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 内容: 丰干禅师。 唐贞观初。 居天台国清寺。 剪发齐眉。 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 止答随时二字。 常唱道。 乘虎出入。 众僧惊畏。 无谁语。 有寒山子。 拾得者。 亦不知其氏族。 时谓风狂子。 独与师相亲。 寒居止唐兴县西七十里寒岩。 以是得名。 拾因师至赤城道侧。 闻儿啼声。 问之。 云孤弃於此。 乃名拾得。 携至寺。 付库院。 後库僧灵熠。 令知食堂香灯。 忽登座。 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於圣僧前。 呼曰小果。 熠告尊宿等易令厨内涤器。 常日斋毕。 澄滤残食菜滓。 以筒盛之。 寒来即负之而去。 寒容貌枯悴。 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时至寺。 或廊下徐行。 或厨内执爨。 或混处童牧。 或时叫噪。 望空嫚骂。 或云咄哉咄哉。 三界轮回。 僧以杖逼逐。 即抚掌大笑。 一日问师。 古镜不磨。 如何照烛。 曰冰壶无影像。 猨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 更请师道。 曰万德不将来。 教我道什麽。 寒拾俱作礼。 师谓寒曰。 汝与我游五台。 即我同流。 若不与我去。 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师曰。 汝不是我同流。 寒问汝去五台作什麽。 曰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师寻独入五台。 逢一老翁。 问。 莫是文殊否。 曰岂有二文殊。 及作礼。 忽不见。 後回天台而化。 寒因众僧炙茄。 以茄串打僧背一下。 僧回首。 寒持串云。 是什麽。 僧云这风颠汉。 寒示傍僧曰。 你道这个师僧。 费却多少盐酱。 赵州到天台。 行见牛迹。 寒曰上座还识牛麽。 此是五百罗汉游山。 州曰既是罗汉。 为什麽作牛去。 寒曰苍天苍天。 州呵呵大笑。 寒曰笑作什麽。 州曰苍天苍天。 寒曰这小厮儿。 却有大人之作。 沩山来寺受戒。 与拾往松门。 夹道作虎吼三声。 沩无对。 寒曰自从灵山一别。 迄至于今。 还相记麽。 沩亦无对。 拾拈拄杖曰。 老兄唤这个作什麽。 沩又无对。 寒曰休休。 不用问他。 自从别後。 已三生作国王来。 总忘却也。 拾扫地。 寺主问姓个什麽。 住在何处。 拾置箒叉手而立。 主罔测。 寒搥胸曰苍天苍天。 拾问汝作什麽。 寒曰岂不见道东家人死。 西家助哀因作舞。 笑哭而出。 又於庄舍牧牛。 歌咏叫天。 曰我有一珠。 埋在阴中。 无人别者。 众僧说戒。 拾驱牛至。 倚门抚掌微笑曰。 悠悠哉。 聚头作。 相这个如何。 僧怒呵云。 下人风狂。 破我说戒。 拾笑曰。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汝合。 一切法无差。 驱牛出。 乃呼前世僧名。 牛即应声而过。 复曰前生不持戒。 人面而畜心。 汝今招此咎。 怨恨於何人。 佛力虽然大。 汝辜於佛恩。 护伽蓝神。 僧厨下食每每为鸟所耗。 拾杖抶之。 曰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 神附梦于合寺僧曰。 拾得打我。 诘旦说梦一一无差。 视神像果有所损。 惊异。 牒申郡县。 郡谓贤士遯迹菩萨应身。 号拾得贤士。 初闾丘胤将牧丹丘。 头疾医莫能愈。 遇禅师名丰干。 言自天台来谒使君。 告之病。 师曰身居四大。 病从幻生。 若欲除之。 应须净水。 索器呪水。 噀之立愈。 闾丘异之。 乞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记谒文殊普贤。 此二菩萨。 见之不识。 识之不见。 若欲见之。 不得取相。 国清寺执爨涤器。 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到任三日。 至国清。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 复是何人。 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址。 在经藏後。 今阒无人矣。 寒山拾得尚处僧厨。 闾丘入师房。 止见虎迹。 复问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唯事负舂供僧。 闲则讽咏。 入厨寻访寒拾。 见於竈前向火。 抚掌大笑。 闾丘致拜。 二人连声呵叱。 执手复大笑曰。 丰干饶舌饶舌。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相携出松门。 自此不复入寺。 闾丘归郡。 送净衣香药到岩。 寒高声喝曰贼贼。 遂入岩石缝中。 且曰报汝诸人。 各各努力。 石缝忽合。 後有僧采薪南峰。 距寺东南二里。 遇一梵僧。 持锡入岩。 挑锁子骨。 曰取拾得舍利。 乃知入灭于此。 因号岩为拾得。 闾丘俾道翘寻访遗迹。 於林间叶上。 得寒所书辞颂。 及村墅人家。 三百余首。 拾亦有诗数十首。 题石壁间云。 按旧序。 二人呵叱。 自执手大笑。 闾丘归郡。 遣送衣药。 与夫挑锁子骨等语。 乃知寒山不执闾丘手。 闾丘未尝至寒岩。 拾得亦出寺门二里许入灭。 今传灯所录误矣。 因笔及此。 以俟百世君子。 淳熙十六年。 岁次己酉。 孟春十有九日。 住山禹穴沙门志南谨记。 诗歌若人何乡何姓氏。 隋季唐初毫杰士。 屠龙技痒无所施。 东守西征徒万里。 天厌荒淫羖[羊*历]君。 大地山河移姓李。 满眼清贤登庙堂。 书生分合山林死。 朅来寒山三十年。 不堪回首红尘市。 游戏千岩万水间。 驾言足蹑龟毛履。 不饥不采山中薇。 渴来只饮山中水。 风瓢戞击恼幽怀。 移家屡入深云里。 贫衣繿缕足风霜。 不碍寒潭莹无滓。 时访丰干看拾公。 漠外形骸忘尔汝。 扰扰人寰螘慕羶。 哂然一笑寒生齿。 拟将大筏渡迷津。 咳唾烟云生笔底。 银钩洒洒落岩阿。 至今护守烦山鬼。 世无相马九方臯。 但从肥瘦求形似。 诗成众口浪雌黄。 往往视之为下俚。 近来一二具眼人。 颇怜名字遗青史。 云衮霞缨妙语言。 谓与骚章无异旨。 寥寥千载无人知。 偶逢知者惟如此。 知与不知於我乎何与。 此其所以得为寒山子。 富哉三圣诗。 妙处绝言迹。 拟之唯法灯。 和之独楚石。 十虚可销殒。 一字难改易。 灌顶甘露浆。 何人不蒙益。 楚石和尚和三圣诗集。 晟藏主编次。 求余题之。 因用韵以寓击节之意云。 至正十八年十月初三日。 南堂遗老清欲。 书帖陆放翁与明老改正寒山子诗帖有人兮山陉。 云衮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 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 蹇独立兮忠贞。 此寒山子所作楚辞也。 今亦在集中。 妄人窜改附兹。 至不可读。 放翁书寄天封明公。 或以刻之山中也。 朱晦庵与南老索寒山子诗帖熹启。 上清泉老每往。 儿辈附问。 黄壻得之。 闻久时得书也。 出师表未暇写得。 催写得转寄去未晚也。 寒山诗刻成。 幸早见寄。 有便。 只附至临安赵节推厅。 托其寻便。 必无不达。 渠黄岩人也。 熹启。 上国清南公禅师方丈。 首楞严云。 我灭度後。 勑诸菩萨。 应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 泄佛密因。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天台三圣。 其斯之谓与。 旧集载朱晦翁与国清住持手帖。 劝其重刻寒山诗板。 有刊成当见惠之语。 得非以其辞理淳正。 有合於儒道耶。 西斋老人属和。 灼见三圣之心。 其言无今昔之异。 华藏原明禅师。 刻梓以传。 使三圣人抚掌於大寂定中。 西斋为不灭矣。 其法利无穷。 可得而思议哉。 洪武戊寅冬。 僧录司左善世。 吴门大佑。 刊三圣诸贤诗辞总集序宣情达事。 世教有取於诗。 吾宗圣贤高蹈远视邈然矣。 亦彷人情近习琢为文句。 盖悯物之心不可遏也。 抑将激诱於道。 奚啻宣情达事。 流翫百世珠玉之拟哉。 观夫丰干寒拾三圣所唱。 楚石琦公之和。 韵皆痛快激烈斥妄警迷。 山中天灵义首座。 服膺有素。 愿绣梓以传焉。 且篹旧本诸名公序帖。 及三隐集记系之。 又以佛国白禅师所作文殊指南赞。 词胜理诣。 永明寿禅师。 布衲雍。 镜中圆。 前後山居唱和之什。 暨古德十牛颂。 并诸歌偈。 切於风砺。 有裨益於世者。 比次成帙。 劝率善信陈智宝。 贾福常。 俾诸众缘。 并与刊行。 谒言为弁。 因谓医方万品。 求对治而休。 海宝千般。 得如意而足。 披此集者。 蓦然逗着一言半句。 扑落眼屑。 粲发心华。 方信圣贤悯物之心。 诚有在也。 是则助扬激诱。 微天灵之积。 吾谁与归。 永乐丙申夏。 结制前一日。 僧录司右阐教。 兼住锺山灵谷。 幻居比丘净戒。 天台三圣诗。 流布人间尚矣。 古今拟咏非一。 而未有次其韵者。 余不揆凡陋。 辄撰次和之。 殆类摸象耳。 虽然。 象之耳。 亦岂外於似箕之言哉。 岁丙申中秋。 四明比丘梵琦顿首。 发布时间:2025-04-26 15:14: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