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原文及赏析 内容: ●念一奴一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一陽一,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一流 ,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一江一 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鉴赏】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今一江一 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 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建康行宫留守史致道,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这首词分以下几个方面下笔:建康的地理形势、如今的败落景象,并用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表达词人缺乏知音同志之士的苦闷,最后用长一江一 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抒发内心感情基调。 然后再围绕主题,一层一曲地舒展开来。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是说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 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他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 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 虎踞龙蟠何处是? 问话中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 据《金陵图经》记载:石头城在建康府上元县西五里。 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正因为如此,建康曾经成为六朝的国都。 但在辛弃疾看来,而今却徒留空名,和一片败亡的气息。 这里暗中,谴责南宋朝廷不利用建康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收复中原饱含感情的问答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一大声疾呼、痛苦欲绝、气愤填膺的形象。 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柳外斜一陽一五句,是建康如今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渲染一种国势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夕一陽一斜照在迷茫的柳树上;在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巢;垅上的乔木,被狂风吹打,飘落下片片黄叶;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泊在秦淮河中,匆匆地向西边驶;不知何人,吹奏起悲凉的笛声。 映入词入眼帘怎能不勾起作者忧国的感叹。 同时词人独选此景,也正是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从构思而言,上片三个层次,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衔接极为严密。 而各个层次,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和强化主题。 上片十句侧重于吊古伤今。 下片十句则侧重于表现词人志不得神、无法实现抗金国收河山壮志的愁苦,及其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下片亦分三个层次,前五句为一个层次,是曲笔。 次三句为一个层次,是直抒胸臆。 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是比喻。 各层次的笔法虽不相同,但能相辅相成,浑然符契。 却忆安石风一流 五句,用谢安(安石)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等典故。 前三句写谢安早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等知名文人,渔弋山水、言咏属文,风一流 倜傥逍遥洒脱。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也可隐居安逸但忧国之心使其尽小国事,以至泪落哀筝曲。 晋孝武帝司马曜执政,谢安出任宰相,后来受谗被疏远。 泪落哀筝曲,是写谢安被疏远后,孝武帝有次设宴款待大将桓伊,谢安在座。 桓伊擅长弹筝,他为孝武帝弹一曲《怨诗》,借以表白谢安对皇帝的忠心,和忠而见疑的委屈,声节慷慨,谢安深受感动,泪下沾襟。 孝武帝亦颇有愧色。 词人在此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 儿辈两句,写谢安出任宰相未被疏前,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领兵八万,在淝水大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的事。 当捷报传到建康,谢安正在和别人下棋。 他了无喜色,仍下棋如故。 别人问他战况时,他才漫不经心的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 这段历史,本来说明谢安主持国事,沉着与矜持。 可是,辛弃疾改变了它的原意,把词意变成: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 不难看出,这里包含着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议和派以极大的讽刺。 辛弃疾为词气魄不亚于东坡,但这里却屡用喻指,语含讥讽,可见长期的压抑使之极度愤懑,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更别无他法。 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夜幕降临、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一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这里借用此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 刘熙载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一流 ,天姿是何敻异! (《艺概。 词曲概》)的确,宝镜三句,感情基调虽然悲愤沉郁,但词句却含蓄蕴藉,优美动人。 最后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 它写词人眺望一江一 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一江一 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 这两句不仅写出一江一 上波涛的险恶,也暗示对时局险恶的忧虑。 吊古之作,大都抒发感慨或鸣不平。 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其成功,感人至深。 《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即说明辛词此类作品的豪放风格。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4-30 11:54: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