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3.寒解汤 内容: 治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 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 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八钱) 连翘(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五分,去足土)或问∶此汤为发表之剂,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连翘、蝉蜕,何以能得汗? 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诊脉不真,审证不确耳。 果如方下所注脉证,服之复杯可汗,勿庸虑此方之不效也。 盖脉洪滑而渴,阳明府热已实,原是白虎汤证。 特因头或微疼,外表犹似拘束,是犹有一分太阳流连未去。 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而复少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太阳作汗而解。 斯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 况石膏性凉(《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即凉也)味微辛,有实热者,单服之即能汗乎? 曾治一少年,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效。 后愚诊视,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 语不省人事。 其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每日仍溏便一两次。 脉浮数,右寸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 因此证目清白无见者,肾阴将竭也。 手循衣摸床者,肝风已动也。 病势之危,已至极点。 幸喜脉浮,为病还太阳。 右寸浮尤甚,为将汗之势。 其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 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 此证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汗何由作? 当用大润之剂,峻补真阴,济阴以应其阳,必能自汗。 遂用熟地、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日连进二剂,即日大汗而愈。 审是,则发汗原无定法。 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 按∶寒温之证,原忌用粘腻滋阴、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 而用以为发汗之助,则转能逐邪外出,是药在人用耳。 一人,年四十余。 为风寒所束不得汗,胸中烦热,又兼喘促。 医者治以苏子降气汤,兼散风清火之品,数剂病益进。 诊其脉,洪滑而浮,投以寒解汤,须臾上半身即出汗。 又须臾,觉药力下行,至下焦及腿亦皆出汗,病若失。 一人,年三十许。 得温证,延医治不效,迁延十余日。 愚诊视之,脉虽洪而有力,仍兼浮象。 问其头疼乎? 曰∶然! 渴欲饮凉水乎? 曰∶有时亦饮凉水,然不至燥渴耳。 知其为日虽多,而阳明之热,犹未甚实,太阳之表,犹未尽罢也。 投以寒解汤,须臾汗出而愈。 一人,年三十余。 于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 原是大青龙汤证,医者投以麻黄汤。 服后汗无分毫,而烦躁益甚,几至疯狂。 诊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 投以寒解汤,复杯之顷,汗出如洗而愈。 审是则寒解汤不但宜于温病,伤寒现此脉者,投之亦必效也。 一叟,年七旬。 素有劳疾,薄受外感,即发喘逆,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生石膏辄愈。 上元节后,因外感甚重,旧病复发,五六日间,热入阳明之府。 脉象弦长浮数,按之有力,而无洪滑之象(此外感兼内伤之脉)。 投以寒解汤,加潞参三钱,一剂汗出而喘愈。 再诊其脉,余热犹炽,继投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一大剂,分三次温饮下,尽剂而愈。 一妊妇,伤寒两、三日。 脉洪滑异常,精神昏愦,间作 语,舌苔白而甚浓。 为开寒解汤方,有一医者在座,问方中之意何居? 愚曰∶欲汗解耳。 曰∶此方能汗解乎? 愚曰∶此方遇此证,服之自能出汗,若泛作汗解之药服之,不能汗也。 饮下须臾,汗出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得温病。 咽喉作疼,舌强直,几不能言,心中热而且渴,频频饮水,脉竟沉细异常,肌肤亦不发热。 遂舍脉从证,投以寒解汤,得微汗,病稍见愈。 明晨又复如故,舌之强直更甚。 知药原对证,而力微不能胜病也。 遂仍投以寒解汤,将石膏加倍,煎汤两盅,分二次温饮下,又得微汗,病遂愈。 按∶伤寒脉若沉细,多系阴证。 温病脉若沉细,则多系阳证。 盖温病多受于冬,至春而发,其病机自内向外。 有时病机郁而不能外达,其脉或即现沉细之象,误认为凉,必至误事。 又此证,寒解汤既对证见愈矣,而明晨,舌之强直更甚,乃将方中生石膏倍作二两,分两次前后服下,其病即愈。 由是观之,凡治寒温之热者,皆宜煎一大剂,分数次服下,效古人一剂三服之法也。 门人高××曾治一媪,年近七旬。 于春初得伤寒证,三四日间,烦热异常。 又兼白痢,昼夜滞下无度,其脉洪滑兼浮。 高××投以寒解汤,加生杭芍三钱,一剂微汗而热解,痢亦遂愈。 又∶吴又可曰∶“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 此邪热浮于肌表,里无壅滞也。 虽无汗,宜白虎汤,邪可从汗而解。 若下后,脉空虚而数,按之豁然如无者,宜白虎加人参汤,复杯则汗解。 ”按∶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皆非解表之药,而用之得当,虽在下后,犹可须臾得汗,况在未下之前乎。 不但此也,即承气汤,亦可为汗解之药,亦视乎用之何如耳。 又洪吉人曰∶“余尝治热病八、九日,用柴葛解之、芩连清之、硝黄下之,俱不得汗。 昏愦扰乱,撮空摸床,危在顷刻。 以大剂地黄汤(必系减去桂附者),重加人参、麦冬进之。 不一时,通身大汗淋漓,恶证悉退,神思顿清。 ”按∶此条与愚用补阴之药发汗相似,所异者,又加人参以助其气分也。 上所论者皆发汗之理,果能汇通参观,发汗之理,无余蕴矣。 附录∶直隶盐山李××来函∶天津××,得温病,先服他医清解之药数剂无效。 弟诊其脉象,沉浮皆有力,表里壮热无汗。 投以寒解汤原方,遍身得汗而愈。 山斯知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以清热,少加连翘、蝉蜕以引热透表外出,制方之妙远胜于银翘散、桑菊饮诸方矣。 且由此知石膏生用诚为妙药。 从治愈此证之后,凡遇寒温实热诸证,莫不遵书中方论,重用生石膏治之。 其热实脉虚者,亦莫不遵书中方论,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白虎加人参以生山药代粳米汤,皆能随手奏效。 直隶盐山孙××来函∶斯年初冬,适郭姓之女得伤寒证,三四日间阳明热势甚剧,面赤气粗,六脉洪数,时作谵语。 为开寒解汤,因胸中觉闷,加栝蒌仁一两,一剂病愈。 发布时间:2025-04-28 10:58:0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