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八类 祭供门 内容: ●罗汉供忠曰。 十六罗汉。 见灵像门。 五百罗汉名。 莫闻藏乘说。 近有南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一卷。 刊布。 亦不载本据矣。 罗汉供。 别有式。 又曰。 东福寺每岁修正。 讲罗汉供。 昔明兆殿司。 妙于绘事。 曾畵五百应真。 一日遇异人。 授以一轴书。 不知所往。 展视之。 则罗汉供祭文也。 时人以为畵像感应。 至今为东福宝物。 故此轴不识何人书。 佛祖统纪云。 佛灭时。 付嘱十六阿罗汉。 与诸施主。 作真福田。 时阿罗汉。 咸承佛敕。 以神通力。 延自寿量。 若请四方僧。 设无遮施。 或所住处。 或诣寺中。 此诸尊者。 及诸眷属。 分散往赴。 蔽隐圣仪。 密受供具。 令诸施主。 得胜果报。 传灯录翠微无学禅师章云。 师因供养罗汉。 有僧问曰。 丹霞烧木佛。 和尚为什麽。 供养罗汉。 师曰。 烧也不烧着。 供养亦一任供养。 又问。 供养罗汉。 罗汉还来也无。 师曰。 汝每日还吃饭麽。 僧无语。 师曰少有灵利底。 密庵杰禅师径山录建会上堂云。 千岩酿秀。 万木回春。 罗汉会兴。 贯通今古。 一愿龙王福护。 瑞雪快晴。 二愿施主归崇。 骈臻辐辏。 三愿大众同心同德。 扶掖丛林。 滴水氷生。 始终一致(云云)。 ●盂兰盆供释氏要览云。 盂兰盆。 此释子。 申孝报恩。 救苦之要。 以目连救母为始也。 梵语盂兰。 此云救倒悬也。 盆则此方器也。 此经目。 华梵双举也。 若梵语从声。 其盂字不须从皿。 必执笔者悞尔。 若于阗等。 可知也。 义净云。 盂兰者。 西域之语。 此云救倒悬。 即饥虗危苦。 谓之倒悬也。 盆乃东夏之音。 此则救苦之器。 所以仰大众之恩光。 救倒悬之窘急。 此从义以制名也。 古师云。 盆或是鉢。 但译时。 随俗称盆。 盆之与鉢。 皆器故也。 经云。 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日。 当为七世父母。 及现在父母。 厄难中者(此文。 又通。 保安现在父母)。 具饭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 香油挺烛。 牀敷卧具。 尽世甘美。 以着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又云。 初受食时。 先安在佛前塔寺中。 众僧咒愿竟。 便自受食(若供养佛食。 回供僧者。 即此日得。 他日不通。 今却於寺中设供亡人盖悞之也)。 法苑珠林祭祠篇云。 问曰七月十五日。 既开道俗造盆献供。 未知得造宝盆种种襍珍。 献佛以不。 答曰。 并得。 若依小盆报恩经。 略无宝物。 依大盆净土经。 即有。 故十六国王。 闻佛说目连救母。 脱三劫饿鬼之苦。 生人道中。 母子相见。 时瓶沙王。 即敕藏臣。 为吾造盆。 藏臣奉敕。 即以五百金盆。 五百银盆。 五百瑠璃盆。 五百[王*车]璖盆。 五百码碯盆。 五百珊瑚盆。 五百琥珀盆。 各各盛满百一味饮食。 事事如法。 将来。 献佛及僧。 准此定得。 问曰。 依小盆经云。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 七月十五日。 自恣时。 当为七世父母。 及现在父母。 厄难中者。 具饭。 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 香油。 挺烛。 牀卧众具。 尽世甘美。 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初受盆时。 先安在塔前。 众僧咒愿竟。 便自受食。 不论襍华供养。 今时诸寺。 有力富者。 广造襍华。 或用襍宝。 或用襍缯。 或用米麪。 或用诸蜡。 或用铅锡。 或用襍色等。 亦有道俗贵胜。 讥论此事。 目连为母生在饿鬼。 佛令设百味饭食。 献佛及僧。 何因将此宝华襍物献之佛僧。 岂得食此宝华襍色等不。 答曰。 不得以己狭劣。 妨他大福。 故大盆经云。 瓶沙王造五百金鉢盛满千色华。 五百银鉢。 盛满千色百木香五百瑠璃鉢。 盛满千色紫金香。 五百[王*车]璖鉢。 盛满千色黄莲华。 五百码碯鉢。 盛满千色赤莲华。 五百珊瑚鉢。 盛满千色青木香。 五百琥珀鉢。 盛满千色白莲华。 王视如法。 即敕兵臣。 严驾。 十四万众俱。 到只洹寺礼佛奉盆。 及僧。 以七宝盆鉢俱施与佛及僧。 僧受用竟还驾归国。 七世父母。 超过七十二劫。 生死之罪。 其次须达居士。 毗舍佉母。 二百优婆夷。 波斯匿王。 末利夫人等。 颁宣国内依目连盆法。 为吾造盆。 各用五百紫金盆。 黄金盆盛满百一味饮食。 後以五百紫金轝。 五百黄金轝。 盛满百一物。 事事具足。 遂至王及夫人前。 见其如法。 时王即以严驾。 十八万众共。 至佛前奉千金盆千金轝等。 竟。 敬礼还归。 七世父母。 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事物纪原云。 今世每七月十五日。 营僧尼供。 谓之盂兰斋者。 按盂兰经曰。 目连母亡。 生饿鬼中。 佛言须十方众僧之力。 至七月十五日。 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 後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 极工巧也。 今人第以竹。 为圆架。 加其首以荷叶。 中贮杂馔。 陈目连救母畵像。 致之祭祀之所失之远甚矣。 忠曰。 是亦不见大盆经者也。 然依之。 足知中华当时风俗。 故录之。 又见报祷门。 盂兰盆会处。 ●入门欢大监清规云。 一代住持。 入祖堂。 新安位牌。 则前历代诸住持。 皆相迎接。 问讯欢喜。 住持之小师。 当为本师。 修设历代供养。 点心肴馔。 作入门欢。 若独设一位。 新入住持自飨。 令历代住持空坐。 看别人受供。 是何道理。 两无面目。 忠曰。 或作劝勉之劝。 非也。 又有作款者。 款曲也。 希叟昙禅师开善录入院提纲云。 入门款。 无改换。 芝峯一一从公断。 事涉春缘。 何妨花判。 ●传供大监清规佛诞生云。 住持至。 烧香一炷。 大展三拜。 不收坐具。 侍者一班。 进卓排立。 传供。 敕修清规圣节云。 住持上茶汤。 上首知事。 递上。 忠曰。 递上。 即传供也。 ●贴供见职位门。 贴供行者处。 ●上供备佛饷祖饷也。 敕修清规圣僧侍者云。 斋粥二时上供。 ●发供●斛食忠曰。 施食法。 方木函。 堆盛饭食备三界万灵牌前。 此即斛食也。 汉书律历志云。 斛者。 角斗。 平多少之量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 七月盂兰盆会。 预率众财。 办斛食供养。 释氏要览云。 若比丘。 各自备一斛食。 施者。 即依焦面大士经。 施与饿鬼也。 佛祖统记云。 六道斛。 净名经云。 以一食施一切(言一切则全收六道)。 供养诸佛。 及众贤圣。 然後可食。 南岳随自意三昧云。 凡得食。 应云。 此食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差别。 天台观心食法。 鸣钟後。 敛手。 供养一体三宝。 次出生饭。 称施六道。 此皆等供十界。 即是今人施六道。 修水陆供之明证也。 述曰。 妙乐云。 世人设六道者。 是梁武见江东多淫祀(杀生命祭邪鬼)。 乃以相似佛法。 权宜替之。 此盖荆溪一往。 以祭祀恶法。 对佛法论之。 将以止天下之杀。 故未论十界等供之义。 焰口经。 令供养三宝。 即是四圣。 供婆罗门仙。 即是人道。 供焰口众。 即是鬼道。 余四道。 虽不备。 盖是当时赴机未普。 故经文隐略耳。 若大乘行人。 圆观法界。 则当依净名经中义。 若慈云谓鬼道得食。 余五道不得者。 此等意。 亦是用婆沙论云(丙)若因祭祀唯鬼神得之。 余趣不可尽得。 此是约人世祭祀。 言之耳。 若依出世法。 用平等心。 修无碍供。 则当仰观净名南岳天台三处之文。 则理无不在。 今有营小斛。 曰散洒者。 或一巨斛者。 或至四十九斛者。 皆所以等供六道羣品也。 可不信哉。 阿难斛食缘。 见丧荐门。 施食法处。 ●香馔敕修清规。 达磨宿忌回向云。 率比丘众。 营备香馔。 以伸供养。 忠曰。 说文馔具食也。 宿忌具九味。 葢谓之香馔。 旧说曰。 不烹熟者。 言香馔。 烹熟者言羞。 或曰香馔此方俗所谓洗米也。 忠曰。 并杜撰。 ●九味斋忠曰。 或作鸠美菜。 盖集美味也。 或作供备菜。 大监清规作九味斋。 今依此为正。 盖果糍类。 有九味。 而已。 如今时。 小器长脚者。 金银装饰。 高餖飣馒头羊羹等。 及诸珍果。 或十二器(左右各六器)。 或十六器(左右各八器)。 予曾观建仁千光祖师。 五百年忌。 其器银碗雕华形。 横列四行。 每行十器。 凡有四十器。 大监清规。 末後事仪云。 正大夜时。 念诵讽经。 九味斋畧之。 忠曰。 九味斋。 本是宿忌供物。 可以之证焉。 云章和尚讲敕修清规。 到达磨忌曰。 儿孙者。 遇祖忌。 则须尽如在之诚。 以酬恩德。 前晚备设供具鸠美菜等者。 见殷懃之情也。 本是前晚供物故。 来早宜撤之。 然犹留之。 严饰灵筵耳。 或曰。 僧家不可晚食。 况祖师乎。 是故宿忌回向。 但举茶汤。 到半斋回向。 列举珍羞供物。 及茶汤也。 予谓。 圣贤虽道高。 世相须同凡。 若诸供一时进之。 则匕箸难周。 调摄违法。 故宿夜进鸠美菜。 来早献饭羹。 於理得处。 又当日供养。 寻常也。 若不以前晚供具。 则无可以表丹悃者。 徒不可以晚食。 作难。 而妨诚心矣。 但茶汤礼。 则以当日为本。 学者须知之。 江湖纪闻云。 至元归附後。 胡雨岩游学湖湘道永之境。 投宿敝寺。 有老僧。 背灯而坐。 曰客来何暮。 胡曰。 店艰乏食。 行路良苦。 僧袖中出二斋。 令食。 席地就卧。 僧诵偈云。 百补袈裟旧鉢盂。 几年同我此山居。 寒灯夜照青莲座。 得伴看添贝叶书。 旦觉衣湿而冷。 扪席乃知。 露宿草上。 青天旷野。 一无所有。 行至一寺。 俨然夜所宿处。 惊语行者以故。 曰此祖师葬处。 祖师顺寂。 十五年矣。 夜供五斋。 讶缺其二也。 忠曰。 五斋。 盖九味斋。 五器也。 此可以证九味斋。 书斋字。 及九味斋。 前晚供养也。 ●珍羞敕修清规。 佛降诞上堂云。 严备香花灯烛。 茶果珍羞。 以伸供养。 小补韵会云。 羞膳也。 一曰致滋味为羞。 周礼享人注疏。 牛羊豕调。 以五味。 盛之於豆。 谓之羞。 又食也。 礼记月令。 羣鸟养羞。 注羞谓所食也。 疏云。 若食之珍羞相似。 又作馐正字通云。 馐馐。 竝俗字。 旧注音修。 膳也。 荐也。 义与羞同。 误分为二。 经传本借羞。 李太白诗集。 过汪氏别业诗云。 我来感意气。 搥炰列珍羞。 ●生饭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 鉢刷安第二饙子缝中。 出半寸许。 盛生饭。 不得以匙筯出生饭。 不过七粒。 太少为悭食。 凡受食则用出生。 或不受食。 却不可就桶杓内。 撮饭出生。 旧说曰。 施鬼界众生之饭。 故曰生饭。 出饭不可过七粒。 面不可过一寸。 馒及饼。 可指甲许。 生饭不可飣请菜中。 为受饭鬼。 与受菜鬼。 相争也。 凡鬼中。 专受生饭者。 旷野鬼也。 专受施饿鬼食者。 面然鬼也。 或说曰。 生饭者。 人之生气。 在左掌。 故先用右手拇指中指。 而撮之。 少点左掌。 熏着生气於饭。 然後置鉢刷唱偈。 施与鬼子母。 故曰生饭。 或曰。 生字义。 古德未下解。 有谓。 生是熟之对。 未下筯之新饭。 是生义。 以供鬼也。 忠曰。 人生气在左掌。 未得本据。 谓生者。 众生也。 非生熟义。 佛自言出众生食(後引)何不见经文。 生曲说而为难解哉。 资持记云。 施生。 不必多也(出生处引)。 乃出於施众生之食也。 佛祖统纪云。 出生饭。 此有二缘。 一者涅盘经令施旷野鬼。 毗柰耶律。 令施鬼子母等。 此曹本食肉啖人。 佛化之。 受戒不杀。 乃嘱弟子。 随处施食。 今斋堂。 各各出众生食。 是也。 此唯出家人行之。 二者焰口经托阿难为缘。 令施饿鬼食。 今斋堂。 别具小斛。 於食毕。 众作法施之。 或各具小生斛。 夜间咒施。 此通道族行之。 旷野鬼缘。 涅盘经梵行品云。 善男子。 如我。 一时游彼旷野聚落丛树。 在其林下。 有一鬼神。 即名旷野。 纯食肉血。 多杀众生。 复於其聚。 日食一人。 善男子。 我於尔时为彼鬼神。 广说法要。 然复暴恶。 愚痴无智。 不受教法。 我即化身。 为大力鬼。 动其宫殿。 令不安所。 彼鬼於时。 将其眷属。 出其宫殿。 欲来拒逆。 鬼见我时。 即失心念。 惶怖躃地。 迷闷断绝。 犹如死人。 我以慈悯。 手摩其身。 即还起坐。 作如是言。 快哉今日。 还得身命。 是大神王。 具大威德。 有慈悯心。 赦我愆咎。 即於我所。 生善信心。 我即还复如来之身。 复更为说种种法要。 令彼鬼神受不杀戒。 即於是日。 旷野村中。 有一长者。 次应当死。 村人已送。 付彼鬼神。 鬼神得已。 即以施我。 我既受已。 便为长者。 更立名字。 名手长者。 尔时彼鬼。 既白我言。 世尊。 我及。 眷属。 唯仰血肉。 以自存活。 今已受戒。 当何资立。 我郎答言。 从今当敕声闻弟子。 随有修行佛法之处。 悉当令其施汝饮食。 善男子。 以是因缘。 为诸比丘。 制如是戒。 汝等从今。 常当施彼旷野鬼食。 若有住处。 不能施者。 当知是辈非我弟子。 即是天魔徒党眷属。 善男子。 如来为欲调伏众生故。 示如是种种方便。 非故令彼生怖畏也。 诃利帝母缘 鼻柰耶杂事云。 懽喜夜叉神。 生子至五百。 其最小者。 名曰爱儿。 欢喜入王舍城。 所有男女。 次第取食。 人民痛恼。 当往告佛。 时诸人曰。 此鬼噉我男女。 则是恶贼。 何名欢喜。 因此。 竞呼。 为诃梨底母。 众往白佛。 佛持鉢入城。 以鉢覆其爱儿。 母归不见爱儿。 上从天宫。 下至地狱。 寻觅不见。 佛问言。 汝有几子。 答言。 五百。 佛言。 五百失一。 何甚苦恼。 况他一子。 汝何食之乎。 母曰。 愿以示诲。 佛言可受我戒。 得见爱儿。 母曰。 我依佛。 佛举鉢见爱儿。 从佛受三归五戒。 白言。 我今与子。 何所食噉。 佛敕声闻弟子。 於食次出众生食。 呼汝等名字。 施之(略钞)。 佛祖统纪云。 诃利帝。 此飜恶贼。 盖是鬼子母。 未受戒时。 食王城男女。 居人怨之。 故作此目。 又别有阿利陀因缘。 灌顶封印大神咒经云。 阿利陀。 复白佛言。 我等鬼神。 官属七百。 常以精气血肉为食。 今日归命於佛世尊。 既授戒法。 不杀物命。 唯愿天尊。 敕诸弟子。 法食之时。 惠施少少饭食之余。 又与出生交看。 传灯录杉山智坚禅师(嗣马祖)章云。 师吃饭次。 南泉收生饭云。 生。 师云无生。 南泉云。 无生犹是末。 南泉行数步。 师召云。 长老长老。 南泉廻头云。 怎麽。 师云。 莫道是末。 逍州谂禅师录云。 师因见院主。 送生饭。 鵶子见。 便总飞去。 师云。 鵶子儿。 见儞为什麽却飞去。 院主云。 怕某甲。 师云。 是什麽语话。 师代云。 为某甲有杀心在。 ●出生忠曰。 生饭亦言出生。 出众生食之畧言也。 行事钞讣请设则篇云。 明出众生食。 或在食前。 唱等得已。 出之。 或在食後。 经论无文。 随情安置(资持记云。 虽通前後理合在前。 准宝云经乞食分四分一与同梵行人一与乞人一与鬼神一分自食。 故知。 前出。 後方自食)。 涅盘因旷野鬼(云云)。 四分僧伽蓝中。 立鬼神庙屋。 传云。 中国僧寺。 设鬼庙。 伽蓝神庙。 宾头卢庙。 每至二食。 皆僧家。 送三处食。 余比丘不出。 爱道尼经令出如指甲大(资持记云。 旧云。 晋法猛。 游西国传。 鬼庙即旷野神。 或鬼子母。 今多画於门首本为出食祭之。 今人乃谓门神讹替久矣。 爱道下。 示多少下引智论鬼能变食。 故不在多。 恐费信施)。 智论云。 鬼神得人一口食。 而千万倍出也(资持记云。 以鬼有通力变少为多。 此明施生不必多也)。 教诫律仪云。 凡欲出生粥。 不得令净匙。 拄着净人出生器中。 若着处。 即须更受匙又云。 凡所出生。 饼当如一半钱大。 饭不过其七粒。 自余饭食。 亦不得多。 又云。 凡所出生食。 须事事如法。 又云。 出生食。 不得将所弃恶食物致生中。 又云。 凡出生法。 须安牀边浅处。 令净人掠取。 不得自用手拈。 意在护手。 忠曰。 饭出生。 用右指。 粥出生。 用匙。 可按律仪文而知也。 释氏要览云。 今详若食是米麪所成者。 方可出之。 或蔬茹不用。 缘物类不食。 翻成弃也。 如爱道经云。 出生饼。 如指甲大。 又出生偈云。 汝等鬼神众。 我今施汝供。 七粒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以食出生时。 默诵此偈)。 孤山智圆法师闲居编出生图纪序云。 儒礼。 食必祭其先。 君子有事不忘本也。 释氏之出生。 具云出众生食。 盖祭旷野鬼神。 及鬼子母。 沙门用心。 悯异类也。 不忘本仁也。 悯异类慈也。 两者同出。 而异名。 今观後学。 鲜测厥由。 遂使出生事。 乖谨洁。 於檀越家。 则或杂以所弃。 处众堂。 则盘器污杂。 因图其形容。 纪其事迹以示来者。 且祭神如神在。 享于克诚。 在儒尚然。 况禀佛制。 今众居。 宜以净器聚敛。 安此像前。 良久施飞走鳞介之属。 檀越家。 当於僧食毕。 取其生饭并着一器。 供彼形像。 然後散之。 然律亦许二。 食时先送食供养(寄归传亦云。 复於行末安食一盘以供诃利帝母也)。 若或先供。 则众僧不须各出。 窃恐於时未安。 今宜各出。 然後聚而供之。 既人别用心。 则咸思佛制。 庶几上士。 勤而行之。 所谓贤者之祭。 必受其福也。 涅盘南本第十五云。 佛游旷野聚落(云云。 如前引)。 寄归传第一云。 施主初置圣僧供。 次乃行食。 以奉僧众。 复於行末。 安食一盘。 以供呵利底母其母先身。 因事发愿。 食王舍城所有儿童。 遂受药叉身。 生五百儿。 日飱王城男女。 佛遂藏其稚子。 名爱儿(云云。 如前引)。 故西方诸寺。 每於门屋处。 或在食厨边。 案画母形抱一儿子。 於膝下。 或五或三。 以表其像。 每日於前。 盛陈供食。 母乃四天王部众也。 大丰势力。 其有疾病无儿息。 飨祷焉。 皆遂愿。 详说如律。 神州先有名鬼子母也(今详。 此方佛寺。 皆於门壁画二神神後一女。 盖其遗像。 既二俱受祭。 故并画之。 或有立居士像者盖手长者也。 西壁即旷野之身。 东壁即佛所化者。 今明受祭。 唯图旷野之像焉)。 三余赘笔云。 古人每饮食。 必祭。 未有不祭而饮食者。 今之释老食时犹祭。 而士大夫。 乃反不行。 古云。 礼失而求之野。 此亦可见。 史绳祖学斋占毕云。 余尝观张横渠语云。 曾看相国寺饭僧。 因嗟叹。 以为三代之礼。 尽在是矣。 诚哉斯言。 余亦曾观成都华严阁下。 饭万僧。 始尽得横渠之所以三叹。 盖其席地而坐。 不设倚卓。 即古之设筵敷席也。 未食。 先出生。 盖孔子乡党所谓。 疏食菜羹瓜祭。 必齐如也。 朱文公注云。 陆氏鲁论释。 瓜字作必。 谓古人饮食。 每种各出少许。 置之豆间之地。 以祭先代。 始为饮食之人。 不忘本也。 孔子虽薄物。 必祭。 祭必敬。 如齐严。 此圣人之诚。 余又於礼记及左传有云。 子曰。 吾食於少施氏而饱。 少施氏遇我以礼。 吾祭作而曰。 疏食不足祭也。 古人以此为礼。 今之腐儒。 匪惟不能祭。 见有学者行之。 则指以溺佛。 为笑。 是不曾读书也。 而反使髠徒得窃吾教而坚持之。 又终食之间。 寂然无声。 此子所谓食不语也。 只此三者。 非三代之礼而何。 及到石室。 亦看士人会饭。 则攫拏如猿猱者。 有之。 吼詈斋仆庖人者。 有之。 打损器皿者。 有之。 亵谈喧笑。 视饭僧。 为有愧。 匪独士也。 余尝出入制总两幕。 士夫会食。 亦犹是也。 得不动横渠之叹耶。 忠曰。 佛氏出生。 非斅孔子乡当之行。 自有旷野神鬼子母事缘。 皎在綖文。 史氏唯知责腐儒。 不曾读书。 亦自不曾读内典。 妄以出生。 为窃儒教矣。 呜呼士大夫。 何物。 而不践三代礼乐。 其会食。 招猿猱喧杂之讪耶。 僧人何物。 而致使异教发礼在是之叹耶。 盖儒佛之小大浅深。 於此乎见。 不待劳辩焉。 史氏遂不少转脑。 反思释迦大圣之教化。 薰陶倍万於汝儒而折其慢幢。 犹轩轩有轻侮之言。 实可悯哉。 ●献粥●献斋●斋僧云卧纪谈云。 池州梅山愚丘宗禅师。 因练塘居士洪庆善持江东使节。 夜宿山间。 相与夜话。 洪问。 以饭僧见於何经。 其旨安在。 宗曰。 四十二章经有云。 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 乃至饭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 其无修证则是正念独脱。 能饭斯人。 则功超诸佛然前辈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为谁乎。 宗曰。 且以近说。 如秦少游滕州贬所。 自作挽章。 有谁为饭黄缁之句。 东坡既闻秦讣。 以书送银五两。 嘱范元长。 为秦饭僧。 及东坡北归。 至毗陵以疾不起。 太学生裒钱。 於东京慧林饭僧。 苏黄门撰东坡墓志。 首载之。 洪曰。 嚫金有据乎。 宗曰。 公岂不见。 毛诗小雅鹿鸣。 燕群臣嘉宾也。 既饮食之。 又实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 盖饮食不足以尽敬而加赠遗。 以致殷懃也。 於是为诵丁晋公斋僧疏曰。 佛埀遍智。 道育羣生。 凡欲救於倾危必预形於景贶谓白衣干禄。 叨家宰之重权。 丹陛宣恩。 忝先皇之优渥。 补仲山之衮。 曲尽巧心。 和傅说之羹。 难调众口。 尝於安寝。 忽梦清容。 妙训泠泠。 俾尘心而早悟。 真仪隐隐。 恨凡目以那知。 盖智未周身。 事乖远害。 至祸临而莫测。 成灾及以非常。 黜向西京。 感圣恩而宽宥。 窜於南裔。 当忠宪以甘心。 咎实自贻。 孽非他作。 念一家上散地。 望万里以何归。 既为负国之臣。 永绝经邦之术。 程游湘土道假灵山。 正当烦恼之身。 忽接清凉之众。 方知富贵。 难保始终。 直饶鼎食之荣。 岂若盂羹之美。 特形归命恭发精诚。 虔施白金。 充修净供。 饭苾蒭之高德。 答嬾瓒之深慈。 冀保此行。 乞无佗恙。 伏愿。 天回南眷泽赐下临。 免置边夷。 白日便同於鬼趣。 赐归中夏。 黄泉再感於天恩。 虔罄丹诚。 永繄法力。 洪曰。 向读名臣传。 只见补仲山衮和傅说羹一联而已。 今获全闻。 其精祷若此。 大慧为卢时用普说云。 我初到衡阳。 诸处道友。 送得千百贯钱来。 自家遣两个侍者。 去岳山沩山诸处。 斋僧一巡。 衡阳人。 初不知有斋僧之说。 有来问妙喜者。 对他道。 只是把钱。 雇和尚吃饭。 过得几时。 因普说。 方与他说斋僧功德。 後来稍稍知归向。 唐时有个宣律师。 为他持戒殊胜。 戒光直透天宫。 感得韦駄天神。 每日供天厨食。 因问天神。 世间功德。 何者最大。 曰斋僧功德。 最大。 梵网经不行利乐戒第九云。 若疾病。 国难。 贼难。 父母。 兄弟。 和上。 阿闍黎。 亡灭之日。 及三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斋会求福。 ●夏斋忠曰。 结夏秉拂。 都寺辨斋。 曰夏斋。 见埀说门。 谢都寺斋上堂处。 ●冬斋忠曰。 冬至秉拂。 都寺辨斋。 曰冬斋。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 谢秉拂冬斋上堂云。 法离见闻。 言诠罔及。 道非色相。 智照洞然。 首座用处。 即是藏主用处。 藏主用处。 即是都寺用处。 一即三。 三即一。 木马火中嘶。 黄昏候日出儞诸人。 向个里。 着得眼。 便见。 都寺用处。 要且不是藏主用处。 藏主用处。 要且不是首座用处。 还会麽。 曹溪波浪如相似。 无限平人被陆沉。 ●罢参斋忠曰。 参禅了毕。 设斋供养大众也。 传灯录洞山价禅师章云。 因夜间不点灯。 有僧出问话退後。 师令侍者点灯。 乃召适来问话僧出来。 其僧近前。 师曰。 将取三两粉来。 与这个上座。 其僧拂袖而退。 自此省发玄旨。 遂罄舍衣资设斋。 忠曰。 是所谓罢参斋也。 云栖袾宏和尚禅关策进序云。 警策在手。 疾驱而长驰。 破最後之幽关。 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罢讲斋忠曰。 教家参禅。 有省悟分。 即罢讲教辨斋。 供养大众也。 虗堂愚和尚显孝录拈提云。 良遂座主。 参麻谷。 谷见来。 携鉏去鉏草。 次日又来。 谷便闭却门。 遂因此契悟。 乃云。 和尚莫谩良遂好。 若不来见和尚。 几被十二分教。 误却一生。 遂将房计卖却。 作一罢讲斋。 忠曰。 联灯不言罢讲斋事。 皇甫冉送陈法师。 赴上元诗云。 延陵初罢讲。 建业去随缘。 忠曰。 此但是休讲。 游方也。 不必参禅之谓也。 ●茶汤忠曰。 凡佛前。 祖前。 灵前。 每日供茶汤。 为恒礼。 宋刘敬叔异苑云。 剡县陈务妻。 少与二子寡居。 好饮茶茗。 宅中先有古塚。 每日作茗饮。 先辄祀之。 二子患之曰。 古塚何知。 徒以劳祀。 欲掘去之。 母苦禁而止。 及夜。 母梦。 一人曰。 吾止此塚。 二百余年。 谬蒙惠泽。 卿二子。 恒欲见毁。 赖相保护。 又飨吾佳茗。 虽泉坏朽骨。 岂忘翳桑之报。 遂觉。 明日晨兴。 乃於庭内。 获钱十万。 似久埋者。 而贯皆新。 提还告其儿。 儿竝有慙色。 从是祷酹愈至。 发布时间:2025-04-25 18:34:5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