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廿一类 经录门 内容: ●大藏经宋景濂护法录。 宝积三昧集序云。 释氏之书。 有三法藏焉。 曰经。 曰律。 曰论。 经则佛与菩萨等所说。 论则诸贤圣僧所着。 唯律必佛口亲宣。 而非诸大弟子之得与闻也。 然而三藏之间。 綂为十二部。 分为大小中三乘。 广大殊胜。 无所不摄。 其文久流中国。 至秦而绝。 汉遣郎中蔡愔及秦景。 往使天竺。 受其书以归。 自是译师叠至。 代有所增。 以卷计者。 梁则五千四百。 隋则六千一百九十八。 唐承隋乱之後。 稍有废逸。 开元之目。 则五千四十八。 至贞元中。 则又增二百七十五。 宋太平兴国以来。 或翻译。 或编纂。 或收贞元未附藏者。 又增七百七十五。 逮元有国。 又增二百八十六。 其中颇不能尽知。 今以千文纪之。 自天至遵。 为号者。 五百八十六。 通为六千二百二十九卷。 噫嘻其广矣哉。 旧说曰。 大藏以千字文命函。 未知始於何人。 智昇开元目录。 犹未言天地玄黄等。 忠按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自大般若经六百卷已下。 以千字文。 天等字。 命函帙。 直到羣字。 都四百七十九字。 旧说云智昇未命之。 葢不核及略出也。 释氏通监唐开元十八年纪云。 沙门智昇。 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铨次大藏。 经律论。 凡五千四十八卷(自天地玄黄字。 号止笙字函後数十函。 系传录。 及唐宋新译经)。 又护法录赠令仪藏主序云。 三藏灵文。 琅函玉轴。 世所严奉者。 凡五千四十八卷。 六百亿三万一千八百八十八言。 其刊定因果。 竆究性相。 则谓之经。 埀范四仪。 严制三业。 则谓之律。 研真显正。 核伪摧邪。 则谓之论。 三者莫不具焉。 应庵华禅师录。 有散藏经小参。 ●五部大乘经法华玄义云。 究竟大乘。 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盘。 忠曰。 大乘经。 拣出五部。 正从智者大师说(隋文帝时)。 又曰。 相传。 此五部。 华严。 则取六十经(盖智者时。 无八十经)。 大集六十卷(大集三十卷。 日藏月藏地藏十输各十卷)。 大品三十卷。 法华八卷。 涅盘则取四十经(是亦智者时经)。 总一百九十八卷(若以法华为七卷则一百九十七卷)。 云栖正讹集云。 世人相传诵五大部谓是华严。 涅盘。 心地观。 报恩。 金光明五经。 此讹也。 五大部者。 一大藏之总名。 所谓般若部。 华严部。 宝积部。 大集部。 涅盘部。 部统所属诸经如六曹为总。 而统所属诸职也。 若云五部中。 各取其一。 则般若部。 一经不取。 何名五部。 忠曰。 五大部。 可谓五部大乘也。 云栖正世传之讹。 则可尚矣。 惜乎不原智者之说。 私择五名。 以为大藏总名焉。 又惟云栖不取阿含部。 岂可为大藏总名哉。 若如此。 则更重一讹。 何能正讹。 兰溪隆禅师建长录。 有檀越写五部大乘经上堂。 南浦明禅师录。 有大通忌。 赞五部大乘经。 陞座。 相国空谷应禅师录有陞座数篇。 皆能言五部纲领。 天境和尚无规矩。 小笠原泰山居士拈香云。 爰有海东宗师证公。 抽出华严。 方等。 般若。 法华。 涅盘等。 名为五部大乘经。 忠曰。 不辨五部。 智者抽出。 乃是三尺之暗也。 忠按。 法华经二译。 一西晋时。 竺法护译。 为十卷题云正法华经。 二东晋时。 鸠摩罗什译。 为七卷题云妙法莲华经。 然世唯用罗什译焉。 如法护译。 语意艰澁。 利益不饶。 故世不用之(扪蝨新话亦论二译短长)。 忠又按。 智者择出五部。 而其华严经智者之时。 但有六十经矣。 然今时五部。 取八十经者何。 盖六十经。 竺法护之译。 而语意不圆。 利益惟少。 故取八十经而已。 ●四大部经敕修清规祈祷云。 或看藏经。 或四大部经。 或三日五日七日。 随时而行。 佛祖统纪云。 冯楫问道於杲佛日。 顿悟心旨。 南渡之後。 所在经藏残阙。 楫以奉资。 造大藏经。 四十八所。 小藏四大部者。 亦如其数。 注云。 世以华严。 涅盘。 宝积。 珠林。 为四大部。 忠曰。 珠林二字讹。 当作般若。 见物初賸语。 及北磵文集。 物初賸语资寿教院经藏记曰。 今所匦藏。 特杂华。 般若。 宝积。 涅盘四大部。 与夫珠林之文而已。 如不足何。 北磵文集江东延庆院经藏记云。 教有半满。 藏无小大。 般若。 宝积。 华严。 涅盘。 合八百四十一卷。 自五千四十八卷出。 忠曰。 葢世俗。 以五千四十八为大藏。 以四部八百四十一卷者。 为小藏。 北磵欲辨此讹。 故云藏无小大也。 ●金刚经忠曰。 禅家专诵此经。 弘忍慧能二大师。 有劝奖语。 又依慧能。 初闻诵此经。 心即开悟。 又忍大师。 为说此经。 至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慧能言下。 大悟一切万法。 不离自性。 如坛经说。 法宝坛经六祖自说行由云。 见一客诵经。 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 遂问。 客诵何经。 客曰。 金刚经。 复问。 从何所来。 持此经典。 客云。 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 在彼主化。 门人一千有余。 我到彼中礼拜。 听受此经。 大师常勤僧俗。 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 直了成佛。 又般若品云。 善知识。 若欲入甚深法界。 及般若三昧者。 须修般若行。 持诵金刚般若经。 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 无量无边。 经中分明赞叹。 莫能具说。 ●楞严咒首楞严经长水疏云。 首楞严者。 梵语也。 涅盘云。 首楞者。 名一切事竟。 严者。 名坚。 即一切事。 究竟坚固也。 得此三昧。 观法如幻。 於法自在。 又咒末疏云。 此咒。 四百二十七句。 前诸句数。 但是归命诸佛菩萨。 众贤圣等。 及叙咒愿加被。 离诸恶鬼病等难。 至四百十九。 云跢侄他。 此云即说咒曰。 从四百二十唵字去。 方是正咒。 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 每一时。 诵一百八徧。 即正诵此心咒耳。 如或通诵。 更为尽善。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云。 白伞盖者。 二千一百三十字。 首楞严经圆通疏云。 临川克立曰。 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是经。 夙夜西望愿见。 而未及见也。 唐武后长安末。 般剌密帝三藏。 始持梵本。 自南海至广州。 会宰相房融。 知南铨在广。 请就制止寺译出。 而笔受之。 中宗神龙元年乙巳。 五月念三日。 经成。 誊写入奏。 适朝廷多故。 未遑颁行。 有神秀禅师。 入内道塲。 见所奏本。 传写归荆州度门寺。 时慧振法师。 访度门而得之。 经始传。 天宝十年。 西京兴福寺惟悫法师。 复於故相房融家。 得其笔受之本。 始作疏解。 而广传之。 旧说曰。 禅刹诵楞严咒。 始自唐北宗神秀大师。 忠曰。 克立但言。 神秀传写此经。 归度门寺。 未得神秀。 始诵此咒之证。 旧说附会。 此类不一。 然既写得。 则理可诵咒。 荣西兴禅护国论云。 楞严经云。 佛言。 阿难。 持此四种律仪。 皎如氷霜。 一心诵我般怛罗咒。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 以为其师。 着新净衣。 燃香闲居。 诵此心佛所说神咒。 一百八遍。 然後结界。 建立道塲。 求於悉地。 速得现前。 於道塲中。 发菩萨愿。 出入澡浴。 六时行道。 如是不寐。 经三七日。 我自现身。 至其人前。 摩顶安慰。 令诵持众生。 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乃至心得正受。 一切咒诅。 一切恶星。 不能起恶。 阿难当知。 是咒。 常有八万四千。 那由他等。 金刚藏王菩萨种族。 一一皆有诸金刚众。 而为眷属。 昼夜随侍。 设有众生。 於散乱心。 心念口持。 是金刚王。 常随从。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阿难。 是娑婆界。 有八万四千。 灾变恶星。 二十八大恶星。 出现世时。 能生灾异。 有此咒。 地悉皆消灭。 十二由旬。 成结界地。 诸恶灾障。 永不能入。 是故如来。 宣示此咒。 於未来世。 保护初学诸修行者(文)。 禅院恒修。 此是白伞盖法也。 镇护国家之义明矣。 僧史略曰。 灌顶坛法。 始於不空。 代宗永泰年中。 敕灌顶道塲处。 选二七人。 为国长诵佛顶咒。 及免差科地税云。 释氏资监云。 唐代宗大历九年甲寅。 道士史华以术得幸。 因请立刃梯。 与沙门觕法。 有旨。 两街选僧。 克日较胜负。 沙门崇惠常诵楞严咒。 表请挫之。 帝率百僚。 临观。 史华革履。 刃梯而上。 命惠蹑刃而昇。 往复无伤。 惠乘胜。 命聚薪於庭。 举烈焰。 惠入火聚呼华入。 华惭汗不敢正视。 帝大悦。 赐崇惠号护国三藏紫衣。 ●白伞盖神咒楞严咒称白伞盖神咒。 即八句陀罗尼也。 首楞严经曰。 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 所说心咒。 温陵会解云。 摩诃萨怛多般怛罗。 此云大白伞盖。 即藏心也。 量廓沙界曰大。 体绝妄染。 曰白。 用覆一切。 曰伞盖。 神咒从此流演。 故名心咒。 智广编密咒圆因往生集。 载大佛顶白伞盖心咒云。 捺麻厮怛(二合)达(引)须遏怛(引)也啊罗诃(二合)矴萨灭三莫[口*捺]薛怛涅达(引)。 唵 啊捺令觅折宁。 觅(引)罗末唧罗(二合)[口*捺]呤。 末(舌齿)[口*捺]末(舌齿)[口*捺]祢。 末唧罗(二合)鉢(引)祢癹(怛)。 吽[口*能][口*(隆-一)](二合引)癹(怛)莎(引)诃。 ●大悲咒敕修清规。 旦望藏殿祝赞云。 维那举大悲咒。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唐西天竺伽梵达摩译。 经咒功德。 如彼说。 大慧普说云。 如大悲咒云阿游孕。 杜撰者。 辄敢易游字为逝。 且言。 是鬼名。 因鬼告以名阿逝孕。 由是易之。 此由可怪。 既云秘密伽陀。 又是古圣师译。 岂可信鬼语。 而诬先圣耶。 信知学不经师。 岂免邪解。 丛林公论云。 乾道间。 伊庵权和尚。 董天台平田。 有士人陈德夫。 访之曰。 大悲神咒。 旧本作阿游孕。 新改为阿逝孕。 谓神人现而正之。 如何。 庵曰。 咒乃如来秘密之言。 十师未尝译也。 字或可改。 咒已译矣。 ●消灾咒敕修清规祈祷云。 如祈晴祈雨。 则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 施护译。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 经云。 我今说过去娑罗王如来所说。 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 除灾难法。 (乃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 能成就八万种。 吉祥事。 能除灭八万种。 不吉祥事(详如经说)。 ●尊胜陀罗尼宋高僧传。 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云。 释佛陀波利。 华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 忘身徇道。 徧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 远涉流沙。 躬来礼谒。 以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 虔诚礼拜。 悲泣雨泪。 冀覩圣容。 倐焉见一老翁。 从山而出。 作婆罗门语。 谓波利曰。 师何所求耶。 波利答曰。 闻文殊大士。 隐迹此山。 从印度来。 欲求瞻礼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 此土众生。 多造诸罪。 出家之辈。 亦多所犯。 佛顶神咒除罪秘方。 若不齎经。 徒来何益。 纵见文殊。 亦何能识。 师可还西国。 取彼经来。 流传此土。 即是徧奉众圣。 广利羣生。 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 弟子当示文殊居处。 波利闻已。 不胜喜跃。 裁抑悲泪。 向山更礼。 举头之顷。 不见老人。 波利惊愕。 倍增虔恪。 遂返本国。 取得经廻。 既达帝城便求进见。 有司具奏。 天皇赏其精诚。 崇斯秘典。 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 与日照三藏。 於内共译。 译讫。 嚫绢三十匹。 经留在内。 波利埀泣奏曰。 委弃身命。 志在利人。 请帝流行。 是所望也。 帝愍其专切。 遂留所译之经。 还其梵本。 波利得经。 弥复忻喜。 乃向西明寺。 访得善梵语僧顺贞。 奏乞重翻。 帝俞其请。 波利遂与顺贞。 对诸大德翻出。 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与前杜令所译者。 咒韵经文。 少有同异。 波利所愿既毕。 却持梵本。 入于五台。 莫知所之。 无住和尚杂谈集云。 圣一国师。 住东福日。 行事稠於余禅院。 朝诵楞严咒。 日中讽尊胜陀罗尼七遍。 有渡宋老僧。 启国师曰。 若欲行宋样。 则何不一随彼事例。 国师曰。 宋土僧则如法坐禅。 四时坐禅外。 犹有常坐者。 凡彼国。 无道无俗。 多务坐禅故省於行事耳矣。 如日本禅僧。 不然。 不专於禅定。 若复疏畧乎行事诵咒何以消信施。 若汝辈修禅。 如同宋僧。 则废行事。 亦可也。 其僧无以答焉。 尊胜经说消信施功能。 复令魔外远潜。 一时天狗魔凭人言。 我亦欲往东福。 但怖他尊胜陀罗尼。 ●无量寿咒敕修清规圣节云。 讽无量寿咒。 举药师号。 佛祖通载云。 弘教集云。 元世祖。 命僧念无量寿王陀罗尼经。 能念者。 赐疋帛称赏。 圣节。 诵无量寿咒。 必是此经陀罗尼也。 非谓往生咒。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那烂陀寺法天译。 经云。 佛言。 今此阎浮提世界中。 人寿命百岁。 於中多有造诸恶业。 而复中夭。 若有众生。 得见此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功德殊胜。 及闻名号。 若自书写。 若教他人。 书是经竟。 或於自舍宅。 或於高楼或安精舍殿堂之中。 受持读诵。 遵奉礼拜。 种种妙华。 烧香。 粖香。 涂香。 华鬘等。 供养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如是短寿之人。 若能志心。 书写受持。 读诵。 供养礼拜。 如是之人。 复增寿命。 满於百岁。 ●观音聪明咒村寺清规云。 童行方入寺(乃至)宜教观音聪明咒久而渐渐聪明。 忠曰。 陀罗尼集经。 有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 又有观音闻持不忘陀罗尼。 又续观音感应集有观音智慧咒。 所谓聪明咒。 是乎。 续观音感应集云。 赵师炳。 事观音大士甚虔。 行徽严道中。 壁间有大士所说智慧咒语。 且云。 若人受持。 满二百万遍。 智慧不与我等。 我誓不成正觉。 咒曰。 唵婆罗婆罗。 三婆罗。 三婆罗。 印涅唎野。 弥输陀尼。 唵噜唵噜。 折唎曳鏁诃。 ●经马忠曰。 日本禅刹祈祷。 或盂兰盆会等。 印造心经及马图。 加之纸钱。 先挂殿柱。 经罢而焚化。 未知何时起。 必是宋国禅林之法。 此方传习而已。 盖人鬼道异。 若火化之。 则得他受用。 详钱财门纸钱处。 今绘马。 火化之。 则鬼得取而乘。 亦如此。 丰後州大分郡真萱村。 松冈有松冈山长兴寺。 东福门派要翁纲禅师。 为开基祖。 其扁额。 宁一山书。 寺有马经之印板。 是要翁时物。 经则心经马图亦如今所绘也。 要翁即圆尔之第四世。 已下畧引事证。 空谷尚直编云。 浙右有人。 印造佛天三界纸马。 开张店业。 店屋楣间。 平铺阁板。 作卧室於阁上。 一夜触翻尿器。 淋漓污马。 仍将此马。 晒乾卖之。 本年从店中。 提出此人。 雷打死於门前。 王同轨耳谈云。 蕲水薛府尹均。 永乐时人。 往巴河镇。 平生清苦。 上亦甚称之。 橐无一钱。 在任积俸。 置纸马板数副。 以贻子孙。 今巴河薛铺纸马。 独易售。 人犹称薛府尹纸马。 可谓厚於贻矣。 博异志云。 开元中。 琅邪王昌龄。 自吴抵京国。 舟行。 至马当山。 属风便。 而舟人云。 贵贱至此。 皆合谒庙以祈风水之安。 昌龄不能驻。 乃命使。 赉酒脯纸马。 献于大王。 而以一首诗曰。 青骢一疋崑仑牵。 奉上大王不取钱。 直为猛风波里骤。 莫怪昌龄不下船。 宋史礼志云。 大中祥符二年。 十二月。 北朝皇太后。 凶讣。 遣使来告(云云)。 焚纸马。 皆举哭再拜。 归元直指临终四关云。 不求出世善根。 为爱家园长旺。 以致临终遭病。 怕死贪生。 信受童儿呼神唤鬼。 烧钱化马。 杀戮众生。 缘此心邪。 无佛摄护。 忠曰。 此是责贪生謟鬼。 不求出缠。 非必言烧钱化马。 是邪业。 元亨释书云。 释道公。 居天王寺。 持法华有年矣。 尝诣熊野安居。 夏终还本寺。 暮过一村。 无居宅。 宿大树下。 夜半有骑马者。 三十余人。 至树下。 一人呼曰。 翁在乎。 答曰在。 曰何不前去。 答曰。 马足损。 不任乘。 龄又衰老。 不能徒步。 诸骑过去。 明旦公怪。 巡见树下。 有小神祠。 其像朽弊。 前有片板。 上图马形。 前足之处。 其板破裂。 公便以丝系补。 欲试神言。 次夜犹宿树下。 中夜前骑又来。 呼翁。 乘马而出。 向晓更。 翁归来。 谢曰。 承师赐治马脚。 不堪幸也。 乃出甘饍饷公。 公曰数骑何人。 翁曰。 行疫神也。 神巡管内。 我为前驱。 若不出。 必受笞骂。 今蒙师惠。 嘉庆深矣。 忠曰。 焚马多见本据。 焚经难得其证。 适得焚尊胜咒施鬼事。 是可以证焚心经也。 异闻总录云。 李泳子永。 平生常印尊胜陀罗尼幡。 焚施鬼道。 淳熙六年。 为坑冶司干官。 分局信州。 次年十二月。 被檄至弋阳。 邑宰招饮。 归已侵夜。 卧驿堂。 睡未交睫。 见二妇人。 一冠一髻。 徘徊往来於室中知其为异物。 不及问。 少焉微寤。 则已逼床下。 李祝之曰。 若有所言。 可明告我。 不然。 托诸梦可也。 展转间。 复睡。 梦两人来拜曰。 见公无所求。 只欲得常印尊胜幡耳。 李曰。 吾在役。 固未尝携来。 柰何。 曰候公归信州见赠。 未晚。 扣其姓氏。 曰无用问。 当自知之。 明旦访诸人其从行虞候能言。 云。 比年广州卢彝通判之妾。 以产终此室。 今顶髻者。 是矣。 其冠者。 不知何人。 李还舍。 为印数十本。 焚与之。 ●语录忠曰。 禅祖语要。 不事华藻。 以常谈直说。 侍者小师。 随而笔录。 此名语录。 正字通云。 录音鹿。 誊写曰录。 又书篇名。 梁阮孝绪七录(云云)。 宋诸儒。 有语录。 名臣言行录。 文心雕龙云。 录者领也。 古史世本。 编以简策。 领其名数。 故曰录也。 ●话则丹鈆总录云。 佛书以一条。 为一则。 洪景卢容齐随笔。 史绳祖学斋占毕。 用之。 品字笺云。 则法则。 凡制度品式之有法者。 皆曰则。 祖庭事苑云。 宗门因缘。 不言一节一段。 而言一则者。 葢则以制字。 从贝从刀。 贝人所宝也。 刀人所利也。 所发之语。 若刀之制物。 以有则也。 故人皆宝之。 以为终身之利焉。 是知谓一则者。 不无深意也。 忠曰。 佛祖说话。 可为学者法则。 故言话则又言话几则。 不必用事苑凿说矣。 ●公案中峯山房夜话云。 或问。 佛祖机缘。 世称公案者。 何耶。 幻曰。 公案乃喻乎公府之案牍也。 法之所在。 而王道之治乱。 实系焉。 公者。 乃圣贤一其辙。 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 案者。 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 凡有天下者。 未尝无公府。 有公府者。 未尝无案牍。 盖欲取以为法。 而断天下之不正者也。 公案行。 则理法用。 理法用。 则天下正。 天下正。 则王道治矣。 夫佛祖机缘。 目之曰公案。 亦尔。 盖非一人之臆见。 乃会灵源。 契妙旨。 破生死。 越情量。 与三世十方。 百千开士。 同禀之至理也。 联灯会要黄檗运禅师章云。 次日陞堂云。 昨日寻羚羊僧。 出来。 其僧便出。 师云。 昨日公案。 老僧休去。 作麽生。 僧无语。 师云。 将谓是本色衲子。 元来是义学沙门。 拈拄杖。 即时打出。 (盖禅帖公案之言。 始见于此。 广灯文异。 )碧岩录。 三教老人序云。 尝谓。 祖教之书。 谓之公案者。 倡於唐而盛於宋。 其来尚矣。 二字。 乃世间法中。 吏牍语。 其用有三。 面壁功成。 行脚事了。 定盘之星难明。 野狐之趣易堕。 具眼为之勘辨。 一呵一喝。 要见实诣。 如老吏据狱谳罪。 底里悉见。 情款不遗。 一也。 其次。 则岭南初来。 西江未吸。 亡羊之岐。 易泣。 指海之针。 必南。 悲心为之接引。 一棒一痕。 要令证悟。 如廷尉执法。 平反出人於死二也。 又其次。 则犯稼忧深。 系驴事重。 学奕之志。 须专。 染丝之色。 易悲。 大善知识。 为之付嘱。 俾之心死蒲团。 一动一参。 如官府。 颁示条令。 令人读律知法。 恶念才生。 旋即寝灭。 三也。 具方册。 作案底。 陈机境。 为格令。 与世间所谓金科玉条。 清明对越诸书。 初何以异。 祖师所以立为公案。 留示丛林者。 意或取此。 虎关链和尚曰。 公案者。 寄世事而立名。 唐土有六省。 日本有八省。 省者。 俗云奉行者。 武士诉武家刑罚事。 则属兵部省刑部省决之。 民诉田壤事。 则民部省决之。 判文事。 则治部省决之。 凡诸奉行者。 以自古公界所定法式。 聚置之於案上。 仍拟于今之所讼。 而理之。 日本法家人。 以延喜式目弘仁式目沙汰而理之。 即是也。 宗门公案亦尔。 提撕古人相师。 所定之法。 是非一人之私法。 便天下公共之理也。 云栖正讹集云。 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 所以剖断是非。 而诸祖问答机缘。 亦只为剖断生死。 故以名之。 总其问答中。 紧要一句。 则为话头。 如一归何处。 因甚道无。 念佛是谁。 之类。 是也。 千七百则。 乃至多种。 皆悉如是。 居家必用。 吏学指南册籍类云。 公案。 谓公事始末也。 又埀说部。 拈古处。 东山外集说。 ●偈颂飜译名义集云。 伽陀。 此云孤起。 妙玄云。 不重颂者名孤起。 亦曰讽颂。 西域记云。 旧曰偈。 梵本略也。 或曰偈他。 梵音讹也。 今从正音。 宜云伽陀。 唐言颂。 又云。 只夜此云重颂。 妙玄云。 重颂上直说。 修多罗也。 亦曰应颂。 颂长行也。 忠曰。 禅宗偈颂。 寻源。 二十八祖。 有传法偈。 慧能神秀呈偈。 见己所解。 尔降倡於赵宋。 而炽於胡元。 汾阳作广智歌。 雪窦圆悟。 铿訇。 埀模范矣。 禅林宝训云。 万庵曰。 颂始自汾阳。 暨雪窦宏其音。 显其旨。 汪洋乎不可涯。 後之作者。 驰骋雪窦。 而为之。 不顾道德之奚若。 务以文彩。 焕烂相鲜。 为美。 使後生晚进。 不克见古人浑淳大全之旨。 乌乎。 山庵杂录云。 竺元先师谓。 做颂。 须事理俱到。 譬如打索。 两股紧缓不同。 则不堪矣。 大川和尚。 作蜘蛛颂。 固好。 但其中三字。 於理固无害。 於事则不然。 其颂云。 一丝挂得虗空住。 百亿丝头杀气生。 上下四围罗织了。 待无漏网话方行。 末後三字。 於蜘蛛却无交涉。 又题出山相云。 龙姿凤质出王宫。 垢面灰头下雪峯。 誓愿欲竆诸有海。 不知诸有几时竆。 以雪峯易雪山拘韵耳。 而此地有雪峯。 其名既显。 似觉有妨。 所以不纯也。 竺仙疑问云。 宗门偈颂。 唯是发明佛祖大事。 非达佛祖之知见。 孰能为之。 颂者诵也。 称述也。 美盛德之形容。 歌诵盛德也。 谓以偈言。 称颂其事。 以美其德也。 所谓游扬德业。 褒赞成功。 是矣。 而佛菩萨。 正当宣扬之时。 皆以宝音梵呗。 演而为微妙清雅之韵。 悠扬讽咏。 优游彬蔚。 婉而成章。 乃涵不尽深长之意。 令人乐闻。 今兹翻译。 莫能写之。 唯掇其大意耳。 是故经偈。 亦无有押韵也。 东土诸祖。 始稍体之。 是皆悟明通达。 冲口而成。 非假造作。 法滋既久。 华竺两狎。 人心转巧。 机变迭出。 遂寄调於风雅之音。 播扬西来不传而传之意也。 且诗者。 止乎六义而已。 宗门玄唱。 则有俨若。 含於六义者。 有超然於六义之表。 而绝去世间翰墨畦迳之外。 来不知踪。 去不知迹。 非意可求。 非情能测。 若或体其所飜经偈之作。 则逼似之。 唯其达人。 千变万化。 所谓青出於蓝。 冰寒於水。 而成亹亹者欤。 自古至今。 代不乏贤。 然虽近今。 而能超於前作者。 时亦有之。 第不多耳。 梦岩旱霖集。 跋北磵诗集云。 诗也者。 人之情性也。 因感触而生(云云)。 吾释偈颂。 据彼之方。 有只夜者焉。 有伽陀者焉。 昔人曰。 偈或偈佗。 盖梵音之讹略也。 按梁僧史。 罗什语慧叡曰。 天竺国俗。 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 以入弦为善。 凡见佛觐王。 咏歌功德。 经中偈颂。 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 失其藻蔚。 传译大意。 以诏後世。 有如嚼饭与人。 非特失味。 乃令呕哕也。 什辄制偈。 赠沙门法和曰。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 清音满九天。 此土之偈。 滥觞于此。 自尔以降。 达磨对扬衒之作偈。 以至。 汾阳雪窦或古或律。 偈颂独盛于吾门。 向所谓情性之本。 发为玄言奇唱。 葢诗律特其寓也耳。 卿睦庵曰。 诗而非诗。 乃此也。 然悠悠後学。 不本宗猷。 肆笔而成。 全无羞愧。 如峨嵋鵶臭。 十倍隐之。 何其多耶。 至若黄龙之由有没二字。 服其妙密。 则葢寡矣。 其末流甚者。 闻云秋云秋水共依依。 则曰此诗也。 闻云倒骑佛殿上天台。 则曰此颂也。 欲不笑而得乎。 夫内无所得。 语言惟贵。 则虽咸池三百首。 金薤千万篇。 竟何补於吾道之万一耶。 北磵老子。 从涵养酝藉之中。 获超然自得之妙。 离文字之缚。 脱笔墨之畛畦。 文章钜公与交。 则寂寥乎短章。 舂容乎大篇。 谓之诗也亦得。 衲子与酬唱。 则痛快过乎棒喝之用事。 谓之颂也亦得。 与夫休己岛可之徒。 雕肝镂肾。 抽黄对白。 以诗着名者不亦邈乎。 旧说曰。 妙喜中岩月和尚云。 诗与颂别。 颂者倒骑佛殿。 出山门等。 活语。 是也。 诗者秋云秋水共依依等。 细调柔和语也。 忠曰。 野哉斯言。 此必逐弊风文字禅者之说。 非中岩也。 纵作倒骑佛殿等语。 若不具眼。 则非颂。 亦非诗。 无可名焉。 纵作秋云秋水等语。 若具禅意。 则可为颂也。 昔麟一庵。 颂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用司空曙诗全篇曰。 罢钓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绝海特赏之。 可知颂与诗之辨。 在意旨而不在言语。 ●颂古小补韵会。 宋韵云。 颂。 似用切。 说文。 颂。 貌也。 广韵歌也。 子夏毛诗大序云。 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周礼大师。 六诗注云。 颂之言。 诵也容也。 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毛诗注疏。 周颂正义云。 颂之言容。 歌成功之容状也。 诗经。 周颂朱熹注云。 颂者。 宗庙之乐歌。 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盖颂与容。 古字通用。 故序以此言之。 唐贾岛二南密旨云。 颂者。 美也。 美君臣之德化。 忠曰。 颂名。 本起于六诗(风赋比兴雅颂)。 歌诵盛德。 以告于神明者也。 如禅家颂古。 则举古则。 为韵语。 而发明之。 以为人。 亦是歌诵佛祖之盛德。 而扬其美。 故名颂古。 汾阳无德禅师录有颂古一百篇。 禅家颂古。 以此为权舆。 禅林宝训云。 万庵曰。 颂始自汾阳。 暨雪窦。 宏其音显其旨。 汪洋乎不可涯。 又云。 心闻贲和尚曰。 天禧间。 雪窦以辩博之才。 美意变弄。 求新琢巧。 继汾阳为颂古。 笼络当世学者。 宗风由此一变矣。 碧岩录云。 大凡颂古。 只是绕路说禅。 拈古。 大纲据款结案而已。 云卧纪谈云。 大沩佛性禅师。 为其嗣者。 潭州惠通旦公。 尝颂觉铁觜先师无此语话曰。 谁道先师无此语。 焦尾大虫元是虎。 胡蜂不恋旧时窠。 猛将不归家里死。 急着眼。 勿回顾。 若会截流那下行。 帀地清风随步武。 佛性见而谕之曰。 颂古拈古。 要奢俭得所。 如人解使钱。 不必多也。 及颂黄檗示众。 噇酒糟话曰。 荆棘林中宣妙义。 蒺[卄/梨]园里放毫光千言万语无人会。 又逐流莺过短墙。 佛性颔之。 竺仙疑问云。 颂古之作。 譬之儒家。 则犹咏史也。 复几数百载矣。 盖始於宋国初汾阳。 是时尊宿。 皆悉浑厚蕴藉。 不尚浮靡。 天禧间。 雪窦以辩博之才。 恢宏其音。 莫不卷舒抑扬。 纵横得妙。 後之作者。 莫出其右。 然亦有以其美意变弄求新琢巧。 变其宗风。 失古淳全之作矣。 至於景定咸淳之间。 所谓大道衰。 变风变雅之作。 於是雕虫篆刻竞之。 仿効晚唐诗人。 小巧声韵。 思惟炼磨。 而成二十八字。 曰道号颂。 时辈相尚。 迨今莫遏。 於中虽有深知其非。 而深欲绝去之者。 然以久弊。 不能顿除。 勉随其时。 曲就其机。 亦复不拒来命。 时或秉笔。 觌面信手赋。 塞所需。 聊为方便接引之意也。 然以其音律谐和。 与夫事理句意俱到。 而 脱者。 使或哦之。 诚亦可人。 然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宜乎人其爱之。 若夫欲济饥馁。 不可得也。 ●道号颂竺仙和尚说。 见颂古处。 ●赞丛林盛事云。 前辈赞佛祖偈句。 并自赞语。 各有矜式。 今之例多杜撰。 如自赞。 亦如赞佛祖之语。 良可笑耶。 唯密庵。 最得其体。 赞云。 在家不读书。 行脚不参禅。 随流闲打閧。 掘地觅青天。 如今老大空追悔。 捻人痛处力加鞭。 涂毒亦云。 眼瞎耳恒聋。 鼯鼠技已竆。 要见岩中主白云千万重。 咄。 具眼者宜辨之。 ●法语东明日禅师录。 示嗣芳侍者语云。 法语之作。 为进道勉励之助。 先辈是皆不得已。 而出一言半句。 示一机一境。 如穿杨之箭。 不发而已。 发则必中。 近习师法不严。 以法语为称己长。 发越胸中不平。 何益於本分事。 况复发越己长不平之者。 其亦鲜矣。 希叟昙禅师录示日本平将军法语云。 昨承建长乡老禅师。 赐书为阁下需语。 三思。 前辈大老。 与士大夫。 交游未深。 不知造蕴。 不敢轻易通信。 恐悞於人。 况小僧耶。 东山空禅师法语云。 今时一种风范。 直是好笑。 如袖纸烧香。 求偈颂。 觅法语之类。 是也。 更有一般瞎老师。 不辨来机。 便向他雪色纸上。 屙一堆。 学家珍藏。 以为护身符子。 苦哉苦哉。 痴绝冲禅师录。 示巽升维那语云。 所谓法语者。 盖前辈有道之士。 提持佛祖不传之妙。 警悟学者。 余之不敏。 乌足以能之。 寂室光禅师录。 示真源禅者语云。 法语者。 道眼明白底。 本色宗匠事业。 以其宗说俱通。 意句圆活。 而衲子。 取为参禅之标式而已。 是故得之者。 如袖隋珠卞璧而归家也。 实非单见浅识之流。 容易所议。 纵使勉强而作。 非唯无益於他。 恐招谤乎己之必矣。 恕中愠禅师录题无准书浮山远录公语後云。 昔玉山痴翁。 凡有学者。 求警训。 往往伸纸。 丝墨作斗方。 书般若心经。 及古德语。 以酬之。 於纸尾惟记年月。 署己名而已。 更不别加一字。 盖其与佛祖。 同一舌头。 同一宣说。 贵在控人入处。 实不在驰骋翰墨。 且与古人。 述而不作之意合。 大集经云。 佛言。 法语者。 凡所演说。 依法而语。 观法念法。 奉行於法。 行至处法。 求法欲法。 乐法修法。 法幢法仗。 庄严。 法器法灯。 法明法念。 法意法有。 法所庄严璎珞。 法床法仪。 法护法财。 法无竆尽。 广大无边。 法事法身。 法口法意。 菩萨。 具足成就如是等法。 是名法语。 法语者。 真实之语。 守护法语(云云广说)。 又云。 法者则不可获。 无有文字。 而无言说。 亦无辞。 无色无见。 亦无所趣。 无言诲。 亦无所教。 无心意识无有尘垢。 无明无暗(云云广说)。 智度论云。 菩萨。 知能利益者。 皆是佛法。 若不能利益虽种种好语。 非是佛法譬如种种好药。 不能破病。 不名为药。 趣得土泥等。 能差病者。 是名为药。 ●行状忠曰。 状书名德行业曰行状。 正字通云。 状形象也。 又形容之也。 文选文宣王行状。 注云。 良曰。 述其德行之状。 文心雕龙云。 状者。 貌也。 体貌本原。 取其事实。 先贤表諡竝有行状。 状之大者也。 发布时间:2025-04-26 12:02: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