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寄全椒山中道士 内容: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唐诗三百首怀念译文/注释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全文赏析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苏轼很爱这首诗。 《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发布时间:2025-04-29 12:44:5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