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十七難至四十五難 内容: 三十七難提要:本難討論兩個問題:一、説明七竅各與五臟相通,七竅功能正常與否,關鍵在於與其相通之臟氣和與不和。 二、經脈的氣血運行,根源於臟腑。 臟腑受邪,使經脈氣血不和,隂陽之氣太盛而不相榮,則爲難治的關格之證。 三十七難曰:五藏之氣,於何發起? 通於何許? 可曉以不? 然,五藏者,當上關於七竅也〔1〕。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2〕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 六府不和,則留結爲癰。 〔1〕 當上關於七竅也 七原作九。 《靈樞脈度》作常内閲於上七竅也。 《集注》楊注:七竅者,五藏之門户。 是楊(楊玄操或楊康候)所據本亦作七。 按,既云上關,則當指頭面七竅。 下文所舉亦均係上竅,可證。 作七爲是。 據改。 下七竅同。 〔2〕 白黑 即五色之意。 《淮南子修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晝夜,分白黑。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藏,則隂脈不和;隂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隂脈盛矣。 隂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1〕也,故曰關〔2〕;陽氣太盛,則隂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2〕。 隂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3〕。 〔1〕 不得相營 《句解》無相字,下兩句同此。 〔2〕 故曰關 故曰格 原關格兩字倒。 《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終始》、《靈樞禁服》等并以陽盛極爲格,隂盛極爲關,合於醫理。 徐大椿曰:此篇自首至此,皆《靈脈度篇》文,而止易數字,既無發明,又將關格二字隂陽倒置,開千古之疑案,不知傳寫之,抑真越人之擅易經文也。 今乙正。 〔3〕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句解》無。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不營於六府者,何也? 然,氣之所〔1〕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故隂脈營於五藏,陽脈營於六府〔2〕,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3〕不覆溢。 人氣内温於藏府,外濡於腠理。 〔1〕 所 《集覽》本無。 〔2〕 府 《集覽》本此下有隂陽相貫四字。 〔3〕 其 《集覽》本作而。 按語:一、孔竅與五臟的對應關係,亦爲藏象學説的内容,反映了中醫學的整體觀點。 二、本難關格之概念,與本書三難之關格意義不同。 此處所論是指隂陽氣太盛不得相營,三難則言脈。 三十八難提要:本難討論藏有五府有六的問題。 指出三焦主持諸氣,和有名而無形的功能特點。 三十八難曰:藏唯〔1〕有五,府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 有原氣之别〔2〕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1〕 唯 獨也。 亦作惟。 《廣雅釋詁三上》:唯,獨也。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惟,獨也。 或作唯。 〔2〕 别 此下疑脱使字。 本書六十六難云: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 參閲六十六難注。 按語:關於三焦問題,可參閲六十六難按語,及八難、二十五難、三十一難、三十九難、六十二難、六十六難等原文。 三十九難提要:本難承上文臟惟有五,腑獨有六之説,繼續討論腑有五,臟有六的問題。 指出腎有兩臟,故五臟亦即六臟。 三焦不同於其他五腑,它不屬於五臟,所以六腑實爲五腑。 三十九難曰:經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正〔1〕有五府也。 然五藏亦有六藏〔2〕者,謂腎有兩藏也。 其左爲腎,右爲命門。 命門者,謂〔3〕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 府有五者,何也? 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1〕 正 《評林》、《圖注》、《闡注》本并作止。 按,正猶止。 《詩終風》: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毛傳:正猶止也。 《論語述而》:正唯弟子不能勞也。 正亦解作止,即僅只之意〔2〕 藏 《太素本輸》楊注引《八十一難》無。 〔3〕 謂 《本義》本無。 按語:本難以腎臟分爲左腎、右命門,而使五臟成爲六臟。 内容與三十六難重複。 以三焦不屬於五臟,可不列於六腑之中,其精神與三十八難基本一致。 可參閲。 四十難提要:本難以五行理論解釋鼻知香臭與耳能聞聲的問題。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 鼻者,肺之候〔1〕,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 金生於巳〔2〕,巳者南方火也。 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腎者,北方水也。 水生於申〔2〕,申者西方金。 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1〕 候 《説文人部》:候,伺望也。 作名詞解,引申爲監望敵情之哨所。 《後漢書光武帝紀》:築亭候。 李賢注:亭候,伺候望敵之所。 此處指人身孔竅,是伺望五臟活動外在表現之所。 故亦稱外候。 〔2〕 金生於巳 水生於申 《句解》李駉注云:金長生在巳,水長生在申。 《難經經釋》徐大椿曰:此以五行長生之法推之也。 木長生於亥,火長生於寅,金長生於巳,水長生於申。 以其相生,故互相爲用也。 這是五行學説中金生水、水生木之外的又一種相生規律。 金生於巳,水生於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 均爲隔四相生。 故或稱五行長生。 内容見《淮南子天文訓》。 該文云: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丑,三辰皆水也。 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金也。 故五勝,生一,壯五,終九。 據此,説明如下:將十二地支按東南西北順次排列,每隔四支(辰)即第一、第五、第九位,屬五行中同一行。 故巳酉丑屬金,申子辰屬水,亥卯未屬木,寅午戍屬火,按生一、壯五、終九的規律,金的第一位爲已一,故金生於已。 第五位爲酉五,酉是西方金的本位,故壯於酉。 第九位爲丑九,故終於丑。 同理,水的第一位爲申(一),故水生於申。 第五位爲子(五),子是水的本位,故壯於子。 第九位爲辰(九),故終於辰。 餘依此類推。 見下圖:按語:關於五臟與五色、五臭、五味、五聲、五液的特殊聯系,已於三十四難作了詳細論述。 本難提出五臟對色、臭、味、聲、液五者又各有專主,兩者可相互補充。 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的理論,在四十九難亦有應用。 均可參閲。 四十一難提要:本難以肝與東方春、木的相應關係,對人體肝獨有兩葉的問題,進行解釋。 四十一難曰:肝獨有兩葉,以〔1〕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 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2〕,去太隂尚近,離太陽不遠〔3〕,猶有兩心〔4〕,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1〕 以 通與。 《經傳釋詞》卷一:廣雅曰:以,與也。 《詩經大雅皇矣》: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馬瑞辰《通釋》:以、與,古通用,聲以色,猶云聲與色也,夏以革,猶云夏與革也。 〔2〕 親 《廣雅釋詁三上》:親,近也。 〔3〕 去太隂尚近,離太陽不遠 太隂,在此指冬季。 太陽,在此指夏季。 意即肝木應春,春季介於冬、夏兩季之間。 〔4〕 猶有兩心 言春季既有冬季之寒意,又漸見夏季之温暖,未離乎隂,復漸於陽,故猶有兩心。 丁德用曰:猶有兩心者,爲離太陽,戀太隂,有此離戀,故言兩心也。 按語:對太隂太陽的解釋,有多種意見。 如:一、指冬季、夏季。 二、指七月、六月。 三、指手太陰經、手太陽經。 四、指脾與膀胱。 五、指腎與心。 六、指脾與腎等。 從原文分析,所問是肝獨有兩葉與何者相應的問題。 答語以草木甲坼之初,萌生兩葉等自然現象,以與肝有兩葉相比擬。 則太隂太陽當指季節爲是。 正如滑壽所云:隆冬爲隂之極,首夏爲陽之盛,謂之太隂太陽,無不可也。 四十二難提要:本難論述人體五臟和從口腔至肛門整個消化道的解剖部位、形態、大小、長度、重量、容量、内容物等,指出神、魂、魄、意、志等分藏於五臟,説明五臟與精神意識的密切關係。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1〕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横屈〔2〕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3〕,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4〕。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5〕,長二丈一尺〔6〕,受穀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7〕,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8〕,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9〕,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肝重四斤〔10〕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血,温五藏,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11〕,凡八葉,主藏魄。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12〕,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13〕,重三兩三銖〔14〕,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二兩〔15〕,紆〔16〕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3〕,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十六曲〔17〕,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大腸重二斤〔18〕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19〕,當齊右迴〔20〕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21〕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22〕,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23〕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1〕 大 即周長。 〔2〕 屈 《史記扁鵲倉公傳》正義引《八十一難》作尺。 〔3〕 三丈二尺 《千金》卷十四第一林校引《難經》、《甲乙》云作镸二丈二尺。 〔4〕 合(ɡě葛)之太半 《本義》、《集覽》本太作大。 按太大古通。 《駢雅訓纂釋名稱》:大與太通,古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空、大廟、大學之類。 後人加點,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爲二矣。 合,容量詞。 一升的十分之一爲一合。 《漢書律歷志》:十合爲升。 〔5〕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半。 《甲乙》卷二第七作一寸寸之少半。 《千金》卷十八第一林校引《明堂》、《外臺》、《難經》作一寸之少半。 按,如以直徑與周長的比例計算,當爲一寸寸之少半。 今據諸本改。 〔6〕 一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二尺。 〔7〕 二寸寸之大半 原作二寸半。 《甲乙》卷二第七作二寸寸之大半。 本難下文肛門作二寸大半。 據下文對肛門大八寸,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描述,與本段廣腸相同。 則知肛門實指廣腸而言。 再按直徑與周長比例計算,亦當爲二寸寸之大半。 今據改。 〔8〕 五丈八尺四寸 《甲乙》作六丈四寸四分。 《集注》楊曰:據《甲乙經》言腸胃凡長六丈四寸四分,所以與此不同者,《甲乙經》從口至直腸而數之,故長。 此經從胃至腸而數之,故短。 亦所以互相發明,非有謬也。 〔9〕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原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合計胃腸所受水穀,當爲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今據《靈樞平人絶穀》、《甲乙》卷二第七等改。 〔10〕 四斤 《本義》本作二斤。 〔11〕 耳 在旁突出之物曰耳。 《考工記㮚氏》鄭注:此鬴之耳,在旁可舉也。 在此當指兩側支氣管。 〔12〕 一兩 《集覽》本作二兩。 〔13〕 間 《素問痿論》王冰注引《八十一難經》間下有下字。 《千金》卷十二第一并同。 〔14〕 銖 我國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 説法不一:一、一銖重一百黍。 《漢書律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 二、一銖重九十六黍。 《説苑辨物》: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 三、一銖重一百四十四粟。 《説文禾部》: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 四、一銖爲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説文金部》:銖,權絫黍之重也。 段玉裁注:二十四銖爲一兩。 〔15〕 二兩 《句解》、《評林》本作一兩。 《集覽》本、《圖注》、《俗解》、《闕注》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傅》正義引、《千金》卷十六第一并作十四兩。 〔16〕 紆 曲也。 《淮南子本經》:盤紆刻,儼注:紆,屈曲。 〔17〕 左迥疊積十六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迥積。 〔18〕 二斤 《史記》正義引作三斤。 〔19〕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 據《千金》林校引《難經》改。 參閲注〔5〕。 〔20〕 右迴 《集覽》本迴下有疊積二字。 〔21〕 以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已。 按,以已古通。 〔22〕 十兩 《本義》本作十二兩。 〔23〕 肛門 此處指廣腸而言。 參閲注〔9〕。 按語:本難是古代解剖學的重要文獻。 其中五臟的解剖資料未見於《内經》。 由於古今度量衡標準不同,文中尺寸斤兩,不能以今制數值計算。 但如以咽門至胃之食道長度,與小腸、迴腸、廣腸之總長度的比例言之,則與現代解剖學所載,頗爲接近。 可見當時解剖學已有一定成就。 但其中對某些内臟形態的述,如肝有七葉,心有七孔,肺有六葉等與實際不符。 且人體大小不等,内臟之大小、重量等亦有差異,不能劃一定量。 四十三難提要:本難討論人不進飲食七日而死的道理。 其主要由於胃中所留水穀及人體津液消耗竭盡所致。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1〕,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2〕,一行〔3〕二升半,一日中〔4〕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5〕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6〕。 〔1〕 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 《句解》無人字。 《本義》常作當。 《句解》、《集覽》本有并作存。 〔2〕 至圊 《太素腸度》作後。 《甲乙》、《千金》并作至後。 圊,厠所。 《廣雅釋宫》:圊,厠也,《釋名釋宫室》:廁,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 後亦排便之意。 〔3〕 一行 行用於量詞,猶言次。 排便一次爲一行。 〔4〕 一日中 一字原缺。 日中五升費解。 《靈樞平人絶谷》、《甲乙》卷二第七、《太素腸度》、《千金》卷十六第一日上并有一字,文理通曉。 據以上諸本補。 〔5〕 而水穀 《千金》而下有留字。 穀下有精氣二字。 〔6〕 即死矣 《集覽》本即作則。 《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九、飲食部引《八十一問》作故也。 連上爲句。 四十四難提要:本難敍述人身消化道中的七道門户,即飛門、户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稱爲七衝門。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1〕何在? 然,唇爲飛門〔2〕,齒爲户門,會厭爲吸門〔3〕,胃爲賁門〔4〕,太倉〔5〕下口爲幽門〔6〕,大腸小腸會爲闌門〔7〕,下極爲魄門〔8〕,故曰七衝門也。 〔1〕 衝門 通道之門户。 《説文行部》:衝,通道也。 〔2〕 飛門 即嘴唇。 飛與扉均在古音微部,古音幫母。 同聲通假。 扉門扇。 《説文户部》:扉,户扇也。 口唇張合,猶門扇之啟閉,故唇爲飛門。 〔3〕 吸門 即會厭。 在喉咽上方,形如樹葉。 嚥食時覆於喉口,呼吸發音時則會厭開啟。 爲呼吸之門户。 故稱吸門。 〔4〕 賁門 胃之上口,與食道相連處,靠近横膈。 《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注:賁,鬲也。 《集注》楊注:賁者,膈也。 胃氣之所出也。 〔5〕 太倉 即胃。 《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 〔6〕 幽門 爲胃之下口,與十二指腸相接處。 《爾雅釋言》:幽,深也。 因位在胃的幽深之處,故曰幽門。 〔7〕 闌門 闌門遮也,亦稱門闌。 《廣雅釋詁二下》:闌,遮也。 《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厮者。 闌門當小腸與大腸連接之處,猶如門闌,故稱闌門。 〔8〕 魄門 即肛門。 魄通粕,均古音滂母鐸字部。 如糟粕亦作糟魄。 《庄子天道篇》: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釋文》引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爲魄,本又作粕,音同。 肛門爲排泄糟粕之門户,故稱魄門。 按語:本難所述七衝門乃是人體整個消化的重要門户。 在解剖及生理、病理上都有特殊意義。 它們的名稱如會厭、賁門、幽門、闌門等,至今仍爲現代解剖學所沿用。 四十五難提要:本難將人體組織及器官分爲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八類。 各有精氣會聚之處,該處俞穴,稱爲會穴。 並指出此八會穴能主治熱邪在内的一類病證。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府會大倉〔1〕,藏會季脇〔2〕,筋會陽陵泉〔3〕,髓會絶骨〔4〕,血會鬲俞〔5〕,骨會大抒〔6〕,脈會太淵〔7〕,氣會三焦〔8〕外一筋直兩乳内也〔9〕。 熱病在内,取其會之氣穴也。 〔1〕 大倉 《本義》、《集覽》本大并作太大倉今名太倉,此處指中脘穴。 在臍上四寸,屬任脈經。 《甲乙》卷二第十九:中脘,一名太倉。 〔2〕 季脇 此處指章門穴。 章門穴别名季脇。 《針灸捷法大全》卷六:章門一名季脇。 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稍下處。 屬足厥陰肝經。 〔3〕 陽陵泉 穴名。 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屬足少陽膽經。 〔4〕 絶骨 穴名。 又名懸鐘。 在外踝上三寸。 屬足少陽膽經。 〔5〕 鬲俞 穴名。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屬足太陽膀胱經。 〔6〕 大抒 《句解》、《本義》、《集覽》本、《甲乙》卷二第八抒并作杼。 按抒杼古通。 大抒俞穴名。 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古本難經闡注》、白雲閣藏本《難經會通》第四十五難大抒并作大椎。 此説可參考。 〔7〕 太淵 穴名。 在腕横紋上,當拇長展肌腱與撓側腕屈肌腱連線中點處。 屬手太隂肺經。 〔8〕 三焦 此處指膻中穴。 在兩乳中間,胸骨中線上。 屬任脈經。 原文小字注可證。 《靈樞海論》:膻中者爲氣之海。 故氣之會穴膻中。 〔9〕 外一筋直兩乳内也 此八字,原作正文,與上文文例不合。 《集解》:按外一八字是衍文。 此是氣會三焦之旁注應據删。 按,此説有理。 本經三十一難云:上焦者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可證。 今將外一八字改作小字注。 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外一二十字作此謂八會也。 按語:八會之名,首見於本經。 八會穴理論對針灸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如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引宋侯自然《難經注疏》根據本難所述八會穴理論,提出腑病治中脘,臟病治章門,筋病治陽陵泉,髓病治絶骨,血病治膈俞,骨病治大杼,脈病治大淵,氣病治膻中等。 目前針灸臨床常用膻中治氣促喘逆之病,陽陵泉治筋攣及偏風半身不遂之疾,中腕治胃腸疼痛吐瀉消化道疾患,絶骨治頸項强直及髓減骨痿等症可見八會理論,有實踐基礎。 发布时间:2025-04-30 13:38: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05.html