国多尘土。 着比丘脚。 诸居士妇。 以两手。 接比丘足。 作礼。 然後洗手捉鉢下食。 比丘言。 先洗手已。 捉鉢。 答言已洗。 若汝不油涂足者。 当有何过佛见妇呵责。 还僧房。 语比丘。 从今不应油涂足上。 入白衣家。 又十诵律云。 毗舍佉鹿子母。 信众僧。 两手接足。 头面作礼。 释氏要览云。 长阿含经云。 二肘二膝头顶。 谓之五轮。 轮者。 圆转之义也。 亦云五体凡礼拜。 必先并足正身。 合掌俯首。 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 先以右膝着地。 次下左膝。 以二肘着地。 舒二掌。 过额承空。 示有接足之敬也。 以头在地。 良久方成一拜。 若以中拇指。 相拄或以掌承面。 或捺地。 并非仪也。 又云。 大方广宝箧经。 智灯声闻。 问文殊言。 云何礼佛。 文殊言。 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若身若心。 不低不昂。 正直而住。 不动不摇。 其心寂静。 行寂静行。 是名礼佛。 万善同归集云。 若行道礼拜时。 不生殷重。 既无观慧。 又不专精。 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 着有为之相。 迷其性空。 起能作之心。 生诸我慢。 不了目他平等。 能所虚玄傥涉兹伦。 深当客舂磨牛责。 野客丛书云。 古者拜礼。 非特首至地。 然後为拜也。 凡头俯膝屈手动。 皆谓之拜。 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云云)。 肃拜。 但俯下手。 即今之揖也。 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邪。 乃知禹闻善言则拜。 如揖之类。 是也。 岂仆仆之谓哉。 周礼九拜。 解见顿首处。 朱子语录云。 古人之拜。 正如今道士拜。 二膝齐下。 唐人。 先下一膝。 谓之雅拜李济翁资暇录云。 夫拜者。 礼之特。 所以申敬恭之仪。 故周礼有稽首顿首。 振动吉凶。 奇褒肃九等之拜。 以示威灵。 而观容止也。 其非至亲行卑者拜。 则接捧示止之。 不敢当之意。 今卑谦大过。 反不敢接捧。 而鞠躬侧立惕受。 翻令前人。 得以尽礼深拜。 又书状吊庆辞竭。 竝削去拜字。 以敬尊官。 都乖古风。 周祈名义考云首与要平。 为拜。 荀子平衡曰拜。 平衡谓磬折。 正首与要平。 (荀子注。 首与腰。 如衡之平。 )●再拜史记周本纪云。 商人皆再拜稽首。 武王亦答拜。 通监前编载之。 作载拜稽首。 大监附录云。 中吴承天南楚师悦载拜。 正字通云。 载与再同。 小雅宾载手仇。 忠曰。 释氏要览再拜为俗法(见三拜处)。 然师悦有载拜。 白虎通姓名篇云。 人所以相拜者。 何。 所以表情见意。 屈节卑体。 尊事之者也。 拜之言。 服也。 所以必再拜。 何。 法阴阳也。 尚书曰。 再拜稽首也。 忠曰。 尚书云禹拜稽首。 臯陶拜手稽首等。 无再之言。 ●三拜敕修清规圣节云。 出班上香。 (乃至)大众同展三拜。 广灯录菩提达磨章云。 命门人曰。 汝等盍各言乎。 (乃至)二祖出礼三拜。 依位而立。 师云。 汝得吾髓。 释氏要览云。 俗中两拜者。 盖法阴阳也。 今释氏以三拜者。 盖表三业归敬也。 智论云。 内式礼拜。 大约身口业也。 佛法以心为本。 以身口为末。 故三拜为礼数。 南海寄归传云。 凡礼拜者。 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 欲致敬时。 及有请白。 先整法衣。 (乃至)足跟双竖。 脊项平直。 十指布地。 方始叩头。 然其膝下。 廻无衣物。 复还合掌。 复还叩地。 殷懃致敬。 如是至三。 必也寻常一礼便罢。 中间更无起义。 西国见为三拜。 人皆怪之。 (乃至)如经律云。 来至佛所。 礼佛双足。 在一边坐。 不云敷坐具。 礼三拜在一边立。 只洹圆经受戒登坛仪云。 当佛礼三拜。 运想请十方现在诸佛。 诸大菩萨等。 又云。 面北礼佛。 三拜。 又法苑珠林引西国寺图云。 行至佛所。 礼三拜竟。 围绕三帀。 呗赞三契。 礼佛既已。 方至僧房。 房外一拜。 然後入。 见上座。 次第至下。 各设三拜。 僧多一拜。 忠曰。 若据此说。 则天竺非无三拜法。 外典亦有三拜。 国语云。 蔡声子曰。 子尚良食。 吾归子。 湫举降三拜。 纳其乘马。 注拜善言也。 夷俗亦有三拜法。 宋史外国传云。 闍婆国王。 椎髻。 戴金铃。 衣锦袍。 蹑革履。 坐方牀。 官吏日谒。 三拜而退。 ●大展三拜敕修清规告香云。 参头同众。 问讯插香。 各大展三拜。 又大挂搭归堂云。 参头。 至圣僧前。 排立。 参头烧香。 同众大展三拜。 睦州踪禅师录云。 问僧。 莫是从河北来麽。 僧云某甲。 近离江西师云。 大展坐具。 礼三拜着。 其僧礼拜了。 便出去。 大隋真禅师录云。 投子和尚。 呼侍者。 令装香大展坐具。 望西川大隋山遥礼三拜。 联灯会要保宁勇禅师章云。 少习天台教。 後更衣谒雪窦显禅师。 显熟视之。 呵曰。 殃祥座主。 师气不平。 发愤下山。 望雪窦山。 大展坐具礼三拜。 誓曰。 我此生。 行脚参禅。 名不过如雪窦。 誓不归乡。 五祖演和尚太平录上堂云。 将四大海水。 为一枚砚。 须弥山作一管笔。 有人向虚空里。 写祖师西来意五字。 太平下座。 大展坐具礼拜。 为师。 虚堂愚和尚录普说云。 踈山云。 若教某甲道。 须还师资之礼。 始得。 香严乃下座。 大展坐具礼三拜。 准前问。 南堂欲禅师开福录云。 众中忽有忍俊不禁底。 出来。 掀倒禅床。 喝散大众。 山僧大展坐具。 礼他三拜。 忠曰。 或解。 展开手也。 将合掌时。 先大开展两手於左右。 却合掌。 此谓大展矣。 然此说无据。 诸录已言。 大展坐具。 非开手明矣。 禅苑清规入室云。 有处大展。 有处触礼(止此)。 此亦以触礼。 对大展。 则展开坐具义。 为正焉。 若大展开手拜者。 大仪式时然。 表恭恪也。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 沙弥插香。 大展三拜。 解者曰。 侍者小师拜。 不全展坐具。 然今言大展也。 忠曰。 大监小清规云。 礼拜之法。 自谦。 坐具不敢全展。 须上两角。 摺转些子。 若新为僧。 坐具但半展。 两重。 狭而礼拜(止此)。 解者凭之。 恐清规失辞。 ●同展三拜敕修清规圣节云。 出班上香。 大众同展三拜。 备用清规圣节云。 出班毕。 大众同展三拜。 此拜佛。 为告天祝寿也。 忠曰。 凡圣节。 二祖。 三佛会。 皆有此规。 行者先高声喝云。 大众列拜(止此)。 大众一同。 展坐具三拜(展有二切一旃上声。 一知辇切。 见次下两展三礼处)。 ●九拜旧说云。 禅林九拜者。 展坐具三拜者。 三度。 遂成九拜。 敕修清规当代住持受请云。 专使插香。 大展三拜。 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 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 尊候起居万福)。 复三拜。 收坐具。 村寺清规行脚云。 行脚须见尊宿。 见尊宿。 须预见侍者。 托通名。 候见合致九拜敬。 乃请尊宿趺坐。 当中问讯。 出所怀香。 双手把进。 插香炉中。 退展坐具礼三拜。 即穿鞋自坐具左。 以进尊宿坐右。 鞠躬叉手云。 某久仰道风。 此日幸遂展拜。 下情不胜多感之至。 复侧身。 顾尊宿。 归坐具。 再礼三拜。 又进云。 即日共惟。 某山堂上老师大和尚。 尊候动静多福。 复退礼三拜。 合掌问讯。 尊旨就坐。 吃茶。 茶罢。 复出香炉前。 问讯。 谢茶而退。 律苑事规云。 大展九拜词语。 先叙事。 次寒暄。 并同禅规。 右证三拜三度。 而成九拜。 禅苑清规挂搭云。 入室弟子。 洎法眷卑行。 并大展九拜。 备用清规。 结制行礼云。 方丈客头行者。 进罣罳椅子。 住持即趺坐。 侍者一班。 进前插香九拜。 次辨事小师。 插香九拜。 又开堂祝圣云。 进罣罳椅子。 据坐。 侍者插香。 大展九拜。 小师插香。 大展九拜。 敕修清规。 为行者普说云。 参头缓声喝云。 不审。 众低声和毕。 同礼九拜。 又请益云。 侍者引入住持前。 问讯。 插香大展九拜。 (乃至)谛听埀诲毕。 进前插香。 大展九拜。 谓之谢因缘(详参请门请益处)。 雪岩钦禅师录普说云。 闻天目和尚。 久侍松源。 是松源的子。 必得松源说话。 移单过净慈挂搭。 怀香诣方丈请益。 大展九拜。 圣一国师年谱云。 弘安三年庚辰。 师七十九岁。 无传(嗣径山珏荆叟)自越後来。 插香作礼。 师曰。 最後相见。 须致九拜。 拜毕而坐。 永平元和尚曰。 结解冬年。 及旦望。 参师烧香九拜。 或十二拜。 若请益。 则不必用九拜十二拜。 或触礼一拜。 或三拜。 或稽首拜。 或六拜。 其一拜三拜六拜。 竝额叩地。 此名顿首拜。 永平清规典座教训云。 斋粥辨了。 典座搭袈裟。 展坐具。 先望僧堂。 焚香九拜了。 乃发食也。 日本国僧食之法。 先德未记。 僧食九拜之说。 未梦见在。 唐叚成式。 续酉阳杂爼云。 长乐坊安国寺弥勒像。 法空自光明寺移来。 初移像时。 索火如虎口。 数十牛曳之。 索断不动。 法空执炉。 依法作礼九拜。 像身忽迸分。 不终日。 移至寺焉。 人天宝监云。 道昙法师。 凡阅经。 炷香九礼。 趺坐良久。 然後开帙。 常训诸徒曰。 夫窥圣教。 意在明宗。 若不端己虗心。 争到如来境界。 忠曰。 面墙之徒。 妄谓。 禅林门状。 及文翰。 言九拜。 非也。 夫周礼有九拜。 此依位高下。 分九品拜也。 又佛祖忌九拜。 乃三回三拜也。 岂有一时为九拜者哉。 故今略录数证。 敕修清规附一山书云。 了万九拜。 复前智者堂上和尚。 云翁老师兄尊几。 雪峯存禅师录二十四景总诗尾云。 当代住山。 远孙比丘。 智明九拜书。 南堂欲禅师录。 松源老祖家书跋云。 顿首九拜。 谨志乎下方云。 月江印禅师录应庵与乌巨书跋云。 三复感慨。 焚香九拜。 而为之书。 清拙澄禅师录示寂前一日。 预代小师。 作祭文云。 谨以汤茗果蓏之仪。 九拜。 致祭于真慈。 又附录瑶首座(字玉渊大元国人)悼清拙偈後云。 小师坚瑶九拜。 又祖柏和瑶首座悼偈序云。 梓末比丘祖柏九礼。 明极俊禅师录。 附宝屏云长老诗序云。 口占数语。 尚希慈盻。 门人大云九拜。 ●佛祖忌九拜敕修清规佛降诞云。 住持上香三拜。 不收坐具。 进前上汤进食。 请客侍者。 递上。 烧香侍者。 捧置于几毕。 复位三拜。 再上香。 下嚫点茶。 又三拜收坐具。 又达磨宿忌云。 住持上香三拜。 不收坐具。 上汤。 退身三拜。 再进前问讯。 揖汤。 复位三拜。 收坐具。 余忌例同。 不用烦录。 旧说曰。 九拜法。 诸规相同。 惟建仁寺所讲。 上香三拜。 次上汤上食下嚫点茶毕。 三拜。 次进揖三拜。 颇异余刹。 东福寺进食之次。 献果子。 建仁点茶之次。 献果子。 葢果子是为茶子之谓欤。 中华则供具外。 无更备果。 而日本则更备果矣。 ●祖忌十八拜敕修清规达磨忌云。 住持上香三拜。 不收坐具。 进炉前。 上汤上食。 请客侍者供递。 俟烧香侍者。 就祖位侧。 捧置几上。 退就位三拜。 仍进前烧香。 下嚫毕。 三拜收坐具。 鸣鼓讲特为茶。 如汤礼。 忠曰。 特为汤。 宿忌记之。 故不烦重录。 特为汤有九拜(佛祖忌九拜录之)。 今亦如此。 合前成十八拜。 十八拜两回九拜也。 先住持上香归。 行者展席。 住持三拜。 不收坐具。 进上汤进食。 归三拜。 进上香下嚫。 归三拜收坐具。 行者卷席。 复住持进上香归。 行者复展席。 住持三拜。 不收坐具。 行者鸣茶鼓。 住持进上茶。 归三拜。 又进深揖。 归三拜。 行者止鼓。 住持收坐具。 行者卷席。 ●百拜希叟昙禅师正宗赞序云。 宝佑甲寅西蜀比丘。 绍昙百拜书于灵鹫放山室。 忠曰。 百拜。 直为一百度礼拜也。 或又但言数多耳。 不必礼拜百度矣。 论衡儒增篇云。 百与千。 数之大者也。 实欲言十则言百。 百则言千矣。 是与书言协和万邦。 诗曰子孙千亿。 同一意也。 儒亦有百拜。 礼记乐记云。 壹献之礼。 宾主百拜。 疏。 谓士之飨礼。 唯有壹献。 言所献酒少也。 从初至末。 宾主相答。 而有百拜。 言拜数多也。 明圣君初政记曰。 洪武三年。 五月。 谕中书省曰。 今人书剳。 多称顿首再拜。 百拜。 非实礼也。 宜定其式。 凡致书于尊者。 称端肃奉书。 答则称端肃奉复。 儒论再拜礼重。 野客丛书云。 漫录曰。 晏元献与兄手帖曰。 殊再拜。 庄客至。 知大事礼毕(云云)。 此外希顺变。 不备。 殊再拜。 十一哥十一嫂。 仆家有富郑公一帖。 正与晏元献一同。 前後皆云弼再拜。 几叔几婶。 乃知。 前辈以再拜二字。 施於尊长。 不肯轻用。 而今人或用此二字。 则以为轻己。 虽平交亦不敢。 况兄与叔乎。 儒有四拜。 李涪刊误云。 夫郊天祭地。 止於再拜。 其礼至重。 尚不可加。 今代妇。 谒姑嫜。 其拜必四。 予辄详之。 妇初再拜。 次则跪献衣服支史承其筐篚。 则跪而受之。 常於此际。 授受多误。 故四拜相属。 因为疑。 又妇拜夫家长老。 长老答之。 则又再拜。 即其事也。 士林威仪岂可傚诸下俚耶。 谒拜姑嫜。 宜修典故。 再申插地(周礼妇拜插地)。 其仪可观。 儒有八拜。 邵伯温闻见前录云。 韩魏公留守北京。 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 颇慢公。 公不为较待之甚礼。 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 未至扬言云。 李稷之父绚。 我门下士也。 闻稷敢慢魏公。 必以父死。 失教至此。 吾视稷犹子也。 果不悛。 将庭训之。 公至北京。 李稷谒见。 坐客次。 久之公着道服。 出语之曰。 而父吾客也。 只八拜。 稷不获已。 如数拜之。 儒。 天子前。 有二十四拜。 水浒传云。 宋江等朝觐东京。 侍御史引至丹墀玉阶之下。 宋江卢俊义为首。 上前八拜。 退後八拜。 进中八拜。 三八二十四拜。 扬尘舞蹈。 山呼万岁。 儒有万拜。 羣谈采余謟媚类云。 罗志仁姑苏笔记。 贾似道当国时。 浙曹朱浚。 每有剳子白事。 必称某万拜复。 时人谓之朱万拜。 浚晦翁曾孙也。 (余冬序录亦载之云。 朱浚字深源。 )赵世显客窓随笔云。 李涪谓。 唐世郊天祭地。 止於再拜其礼至重。 不可加。 而以妇拜姑章。 必四。 为非礼。 然则彼时。 不行四拜也。 方干处士。 每拜必三。 时谓之方三拜。 宋朱元晦孙。 为淮东提刑。 与显者书。 必云万拜。 时谓之朱万拜。 方未免好奇之过。 朱则谀佞。 丧厥祖风矣。 ●千拜忠曰。 又有千拜者。 大宝积经护国会云。 福焰王子。 即乘吉利意如来光。 至如来前。 举身投地。 如大树倒。 礼彼如来。 一千拜已。 说偈。 ●不住拜永平元和尚曰。 法益之时。 亦有不住拜。 谓礼拜而不止也。 可到百千拜。 是皆佛祖之会。 所用来拜也。 ●两展三礼字汇云。 展之辇切旃上声。 开也。 舒也。 小补韵会云。 展知辇切。 舒也。 旧说曰。 展者。 初欲展坐具。 师家揶揄止之。 故作摺势。 复欲重展。 复止之。 复作摺势。 然不拜则情不足。 故不展坐具而手持触地拜而已。 或曰。 展者。 插手於坐具也。 至第三度。 抽之点额而礼。 忠曰。 或曰展者。 展礼话也。 谓叙事寒暄。 予谓展固系坐具。 初欲展具。 师家约免。 即不展具。 但叙事情。 第二展义同。 叙寒暄耳。 非展礼词之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 起至炉前。 两展三礼。 谢茶。 初展云。 某等重承煎点。 特此拜谢。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再展云。 即日时令谨时。 恭惟堂头和尚。 尊候起居多福。 退身触礼三拜。 又谢挂搭云。 参头一展坐具。 住持展手约免之。 即收起。 参头进前云。 某等宿生庆幸。 获遂依栖。 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仍如前退身。 香几右手转。 归位问讯。 再展坐具。 住持复如前约免。 收坐具。 再进前云。 即日时令谨时。 恭惟堂头和尚。 尊候起居多福。 仍如前转。 归位问讯。 触礼三拜。 住持答一拜。 (又大监说。 见触礼处。 )忠曰。 上来所录。 到第三度。 触礼三拜。 其三拜但是三度点额也。 然又有第三度。 真三拜者敕修清规受法衣云。 插香两展三礼。 免则触礼(止此)。 此既免真三拜。 故但触礼。 点额三度也。 校定清规云。 两展三拜。 亦有议论高者。 凡前两展。 住持不答拜。 只以两手。 作分开势。 葢彼欲展拜。 此以手免之。 故彼抽之。 彼又展。 此又免之。 故彼触拜。 则住持亦当触拜酬之。 僧史略云。 近以开坐具。 便为礼者。 得以论之。 昔梵僧到此。 皆展舒尼师坛。 就上作礼。 後世避烦。 尊者方见开尼师坛。 即止之。 便通叙暄凉。 又展。 犹再拜也。 尊者还止之。 由此。 只将展尼师坛。 拟礼。 为礼之数。 所谓蓌拜也。 如此设恭。 无乃太简乎。 然随方为清净者。 不得不行也。 祖庭事苑。 引僧史略文了云。 今丛林尊宿。 亦行此礼。 所未便者。 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 实为倒置。 往往辄谓。 一展即当二拜。 不知据何。 而为此言。 所谓蓌者诈也。 卑以诈拜。 而尊实答之。 既重轻之不分。 使後世将何以为法邪。 而今而後。 慎勿言答拜之礼。 以取笑於傍观。 蓌祖卧切。 释氏要览云。 南方以抽坐具为礼。 律检无文(已下引僧史略)。 又云。 蓌音挫。 拜失容。 又云诈也。 村寺清规叙九拜了云。 然今丛林。 多只两展三拜。 或谓。 昔有梵僧。 来参仰山。 僧方展。 而山怜其远来。 特止之。 僧即进前切叙云。 久仰道风。 意欲展拜。 山又止之。 僧故只通寒温。 而後触礼三拜(云云)。 後世因之。 而为叙见之礼。 又或更简。 而只触礼三拜(云云)。 但梵僧参仰山之事。 清规诸书所不载。 後学。 不知两展三礼之由。 竟昧见尊宿。 当九拜之敬耳。 村寺清规万一山跋云。 予初游方。 一尊宿曰。 昔仰山有西土僧来参。 手展坐具。 山挹而辞之。 遂通仰参。 复欲展礼。 山又止。 乃通寒温。 僧则触礼三拜。 丛林若不本此说。 则此礼无义理。 後予任职。 众中睹师徒行礼。 其徒方展坐具。 而师乃答拜。 次日。 予诘曰。 讵有为徒者。 方展具。 而师即拜。 於理未通。 师曰。 近代宗师。 皆然。 予举前话以应。 遂以予言为是。 兹事。 盖清规所不载。 忠曰。 僧史略。 开坐具为礼。 引梵僧缘通慧博该。 必有所据。 後世因作梵僧参仰山两展三礼之说。 夫仰山别有梵僧来参缘。 乘之傅会矣。 宜哉清规诸书不载。 律苑事规云。 禅规二展三礼。 今律规。 并作大展三拜。 词语。 先寒暄。 次叙事。 一并称之。 住持不答拜。 旧说曰。 两展陈辞。 每展别。 初展言某事。 再展言起居。 旧说云。 或规有初展叙时令。 异于敕修清规。 忠曰。 言或规者。 指律苑乎。 若然。 则卒见律苑云先寒暄次叙事。 谬解为二展三礼事。 而自以为异余规然律苑实以禅规二展三礼。 合为一个大展三拜。 故拜间不交词语。 拜前一并称唱之。 其语先寒暄。 次叙事也。 若到大展九拜。 则每三拜展词。 其语先叙事。 次寒暄。 并同禅规(九拜处引律苑)。 敕修清规亦一并称之。 则先起居次叙事。 见游方参请。 及谢挂搭。 敕修何异律苑耶。 旧说又云。 泽山清规。 先叙时令(止此)。 妄谬惑人。 有如此者。 备用两展皆先叙事。 次寒温。 与敕修全同。 因录一并唱语法。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 参头领众。 至客司。 (乃至)词云。 即日恭惟。 知宾尊长禅师。 尊候起居多福。 久钦道誉。 获奉瞻际。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又云。 知客词云。 移刻恭惟。 诸位尊长禅师。 尊候起居多福。 适承降重。 特此拜谢。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一并词语。 先拜。 次词语。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 参头转身。 至炉前。 对触礼一拜。 词云。 移刻恭惟。 堂头和尚。 尊候起居多福。 某等重荷收录。 礼合拜谢。 兹蒙降尊。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又云。 次揖两序入。 对触礼一拜。 词云。 即刻恭惟。 座元都总诸位禅师。 尊候多福。 某等获遂依附。 乃承隆重。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触礼见两展三礼处。 旧说曰。 以头触地。 故云触礼。 忠曰。 以坐具触地。 三叩头。 故云触礼三拜。 旧说曰。 触义未详。 义堂岐阳皆不明说。 忠曰。 触义。 明见大监清规语。 亦何疑焉。 大监小清规云。 古法小比丘。 见大比丘。 必须展拜。 一问讯。 便展坐具。 大比丘。 坚以手约免之。 或以坐具。 约而免之。 小比丘。 收摺了。 又殷懃必欲展拜。 又展坐具。 大比丘又坚约免之。 小比丘。 又收摺了。 敬礼之心未息。 乃以坐具触地三而拜之。 大比丘。 遂答之一拜。 此其两展三拜之本意也。 旧说曰。 触礼三拜。 有数说。 一曰三折坐具。 当额於其一折面。 三叩也。 一曰执坐具正半。 四折当额於其上面。 三叩也。 一曰前两展後一拜。 合称三拜。 忠曰。 第三说非是。 敕修清规中。 有但触礼三拜。 而无前两展者。 敕修清规。 方丈四节。 特为首座大众茶云。 首座至住持前谢茶。 两展三礼。 初展(云云)。 再展(云云)。 退触礼三拜。 住持每一展。 则约止之。 至触礼则答一拜。 旧说曰。 触礼。 如军中蓌拜(僧史畧说。 见两展三礼处)。 蓌拜。 畧拜也。 军中负兵器。 身体不自在。 故然。 小补韵会云。 蓌祖卧切。 说文拜失容也。 礼记介者不拜。 为其拜而蓌拜。 朱氏曰。 蓌犹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 律苑事规云。 原其坐具之制。 为护身护衣故。 触礼之法。 头若至地。 身衣有污。 非所宜也。 又云。 禅规触礼之法。 有污身衣。 尽除去之。 ●触礼一拜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诣书记寮。 触礼一拜禀云。 启建圣节。 烦制疏语。 书记制毕。 具草。 先呈住持。 亲送堂司。 触礼一拜。 答先礼也。 ●对触礼敕修清规入院云。 新命受草贺了。 鸣僧堂钟领众。 躳送前代归寮。 对触礼一拜。 ●对转触礼备用清规。 侍者进退云。 当日批下堂司。 请旧侍者茶。 送归众寮。 维那上首。 对触礼一拜。 对转触礼一拜。 送维那出门。 敕修清规侍者进退云。 与维那交互。 对触礼一拜(止此)。 即是对转触礼也。 备用清规。 小挂搭归堂云。 参头同到众寮。 维那上间入。 对触礼一拜。 对转对触礼一拜。 敕修清规小挂搭归堂云。 维那居上间。 对触礼一拜。 转下间。 又对触礼一拜。 ●普触礼敕修清规诸方名胜挂搭云。 凡欲求挂搭。 次日赴茶罢。 禀云。 某等为生死事大。 特来依栖。 伏望收录。 普触礼一拜。 备用清规。 侍者进退云。 受请人。 进前。 普触礼一拜。 忠曰。 众人一时触礼。 故曰普也。 ●普同作礼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 行者喝。 云大众普同作礼。 触礼三拜。 解者曰。 大众各各。 互礼也。 ●丈夫拜雪峯存禅师录云。 师领徒南游。 时黄涅盘。 预知师至。 搘策造前途。 接之。 抵苏谿。 邂逅相遇。 师遂问曰。 近离什麽处。 盘云。 离辟支岩。 师云。 岩中还有主麽。 盘以竹策叩师簥。 师乃出簥相见。 盘云。 曾郎万福。 师遽展丈夫拜。 盘亦作女人拜。 答。 师云。 莫是女人麽。 盘又设两拜(云云)。 ●女人拜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 师与归宗麻谷。 同去参礼南阳国师。 师先於路上。 画一圆相云。 道得即去。 归宗便於圆相中坐。 麻谷作女人拜。 师云。 恁麽即不去也。 归宗云。 是什麽心行。 师乃相唤廻。 不去礼国师。 (又见丈夫拜处)传灯一山解云。 女人拜。 女人立拜。 屈膝而已。 又曰。 以两手当胸前。 些子鞠躳。 事物纪原云。 礼曰。 男拜则尚左手。 女拜则尚右手。 又居丧之礼。 男拜稽颡。 女子则否。 是古者男女之拜一也。 古诗曰。 长跽故夫前。 五言之作。 自汉李陵。 推此则由汉而来。 其拜犹同耳。 孙甫唐书云。 唐武后。 欲尊妇人。 始易今拜。 是则女屈膝而拜。 始於唐武后也。 (忠按。 女屈膝。 恐屈上。 脱不字。 )鹤林玉露云。 宋朱文公云。 古者妇女。 以肃拜为正。 谓两膝齐跪手至地。 而头不下也。 拜手亦然。 南北朝有乐府诗。 说妇人曰。 伸腰再拜跪。 问客今安否。 伸腰亦是头不下也。 周宣帝令命妇相见。 皆跪。 如男子之仪。 不知妇人。 膝不跪地。 而变为今之拜者。 起於何时。 程泰之以为。 始於武后。 不知是否。 余观王建宫词云。 射生宫女尽红糚。 请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 男儿跪拜谢君王。 则唐时妇女拜。 不跪。 可证矣。 事言要玄事集云。 代醉篇。 礼妇人与丈夫为礼。 则侠拜。 侠者夹也。 谓男子一拜。 妇人两拜。 夹男子拜。 今妇人之拜。 不跪。 则异於古所谓侠拜。 江淅衣冠之家。 尚通行之。 闾巷则否。 江邻几嘉佑杂志。 载司马温公之语。 乃谓陕府。 村野妇人。 皆夹拜。 城廓则不然。 南北之俗。 不同如此。 又曰。 古者。 男女皆跪。 男跪尚左手。 女跪尚右手。 以此为别。 自唐武后。 尊妇人。 始为今拜。 而不屈膝。 此见张建章渤海国记。 不谓无据。 然大观北史。 周时诏内外命妇。 拜宗庙及天台。 皆俛伏。 则知。 前此妇人。 葢已不跪者矣。 文海披沙云。 妇人拜而不跪。 自古已然。 宋王贻孙对赵中令。 谓古诗。 长跪问故夫。 则古妇人亦跪。 不跪。 自唐则天始。 今制妇人亦跪。 但拜时不如男子一揖。 间一拜耳。 然连拜。 不起揖者。 俗谓之叩首。 乃贱者之礼。 非贵之也。 至於揖。 则男子双手至地。 妇人略缩膝而已。 此礼。 不知与古同否也。 ●团拜众人聚拜。 曰团拜。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 特为首座大众汤云。 各乡曲。 依所出榜。 诣各处团拜。 ●答拜敕修清规尊宿迁化。 奠茶汤云。 主丧炷香。 礼真。 小师真左答拜。 尚书顾命云。 太保受同降盥。 以异同秉璋以酢。 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春秋左氏传。 文十三年云。 郑伯拜。 公答拜。 周礼九拜有褒拜。 正字通云。 诗诂。 谓褒拜为答拜。 古文报。 亦作褒。 宋陈宾桃源手听云。 史越王罢相归里。 经从慈溪。 邑宰蒋鹗远迎。 既见邑吏而下。 皆参。 罗拜庭下。 越王答拜。 蒋宰局脊。 请免。 王曰。 阁下与之有名分。 某与之为乡曲。 ●还拜答拜亦曰还拜。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 下遗书云。 住持诣灵几前。 炷香。 点汤上祭。 点茶展拜。 专使座右还拜。 ●顿首九拜之一也。 周礼大祝云。 辨九[揣-而+(屾/本)]。 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 三曰空首。 四曰振动。 五曰吉[揣-而+(屾/本)]。 六曰凶[揣-而+(屾/本)]。 七曰奇[揣-而+(屾/本)]。 八曰褒[揣-而+(屾/本)]。 九曰肃[揣-而+(屾/本)]。 注稽首。 拜头至地也。 顿首拜头叩地也。 空首拜头至手。 所谓拜手也。 吉拜拜而后稽颡。 凶拜稽颡而后拜。 奇拜谓一拜。 褒拜报拜也。 肃拜但俯下手。 振动者。 正字通云。 振动。 如仪礼之揖厌。 推手曰揖。 引手曰厌。 今谓之打躳连拱手。 诗诂谓。 战栗变动。 恐悚迫蹙。 而下手。 (忠曰。 凡九拜解释。 正字通用舍注疏欲得其详者。 须捡彼。 )文献通考云。 朱文公熹。 白鹿礼殿塑像说曰。 其为顿首。 则又以头顿手上也。 其为稽首。 则又却其手。 而以头着地。 野客丛书云。 今人或以顿首。 施於卑下。 不知拜头叩地。 岂卑下之所安乎。 经国大典注解云。 臣之於君。 稽首。 稽首者。 引首稍久在地。 稽者稽留之意。 下官於上官顿首。 顿首者。 额至手。 即起也。 上官於下官。 空首。 空首者。 头不至手。 即起也。 平交者。 亦空首。 宾退录云。 其为顿首。 则又以头顿于手上也。 其为稽首。 则又却其手。 而以头着地。 ●叩首永平元和尚云。 凡礼拜。 以头叩地。 或至血出。 此名顿首拜。 ●磬折史记滑稽传云。 西门豹簪笔磬折。 注磬折。 谓曲体揖之。 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磬一片黑石。 凡十二片。 树在虡上击之。 其形皆中曲。 埀两头。 言人腰侧倾也。 後汉书马援传云。 公孙述警跸就车。 磬折而入。 注磬折者。 屈身如磬之曲折。 敬也。 礼记曲礼云。 立则磬折。 疏偻折。 如磬之背。 故云磬折也。 韩诗外传云。 立则磬折。 拱则抱鼓。 艺圃球琅威仪篇云立以磬折。 坐必抱鼓。 注磬折鞠躳也。 抱鼓手拱也。 庄子渔父篇云。 夫子曲要磬折。 孝经援神契云。 孔子作孝经。 使七十二子。 向北辰磬折。 ●叉手洪武正韵云。 叉。 手相错也。 今俗呼拱手。 曰叉手。 事林广记载。 王日休速成法云。 叉手法。 小儿六岁入学。 先教叉手。 以左手紧把右手。 其左手小指。 则向右手腕。 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 如以右手掩其胸。 不得着胸。 须令稍离。 方为叉手法也。 敕修清规装包云。 途中云水相逢。 彼此叉手朝揖而过。 十诵律云。 民大居士。 从座起叉手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愿佛及僧。 受我舍宿。 佛默然许之。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曰。 佛告阿难。 汝为空无菩萨(自西方乐园世界来者)叉十指。 说是偈言。 其雄根为寂定。 空无出大光明。 我为勇猛叉手。 为师子大吼礼(云云)。 佛告阿难。 汝用是叉手功德。 我般泥洹已後。 六月中。 当独作佛。 天上天下人。 皆当稽首向汝作礼(云云)。 如来今现在。 若泥洹後。 以直心无谀谄之意。 一心叉手向说法者。 诸佛天中天。 皆当授其决及少功德者。 皆当具足得是法。 何况乐喜。 无瑕秽者。 忠曰。 须知此经所谓。 叉手者。 舍妄心。 收归一真法界者。 故其功德。 如经所说。 後汉书马援传云。 岂有知其无成。 而但萎腇。 咋舌叉手从族乎。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 有僧问讯。 叉手而立。 师云。 太俗生。 其僧便合掌。 师云。 太僧生。 忠曰。 合掌西竺之法。 叉手本中华古法。 为俗礼。 故南泉以为太俗生。 旧说曰。 凡进退法。 进前叉手。 退後合掌。 是其通式也。 ●合掌日用轨范云。 合掌手指不得参差。 须当胸。 高低得所。 不得以手托口边古云。 参差合掌不当胸。 两手交加插鼻中。 拖履揭帘无款细。 呕声泄气逞英雄。 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 合掌。 指头当对鼻端。 头低指头低。 头直指头直。 头若少斜。 指头亦少斜。 其腕莫教近於胸襟。 其臂莫教筑於脇下。 又与问讯同看。 智者观音义疏云。 合掌者。 此方以拱手。 为恭。 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 今合为一。 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 一心相当。 故以此表敬也。 观解者。 昔权实不合。 而今得合(乃至广说)。 合掌表於返本还源。 入非权非实。 事理契合。 故合掌也。 (前礼拜处。 名义集畧引之。 )法苑珠林致敬篇云。 律云。 当令一心。 合十指爪掌。 供养释师子。 或云。 叉手白佛者。 皆是敛容呈恭。 制心不令驰散。 然心使难防。 故制掌合而一心也。 今礼佛者。 多有指合掌不合。 或有掌合而指开。 良由心慢而惰散也。 宁开指而合掌。 不得合指而开掌。 本欲来求福。 却反招慢过。 释氏要览云。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 法苑云。 若指合。 其掌不合者。 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 必须指掌相着。 不令虗也。 资持记云。 合掌者。 定心想也。 两掌相抵。 指掌齐合。 今人但合指耳。 忠曰。 禅林有人。 但合十指头。 不合其掌。 像未开莲。 因名莲华合掌矣。 夫莲华合掌。 别在仪轨。 逍遥园记。 罗什答秦王问供养法华。 正用莲华合掌。 葢依供养莲经。 若寻常合掌。 则不可徒虗掌黏指端。 既当诸师剉折。 好善兄弟。 勿从非法焉。 又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 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 如新生莲华。 合掌恭敬(止此)。 是谓手之清净。 非合掌如莲华也。 ●和南敕修清规圣节云。 住持和南登座。 又寮元云。 每日粥罢。 大众归寮。 (乃至)副寮出。 烧香归位。 茶头喝云。 不审。 大众和南。 翻译名义集云。 盘那寐。 或名盘谈。 讹云和南。 皆飜我礼。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云。 四分至上座前。 脱革屣。 偏袒右肩。 合掌。 手执两足。 云我和南(义云度我)。 而作礼也。 出要仪云。 和南者。 为恭敬也。 声论云。 盘那寐。 此翻为礼。 法苑珠林云。 依经。 云和南者。 梵语也。 或云那谟婆南等。 此犹非正。 依本。 正云盘淡。 唐言我礼。 或云归礼。 归亦我之本情。 礼是敬之宗致也。 或云归命者。 义立代於南无也。 理事符同。 表情得尽。 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 不委唐梵之交译也。 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 弥复大笑。 又南无者。 善见论翻为归命觉。 亦云礼大寿。 又和南者。 出要律仪。 翻为恭敬。 善见论翻为度我。 准此而言。 恭敬度我。 义通凡圣。 岂和南偏在尊师。 亦通上圣。 (忠曰。 和南诸佛之南字。 当作尚也。 )僧只律云。 佛言。 和南有三种。 身口心。 身者。 前人若坐。 若立住。 头面礼足。 是名身。 口者。 若前人远遥。 合掌低头。 作是言。 和南。 是名口。 心者。 若以背去。 应合掌作敬。 是名身口心恭敬。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南无。 或作南谟。 或言那模。 皆以归礼译之。 言和南者。 讹也。 正言烦淡。 或言盘淡此云礼也。 或言归命。 译人义安命字。 ●普同和南同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念诵云。 供头鸣堂前钟三下。 众普同和南。 ●问讯祖庭事苑云。 讯亦犹问。 古之重语也。 释氏要览云。 尔雅云。 讯言也。 善见论云。 比丘到佛所。 问讯云。 少病少恼。 安乐行否。 僧只律云。 礼拜不得如瘂羊。 当相问讯。 地持论云。 当安慰。 舒颜。 先语。 平视和色。 正念在前问讯。 (见礼拜处。 口礼中。 )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往住持前。 问讯。 巡堂一帀。 归内堂中间。 问讯而出。 忠曰。 旧说谓。 日本问讯。 但合掌低头。 阙不审词。 太简乎(止此)。 葢见僧只瘂羊之诫。 云尔欤。 然不可一定说。 清规问讯。 合掌低头(如大监说)。 不必叙言词。 圣节中亦云。 两序对出。 向佛问讯上香(止此)。 日用轨范云。 摺袈裟了。 亦当问讯而去(止此)。 此般岂亦出语。 曰不审耶。 大监小清规云。 两掌相合。 但名合掌。 若合掌低头敬揖。 此名问讯。 今此间人。 但合掌。 名曰问讯。 此亦错误传习也。 又云。 凡两掌相合。 只名合掌。 如十佛名时。 大众合掌。 默念佛名。 不名问讯。 如揖香揖茶。 此时合掌低头揖众。 此名问讯。 如自己。 於佛前。 合掌低头。 敬揖诸佛。 此名问讯。 如主宾相见。 合掌相揖。 此名问讯。 如合掌巡堂。 不名问讯巡堂。 村寺清规云。 事毕或转身。 团栾问讯。 或只就位。 略转面。 相顾左右。 和南。 却须以头面。 随手略转。 相揖左右而问讯。 不得但俛首。 以手摇拽左右。 旧说曰。 凡问讯。 但曲腰而直项非也。 须倾首寓敬意。 僧史略云。 如比丘相见。 曲躳合掌。 口曰不审者。 何。 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 身也。 发言不审。 口也。 心若不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 谓之问讯。 其或卑问尊。 则不审。 少病少恼。 起居轻利不。 上慰下。 则不审无病恼。 乞食易得。 住处无恶伴。 水陆无细虫不。 後人省其辞。 止曰不审也。 大如歇後语乎。 智度论云。 问曰。 宝积佛一切智。 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 答曰。 诸佛法尔。 知而故问。 复次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 佛力等故。 应相问讯。 问曰。 何以问少恼少病不。 答曰。 寒热饥渴。 兵刃坠落。 外病。 四百四病内病。 如是二病。 有身皆苦。 故问少恼少患不。 人虽病差。 未得平复。 故问兴居轻利。 虽病差。 能行步坐起。 气力未足。 不能造事携轻举重。 故问气力。 虽举重携轻。 有贫穷恐怖。 不得安乐。 故问得安乐不。 复次有二种问讯法。 若言少恼少患。 兴居轻利。 气力。 是问讯身。 若言安乐不。 是问讯心。 内外诸病。 名为身病。 贪瞋嫉妬。 九十八结等。 名为心病。 问讯二病故。 言少恼少病。 兴居轻利。 气力安乐不(畧钞)。 华严经梵行品云。 若语业是梵行者。 梵行则是起居问讯。 略说广说。 (乃至)随俗说。 显了说。 ●普同问讯忠曰。 有二种普同问讯。 一行事人。 普问讯大众。 如上堂登座时。 二大众一时问讯。 名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 尊宿。 往住持前。 问讯。 归中普问讯登座(云云)。 说法毕。 下座。 住持前问讯。 普与大众问讯。 又四节秉拂云。 秉拂人。 往住持前问讯。 次知事前问讯。 巡至班末。 次至同班前问讯。 亦巡至班末。 即举手与大众普同问讯。 又大夜念诵云。 维那请锁龛佛事。 受请人。 出班烧香。 退身问讯。 次住持前问讯。 转东序前问讯。 巡至班末问讯。 次西序前问讯。 然後与大众。 普同问讯。 右行事人。 与大众问讯者。 忠曰。 行事人。 与众普同问讯之法。 先低头问讯了。 以其合掌。 直下身左边(少磬折)。 更以其合掌(直身)。 转下身右边(少磬折)。 即以合掌致胸前。 解合掌叉手。 或处称十问讯。 谓若画十字然。 敕修清规告香云。 普说竟。 仍齐向法座立。 参头插香。 同众三拜。 免则触礼。 进云(云云)。 普同问讯而退。 又赴斋粥云。 古规。 每日住持赴堂。 早粥时。 先於堂外坐。 待堂前鸣钟即入堂。 大众齐下床。 普同问讯就坐。 日月轨范云。 堂前钟鸣下床。 为迎住持入堂。 大众普同问讯。 不得以手。 左右摇曳。 右大众一时相问讯者。 ●普通问讯即普同问讯也。 见东福寺入寺规。 ●普问讯即普同问讯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 尊宿。 往住持前问讯。 归中普问讯。 登座。 (详普同问讯处)●十问讯即普同问讯也。 合掌横竖。 若画十字故名。 东福清规上堂曰。 住持到法堂。 东月坛。 冬则脱帽子。 到中央。 十问讯登座。 ●畧问讯忠曰。 不深低头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侍者接香。 以左手插炉中。 右手拈从香一炷。 畧问讯下座。 归班。 ●小问讯即略问讯也。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 参头小问讯。 叉手进炉前。 左手插香。 ●趺坐问讯忠曰。 秉拂人。 请堂头趺坐故令侍者问讯。 此谓请趺坐问讯或省言趺坐问讯。 堂头到此据椅矣。 如日本禅林入院开堂比住持举埀语。 侍客为请趺坐。 到列刹和尚。 上位前。 问讯。 转身到末位(西堂末位)。 问讯。 此谓趺坐问讯。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 住持当令侍者。 请官员坐。 又四节秉拂云。 秉拂人。 就座云。 侍者请堂头和尚趺坐。 秉拂侍者。 至住持前问讯。 忠曰。 此问讯。 即是趺坐问讯也。 ●座前问讯忠曰。 座前者。 谓法堂正前。 撑天柱之间也。 按上堂凡有两次座前问讯。 初住持未出时。 西序东序。 望空座。 座前问讯。 後住持登座。 两序复座前问讯。 请法。 日本禅林未闻行初空座问讯焉。 敕修清规圣节云。 头首下床。 圣僧前问讯领众出堂。 至法座前。 列一行问讯。 归西序立。 大众鴈列于後。 知事待西序归位毕。 亦列一行。 座前问讯。 上首居後。 都寺引。 归东序立定。 又云。 住持和南登座。 (乃至)首座领班。 出列座前。 问讯。 大众同问讯。 知事转班列座前问讯。 行者随问讯。 忠曰。 头首知事。 空座问讯。 初未知何义。 後於教中得其意。 大般若经百二十七卷云。 天帝释言。 我坐在三十三天善法殿中天帝座上。 宣说正法。 无量天子。 听说。 恭敬礼拜而去。 我不在时。 诸天子亦来咸言。 此处是帝释为诸天说法之座。 我等皆应如天主在供养。 右绕礼拜而去。 又正法念处经云。 迦迦村陀佛。 上忉利天。 为诸天说法。 还阎浮提。 後天帝释。 入俱吒殿。 以清净心。 举身投地。 礼师子座。 心自念言。 此是如来所坐之处。 以敬重心。 念如来故。 忠曰。 今空座问讯。 亦此义也。 堂头说法座故。 虽堂头未坐。 亦礼揖。 或不得其意。 妄为两序互问讯之义非也。 固依百丈淹贯大藏所制作。 有渊源矣。 ●座下问讯忠曰。 座下者。 法堂须弥座前。 直下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待住侍敛衣趺坐侍者先末班。 引过座下。 列一行问讯。 烧香侍者。 引班归位(次有首座知事座前问讯)。 西堂东堂。 出座下问讯。 忠曰。 两序座前问讯。 侍者座下问讯。 葢侍者左右乎住持。 可谓亲於两序所以座下问讯也。 其西堂东堂之於座下者。 彼无有别问讯位。 况其人与侍者。 位阶悬隔。 无混杂之嫌。 故亦用座下也。 旧说曰。 侍者位卑於两序。 故於座下(止此)。 予不与此义。 ●四处问讯忠曰。 僧堂四板头。 烧香问讯。 此谓四处问讯。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 专使揖众坐。 圣僧前烧香。 次上下间。 次堂外烧香。 仍归堂内。 住持前上下间及外堂问讯。 仍归中问讯。 又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 都寺揖坐巡堂。 归堂中立。 问讯。 众坐。 进前烧香。 次上下间。 外堂。 归香合安元处。 即往特为人前。 问讯。 右出。 住持前问讯。 仍巡问讯一帀。 及外堂。 归堂中问讯。 侧立。 东渐略清规四节别式云。 库司特为首座大众茶。 (乃至)都寺进前。 烧香四处。 或七处。 首座板。 後堂板。 分手板。 圣僧板也。 次外堂上下间。 归即往首座前问讯。 右出住持前问讯。 仍巡堂问讯一帀。 及外堂。 归堂中问讯侧立依圣僧板头立。 鎌仓清规烧香侍者巡堂礼云。 待大众坐定而进龛前。 把香合。 烧香圣僧之前。 次自首座床始。 而於四所烧香。 及外堂。 香合置本处。 又向四所问讯。 及外堂。 然而立中央问讯。 是揖香之礼也。 莹山清规云。 圣僧。 上下间。 堂外。 问讯。 是云四处问讯。 忠曰。 东渐云四处。 但是僧堂四板头也。 外堂则不在其数。 鎌仓及言。 亦为外堂在四处之外。 然莹山历指圣僧上下间堂外。 以为四处。 太可疑。 葢取僧堂上下间。 为二处。 四板中。 舍何二耶。 又取外堂为一处。 外堂有上下间。 舍何间耶。 若共问讯。 复成五处矣。 我恐莹山卒见敕修等清规圣僧上下间外堂间讯语。 不及审订。 妄加外堂。 为四处也。 僧堂巡问讯图。 依东福清规。 ●七处问讯忠曰。 东渐清规云。 都寺烧香四处。 或七处(见四处问讯处)。 虽不指七处名。 僧堂及外堂。 有炉七处(见四处问讯。 僧堂图)。 七处烧香了。 七处问讯。 是揖香之礼。 此可称七处问讯也。 忠又按。 众寮茶汤礼。 亦七处安炉。 中间上下间烧香问讯。 亦可称七处问讯。 谓中间观音前一上间三。 下间三也。 敕修清规众寮入寮出寮茶云。 进中间上下间烧香。 复中间上下间问讯。 仍中央问讯。 此图见于清规旧解。 ●三巡问讯敕修清规方丈小座汤云。 客集。 侍者揖。 引至住持前问讯。 依照牌入位立定。 烧香侍者。 请客侍者。 分往特为人前。 巡问讯揖坐已。 复位竝立。 烧香侍者进前烧香。 仍归位。 与请客侍者。 同时转身。 分巡问讯揖香。 候鸣板二下。 行汤遍。 仍巡揖汤毕。 烧香侍者进烧光伴香。 鸣板一下。 收盏。 鸣鼓三下。 退座。 解者曰。 此揖坐。 揖香。 揖汤。 三次问讯。 是谓三巡问讯。 烧香请客二侍者。 各合掌而巡。 及至末班。 畧问讯了。 各叉手归位。 僧堂汤礼。 亦有三巡问讯(见饮啖门大座汤处)。 先住持前问讯。 次第巡堂如常。 ●一问讯竺仙小清规云。 住持并侍者。 接入大众时。 合掌立而已。 是名接入一问讯。 大监小清规。 求挂搭礼云。 方丈行者。 请粥罢方丈献茶。 粥罢。 参头领众。 方丈前候住持入了。 参头领众进。 门外肃立。 侍者一问讯。 接入香炉前。 又四节日。 巡堂礼云。 凡茶汤礼。 侍者门外立。 俟两班耆旧皆集。 但一个问讯。 众入。 无人人问讯之理。 与众寮不同。 ●借香问讯揖班上香。 有借住持香者。 即先向住持问讯。 此为借香问讯。 烧香了。 复向住持问讯。 此为谢香问讯。 敕修清规。 两序出班上香云。 两序相朝而出。 转身问讯住持。 谓之借香。 然後上香。 若圣节。 佛祖嗣法师忌。 无借香问讯。 (详报祷门出班上香处)大监小清规。 两班出班拈香法云。 三佛。 初祖。 百丈。 临济。 开山。 嗣法师。 无借香问讯。 其余前住忌。 则两班人人。 借住持香合内香。 烧之。 故先问讯住持。 借香。 又回身问讯。 谢住持也。 又诸祖忌云。 维那揖两班烧香。 借香问讯。 先问讯住持转身烧香问讯。 了。 又问讯住持归位。 莹山清规土地堂念诵云。 维那出班烧香。 倚卓左边。 向主人问讯。 请主人烧香。 侍者开香合。 分香於函葢置。 两班一位。 出班进前。 问讯主人。 转身问讯土地烧香。 又转身问讯主人。 还位。 诸位皆如此。 ●谢香问讯见借香问讯处。 ●茶礼禅苑清规赴茶汤云。 院门特为茶汤。 礼数殷重。 受请之人。 不宜慢易。 (又见汤礼处)忠曰。 禅林茶汤礼。 诸清规具在。 不用烦记。 今录朝廷所讲。 使知有所本。 梦溪笔谈云百官於中书见宰相。 九卿而下。 即省吏高声唱一声。 屈躳趍而入。 宰相揖。 及进茶皆抗声赞唱。 谓之屈揖。 待制以上。 见则言请某官。 更不屈揖。 临退仍进汤。 皆於席南。 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 京官已下皆立。 後殿引臣寮。 则待制已上。 宣名拜舞。 庶官但赞拜。 不宣名。 不舞蹈。 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 上前则略。 微者杀礼也。 又云。 礼部贡院。 试进士日。 设香案于堦前。 主司与举人对拜。 此唐故事也。 所坐设位。 供帐甚盛。 有司具茶汤饮浆。 ●汤礼见茶礼处。 南禅规式云。 特为汤。 雪峯为云峯讲。 此为始。 ●送入席大监小清规。 四节僧堂茶礼云。 侍者叉手。 至首座前问讯。 便至後堂面前问讯。 便至特为人前问讯。 此名送入席。 却从圣龛後转。 出堂外报住持。 住持入堂立定。 侍者从住持前。 直至特为人前问讯。 此名揖坐。 又从龛後转。 从上间一问讯。 合掌巡堂。 内外一帀。 炉前中立问讯。 此名揖大众坐。 ●送归位忠曰。 与送入席同。 备用清规。 方丈特为首座大众茶云。 侍者外堂。 俟头首一班归前板。 次首座入堂揖请。 离位。 揖次肩上位。 即送首座归特为位从龛後出堂前。 报住持。 入堂。 鸣堂前钟七下。 住持归位。 侍者往特为人前问讯。 从龛後。 转首座板头。 巡问讯一帀。 外堂自下而上间。 归中问讯。 大众就坐(先名送归位住持入堂後方名揖坐)。 圆照和尚会中。 盛讲此礼。 ●揖(附长揖)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转身炉前。 揖住持上香。 旧说曰。 僧家言揖者。 即问讯是也。 若叉手着胸。 是在家所谓揖也。 忠曰。 如揖班。 揖坐。 揖香。 揖汤茶。 皆问讯名揖也。 但祖忌真前之揖汤。 揖茶。 及触礼之後相揖。 正是叉手低头。 故僧家亦非无此法。 智度论云。 有下中上礼。 下者揖。 中者跪。 上者稽首(详礼拜处)。 释氏要览云。 揖。 即周礼第九肃拜也。 又是内法下品礼也。 书云。 揖如磬折。 若仰首直身。 叉手不谨。 即慢甚也。 故孔子曰。 为礼不敬。 吾何以观之。 日用轨范云。 闻徧食椎。 看上下肩。 以面相朝。 揖食。 不得正面。 以手摇曳两边。 经国大典注解云。 揖。 下官於上官隔等。 则举手齐眼下。 致敬。 差等则举手齐口下致敬。 上官於下官隔等。 则无答。 差等则举手齐心答礼。 相等者。 各举手齐心下致敬。 居家必用载。 王虗中训蒙法云。 凡揖人时。 则稍阔其足。 其立则稳。 揖时。 须是曲其身。 以眼看自己鞋头。 威仪方美观。 揖时。 亦须直其膝。 不得曲了。 当低其头使(丙)手至(乙)膝畔(甲)。 又不入膝内。 则手随时起。 而叉於胸前。 揖时须全出手。 不得只出一指。 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 亦以手随身起。 叉手于胸前也。 困学纪闻云。 郑司农注。 肃[揣-而+(屾/今)]但俯下手。 今时擡。 是也。 项氏云。 古之拜。 如今之揖。 折腰而已。 介胄之士。 不拜。 故以肃为礼。 以其不可折腰也。 其仪特敛手向身。 微作曲势。 此正今时。 妇人揖礼也。 汉时妇人之拜。 不过如此。 周祈名义考云。 手与胷平为揖。 诗诂推手曰揖。 引手曰厌。 推手手与胷离也。 厌则着手於胷。 正字通云。 揖手着胷也。 六书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 周礼秋官。 诏王仪南乡见诸侯。 土揖庶姓。 时揖异姓。 天揖同姓。 注。 郑氏曰。 土揖推手小下之也。 时揖平推手也。 天揖推手小举之也。 小补韵会云。 仪礼注。 推手曰揖。 引手曰厌。 今详上手当曰厌。 谓手厌於胷引手当曰揖。 揖而左揖而右。 (又见顿首处)程大昌演繁露云。 公羊僖二年。 晋谋伐郭。 荀息进。 献公揖而进之。 注。 以手通指曰揖。 史记周本纪云。 武王乃揖诸侯。 湖海新闻云。 宋徽宗宣和元年。 降手诏曰。 寺院改为宫观。 自今设礼。 合掌和南不审。 并改作擎拳稽首。 长揖(附) 前汉书高帝纪云。 郦生不拜。 长揖曰。 足下。 必欲诛无道秦。 不宜踞见长者。 注。 师古曰。 长揖者。 手自上而极下。 ●声喏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 侍者烧香。 行者问讯。 仆从声喏。 忠曰。 本寺仆从。 要中尊宿之使用。 故唱喏敬揖。 相随侍也。 品字笺云。 喏尔者切。 敬言也。 俗以长揖呼为作揖。 又转而谓之唱喏。 永言之谓唱。 喏敬词也。 言人於作揖时。 必有喃喃之辞。 以将其敬。 故不仅曰作揖。 而直谓之唱喏耳。 又唱注云。 古人谓长揖。 为唱喏。 唱声之长。 喏辞之敬也。 正字通曰。 喏尔者切。 音惹。 俗谓长揖。 曰唱喏。 旧注音社非。 余冬序录曰。 揖相传曰唱喏。 或古人相揖作此声。 唱喏者。 引气之声也。 宋人记卤庭事实云。 揖不声。 名曰哑揖。 不如是。 则为不知礼法。 众所嗤笑。 契丹人置手胷前。 亦不声。 谓之相揖。 宋人以为怪。 宋以前。 中国揖。 皆作声。 今日承元之後。 揖不作声久矣。 而其名唱喏。 犹存。 官府升堂。 公坐舆皁排衙。 独引声称揖。 岂非唱喏之谓与。 此固自有本也。 又六书故喏应声也。 古无此字。 疑即诺字。 六书统言部。 诺奴各切。 古文从若从口。 作喏。 篆作。 据二说。 诺喏同。 俗音惹。 或曰。 今舆皁无称揖者。 伏地叩首而起。 序录说非。 周祈名义考云。 唱喏(喏音惹)。 左传使训羣驺知礼。 注驺。 喏喝声也。 喏玉篇敬言也。 喝诃也。 贵者将出。 唱使避己。 故曰唱喏。 亦曰鸣驺。 即孟子行辟人也。 今俗谓揖。 曰唱喏。 不可晓。 老学庵笔记云。 古所谓揖。 但举手而已。 今所谓喏。 乃始於江左诸王。 方其时。 惟王氏子弟为之。 故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 人问诸王何如。 答曰。 见一羣白项乌。 但闻哑哑声。 即今喏也。 (忠曰。 此说大异余冬序录。 )广灯录洞山聪禅师章云。 上堂云。 闻鼓声来到法堂上。 佛法向什麽处去也。 还有人道得麽。 莫是去来叉手当胸。 唱一声喏。 东边却过西边。 是麽(云云)。 皇朝类苑云。 英宗即位。 赦天下。 皆加恩。 荆南所给缣帛。 皆故恶。 军士睨之。 扬言不肯受赐。 偶语纷纷不已。 时张师正为钤辖。 呼将卒前曰。 朝廷非次之恩。 州郡固无预备。 今帑中所有。 止如此。 汝辈不肯拜赐。 将何为也。 必欲反。 则非杀我。 不可。 遂掷剑於庭下。 披胸示之。 羣校茫然自失。 遽声喏。 受赐而去(东轩笔录)。 ●连珠喏忠曰。 连珠喏。 盖数人连声唱喏。 如珠连环也。 夷坚志云。 崑山县一老叟。 钱三万。 买满舱鼈。 尽解缚。 放诸水。 是夜梦。 数百人被甲。 於门外。 唱连珠喏。 惊出视之。 相率列拜。 谢再生之恩(云云)●揖坐忠曰。 立为敬。 坐为懈。 今请坐者。 欲弛勤就安。 故智度论云。 若得道诸阿罗汉。 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 所作已办。 是故听坐。 余虽得三道。 亦不听坐。 大事未办。 结贼未破。 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勳故得坐。 敕修清规山门特为新命茶汤云。 知事揖住持入堂。 归位揖坐。 烧香一炷。 住持前揖香。 从圣僧後转。 归中问讯立。 行茶遍。 瓶出。 往住持前。 揖茶。 又见送入席处。 ●揖大众坐见送入席处。 ●请坐问讯南禅规式。 入院方丈煎点云。 法堂人事毕。 侍者立方丈门左。 揖众而入。 (乃至)揖坐。 揖香。 劝汤毕。 侍者引一班侍者入。 至住持前问讯(住持左边为上首)。 谓之请坐问讯。 侍者各归位坐。 行者进饭卓。 饭毕收卓。 次茶礼。 清规畧要新旧两序管待云。 届时住持出接。 或遣侍者接。 各依位立定(或侍香独入。 揖坐问讯。 次请坐问讯入位)。 住持复归位。 侍香侍客。 分上下间。 先至新两序前问讯。 巡至末问讯。 叉手复至旧两序前。 问讯。 巡至末问讯。 同归中问讯。 众坐。 侍香引同列。 住持前一行问讯。 左肩为首。 入位。 饭毕鸣鼓。 侍香侍客。 离座至炉前立。 侍香炷香。 转身如前。 新旧前行礼。 归中问讯。 而行者入汤盏行瓶。 候吃了。 又如前行礼。 归中问讯而立。 侍香即烧光伴香侍客同问讯。 复归位。 乃点果子并茶毕。 收盏。 鸣鼓三下。 退座。 ●请香校定清规特为新旧人汤云。 烧香请客二侍者。 分东西两边。 巡位揖坐讫。 各归中央立。 客人就坐。 烧香侍者。 进前烧香一炷。 至炉前。 小问讯。 谓之请香。 然後开合取香(云云)。 忠曰。 东渐清规侍者进退。 亦如此。 予谓。 管待新旧两序。 新旧侍者。 故烧香侍者。 亦在客中。 故此香亦系为自一分。 故有请香之礼欤。 ●揖香敕修清规新挂搭人。 点入寮茶云。 新挂搭人。 列众寮前右边立。 候众下堂。 茶头即鸣寮前板。 众至揖迎归位立定。 点茶人。 列一行问讯。 揖坐。 坐毕分进中炉上下间炉前。 烧香。 人多不过九人。 则三三进前。 退步转身。 须相照顾详缓。 列一行问讯。 仍分进炉前问讯退。 仍一行列问讯而立。 谓之揖香。 鸣寮内小板二下。 行茶遍。 仍如前进前问讯。 复退作一行问讯。 谓之揖茶。 又见揖坐处。 旧说曰。 如巡揖香时先炷香了。 次巡堂揖。 如前揖坐法。 ●揖大众香大监小清规。 四节僧堂茶礼云。 众坐定。 侍者小问讯。 进炉前烧香。 次上下间。 堂前烧香。 安香合毕。 直至特为人前问讯。 此名揖香又从龛後转。 至上间巡堂内外。 又炉前中立问讯。 此名揖大众香。 ●光伴香旧说曰。 烧香谢光伴人。 谓之光伴香。 备用清规。 方丈特为首座大众茶云。 首座转身龛後。 右出。 住持略送。 复位执盏陪众。 烧光伴香一炷。 鸣钟一下。 收大众盏。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 若诸山煎点。 煎点人。 待行食徧。 起烧香。 往住持前问讯。 下嚫。 俵众人嚫。 烧光伴香。 归位伴食。 旧说曰。 凡煎点人。 烧光伴香揖时。 但光伴人。 举盏而答之。 余人不用举盏。 ●揖茶见揖香。 及揖大众茶处。 揖而劝茶也。 旧说曰。 如巡揖茶时。 理应俟揖毕而吃茶。 然巡揖经时稍久。 若俟毕。 恐冷。 故各少报左右。 先吃了。 及巡揖人归堂中立问讯。 但当举空盏而应之也。 ●揖大众茶大监小清规四节僧堂茶礼云。 行者行茶汤。 瓶出侍者。 直至特为人前问讯。 此名揖茶。 又从龛後出上间。 圣僧前。 大展三拜。 外入中立。 此名揖大众茶。 行者收茶盏。 ●劝茶忠曰。 劝茶。 亦是揖茶义。 但至特为人前问讯。 名劝茶也。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 行食徧。 煎点人。 起烧香下嚫。 问讯住持。 及行众嚫。 厨司方鸣斋板。 就行饭。 饭讫众收鉢。 退住持卓。 煎点人烧香。 往住持前问讯。 从圣僧後出。 炉前问讯。 鸣钟行茶徧。 往住持前劝茶。 复从圣僧後出。 进住持前。 展坐具云(此日薄礼屑渎特辱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二展。 寒温。 触礼三拜。 送住持出。 备用清规煎点住持云。 煎点人。 炉前问讯。 鸣钟。 行茶徧。 往住持前劝茶(仪同敕修清规)。 校定清规诸山尊宿相见云。 至吃饭时。 侍者烧香下嚫至吃茶时。 行者鸣茶鼓。 侍者烧香一炷。 至特为人前问讯劝茶。 仍转身。 上手侧问讯。 进前烧相伴香一炷。 归位问讯而退。 ●谢茶禅苑清规谢茶云。 堂头置食点茶。 特为罢。 如系卑行之人。 即时於住持人前。 大展三拜。 如不容。 即触礼三拜。 如平交已上。 即晚间诣堂头陈谢。 词云。 此日伏蒙管待。 特为煎点。 下情无任。 不胜感激之至。 古人云。 谢茶不谢食也。 ●揖汤忠曰。 汤礼则有揖汤。 当准揖茶而知之。 揖而劝之。 即劝汤也。 敕修清规达磨忌揖汤。 备用作劝汤。 ●劝汤忠曰。 亦是揖汤义。 可准劝茶知之。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 寝堂钉挂帐幕。 排照牌。 设特为光伴位。 鸣鼓行礼。 揖坐。 揖香。 劝汤。 汤罢药石。 ●谢汤忠曰。 谢汤之礼。 有汤前预谢者。 有汤毕炉前谢者。 敕修清规念诵云。 请客侍者。 即往西序问讯。 请汤巡过。 次请东序。 就归位。 (乃至)各出全单而散。 住持出。 两序随出。 至堂前谢汤。 住持止之(下八赴汤寝堂鸣板侍者烧香行礼如常式汤罢药石)。 右汤前预谢者。 旧说曰。 谢汤当触礼。 故住持止之。 敕修清规。 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石云。 汤罢起身。 出诣罏前谢汤毕。 抽之就座药石。 右汤毕谢者。 ●谢众临屈敕修清规。 新挂搭人点入寮茶曰。 寮元出炉前。 对点茶人。 代众谢茶。 众人就位。 同时合掌。 谢毕。 寮元复位。 点茶人。 复一行列问讯。 再各分进罏前问讯。 谓之谢众临屈。 仍退作一行问讯。 鸣寮前板三下。 大众和南而散。 ●退座敕修清规。 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 鸣鼓三下。 退座。 ●门送清拙澄禅师录晚参云。 庞居士。 因辞药山。 山命十人禅客。 门送。 ●草贺旧说曰。 草贺者。 小贺也。 或曰。 草贺。 权贺也。 忠曰。 入院草贺者。 草草先贺也。 草畧也。 谓入寺次後礼繁。 故且省畧五侍。 沙弥。 喝食。 行者等三拜。 其受全贺在开堂下座之後。 论语子路篇云。 裨谌草创之。 朱注草畧也。 敕修清规入院云。 住持起身。 知事全班进列。 上首插香。 (乃至)诸山。 及头首勤旧。 进前插香。 草贺毕。 客头行者喝云。 请诸山两班勤旧。 就座献汤。 ●展贺忠曰。 开堂说法毕。 下座後。 大众贺入寺。 是名展贺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 客头行者。 即进炉烛。 一字排列座前。 专使插香。 两展三礼毕。 堂司行者喝云(诸山人事)。 次喝云(西堂人事)。 展礼。 喝云(知事人事)。 两展三礼。 又喝云(首座大众人事)。 勤旧蒙堂。 前资诸寮。 齐插香。 同大众两展三礼毕。 庄库庵塔。 法眷乡人。 暂到。 展贺毕。 据座。 侍者小师。 插香大展三拜。 次执局行者。 插香礼拜。 次参头领众行者。 插香礼拜。 次直厅轿番。 庄甲作头。 老郎人仆。 参拜毕。 ●相看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 九月重阳日。 住持上堂。 许方来相看。 ●大相看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 十月初一日。 方丈大相看。 ●人事忠曰。 人事有三义。 一见人行礼。 曰人事。 二馈赠物。 曰人事。 三姓氏生缘。 曰人事。 已下。 录见人行礼。 称人事者。 永平元和尚曰。 人事者。 相礼拜也。 观心论疏云。 人事者。 庆吊俯仰。 低昂造聘。 此往彼来。 来往不绝。 (摩诃止观全同此)敕修清规告香云。 入院後。 人事定。 为众告香。 又开堂祝寿云。 堂司行者喝云。 诸山人事。 又结制礼仪云。 先与西堂人事。 触礼一拜(乃至)堂头和尚。 与大众人事。 普触礼三拜。 临济玄禅师录云。 有一老宿参师。 未曾人事。 便问。 礼拜即是。 不礼拜即是。 师便喝老宿便礼拜(云云)。 大慧武库云。 兜率悦禅师。 张无尽。 徐语。 及宗门事。 悦曰。 今日与运使。 相陪人事。 已困。 珍重。 睡去。 论语学而篇云。 礼之用和为贵。 朱熹注。 礼者天理之节文。 人事之仪则也。 已下录馈赠物。 称人事者。 一山宁和尚曰。 以物赠人。 曰人事。 广灯录西院思明禅师章云。 师未住时。 在许州。 闻汝州南院和尚住。 元是同参。 特往看。 人事了。 启和尚。 某甲别无人事。 买得江西剃刀。 献上和尚。 南院便问。 汝从许州来。 甚处得江西剃刀。 师把南院手。 掐。 院唤侍者收收。 师以衣袖拂一拂。 院云。 阿莿莿阿莿莿。 (忠曰。 初人事。 谓行礼。 後人事。 谓馈赠物。 )叶县省禅师录云。 因僧人事一个书筒(云云)。 又有人事手巾颂。 大慧杲和尚。 示方宋辅法语云。 临行袖此纸。 求指示。 以颂继之云。 惠然访我鄮峰下。 剡溪兴尽归心起。 禅家无物赠君行。 前面有山兼有水。 要知妙喜。 敢将常住物。 作人事耳。 韩昌黎集。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云。 缘臣与王用。 撰神道碑文。 令臣领受用男沿。 所与臣。 马一匹。 并鞍衔。 及白玉腰带一条者(云云)。 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 宋许观东斋纪事云。 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 韩退之。 奏韩弘人事物状云。 奉敕。 撰平淮西碑文伏缘圣恩。 以碑本。 赐韩弘等。 今韩弘。 寄绢五百疋。 与臣充人事物。 未敢受领。 谨录奏闻。 又杜牧谢许受江西送撰韦丹碑。 彩绢等状云。 中使奉宣圣旨。 令臣领受江西观察使许于泉。 所寄撰韦丹遗受碑文。 人事。 彩绢共三百疋。 乃知此称。 自唐已有之。 徐充暖姝由笔云。 今人凡交游往来。 及贽见。 不论贵贱。 但有馈送之礼。 货物不等。 皆谓之人事。 白乐天奏。 于頔裴均。 欲入朝事宜状云。 上须进奉。 下须人事。 其来已久。 昌黎集。 亦有奏韩弘人事物状。 人之姓氏生缘。 称人事者。 见称呼门。 人氏处。 ●揶揄忠曰。 揶揄。 亦作歋? ?邪揄禅录多为约免义。 僧宝传汾州善昭禅师传云。 时洞山谷隐。 皆虗席众议归昭。 太守请择之。 昭以手耶揄曰。 我长行粥饭僧。 传佛心宗。 非细职也。 又西余端禅师传云。 端听僧官宣至此。 以手耶揄曰。 止。 後汉书王霸传云。 市人皆大笑。 举手邪揄之。 章怀注。 说文曰。 歋? ?手相笑也。 歋音弋支反。 ?? 音踰。 或音由。 此云邪揄。 语轻重不同。 通监集览云。 邪揄音耶喻。 说文举手相笑也。 正字通云。 歋歈。 舞手相弄笑也。 世说新语补云。 晋阳秋曰。 罗友。 同府人。 有得郡者。 温为席起别。 友至尤晚。 问之。 友答曰。 於中路逢一鬼。 大见揶揄。 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 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 (温者桓温也)孤树裒谈云。 蒋君廷贵。 应试。 经行教坊。 群婢夹拥蒋不一顾。 妓揶揄引其裾。 蒋绝裾去。 亦不怒。 ●约免忠曰。 约免者。 省约烦礼。 而放免之也。 乃出手。 作止之势。 或曰揶揄。 正字通云。 约简也。 节省也。 礼内则适子庶子。 不敢以贵富。 入宗子之家。 虽众车徒。 舍于外。 以寡约入。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 本引三人。 一展坐具。 住持展手。 约免之。 即收起。 (详两展三礼处又见触礼处)●回礼忠曰。 回礼者。 答他之礼也。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 参头领众至客司。 (乃至)归旦过。 知客寻往回礼。 希叟昙禅师开善录。 有回诸山礼归。 上堂。 ●还礼回礼又谓还礼。 禅苑清规请立僧云。 退院尊宿。 首座藏主。 如合众望。 可举立僧。 知事大众。 诣寮礼请(请辞云大众倾心久思示诲伏望慈悲俯赐开允)。 如允。 即时还礼(云既蒙坚请不敢固辞)。 ●复礼回礼又曰复礼。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 师问招庆云。 我如今去。 看王太傅。 (乃至)来日太尉出招庆复礼。 ●习仪居家必用云。 习仪学制礼也。 谓凡有大典礼。 必预先习仪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 预集众习仪。 又谢挂搭云。 参头当具小图习仪。 三人一引。 每引一人。 为小参头。 须详记词语。 进退折旋合度。 免致临时参差。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云。 女叔齐曰。 礼所以守其国。 行其政令。 无失其民者也(云云)。 而屑屑焉。 习仪以丞。 言善於礼。 不亦远乎。 ●具威仪永平元和尚云。 参师具威仪者。 着袈裟。 持坐具。 整理鞋袜。 带一片沈香栈香等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 维那鸣椎一下云。 白大众。 粥罢。 闻钟声。 各具威仪。 诣大佛宝殿。 启建天寿圣节。 谨白。 教诫律仪入温室法云。 具威仪持坐具。 赞行钞云。 具威仪者。 着五条也。 旧说曰。 大觉大监并曰。 具威仪者。 谓带坐具也。 忠曰。 具威仪。 当随处通解之。 教诫具威仪。 着五条义。 则是入温室时具威仪也。 永平所言者。 是参师时。 具威仪也。 大觉大监。 但为带坐具义夫如启建圣节。 岂但持坐具披五条而可耶。 凡七条坐具帽袜。 一切服章具足。 方可言具威仪而已。 又曰。 带坐具也者。 恐由教诫文。 有此转解。 余谓。 教诫文。 若持业。 而具威仪。 即持坐具义。 则与着五条解违。 与大觉大监顺。 若相违。 而具威仪。 更别持坐具义。 则着五条解成。 大觉大监义不成。 我恐此解。 非出於二师。 若具威仪。 即是带坐具义。 则不可重言持坐具矣。 因录佛说具威仪。 长阿含经云。 世尊。 告诸比丘。 云何比丘。 具诸威仪。 於是比丘可行知行。 可止知止。 左右顾视。 屈伸俯仰。 摄持衣鉢。 食饮汤药。 不失仪则。 善设方便。 除去阴葢。 行住坐卧。 觉寐语默。 摄心不乱。 是谓比丘。 具诸威仪。 大宝积经云。 有四法威仪具足。 一者知时。 二者知处。 三者寂静。 四者真实。 ●朝忠曰。 朝者。 面相向前人也。 小补韵会云。 朝驰遥切。 觐君之总称。 又礼记王制耆老。 皆朝于庠。 注云。 犹会也。 疏云。 恐有朝王之嫌。 故云会。 耆老聚会於乡学。 康熙字典云。 朝驰遥切。 音潮。 尔雅释言。 陪朝也。 注臣见君曰朝。 又曰。 又同类往见亦曰朝。 史记司马相如传。 临邛令。 谬为恭敬。 日往朝相如。 敕修清规圣节云。 出班上香。 两序对出。 向佛问讯。 上香毕两两相朝。 转身归位。 又日用轨范云。 闻徧食椎。 看上下肩。 以面相朝。 揖食。 ●朝立忠曰立为敬。 揖坐处详说。 朝立者。 向佛祖及灵位立也。 校定清规迁化遗书云。 住持升座。 (乃至)下座。 诣灵位前朝立。 ●庙立忠曰。 中立南面。 如太祖庙位。 故曰庙立。 备用清规谢挂搭云。 至时侍者。 同参头。 入。 请住持出。 庙立。 参头归众。 同问讯。 律苑事规新来挂搭云。 至时侍者同参头。 入请住持出。 庙位立。 参头归位。 众同问讯。 ●鴈立忠曰。 鴈立者。 凡列立。 或横或竖。 总此谓鴈立也。 与鴈行班不同。 杨亿古清规序云。 长老上堂陞座。 主事徒众。 鴈立侧聆。 敕修清规四节土地堂念诵云。 众集相对鴈立。 右竖列立者。 敕修清规帝师涅盘云。 鸣钟集众。 向座鴈立。 右横列立者。 今为下有揖班上香。 故预向座耳。 ●鴈行班村寺清规云。 若横列佛神而立。 谓之鴈行班。 事毕。 或转身团栾问讯。 或只就位。 畧转面相顾左右。 和南。 忠曰。 又见前人背後。 次第列行。 言鴈行。 四分律云。 佛言。 若檀越来。 白时到。 上座应在前如鴈行而去。 教诫律仪食了出堂法云。 出堂门外。 须旁廊一边行。 令威仪庠序。 鴈行而行。 战国策云魏朱忌曰。 为天下鴈行顿刃。 注。 鴈行。 言以次进。 (此义通四分律等)又竝行而稍後也。 礼记王制云。 父之齿随行。 兄之齿雁行。 注。 鴈行。 竝行而稍後也。 又次第行。 言鹅行。 十诵律云。 起行时。 来往故相乱。 佛言。 应如鹅法次第行。 ●鸳班村寺清规云。 凡讽经。 面面相看。 而对立。 谓之鸳班。 事毕。 候回向人归位。 与众俛首和南。 不必更转身。 面佛神而问讯。 ●朝坐忠曰。 朝坐者。 面於前人坐也。 与朝立之朝同义。 譬如新命辞众茶汤。 东序西序。 同面於新命坐。 是也。 敕修清规。 新命辞众上堂茶汤云。 中敷高座。 向内。 首座。 向外摄居主位。 西堂勤旧。 分手光伴。 东西序两边朝坐。 ●庙坐忠曰。 中位坐。 如庙位。 故云庙坐。 庙义。 见庙立处。 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座次图。 特为诸山尊宿汤果药石管待庙坐之图。 校定清规。 特为住持煎点云。 煎点人。 请特为人出。 有处只就主位坐。 有处庙坐。 或是法嗣。 亦当庙坐。 在住持意。 忠曰。 住持或坐主位。 若法嗣人煎点。 则住持庙坐。 以此可知。 庙坐尊於主位矣。 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 忠曰。 备用清规。 犹言庙坐。 敕修清规。 皆改为高坐实惟。 庙之言关天子。 东阳换词。 或有意于避之乎。 ●分手坐忠曰。 住持在煎点人分手位也。 分手义。 见座位门。 诸山特为住持煎点。 寝堂分手坐位图。 ●胡乱坐东福清规云。 两序交代礼。 东西新两班人。 共到无价轩。 先东序。 与住持触礼。 外出。 次西序。 与住持触礼。 外出。 两序共到茶堂。 据堂内床。 东序西首列东。 西序东首列西。 位次未定。 故谓之胡乱坐。 亦谓不腊次也。 住持坐中央椅子。 点茶。 盖为定两班。 集众点茶也。 请客头呈目子。 住持下椅。 向西立。 先读东序目子。 侍客进次第请。 东序受请了。 都寺引维那监寺。 到住持前。 都寺植香。 两展触礼。 都寺引班。 到茶堂横廊。 东壁北首向西立。 次读西序目子。 礼如东序。 首座引班到茶堂横廊。 西壁北首。 向东立。 又侍者交代胡乱坐。 见饮啖门。 七香汤处。 忠曰。 胡乱坐者。 盖对新职之位次得名。 谓若欲受请。 未受已前列坐时。 未知谁人可为何职。 且依旧位坐。 以後受职位。 视今坐位。 则成杂乱。 故为胡乱坐矣。 及受职毕。 交互转位。 依某职位次。 於是位方定。 所谓东序。 都寺监寺副寺等。 西序前堂後堂书记等。 五侍。 烧香书状请客等。 如此列次。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 言转位者。 是也。 ●不腊次即胡乱坐也。 见胡乱坐处。 ●趱近敕修清规圣节云。 粥罢上堂。 (乃至)众行者。 列知事後。 稍离远立。 (乃至)住持至法座前。 行者趱近。 知事後立。 正字通云。 趱则板切。 赞上声。 逼也。 走也。 六书故行第相趣也。 品字笺云。 趱催趱也。 俗以紧行谓之趱步。 忠曰。 众行者。 初少离知事後者。 为开住持出路。 若过己背後。 则成失礼。 况复住持至。 迎问讯(见清规)。 故退立。 今住持既过前去。 故进走近知事背後立。 此谓趱近也。 ●右绕敕修清规藏殿祝赞云。 绕藏行道(见行道处)。 忠曰。 绕者。 须右绕也。 四分律云。 客比丘。 於塔边左行过。 护塔神瞋。 佛言不应左行过。 应右遶塔而过。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 右绕者。 顺佛法故。 所以右绕。 又密迹力士。 若有左绕者。 即以金刚杵碎之。 又佛。 世世已来。 常顺三宝父母师长。 一切教诫。 无违无逆。 令得果报。 无有逆者。 又佛身净。 众生於中。 各见所事。 或天或神。 莫不见者。 是以畏敬。 右绕而去。 大毘婆沙论九十八云。 不吉祥故。 说名为左。 如有於佛贤圣制多。 及天灵庙。 不右绕者。 以不吉祥。 故名为左。 万善同归集云。 绕塔功德经云。 勇猛勤精进。 坚固不可坏。 所作速成就。 斯由右绕塔。 得妙紫金色。 相好庄严身。 现作天人师。 斯由右绕塔。 净源法师楞严道场修证仪云。 夫右绕者。 顺向殷重。 瞻望不足也。 如是三帀。 乃至百帀。 亦无定数。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云。 大论如法供养。 必应右绕。 资持记。 诸经论。 皆令右遶。 古今诤论。 纷纭不息。 都缘不晓遶佛遶坛。 两仪自别。 且直据祖教。 略明大途。 余广如别。 初明遶佛者。 归敬仪云。 右遶者。 面西北转(如像面南。 行者面北举步廻身。 面西而去。 从北而廻)。 右肩袒侍。 向佛而恭(此示正仪)。 比见有僧。 非於此法。 便东廻北转。 此为右遶(出错见也)。 西竺梵僧。 阗聚京邑。 经行旋遶。 目阅其踪。 并乃西廻。 而为右遶。 以顺天道。 如日月焉(此引亲见之事证成上义)。 次明遶坛者。 感通传。 天人述西竺戒坛云。 众僧登坛。 受戒说戒事讫。 东廻左遶。 南出而返。 戒坛经。 祖师对真懿云。 律师勿见东廻左遶。 以为非法耶。 此乃天常之大理也(感通传云。 天常乃左。 人常乃右)。 祖训明显。 人妄穿凿。 或曲引俗书(如执天文志。 李长者之说是也)。 或妄凭世事(如执牛踏稻。 蜘蛛结网之类)。 且遶佛者。 本乎致敬。 遶坛者。 便乎行事。 致敬则必须右遶。 表执侍之恭勤。 行事。 则必须左遶。 使上下而伦序(如入食堂及说恣时。 入堂之式)。 必依此判。 宁复疑乎。 若尔坛经云。 东廻北转。 遶佛一帀者。 答此本登坛。 为行受法。 因旋佛後。 故云绕佛。 岂同殿塔。 特申卑敬耶(古记引秀州灵光舍利左遶为证。 予亲瞻礼但覩金铎动摇岂见舍利左右此亦欺罔之甚)。 忠按。 禅林巡堂者。 左遶。 而准遶坛仪。 寻常行道者。 右绕。 而准遶佛仪。 资持记云。 行事。 则必须左遶。 注云。 如入食堂(止此)。 禅规巡堂左遶。 正合律文。 又资持云。 有僧。 东廻北转。 此为右遶(止此)。 余按。 此亦非无据。 天文家曰。 天左旋。 日月五星。 逆右旋(止此)。 此以东廻为右旋。 然天文家说左右。 反常途。 葢人仰面於北斗。 而以人左右。 为天左右乎。 记曰西廻为右遶。 如日月者。 且约现见耳矣。 ●上肩顺转日用轨范云。 以上肩顺转。 注。 谓左肩也。 敕修清规念诵云。 顺左肩转。 依图位立。 忠曰。 左为上者。 古者尚右。 後世尚左。 丛林亦从时尚而已。 如上堂已前。 寝堂侍者东立。 行者西立。 是尚住持左也。 住持登法座趺坐时。 侍者及东西序。 请法问讯(并在清规圣节规中)。 必以住持左为上位。 而列行。 皆斯义也。 如今於己一身亦尔。 以左为上。 故左肩曰上肩也。 顺转者。 即以左肩。 自面前向右方而廻转。 此为顺转矣。 若以右肩。 自面前向左方而廻转。 或以左肩。 自背後向右方而廻转。 是逆转也。 僧只律云。 经行时。 不得背廻。 应面向右廻。 忠曰。 是即言上肩顺转也。 战国策赵策云。 赵国豪杰之士。 多在君之右。 注。 右者人道所尊。 补曰。 秦汉以前。 用右为上。 史记廉颇传正义云。 秦汉以前。 用右为上。 忠曰。 秦汉已後。 用左为上。 可知也。 琅邪代醉编云。 朱承爵曰。 古者宾位尚右。 史记陈平愿以右丞相让周勃。 语云。 无能出其右者。 及行尚西。 礼记主人就东阶。 客就西阶。 谚呼主人为东道。 则古人坐尚右。 行尚西。 甚明矣。 後世不察。 遂以东左为尊。 齐东野语云。 按古人主当阼。 以右为尊。 而逊客。 而己居左。 则左非尊位也。 後世以左为主位。 而贵不敢当。 则以左为尊也。 如魏无忌迎侯主而虚车左。 何也。 地道阴道尚右。 故後世之祀。 以右为上。 今宗庙亦然。 (野语详。 载古今左右之辨。 )●结跏趺坐禅苑清规坐禅仪云。 欲坐禅时。 於闲静处。 厚敷坐物。 宽系衣带。 令威仪齐整。 然後结跏趺坐。 先以右足。 安左髀上。 左足安右髀上。 或半跏趺坐亦可。 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 瑜伽师地论云。 何因缘故。 结加趺坐。 谓正观见五因缘故。 一由身摄敛。 速发轻安。 如是威仪。 顺生轻安最为胜故。 二由此宴坐。 能经久时。 如是威仪。 不极令身速疲倦故。 三由此宴坐。 是不共法。 如是威仪。 外道他论皆无有故。 四由此宴坐。 形相端严。 如是威仪。 令他见已。 极信敬故。 五由此宴坐。 佛佛弟子。 共所开许。 如是威仪。 一切贤圣。 同称赞故。 正观如是五种因缘。 是故应当结加趺坐。 大毘婆沙论云。 问诸威仪中。 皆得修善。 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 谓过去未来。 过殑伽沙数量。 诸佛及佛弟子。 皆住此威仪。 而入定故。 复次如是威仪。 顺善品故。 谓若行住。 身速疲劳。 若倚卧时。 便增惽睡惟结跏趺坐。 无斯过失。 故能修习殊胜善品。 复次如是威仪。 违恶法故。 谓余威仪。 顺婬欲等。 诸不善法。 惟结跏坐能违彼故。 (乃至)复次住此威仪。 怖魔军故。 谓佛昔於菩提树下。 结跏趺坐。 破二魔军。 谓自在天及诸烦恼。 故今魔众。 见此威仪。 即便惊恐。 多分退散。 复次此是不共外道法故。 谓余威仪。 外道亦有。 惟结跏坐。 外道无故(乃至)问结跏趺坐义。 何谓耶。 答是相。 周圆而安坐义。 声论者曰。 以两足趺。 跏致两髀。 如龙盘结。 端坐思惟。 是故名为结跏趺坐。 脇尊者言。 重叠两足。 左右交盘。 正观境界。 名结跏坐惟此威仪。 顺修定故。 大德说曰。 此是贤圣吉祥坐故。 名结跏坐。 慧琳经音义云。 跏趺。 上音加。 下音夫。 皆俗字也。 正体作加跗。 郑注仪礼云。 跗足上也。 顾野王云。 足面上也。 案金刚顶及毗卢遮那等经。 坐法差别非一。 今略举二三明四威仪。 皆有深意。 结跏趺坐。 略有二种。 一曰吉祥。 二曰降魔。 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 後以左趾押右股。 此即左押右。 手亦左居上。 名曰降魔坐。 诸禅宗。 多传此坐。 若依持明藏教。 瑜伽法门。 即传吉祥为上。 降魔坐。 有时而用。 其吉祥坐。 先以左趾押右股。 後以右趾押左股。 令二足掌。 仰於二股之上。 手亦右押左。 仰安跏趺之上。 名为吉祥坐。 如来昔在菩提树下。 成正觉时。 身安吉祥之坐。 手作降魔之印。 是故如来。 常安此坐。 转妙法轮。 若依秘密瑜伽。 身语意业。 举动威仪。 无非密印。 坐法差别。 竝须师授。 或曰。 半加或名贤坐。 或象轮王。 或住调伏。 与此法相应。 即授此坐。 皆佛密意有所示也。 又慧琳经音云。 结加趺坐。 趺音府。 无反。 三苍云。 足趺也。 郑注仪礼云。 足上也。 案摄持鞋履之处。 名为足趺慧琳云。 结加趺坐者。 加字。 只合单作加。 盘结二足。 更互以左右足趺加於二髀之上。 名结加趺坐。 其坐法差别。 名目颇多。 不可繁说。 今且略叙二种坐仪。 先以右足趺。 加左髀上。 又以左足趺加右髀上。 令二足掌。 仰於二髀之上。 此名降魔坐。 二手亦仰掌展五指。 以左押右。 安在怀中。 诸禅师。 多传此坐。 是其次也。 若依持明藏。 教灌顶阿闍梨。 所传授。 即以吉祥坐为上。 降魔为次。 其吉祥坐者。 先以左足趺。 加右髀上。 又以右足趺。 加左髀上。 亦令二足掌。 仰於二髀之上。 二手准前。 展指仰掌。 以右押左。 此名吉祥坐。 於一切坐法之中。 此最为上。 如来成正觉时。 身安吉祥之坐。 左手指地。 作降魔之印。 若修行人。 能常习此坐。 具足百福庄严之相。 能与一切三昧。 相应。 名为最胜也。 止观辅行云。 结跏者。 先左後右。 与两髀齐。 大论第九问云。 有多坐法。 何故但令跏趺坐耶。 答最安稳故。 摄持手足。 心不散故。 魔王怖故。 故偈云。 得道惭愧人。 安坐若龙蟠。 见画跏趺坐。 魔王亦惊怖。 不同俗坐。 及异外道翘立等也。 字书云。 跏趺者。 大坐也。 故知。 此方未晓坐法。 但云大坐。 今佛法坐。 其相如结。 二趺相加。 故云结跏。 释氏要览云。 结加趺坐。 毗婆沙论云。 是相圆满安坐义。 声论云。 以两足趺。 加致两髀。 如龙盘结。 脇尊者云。 是吉祥坐。 念诵经云。 全加趺。 是如来坐。 半加趺。 是菩萨坐。 智度论云。 问曰。 多有坐法。 佛何以故。 唯用结跏趺坐。 答曰。 诸坐法中。 结跏趺坐。 最安隐。 不疲极。 此是坐禅人坐法。 摄持手足。 心亦不散。 又於一切四种身仪中。 最安隐。 此是禅坐。 取道法坐。 魔王见之。 其心忧怖。 如此坐者。 出家人法。 在林树下。 结跏趺坐。 众人见之。 皆大欢喜。 知此道人。 必当取道。 如偈说。 若结跏趺坐。 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 如日照天下。 除睡嬾覆心。 身轻不疲懈。 觉悟亦轻便。 安坐如龙蟠。 见画跏趺坐。 魔王亦愁怖。 何况入道人。 安坐不倾动。 以是故。 结跏趺坐。 复次。 佛教弟子应如是坐。 有外道辈。 或常翘足。 求道。 或常立。 或荷足。 如是狂狷。 心没邪海。 形不安隐。 以是故。 佛教弟子结跏趺。 直身坐。 何以故。 直身心易正故。 其身直坐。 则心不嬾。 端心正意。 系念在前。 若心驰散。 摄之令还。 欲入三昧故。 种种驰念。 皆亦摄之。 如此系念。 入三昧王三昧。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 结跏趺坐。 为正身故。 所以正身。 为正心故。 是正於心。 必先正身。 又云。 九十六种外道。 皆不结跏趺坐。 欲异外道故。 为此坐法。 又云。 欲止睡眠故。 又云。 欲生前人信敬心故。 如一时有异国。 来罚罽宾。 入其界内。 见诸比丘。 在山林树下。 结跏趺坐。 正身正意。 即生信敬。 寻归本国。 又云。 佛坐道树时。 结跏趺坐。 利根辟支佛。 亦结跏趺坐。 以是诸缘故。 结跏趺坐。 供养次第法不可思议疏云。 跏趺坐者。 凡坐法。 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 面受。 左足先着右髀上。 右足次着左髀上。 名为莲华坐。 单足着左髀上。 名为吉祥坐也。 别此坐者。 非圣坐也。 若欲求菩提。 学佛坐为得。 又云。 莲华座者。 结跏坐。 是所谓先左脚着右髀上。 後右脚着左髀上也。 吉祥坐者。 右脚着左髀上。 亦言半跏坐是也(莲华座作坐)。 忠曰。 不思议所谓。 莲华坐者。 慧琳所谓吉祥坐也。 不思议所谓。 吉祥坐者。 半跏趺坐。 而又异于禅苑坐法。 余谓。 禅苑是降魔之半跏。 以左压右故。 不思议是吉祥之半跏。 以右单足。 压左髀故。 ●半加趺坐以左足。 压右髀。 是菩萨坐。 见结加趺坐处。 四分律曰。 比丘尼结跏趺坐。 血不净出。 污脚跟指奇间。 佛言。 比丘尼不应结跏趺坐。 彼疑不敢半跏趺坐。 佛言听半坐。 毘奈耶杂事云。 诸苾刍尼。 受用随时供身卧具。 跏趺而坐。 宴默思惟。 遂有虫来。 入不便处。 因生苦恼。 世尊闻已。 告诸苾刍。 诸尼不应跏趺而坐。 以修寂定。 应半跏坐。 ●胡跪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 引请闍梨。 至戒师前。 大展三拜。 胡跪合掌。 归敬仪云。 言胡跪者。 胡人敬相。 此方所无。 存其本缘。 故云胡也。 或作胡跽者。 捡诸字书。 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 俗礼云。 授立不跪跪谓屈膝。 俗所讳之。 凡有所授。 膝须起立。 通真记授立不跪。 文出曲礼。 俗所讳者。 由是受刑之状故。 刘熙释名。 释姿容云。 跪危也。 两膝隐地。 体危倪也。 跽忌也。 见所敬忌。 不敢自安也。 文献通考云。 朱文公熹。 白鹿礼殿塑像说曰。 古人之坐者。 两膝着地。 因反其[蹗-比+(人*人)]。 而坐於其上。 正如今之胡跪者。 琅邪代醉编云。 古者席地而坐。 即今之跪也。 故礼记称跪。 皆曰坐。 以愚意观之。 跪则两膝用力。 坐则臀近于肱。 宾退录云。 庄子云跪坐而进之。 则跪与坐似有小异处。 疑跪有危义。 故两膝着地。 伸腰及股。 而势危者。 为跪。 两膝着地。 以尻着[蹗-比+(人*人)]。 而稍安者。 为坐也。 ●互跪归敬仪云。 言互跪者。 左右两膝。 交互跪地。 此谓有所启请。 悔过授受之仪也。 佛法顺右。 即以右膝拄地。 右[骨*委]在空。 右指拄地。 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 使三处翘翘。 曲身前就。 故得心有专志。 请悔方极。 此谓心随其身。 行慢失矣。 忠曰。 三处者。 右膝右指左指。 此三拄地。 余皆在空也。 释氏要览云。 互跪天竺之仪也。 谓左右两膝。 互跪着地故。 释子皆右膝。 若言胡跪。 音讹也。 文献通考云。 跪与坐。 又自有少异处。 疑跪有危义。 故两跪着地。 伸腰及股。 而势危者为跪。 两膝着地。 以尻着蹗。 而稍安者为坐也。 宋史卫肤敏传云。 肤敏使金及受书。 欲令双跪。 肤敏曰。 双跪乃北朝礼。 安可令南朝人行之哉。 争辨踰时。 卒单跪以受。 又见礼拜处。 ●长跪归敬仪云。 僧是丈夫。 刚干事立。 故制互跪。 尼是女弱。 翘苦易劳。 故令长跪。 两膝据地。 两胫翘空。 两足指拄地。 挺身而立者。 是也。 南海寄归传云。 言长跪者。 谓是双膝踞地。 竖两足以支身。 旧云胡跪者。 非也。 五天皆尔。 何独道胡。 释氏要览云。 长跪。 即两膝齐着地。 亦先下右膝为礼。 神足无极经云。 月天子即从座起。 更整衣服。 前下右膝。 叉手长跪。 毗柰耶云。 尼女体弱。 互跪要倒。 佛听长跪。 忠曰。 今人所为互跪者。 右膝着地。 右蹗承尻。 植左膝屈之。 左蹗蹈地。 都无在空者。 不知所谓三处翘翘。 为何物。 如此互跪。 易於长跪。 宁长跪可踣。 互跪不可倒。 翻令人疑互跪难为。 长跪易为之说。 ●[跳-兆+长]跪长跪又作[跳-兆+长]跪。 慧琳一切经音义云。 [跳-兆+长]跪。 上丈良反。 方言云。 东郡谓跪曰[跳-兆+长]跪。 广雅。 [跳-兆+长]。 [骛-马+足]拜也。 古今正字。 从足长声。 [骛-马+足]音务。 下逵位反。 双膝跪地也。 ●住持位前不可行过住持座位之前。 横行过。 为失礼。 校定清规云。 巡堂之法。 首座。 从下巡上。 免得於住持位前行故也。 发布时间:2025-04-25 18:00:3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