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词的转韵 内容: 一首词里用平仄韵同押的,其作法和古诗不尽相同。 古词转韵无定格,词则某句应平、某句应仄,不能随意改变,所以词韵转换处较难安排。 现在举习见的两首小令《减字木兰花》、《菩萨蛮》做例子,谈谈作词的转韵法。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各四句,句句押韵,每二句转一韵,八句共押四部韵(两部仄韵,两部平韵)。 平仄字读来声调不同,所以平仄韵变改处,文意也应跟着有所不同。 前人填《减字木兰花》,平仄韵转换处,大都意随韵转,如黄庭坚《次韵赵文仪》一首的上片:诗翁才刃(仄韵),曾陷文场貔虎阵(叶仄)。 谁敢当哉(转平韵)? 况是焚舟决胜来(叶平)! 第三句用问句,第四句用况是,都是表示文义进了一层。 又如苏轼作《二月十五日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的下片:轻烟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己卯儋耳春词》下片云: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第三句都用不似明点意转。 他也有用却字来表达的,如: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 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辛弃疾作此调,并且有上下片都用却字的,如《宿僧房有作》: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 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却听农家陌上歌。 这种用虚字况、却、不似明点韵转的,前人词中并不很多;最多是暗中转意的,如苏轼《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何人? 犹把虚名玷搢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全首两句一转,四韵四转,不必虚字明点,更觉流转自然。 前人填《菩萨蛮》词,也多用此法,如苏轼《七夕》下片云: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末二句写牛女情事,可与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之句并称;两句一转意,尤为轻便灵活。 《菩萨蛮》这个调子,温庭筠各首最早最有名,他的第二首的上片,转意最奇特: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这是写恋情的词,上片四句平列两种环境:前两句闺房陈饰,是写十分温暖舒适的生活。 后两句是写客途光景,极其荒凉寂寞。 中间转换处不着一字,而依恋不舍之情自见。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许即从此脱化。 温庭筠此词调,又有全首不转、至末了才大转的。 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孤独的哀愁。 全词用美丽的字句,写她的晓妆:开首写额黄褪色,头发散乱,是未妆之前。 三、四句是懒妆意绪。 五、六句是妆成以后对影自怜的心情。 最后七、八两句表面还是写装扮,她在试衣时忽然看见衣上的双双金鹧鸪,于是枨触自己的孤独的生活。 全词寓意,于是最后豁出。 双双二字是全首的词眼,七、八两句是全文的高峰。 但表面还是平叙晓妆过程 ,好像不转,实是一个大转折。 这手法比明转更高。 古乐府里也有用转韵暗示转意的,如《饮马长城窟》的末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末了两句,也好像是承上文的平叙语,其实是突起高峰。 全首数十句,叙两地相思,到末了写接来信,信里只有长相忆、加餐食的话,而没有一字提到归期。 这使她十分失望。 只在上文六句平韵之后突转忆食两个仄韵字,就是暗示读者这是全首情感的大转变,比明说更强烈。 还有一首是乐府诗《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 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我。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上文一路叙事,连用八句仄韵,最后改用累、归两平韵,才转出全篇本意,原是久客思归之感。 读到这里才知道上文的小故事可能是为这个结句的意思而虚构的。 诗歌以韵转表意转的,这两首乐府可说是代表作。 温庭筠这首《菩萨蛮》,文学体制和乐府不同,不能说是有意仿效的。 但就词的转韵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布时间:2025-04-30 12:08: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