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内容: 此经疏钞。 大文分三。 初通序大意。 二开章释文。 三结释咒意。 为顺诸经序。 正。 流通。 三分。 亦顺净业信行愿故。 ○初通序大意(五)  初明性二赞经三感时四述意五请加○初明性灵明洞彻。 湛寂常恒。 非浊非清。 无背无向。 大哉真体。 不可得而思议者。 其唯自性欤。 通序经意。 大文分五。 自初明性。 乃至五请加。 今初明性。 此经盖全彰自性。 又诸经皆不离自性。 故首标也。 灵者灵觉。 明者明显。 日月虽明。 不得称灵。 今惟至明之中。 神解不测。 明不足以尽之。 故曰灵明。 彻者通也。 洞者彻之极也。 日月虽遍。 不照覆盆。 是彻而未彻。 今此灵明。 辉天地。 透金石。 四维上下。 曾无障碍。 盖洞然之彻。 靡所不彻。 非对隔说通之彻。 云洞彻也。 湛者不染。 寂者不摇。 大地虽寂。 不得称湛。 今惟至寂之中。 莹净无滓。 寂不足以尽之。 故曰湛寂。 恒者久也。 常者恒之极也。 大地虽坚。 难逃坏劫。 是恒而未恒。 今此湛寂。 推之无始。 引之无终。 亘古亘今。 曾无变易。 盖常然之恒。 无恒不恒。 非对暂说久之恒。 云常恒也。 非浊者。 云有则不受一尘。 非清者。 云无则不舍一法。 无背者。 纵之则无所从去。 无向者。 迎之则无所从来。 言即此灵明湛寂者。 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 举清浊向背。 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 大哉二句。 赞辞。 大者当体得名。 具遍常二义。 以横满十方。 竖极三际。 更无有法可与为比。 非对小言大之大也。 真者不妄。 以三界虚伪。 唯此真实。 所谓非幻不灭。 不可破坏。 故云真也。 体者。 尽万法不出一心之体。 体该相用。 总而名之曰真体也。 不可思议者。 如上明而复寂。 寂而复明。 清浊不形。 向背莫得。 则心言路绝。 无容思议者矣。 不可思者。 所谓法无相想。 思则乱生。 经云。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也。 又法无相想。 思亦徒劳。 经云。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是也。 故曰心欲缘而虑亡也。 不可议者。 所谓理圆言偏。 言生理丧。 经云。 凡有言说。 皆成戏论。 是也。 又理圆言偏。 言不能尽。 经云。 一一身具无量口。 一一口出无量音。 如善天女。 穷劫而说。 终莫能尽。 是也。 故曰口欲谈而词丧也。 又此经原名不可思议。 故用此四字总赞前文。 盖是至理之极名也。 末句结归。 言如是不可思议者。 当是何物。 惟自性乃尔。 言性有二。 兼无情分中。 谓之法性。 独有情分中。 谓之佛性。 今云自性。 且指佛性而言也。 性而曰自。 法尔如然。 非作得故。 是我自己。 非属他故。 此之自性。 盖有多名。 亦名本心。 亦名本觉。 亦名真知。 亦名真识。 亦名真如。 种种无尽。 统而言之。 即当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也。 今明不可思议者。 惟此心耳。 更无余物有此不思议体与心同也。 若就当经。 初句即无量光。 洞彻无碍故。 二句即无量寿。 常恒不变故。 三四句即灵心绝待。 光寿交融。 一切功德皆无量故。 五句总赞。 即经云。 如我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末句结归。 言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也。 又初句明无不照。 即用大。 二句静无不含。 即相大。 三四句迥绝二边。 即体大。 五句总赞。 所谓即三即一。 双泯双存。 辞丧虑亡。 不可思议。 末句亦结归自性也。 又初句言照。 即解脱德。 二句言寂。 即般若德。 三四句言寂照不二。 即法身德。 五句总赞。 末句结归。 例上可知。 又以四法界会之。 则清浊向背。 是事法界。 灵明湛寂。 是理法界。 灵明湛寂而不变随缘。 清浊向背而随缘不变。 是理事无碍法界。 不可思议。 是事事无碍法界。 以此经分摄于圆。 亦得少分事事无碍故。 末言自性。 亦是结属四法界归一心也。 ○二赞经(二) 初总赞二别赞○初总赞澄浊而清。 返背而向。 越三祇于一念。 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 亦不可得而思议者。 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 上言灵明湛寂之体。 本无清浊向背。 毕竟平等。 惟是一心。 今谓约生灭门。 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则无明所覆。 失本流末。 浑乱真体。 故名曰浊。 如澄泥沙。 复使净洁。 斯之谓清。 即指转五浊而成清泰也。 无明所引。 弃觉逐尘。 违远真体。 故名曰背。 返其去路。 复使归还。 斯之谓向。 即指背娑婆而向极乐也。 然此且就众生一期从迷得悟而言。 似有澄之返之之迹。 而于自性。 实无得失。 亦无增损。 是故时浊时清。 水非易性。 忽背忽向。 人无二身。 所谓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也。 三祇者。 三阿僧祇劫也。 僧祇解见后文。 言三者。 以释迦成道。 从古释迦至尸弃。 历七万五千佛。 从尸弃至燃灯。 历七万六千佛。 从燃灯至毗婆尸。 历七万七千佛。 云三祇也。 备经多劫。 远之又远。 而今不越一念。 疾超生死。 一念者。 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也。 诸圣者。 佛及菩萨也。 自凡望圣。 隔之又隔。 而今不出片言。 直登不退。 片言者。 即所念阿弥陀佛之片言也。 至哉二句。 赞辞。 至。 极也。 至极而无以加也。 妙者。 即上四句总明妙义。 用者。 力用也。 夫垢心难净。 混若黄河。 妄想难收。 逸如奔马。 历恒沙无数量之劫。 轮转未休。 攻三藏十二部之文。 觉路弥远。 而能使浊者清。 背者向。 一念顿超。 片言即证。 力用之妙。 何可思议。 用从体相而出。 故止言妙用也。 末句结归。 言如是妙用当是何经。 惟佛说阿弥陀经。 足以当之。 或问。 小乘且置。 只如诸大乘经。 广如山积。 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答。 修多罗中虽具有此义。 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 故夫称性而谈。 正直而说。 非不圆顿。 而澄浊返背。 方便未彰。 其余法门。 或浩博而难持。 或幽深而罔措。 今但片言名号。 便入一心。 既得往生。 直至成佛 。 即方便而成圆顿。 神功胜力。 不归此经。 将谁归乎。 又前是性德。 今是修德。 前是自性清净。 今是离垢清净。 乃至性尽障尽等。 互融不二。 如教中说。 ○二别赞(四) 初先出说经所以二统论净土功德三特示持名为要四广显持名所被○初先出说经所以故我世尊。 乍说三乘。 终归一实。 等颁珍赐。 更锡殊恩。 承上。 此经具有如是不可思议功德。 故佛说此经。 良有以也。 乍者暂也。 暂时之说。 非究竟也。 三乘者。 乘本无三。 权说有三。 谓声闻缘觉菩萨也。 终者对乍而言。 实者对权而言。 言世尊始成正觉。 演大华严。 大教难投。 随众生根。 说三乘法。 后乃会权归实。 悉与大车。 故曰等颁珍赐。 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 而于其中。 复出念佛一门。 不论大根小根。 但念佛者。 即得往生。 亦不待根熟。 方乃会之归实。 但往生者。 即得不退。 喻如不次之擢。 荫序之官。 恩出非常。 名殊恩也。 又殊恩复含二义。 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 二者持名念佛。 又殊恩中之殊也。 ○二统论净土功德 指四十八之愿门。 开一十六之观法。 愿愿归乎普度。 观观宗乎妙心。 上赞净土法门之胜。 今于净土。 先出余经。 然后较量此经更为殊胜。 愿门。 观法。 具在二经。 言从初愿以至愿终。 无非尽摄众生同生净土。 自初观以至观末。 悉是空假中道圆极一心。 由此一心。 出生大愿而成正觉。 即以本愿还度众生。 而归一心净土法门。 二经大较。 意盖如此。 ○三特示持名为要(二) 初较论要约二究明利益○初较论要约又以愿门广大。 贵在知先。 观法深玄。 尤应守约。 知先则务生彼国。 守约则惟事持名。 举其名兮。 兼众德而俱备。 专乎持也。 统百行以无遗。 即前大本观经。 较而论之。 知持名尤为要约也。 广大者。 以四十八愿。 帲包幽显。 统括圣凡。 广大恢宏。 茫无畔岸。 入之必有由渐。 故贵知先。 传曰。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深玄者。 以门分十六。 事匪一恕6疵罟劬ⅰ3跣拿壹啊2僦氐闷湟9视卦肌i鹗显弧J卦级┎┱摺I频酪病T坪沃取S缮斯=氯缋础H缡谴笤浮J上<健5眉滞印:纬畈豢颉9室郧笤竿任裰币病T坪问卦肌A家怨鬯涫Q苑鸨阒堋7鹚渲良N┬募词恰=裎欧鹈R恍闹闯帧? 晌街良蛑烈住9环笔6蚍ㄎ┬摹P那寰还省:问虏话臁x那运想。 依正宛然。 举念欲生。 便登彼国。 是则难成之观。 不习而成。 故以持名念佛。 所守尤为要约也。 天如谓大圣悲怜。 直劝专持名号是也。 举名者。 佛有无量德。 今但四字名号。 足以该之。 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 心包众德。 常乐我净。 本觉始觉。 真如佛性。 菩提涅槃。 百千万名。 皆此一名摄无不尽。 专持者。 众生学佛。 亦有无量行法。 今但持名一法。 足以该之。 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 心该百行。 四谛六度。 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 摄无不尽。 故名守约。 ○二究明利益(三) 初因成二果证三总结○初因成从兹而万虑咸休。 究极乎一心不乱。 不念佛前。 念念尘劳。 所谓一剎那间。 九百生灭。 生住异灭。 分剂头数。 无量无边。 天眼莫觑。 名万虑也。 此万虑者。 甲灭则乙生。 俄去则倏返。 百计除之。 终莫能得。 今以持名之力。 正念才举。 杂想自除。 喻如师子出窟。 百兽潜踪。 杲日照霜。 千林失白。 名咸休也。 故永明谓有人数息。 觉观不休。 念佛称名。 即破觉观。 此其验也。 休之又休。 穷其源本。 故云究极。 至于一心不乱。 是为成就念佛三昧。 ○二果证乃知匪离跬步。 宝池涌四色之华。 不出户庭。 金地绕七重之树。 处处弥陀说法。 时时莲蕊化生。 珍禽与庶鸟偕音。 琼院共茆堂并彩。 既得一心不乱。 始知莲华行树。 种种庄严。 并非心外。 何必耳听金言。 方是弥陀说法。 娑婆印坏。 始名净土文成者哉。 然则珍禽庶鸟。 琼院茆堂。 何劣何优。 何净何秽。 故曰西方在目前也。 ○三总结盖由念空真念。 生入无生。 念佛即是念心。 生彼不离生此。 心佛众生一体。 中流两岸不居。 故谓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承上殊因妙果。 正由念佛至于一心。 则念极而空。 无念之念。 谓之真念。 又念体本空。 念实无念。 名真念也。 生无生者。 达生体不可得。 则生而不生。 不生而生。 是名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如后教起中辩。 故知终日念佛。 终日念心。 炽然往生。 寂然无往矣。 心佛众生者。 经云。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盖心即是佛。 佛即是生。 诸佛心内众生。 念众生心中诸佛也。 故云一体。 中流两岸者。 娑婆喻此。 极乐喻彼。 始焉厌苦欣乐。 既焉苦乐双亡。 终焉亦不住于非苦非乐。 所谓二边不著。 中道不安也。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 意盖如是。 是则禅宗净土。 殊途同归。 以不离自心。 即是佛故。 即是禅故。 彼执禅而谤净土。 是谤自本心也。 是谤佛也。 是自谤其禅也。 亦弗思而已矣。 ○广显持名所被此则理之一心。 全归上智。 亦复通乎事相。 曲为钝根。 理事一心。 详见后文。 今谓自性唯心。 正指经中理一心不乱言耳。 上智乃克承当。 钝根未能领荷。 故此一心。 不专主理而亦通事。 以事一心。 人皆可行。 所谓夫妇之愚不肖。 而与知与能者也。 如天普盖。 似地普擎。 大造之中。 无弃物故。 ○三感时(三)  初总叹二别叹三结叹○初总叹奈何守愚之辈。 著事而理无闻。 小慧之流。 执理而事遂废。 著事而迷理。 类蒙童读古圣之书。 执理而遗事。 比贫士获豪家之券。 上言佛慈双被智愚。 今言众生不体佛意。 有善教。 无善学。 故可叹也。 守愚者。 愚而甘愚。 小慧者。 慧而不慧。 良以事依理起。 理得事彰。 事理交资。 不可偏废。 著此执彼。 厥弊等耳。 蒙童喻全愚。 昏稚未开。 仅能读文。 了不解义。 所谓终日念佛。 不知佛念者也。 贫士喻小慧。 昔有窘人。 路获遗券。 见其所载田园宫室。 金帛米粟。 种种数目。 大喜过望。 自云巨富。 不知数他人宝。 于己何涉。 所谓虽知即佛即心。 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是故约理则无可念。 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 以念即无念。 故理事双修。 即本智而求佛智。 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二别叹然著事而念能相继。 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而心实未明。 反受落空之祸。 上文双揭二病。 今于二病。 别举其尤。 谓著事而信心不切。 固无足论。 假使专持名号。 念念相继。 无有间断。 虽或不明谛理。 已能成就净身。 品位纵卑。 往生必矣。 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 但恐榜上无名耳。 安得以守愚病之。 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 亦不必论。 假使骋驰狂慧。 耽著顽虚。 于自本心。 曾未开悟。 而轻谈净土。 蔑视往生。 为害非细。 所谓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问。 何故不咎钝人。 反抑利者。 答。 利者恃才高举。 常谓远胜钝人。 今为此说。 使知画虎弗就。 反落一筹。 冀彼知非。 回心念佛。 非曰抑之。 实惜之耳。 ○三结叹遂使垂手徒勤。 倚门空望。 上孤佛化。 下负己灵。 今生以及多生。 一误而成百误。 甘心苦趣。 束手死门。 无救无归。 可悲可痛。 垂手者。 古云。 嫂溺援之以手。 倚门者。 王孙贾母云。 汝朝出而不还。 则吾倚门而望。 今谓众生没于苦趣。 佛援之如垂手深渊。 众生背觉合尘。 佛念之如倚门望子。 援之虽殷。 念之虽切。 深沉不起。 远逝无还。 是孤佛化也。 下负者。 凡厥有心。 定当作佛。 故佛教持名。 欲人念我自心。 成我自佛。 而漠然不信。 宁不负己灵乎。 今生多生者。 生生堕落。 无有穷已也。 一误百误者。 此生蹉过。 多劫难逢也。 入苦趣。 似蝇蛆饫于厕中。 赴死门。 类牛羊就乎屠肆。 莫为救拔。 无可归凭。 岂不哀哉。 ○四述意(三) 初愧己不德二明己所尚三原己释经○初愧己不德袾宏。 末法下凡。 穷陬晚学。 罔通玄理。 素鄙空谈。 画饼何益饥肠。 燕石难诬贾目。 上明念佛获如是益。 不念佛招如是损。 故述己意。 惟崇念佛。 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 末法。 则生之不时。 下凡。 则报之不胜。 穷陬。 则见之不广。 晚学。 则智之不深。 事且未能。 况复知理。 明所言不足取信于人也。 素鄙者。 自知浅劣。 愧鄙空谈。 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也。 画饼可知。 喻空谈也。 燕石者。 似玉而非玉者也。 贾胡者。 西域贾人善别宝者也。 昔有得燕石者。 自谓瑜瑾。 骄眩俗目。 冀得重售。 以示贾胡。 曰。 石也。 大惭而返。 喻依稀见道。 仿佛不真。 明眼人前。 堪作一笑。 ○二明己所尚祗承先敕。 笃奉斯经。 望乐国为家乡。 仰慈尊如怙恃。 既揣钝根。 事必师古。 祗者。 敬也。 世主玉音。 法王金口。 均名曰敕。 笃奉者。 奉之至也。 乐国言家乡者。 寂灭净土。 乃当人安身立命处。 而舍离故里。 飘泊他乡。 游子伶仃。 唯有思归一念而已。 慈尊言怙恃者。 父曰吾怙。 母曰吾恃。 佛以大慈大悲。 接引众生。 是怀我以圣胎。 饲我以法乳。 即今内外身心。 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 劬劳之德。 昊天罔极。 而乃叛弃本生。 螟蛉异姓。 惟应怀慕终身。 左右无方。 定省不违而已。 ○三原己释经仍以心怀兼利。 道贵弘通。 慨古疏鲜见其全。 惟数解仅行于世。 辞虽切而太简。 理微露而不彰。 不极论其宏功。 俦发起乎真信。 顿忘肤见。 既竭心思。 总收部类五经。 直据文殊一行。 而复会归玄旨。 则分入杂华。 贯穿诸门。 则博综群典。 无一不消归自己。 有愿皆回向菩提。 展此精诚。 乞求加被。 未能自利。 先能利人者。 菩萨发心。 故不忍独善其身。 心怀兼利也。 兼利之道。 弘法为先。 而此经注疏。 今多泯没。 稽古无由。 虽一二仅存。 略举大端。 未畅厥旨。 宏功者。 即不可思议功德也。 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 则疑而不信。 信亦不真。 疏钞之作。 不容已也。 肤见者。 肌肤在表。 所入不深。 喻浅见也。 浅见奚能测佛深义。 而以救世心殷。 顿忘其陋也。 心思者。 心之官则思。 尧舜之圣。 尚竭心思。 我何人斯。 庸可忽也。 部类者。 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 文殊者。 文殊般若经。 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杂华者。 以华严性海为宗。 明教非权浅也。 群典者。 引诸经论以证明。 言非臆见也。 详如义理部类二门。 及后经文中辩。 消归自己者。 明不专事相。 究其归著。 悉皆消化融会。 归于我之本性。 良由世出世间。 无一法出于心外。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 一一皆是本觉妙明。 譬之瓶环钗钏。 器器唯金。 溪涧江河。 流流入海。 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回向菩提者。 凡所修为。 咸愿往生。 是名回向。 而向无他向。 回向西方者。 回向自性也。 末二句。 蹑前起后。 欲兴善事。 必仗佛加。 菩萨且然。 况复凡品。 精者无二。 诚者不虚。 古谓精诚之极。 鬼神与通。 而况三宝大慈。 悯念众生。 犹如赤子。 但有利于众生。 精诚求之。 宁不加被。 ○五请加归命娑婆说法主。 西方接引大慈尊。 不可思议佛护经。 舍利文殊诸圣者。 二土六方遍尘刹。 过去见在及当来。 无尽三宝咸证知。 惟愿慈悲摄受我。 我今妄以秽土见。 蠡测如来清净心。 仰承三宝大威神。 加被凡愚成圣智。 使我言言符佛意。 流通遐迩益含灵。 见闻随喜悉往生。 同证寂光无上果。 归命。 如波罗密例。 倒语法也。 归义有二。 一者归投义。 言世人至重者身命。 举身命而归依。 诚敬之至。 无二心也。 二者归元义。 举身命而归依。 即是总摄六根还归一心也。 娑婆言释迦。 西方言弥陀。 先释迦者。 教所由兴也。 孺子封侯。 尚不背本。 凡夫入圣。 岂得辜恩。 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 正此意也。 说法主者。 说法度生。 一土之中。 无二佛故。 接引者。 众生念佛。 佛垂接引。 喻如行路。 弱者接而济之。 迷者引而导之也。 复有二义。 见生接引。 则资其道心。 临终接引。 则摄其神识。 大慈尊者。 如母忆子。 名之曰慈。 慈无以加。 名之曰大。 尊即主义。 交互言之。 亦可释迦此土之尊。 弥陀彼土之主也。 兼二如来。 是谓佛宝。 不可思议佛护念经。 此经原名也。 是谓法宝。 舍利文殊等。 闻经众也。 是谓僧宝。 称之为宝。 略有六义。 一希有义。 二离垢义。 三势力义。 四庄严义。 五最胜义。 六不改义。 具如要集中说。 推而极之。 极乐娑婆二土。 四维上下十方。 以至微尘佛剎。 则遍一切处。 过。 现。 未来。 则遍一切时。 于中三宝。 横该竖彻。 无穷尽也。 又三宝者。 复分事理。 有别有同。 如后文辩。 今是内外自他悉归命也。 古云。 佛灭度后。 凡诸弟子。 所有著述。 皆归三宝。 良由圣境高玄。 佛言微妙。 而欲以凡夫亳末之智。 罔自评量。 是乃用蠡测海。 持管窥天。 漫自疲劳。 所得几何。 故必归命三宝。 冥希加被。 威神者。 如经言佛力不可思议。 法力不可思议。 贤圣力不可思议。 仗三宝力。 能使愚衷。 忽成胜智。 凡口所述。 冥通圣心也。 遐迩者。 兼处与时。 处则由一隅以至周遍十方。 时则由剎那以至尽未来际。 皆名自迩及遐也。 含灵者。 拣非木石。 谓一切有情也。 见闻随喜者。 但于此经。 目览耳听。 以至暂尔随顺生欢喜者。 皆植善根。 同生彼国也。 寂光者。 如来真净土。 生彼国已。 见佛闻法。 悟无生忍。 得自本心。 寂照不二。 名常寂光。 无上果者。 佛证圆满大觉。 超越二乘及诸菩萨。 此果之上更无过者。 名无上果。 是证佛一切种智也。 经云。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则知但得往生。 毕竟成佛。 故云同证寂光无上果也。 乞求加被。 意盖如此。 以上通序一经大意竟。 ○二开章释文(二) 初略标二详释○初略标将释此经。 总启十门。 一教起所因。 二藏教等摄。 三义理深广。 四所被阶品。 五能诠体性。 六宗趣旨归。 七部类差别。 八译释诵持。 九总释名题。 十别解文义。 此例华严疏旨。 略为十门。 前八义门。 后二正释。 又此与天台五重玄义。 大同小异。 盖开之成十。 束之成五。 稍有详略云尔。 ○二详释(十) 初教起所因(至)十别解文义。 ○初教起所因(二) 初总二别○初总先明总者。 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则一代时教。 总其大意。 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今此经者。 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大事因缘者。 引法华经文。 彼经以如来出世。 本欲度诸众生。 悉皆成佛。 不得已故。 权说三乘。 后至机熟。 会三归一。 方酬本意。 故知华严以后。 法华以前。 虽有种种法门。 浅深不一。 无非为此大事因缘。 除此一大事外。 更无二事。 今但一心持名。 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谛信。 何须遍历三乘。 久经多劫。 不越一念。 顿证菩提。 岂非大事。 ○二别别则专就此经。 复有十义。 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释见下文。 而生起有序。 喻如钩锁。 初以众生迷溺。 为作津梁。 二所以能为津梁者。 为有最胜方便故。 三何名最胜方便。 以能直度凡夫故。 四岂独凡夫。 亦度二乘圣人故。 五岂独二乘。 亦度菩萨故。 六岂独人中。 亦普度一切众生故。 七岂独平处度生。 偏度障难故。 八虽云度生如是广大。 实不离众生一念得入无念故。 九既即念得无念。 亦即生得无生故。 十通该前九。 知此持名念佛。 径中之径故。 又由是径中之径。 乃能津梁末法故。 则后先次第。 终始循环。 故云钩锁。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 佛成道时。 已当浊世。 况今末法。 正入斗争。 转展陵夷。 后之又后。 皆赖此经神力。 救拔余生。 岂非至极悲心。 预垂济度。 已当浊世者。 人寿二万岁时。 即入劫浊。 释迦出时。 人寿百岁。 久经浊世。 已为可悯。 正入斗争者。 前五百年。 解脱坚固。 渐次五百。 禅定多闻而及塔寺。 今当斗争坚固之时。 更为可悯。 后之又后者。 乃至法灭。 倍更可悯。 故佛说此经。 略而计之。 大悲有三。 一者佛在世时。 怜此五浊。 说难信法。 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 二者佛灭度后。 福慧日浅。 罪障益深。 故说此经。 咸令未来虽不见佛。 佛灭法存。 但有信者。 速超生死。 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 三者如大本言。 佛灭久远。 当来之世。 经道灭尽。 独留此经住世度生。 最后方灭。 则知滔天之际。 尚作慈航。 大夜方沉。 犹称法炬。 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譬之慈父。 忧念后昆。 心无尽故。 置为生计。 能使远裔残支。 至于家破身贫。 犹堪资藉。 故曰至极悲心。 预垂济度。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 入道多门。 本无拣择。 险夷曲直。 难易攸分。 则无量门中。 念佛一门。 最为方便。 略陈有四。 一不值佛世。 得常见佛方便。 二不断惑业。 得出轮回方便。 三不修余行。 得波罗密方便。 四不经多劫。 得疾解脱方便。 法门者。 道体幽玄。 从门始入。 为门不同。 故云无量。 权巧接引。 令得入门。 名为方便。 而言胜者。 方便中方便也。 即观经所谓异也。 多门者。 或谓门门可以入道。 何必念佛往生。 而有易有难。 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 险者崎岖难行。 曲者纡回难到。 喻余门也。 夷坦则易行。 喻念佛人皆可为。 直捷则易到。 喻念佛速超生死。 如韦提希。 亦遍观十方世界。 而惟愿生极乐也。 得常见佛者。 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 及二门止观竟。 复云。 有初学是法。 其心怯弱。 以娑婆不常值佛。 惧谓信心难就。 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专意念佛。 即生佛土。 常见于佛。 如修多罗说。 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即得往生。 终无有退。 此经则七日一心。 佛现在前。 是也。 故知灵山已过。 龙华未来。 无佛世中。 而得见佛。 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得出轮回者。 由惑起业。 由业感报。 往来六道。 轮转无穷。 依余法修。 直至惑尽。 始得出离。 而托质世间。 升沉未保。 唯兹念佛。 带惑往生。 以己念力。 及佛摄受大神力故。 一生彼国。 即超三界。 不受轮转。 经云。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是也。 是为最胜第二方便。 得波罗密者。 诸菩萨众。 有恒沙劫中。 修六度万行。 未能满足。 而今一心念佛。 万缘自舍。 即布施波罗密。 一心念佛。 诸恶自止。 即持戒波罗密。 一心念佛。 心自柔软。 即忍辱波罗密。 一心念佛。 永不退堕。 即精进波罗密。 一心念佛。 余想不生。 即禅定波罗密。 一心念佛。 正念分明。 即般若波罗密。 推而极之。 不出一心。 万行具足。 如大本法藏愿云。 若我成佛。 国中有情。 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 不取正觉。 是为第三最胜方便。 得疾解脱者。 智论云。 有诸菩萨。 自念谤大般若。 堕恶道中。 历无量劫。 虽修余行。 不能灭罪。 后遇知识。 教念阿弥陀佛。 乃得灭障。 超生净土。 又十住断结经云。 是时座中。 有四亿众。 自知死此生彼。 牵连不断。 欲为之源。 乐生无欲国土。 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 有佛名无量寿。 其土清净。 无淫怒痴。 莲华化生。 不由父母。 汝当生彼。 故大本云。 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 应当起精进力。 听此法门。 是知蚁山风水。 迟疾天殊。 古谓欲得一生取办。 便于是法留心。 是名最胜第四方便。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 以诸众生沉迷自性。 甘受轮回。 旷劫至今。 曾无省励。 故示苦乐两土。 爰开折摄二门。 激之扬之。 俾欣俾厌。 胜心既发。 净业斯成。 若据平等法门。 非垢非净。 则欣厌无地。 折摄何施。 但今生死凡夫。 迷心逐境。 备历轮回。 头出头没。 甘心忍受。 曾无一念省发奋励。 求愿出离。 而复遮其欣厌。 欲令直悟自心。 是犹田蛙井鲋。 不与之水。 而反责以冲霄。 只益沉沦。 于事何济。 于是无苦乐中。 示苦示乐。 苦以折伏。 乐以摄受。 折则激其顽迷。 而令起厌离。 摄则扬其懈怠。 而俾生欣乐。 然后久在泥涂。 始嫌污秽。 乍闻净妙。 浚起愿求。 此大火聚。 彼清凉池。 炎烧众生。 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 方便度生。 法自应尔。 生彼国已。 见佛闻法。 得无生忍。 方悟此心本来平等。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 良以乍得我空。 即生耽滞。 闻说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心不喜乐。 故令回小向大。 发意往生。 乍得我空者。 小乘但悟蕴中无我。 不知蕴亦是空。 执境为有。 唯欲避境趋寂。 故闻净土化生。 心不喜乐。 如诸声闻。 不见舍那神力。 不与菩萨大会。 以本不赞说十方佛剎清净功德故。 古谓小乘无他佛之说。 大教有剎海之谈。 斯名独善之流。 亦号钝阿罗汉。 是以教令回断灭心。 修净土行。 乃知诸佛菩萨。 悲智行愿。 如是广大。 如是无尽。 心不碍境。 境不碍心。 一切诸法。 本性自空。 终日度生。 终日无度。 而单修禅定。 不愿往生。 是为大失矣。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 初发心菩萨。 大心虽建。 胜忍未成。 所谓弱羽止可缠枝。 婴儿犹应傍母。 入正定聚。 亲彼世尊。 方得忍证无生。 终成佛果。 乘大愿筏。 苦海度生。 如智论中说。 且夫六心堕落。 尘劫声闻。 鱼子庵罗。 足为明镜。 故知念佛。 菩萨之父。 生育法身。 乃至十地始终。 不离念佛。 何得初心自足。 不愿往生。 智论云。 具缚凡夫。 有大悲心。 欲生恶世救苦众生。 无有是处。 何以故。 烦恼强故。 未得忍力。 心随境转。 声色所缚。 自堕三途。 焉能救彼。 假令得生人中。 圣道难得。 以施戒福力。 或作王臣。 富贵自在。 纵遇知识。 不肯信从。 荒迷放逸。 广作众罪。 由此堕落。 又喻二人救溺。 直入水救。 彼此俱溺。 有方便者。 往取船筏。 乘之救接。 皆得免难。 新发意菩萨。 亦复如是。 要须近佛。 得无生忍已。 方能苦海救度众生。 如得船者。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 或堕坑井。 或渴乳死。 又如弱羽。 只可依树缠枝。 翅翮成就。 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 唯应专念阿弥陀佛。 使成三昧。 临终正念。 决定往生。 见佛得忍。 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正定聚者。 拣异邪定不定。 以凡夫邪外已定。 初心进退未定。 今生安养。 无论高下。 皆不退转故。 聚者会也。 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 今谓入此聚中。 见佛闻法故。 六心堕落者。 身子发菩萨心。 已证别教六住。 因逢乞眼。 遂退大心。 沉沦五道。 尘劫声闻者。 有于大通佛世发心。 皆因退大。 尘点劫来。 堕声闻位。 故经云。 鱼子庵罗华。 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结果少。 引此以明初心菩萨。 犹宜亲近如来。 得所依归。 终无退转故。 菩萨父者。 华严十一经。 威光童子。 睹如来相获十种益。 首云得念佛三昧。 名无边海藏门。 疏谓以念佛三昧。 菩萨之父。 故首明之。 良由菩萨以方便为父。 念佛即真涉事。 是方便故。 又念佛成佛。 是亲种故。 十地始终者。 十地文中。 从初至末。 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 又云。 远行地菩萨。 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 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 菩萨了知诸佛。 及一切法。 皆唯心量。 得随顺忍。 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极乐净佛土中。 故龙树以初地往生。 摩差末以得忍往生。 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 发愿往生。 莫可胜数。 况初心乎。 永明谓欲托质莲台。 永离胎藏。 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者。 皆能了达自心。 无不化往。 天如谓汝若悟心。 则净土往生。 万牛不能挽矣。 然则初心菩萨。 虽曰了明。 去佛尚远。 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 诸余法门。 高之则下机绝分。 卑之则不被上根。 是以华藏如盲。 萤光增结。 唯此一法。 上下兼收。 可谓万病愈于阿伽。 千器成于巨冶。 岂不慈门广大。 普度无遗。 如盲者。 如来于逝多林中。 演大华严。 彼时上德声闻。 身子目连等。 如盲如聋。 杜视绝听。 乃至积行菩萨。 犹云曝腮。 明高之则道大机小故。 增结者。 净名经云。 有二比丘犯根本戒。 发露求忏。 优波离为依律定罪。 疑心不释。 净名言。 汝毋以常法扰乱其心。 重增此二比丘罪。 永嘉拟之萤光。 谓不能开其迷暗。 而反增益之也。 明卑之则机深教浅故。 他若不净错施炉鞴。 数息不利冢人。 彼此为门。 亦复各异。 而浅深小大。 势不兼宜。 惟此念佛法门。 三辈九品。 悉皆度脱。 彻上。 则三心圆发。 直入无生。 彻下。 则十念成功。 亦生彼国。 所谓不离一法。 巧被诸根。 豪杰无下抑之羞。 庸愚有仰攀之益。 盖无机不收。 有情皆摄者也。 阿伽陀者。 西域药名。 能以一药总治诸疾。 喻但持佛名。 五欲三毒。 无量烦恼。 乃至偏乘外道。 一切见病。 悉断除故。 巨冶者。 一冶之中。 陶铸万物。 各成其器。 喻但持佛名。 随彼根行。 九品往生。 皆不退故。 广大者。 周易乾曰大生。 坤曰广生。 今无所不度。 喻如天覆地载。 并育兼容。 至慈无择。 名普门也。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 末世修行。 多诸障难。 一亏正见。 即陷群邪。 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 大光明中。 不遭魔事。 能为护念。 直至道场。 故知泽图辟怪。 宝镜遁妖。 正念分明。 无能娆者。 多诸障难者。 行人于禅观中。 击发阴魔。 如楞严开五十种。 皆云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故知正见稍亏。 邪魔遂炽。 无益更损。 求升反沉。 由此浅根怖道不学。 今念佛者。 以佛大愿摄受。 大力匡持。 威莫敢干。 神不可测。 虽有魔事。 行将自消。 又经云。 念佛之人。 有四十里光明烛身。 魔不能犯。 以阿弥陀佛。 及十方佛。 常护念故。 从今发心。 直至道场。 自始至终。 吉无不利。 良由正念分明。 纵魔来者。 易识易遣。 非比耽静著空。 中无主宰。 逢魔不觉。 遂至入心者也。 泽图宝镜者。 以此二喻。 明非但佛力。 即是自己念力也。 有神兽名白泽。 能人言。 辨万物之情。 诸邪望影而避。 故曰家有白泽之图。 必无如是妖怪。 又山精野魅。 能变形种种。 诳惑于人。 而不能变镜中之形。 喻念佛者。 正念现前。 智照精朗。 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 心本无念。 念起即乖。 而众生无始以来。 妄想惯习。 未易卒遣。 今教念佛。 是乃以毒攻毒。 用兵止兵。 病愈寇平。 则舍病体更无自身。 即寇盗原吾赤子。 起信论云。 心体离念。 而起念念佛。 岂不反扰其心。 佛藏经云。 无觉无观。 名为念佛。 无想无语。 是名念佛。 而起念念佛。 岂不反背于佛。 今谓灭诸觉观。 实相念佛。 理则诚然。 但以心虽离念。 而无明染心。 念念相续。 如七年之病。 久乱之民。 故曰惯习。 兹欲勉强遏捺。 立使空寂。 而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纵粗念暂息。 细念犹存。 便谓相应。 错谬非小。 既居凡地。 未能绝虑忘缘。 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 故以念还攻于念。 念一佛名。 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 而妄从真起。 波逐水生。 即念即空。 居然本体。 非于念外别得菩提。 故云万法虚伪。 唯是一心。 了悟自心。 触目菩提矣。 喻如病体瘳时。 便名健体。 乱民定后。 即是良民。 去念而求心。 是医必灭身而疗病。 将必屠国而安民也。 岂理也哉。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 七地仅名现相。 八地乃得无生。 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 弥求弥远。 今以求生净土。 乃悟无生。 入有得空。 即凡成圣。 可谓通玄秘诀。 换骨神丹。 仅名现相者。 华严地地皆曰无生。 而正得乃归八地。 其七地云。 净无量身口意。 得无生法忍光明。 疏谓无生法忍。 八地所得。 今兹七地。 于彼法忍明相现前。 未为真得。 如观经疏。 以无生即属初住。 意略同此。 乃至八地。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 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 故知无生。 圣且难之。 况凡辈乎。 弥远者。 厌生为患。 亟欲灭生以归于无。 而灭非真灭。 只益劬劳。 终成轮转。 如牛坏车。 古有明喻。 今专念佛。 发愿往生。 生彼国已。 华开见佛。 识自本心。 本自不生。 生亦何碍。 所谓炽然求生。 而不乖于无生之理。 终日生而未尝生者。 乃所以为真无生也。 有生而悟无生。 故云入有得空。 生属凡夫。 而因生无生。 故云即凡成圣。 就路还家。 潜超密度。 难思难议。 故云通玄。 倏尔转移。 如平地升迁。 白衣骤贵。 故云换骨。 舍秘诀而耕空言。 弃神丹而服狂药。 岂不大可哀哉。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 此有二义。 一者。 余门学道。 万里迢遥。 念佛往生。 古称径路。 而念佛一法。 复有多门。 今此持名。 是为径路之中。 径而又径。 鹤冲鹏举。 骥骤龙飞。 不疾不行。 而速而至。 径中径矣。 二义者。 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 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 故云径路之径路也。 径路者。 路小而捷名径。 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 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 善导大师偈云。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是也。 故云。 余门学道。 名竖出三界。 念佛往生。 名横出三界。 如虫在竹。 竖则历节难通。 横则一时透脱。 余门之比念佛。 则念佛为速矣。 念佛复有多门者。 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 乃至万行回向等。 实相之佛。 虽云本具。 而众生障重。 解悟者希。 下此数门。 观像。 则像去还无。 因成间断。 观想。 则心粗境细。 妙观难成。 万行。 则所作繁多。 重处偏坠。 唯此持名一法。 简要直捷。 但能继念。 便得往生。 古人谓既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 故念佛为修行径路。 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鹤冲已过凡禽。 争如鹏举。 骥骤虽超群马。 未及龙飞。 皆上喻念佛。 下喻持名念佛也。 不疾不行者。 易系词曰。 易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于此。 唯神也。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意谓疾而后速。 行而后至者。 物之常也。 蓍卦之体。 寂无思为。 而有感即通。 是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妙万物而谓之神也。 引此以明诸门念佛。 虽同曰往生。 而为力稍难。 为时稍久。 是须行须疾。 乃至乃速也。 今则不稽岁月。 不假作为。 七日一心。 即生彼国。 何其神妙一至是也。 故普贤行愿品钞云。 大藏中数百余本。 或经或论。 说修彼因。 然皆勤积。 乃得往生。 今但称名。 便登不退。 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二者。 无量寿经。 广陈依正。 备载修持。 今此经者。 崇简去繁。 举约该博。 更无他说。 单指持名。 但得一心。 便生彼国。 可谓愈简愈约。 愈妙愈玄。 径中径矣。 无量寿经。 详见部类译释二门。 以对今经。 世称大本。 盖部同而广略异也。 彼为乐广者说。 此为乐略者说。 然辞简而理益明。 事约而功倍胜。 如大本广谈诸福。 而此经谓但持名号。 即为多福多善。 大本犹分三辈。 而此经谓但生彼国。 俱得不退菩提。 是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 又于本部中转更为要。 可谓妙中之妙。 玄中之玄。 径而复径者矣。 如上别中十义。 复以前九为通。 后一为别。 兼前总义。 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通者。 通明净土诸经。 皆同此因故。 别者。 别明此经专重持名。 以持名为因故。 总者。 即前总明一切诸经。 皆一大事以为因故。 言佛说此经。 为教众生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 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 合之为此经教起之所因也。 ○二藏教等摄(三) 初藏摄二教摄三分摄○初藏摄已知佛说此经。 有如是因。 未知此经藏教分中。 各何摄属。 言藏有二。 一。 三藏。 二。 二藏。 且初三藏者。 一修多罗藏。 二毗奈耶藏。 三阿毗达磨藏。 今此经者。 是修多罗摄。 诸经亦有互相摄者。 今非彼故。 梵语修多罗。 此云契经。 名为经藏。 解见后释题中。 毗奈耶。 此云调伏。 即律藏。 阿毗达磨。 此云对法。 即论藏。 上二俱有多义。 非急不引。 修多罗摄者。 此经在经律论三藏中。 属经藏故。 互摄者。 如华严则经摄而兼律论。 以十藏等品显戒律。 问明等品显论议故。 梵网则律摄而兼经。 以心地品之上。 广谈菩萨阶位故。 余可例知。 此经不兼戒律。 亦无论议。 自始至终。 专说念佛求生净土。 故云今非彼也。 二藏者。 一菩萨藏。 二声闻藏。 今此经者。 菩萨藏摄。 亦有互摄。 今非彼故。 菩萨声闻。 详见后释文中。 藏分二者。 以经有大乘小乘。 故二藏分摄。 若约人有三乘。 亦合分三。 以缘觉人多不藉教。 摄归声闻。 故止二藏。 今菩萨藏摄者。 此经演说大乘。 如依正庄严。 信愿往生等。 皆自利利他菩萨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之道故。 互摄者。 如华严菩萨藏摄。 亦通声闻。 以能包含无量乘故。 今经二乘种不生。 故云非彼。 或问。 何得文中。 彼佛有声闻弟子。 答。 此暂有终无。 至下释文中当辩。 又问。 厌苦趋乐。 似专自利。 何名菩萨。 答。 求生净土。 正为见佛闻法。 得无生忍已。 还来此世。 救苦众生。 是菩萨行。 非声闻道。 如天台十疑论中说。 ○二教摄教者。 依贤首判教分五。 谓小。 始。 终。 顿。 圆。 今此经者。 顿教所摄。 亦复兼通前后二教。 五教者。 一。 小乘教。 所说唯是人空。 纵少说法空。 亦不明显。 以依六识三毒。 建立染净根本。 未尽法源故。 二。 大乘始教。 由第二时。 但明于空。 第三时定说三乘。 不许定性阐提成佛。 未尽大乘至极之说。 故名为始。 有成佛有不成佛。 复名分教。 所说则广谈法相。 少及法性。 其所云性。 亦是相数。 以依生灭八识。 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 三。 大乘终教。 由出中道妙有。 定性阐提。 皆当作佛。 方尽大乘至极之说。 故名为终。 称实理故。 复名实教。 所说则多谈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云相。 亦会归性。 以依如来藏八识。 随缘成立诸义类故。 四。 顿教。 总不说法相。 唯说真性。 一念不生。 即名为佛。 无渐次故。 五。 圆教。 统该前四。 圆满具足。 所说唯是无尽法界。 性海圆融。 缘起无碍。 相即相入。 帝网重重。 主伴交参。 无尽无尽故。 以上详如华严玄中。 恐烦不叙。 言顿教摄者。 如后义理中辩。 亦通前后者。 通前终教。 以一切众生念佛。 定当成佛。 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 通后圆教者。 亦义理中辩。 ○三分摄分者。 十二分教。 如修多罗祇夜等。 今此经者。 修多罗。 优陀那。 二分摄故。 分者。 分齐。 以一代时教。 别其分齐。 各有所属也。 祇夜。 此云重颂。 优陀那。 此云无问自说。 十二部。 恐烦不叙。 言二分摄者。 一。 修多罗摄。 以是契经故。 二。 优陀那摄。 以不待请问。 自告身子故。 ○三义理深广(三) 初摄顿二分圆三旁通○初摄顿已知此经摄于顿教。 少分属圆。 未知所具义理。 当复云何。 先明此经摄于顿者。 盖谓持名即生。 疾超速证。 无迂曲故。 正属于顿。 正属顿义者。 以博地凡夫。 欲登圣地。 其事甚难。 其道甚远。 今但持名。 即得往生。 既往生已。 即得不退。 可谓弹指圆成。 一生取办。 如将宝位。 直授凡庸。 不历阶级。 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 故属顿义。 或难。 顿教一念不生。 即名为佛。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识二无我俱遣。 今持名念佛。 是为有念。 云何名顿。 答。 以一心不乱。 正谓无念。 若有念者。 不名一心。 但得一心。 何法不寂。 五法者。 谓一名。 二相。 三妄想。 四正智。 五如如。 三自性者。 名。 相。 是妄计性。 妄想。 是缘起性。 正智。 如如。 是圆成性。 八识者。 赖耶。 末那。 及眼等六。 合之成八。 二无我者。 人无我。 法无我。 以上亦皆入五法中。 详见入楞伽诸经。 悉空悉遣。 所谓佛身无为。 不堕诸数。 一念不生。 即名为佛者。 顿教之旨也。 今言念佛。 则所称佛号属名。 所对佛身属相。 忆念彼佛属妄想。 纵使净念相继。 入三摩地。 亦属正智如如。 而复分别是佛。 属识情。 能念所念。 属人法。 尚未遣有我。 况无我亦遣耶。 彼教所空所遣。 此皆有之。 以其有念。 故难非顿。 正谓无念者。 良由一心不乱。 则不以有心念。 不以无心念。 不以亦有亦无心念。 不以非有非无心念。 离此四句。 更有何念。 虽名念佛。 盖无念之念也。 念而无念。 是名一心。 如是之心。 心无其心。 强名曰一。 尚无一相。 安求所谓五者三者八者二者。 然则一心不乱。 不异一念不生。 焉得非顿。 ○二分圆分属圆教者。 圆之为义。 谓四法界中。 前三通于诸教。 后一独擅乎圆。 今此经者。 圆全摄此。 此分摄圆。 得圆少分。 分属圆故。 四法界者。 一。 事法界。 二。 理法界。 三。 事理无碍法界。 此三诸教所有。 四。 事事无碍法界。 唯华严一经有之。 名为别教一乘。 以事理无碍。 同顿同终。 事事无碍。 不同彼二。 拣乎同教一乘。 故名为别。 非藏通别圆之别也。 今谓分摄乎圆者。 以华严全圆。 今得少分。 略说有十。 一。 华严器界尘毛。 形无形物。 皆悉演出妙法言音。 此则水鸟树林。 咸宣根力觉道诸法门故。 二。 华严一微尘中。 具足十方法界。 无尽庄严。 此则如大本云。 于宝树中。 见十方佛剎。 犹如镜像故。 三。 华严不动寂场。 遍周法界。 故云体相如本无差别。 无等无量悉周遍。 此则如大本云。 阿弥陀佛常在西方。 而亦遍十方故。 四。 华严喻药王树。 若有见者。 眼得清净。 乃至耳鼻六根。 无不清净。 众生见佛。 亦复如是。 以见圆觉佛。 闻普门法。 神力乃尔。 此则阿弥陀佛道场宝树。 见者闻者。 六根清净故。 五。 华严八难超十地之阶。 此则地狱鬼畜。 但念佛者。 悉往生故。 六。 华严一即一切故。 如来能于一身现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头。 一一头出尔所舌。 一一舌出尔所音声。 乃至文字句义。 充满法界。 此则如大本云。 彼国无量宝华。 一一华中。 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 一一光明。 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 普为十方说一切法故。 七。 华严舍那释迦。 双垂两相。 此则如观经云。 阿弥陀佛现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 而又见丈六之身。 于池水上故。 八。 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 此则如清凉云。 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故。 九。 华严名大不思议。 净名诸经名小不思议。 此则亦名不可思议功德故。 十。 华严为教。 即凡夫心。 便成诸佛不动智。 此则不越称名。 佛现前故。 是则齐等净名诸经。 同为华严流类。 圆教全摄此经。 此经分摄圆教。 以少分义。 故名分圆也。 ○三旁通(二) 初观经二诸经。 ○初观经先明通观经者。 有言十六观门。 名为定善。 执持名号。 名为散善。 今为通之。 于中有二。 一总。 二别。 先明总者。 彼经妙观。 宗乎一心。 此经一心。 正符彼意。 一心作观。 一心称名。 何得同归一心。 扬彼抑此。 详如净觉疏中说。 旁通者。 不别顿圆。 但取诸大乘经义理相通。 以十六观。 是净土专经。 故先举也。 定散者。 孤山判十六观为定善。 此经持名为散善。 今谓一心不乱。 有事有理。 即事一心。 已非全散。 何况理一。 正符彼意者。 彼经三观。 即空即假即中。 超乎次第。 是为一心。 今经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则能持所持。 了不可得。 是名空观。 正当空时。 能所历然。 是名假观。 非假非空。 常空常假。 不可思议。 是名中观。 良以单提圣号。 直下一心。 有何次第。 正三观圆修之义也。 是则彼经以心观为宗。 此经以心念为宗。 观即念也。 念即观也。 两经所说。 既同一心。 何独此经抑之为散。 故此法门名念佛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诸佛现前三昧。 亦名般若三昧。 亦名普等三昧。 三昧之言定也。 既通多种三昧。 何得为散。 大要观想若非一心。 观亦成散。 持名若得一心。 持即成定。 不在观想持名。 而在一心与不一心也。 如净觉疏者。 疏云。 智者大师于观经。 以三种净业属散。 十六妙观属定。 未闻以持名为散也。 孤山判此经为散善。 予不韪彼说。 且普门品疏。 释一心称名。 有事有理。 存念观音。 无有间断。 名事一心。 若达此心。 四性不生。 与空慧相应。 名理一心。 普门无不乱二字。 智者尚作空慧释之。 今云一心不乱。 何得贬为散善。 愚按智者入灭。 唱三宝名。 章安临终。 亦称弥陀。 及二大士。 彼师资自行如斯。 必不散判称名。 于是益信。 次明别者。 或谓此经但闻佛名。 或谓此经佛是劣应。 或谓此经华局车轮。 或谓此经五逆不生。 或谓此经止属下品。 不知二经实一义故。 不知此经尤独要故。 但名者。 或谓观经教想彼佛相好。 此经但持四字空名。 则不见佛身。 故名散善。 然经云。 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 既佛现。 则宁无相好。 况与众。 则主伴齐彰。 盖彼以作观见佛。 此以持名见佛。 为因不同。 见佛则一。 劣应者。 或谓观经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此经不说。 疑是劣应。 故名散善。 然大本云。 尔时阿弥陀佛。 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世界。 阿难见佛。 容体巍巍。 如黄金山。 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则观经所说。 犹一世界。 今言一切世界。 则更为高大。 何得言劣。 又大本言。 阿弥陀佛道场宝树。 纯以众宝。 自然合成。 则非木菩提树下之身。 何得言劣。 又观经言。 彼佛或现丈六八尺。 或现大身。 满虚空中。 则随机所见。 大小无定。 故古谓即劣即胜。 生法不二。 而况今经。 不出大小。 何得定指为劣。 华局车轮者。 或谓观经华大十二由旬。 此经车轮。 华局于小。 故名散善。 不知车轮之义。 大小无定。 大本车轮大至百千由旬。 何止十二。 详如后文中辩。 五逆不生者。 或谓观经言五逆得生。 大本唯除五逆。 则济度功狭。 故名散善。 不知唯除五逆下。 有诽谤正法四字。 五逆而兼谤法。 乃在所除。 虽具五逆。 不谤法者。 未必不生也。 良由谤则不信。 不信不生。 故所谓疑则华不开是也。 观经不言谤法。 如兼谤者。 亦不生也。 又观经下下品五逆文中。 谓其人十声称名。 遂得往生。 则观想未成。 唯资十念。 五逆之生。 正称名得生耳。 况大本云。 地狱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 堕地狱者。 非五逆人而何。 止属下品者。 或谓观经下之三品。 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 称南无阿弥陀佛。 三言善友教云。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名号。 则持名往生。 似唯下品。 不知持有事理。 理复浅深。 今下生者。 仅是事善。 若成理观。 则与彼经三观圆修。 冥契不二。 何虑品位之不高也。 况下品文中。 乃指恶人愚人。 非谓善人智人持名。 亦居下品也。 故知二经。 其义一也。 独要者。 略有三意。 一者。 观经所明佛身。 虽云即报即法。 而那由恒沙。 不无数计。 生身尊特。 犹待辩疑。 此经但曰光明无量。 寿命无量。 则不属诸数。 直指法身。 独要一也。 二者。 十六妙门。 虽云即观即心。 而先日。 次水。 次地。 次树。 次座。 方入佛观。 则不无次第。 犹觉繁长。 此经不修余业。 单事持名。 倏尔一心。 便得佛现。 独要二也。 三者。 上三品生。 乃能游历十方。 承事诸佛。 中下二品。 皆无此文。 今持名往生。 便得供佛诸方。 食时还国。 独要三也。 闻说一义。 尚恐生疑。 更闻独要。 必致深骇。 故云难信之法。 又云不可思议功德经也。 ○二诸经复明通诸经者。 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 如净名法华等。 旁通如是。 乃知此经。 义理所该。 深邃广远。 不应视同浅近。 自取愆尤。 净名法华等者。 此一心持名。 得生彼国。 即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 是净名义。 又此一心持名。 即以深心念佛。 乃至独入他家。 一心念佛。 乞食无侣。 一心念佛。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是法华义。 等者。 略举余经。 如文殊所云。 一行三昧。 大品所云。 若人散心念佛。 乃至毕苦。 其福不尽。 是般若义。 如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是圆觉义。 如五百长者子。 称七佛名。 遂得见金色之身。 成阿罗汉。 是观佛三昧义。 如菩萨六念。 念佛第一。 又云。 系念思惟因缘力故。 得断烦恼。 是涅槃义。 如佛告父王。 汝今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常勤精进。 当得佛道。 又云。 十心向往。 命终必生彼佛国土。 是宝积义。 至如华严圆义相通。 已见前文。 念佛之义。 不可胜举。 如上且就一经大旨而言。 泛论经义。 则维摩丈室。 容八万四千师子之座。 今此净土。 十方往生。 犹如雨点。 皆生七宝池中。 曾无窄隘。 即净名义。 如来神力品。 释迦与十方诸佛。 同出广长舌相。 乃至梵天。 为赞叹法华故。 今此六方赞叹亦复如是。 即法华义。 略举少分。 通诸大乘。 余不繁叙。 又起信因缘分疏。 明信位初心。 有四种机。 以礼忏灭罪被初机。 以修习止观被中机。 以求生净土被上机。 初谓业障众生。 中谓凡夫二乘。 则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义理所该。 总结上文。 愆尤者。 轻毁此经。 即轻毁大乘。 获罪无量故。 ○四所被阶品(二) 初料简二总收○初料简已知此经。 文略义丰。 言近旨远。 未委被何根器。 有何阶等。 先明料简。 前三非器。 谓无信者。 无愿者。 无行者。 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 有是有非。 次别阶等。 有胜有劣。 欲令舍非从是。 弃劣取胜也。 信。 谓信生佛不二。 众生念佛。 定得往生。 究竟成佛故。 如经所云。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是也。 愿。 谓信非徒信。 如子忆母。 瞻依向慕。 必欲往生故。 如经所云。 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是也。 行。 谓愿非虚愿。 常行精进。 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故。 如经所云。 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是也。 此之三事。 号为资粮。 资粮不充。 罔克前进。 又复此三。 如鼎三足。 或俱无。 或具一缺二。 或具二缺一。 皆不可也。 又以喻明。 譬之五谷。 其无信者。 不信即种是谷。 栽培此种。 定得成谷者也。 信而无愿者。 虽知佳种。 无心求谷者也。 愿而无行者。 虽望得谷。 不事耕耨者也。 俱无互缺。 准上可知。 此三者。 皆羸劣破漏之器。 不堪承受甘露法味。 故名非器。 又复世人虽行众善。 于彼佛土。 无信行愿。 亦名非器。 虽有诸过。 于彼佛土。 有信行愿。 亦名为器。 反是皆器。 如下所明。 于是器中。 辈之品之。 成三成九。 九之又九。 三之又三。 又细分之。 复应无量。 如二部中说。 次明阶等也。 辈者。 大本三辈。 品者。 观经九品。 故曰三九。 三辈之中。 复三辈之。 则成九辈。 九品之中。 复九品之。 则成八十一品。 辈之无穷。 品之不已。 则成百千万亿辈品。 故曰复应无量。 所以然者。 均名念佛。 同一往生。 而修有事理。 功有勤惰。 随因感果。 地位自别。 故涅槃说十二因缘。 曾无二法。 而下智观者。 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者。 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者。 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者。 得佛菩提。 是则诸天共器。 食有精粗。 三兽同河。 渡分深浅。 焉可诬也。 倘其自负利根。 闻说念佛若将浼焉。 宁知辈品天渊。 存乎其人而已。 终不念佛。 钝置汝也。 好奇负胜之士。 幸平气而思之。 ○二总收总收者。 但持佛名。 必生彼国。 则或高或下。 或圣或凡。 乃至或信或疑。 或赞或毁。 知有彼佛。 便成善根。 多劫多生。 俱蒙解脱。 高下者。 以上品即登彼岸。 下品犹胜天宫。 则品位虽殊。 皆得不退故。 圣凡者。 以具缚凡夫。 但得往生。 即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 则终当成圣故。 此专举其顺者。 下言信疑赞毁。 则兼违顺。 无不获益也。 问。 信赞应尔。 云何疑毁亦曰善根。 答。 常不轻授记诸人。 皆当作佛。 人疑不信。 乃至打骂。 因堕地狱。 从地狱出。 终得成道。 岂非骂打从疑而生。 疑从知生。 知从闻生。 闻知有佛。 然后生疑。 曾未闻知。 疑从何发。 因闻知故。 佛之一字。 已蕴识田。 投种土中。 雨露忽滋。 终有生日。 彼毁佛者。 义亦如是。 故曰但知有佛。 皆成善根。 毕竟解脱。 不闻不知。 则不成种。 ○五能诠体性(四) 初随相二唯识三归性四无碍○初随相已知此经被机普遍。 未知能诠。 何为体性。 依古展转十门推本。 约之成四。 先明随相。 于中复二。 一谓声名句文。 二谓所诠义。 以文与义。 皆属相故。 十门展转。 详见华严玄谈。 圭峰复于中约而束之。 遂为四门。 初声名句文者。 据大小乘教。 或以声为教体。 或以名句文身而为教体。 今依清凉大师。 通收四者。 以声为教主。 名者次第行列。 诠法自性。 句者次第安布。 诠法差别。 文者次第联合。 上二所依。 此名句文三者。 屈曲为声上诠表。 唯声。 则不能诠义。 唯名句文。 则无自体。 兼此四事。 是谓教体。 以假实体用兼资也。 二所诠义者。 此声名句文。 若无所诠之义。 则同乎篇韵。 殊无意况。 若徒义无文。 妙理凭何而得显示。 良以文随于义。 义随于文。 文义相资。 乃成教体。 故今此经。 从如是我闻。 至作礼而退。 是声名句文体。 而其中所说依正二报。 信愿往生等。 是所诠义也。 以是二者。 交相随故。 而为教体。 又若据法所显义。 则无非佛事。 如香饭光明等。 当知法法皆为教体。 法能显义。 则法法自彰。 不俟文字。 如华严云台宝网。 毛孔光明。 皆能说法。 净名云。 有佛世界。 以香饭而作佛事。 有佛世界。 以光明而作佛事。 乃至一色一香。 一举一动。 无有一法而非佛事等。 今此经者。 水鸟树林。 咸宣妙法。 则随举一法。 皆成教体。 ○二唯识唯识者。 此文此义。 皆识所变。 而有本影四句。 四句者。 一唯本无影。 即小乘教。 不知教法皆唯识现。 谓如来实有说法故。 二亦本亦影。 即始教。 以佛自宣说。 若文若义。 皆从妙观察智净识所现。 名本质教。 闻者识上所变文义。 名影像教。 诸佛众生互为增上故。 三唯影无本。 即终教。 以离众生心。 更无有佛。 唯大悲大智为增上缘。 令彼根熟众生。 心中现佛说法。 是故佛教全是众生心中影像。 四非本非影。 即顿教。 非唯心外无佛。 众生心中影像亦空。 以性本绝言。 即不教之教。 所谓尊者无说。 我乃无闻。 说听皆无。 唯识而已。 是以识为教体也。 今此经者。 且约终顿二教。 则众生心乐出离。 自于心中见佛为说极乐依正。 信愿往生。 而实无说无听。 故识为教体。 ○三归性归性者。 前以所变之万境。 摄归能变之八识。 今以所现之八识。 复摄归能现之一心。 则性为教体。 一心者。 即真如自体也。 从此真如。 流出教法。 故会相归性。 则所谓重颂如。 授记如。 十二分教。 一切皆如。 以上展转推寻真实之理。 极至于此。 譬之物不离梦。 梦不离人。 圆觉疏云。 生法本无。 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 但是一心。 则以自心为教体也。 今此经者。 依正信愿等法。 若文。 若义。 究极皆归一心真如。 故古德云。 诸大乘经。 皆以一实相印。 为经教体。 此经一心不乱。 即是实相。 即是真如。 则合前二种。 会归一心。 而为教体。 ○四无碍无碍者。 心境理事。 本自交彻。 境及事者。 是名随相。 心者唯识。 理者归性。 俱交彻故。 交彻者。 以一心原有真如生灭二门。 真如即是生灭。 故理不碍事境心。 生灭即是真如。 故事境心不碍理。 今此经者。 心即是土。 则一念无为。 而不妨池楼鸟树昭布森列。 众生信乐。 随愿往生。 土即是心。 则七宝庄严。 而不妨全体空寂。 不立一尘。 实无众生生彼国者。 则心境理事。 互相融摄。 而为教体也。 ○六宗趣旨归(三) 初总陈二异解三正意○初总陈已知此经能诠之体。 如是该罗。 未审所宗。 当在何者。 夫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而有通别。 通论佛教。 因缘为宗。 别则依古十门。 自我法俱有。 至圆融具德。 后后前前。 次第深浅。 是故诸经。 各有宗趣。 尚者崇也。 圣人立教。 一部语言。 何所崇尚。 所崇尚者。 名之曰宗。 归者至也。 立此为宗。 为求何事。 究所归至。 名之曰趣。 因缘者。 拣异无因邪因。 一代时教。 不出因缘。 如所谓因缘故生灭。 因缘故即空。 因缘故即假。 因缘故即中。 佛教所宗。 因缘摄尽。 故云通也。 十门者。 第一我法俱有宗。 内执有我。 外执有法。 名为附佛法外道。 第二法有我无宗。 则异外道。 由是从前至后。 由浅入深。 乃至第十圆融具德。 十门分别。 详具华严玄谈。 若约之为五。 不出有。 空。 法相。 法性。 圆融。 今此经者。 宗乎法性。 以净土依正信愿等。 皆归一心。 一心不乱。 即法性故。 ○二异解今明此经。 古有多解。 有谓信愿为宗。 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 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信愿为宗者。 诸解多同。 以经中屡言。 若有信者。 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故。 二种清净者。 论言极乐世界。 依正二报。 清净庄严。 非三界所及。 故以为宗。 而要其所归。 为令众生。 生彼清净极乐国土。 生彼国已。 即不退转。 以此为趣。 ○三正意(二) 初总举二别明○初总举此经宗乎法性。 于法性中。 复分总别。 总而令之。 谓是依正清净。 信愿往生。 以为宗趣。 取前二说兼合言之。 总为宗趣。 以前说不该依正。 后说未详信愿。 故须兼合。 始得无遗。 良由依正信愿。 兼备交资而得往生。 皆不出自心故。 其总为宗趣者。 如华严例。 彼经亦兼众说。 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 若欲分之。 上句为宗。 下句为趣。 义亦自明。 若欲加之。 彼经加不思议。 今经亦尔。 ○二别明又别明之。 则成五对。 一教义。 二事理。 三境行。 四行寂。 五寂用。 以为宗趣。 一教义一对者。 以教为宗。 令达义为趣。 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 其意云何。 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 信之愿之。 则生彼国。 教中有如是义。 是其趣也。 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 二事理一对者。 以事为宗。 令显理为趣。 承上一经言教。 俱约所诠之义。 而义中复有事理。 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 其意云何。 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 是其趣也。 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 三境行一对者。 以境为宗。 令起行为趣。 境即是所观之理。 对能观之智。 故名为境。 言崇尚此理。 其意云何。 既知弥陀自性。 净土唯心。 正欲即此以为真境。 而起观行。 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是其趣也。 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 四行寂一对者。 以行为宗。 令至寂为趣。 言崇尚此念佛观行。 其意云何。 良由心虽本寂。 多生习染。 触境生心。 若不修观行。 纵令强抑妄心。 终非定慧平等。 今依正观。 执持名号。 至于一心。 则复还空寂之体。 是其趣也。 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 五寂用一对者。 以寂为宗。 令发用为趣。 言崇尚此寂。 其意云何。 良由妄想执著。 无由解脱。 妄尽心一。 则净极光通。 喻如尘尽镜明。 无像不现。 所谓既生本国。 得无生忍已。 还入生死。 以无数方便。 大作佛事。 度脱众生。 妙用恒沙。 是其趣也。 不徒为沉空滞寂而已。 如是十门。 展转生起。 以为宗趣。 ○七部类差别(三) 初明部二明类三非部非类○初明部已知此经。 宗趣冲深。 未审当部等类。 为有几种。 初先明部者。 部有二种。 一谓大本。 二谓此经。 部者。 以是总归一部。 而有详略。 详为大本。 略为此经。 大本有六。 一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二名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三名阿弥陀经。 与今经同名。 吴支谦译。 四名无量寿庄严经。 宋法贤译。 五出宝积第十八经。 名无量寿如来会。 元魏菩提流志译。 六名佛说大阿弥陀经。 宋龙舒居士王日休者。 总取前之四译。 参而会之。 唯除宝积。 彼所未及。 然上五译。 互有异同。 汉吴二译。 四十八愿。 止存其半。 为二十四。 其余文中。 大同小异。 王氏所会。 较之五译。 简易明显。 流通今世。 利益甚大。 但其不由梵本。 唯酌华文。 未顺译法。 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 即无议矣。 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 又其中去取旧文。 亦有未尽。 如三辈往生。 魏译皆曰发菩提心。 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 下曰不发。 上竟不言。 则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 全在发菩提心。 而三辈不同。 同一发心。 正往生要旨。 乃反略之。 故云未尽。 然今疏钞所引。 义则兼收五译。 语则多就王文。 以王本世所通行。 人习见故。 余五间取。 而概以大本标之。 故上六种皆名大本。 今此经者。 名为小本。 文有繁简。 义无胜劣。 判属同部。 ○二明类二明类者。 自有三种。 一观经。 二鼓音王经。 三后出阿弥陀偈经。 类者。 不同其部。 而同其类。 如从昆弟。 虽不同父。 而同其祖。 亦名比肩。 相为等夷。 故曰同类。 观经者。 观无量寿佛经。 具谈十六妙门。 一心三观。 详本疏钞。 鼓音王经者。 佛在赡波大城。 伽伽灵池。 与比丘百人说。 中云。 若有四众。 受持阿弥陀佛名号。 临命终时。 佛与圣众。 接引往生等。 后出偈经者。 始终唯偈。 是伽陀部。 中云。 发愿喻诸佛。 誓二十四章。 愿止存半。 与汉吴二译同。 而四十八愿。 自古及今。 传扬已久。 二十四者。 或梵本缺略。 未可知也。 或问。 鼓音亦说持名。 云何不与今经同部。 答。 以有咒故。 彼经虽说持名。 重持咒故。 ○非部非类三明非部类者。 带说净土。 如华严法华。 及起信等。 又非部类。 而中说专持名号。 如文殊般若。 带说者。 诸同部同类之外。 复有诸经。 虽不专谈净土。 其中带及劝赞往生也。 华严。 如行愿品。 既明十大愿王。 而末言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 法华。 如云诵斯经者。 命终当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也。 起信。 如前教起中所明是也。 等者。 如观佛三昧。 十住断结诸经。 带说净土。 层叠非一。 详如后释文中杂引。 文殊般若。 详后执持名号文中。 ○八译释诵持(五) 初明译二明释三明诵四明持五结劝○初明译已知此经。 为部为类。 详略同别。 未委译自何时。 凡有几译。 以至注释阐扬。 读诵受持。 有何灵验。 初明译者有二。 一名佛说阿弥陀经。 即今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 周有嬴秦。 南北朝有苻秦。 姚秦。 今言姚者。 拣非余秦也。 三藏者。 通经律论。 兼善华梵故。 法师者。 佛法所属。 演扬诲众。 为表范故。 鸠摩罗什者。 梵语具云鸠摩罗耆婆什。 上五字。 此云童寿。 什者。 深善此方文字之什。 华梵合举。 称罗什也。 译者。 易也。 易梵成华也。 周礼。 掌四方之语。 各有其官。 北方曰译。 今经自西来。 而言译者。 汉之北官。 兼善西语。 摩腾始至。 遂称为译。 今仍之也。 按本传。 师。 中天竺国人。 父名鸠摩罗琰。 家世相国。 弃荣出游。 龟兹王以妹妻之。 生师。 师生而神灵。 七岁随母入寺。 见铁钵。 试取加顶。 俄念此钵甚重。 我何能举。 即不胜重。 遂悟万法惟心。 博学强记。 人莫能及。 以冲年高德。 故云童寿。 既通三藏。 东游龟兹。 王设金狮子座处之。 苻坚据秦。 将事西讨。 适太史奏异星现于西域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 入辅中国。 坚云。 朕闻龟兹有罗什者。 得非此耶。 遣将吕光。 临发。 谓曰。 朕非贪地用兵。 闻罗什深解法相。 为后学宗。 若克龟兹。 即宜驰驿送什。 及破龟兹。 载什以归。 中道闻坚已为姚苌所害。 遂止不返。 什师因不至秦。 后苌亦闻师名。 要请。 而光不允。 苌亡。 子兴复请。 亦不允。 因遣兵伐光。 光侄降秦。 方得迎师入关。 奉为国师。 师阅旧经。 义多纰僻。 不与梵本相应。 乃集沙门肇睿等。 八百余人。 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 并畅神源。 发挥幽致。 师未终少日。 集众谓曰。 愿所宣译。 传之后世。 咸共流通。 今于众前。 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 当使焚身之后。 舌不焦烂。 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长安。 阇维薪灭形尽。 舌根俨然。 今此经者。 译于什师。 而舌根不坏。 与诸佛出广长舌。 赞叹此经。 合而观之。 佛语不虚。 于是益信。 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二经联比。 小异大同。 时所宗尚。 皆弘秦本。 玄奘法师者。 唐洛州缑氏人。 姓陈氏。 少罹患难。 随兄长腱法师。 出家于净住寺。 年十一。 诵维摩法华。 卓然自立。 不偶时流。 年二十一。 讲心论。 不窥文相。 涌注不穷。 时号。 神人。 贞观三年。 往西域取经。 备经险难。 历百五十国。 遂至舍卫。 取经六百余部。 贞观十九年还京。 于玉华台翻译经论。 总一千三百三十卷。 既卧疾。 见大白莲华。 及佛相。 右胁累足而逝。 两月。 色貌如生。 先是西行之日。 抚灵岩寺松而作誓言。 吾西去。 汝西长。 吾东归。 汝东向。 师去。 松西长至于数丈。 一日忽东回。 门弟子喜曰。 师归矣。 已而果然。 时号摩顶松云。 按师誓言自要。 不爽如是。 真语实语。 亦什师舌根不坏。 诸佛舌相广长意也。 所译此经。 焉可不信。 联比者。 先后重译也。 小异大同者。 梵音稍别。 及语有繁简。 如恒河殑伽。 六方十方之类。 而大意一无相乖也。 皆弘者。 法华三译。 秦本盛行。 此经二译。 亦复如是。 ○二明释次明释此经者。 论则有天亲菩萨无量寿经论。 解则有慈恩通赞。 海东疏。 孤山疏。 乃至大佑略解等。 天亲菩萨者。 常入日光定。 升兜率天宫内院。 亲觐慈氏。 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 优婆提舍者。 此云分别义。 慈恩法师者。 讳窥基。 姓尉迟氏。 敬德犹子也。 奘师度之出家。 学通大小。 造疏计可百卷。 释弥勒下生经。 笔锋得舍利二七粒。 复示西方要义。 有弥陀经通赞一卷。 海东法师者。 讳元晓。 其疏此经。 大率依论为主。 孤山圆法师者。 十疏流通。 此疏居一。 义渊。 净觉。 越溪等。 历代诸师。 种种解释。 率多散没。 至元大佑师者。 乃有略解。 今唯海东越溪大佑所解仅存而已。 世远人亡。 经残教弛。 遂令如是广大深远法门。 不得人人晓了。 宁不悲夫。 若夫远承佛旨。 弘阐秘宗。 为论为文。 为集为录。 为传为偈。 为赋为诗。 交赞互扬。 其丽不亿。 莫不叮咛恳告。 感慨悲歌。 普劝迷流。 同归觉路。 一曾过目。 可弗铭心。 上文专指注释此经。 今谓其余赞咏净土。 所有言辞。 不可胜纪。 为论。 如十疑宝王等。 为文。 如龙舒无尽等。 为集。 如决疑指归等。 为录。 如净土自信等。 为传。 如净土略传等。 为偈。 如径路修行等。 为赋。 如神栖安养等。 为诗。 如诸家怀净土等。 告而曰恳。 真诚之语。 冀其信受而奉行也。 歌而曰悲。 凄楚之辞。 或能感发而兴起也。 丽。 数也。 不亿者。 亿不足以尽之。 言多也。 此皆净土圣贤。 千言万语。 不厌繁重。 直欲生死海中。 尽挈众生于彼岸而后已。 我等应当衔恩报德。 镂骨铭心。 展转流通。 递相劝导。 如其置而不览。 览而不信。 不曰愚蒙之训。 则曰寄寓之谈。 独且奈之何哉。 ○三明诵次明诵此经者。 如舌根不坏。 天乐西迎。 方解冤而往生。 未终卷而坐脱。 归如入定。 终睹白莲。 银台而易金台。 粗乐而来细乐。 舌根不坏者。 智论云。 有比丘诵弥陀经。 命欲终时。 语弟子言。 阿弥陀佛。 与诸大众。 俱来迎我。 后从火化。 舌根不灰。 色相自若。 天乐西迎者。 宋唐世良。 诵弥陀经十万过。 一日谓家人曰。 佛来迎我。 言已。 作礼坐逝。 其夜有利行人。 在道味山上。 梦西方异光。 旛华缤纷。 音乐嘹喨。 空中声云。 唐世良已生净土。 解冤往生者。 宋上虞民冯珉。 少事游猎。 见巨蛇。 持矟将往刺之。 时蛇在岩下。 欲噬黄犊。 珉推岩石压之。 至死。 蛇屡为祟。 珉修忏念佛经年。 蛇不能害。 一日请同社净侣。 诵弥陀经。 合掌而化。 未终坐脱者。 晋智仙法师。 号真教。 住白莲寺。 十三年西向十念。 十二时不暂废。 一夕微疾。 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 未终卷。 安然坐脱。 归如入定者。 宋释处谦。 精修净土。 一夕。 诵弥陀经毕。 称赞净土。 告众曰。 吾以无生而生净土。 如入禅定。 奄然而化。 终睹白莲者。 宋嘉禾郡钟妪。 日诵弥陀经十遍。 念佛不辍。 一日语其子曰。 见白莲华无数。 众圣迎我。 遂端坐耸身化去。 银台金台者。 怀玉禅师。 台州人。 布衣一食。 常坐不卧。 精进念佛。 诵弥陀经三十万遍。 一日见西方圣众。 多若恒沙。 一擎银台。 从窗而入。 玉曰。 吾一生精进。 誓取金台。 何为得此。 银台遂隐。 玉感激。 倍复精进。 三七日后。 见佛满空中。 乃谓弟子曰。 金台来迎。 吾生净土矣。 说偈含笑而逝。 郡守段公异之。 作诗赞美。 有枝低只为罣金台之句云。 粗乐细乐者。 元子华禅师。 大历九年。 于润州观音寺。 诵弥陀经六月。 忽得疾。 夜闻香气乐音。 空中告曰。 粗乐已过。 细乐续来。 君当往生。 良久念佛而化。 异香连日不散。 又若书写则化被苍生。 讲演则祥符白鹤。 书写者。 唐善导大师。 凡得衬施。 用写弥陀经十万卷。 劝人受持。 亦有读诵至十万遍者。 五十万遍者。 僧俗归仰。 至有感极焚身供养。 得念佛三昧者。 不可胜纪。 讲演者。 宋沈三郎。 晚岁回心念佛。 因病。 请僧讲弥陀经。 易衣而终。 缩膝欲起。 二子局于名教。 以易龛为难。 曳其胫直之。 将入殓。 忽举首出衣被。 矍然而坐。 举家大惊。 二子急前扶卫。 乃以肘节捶之。 子曰。 助父坐脱耳。 竟坐逝。 荼毗。 有白鹤二十九只。 飞鸣云表。 久之西去。 现前感应。 则宝地遥观。 克取往生。 则涅槃非比。 如斯感应。 屡见古今。 宝地遥观者。 唐大行禅师。 初修普贤忏。 后入大藏。 随手取卷。 得弥陀经。 日夜诵咏。 至三七日。 睹琉璃地上。 佛及二大士现前。 僖宗闻其事。 诏入内庭。 赐号常精进菩萨。 后琉璃地复见。 即日命终。 异香经旬。 肉身不坏。 涅槃非比者。 梁道珍法师。 讲涅槃经。 天监中。 憩锡庐山。 慕远公净业。 禅坐中。 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迈。 师问何之。 答曰。 往极乐国。 因求附载。 报云。 法师虽善讲涅槃经。 亦大不可思议。 然未诵弥陀经。 岂得同往。 师遂废讲念佛。 诵弥陀经及二万遍。 将终四七日前。 夜四鼓。 见西方银台来至。 空中皎如白日。 声云。 法师当乘此台往生。 时众咸闻天乐异香。 数日香犹未散。 其夜峰顶寺僧。 遥见谷口火炬数十。 明燎彻夜。 次日乃知师逝。 如上所录。 皆修因证果。 此感彼应。 叠见层出。 自古及今。 未及枚举。 ○四明持若持名者。 或一念而飞一光。 或一声而出一佛。 或响弥林谷。 或音彻宫闱。 或六时系念。 而依正盈空。 或十字标心。 而圣贤入会。 洎乎昭代。 续有名流。 此正明执持名号也。 净业诸贤。 多不繁载。 姑举昭灼世人耳目者一二。 以为激劝。 飞光者。 唐善导大师。 人问念佛得生净土否。 答曰。 如汝所念。 遂汝所愿。 于是导乃自念阿弥陀佛一声。 则有一光从其口出。 十声至百。 光亦如之。 光明满室。 帝闻其事。 敕所居为光明寺。 后登柳树端坐而化。 出佛者。 少康法师。 在乌龙山。 建净土道场。 劝人念佛。 众见师念佛一声。 口出一佛。 至于十念。 十佛次出。 犹若连珠。 临终之日。 口旋异光数道。 奄然而逝。 响弥者。 唐道绰禅师。 平居为众讲无量寿经。 将二百遍。 人各掐珠。 口称佛号。 或时散席。 声播林谷。 音彻者。 唐法照。 于并州五会念佛。 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 遣使遥寻。 见师劝化之盛。 遂诏入宫。 宫人念佛。 亦及五会。 号五会法师。 六时者。 晋慧远法师。 居庐山。 制莲华漏。 六时念佛。 澄心系想。 后十九年。 七月晦夕。 于般若台。 方从定起。 见阿弥陀佛。 身遍虚空。 圆光之中。 无量化佛。 及菩萨众。 水流光明。 演说妙法。 佛言。 我以本愿力故。 来安慰汝。 汝七日后。 当生我国。 至期。 端坐而逝。 十字者。 宋长芦宗赜禅师。 禅理洞悟。 宗说兼通。 而远遵庐阜之规。 建莲华胜会。 其法日念阿弥陀佛。 或千声万声。 各于日下。 以十字记之。 一夕。 梦一男子。 乌巾白衣。 风貌清美。 谓赜曰。 欲入公弥陀会。 乞书一名。 赜问公何名。 曰。 普慧。 又云。 家兄普贤。 亦乞登名。 言讫遂隐。 赜觉而语诸尊宿。 皆云华严离世间品。 有二菩萨名。 乃知圣贤幽赞。 以二大士书于录首。 昭代者。 今代也。 如西斋。 空谷。 天奇。 毒峰等。 皆近世高僧。 笃信精修。 匹休前古。 相续不绝。 稍详往生集中。 盖千万中。 纪其一二而已。 至于感护则宿冤得度。 恶鬼不侵。 灵应则瞽目重明。 俘囚脱难。 冤度者。 唐邵彪。 镇江人。 为诸生时。 梦至一公府。 主者问汝知所以不第否。 彪对不知。 因使人引彪前行。 见大镬中。 有蛤蜊作人语。 呼彪名。 彪怖。 遂念阿弥陀佛。 蛤蜊变黄雀飞去。 彪后及第。 官至安抚使。 鬼却者。 佛世有一国邻于罗剎。 罗剎食人无度。 王约。 自今国中。 家以一人。 次第送与。 勿得枉杀。 有奉佛家。 止生一子。 次第充行。 父母哀号。 嘱令至心念佛。 以佛威力。 鬼不得近。 明晨往视。 见子尚在。 将之而还。 自是罗剎之患遂息。 目明者。 宋崇氏女。 双瞽。 念佛三年。 精勤不替。 双目重明如故。 难脱者。 元末张士诚攻湖州。 江浙丞相与战。 擒四十人。 囚槛送戮。 夜宿西湖鸟窠寺。 大猷谋禅师。 徐步廊下。 囚见师神观闲雅。 持诵不辍。 因求救拔。 师教令至心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 中有三人信受其语。 念不绝口。 天晓发囚。 易枷锁。 至三人。 刑具不足。 惟系以绳。 既而审鞫。 知良民被虏者。 遂得释。 又复恶人则善和十念。 地狱现而化佛空迎。 畜生则鸲鹆称名。 形骸掩而莲华地发。 何况身无重慝。 报在最灵。 信愿熏修。 宁成虚弃。 恶人者。 唐张善和。 屠牛为业。 临终。 见群牛索命。 于是大怖。 唤其妻云。 速延僧为我念佛。 僧至。 谕云。 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 至心念佛。 即得往生。 和云。 地狱至。 急取香炉来。 即以右手擎火。 左手拈香。 面西专切念佛。 未满十声。 自言佛来迎我。 即化去。 畜生者。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 畜鸲鹆。 常念佛不绝。 一日立化笼上。 观葬之。 已而土上出紫莲华一朵。 寻土中。 则华从舌端而发。 灵芝照律师。 为之赞。 有立亡笼闭浑闲事。 化紫莲华也太奇之句。 如上持名所举。 自飞光出佛至此。 亦千万中纪一而已。 慝者。 恶之匿于心者也。 最灵者。 人为万物之灵也。 末复结言。 恶人念佛。 尚得往生。 何况恶未必如善和。 畜生念佛。 尚得往生。 何况灵而号为人类。 以此比况。 知必生也。 信愿熏修。 所作唐捐。 无有是处。 ○五结劝是以一音始唱。 千佛同赓。 三学高僧。 九流名德。 若幽若显。 若圣若凡。 如万水无不朝东。 似群星悉皆拱北。 方之捷径。 号曰普门。 岂虚语哉。 决志求生。 无容拟议者矣。 此总结净土法门。 一切众生所皈依也。 唱者导也。 赓者续也。 始唱者。 释迦开示西方。 众生始知净业。 是引而导之也。 同赓者。 六方赞叹。 详如经文中说。 是续而和之也。 三学者。 谓禅教律三宗也。 禅如永明。 以宗门柱石。 而上上品生。 圆照以独秉单传。 而标名莲境。 教如僧叡弘辅什师。 而莲华出榻。 四明中兴台教。 而西向坐亡。 律如灵芝。 生弘毗尼。 而死生安养。 清照大阐律学。 而说偈西归。 若广举者。 不可胜数。 九流者。 谓儒道农工医卜等也。 儒如文潞公。 德业满朝。 而结十万同生之缘。 苏长公文行绝世。 而有西方公据之说。 道如葛济之舍仙学而回心净业。 鸾法师焚仙经而专修观经。 乃至子章之业岐黄而念佛。 张铨之荷耒耜而称名。 幽如冥君敬礼。 罗剎休心。 圣如文殊求生。 普贤愿往。 况显与凡。 不待论矣。 朝东者。 会极义。 拱北者。 宗本义。 喻净土为真际所诣。 势必向往。 非强之使然也。 捷径普门。 解见前文。 重言结之。 明不虚也。 决志者。 大本云。 设有大火。 充满三千大千世界。 要当过此。 生彼国土。 则决定其志。 无退怯也。 拟议者。 易曰。 拟之而后言。 议之而后动。 今谓不须拟议。 昔人有言。 卜以决疑。 不疑何卜。 念佛往生。 但谛信不疑而已。 何复拟议为哉。 发布时间:2025-04-26 14:13: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