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山鬼谣》原文及赏析 内容: ●山鬼谣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一騷一》《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问何年、此山来此? 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 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神一交一 心许。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鉴赏】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到博山游览。 雨岩在博山之隈,风景绝佳。 据题注,雨岩有石,状怪甚,词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将这首词的词牌名由《摸鱼儿》改为《山鬼谣》了。 这首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阕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 著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 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够究洁。 既渲染了冷峻一陰一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 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伏羲即太昊。 《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 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 《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易》易有太极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 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 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 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 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 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 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 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 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 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 还是有意呢? 还或许是一精一灵所使吧? 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 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一交一 感的契机。 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 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 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 还是有意呢? 还或许是一精一灵所使吧? 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 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一交一 感的契机。 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如果说上阕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阕就写了极动的景象:龙潭风雨,足以惊人;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 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能不惊倒世间儿女吗? 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真令人惊心动魄。 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快意于这种景象的思想感情。 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有什么不好! 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 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 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吧! 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神一交一 心许。 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一交一 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韩愈《酬卢给事曲一江一 荷花引见寄》诗云:上界真一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 《远游》是《楚辞》中的篇名。 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一騷一》)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一交一 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 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读后感到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泌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④,显然摹仿本词。 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4-29 12:00: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