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临平道中 内容: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古诗三百首写景译文/注释译文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注释⑴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 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⑵.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⑶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⑷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全文赏析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 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 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 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 ”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 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 ”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 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 ”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 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 ”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 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 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 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 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 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发布时间:2025-04-26 12:53: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