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六类 报祷门 内容: ●圣节忠曰。 天子生日。 曰圣节。 敕修清规。 圣节云。 钦遇圣节。 必先启建金刚无量寿道场。 (其规详彼)小补韵会云。 圣武正切。 说文圣通也。 通论曰。 通而先识曰圣。 於文耳呈为圣。 心通万物之情。 若耳之通声。 尚书洪范云。 睿作圣。 传。 於事无不通。 谓之圣。 正义曰。 郑玄周礼注云。 圣通而先识也。 是言识事。 在於众物之先。 无所不通。 以是名之为圣。 圣是智之上。 通之大也。 书言故事云。 尊称天子。 曰圣皇圣帝。 东都赋圣皇乃握乾符。 注班固称光武。 为圣皇(文选)。 晁错策。 五帝神圣。 其臣莫能及(前汉书晁错传)。 故後人尊称天子。 曰圣帝。 僧史略云。 生日为节名。 自唐玄宗始也。 魏大武帝始光二年。 立道场。 至神? 四年。 敕州镇。 悉立道场。 庆帝生日。 始光中。 是帝自崇福之始也。 神麚中。 是臣下。 奉祝帝寿之始也。 自尔以来。 臣下吉祝。 必营斋转经。 谓之生辰节道场。 于今盛行焉。 又云。 昔汉祖。 与卢绾同日生。 有奉酒馔相遗。 此为庆生之权舆也。 後则束帛壼酒。 孩儿服玩。 以加祝贺。 大则玉帛。 长生久视之意。 属于物品。 以为庆生之丰礼也。 及闻佛法中。 有弭灾延命之说则以佛事。 为庆也。 元魏後周隋世。 多召名行广学僧。 与儒道对论。 悦视王道。 亦庆生之美事矣。 唐高宗。 召贾公彦。 於御前。 与道士沙门。 讲说经义。 德宗诞日。 御麟德殿。 命许孟容等。 登座。 与释老之徒讲论。 贞元十二年。 四月诞日。 御麟德殿诏给事中徐岱。 兵部郎中赵需。 及许孟容韦渠牟与道士葛参成。 沙门谈筵等。 二十人。 讲论三教。 渠牟最辩给。 文宗九月诞日。 召白居易。 与僧惟澄。 道士赵常盈。 於麟德殿谈论。 居易论难锋起。 辞辩泉注。 上疑宿构。 深嗟揖之。 庄宗代。 有僧录慧江。 与道门程紫霄。 谈论。 互相切磋。 谑浪嘲戏。 以悦帝焉。 庄宗自好吟唱。 虽行营军中。 亦携法师谈赞。 或时嘲挫。 每诞辰饭僧。 则内殿论义。 明宗。 石晋之时。 僧录云辩。 多於诞月谈赞。 皇帝亲座。 累对论义。 至大宋太祖朝。 天下务繁。 乃罢斯务。 止重僧讲。 三学为上。 此无乃太厚重。 而贞实乎。 宋洪迈容斋三笔云。 唐德宗。 以诞日。 岁岁诏佛老者。 大论麟德殿。 并召给事中徐岱。 及赵需。 许孟容。 韦渠牟。 讲说。 始三家若矛盾然。 卒而同归于善。 帝大悦。 赉予有差。 此新书列传所载也(云云)。 国朝命僧。 升座祝圣。 盖本於此。 宋喻文豹唾玉集云。 德宗每年生日。 令僧道。 及给事中等官。 大论麟德殿。 相与问难。 赉赐有差。 时以为上仪。 白乐天有三教论衡。 我朝圣节昇座本於此。 居家必用云。 圣节唐太宗以前有宴。 而无节。 至明皇。 始曰千秋节。 历代节名。 不同。 事物纪原云。 唐会要曰。 开元十七年。 八月五日。 源乾曜张说等。 请以是日。 为千秋节。 休暇三日。 至长庆七年。 十月十日。 穆宗诞日。 令天下州府。 置宴。 文宗开成二年诞日。 始禁屠宰。 此圣节禁屠置宴之始也。 宋朝俱循用之。 忠按。 旧唐书文宗本纪。 开成二年。 有圣节断屠之制。 然实圣节断屠。 始於隋高祖。 仁寿三年。 东斋纪事办事物纪原之误。 见节时门三长斋月处。 隋书文帝纪云。 仁寿三年。 夏五月癸卯诏曰。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但风树不静。 严敬莫追。 霜露既降。 感思空切。 六月十三日。 是朕生日。 宜令海内。 为武元皇帝。 元明皇后。 断屠。 周必大淳熙玉堂杂纪云。 钱文僖公惟演。 金坡遗事云。 旧规。 学士六人。 遇圣节。 共率百二十缗。 寺中设斋。 今送五十千。 与枢密使同开道场。 前一日赴宴。 当时所记如此。 近岁枢密院满散圣节。 及贡院赐宴。 则学士待制皆与。 而无送钱故事。 ●六好日祝圣帝王诞生。 支干相当之日。 讽经祝赞。 一年有六个本命好日。 故曰六好日也。 幻住清规云。 一年内有六日。 是本命好日。 此六日亦与朔望同。 粥前讽大悲咒祝圣。 切惟。 皇恩如天之覆。 林泉懦弱之者。 仰承帝泽。 而获终身之安。 其賛祝之诚。 岂可择日而为之。 盖二六时中。 俯仰折旋。 皆是谢恩祈祷之时也。 今特取本命朔望。 而为者。 乃表而出之之意也。 又云。 如遇本命好日。 回向。 称甲子令辰。 庄子天地篇云。 尧观乎华。 华封人曰。 嘻圣人。 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忠曰。 祝圣祝寿语。 出于此。 ●景命日祝赞天子即位之日。 祝赞讽经。 忠曰。 或以六好日。 为景命好日。 非也。 敕修清规景命祝赞云。 景命好日。 隔宿。 堂司行者报众。 挂讽经牌。 忠按。 景命日。 葢每月有祝。 蒲室集。 奉敕。 重修百丈清规疏语中。 十二个月。 但除正月三月。 余皆有景命日祝香语。 都十道。 诗经既醉篇云。 君子万年。 景命有仆。 笺云。 成王女。 既有万年之寿。 天之大命。 又附着於女。 谓使为政教也。 文选刘越石劝进表云。 高祖宣皇帝。 肇基景命。 注良曰。 肇始。 景大也。 ●每日祝赞敕修清规每日祝赞云。 斋粥二时。 下堂。 僧众必须登殿。 维那举无量寿咒。 三遍。 回向。 旧说曰。 每日三时。 祝祷皇风永扇。 帝道遐昌者。 唯有禅林而已。 余所未闻之。 ●万岁祝君敕修清规圣节黄榜式云。 逐日轮僧上殿。 披阅真诠。 宣持密号。 所萃洪因。 端为祝延今上皇帝。 圣寿万岁。 万岁。 万万岁。 禅林开堂祝圣。 有万岁语。 盖叶县省禅师为始(见丛轨门祝圣拈香处)。 後代例有万岁。 万岁。 万万岁语。 虗堂愚和尚育王录入寺云。 师陞座拈香云。 此一瓣香爇向炉中。 恭为祝延今上皇帝。 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陛下。 恭愿。 尧仁广被。 舜德日新。 (净慈录。 径山录。 皆有万岁万岁万万岁语。 )无学元禅师建长录入院云。 骤步登座。 祝圣拈香云。 此一瓣香。 恭为祝延今上皇帝。 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 陛下。 恭愿。 如日之明。 如天之普。 九州共贯。 并包有截之区。 三景同光。 申锡无疆之祚。 忠曰。 日本有万岁万岁万万岁语。 此为始。 自後大休念禅师。 一山宁禅师。 皆有此语。 明极俊禅师。 建长录入寺云。 祝圣。 拈香。 大日本国相模州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 新住持。 传法(臣)僧。 入院开堂之次。 虔爇此香。 端为祝延今上皇帝。 圣躳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 恭愿。 统一国圣明之尊。 如日如月。 恢万世鸿熙之祚。 同地同天。 忠曰。 大日本国等语。 似今时造语者。 此为始。 前汉书郊祀志云。 武帝登中岳太室。 从官在山上。 闻若有言万岁云。 祖庭事苑云。 呼万岁。 自古至周。 未有此礼。 按春秋後语赵惠王。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 遗王书。 愿以十五城易之。 赵遣蔺相如。 奉璧入秦。 秦王见相如奉璧大喜。 左右呼万岁。 又田单守即墨。 使老弱女子。 乘城上。 伪约降。 燕军皆呼万岁。 冯瑗之薛。 召诸民债者。 合券。 券既合。 瑗乃矫孟尝君之命。 所债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皆呼万岁。 至秦始皇殿上上寿。 羣臣皆呼万岁。 见优孟传。 盖七国之时。 众所喜庆於君。 皆呼万岁。 自汉已後。 臣下对见於君及拜恩庆贺。 以为常制。 又谓山呼者。 汉武帝。 至中岳翌日亲登崇高。 御史乘属在庙旁。 吏卒盛闻呼万岁者三。 山呼万岁者。 自汉武始也。 野客丛书云。 东汉臣下。 多呼万岁。 冯鲂既降羣盗赦其罪。 各返农桑。 皆称万岁。 耿恭於虏围中拜井得泉众皆称万岁。 马援曰。 今赖士大夫之力。 蒙被大恩。 纡佩青紫。 吏士皆称万岁。 岁旦门下掾王望请上太守寿。 掾史皆称万岁。 臣下往往若此。 不以为僭。 此犹可也。 观汉刻中有故民吴仲山碑。 其铭中。 有子孙万岁之语。 民犹称万岁。 官吏可知。 鲜有非之者。 惟窦宪为将军。 至长安。 尚书以下。 议欲拜之伏称万岁。 韩棱正色曰。 礼无臣下称万岁之制。 议者皆惭。 所避忌者惟此语。 此语在当时。 不无讳避。 但不至如後世之切耳。 事物纪原云。 万岁考古。 逮周未有此礼。 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 田单伪约降燕。 冯瑗焚孟尝君债券。 左右及民。 皆呼万岁。 葢七国时。 众所喜庆於君者。 皆呼万岁。 秦汉以来。 臣下对见於君。 拜恩庆贺。 率以为常。 宋许观东斋纪事云。 万岁之称。 不知起於何代。 商周以来。 不复可考。 吕氏春秋。 宋康王饮酒。 室中有呼万岁者。 堂上悉应。 战国策。 冯驩烧债券。 民称万岁。 蔺相如奉璧入秦。 秦王大喜。 左右皆呼称万岁。 韩非子。 巫觋之祝人曰。 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新序梁君出猎。 归入庙中。 呼万岁曰幸今日也。 纪信乘黄屋。 载左纛曰。 食尽汉王降。 楚呼万岁。 陆贾奏新语。 左右皆称善。 呼万岁。 汉武帝登嵩高呼万岁者三。 元帝送许后。 入太子家。 谓左右酌酒贺我。 左右呼万岁。 冯异传。 赵臣将兵助异。 并送缣谷。 军中皆称万岁。 王望曰。 今日虽击牛酾酒劳飨。 军士皆称万岁。 伏王马援封侯。 乃首请上雅寿。 掾史皆称万岁吴甘宁入魏营。 斩数十级还入营。 作鼓吹称万岁。 是则庆贺之际。 上下通称之。 初无禁制。 不知自何时始专为君之祝也。 孔氏(平仲)杂说云。 人臣不嫌称万岁。 马援传。 援酿酒享军士。 皆伏称万岁。 是也。 居家必用云万岁大雅云。 虎拜稽首。 天子万年。 始於战国以来。 臣下对君庆贺。 呼曰万岁。 又诗经大雅既醉篇云。 君子万年。 介尔景福。 又小雅瞻彼洛矣及鸳鸯篇。 有君子万年语。 宋史外国传云。 勃泥国。 在西南大海中。 太平兴国二年。 其王向打。 遣使齎表入贡。 其表以华言译之云。 勃泥国王。 向打。 稽首拜皇帝。 万岁万岁万万岁。 愿皇帝万岁寿。 今遣使进贡(云云)。 三才图会仪制类。 蕃国接诏仪云。 司賛唱。 搢笏鞠躳。 三舞蹈。 三拱手加额。 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山呼万岁。 出笏俯伏兴。 元史礼乐志云。 通赞赞曰。 搢笏。 曰鞠躳。 曰三舞蹈。 曰跪左膝三叩头。 曰山呼。 曰山呼。 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 曰出笏。 曰就拜。 曰兴。 忠曰。 累言万岁。 万岁。 万万岁。 见宋史勃泥国事中。 及图会蕃国。 接诏仪中。 其於中国。 见元史礼乐志。 然则如上累言者。 本是西戎北狄之祝语欤。 ●修正义堂日工集云。 永和五年己未正月。 在报恩。 正旦对众说云。 吾国丛林。 或三日或五日。 修正勤行。 亦是同国俗也。 吾山。 例定坐七日。 以祈国家安全。 亦成办自己修行也。 ●二祖三佛忌二祖者。 达磨及某寺开山也。 或云。 达磨百丈二忌也。 三佛者。 涅盘忌。 诞生会。 成道会也。 忠曰。 诞生成道非忌。 然言二祖三佛忌。 随多得名也。 正月十七日。 为百丈忌。 十月五日。 为达磨忌。 然日本古来不修百丈忌。 故加某寺开山忌。 以为二祖忌矣。 凡开山忌。 自常住经营之。 达磨百丈二忌。 率众财营辨。 非常住措致之。 ●佛诞生会四月八日。 其规如清规。 忠按。 佛生日。 当以二月八日为正。 何缘作此说。 曰周书异记云。 昭王二十四年。 甲寅岁。 四月八日。 江河泉池。 忽然泛溢。 井皆腾涌。 宫殿震动。 其夜五色光气。 贯于太微。 徧于西方作青虹色。 时王问太史苏由。 由对曰。 有大圣。 出于西方。 故现此瑞。 王曰。 於国无损乎。 对曰。 一千年後。 声教当被于此(僧史略引)。 忠以谓。 周书异记。 周时记录。 必当用周正。 则其四月(建卯)。 是夏小正二月(建卯)也。 故当定二月八日。 为佛生日。 然今例用四月。 是以周四月(建卯)。 谬为夏小正四月(建巳)而已。 僧史略云。 今东京。 以腊月八日。 浴佛。 言佛生日者。 案只桓图经。 寺中有玻黎师子。 形如拳许大。 口出妙音。 菩萨闻之。 皆超地位。 每至腊月八日。 舍卫城中士女。 竞持香花。 来听法音。 详彼不言佛生日。 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 又疑是用多论二月八日。 腊月乃周之二月也。 东西辽敻。 故多差异焉。 (萨婆多论云。 佛。 二月八日。 沸星现时生。 )忠曰。 东京。 腊八称佛生日者。 以余观之。 周书异记四月八日佛生。 而周四月。 即夏小正二月(建卯)也。 然或以夏小正二月。 又谬为周二月(建丑)。 周二月。 即夏小正十二月。 故以腊八。 为佛生日也。 又萨婆多所谓。 二月八日佛生者。 取夏小正二月(即合周书异记)。 然賛宁。 以为周二月。 而以合夏小正腊月。 非也。 又自引周书异记现瑞。 证佛生。 何不主张周四月(建卯)佛生义耶。 又腊八浴佛。 出于譬喻经说(次佛成道会处引)。 然賛宁不得之。 强援只桓图经。 未足成浴佛义。 忠曰。 佛诞生。 或省生。 但言佛诞者。 非也。 赵与旹宾退录云。 诗诞弥厥月。 诞大也。 朱文公则以为发语之辞。 世俗误以诞训生。 遂有降诞庆诞之语。 前辈辩者多矣。 书曰。 诞膺天命。 诞亦大也。 范晔賛光武。 乃有光武诞命之语。 尤不可晓。 殇帝纪云。 诞育百余日。 亦误。 ●佛成道会十二月八日。 其规如清规。 忠曰。 八相事略云。 佛成道。 五大院安然出五说。 一二月八日(出因果经)。 二四月八日(出方等泥洹经)。 三三月八日(出西域记)。 四三月十五日(又出西域记)。 五八月八日。 忠按。 佛祖统纪正宗记等。 取二月八日说。 似以因果经为正。 然中华日本。 古今用十二月八日。 僧史略会之云。 腊月乃周之二月也(止此)。 名义集引周书异记云。 周穆王二年癸未。 二月八日。 佛年三十成道。 正当今之腊八也(止此)。 忠曰。 周书异记者。 周时记录。 必可用周正。 则其二月(建丑)。 是夏小正。 十二月也。 腊八有浴佛者。 丹霞淳禅师录腊八上堂云。 屈指忻逢腊月八。 释迦成道是斯辰。 二千年後追先事。 重把香汤浴净身。 诸禅德。 古有十六开士。 因僧浴时。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洞明妙触。 尽入圆通境界。 大洪今日普请。 往灵济殿上。 灌沐释迦如来。 个中亦有悟底消息。 诸人还会麽。 香汤潋灔两三杓。 便向如来顶上倾。 腊八浴僧有本缘。 法苑珠林云。 譬喻经云。 佛以腊月八日。 神通降伏六师。 六师不如。 投水而死。 仍广说法。 度诸外道。 外道伏化。 白佛言。 佛以法水。 洗我心垢。 我今请僧洗浴。 以除身秽。 仍为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 唯出此经文)。 释氏要览。 引譬喻经。 作请佛僧。 洗浴身垢。 注云。 今淮北及至三京。 皆用腊八浴佛。 又宝积经云。 波斯匿王女无垢施。 始年八岁。 二月八日。 沸星现日。 与五百婆罗门俱。 持满瓶水。 出至城外。 浴洗天像。 婆罗门。 见诸比丘。 在门外立。 皆谓不吉(广说)。 依之。 二月八日浴像。 本是天竺风俗。 ●佛涅盘忌二月十五日。 其规如清规。 忌义。 见节时门。 忌日处。 ●达磨忌十月初五日。 其规如清规。 ●百丈忌正月十七日也。 清拙澄禅师圆觉录。 百丈祖忌。 拈香语尾云。 白丈祖忌。 日本未曾讲行。 今次初设此礼。 百丈以前。 无住持。 今之住持。 两序大小职任。 堂宇规式。 皆百丈祖立之。 为长老者。 不肯设忌。 可谓昧本。 本且不知。 末奚取焉。 闻之者。 足以劝。 ●开山忌某寺开山入灭日。 修供养。 其规见清规。 ●嗣法师忌某寺住持之嗣法师。 入灭日。 修供养。 其规见清规。 碧岩录云。 巴陵。 众中谓之鉴多口。 常缝坐具行脚。 深得他云门脚跟下大事。 所以奇特。 後出世。 法嗣云门。 先住岳州巴陵。 更不作法嗣书。 只将三转语。 上云门。 如何是道。 明眼人落井。 如何是吹毛剑。 珊瑚枝枝撑着月。 如何是提婆宗。 银椀里盛雪。 云门云。 他日老僧忌辰。 只举此三转语。 报恩足矣。 自後。 果不作忌辰斋。 依云门之嘱。 只举此三转语。 备用清规嗣法师忌云。 巴陵三转语作忌。 不堕流俗。 後世道不及古务在广设祭筵修营厚供可无愧乎。 近代大川。 做浙翁和尚忌。 横川设天目和尚忌。 方丈设位。 置食一分。 烧香一炷。 大展九拜。 不许讽经。 二大老。 深有意焉。 ●愍忌诞生日。 曰愍忌。 中峯本禅师录。 吴江州太湖。 简村顺心禅庵。 高峯和尚愍忌拈香云。 顺心庵里。 太湖中央。 俄然逢愍忌。 世相未能忘。 大众高峯老和尚来也。 雨蒸苗叶绿。 风撼稻花香。 岐阳曰。 幻住清规云。 三月廿三日。 高峯和尚愍忌。 按高峯行状。 师生宋嘉熙戊戌。 三月廿三日申时。 乃知愍忌。 是诞生日也。 或云。 尊宿示寂後。 称其诞生日。 为愍忌也。 云章曰。 高峯生日。 中峯设愍忌斋。 依此。 诞生日亦言忌也。 或曰。 善知识。 为哀愍众生出生应世。 故其诞生日曰愍忌。 忠曰。 此义杜撰。 按痴绝冲禅师录普说云。 为令尊堂戴氏小一太君愍忌与百日。 同时辨香积供(止此)。 是则妇人言愍忌非哀愍应世之义。 明矣。 亦不必局尊宿善知识也。 ●入牌祖堂入祖师牌於某寺。 祖师堂也。 敕修清规尊宿全身入塔云。 每日三时。 上茶汤。 集众讽经。 俟迎牌位入祖堂。 则止。 或待新住持至。 方入祖堂有佛事。 有存日逆修入牌者。 卧云日件录云。 无极和尚在世时。 入自牌於天龙祖堂。 後其孙鹿苑寺东岳攀例。 又入自牌於天龙。 近时景南愚极。 皆有是举矣。 ●千佛会圆悟勤禅师天宁录。 乔贵妃设千佛会上堂云。 千华显瑞应。 万善积灵台。 广辟解脱门。 大开无价藏。 (乃至)集无涯福禄。 祝睿算无强(云云)。 ●知识会忠曰。 供养华严入法界品。 五十三善知识也。 北磵简禅师续集。 灵隐散知识会。 首求颂云。 无识无知五十三。 劳他童子遍咨参。 朝来灵隐罗斋去。 添得从前满面惭。 ●祖师会圆悟勤禅师天宁录。 祖师会上堂云。 西天二十八祖也恁麽。 唐土六祖也恁麽。 天下列刹相望。 诸老宿也恁麽。 山僧也恁麽(云云)。 中峯本禅师广录。 历代祖师画像赞序云。 临济十七传。 而至仰山雪岩和尚。 先师入岩翁之室。 於羣弟子未造之先。 误中其毒。 口耳俱丧。 既而深栖天目。 影不出山三十年。 无一法与人领荷。 杭之妙行寺。 尝集五宗传道之师遗像数千轴。 每遇岁旦展挂。 缁白瞻礼。 目之曰祖师会。 有好事者。 图少林至天目。 直下相承。 二十八代。 祖师遗像。 岁遇少林讳日。 荐羞粢盛。 以酬递代传持之意。 退庵先禅师录有祖师会上堂。 雪岩钦禅师录。 啸岩居士请。 自赞题注云。 入钱塘北关祖师会。 备用清规达磨祖师忌云。 住持专诚。 山门执事备辨。 维那侍者提点。 法堂敷陈玩具书画。 忠曰。 祖师会在岁旦。 其达磨忌。 张列祖像。 亦是祖师会而已。 备用称。 敷陈书画似不局祖像。 日本东福寺。 每岁十月十七日。 圣一国师忌。 展挂名画珍墨数百轴。 观者如堵。 盖攀中华仪也。 ●楞严会敕修清规云。 楞严会。 乃祈保安居(其规详彼)。 又云。 四月十三日启建。 至七月十三日满散。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 古法放参後。 山门首讽诵。 真歇和尚住径山。 谓众不专诚。 则在粥罢。 又云。 普回向偈。 真歇和尚自制。 信知。 名行尊宿一举。 四海一律也。 旧说曰。 夏中楞严会始於真歇了禅师。 真歇初住明州补陀山。 僧行悉病疫。 歇祷观音大士。 大士梦中告云。 佛在世时。 有楞严咒。 须令僧行。 依戒腊行道诵持。 回向圣凡。 觉而依教行法。 果众病平愈矣。 自此丛林依行。 但逐一回向。 歇後住径山。 方作普回向偈。 天下遵用。 忠曰。 真歇作普回向文。 及观音梦告。 诵咒脱疫。 没可疑焉。 但如言夏中楞严会。 始于真歇。 为难信耳。 备用云。 古法放参後。 山门首讽诵。 真歇住径山在粥罢。 既言古法。 则真歇已前。 有楞严会。 又普陀山志有十五卷。 第三卷云。 高宗绍兴元年。 真歇清了禅师。 泛海。 结庵于山椒。 题曰海岸孤绝处。 郡请于朝。 易律为禅。 又第六卷。 载真歇小传云。 此山禅宗。 盖自师始。 称开法第一世云(止此)。 不言观音灵梦。 诵咒病愈事。 曹源生禅师录。 散楞严会上堂云。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曼殊室利五脏心肝。 尽情吐露。 这里荐得。 九十日内。 异口一音。 讽演摩诃悉怛多。 般怛罗无上神咒。 声声无间。 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 时时见前。 若也踌躇。 龟峯。 不免重下注脚。 卓拄杖一下。 遂高声唤云。 侍者收取拄杖。 ●盂兰盆会盂兰盆经云。 大目犍连。 始得六通。 欲度父母。 报乳哺之恩。 即以道眼。 观视世间。 见其亡母。 生饿鬼中。 不见饮食。 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 即以鉢盛饭。 往饷其母。 母得鉢饭。 便以左手障鉢。 右手抟食。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 悲号涕泣。 驰还白佛。 具陈如此。 佛言。 汝母罪根深结。 非汝一人力。 所奈何。 汝虽孝顺。 声动大地。 天神地只。 邪魔外道。 道士。 四天王神。 亦不能柰何。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 乃得解脱。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 令一切难。 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 十方众僧。 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时。 当为七世父母。 及现在父母。 戹难中者。 具饭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 香油挺烛。 牀敷卧具。 尽世甘美。 以着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当此之日。 一切圣众。 或在山间禅定。 或得四道果。 或在树下经行。 或六通自在。 教化声闻缘觉。 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 在大众中。 皆同一心。 受鉢和罗饭。 具清净戒。 圣众之道。 其德汪洋。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 现在父母。 六亲眷属。 得出三涂之苦。 应时解脱。 衣食自然。 若父母现在者。 福乐百年。 若七世父母。 生天。 自在化生。 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 皆先为施主家。 咒愿。 愿七世父母。 行禅定意。 然後受食。 初受食时。 先安在佛前。 塔寺中佛前。 众僧咒愿竟。 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 皆大欢喜。 目连悲啼泣声。 释然除灭。 是时目连母。 即於是日。 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 弟子所生母。 得蒙三宝功德之力。 众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来世。 一切佛弟子。 应亦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为可尔否。 佛言。 大善。 快问。 我正欲说。 汝今复问。 善男子。 若比丘。 比丘尼。 国王。 太子。 大臣。 宰相。 三公百官。 万民庶人。 行慈孝者。 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 过去七代父母。 於七月十五日。 佛欢喜日。 僧自恣日。 以百昧饭食。 安盂兰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 愿使现在父母。 寿命百年。 无病。 无一切苦恼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 离饿鬼苦。 生人天中。 福乐无极。 是佛弟子。 修孝顺者。 应念念中。 常忆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 忆所生父母。 为作盂兰盆。 施佛及僧。 以报父母。 长养慈爱之恩。 若一切佛弟子。 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 四辈弟子。 欢喜奉行。 佛祖统纪云。 盂兰盆经言。 是佛弟子。 修孝顺者。 应念念中。 常忆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以百味饮食。 安盂兰盆中。 施佛及僧。 以报父母长养。 慈爱之恩(止此)。 盂兰。 此翻解倒悬。 言奉盆供於三宝福田。 用以解饥虗倒悬之急。 又述曰。 目连托救母。 以兴缘。 如来云奉盆。 以埀法。 所以教人道。 以报重恩也。 自大教东流。 古今帝王。 所以奉盆供者为多矣。 然今之寺舍。 多於此日。 施斛供亡。 如常法者。 虽无奉盆之仪。 而不失盂兰之意。 忠曰。 依玄应意。 连盆字。 为梵语。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 盂兰盆。 此言讹也。 正言乌蓝婆拏。 此译云倒悬。 按西国法。 至於众僧自恣之日。 盛设佛具。 奉施佛僧。 以救先亡倒悬之苦。 以彼外书云先亡有罪。 家复绝嗣。 无人祭神请救。 则於鬼处受倒悬之苦。 佛虽顺俗。 亦设祭仪。 乃教於三宝田中。 深处功德。 旧云盂盆。 是贮食之器。 此言误也。 又见祭供门。 盂兰盆供处。 云栖正讹集云。 世人以七月十五。 施鬼神食。 为盂兰盆大斋之会。 此讹也。 兰盆缘起目连。 谓七月十五。 众僧解夏自恣。 九旬参学。 多得道者。 此日修供。 其福百倍。 非施鬼神食也。 施食自缘起阿难。 不限七月十五。 所用之器。 是摩竭国斛。 亦非兰盆。 盖一则上奉圣贤。 一则下济饿鬼。 悲敬异出。 恶可等混。 羣谈采余云。 中元七月十五日。 俗传地官赦罪之辰。 人家多持斋诵经。 荐奠祖考。 摄孤判斛。 僧家建盂兰盆会。 放灯水中。 及塔上。 谓之照冥官府。 亦登郡邑厉坛祭祀。 又羣谈采余云。 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之说。 诸皆主佛经目连救母。 於是日。 以百味。 着盆中供佛。 然不知何谓盂兰盆也。 及读释氏要览云。 盂兰犹华言解倒悬似有救母之说矣。 而盆字。 又无着落。 问之博识。 不知也。 後见老学庵笔记。 父老云。 故都於中元。 具素馔享先。 织竹为盆盂状。 贮纸钱於中。 承之以竹。 迨焚倒。 以视方隅。 而占冬之寒煖。 谓盂兰盆。 乃知风俗祀先。 全无佛氏之意。 因而考梦华录亦云。 以竹斫成三脚。 上织灯窝。 谓之盂兰盆。 又买素食。 擦米饭。 享先。 以告报秋成。 但多目连经搬其杂剧数言。 反覆思之。 盂兰盆实起於风俗。 而目连救母之事。 偶符是日。 且佛氏盂兰盆。 二字之音。 又与之同。 遂讹而为盂兰盆也。 或当是此箊篮盆三字。 亦不可知。 但佛教与祀先之事日崇。 而风俗之事日远且微也。 故不复知前知义。 并笔记华录。 抄过亦错。 但於三字难通。 因得其说。 赘之於稿。 忠曰。 欲通盂兰盆字义。 何不读大盆经小盆经。 此三字。 本出于佛经。 而灯窝为盂兰盆。 告报秋成或视焚倒占寒煖。 皆起於俚俗谬作。 倪绾不言世俗讹转佛氏盂兰盆。 而为盂兰盆实起於风俗不辨本末也。 要知俗儒有此说。 故收录。 释氏通监。 唐代宗大历元年纪云。 七月壬午。 作盂兰盆会于禁中。 设高祖太宗已下。 七圣位。 建巨幡。 各以帝号。 标其上。 自大庙迎。 入内道场。 铙吹鼓舞。 旌幢烛天。 是日立仗百僚。 於光顺门迎拜。 导从。 自是岁以为常。 (忠按。 唐书元载传。 载此事。 )水浒传云。 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大斋之日。 年例各处。 点放河灯。 修设好事。 忠曰。 河灯。 小片板树烛。 流之於水上。 今大清僧寺。 七月修水忏作此。 其实。 事系水忏。 而不关盂兰矣。 ●祈祷旧说曰。 有灾则祈祷。 无灾则不用之。 故祈祷。 无定式。 敕修清规祈祷云。 凡有祈祷。 须如法严治坛场。 铺陈供养。 住持专心加谨。 僧众各务整肃。 义堂日工集云。 余告恕义天曰。 禅家大尊宿。 病中或临终。 祈祷。 是何义。 儒尚言。 丘之祷久矣。 况出家。 视生死如幻乎。 又今时例为住持本命。 祈祷于方丈是则取笑於有识者。 公他日据师位。 莫随例颠倒矣。 ●祈保忠曰。 祷保安也。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 楞严会。 乃祈保安居。 又月分须知云。 有处。 四孟月。 大众行道讽经。 祈保。 ●祈晴敕修清规有祈晴。 祈雨。 祈雪。 遣蝗。 禳日蚀。 禳月蚀。 等疏语。 凡有灾厉。 则无不祷焉。 旧唐书五行志云。 大历四年秋。 大雨。 是岁自四月。 霖澍至九月。 京城闭坊市北门。 门置土台。 台上置坛及黄幡。 以祈晴。 秋末方止。 忠曰。 土台。 土克水。 黄亦土色。 克水义也。 ●祈雨 祈雪祈雨。 祈雪等见祈晴处。 法藏别传云。 景云再春。 时雨罕润。 冬又不雪。 人皆吁天君命。 召藏禁中。 恳讯救农之术。 乃启沃曰。 有经名随求。 则得大自在陀罗尼。 若结坛净写是总持语。 投於龙湫。 应时必获。 诏可其请。 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 作法。 未旬大雪。 ●禳日蚀 禳月蚀见祈晴处。 ●遣蝗见祈晴处。 ●青苗会祈保田稼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 五月端午日。 住持上堂。 次第建青苗会。 堂司预出诸寮。 看诵经单。 幻住庵清规云。 五月二十八日。 起青苗经会。 三日。 至六月初一日散。 须预备香烛供料。 并立疏文。 及预出经单。 请大众。 结缘披阅。 然後聚其经目。 入疏回向。 又青苗经疏云。 岁遇中夏当植物长茂之时启建青苗胜会。 用保田畴。 仰祈护佑。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上堂云。 毘卢藏中。 有大经卷。 主伴互融。 理事俱显。 及乎点读开科。 多是讨头不见。 山门保护青苗。 为汝提掇一遍。 卓拄杖。 乃合掌云。 稽首文殊普贤。 却须管取一百四十大愿下座。 忠曰。 葢青苗会转华严经也。 介石朋禅师能仁录。 有保苗上堂。 明极俊禅师宝林录。 有散青苗经上堂。 石溪月禅师报恩录。 清拙澄禅师圆觉录等。 有青苗会上堂。 ●不断轮敕修清规祈祷云。 如祈晴。 祈雨。 则轮僧十员廿员。 或三五十员。 分作几引。 接续讽诵。 每引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 各三七遍。 谓之不断轮。 终日讽诵。 必期感应。 方可满散忏谢。 忠曰。 轮者。 自第一引。 次第精修。 数引终。 则复第一引临场。 如轮环然。 故言轮。 ●浴佛佛祖统纪云。 摩诃利头经。 四月八日。 是佛生日。 人民念佛。 浴佛形像。 旧说曰。 浴佛香汤方。 沉香(壹两)。 白檀(壹两)。 甘松(半两)。 丁子(半两)。 熏陆(半两)。 芎藭(半两)。 郁金(壹钱参分)。 此七种。 盛净布囊。 投於铛内。 用净水三揆。 煎减二揆。 移铛冷之。 然後盛浴盆。 天中记云。 四月八日。 浴佛。 以都梁香。 为青色水。 郁金香。 为赤色水。 丘隆香。 为白色水。 附子香。 为黄色水。 安息香。 为黑色水。 以灌佛顶。 诞生佛像法。 见灵像门。 传灯录。 药山俨禅师章云。 师见遵布衲洗佛。 乃问。 这个从汝洗。 还洗得那个麽。 遵曰。 把将那个来。 师乃休。 腊八浴佛。 见佛成道会处。 ●浴圣浴圣僧也。 敕修清规知浴云。 浴头覆维那首座住持毕。 鸣鼓三下。 浴圣。 桶内皆着少汤。 烧香礼拜。 想请圣浴。 高僧传道安传云。 安立誓。 愿生兜率。 忽有异僧。 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 处之讲堂。 时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 从窓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起。 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安曰。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来生所之处。 彼乃以手。 虗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覩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 大众数十人。 悉皆同见。 安後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 伴侣数十。 来入寺戱。 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法苑珠林。 洗僧法云。 敷扬玄教已自周圆。 严仪洗具。 後皆备讫。 唯众一心。 奉请三宝。 稽首归依。 上请。 十方诸佛。 三世慈尊。 五分法身。 真应两体。 九十八使。 惑缠已尽。 三十二相。 微妙庄严。 实无四求。 假同四事。 为众生故。 有感便来。 唯愿各各。 乘摩尼宝殿。 坐码碯云中。 放百亿光明。 照三千刹土。 梵王持盖。 帝释布华。 降此道场。 入温室浴。 次请发心已上。 补处已还。 欢喜离垢之人。 善慧法云之士。 三贤十圣一切诸菩萨。 惟愿运天人於掌内。 安法界於毛端。 齐驭四足之灵鹏。 俱骋六通之神骥。 不见相而见。 不来相而来。 降此道场。 入温室浴。 次请。 山中宴坐。 独觉大人。 言下证真。 四果高士。 及向趣圣僧。 宾头上座等。 惟愿空中振锡。 戏六神通。 云内持瓶。 具十八变发波斯之正信。 伏劳度之邪心。 及此现前和合大众。 百千腊已下。 乃至无腊。 竝入温室浴。 次请。 弘慈本誓。 誓度四生。 方便善权。 权形六道。 随声即至。 如影赴身。 不念即彰。 不请之友。 竝入温室浴。 次请。 三界天众。 四海龙王。 八部鬼神。 一切含识。 有形之类。 蠕动之流。 竝入温室浴。 又南海寄归传。 出灌沐尊仪法。 ●焚疏忠曰。 日本禅林。 修正满散。 解夏满散。 焚疏及经马纸钱。 在讽经後。 而诸清规未录此。 (化纸钱见钱财门)大慧为孟宗丞普说云。 本朝仁宗皇帝时。 京师有言法华者。 不知从何所来。 常行闤闠中。 饮啖无所择。 道俗莫能凡圣之。 时吕文靖公作相。 欲验其真伪。 遂焚疏。 请明日就府第斋。 言公如期果至。 文靖遂释所疑。 ●跪炉敕修清规圣节云。 两序分班对立。 住持就跪。 知客跪进手炉。 侍者跪进香合。 维那白佛宣疏毕。 知客跪接炉。 住持收坐具。 备用清规圣节云。 或住持。 受州县关请。 上首知事。 偏位跪炉。 库司客头。 跪进手炉。 复跪接炉。 库司茶头跪进香合。 又如来降诞云。 如或住持它缘。 首座偏位跪炉。 圣僧侍者。 堂司库子。 跪进手炉香合。 方丈侍者亦得。 为法重也。 古宿公论。 唯佛祖忌。 当首座代住持。 为传法故。 圣节知事代。 为山门也。 大慧笑翁皆行之。 旧说曰。 圣节。 知事代住持跪炉。 由山门设供矣。 若三佛二祖。 率众财设供。 则首座代住持。 偏位跪炉。 圣僧侍者。 进手炉。 库司行者。 进香合。 如今日本。 三佛二祖。 山门设供。 而住持不在。 则须都寺偏位跪炉也。 忠曰。 备用重法。 故首座代住持。 旧说则众财设供。 非由山门。 故首座代焉。 若依备用意。 则三佛二祖。 虽山门设供。 须首座代住持也。 又按备用言知事代。 为山门也者。 谓圣节事。 系山门世谛也。 非谓为山门设供。 旧说庶於野矣。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 原夫大众拜。 与住持跪炉宣疏者。 以祝圣寿。 报佛恩。 当严其礼。 以示特重。 僧史略云。 据寄归传中曰。 焚香胡跪。 叹佛相好。 合是导师胡跪尔。 (胡跪法。 详礼则门。 )忠曰。 跪炉。 亦见世礼。 戒环法华要解云。 偏右肉袒。 示降志尊法。 右膝虔跪。 示屈节致钦也。 袒跪。 不唯西竺之礼。 此方春秋。 郑伯肉袒降楚。 示为臣仆。 及祷则跪炉。 祭则跪奠。 皆致钦也。 宋史礼志忌日云。 命行香羣臣。 班殿下。 宰相一员。 升殿跪炉。 而罢通揖。 又云。 宰相执政官。 分左右。 行香讫。 执笏俱复位。 次引班首升殿。 诣香案前俛伏跪。 搢笏执炉。 俟读疏毕。 执笏俛伏。 兴降阶复位。 又再拜退。 ●出班上香敕修清规圣节云。 行者鸣钹。 维那转身炉前。 揖住持上香。 烧香侍者。 捧香合。 次东堂西堂。 出班上香。 次两序对出。 向佛问讯。 上香毕。 两两相朝转身归位。 大众同展三拜。 又两序出班上香云。 凡出班上香。 行者鸣钹。 维那出炉前。 向外偏立。 揖住持上香(侍者捧合)。 次揖两序。 相朝而出。 转身问讯住持(谓之借香)然後上香。 若圣节。 佛祖。 嗣法师忌。 无借香问讯。 有立班西堂。 当先上香或谓首座已出世。 当先上香者非。 盖必与都寺。 同出班故也。 忠曰。 出班烧香。 亦见世礼。 宋史所谓。 宰相执政官。 分左右行香(止此)。 是也。 见跪炉处。 ●揖班上香即出班上香也。 敕修清规。 佛降诞云。 维那揖班上香。 ●放生佛祖统纪云。 放生光明经。 述流水长者救鱼。 十千天子报德。 此缘起也。 智者买断簄梁。 悉罢江上采捕。 此立法也。 赴计诩狱中之难。 报修禅堂上之恩。 此显验也(此三事并见知者纪)。 唐肃宗乾元二年。 诏天下。 置放生池。 凡八十一所(颜真卿为碑)。 本朝真宗天禧元年。 诏复天下放生池。 沿江淮州郡。 上下水五里。 并禁采捕(二事详见通塞志)。 慈云奏西湖为放生池。 以四月八日。 会郡人。 纵鱼鸟。 法智於南湖以佛生日。 放鱼鸟。 祝圣人寿。 枢密刘均。 奉敕撰碑。 此皆放生之梗槩也。 释门正统曰。 复次精舍所踞。 号曰仁祠。 式警羣迷。 聿形悲济。 於彼坊佐。 或临江湖川泽。 污沼堤防之处。 多有因高就下。 普化博施。 捐以为放生池者。 滥觞虽非於真经。 渗漉实推於佛陇。 自天台海曲。 买沪梁之地。 绵亘三百里。 敷奏王家。 全宥潜蛰。 因艹庵曰。 海上渔人。 截流一网。 巨尾纤鳞。 皆为所有。 一日何止万死耶。 智者尝剏放生池於海涯。 当其放之也。 则为授归戒。 说大法。 然後纵之海中。 圉圉洋洋。 得其所也。 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 智者没至唐末。 中国台道渐息。 而海东诸国极炽。 忠法师谓。 智者缘在此方。 而道敷于海东者。 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 闻者莫不笑之。 以余观之。 其语若诞。 教理有凭。 流水十千天子。 即脱鱼报。 岂非此乎。 中兴以来。 祥开延庆。 化广葛川。 金塘大堤。 歌放刘礼部之颂。 溍浔渌浦。 酬於王丞相之恩。 故教行录金园集。 各有放生仪轨。 鳞番叠幅。 率土化之。 佛生之旦。 众大和会。 浮泛彩蠲。 演唱竺坟。 悟流水胜因。 识衔珠善报者。 举袂扬尘。 挥汗成雨。 固不待於百年。 而後胜残去杀也。 况动以祝圣为名。 则忧国爱君。 顾不韪欤。 又利生志中广说。 文繁不录。 放生事。 在外典。 列子说符篇云。 邯郸之民。 以正月之旦。 献鸠於简子。 简子大悦。 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 正旦放生。 示有恩也。 客曰。 民知君之欲放之。 竞而捕之。 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 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 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 然。 发布时间:2025-04-25 18:22:3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