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阁夜 内容: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版本一)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版本二)唐诗三百首冬天战争思乡译文/注释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⑴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 雪停。 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全文赏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景色是够美的。 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 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 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 “数处”指不只一处。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 ”(《白帝城》)“勇略今何在? 当年亦壮哉! ”(《上白帝城二首》)。 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 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发布时间:2025-04-30 11:24: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